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与实践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6:3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与实践》。

第一篇: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与实践

“工厂化办学理念”下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与实践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于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探讨了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 长效机制 探索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于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而校企合作则是高等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校企合作使得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使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工厂化办学,办工厂化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指导下,建立校企之间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经历了漫长巨大的调整转型,特别是最近十年,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校企一体时期,从七十年中期期到八十年代中期,企业行业举办技工学校,校企一体;

二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大部分企业兼并,职业学校撤销,还有部分学校校企分离,职业教育进入萧条时期;

三是九十年代后期(1996年国家颁布职业教育法)到新世纪的前几年,政府举办职业教育,技工学校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改造成职业院校,多数企业基本退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迅速膨胀,政府投入明显不足,社会力量缺少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四是最近几年到今后一段时期,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技术创新升级的大趋势下,国家将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确定为提升综合国力基本保障,进一步明确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核心目标。

但是总体上,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处于过渡转型时期,即处在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的过程。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需要解决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缺乏紧密联系;其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和基本投入不足,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再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数量大而质量差的现实,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工作能力的要求。

2、深化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本保证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产品技术大力创新的转型时期,因此需要大批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的专门人才。而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即是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对产品制造与服务过程中日益增长的技能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则在于“促进育人过程中各个要素与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深度对接,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已经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国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近年来的实践也进一步表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职业教育往往发展较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程度也高。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二、校企合作实现形式分析

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对接产业群的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都离不开校企合作。近年来,校企合作方式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层次不断深入,校企一体共育人才的趋势初见端倪。校企合作形式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顶岗实习

我院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校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第3年则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分为两个阶段,前半年是基于教学型的顶岗实习,后半年是基于就业型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完全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必须的工作能力。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更是一个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的重要步骤。

2、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指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有针对性,校企共同实施专业建设,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引进企业实践教学案例、企业选派专家执教、共建企业实践环境,学生进入对应企业就业。这种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培养的学生能够所学所用。

3、校企联合办学

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任务,按照企业岗位的要求共同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享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鲁昕副部长讲,推进产教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目的就是要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并使其逐步制度化。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4、引企入校

“引企入校”是指将企业引进学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企业将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故借此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企入校”是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形式,是实现理论实践合一、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实习生产合一、教学科研合一、作品产品合一的具体措施。它有利于实现校企之间的互利双赢,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生产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学校实习实训设备和实训师资不足的问题。

5、办校进厂和办校进园

“办校进厂”和“办校进园”是指搭建紧密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平台,通过在大中型企业(集团)或工业产业园区,校企双方(或多方)共同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共同建立面向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技能培训中心,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工厂,共同建立定向培养的二级学院,共同建立面向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技术服务中心等,同时将学校部分专业建设或人才培养环节,通过双方(或多方)资源共享,实行共建共管,实现互利共赢,服务于企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该种方式可使学校共享企业(或产业群)资源为企业(或产业群)培养人才,此外,在为企业研发和技术服务的同时,培养了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6、校办企业

学校以促进专业建设、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降低培养成本为目的,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成立生产型企业,建立教学、生产、技术研发于一体的产学研平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潜力,实现校企一体化发展。

7、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把学校、企业、行业,甚至政府都集中起来、统一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多主体、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以股份制等形式建立紧密型的校

企合作关系。这是创新形式的办学体制,其最大优势在于,合理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共建共管共用,利益风险共担,调动了各方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这也是一种正在探索的模式。

此外,还有比如“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其它校企合作实现方式。

三、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几年来,我校坚持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原则,强化“工厂化办学”的内涵建设,坚持深度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积极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新合作形式,开创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深度校企合作项目:

1、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几年来,学校通过联合行业企业,建立了中锐汽车学院、中兴通讯学院、进化动漫学院、雄狮艺术学院等二级学院。利用社会资源,增强了学校办学能力。

当前,积极与于洪区政府磋商,联合成立装备制造学院物流学院(二级学院),将来逐步建设成服务于东北亚物流港的物流大学。

2、引进校外企业,建立生产性实训工厂

通过挖掘学校资源潜力,利用企业实训资源,引进校外企业,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工厂,互利共赢。几年来,与黎明民品集团联合成立中航黎明工装公司,引进沈阳汇鑫华模具公司,沈阳国泰飞机制造公司等企业,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工厂。在强化专业实训教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节约了人才培养成本。

3、对接产业集群,将学校办进产业园区

通过与于洪区政府、沈阳特种专用数控机床产业联合会合作,在沈阳机床城产业园区,建立装备学院教学实训基地,实现工学交替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建立机床装备人才培训中心,开展社会化服务。对接产业集群,推动特色专业群建设。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共建、共管和共用。同时,学校与大连联众船舶集团合作,在大连长兴岛船舶产业园建立二级学院即船舶学院。

4、成立资产经营公司,为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企业搭建对接平台

政府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吸引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为适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的要求,学校筹建资产经营公司,目的是以股份制等形式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联合行业企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对口平台。与此同时,降低技能实训教学成本,盘活学校资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5、推进“订单培养”,完善“顶岗实习”

随着就业市场的逐步趋好,订单培养将会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校企合作方式。当前,有一些大型企业,期待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比如,三一重工,通用汽车,三星公司等。

顶岗实习是“2+1”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实行顶岗实习教学模式。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顶岗实习将会更加完善和有效。

6、加强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

吸纳有社会响力的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或组织机构,成为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定期开展年会或论坛,强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关键措施

1、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在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学校意愿强烈,但企业缺乏热情,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校企合作“叫得响、落不实”;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程度不高依然具有普遍性,校企合作普遍处于“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简单协作,企业全程参与教育不够,达不到“校企共育人才”的要求;同时顶岗实习工种较为单一,技术含量不高。顶岗实习内容与培养目标要求不相符合,顶岗实效性不强,甚至顶岗实习存在不同程度作为低层次劳动力使用的情况;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角色定位不明确,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校企合作缺乏激励政策和法律保障;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够强,行动不到位,企业与院校合作缺乏动力等各种问题普遍存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缺失。人才供求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企业无偿用人,企业普遍没有承担人才培养期间的社会义务。不用投入就可以得到人才的现状,是企业不愿为教育投入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企业无偿用人思想限制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识。

在当前职业教育体制下,企业的人才培养职能流失。学校作为教育单位能够为企业提供直接利益的能力非常有限,加之政府对保障企业参与教育的相关优惠配套政策没有及时出台,校企合作失去了利益均衡的经济基础。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吸引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相关法律,校企合作缺乏基本的机制保障。教育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公益事业,缺少了机制保障,学校单方面的热情不足以点燃校企合作的火焰,校企合作的瓶颈就难以突破。

校企合作关系不够完善,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职能没有充任体现。按照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的要求,企业应当全程参与教育,要求企业对人才培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但是目前企业利益没有放到应有的地位,严重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

学校服务企业能力需要提高,主动服务企业意识还需加强。职业教育多年来一直延续学校单方面封闭办学的思路,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实训教学力度不够,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学

校主动走出去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对企业的影响力不大,这都制约了校企深度融合关系的建立。

2、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解决措施

(1)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鼓励支持政策,促进校企合作长效化

《纲要》颁布之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校企合作如何制度化,政府应尽快建章立制,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组织职能,提供校企合作机制保障。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

(2)学校主动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探索合作共赢的切入点

促进校企合作,必须创新校企合作关系模式。学校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政府平台,主动牵头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资源集成和利益共享的职业教育集团化体系。职业院校应当入挖掘潜能,主动为企业创造服务。解放思想,提高对校企合作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上,深入挖掘潜能,强化服务能力。

(3)努力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为学校办学发展和教学改革搭建平台

“工厂化办学”的理念在辽宁装备制造学院的广大师生当中,早已形成共识。当前,校企合作工作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不断深化开展,在实践中,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引进校外企业,建立生产性实训工厂;对接产业集群,将学校办进产业园区,推行“壮大主体 发展两翼”发展战略;成立校办资产经营公司,为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企业搭建对接平台;推进“订单培养”,完善“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等等。这些项目,无不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办学发展和教学改革。

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指导思想,积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汇集社会各方面办学力量与资源,使人才培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有关各方协同努力,共同确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课程、教材体系;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的交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实训基地,营造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环境氛围;构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在职培训一条龙的职业教育制度,为行业企业培养各层次高素质人才。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完善以职业院校企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联系的技能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校企合作,将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能力,将促使职业院校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术、拥有更高的技能,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也赢得社会更多的尊敬。

第二篇: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上午来参加第二届川渝地区IT高峰论坛我发现有几个变化,前面几个发言都是新面孔,我是老面孔。上次我发言的题目是我准备做什么,我上次也承诺了,我第二个发言的时候说我做什么。今天就讲讲我做了什么。我们是2008年就和信息学院合作,最近三年我们跟重庆理工大学、重师大等进行了良好的深度的校企合作。最开始他们问你们跟谁合作,我说跟重庆信息学院,他们都不理解,有的可能是因为不太了解,因为见识太少。后来我改了一种说法,我说重庆信息学院就是万州的哈佛。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教育怎么了》里面有一句话“企业需要的是训练有素的员工,而不是被贴上人才标签的饭桶”。

大家为了避免这种饭桶的出现怎么办,那就是搞校企合作,我本来是机械公司的,不懂机械,但是人很机械,所以今天的思路就按照软件业来讲。第一个版本就是1.0,就是学生和企业搞的协议,富士康问我们要多少人,我们送过去就行了,这个基本上不能叫校企合作。第二个就进行一个升级,我称为课程嵌入式的校企合作,发现原来学生到企业里面去不听话,不对口,每个学期搞两、三个工程师去讲讲课。第三个叫3.0,学生是迷茫的、老师是纠结的,校长是困惑的,企业是焦急的,我们到学校里面去找人才那是一个传说。学校是搞教育,老师也想教这个,学生也不干这个,我教这么好干嘛,所以很多学生玩了三年游戏就跑到企业里面去了。学生就业之后为什么会失业呢?后劲不足,身体非常非常的差。第四个就业质量不高,体现在工资不高,这个是不对口,最后学校虽然希望搞校企合作,但是都是给领导看的,总结基本上都停留在合同上,达到我们要的目的了吗?没有。

怎么办呢?我觉得还是沿用目前这种方式是没有办法搞好的。刚刚各位都在谈校企合作,我看谈得更多的是技术上的校企合作。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和信息学院的合作采用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我把它界定为战略合作伙伴式的校企合作。一个人才怎么成才,我认为有三个要素,第一个环境特别重要,第二个要有一个职业化大师化的导师,第三个方法一定要科学。我跟各位举一个例子,你把一块铁放在微波炉里面转十年,出来一模一样,但是如果把一块铁放在钢水里面两秒钟就化成了水。这就是环境不一样。

第三个就是方法也特别重要。基于这样一个基础,我觉得一个学校要办出特色,要跟三个方面的单位才能办得出特色。第一个他必须要了解这个行业的前沿需求,要提拔出来,盛大的游戏和腾讯的游戏是不一样的。第二个要进行解码,解码是培训大纲。第三个另外需要打造一个环境,就要进行职场化的完全。我建议学校首先是跟一些行业协会合作,行业协会里面都有一群相关的企业,第二个他需要找到优秀的企业进行职场化的管理,刚才夏尔公司的老总说很多大学生的宿舍脏乱差,我们这里一切都不存在。第三个需要找一个HR的运营公司好好的解决好就业,特别是职业生涯后面的跟踪显得特别重要。当然目前在中国,在重庆只能这么做,搞机械行业的有一家公司你可以这样搞,那就是xx公司。我们有9500家客户,我们的学生进入我们那里48小时肯定有改变的。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素养很好,技能也很好,那么他就业不成问题,如果身体很好,当人家报销的时候自己还没报销那你就可以活得很长,同时有很好的人文底蕴,像信息学院请了一位大师那就是孔子。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样四个素质的话,那么我认为他就具备了职场竞争力,我们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时候一定要围绕这四个方面来做文章,否则我们的人永远是不好用的。

大家都住酒店,有次我去厦门住了一个酒店,我拿了一个包,在一楼,有一个服务员跑过来帮我拿包,我说不用,然后到了三楼,又有一个服务员过来帮我拿包,服务员说我们老板讲,为客人服务一定要主动,直到自己绝望为止。你会发现他的牙膏、牙刷,他的毛巾是两种不同的颜色的,两个人住一个标间你会发现谁用了谁的毛巾还不知道。第二个我们洗澡出来那块镜子好多都是雾气蒙蒙的,做得好的一点不会这样。我想这些东西还得靠我们的人文底蕴以及体能保持创新才能做到。

最后我们展示一下我们跟信息学院合作的历程,2008年11月1日我们在xx公司进行第一期开班,我们双方进行了很良好的互动,三年来我们培养了几百个学生,失业的饭桶有20%,80%都是企业一批一批跟我们要。这个是环境,我们的库房是这个样子,这是我们的车间,这是他们在操作的情景,这里面没有谁乱来的,我们有很强的执行力。这是他们一起学习的场景,这些都是抓拍的,我们没有谁做任何表演,你们从他们的眼神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在讨论一个项目。今年9月28日信息学院学生离开了我们那里,这是他们用过的水龙头,我可以用人格担保,我们绝对没有打扫过,这是他用过的垃圾筒,这是他们宿舍里面的走廊,这是他们用过的卫生间。

其实学校和企业之间中间是有一个缺口的,而且用人单位的要求很高,学校的产品,学生就像一辆车,如果直接开过去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直接掉下去,第二种情况撞过去就把学校的声誉和人才质量撞掉了,我们如果按照教育大纲来培养是培养不出什么人才的,因为这些大纲从出版那天起就开始落后。所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搞了一个斜坡,第一个阶段把学生搞成一个好好的学校人,第二个阶段把他整成一个企业人,第三个把他整成一个职业人。当然我们这样一种模式取得了官方的一些认可,第一个认可是我们搞了一个重庆市的重点课题,第二个教育部把我们写成了一个案例,收入了教育部创新工作会的会刊。然后重庆师范大学把我们写成了重庆职业教育的第三模式。

然后我们想从和信息学院合作那天起,我们也发现今天来的企业重复的不多,那就说明一个问题,原先合作的企业寿命也就是在两年之内,像我们和信息学院这样合作三年的可能是少之又少,我希望我们是合作60年。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个梦想,虽然中间没有康庄大道,就是这种泥泞的沼泽地,就在这样的痛苦之中,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中国校企合作的最佳方式。我们还在提升,我希望再过两年,我就能够跟各位讲5.0版本的。希望今天对各位有所启发。谢谢!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第三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特别是要瞄准世界科际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见科技创新

在科技强国的战略下,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提高生产力的战略支点,然而在现实中,我国高新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如下:

1.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方式有待创新。

一般而言,科研阶段,成果转化中间阶段与产业化阶段的资金投入比大约在1:10:100左右,而我国现阶段,由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改革在不断深化中,其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科技成果研发阶段,而对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机制创新和科技金融平台的支撑,因此不能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2.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难以对接,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割裂,企业自身科技成果沉淀较少,自主创新能力弱,尤其中小企业难以承接、吸纳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和设备改造工作,此外,链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中间组织和平台尚未发挥功能,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难以对接。

3.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不顺畅,实现市场化困难。

由于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缺乏沟通,其科研成果仅限于研发阶段,其对终端市场信号不敏感,即使研发成功了,也无法及时投入市场,甚至有时其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后于市场的变化,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其科技成果转化是涉及到多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其转化过程不仅涉及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及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运作,同时涉及科研成果从研究开发,经设计试制到工业性试验,并最终成为商品,实现产业化,因此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需重点解决资金问题,创新环节中的薄弱环节,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准确定位政府职能。

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不断进步,国家才能日益强盛,政府应注重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整合带动作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进一步加大前沿技术供给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增强创新力提供有力保障。

2.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大幅度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支持力度。

在科技计划分配中,应合理分配基础研究,应用性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资源,大幅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投入力度,运用多种资金投入方式,如无偿补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等,引导和带动金融和其他社会资本,促进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利益机制转变,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率。

3.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长效合作机制,利于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

由政府出面,使学校和企业及时对接,沟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机制,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与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不仅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也避免出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落后于市场,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无法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当中的尴尬境地。

我公司今年在香坊区政协的大力沟通和协调下,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成功合作开发了“不同氨基酸能量水平对肉鸡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科研项目,使我公司的饲料产品有了大幅度提高,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紧贴市场脉搏,也为公司带来了良好收益,未来,我公司还会加大科研投入,积极与学校合作,研发出更多更好的饲料产品服务于广大养殖户。

第四篇: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与实践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谭伟平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摘要:新建地方高校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该类高校服务地方、校企合作育人、产学研协同发展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总结怀化学院计算机系的一些实践体会,进一步对构建多元主体联动模式下的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关键词: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广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以服务求发展,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已经和其他老牌院校一样,被实践证明是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怀化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及企业各种形式的合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热闹背后,高兴之余,也发现“校地”、“校企”合作仍然存在以下问题:①法律法规缺失,导致政策保障机制缺位;②相互认同但缺乏信赖,导致合作运行机制不畅;③高校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滞后,导致地方与企业方的合作动力不足;④结合点游离或错位,导致合作缺乏深度对接,等等。于是,如何构建高校、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多元主体间基于互惠共赢共识的长效机制就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我校的一些实践体会和思考请教于各位方家。我校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体会

为有效地解决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如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能满足新技术课程发展的需要;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队伍工程背景欠缺,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脱离工程实际;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和职业的要求等,我校计算机系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采取了以下几种模式:(1)校外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是解决学校实验资源、实训场所不足,学生及时掌握新技术发展变化、解决就业困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需要。计算机系从2004年开始与中软国际建立校外实 1 作者简介:谭伟平,男(1957~),教授、博士,怀化学院校长。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管理。

习实训基地,目前已与2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基地合作。(2)校内共建联合实验室

共建联合实验室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训环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企业的软件工厂概念引入学校, 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项目研发基地、建立大学生程序设计培训中心。几年的实践表明, 企业项目的引入, 企业文化的融入, 特别是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具体指导, 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校企共建专业 ① 3+1模式

从2008年开始,计算机系按照“注重应用、学用结合、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的思想,根据专业培养特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提出与IT企业联合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校内完成理论教学环节,第4年在企业完成校外实习实训学分置换和毕业设计实习环节,实训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顶岗实习”。“3+1” 模式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系“能力向导、个性培养、校企联动、创新机制”的人才培养理念。同时学校实施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恰好为计算机系“3+1”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② 2+2模式

从2011年开始,计算机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率先提出与IT企业联合实施“2+2”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前2年在校内完成公共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第3年在企业完成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学习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方式采用研究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形式,以实际项目工程分析、新技术介绍等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企业期间的学习,要求学生取得专业和职业认证,为就业和职业规划打下基础。第4年直接在企业完成校外实习实训学分置换和毕业设计实习环节,企业为学生按不同方向量身订制学分置换实训方案,组织有实际研发项目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考核,实训结束后企业为学生颁发“实训合格证书”,学生获得相应实践学分;实训结束后,企业根据学生意愿安排学生进入公司直接入职就业,成为企业的“准员工”。这种“实训+就业”的模式将极大增强学生软件开发的实战能力,同时解决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对企业来说这种模式缩短了“准员工”的培训周期,同时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无疑是“双赢”的举措。目前2+2模式正在实施中,体现了人才培养一体化解决方案,学校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岗位标准逐步对接。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4)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共建课程体系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的要求。在专业课程开发设置方面,计算机系从2010年开始,部分专业课程都是围绕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如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实践课时占50%以上,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实训采取校企共同实施的方法,企业技术人员把实际的企业项目作为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实训的案例,力求学以致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已明确单列“校企合作教育课程”模块,共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为一体。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对促进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如①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实训全过程,实现了资源共享;②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课程教材改革的方向明确,与企业对接的专业教学内容日益充实;③通过合作交流,加快了双师型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④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岗位标准无缝对接;⑤通过订单式培养,就业岗位明确,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实践中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如①如何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协调制度, 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②学校自身如何在政策上保障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体现开放办学的激励机制?③企业怎样提高合作育人的思想,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④系部如何主动开展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实现共建专业内涵发展?等等,这些问题是系部基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提出来的,都指向了“长效机制”这个核心问题,为此,我们进一步对构建“校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作了如下思考,并开始尝试在实践中推行。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

毋庸置疑,只有激发政府、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景,形成校地、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合作双方才会更有活力、持久力和生命力,即应构建“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指导、社会推进”的多元主体联动模式下的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建立“政策引导”的制度保障机制。校地、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与公共部门、行业组织以及企业的合作、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国家如果能从立法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作为保障条件,将对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起到关键性作用。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校地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结合运用激励、惩罚以及保障制度,制定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行为的法律法规,真正将双方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之内,使双方进行合作过程更加顺畅;同时为了提高公共部门、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制定专项补助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政策导向,让合作双方在合作中获得直接经济效益,从而吸引更多的公共部门、企业与行业组织积极主动与高等院校进行多方式、多主题式的合作。

(2)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要保证校地、校企合作能够稳定持久开展下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激发合作主体间的内在原动力,促进其双方自主参与合作之中,由此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校企合作为例,互惠共赢表现为:一是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过程及“订单”培养等模式,获得符合自身需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二是企业利用高等院校的智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现成优势或中转优势,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三是企业可深入挖掘学校潜在的服务能力,利用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服务于企业员工岗位培训或继续深造;四是校企合作还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知名度,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形成、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和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方面提供帮助;五是可通过校企合作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性优惠,让企业在与学校开展的生产性合作中获得经济效益。与之同时,高等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亦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企业获得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改革,还可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担任学校的实践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并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找到研究项目,甚至得到企业的经费资助和技术支持。

(3)建立“实体性质”的项目运行机制。要想实现校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就必须以具体项目为抓手,把各类合作做细、做实、做成亮点。比如可以进行专项项目方面的合作,如师资队伍项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服务企业项目、服务毕业生就业项目等。办成一个合作项目不是很难的,然而,要使种合作具有生命力,拥有可持续性,形成长效机制,则必须将责任和利益聚积在一起,融化成一体,成为一种“责任和利益的共同体”,进而建立人才的校地、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以及学生进入公共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实习制度等。

(4)建立“规范有序”的诚信约束机制。有合作就要有约束,有约束才会有规范,才有校地、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长效机制的校地、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法律约束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没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协议约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法律协议的框架下,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不仅如此,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道德教育,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双方的[2]

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特别是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自然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任何把自己置身于企业之外或者把自己当成实习学生而游离于企业的行为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例如,有些学校的学生到业,工作马虎、行为随便,不遵守职业道德,结果既损害学校形象,也损害自身形象,导致企业合作意愿丧失[3]。

(5)建立“专款专用”的专项投入机制。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实现,必须建立在一定专项资金的经费投入机制基础之上,否则合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校地、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包括政府、企业(或行业组织)、高等院校等主体的共同投入。首先是在政府财政拨款中要设立校地、校企合作的专项经费,其次是设法鼓励企业对校企合作的专项投入,最后是高等学校设立校地、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学校的校企合作专项资金要占到当年经费总支出的一定比例,并作为人才培养和内涵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

(6)建立“价值认同”的文化融合机制。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其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其目标是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将二者融合起来更有利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说到底,校企文化的贯通、融合本质上就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形成共同发展愿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有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相应的核心价值观,如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企业形象等,高等院校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就必须多宣传吸收企业的竞争文化、质量文化、诚实守信文化、安全意识文化、企业形象文化等,用企业的优秀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使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的要求,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7)建立“绩效评价”的反馈监督机制。国家、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监督,提高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以加强学校和企业、企业和学校的双向合作驱动力。高校与企业自身也要通过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第三方的过程监督与绩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理性分析与解决双方合作存在的问题。

总之,高等院校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事关多方利益的统筹与协调,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的长期过程。就高校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坚持不懈地夯实自身的学科实力,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服务指向,灵活机动地推进合作的制度化、[2]

规范化、程序化,校地、校企合作才能真正走上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之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大学”新三大职能”说的缘起与意蕴[J],厦门大学学报,2010(4):5-12.[2]王向岭.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长效机制的模型建构与战略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4):104-108.[3]吴慧萍.紧密型深层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1(8):47-50.[4]张志强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4-35.

第五篇:浅谈校企合作

浅谈校企合作

一、概述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它注重的是培养质量、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等。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及重要方向,是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的最佳途径,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它可以有效避免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避免产生学校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不适用,而企业又招不到需要的实用人才的尴尬局面。

二、案例(一)美国高校合作案例及解析1、美国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案例一:单一企业与多所大学合作模式—Hoechst-Celanese公司与Rutgers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教会大学的合作。

最初Hoechst—Celanese公司官员发现他们在神经科学、动物健康、聚合物研究以及技术管理等领域的基础性探索研究方面与大学有共同的利益与兴趣,因此希望通过与公司核心业务相关的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创造一种能够推动根本性创新而不是渐进式创新研究的环境。

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企业把大学的地理位置:是否与公司接近;大学的研究能力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公司对每1合作伙伴的最初投资为l00万美元,还包括提供辅助性工作站、研究合同、教育项目、咨询合同等。这些合作并不一定局限于事先约定的某个研究领域内。公司期望从这种合作关系中获得企业不能够在内部完成的而与公司核心业务相关的前沿科学的战略性知识基础,以及获得可以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概念,并在合作过程中建立起能够从事广泛的灵活的企业研究机制。最重要的是,企业期望建立一个开放的企业研究系统,该系统能够与合作的大学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产生新的经营战略或技术构想,这些构想在封闭的企业环境中是无法获得的,只有与大学的合作中才能获得。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双方建立了联合委员会,企业要求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由企业的高层领导担任委员会的主要领导,委员会的工作包括:识别相关的研究领域,收集大学所提出的研究申请,选择双方认为是适当的研究申请进行资助。在合作过程中,为控制研究风险,公司将研究成果提交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价。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双方约定:在合作期间产生的成果归大学所有,但是企业拥有第一个选择是否将其转化为产品的权利。

在整个合作过程,校企双方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首先是决策层的战略性互动,企业、大学的关键官员需要相互了解彼此的能力、组织结构、相关情况;第二个层次属于探索性互动,由企业的项目管理负责人、大学的部门负责人与主要研究人员之间就共同的研究利益及研究兴趣进行探讨,这些探讨对广泛利用大学的资源、创造性的新发现起到了指导性作用;第三个层次的互动发生在项目层次.大学与企业的研究人员执行某一项特定的研究任务时,企业要与大学建立工作网络,以加强研究人员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反馈:合作的参与者们认为三个层次的互动增加了合作的价值并有助于双方的协调,同时多层次互动tE构成了灵活的管理体系来满足合作伙伴之间的需要。

合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功.企业及其合作的大学都从中受益。双方认为合作成功的原因包括: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企业在合作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建立双方积极的互动关系以及相互信任的研究氛围。就利益归属问题,达成明确的协议也是合作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案例二:多个企业与单一大学合作—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与多企业合作模式。

麻省理工大学媒介实验室创办于1985年,从事与广播、出版、计算机行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探索性与先导性研究,如数字电视、全息摄影技术、计算机音乐、电子出版、人工智能、人机对话等方面的研究。实验室与企业资助者建立了广泛的正式及非正式的联系,同时实验室为企业家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创新环境,在整体上实验室鼓励研究人员与企业资助者分享其研究成果,以加速实验室发明的商业化应用。

在政策上,实验室允许其主要的资助者按照资助的规模、性质,通过相应的合同安排,使用实验室的知识产权。这些合同的形式包括支付专利权费,授予非独家技术许可,通过分担专利权费获得技术使用许可等方式。实验室的开放性与创新氛围,吸引了大批工程和艺术学科的研究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生参加实验室研究工作,实验室在前述研究领域内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

125个合作企业中,60%的资助者加入了其中至少一个研究项目协议。促使实验室这样做的一个原因是,实验室在吸引资金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压力成为影响企业的研究资金投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一些企业更乐于资助短期研

究.实验室由于具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包括先进的设施,吸引许多企业选择该实验室作为公司的研究基地;另一方面,一些长期的研究计划所获得的资助呈下降趋势。

案例三:单一企业、单一大学加政府支持的合作模式—cabot(卡伯特)公司、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本·富兰克林中心的研究合作。

宾夕法尼亚州在钛酸钡电磁陶产业中具有优势地位,不仅拥有大批的优秀科学家与研究人员.还拥有良好的研究设施:与市场的接近程度也非常之高,具有丰富的市场信息、高效的市场联

系。Cabot公司是一家钛酸钡供货商,他们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本·富兰克林中心(州政府所设立的公共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始于1991年,这种合作关系在推动Cabot公司成为世界一流的优质钛酸钡供货商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Cabot公司的主导产品是钛酸钡,公司发现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绝缘体研究中心在优质钛酸钡粉剂研究中,发现了钛酸钡粉剂所具有的低熔点性能,公司决定对此项研究加以资助,以寻找进一步增加其助熔性能的方法。公司在最初的研究合同完成后,决定进一步建立与大学和富兰克林中心的合作关系。同时企业希望利用大学的研究资源,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开发一系列差别化产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

此,公司对建立与大学及富兰克林中心的合作关系非常感兴趣。

Cabot公司完成项目。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Cabot公司只动用了有限的资源经营这种合作关系,就收获了较大的利益:对Cabot公司而言,合作成功的焦点,在于项目是否能够真正取得突破,成果能否为公司所用,能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司的核心技术。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公司将合作关系纳入到战略决策管理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关键性资源利用方面所进行的工作Cabot公司对项目的支持包括对合作项目方向进行指导、对项目的资金支持、提供关键性的研究眼务。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非常关注与合作方的及时沟通。为了确保合作研究与公司核心技术能力的相关性,公司与合作方共同拟定了一份项目路线图。规划了项目的目标、具体任务、项目时间表。大学方面的研究人员以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为主,企业同意他们参与同企业不同层级人员的沟通与联系。在合作中由于对合作项目的目标、任务、解决问题的途径规定得非常清楚,大学研究人员可以明确地理解企业认为最重要和最关心的一些事宜,包括知识产权的取得、对研究信息的保密、及时响应企业的需求、按时完成项目计划、保证研究的可靠性等方面,这使合作能够符合公司的利益需求。

合作成功表明,政府以及政府的研究部门,通过与企业、大学建立有组织的合作关系,在加速新技术从概念到市场化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合作不仅在Cabot公司成为世界一流的优质钛酸钡供货商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同时还对宾夕法尼亚州的就业、社会福利、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直接或潜在的作用。合作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使合作方达到了“多赢”的目的。

案例四:多个企业多大学的合作模式—Rochester大学电子影像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成立于1992年,是由Rochester大学、Rochester理工学院、纽约州政府以及柯达、理光、3M等多个企业共同发起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合作研究中心项目之一,研究的核心

项目是信息时代的影像技术(包括基础研究和发明研究)。中心的长期目标是建立美国一流的在电子影像系统方面具有全面领先地位的国家研究中心,是一个属于新技术孵化器性质的研究机构。

中心管理层的成员分别来自中心管理团队、大学政策委员会、行业咨询委员会、国家科学基金、纽约科学技术基金。中心有四个专门部门负责分别处理研究合作、技术、工业创新及外联事宜,其中工业创新部门负责对拟议中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对现有技术进行市场定位、识别军事技术民用化的可能性;外联部门负责举办会议、专题讨论或其他教育活动,促进中心与该领域其他部门的合作与联系。众多企业参与中心的合作研究的动机之一.是能够从战略上接近这一可能产生领先技术的孵化器。通过中心的研究工作,分担企业成本,加快技术从研究中心向企业的溢出速度。政府的工作任务之一是放大企业的这一动机,另引企业加入到中心的研究工作中,从而鼓励创造技术转移与扩散的环境,形成研究一投资一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心的工作重点之一是与行业咨询委员会建立密切联系。处理研究合作事务的部门首先与企业(参与并资助研究的企业)代表进行充分讨论,然后再由大学对具体研究领域进行筛选。确定了研究战略和研究重点之后,则由中心、企业、大学三方组成研究小组分步实施研究计划,小组成员包括大学研究人员、研究生或博士后、企业研究人员。这种合作形式让大学研究人员在拥有更多自主权的同时,也担负较多的责任。由于能够同企业研究人员有较多的合作沟通,大学研究人员可以从企业角度思考研究问题,加强大学和企业两方面的互动。

中心采用这种形式的合作运作模式,缩短了将新兴技术推向市场的时间,加快了新技术的扩散进程,同时企业作为合作是否成功的第一检验者,能够及时发现合作中出现的技术契机与其他

问题,有利于提高合作的绩效。中心研究工作的参与者认为,中心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在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与企业的密切沟通,使研究工作的应用性增强,加快了新技术市场化的进程。该中心已经成为电子影像技术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企合作成功的测度与评价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国家研究委员会在参与合作研究的人员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与讨论,试图解决2个问题:①不同的合作者是如何测试合作是否成功的?②哪些指标可以用来预测合作是否成功?

(1)成功合作的测度标准

对多数企业而言,他们并不仅仅根据合作所获得的财务收益或研究成果的数量来评价合作是否成功。按照重要性排列,企业认为达到以下目标就意味着合作的成功:能够增加对新技术的了解并获得新技术;为企业员工增加新知识提供机会:获得了新的战略思想、接触受到良好培训的人员、更多接触知识产权、提高企业声誉、可以招聘到更好的员工。

对大学而言,成功的合作应该包括以下的收获:企业对研究持续的支持、增加大学对企业需求的了解、扩大了研究范围、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公开发表的成果和专利数量增加、与其他学术机构接触的机会增加。

对政而言,最重要的标准是增加就业、增加政府税收基础、促进总体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福利、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其中,一些传统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如项目是否取得重要成果、建立合作者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等,对所有的合作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2)预测合作是否能取得成功的指标

校企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成功的合作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从合作管理的角度看.以下几个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合作是否成功。

a)态度及文化背景因素。合作者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对合作的态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合作的效果。合作者对合作规则、各自组织的差异、他们的价值观、组织目标、激励方式的理解以及对彼此工作环境的尊重,决定了合作者是否能够积极促成合作的顺利进行;合作者在跨学科活动中彼此沟通的能力以及参加合作的研究人员是否带有较大的学科偏见,对合作沟通的效果可以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在合作研究成果的认同方面,企业是否能减少对具体技术专利的过分关注,大学是否能克服对问题解决型和应用型研究的过于忽视,是合作双方能够真正成功合作的关键。

b)系统方面的因素。在企业和大学之间保持平衡,是影响合作能否顺利运作的关键因素;能否建立促进合作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大学的激励机制能否真正促进跨学科的合作,对合作的成功与否有直接影响。

c)管理方面的因素。高层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合作,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为项目提供足够的财务、人力、信息资源的支持,促进了合作的顺利发展;为合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对研究活动来说也特别重要;建立制度性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对参与项目的一线研究人员进行项目授权以保持沟通顺畅,同样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管理因素。

3、对我国校企合作的启示

在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与大学的合作研究被赋予了重要使命,但现实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大学作为企业战略性技术资源的地位还没有彰显出来。美国校企合作至少在几个方面值得国内的校企合作参与者思考:首先是重视企业在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加速新技术从概念设想到市场化的进程;其次,合作研究的方向应当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第三,如何有效地对合作进行管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对于在企业界与大学之间形成投资一合作研发一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二)日本校企合作-数字好莱坞大学-动漫

日本产学合作典型案例,由CCC集团、日立制造所、内田洋行、TAITO、关西广播电视局、NAMCO等有名的大企业出资建成了日本第一所培养数字内容专业人才的学校,位于世界数码市场秋叶原的中心,把以秋叶原为首的电影,动漫,音乐等日本文化进行数字化,向世界发送。

1、可入学后再选专业课程。通过“数码信息”,塑造富有创造性的人才1-2年级,对Web,映像,CG,美术印刷设计,编辑,出版,IT工程等,“数字内容”的基础技艺始终贯彻学习。在数字信息内容领域中,自己应该前进向哪个领域发展,将在入学后成为判断体系。学会自己掌握“创造”的能力,发展各自的个性。

2、教员都是从事向往各行各业的专家。能受到活跃在各行各界的专家人士们的直接指导教育。

3、培养有商务通用英语力的人材。能使用英语在海外各行各业里谈判的人材,在全世界上是被肯定的。该校,1~2,学校准备了贯彻始终的英语全部课程。为培养适应世界发展的人才,加强了对商务英语的教育。

4、通过留学课程,掌握国际感觉和世界网络和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预定)等地的以大学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机关签约准备了约一年间的留学计划。不光是为了学习语言,IT和信息等专业也在海外学习。如果在留学中取得的单位,该校将于承认。加上留学期间、共4年者给予卒业。能学习掌握海外的关于数字信息的全球的视点,更进一步加强了语言的锻炼。

5、积极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不仅针对作品文化内涵,更要关注市场需求,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提供极佳的岗位实习的平台,为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极大便利。

(三)国内典型农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综述(1)实施“政校企联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百县千企联盟”工程,是“政校企”合作的一种具体表现。“政校企合作”是在原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又增加了政府一方。在这种方式中,学校除了选择与所设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外,还选择与之相关的县政府进行联姻。而具体实施中,由学院、地方政府、主管厅局、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成立协调领导小组,通过招生就业、行业协会、校企校际校政合作交流等多种途径推动其实施。

(2)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如湖北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谋发展”为基本原则,以服务湖北现代农业建设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全省农业行业、涉农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职业院校等各自的资源优势,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立足于某一行业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进行教育资源整合,深化校企合作。

(3)“1+N”多元化办学主体。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中所采用的一种新模式。该院和皇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南龙集团、浙江安德电器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合作办学,携手创办皇冠学院,其“N”意味着校企合作办学主体不断多元化,不再是单一一家企业,而是相关行业产业链上的多家企业一同进行块状合作。参与此次合作办学的皇冠投资集团、南龙集团、浙江安德电器有限公司在业务上都是合作伙伴关系,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在国内外市场均占有一定份额。

(4)实践“校企双主体”培养试点班、创办“校企合作学院”。

这是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中所采用的一种模式。从对口专业的新生中,由企业组织面试、选拔愿意到企业提供的岗位工作的学生,被录用的学生在身份上既是学院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为维护校企双方的利益,企业与学院签订一份协议,确定双方的合作办学关系;学院、企业与每一个学生(准员工)同时签订一份教育培养合同,以确定三方的权益和义务,明确学习工作和教育培养关系。学生在企业学习实习期间,由企业安排住宿等必要的生活条件,校企共同负责学生的劳动安全保障与人身保险。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院学生也是企业员工,企业每月支付一定的准员工工资,但学习期间学生也有为企业工作创造利益的义务(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进行工作实习),准员工工资标准根据学生在企业培养的时间每年递增(如:第一年每月500元,第二年每月800元,第三年每月1200元),毕业后即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为鼓励学生毕业后稳定在企业工作,毕业后三年内每工作一年,学院会以就业奖励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奖励,额度为一年的学费额,并为有继续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优惠与帮助。

(5)涉农紧缺人才“项目委托培养”模式。

这是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中所采用的又一种新模式,“崇明班”委托培养模式专为培养基层一线农业技术人员的创新与尝试。22012年5月,为缓解崇明县基层农业人才紧缺状况,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知识型、发展型的基层农业人才,经崇明县委和县政府批准,崇明县农委委托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养农业类大专学生。计划在未来4年内,每年为崇明县定向培养园艺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种子生产与经营、动物医学、畜牧生产、水产养殖等7个专业的崇明籍学生10名。今后,学院将进一步下农村基层开展调研,将委托培养模式推行到其他区县。

(6)“订单培养班”、“冠名班”、“虚拟订单班”等。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上海牛奶集团合作办班,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的“三江一力班”、“民泽班”等定单培养,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的“众鑫旅游”订单班,农业中职院校的辽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温氏畜牧冠名班”,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订单式办学模式”。毕业学生全部按“订单协议”到订单单位实习与就业。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满足了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还克服了教育与就业脱节、毕业即失业的问题。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创新“虚拟订单班”校企合作新模式是该院与黑龙江省凌志数码产品销售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组建经管类专业“凌志虚拟订单班”协议。由学院在经管类专业新生中选取50到80人组成,企业派专家到校围绕企业愿景、企业文化及制度、产品生产及管理等内容给学生授课。“虚拟订单班”的学生不仅能享受到企业典型案例的分析,还能接受专门针对岗位设定的实际技能培训。此外,企业免费给学生提供工装,并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学生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锻炼。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后,由企业择优录用为企业正式员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零学费上学、零距离高质量就业”,自2008年就与北京香港马会会所合作,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师资共享,这也是酒店管理专业“零学费上学、零距离高质量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成果,这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真正达到校企生三赢。

(7)建立“校中厂、校中部”、“企中校”。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积极开展“校中企”、“企中校”、“订单班”、“冠名班”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已经与15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校企双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共同发展的局面。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以“引企入校”的模式建立“校中企”,目前先后成功引进了10家企业,建立了10家不同形式的“校中企”,达到每个大类专业都有两家企业合作办学。企中校“的做法是把学校的教学地点设在校外的工厂或者车间,即“走出去”的模式,而“校中厂、校中部”、“引企入校”则是“请进来”形式。

(8)教师挂职锻炼。

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与企业深入企业做实事,共同合作申请的专利获得国家专利局的正式受理,结束了丽职院没有申报专利的历史。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首先选派高军伟老师与该公司技术人员合作,启动“复合板焊机———打毛机的设计研发”项目的研究工作。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激发了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为更好地提高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硬科研能力、促进科研工作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9)县区设立教学点,联合办学,服务“三农”。

这是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的新合作做法,将该院成教部和丰宁县畜牧局共同举办,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丰宁县兽医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同时是为了使学员能够顺利通过兽医资格考试。成教部积极开拓办学,先后在隆化县、围场县、承德县、宽城县设立教学点,举办函授、远程教育、素质工程等学历班,为各县培养了大批农牧业专业人才,提高了学院的社会效益。

二、校企合作的组织与管理
(一)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参与形成的“协调领导小组”。

在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百县千企联盟”工程中,由学院、地方政府、主管厅局、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成立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协调领导小组,负责这种模式的管理与实施。

(二)行业、企业、学校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

校企利益共同体的组织框架应有咨询性机构,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作用,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等农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采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专业顾问委员会”的实施与管理方式。这样的合作体制科学合理,首先从组织机构入手,根据专业的特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与教育管理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或“专业顾问委员会”,其职责是参与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大纲)、校企合作计划的制订或修改,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其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确定了以社会岗位群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依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校企之间的合作能够有效运转,防止其成为固定和僵硬的“天花板”,阻碍双方信息、资源、人才的沟通。

(三)基于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下的全过程管理

在校企利益共同体中,学校拥有知识、信息和人才资源优势,企业拥有技术、设备和资金优势,校企双方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实现优势互补,即需要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估等工作,也需要学校参与企业员工培训。通过共同建设实训场地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工程研究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使学校与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共同责任,从而实现校企共同发展。通过订单班、企业实习、企业兼职老师授课、讲座、实训室建设、参与答辩等多种形式,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教学与管理过程融入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将学生的成长视为学校和企业的共同义务。

三、校企合作的内容(一)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兰花合作基地已成为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张独特而又亮丽的名片,该院与台湾兰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兰花生产实训基地”,属校企合作之独立运营体性质。以台方经营为主,校方协助,将基地打造成集种源展示、生产示范、质量检测、技术推广、项目孵化、观光旅游、人才培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综合型兰花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施股份制市场化运营模式,以及未来组建股份制合资公司,将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的体制、机制问题。这是该校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方面的有益尝试和实质创新,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通过兰花项目合作,实现了辽宁与台湾两地在资源、技术和人力资源上的优势互补和校企间的互惠双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茶博园、农博园、宠物养殖基地,有葡萄养殖社团(基地)等与学生之间直接对接,手把手地教学生,让学生走进大地,从理论到实践,更“接地气”。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紧密型基地,把与企业的关系由松散转变为紧密,由“邻居”转变为“亲戚”,合作由单一到多元,使校企成了“一家”;基地对招生、教学、科研、就业各个环节都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输送满足企业需求的毕业生。

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和优质就业之间充分发挥了“校企直通车”的作用。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之初,即按照企业需求,从“用人单位的标准”出发,由双方共同设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做到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企业同步、与市场需要高度吻合,让企业把学校当成企业自身的“员工培训基地”,让学生“未出学校门,已知企业事”,从而实现了学生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合作的最终结果就是将满足企业需要的毕业生直接输送到合作企业。这种结果在“订单班”形式的校企合作中尤为突显。

(三)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辽宁省实验林场进行了野生垂枝桦的园林应用合作;与沈北明之信苗圃进行了辽宁地区五种宿根花卉抗寒性及园林应用研究合作。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与哈尔滨东轻机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在产品研发、项目改造、技术培训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如通过选派老师与该公司技术人员合作,启动“复合板焊机———打毛机的设计研发”项目的研究工作,为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实践锻炼平台,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激发了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为更好地提高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硬科研能力,促进科研工作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南通农院围绕园区建设项目联合申报立项了“互联网休闲农场观光系统研制与应用示范”、“无线传感集中管理、分散控制、节水滴灌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等多项省、市科技项目;同时,教师申报立项的“江苏省睡莲及水生鸢尾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设施栽培蔬菜新品种引进示范与种苗产业化推广”等10项省级、10多项市级科研项目以及10多项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放在园区或借助园区条件进行实施。另外,学院还为合作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他们建立科技研发平台,如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太空种子(豇豆、甜椒等)栽培繁育基地。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建设一流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建设一流示范基地,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建设一流科研基地,搭建技术研发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都是属于典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四)服务“三农”及区域经济发展。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实施“百县千企万户服务工程”,开展科技服务万里行等系列活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每年创造的社会效益数以亿计,为学院所在地潍坊市成为全国第一畜牧大市、为山东成为全国畜牧大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被确定为山东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林牧渔类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立足青海省资源条件和农牧业生产实际,以“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研融合、校企合作,在省内外共建立了85个实验实习基地。同时,与企业合办饲料技术应用培训班,对湟源县规模化养殖企业、养殖62户负责人及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培训中,重点讲授了饲料生产、使用和适应该区域牛、羊,猪,禽及其它经济动物生长阶段的饲料配方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养殖户合理使用混合饲料及科学标准化饲养的能力,为地方培养更多的畜牧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农区现代化畜牧业示范县”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下载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与实践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与实践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共成长 为进一步扩充公司的人才队伍,经与张家港职教中心商量,于6月份去该校招收应届毕业生,并与职教中心签订了一年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李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效果和不足,创新性构建我校的校企合作的模式。这将为我校开展校企合作提......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日期: 2011-5-4 10:43:33 浏览: 6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至未来社会,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的重要需......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策划书 一, 方案的总体简介:„„„„„„„„„„„„„„„ 二, 策划目的:„„„„„„„„„„„„„„„„„„ 三,策划背景:„„„„„„„„„„„„„„„„„„......

    校企合作

    国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例子与方法 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它被认为是促进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推动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纵观发达国家......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普工的培训基地何错之有? 现在的社会很流行校企合作, 尤其是在中专技校。 有一期的打卡总结这么点评它: 中专技校简直成为了普工的培训基地。你赞同这样的说法吗?我赞同......

    校企合作

    2017年校企合作协议书【一】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生产实习教学基地,提高和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