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长铺中心小学
语文课题组
(胡明兰
执笔)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10年12月立项为县级课题,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已开展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多里,课题组的全体同志不辞辛劳,勤奋探索,实践中有积累,曲折中有体验,反思中有辛酸,努力中有收获。现将本阶段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我们的实践
确立课题。在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后,我们精选课题组成员,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紧接着,我们便开始着手查阅关于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策略方面的有关资料,课题组开展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的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充分的事前调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并制定出初步的课题的研究方案。再通过学习、研讨、论证,确立了真正的实施步骤,思想保持高度一致,整理学校以往的科研成果与教育经验材料。
加强学习。每一个课题组成员,在参加课题研究之初,对课题研究存
在着神秘与畏惧感,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现实,我们把强化理论学习,拉近教科研与课题组成员之间的距离作为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收集了一些课题的相关理论与实例,组合成一个系列,以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的形式下发到课题组成员手中,以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和讨论,使教师们对课题的有关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效地弥补了成员们理论准备不足的弱点,为研究的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明确任务。原则上我们将课题组的成员分成两个小组,教学预设组和课堂调控组。预设组着重的研究方向是预设策略,从教学结构、问题设计、板块教学、语言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课堂调控组着重研究的方向是调控策略,从抓“精彩”、抓“肤浅”、抓“争论”、抓“意外”、抓“错误”等方面来促生成。两个小组分工不分家,即: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展开研究。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根据课题方案的进度,我们主要是以分项研究为主,下一步将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及时记录研究中的收获和问题,并在对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想法和研究意见,作为下一堂课的研究进一步加以关注。这种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追踪式的课堂观察、记录,并加以有理论高度的彻底地反思,是我们课题研究采取的方法。
二、我们的收获
1、懂得了教学预设在课堂生成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结构方面,我校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已经知道变“刚性的线形设计”为“弹性的块状预设”。对于每篇课文,我们不但有宏观的整合思想,而且有微观的弹性设计,教学板块既简约又厚实,既有开放的空间,又有深化的“支点”。
我们对课堂问题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指向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已经变“单纯的思维性”课堂提问为“多维的读悟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课堂上的板块教学,我们抓好了三个关键要素,即导入的角度与导入的语言,把握重点阅读的提升点,抓住重点的语言训练点。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充分考虑了导语的引导角度、语言的冲
击力、表达的动情度;然后用精彩的教学语言情化文本、感化学生,从而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出了一种生动活泼、动情动心的心理环境,使课堂闪耀出了思维、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2、掌握了课堂生成教学的一些策略
“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有效地促进“课堂生成”呢?这就是教师应该如何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认知发展信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技巧。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有效地生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情境生成策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的相应感知。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在欢乐的情境氛围中,人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在悲愤的情境中,人就会产生悲愤的情感。有的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像获得了“触景生情”的效果。例如周晓红老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教师语言虚拟情境引领学生如临其境的,在“热爱音乐”这一对话板块中,从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倾听文本:①听乐曲——斯特劳斯《春天的歌》,接着学生结合文本倾诉个性化的体验;②听心声——扬科想有一把小提琴。教师根据学生读悟的感受或疑点选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以学定教。
流程生成策略。教学过程是流动而非晶体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把教学过程称之为“流程”。如徐申喜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时候,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①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②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找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使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在这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课堂生成的推进者。
题目生成策略。抓住内涵丰富的
“题眼”,从解题入手,探索课文思路的来龙去脉。如石炜平老师在教学第七册《田忌赛马》这一课时,是从“学会看题目推想课文内容”这一重点训练开始的。教学时,她引导学生从题目“赛”字切入。①破题推想:看了课题“赛”字,你能推想出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吗?②扣题理解:田忌与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为什么三场都失败了?第一次赛马后,田忌和孙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是什么?③回题明理:田忌赛马转败为胜说明了什么道理?
词语生成策略。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进行理解、品读,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就能获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训练效果。例如,《小虫和大船》中有这样一句:“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胡明兰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是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竟”字。“竟”的意思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然后紧扣“竟”一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为什么小小的蛀虫竟然会毁坏一艘大船呢?以“竟”这个重点词作为突破点,进而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如果忽视细小的毛病,可能会因小失大,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做任何事都要防微杜渐,事先顾及事后的结果。
句子生成策略。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练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帮助学生牵住这些句子,进行读、思、说、练,就能直达教学目标。如老舍先生写的《猫》,全文虽然句式多变,但是都围绕着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展开了精彩的描述。张丽华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是牵住首句设计学习思路的:①知“怪”
——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首句写了哪些内容。②体“怪”——先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猫(或小猫)的每一古怪的性格,是怎么写的。③说“怪”——运用“„„吧„„可是„„”的句式,凭借课文内容,说出猫的古怪性格。④填“怪”——用填空的形式填出猫的“三怪”和小猫的“三怪”,进一步体会猫的可爱,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⑤背“怪”——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填空题背出第4自然段。在具体操作时扶放结合,从而起到了“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篇首生成策略。抓住课文的开头进行剖析,从而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詹天佑》一课的开篇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唐达君老师在分析课文时,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杰出”和“爱国”这两个方面,促使学生更
好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中间生成策略。抓住课文中间的关键句子,上挂下连,双向扩展,快速理解课文内容。《伟大的友谊》一文的第4段是“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是一个过渡句,它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而且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文章中心。叶汇琴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采用的是中间突破法进行分析,具体教学设计如下:①解题释疑,切入中间。②分类推进,理解“友谊”。③读议首尾,明确“伟大”。
篇末生成策略。从文章的结尾入手,然后返顾全篇,向前逆推。例如,高芳老师在《海上日出》的教学中,就是从结尾突破。即先让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学生理解“这”和“奇观”各指什么,再把题目与结尾句联系起来,合成一个感叹句:“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最后,教师指出:海上日出究竟有什么奇观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奇观”上,带回到课文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美景之中。
3、认识了课堂生成教学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堂生成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生命信息。不同个体经历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环境中的偶然事件及教师的无心插柳、学生插嘴乃至失误、灵机一动等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特定的课堂教学中捉摸不定的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尤其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导引价值的闪光点,如果能被教师抓住并很好地利用,对师生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什么样的生成资源可以利用,什么样的生成资源可以忽略?我们初步设定优选生成性资源的标准:一是能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资源;二是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的资源;三是与学生具体学习、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促进认识深化、情感发展的资源。
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信息资源与教材学习内容有的紧密相关,有的间接相连。对此,我们都是准确判断,采取不同措施,或直接引用,或果断弃之,更多的是巧妙点化,使之与学习内容对接,帮助知识技能的掌握。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课堂上,学生各有各的意见,教师抓住学生不同想法、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评析,促进了知识的深化,情感的发展。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对捕捉到的各类信息加以整合、重组、促进生成?这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能力,点在需要时,化在关键处。
4、分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课堂生成教学实施的情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堂生成”呢?能生成什么样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东西呢?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生成?通过对大量的教学片断的整理与分析,我们知道了在自主学习中,如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生生间的自主探究,有效地促使学生生成了思辨性、疑问性、求证性的内容。
通过对合作学习中的生成研究,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影响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有利于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社交能力的获得。由于异质小组的建立,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探究学习中的生成是探究过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是创新开放的教学,留给教师的反思最多。由于生成课堂的状态是动态发展型:时刻会有激动人心的信息产生,时刻会有意想不到的思维火化迸射,时刻会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倾泻其中,所以教师和学生的体验最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东西就越多,留给我们教师反思的空间也就越大。
5、调整了课堂生成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角色
其实,在“课堂生成”的课堂上,师生的状态绝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而应是“你来我往”的交流,“心心相印”的沟通,“取长补短”的合作,“共同提高”的双赢。而要想实现这种理想的境界,要想在这异彩纷呈、变幻莫测的“课堂生成”的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一系列的素质。通过实践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应具备弹性设计教学的能力,捕捉信息、灵活处理信息的能力,随机应变、及时转换角色的能力,不断反思、善于研究的能力,以便更好地
应对生成课堂。
相应地,“课堂生成”同样呼唤新的学习方法,具体有:倾听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习多种方法,提高各种能力,提高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情境,实施民主教学,把握质疑时机,教给质疑方法,引导思考探究,教学生主动解疑,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在合作与互动中生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敢疑、乐疑、会疑、善疑,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创造的主人。
6、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明显变化
理念是实践的重要指导者,而教育科研是一种探索活动,理念必须不断更新,不断进步,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撑才能够成功。一年多来,课题组的教师们不仅认真学习了学校规定阅读的文章,如:叶澜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等,而且每位教师在空余时间自我加压,努力学习其他各种理论知识,如:阅读《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书籍杂志。阅读时细细体会,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每月撰写文章时也时常写有关课堂生成的心得体会,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们经常“抱着研究的心态上课”、“带着研究的眼光听课”,教学理念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听到课堂生成,在课堂中时时可以见到由学生、教师的“对话”迸发的生成,在教师评课中更多的是教师间的互动,在教学中更具特色的是教师多份把握的三位一体的 “二度设计”。
课前“二度设计”——多份把握。课堂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定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我们在平时的备课中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真正做到有备无患,积极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课前的“二度设计”,即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为计划与生成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教案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更多地关注了学生思维方向、方法多样性的可能性,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积极呵护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事先预料一下学生思维方向的可能性,在课堂中做到了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满足需要,调控自然。
课中“二度设计”——课堂生成。
我们上课时都是根据学情对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在课中进行“二度设计”。即先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课前设计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一个大体的轮廓。这种弹性化的多重性的教学设计能为课堂教学留下不确定性的空间,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教学中利于捕捉新的契机,在课堂上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或是关注学生的起点,或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或是关注学生的合作,或是关注学生的灵感,或是关注学生的“错误”,或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或是关注学生的原创思维„„从中提升生成资源的教学价值,升华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开展真实、生动、有意义的教学。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路偏离教学设计方向时,就及时进行调整,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当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冷静时,就立刻进行调控,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能力超前或滞后教学计划时,就连忙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课后“二度设计”——反思进步。课后“二度设计”实际上是指上课之后的教学反思(或教后记),可以把具体内容写在教学设计的右边或最后。一般说来,课后“二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活动全过程。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课后的“二度设计”,它也的确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学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三、我们的反思
通过一年多来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教师生成性预设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教师对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课题组老师的论文、案例、反思都有一定水准,语文教学走进了一片灿烂的天地。
充分的教学预设,是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教学的基础。强调课堂生成,对教师的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丰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实践智慧,是实施课堂生成教学的有效保障。当务之急,我们还要多渠道地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内涵。
语文课堂的生成性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传统的“一言堂”来说,它是一种叛逆,但只要我们解放
思想,站到学生的角度,站到“三个面向”的高度来对待我们的教学工作,建设一种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我们就会看到课堂生成的天地广阔,课堂生成的价值无限。
目前,按《课题研究方案》的计划,一二步的分项的课堂生成研究基本结束,下一步我们将进行综合式课堂生成的研究,课堂生成策略还需不断地摸索、发掘、整理、归纳和总结。只要我们放开手脚,打开那扇关闭已久的窗子,就一定会发现满天闪烁的星斗;只要我们脱下鞋袜,与孩子们一起走向海滩,就一定会拾到五彩斑斓的珍贝。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
教学预设的研究阶段小结
语文课题组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08年6月立项为市级课题,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本课题的研究已开展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五个多月里,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努力探索,实践创新,共同研究,取长补短。既有探索的辛酸,又有成功的喜悦。现将本阶段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学习理论夯实基础
市级课题组的成员除县级课题组原有成员外,新加入了陈文丰校长,石丙喜主任,石云荣老师,李凡花老师四位新成员,由于在县级课题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对做好市级课题充满了信心。市级课题虽与县级课题同名,但我们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摆在我们面前的研究之路并不平坦。要想做出新意,做出深度,做出成绩,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理论上的学习与补充。因此课题组长徐跃前校长在《课题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更明确的研究内容,在课题运作阶段的第一阶段专攻教学预设,对此,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例,利用集中学习的机会相互交流,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畅谈体会,互相补充,从而为后来的实践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努力实践有所收获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以生成为导向,使自己的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课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简约而厚实的教学结构设计
“教学思路清晰,学习头绪繁杂”的“刚性线型设计”已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我们主张让教学结构从“线型”走向“板快”,从“刚性”走向“弹性”。进行教学预设时既要留有开放的空间,又要寻求深化文本的支点。例如我校高芳老师在教《小熊住山洞》一课时,课前预设了四大版块,先在童话中走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再在情境中感受小熊迫切想住新房的心情,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然后在朗读中品位大自然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而感受到小熊品质的美好;最后在言说中提升,明白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整个教学结构设计简约而厚实,学生在精心营造的童话氛围中轻松地学习课文,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深入文本,深化认识,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环境保护的种子。
当然,文本的生发,学生的感悟并不一定都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关键在于教师在进行预设时要深思熟虑,课堂上随机应变,彰显教育机智,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二)多维导读悟的教学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读中感悟的催化剂,是激活思维的金钥匙,是引发情感的导火索。课堂提问决定着学生的习状态、学习维度以及学习方式,因此,课题组老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我校胡明兰老师在教学《乌塔》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人漫游欧洲,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2、对于乌塔独自一个人漫游欧洲,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内容,十分钟后,我们来开一次辩论会。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且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观点不会统一,第二个问题顺势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准备好素材后再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汇报,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我在预设〈鹿和狼的故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是鹿,你想表白些什么?假如你是狼,你又想诉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在深入学习课文,了解鹿和狼的遭遇之后有感而发,他们慷慨陈词,说出了鹿和狼的真心话,由此,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主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三)精彩而动情的教学语言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语言的质量直接制约着学生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影响着新知识的构建进程和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有效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有效的基本保证,而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课堂高效的重要特征。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语言,而精彩的教学语言具有情化和催化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导语的引导角度、语言的冲击力、表达的动情度。我校石云荣老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一进课堂,她就用深沉、悲哀的语调说“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世间许多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江河呜咽,群山肃立,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大地。1976年1月11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长安街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沉痛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时至今日,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尽管我们没能亲眼见到那动人的场景,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这样动情的导入,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在情感上与作者达成了共识,产生了共鸣。
其次,要用教学语言情化文本、感化学生,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动情动心的心理环境,使课堂闪耀出思维、情感与智慧的火花。我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曾以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多好的战士,多么伟大的军需处长啊!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同学们,军需处长只是这样的队伍中的普通一员,那么可以想象,在这样的队伍中,一定会有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这样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好战士,所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紧迫地感到必须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需求中的生成。因此,教师要精心预设,让课堂充满活力。其实,课堂是学生的,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是学生自我表现的场所。教师并非一个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导演”,而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引导者。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个性张扬的舞台,激活学生心中那小小的“涟漪”,激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千层浪”,引发思维碰撞的“共鸣”。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就多一份精彩生成!在预设中溶
进我们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撞击出智慧之光!让我们精心预设、预约精彩。
第三篇:市级课题《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策略的研究》——阶段小结
市级课题《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策略的研究》——阶段小结
语文课题组胡明兰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很多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之一,课堂应该走预设的路还是走生成的路?只要是生成的都好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呢?面对诸多疑问,在县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校2008年6月又立项了《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策略的研究》的市级课题。此课题分三个阶段运作,以下是我对第二大阶段中的第一个小阶段进行的小结。在此阶段中,我们重点进行教学预设方面的研究,即:教学结构设计、教学问题设计、教学语言设计等,辅之以增强课堂生成的意识。
一、我的收获
在已开展课题研究的半年里,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认为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由此,我大致归纳出了如下几种预设的策略。
1、预设生动的情境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我在教学《丰碑》一文时,先让学生看军需处长在大雪纷飞中牺牲时的图片,同时在背景音乐“过 1
雪山草地”的伴奏下,并声情并茂地讲解了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样英雄的形象就站在了学生心头。进而感知学习文本知识就容易多了,我自认为这个预设是成功的。
2、预设学生的“已知”
新课程主张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心里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想,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以后我应该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3、预设学生的“未知”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
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4、预设准确的目标
预设指的不仅仅是教案,教案只是冰山的一角。如果没有对文本进行解读,没有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理解,教师是不敢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挥的。这个单元的三会句子和四会句子是什么,哪些句子学生已经学过,可以用于交流和文本拓展。教师在明确的目标下,才能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合进的思考,明确的安排,自觉预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生本等方面的对话。
如有位老师《赤壁之战》的教学设计中,按照“板块式”的设计思路,给整节课大致设计了三个问题板块:
1、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
2、他的功劳簿里应该写下哪些内容?
3、战争结束后,周瑜和曹操会对战争作怎样的总结?学生似是为剖开谜底,似是为心中的英雄歌功颂德,似是为自己的成功找理由„„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思维火花不时迸射。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三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的削减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在教学的每个板块中,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给师生活动留有很大空间。教师的教学因此而拥有很大弹性,教师也可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设计时切忌作茧自缚。只有将线性设计柔化为弹性设计,教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从而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恣意张扬。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激情荡漾,灵感迸发,诗意盎然。整个教学过程闪耀着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辉,充满生命的活力。
当然,课堂教学有时候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教师会遇到和预设相距很远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积累厚实的教学功底了。
二、我的反思
1、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前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问题还需不断地摸索、发掘、整理、归纳和总结。
2、新课程改革给了我们实践新课改、激活课堂教学的春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千变万化,教师较高的教育价值的判断能力,活动环境的创设能力,相应的回应机智,回应能力和教师的自我反省能力等都急需提高、归纳与总结。
3、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由于缺少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准备,缺少时间和财力的支持,甚至缺少合作与沟通所必需的比较融洽的人际关系、交流技术,直至能够表达自己实践经验的语言,所以参与课程发展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挑战”的成分恐怕大于“机遇”的成分。
4、现阶段对课题研究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也还没有整理出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资料。在未来的日子里,在实施课堂生成策略中,要不断增强反省能力,对课堂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加强理论的归纳和总结。
三、我的计划
本课题还有两个学期多一点的研究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践我们的课题。
1、学习有关的课题理论。
2、认真制定课题计划,撰写课题案例,撰写和课题有关的教育叙事、教学论文,开设实验课。
3、分析汇总,总结提升。课题组通过抓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不断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4、离结题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在不断研究中继续探索。
总之,教师有必要对课堂做好充分预设。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要给学生创设自主开放的空间,更要进行弹性的教学设计,对结果要了然于心。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要对过程要多做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一些情境,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的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
第四篇:市级课题市级课题《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策略的研究》——第二阶段小结
市级课题《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策略的研究》
——第二阶段小结 语文课题组
胡明兰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策略的研究》市级课题在我校已开展研究一年多。一年多来,从课题组成立、理论学习、调查摸底、制订实施方案、到指导具体工作,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不仅亲临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和课题组成员一起研究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并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各种教学观摩会和课题研讨会。在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本课题能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在2009年3月——7月这段时间里,我们重点进行课堂生成方面的研究,即:多元解读促生成、质疑问难促生成、利用错误促生成、捕捉意外促生成等,辅之以结合教学预设的思想。这个阶段中我们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严格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立足课堂,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为了让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现对前期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我的收获:
(一)弹性,提供生成的沃土
1、空间可以伸缩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无法预约的精彩应是 教育智慧的结晶,是神来之笔,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
一次习作评讲课上,我正在朗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进教室,在学生的头顶翩翩起舞,有几个胆大的学生在下面窃笑,互相用眼神传递信息。我停下朗读,用食指靠住嘴唇做了一个“别出声”的手势,小声说:“不要惊动了这美丽的天使,它是被我念的这篇美文吸引来的,它一定在窗外听了很长时间,终于忍不住要进来听听。同学们,就让它和我们一起分享吧!”于是,我继续念作文,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不再去关注蝴蝶了。念完文章,蝴蝶在教室里飞了一圈就出去了。我笑着说道:“蝴蝶刚才在我耳边讲了倾听美文后的感受,猜猜看,它对我说了些什么?”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都变成蝴蝶的“语言”说了出来。同学们不仅感觉到极大的乐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表达能力。
2、环节可以增补
课堂千变万化,有着较强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就要作出灵活的反应,适当增补教学环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老师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立刻就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此时,我却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并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 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短短的五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加的这一环节,生成的精彩可见一斑。
(二)存异,开放生成的空间
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需要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当学生“节外生枝”的时候,教师要机智引导,宽厚对待学生的纯真,切莫刻意追求标新立异,让生成的精彩擦肩而过,以至于多添了一份遗憾,少了一份灿烂!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学生提问:“曹操为什么不射出火箭?”全班哄堂大笑,他腼腆地解释说:“不是火箭而是带上火的箭,那诸葛亮他们不就全完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此时,我从学生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与本文展开更加深入的对话。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大雾天,敌军突然来袭,形势十分紧张,曹操哪里会想到是来借箭的草船?”“我从《三国演义》里看到,曹军的水寨四周都是芦苇,使用火箭很容易烧着自己的军营,曹操不一定会用火箭。诸葛亮不仅知天文,还会利用地理条件,因此,他可以胸有成竹地去借箭。”„„
但是并非所有的“独特见解”都可以放大生成。在教学中,当教师对生成作放大处理前,首先,以直觉把握有没有作放大的必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原点,观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寻找两者的共通之 处。其次,要巧妙设计估测追问的角度和效度,精设追问点,把学生引领到深入解读文本上。再次,不能不讲究引导的深度和力度,使生成放大处理有理、有节、有效。
二、我的反思
目前语文课堂生成的研究,我们老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教学环节既明确有序,学生又能在轻松、自然的条件下学习;既有思考的学习,学习分析、比较、概括,又有体验的学习,心领神会;既有比较系统的学习,又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顿悟。
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课堂生成的有效,既要关注效率,又不急功近利,一切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去看待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在课堂生成的教学实践中,增强目标意识,正确把握“用教材教”的理念,同时运用好启发式教学,优化课堂评价,提高课堂生成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更好的培育。
总之,课题研究还在实验中,我们还在不断实践中,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不断在教育教学中总结成功与不足,不断探索,使它不断丰富与完美,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法与经验。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个人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个人总结
语文课题组余小姝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立项为县级课题以来,本课题研究活动已开展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多里,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在本课题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我不断努力,积极置身于课题研究,致力于课堂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现将本阶段情况小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在活动中,我认真学习《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等专著。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真正转变我的教育教学观念,从而自觉地将新课程中的先进科学的理念内化为切实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抓好常规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对自己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行为能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反思,并调整和改革教学策略。对照课题研究的理论,改变角色地位,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转变学生的学生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变“刚性的线形设计”为“弹性的块状预设”,对于课堂上的板块教学,我注重抓好三个关键要素,即导入的角度与导入的语言,把握重点阅读的提升点,抓住重点的语言训练点。积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没,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突出学习品质的培养;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课堂教学结构最优化,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懂得了教学预设在课堂生成中的重要性。深入钻研教材,并与年级组老师共同探讨、寻求最佳的,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方法,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堂上,充分利用情感、多媒体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做到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有书声。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创新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留给学生自我揣摩、自我体验、自我发现的时间和空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一年多来,我与课题组的老师们认真学习了学校规定阅读的文章,如:叶澜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等,同时利用空余时间自我加压,不断学习其他理论知识,经常阅读《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书籍杂志。期间,我发表了数篇教学论文并获得市级、县级若干奖项。这正是在课题研究小组这个大家庭的影响下,在学校浓浓的教学科研氛围中才有了这些成果。
四、努力方向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虽然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讨,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但限于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足,研究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希望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在课题小组成员的通力协作下,把我的课题研究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