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生成策略”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 ——“生成策略”阶段小结
语文课题组
徐玉莲
我校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自2008年6月启动,到2010年5月结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组长徐跃前校长和副组长高芳老师的带领下,分三个阶段运作:第一阶段即准备阶段:组织相应的理论学习,完善本课题论证,课题立项和制定课题方案。第二阶段即运作阶段: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有效地教学策略。第三阶段是总结阶段:进行课题的全面总结,系统搜集、整理,形成结题报告。当前我们已完成了前面两个阶段的运作。
课题组分为课堂预设小组和课堂调控小组,并将两个小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课堂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下面就课题组的生成策略进行阶段小结。
一、课堂生成的准备。
预设与生成绝非水火不容,而是矛盾的统一体。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生成的必要途径。
课题组成员定期按计划进行集体备课,面对一篇课文,教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估计。这种生成早在课前已经以一种意象的形态在教师头脑中存在了,处于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呼之欲出的生命萌发状态。如叶汇琴老师在教《火烧云》一课时,1 提出:“火烧云的形状真是变化多端呀,你还能想到它可能会怎样变化?我们也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句子写一写吧!”她事先预设学生可能写到哪些,会怎样写,并从学生角度写了两段话,提炼出各种可能和每种可能情况下的引导方法。于是课堂上同学们写出了许多好句子。就这样,每一个环节精心设计,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
二、生成策略的研究。
“生成”就是经过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精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因此,我们课题组从五个方面对课堂策略进行研究。
1、对话争论促生成。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互动的对话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争论演绎精彩的生成。如我校的胡明兰老师在《秦始皇兵马俑》一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这样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感谢的是谁?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最感谢的是秦始皇。”有的学生说:“我最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有的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建筑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学生们各抒己见,胡老师抓住他们的对话争论,巧妙的引 导,让学生了解了建筑兵马俑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我们最应该感谢他们。
2、多元解读促生成。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是多元的感受和体验,充满个性化。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常常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促发有效的生成。
3、质疑问难促生成。在课堂中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我们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捕捉有价值的疑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徐玉莲老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当学生理解文中的“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时,有学生质疑:老师,我发现这里有点不对劲儿,这场大江保卫战明明是狂风暴雨带来的,可战士们为什么还在喊:“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这一问题出乎徐教师的意料,这个问题她没预设到,但这又是一个富有价值的问题。于是徐老师故作惊讶地说:“哦,你发现了,大家也发现了吗?”很多学生都说发现了。徐老师又说:“看样子,这里真的有问题了。”于是大家立即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原本沉寂的课堂立即活跃起来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纷纷发表见解,课堂成了他们真正的舞台。
知识起于疑,只要我们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很好的把握了即时教学资源,并将它整合到原先的教学计划中,生成了新的阅读话题。课堂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碰撞出精彩而独到的的智慧火花。
4、捕捉意外促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完 成认知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并非按照我们事先拟定好的知识演进路线前进,也不一定运用常用的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于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
5、利用错误促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出现错误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的思想与教师的不一致,甚至偏离文本原意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打断他,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例如张丽华老师在教《雪儿》一文时,让学生读一读作者放飞雪儿时说的话。有一名学生是这样读:“雪儿、雪儿、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这位同学把“雪儿”连读三遍,因为紧张而读错了。有个别学生轻声嘲笑,张老师发现后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读有道理吗?”这一问,引发了学生的许多见解。有的说:“把雪儿连读三遍,说明他与雪儿心灵相通,他舍不得和雪儿离开,伤心地连喊三声。”有的说:“还可以表现雪儿离开时伤心,但又希望雪儿自由的矛盾心情。”„„张老师抓住读书时的一个小错误作为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与雪儿的深厚情感。学生很自然地走进文本,与小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
三、课堂生成的努力方向。在参加市级课题研究的这一年多,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例如课堂上的教育机智,巧妙引导等都需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和实验。我相信,只要我们肯下功夫,一定会结出硕大的果实。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长铺中心小学
语文课题组
(胡明兰
执笔)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10年12月立项为县级课题,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已开展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多里,课题组的全体同志不辞辛劳,勤奋探索,实践中有积累,曲折中有体验,反思中有辛酸,努力中有收获。现将本阶段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我们的实践
确立课题。在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后,我们精选课题组成员,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紧接着,我们便开始着手查阅关于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策略方面的有关资料,课题组开展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的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充分的事前调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并制定出初步的课题的研究方案。再通过学习、研讨、论证,确立了真正的实施步骤,思想保持高度一致,整理学校以往的科研成果与教育经验材料。
加强学习。每一个课题组成员,在参加课题研究之初,对课题研究存
在着神秘与畏惧感,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现实,我们把强化理论学习,拉近教科研与课题组成员之间的距离作为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收集了一些课题的相关理论与实例,组合成一个系列,以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的形式下发到课题组成员手中,以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和讨论,使教师们对课题的有关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效地弥补了成员们理论准备不足的弱点,为研究的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明确任务。原则上我们将课题组的成员分成两个小组,教学预设组和课堂调控组。预设组着重的研究方向是预设策略,从教学结构、问题设计、板块教学、语言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课堂调控组着重研究的方向是调控策略,从抓“精彩”、抓“肤浅”、抓“争论”、抓“意外”、抓“错误”等方面来促生成。两个小组分工不分家,即: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展开研究。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根据课题方案的进度,我们主要是以分项研究为主,下一步将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及时记录研究中的收获和问题,并在对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想法和研究意见,作为下一堂课的研究进一步加以关注。这种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追踪式的课堂观察、记录,并加以有理论高度的彻底地反思,是我们课题研究采取的方法。
二、我们的收获
1、懂得了教学预设在课堂生成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结构方面,我校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已经知道变“刚性的线形设计”为“弹性的块状预设”。对于每篇课文,我们不但有宏观的整合思想,而且有微观的弹性设计,教学板块既简约又厚实,既有开放的空间,又有深化的“支点”。
我们对课堂问题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指向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已经变“单纯的思维性”课堂提问为“多维的读悟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课堂上的板块教学,我们抓好了三个关键要素,即导入的角度与导入的语言,把握重点阅读的提升点,抓住重点的语言训练点。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充分考虑了导语的引导角度、语言的冲
击力、表达的动情度;然后用精彩的教学语言情化文本、感化学生,从而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出了一种生动活泼、动情动心的心理环境,使课堂闪耀出了思维、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2、掌握了课堂生成教学的一些策略
“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有效地促进“课堂生成”呢?这就是教师应该如何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认知发展信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技巧。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有效地生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情境生成策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的相应感知。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在欢乐的情境氛围中,人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在悲愤的情境中,人就会产生悲愤的情感。有的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像获得了“触景生情”的效果。例如周晓红老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教师语言虚拟情境引领学生如临其境的,在“热爱音乐”这一对话板块中,从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倾听文本:①听乐曲——斯特劳斯《春天的歌》,接着学生结合文本倾诉个性化的体验;②听心声——扬科想有一把小提琴。教师根据学生读悟的感受或疑点选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以学定教。
流程生成策略。教学过程是流动而非晶体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把教学过程称之为“流程”。如徐申喜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时候,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①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②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找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使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在这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课堂生成的推进者。
题目生成策略。抓住内涵丰富的
“题眼”,从解题入手,探索课文思路的来龙去脉。如石炜平老师在教学第七册《田忌赛马》这一课时,是从“学会看题目推想课文内容”这一重点训练开始的。教学时,她引导学生从题目“赛”字切入。①破题推想:看了课题“赛”字,你能推想出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吗?②扣题理解:田忌与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为什么三场都失败了?第一次赛马后,田忌和孙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是什么?③回题明理:田忌赛马转败为胜说明了什么道理?
词语生成策略。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进行理解、品读,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就能获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训练效果。例如,《小虫和大船》中有这样一句:“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胡明兰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是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竟”字。“竟”的意思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然后紧扣“竟”一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为什么小小的蛀虫竟然会毁坏一艘大船呢?以“竟”这个重点词作为突破点,进而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如果忽视细小的毛病,可能会因小失大,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做任何事都要防微杜渐,事先顾及事后的结果。
句子生成策略。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练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帮助学生牵住这些句子,进行读、思、说、练,就能直达教学目标。如老舍先生写的《猫》,全文虽然句式多变,但是都围绕着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展开了精彩的描述。张丽华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是牵住首句设计学习思路的:①知“怪”
——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首句写了哪些内容。②体“怪”——先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猫(或小猫)的每一古怪的性格,是怎么写的。③说“怪”——运用“„„吧„„可是„„”的句式,凭借课文内容,说出猫的古怪性格。④填“怪”——用填空的形式填出猫的“三怪”和小猫的“三怪”,进一步体会猫的可爱,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⑤背“怪”——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填空题背出第4自然段。在具体操作时扶放结合,从而起到了“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篇首生成策略。抓住课文的开头进行剖析,从而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詹天佑》一课的开篇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唐达君老师在分析课文时,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杰出”和“爱国”这两个方面,促使学生更
好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中间生成策略。抓住课文中间的关键句子,上挂下连,双向扩展,快速理解课文内容。《伟大的友谊》一文的第4段是“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是一个过渡句,它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而且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文章中心。叶汇琴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采用的是中间突破法进行分析,具体教学设计如下:①解题释疑,切入中间。②分类推进,理解“友谊”。③读议首尾,明确“伟大”。
篇末生成策略。从文章的结尾入手,然后返顾全篇,向前逆推。例如,高芳老师在《海上日出》的教学中,就是从结尾突破。即先让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学生理解“这”和“奇观”各指什么,再把题目与结尾句联系起来,合成一个感叹句:“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最后,教师指出:海上日出究竟有什么奇观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奇观”上,带回到课文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美景之中。
3、认识了课堂生成教学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堂生成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生命信息。不同个体经历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环境中的偶然事件及教师的无心插柳、学生插嘴乃至失误、灵机一动等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特定的课堂教学中捉摸不定的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尤其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导引价值的闪光点,如果能被教师抓住并很好地利用,对师生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什么样的生成资源可以利用,什么样的生成资源可以忽略?我们初步设定优选生成性资源的标准:一是能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资源;二是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的资源;三是与学生具体学习、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促进认识深化、情感发展的资源。
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信息资源与教材学习内容有的紧密相关,有的间接相连。对此,我们都是准确判断,采取不同措施,或直接引用,或果断弃之,更多的是巧妙点化,使之与学习内容对接,帮助知识技能的掌握。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课堂上,学生各有各的意见,教师抓住学生不同想法、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评析,促进了知识的深化,情感的发展。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对捕捉到的各类信息加以整合、重组、促进生成?这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能力,点在需要时,化在关键处。
4、分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课堂生成教学实施的情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堂生成”呢?能生成什么样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东西呢?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生成?通过对大量的教学片断的整理与分析,我们知道了在自主学习中,如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生生间的自主探究,有效地促使学生生成了思辨性、疑问性、求证性的内容。
通过对合作学习中的生成研究,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影响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有利于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社交能力的获得。由于异质小组的建立,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探究学习中的生成是探究过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是创新开放的教学,留给教师的反思最多。由于生成课堂的状态是动态发展型:时刻会有激动人心的信息产生,时刻会有意想不到的思维火化迸射,时刻会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倾泻其中,所以教师和学生的体验最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东西就越多,留给我们教师反思的空间也就越大。
5、调整了课堂生成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角色
其实,在“课堂生成”的课堂上,师生的状态绝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而应是“你来我往”的交流,“心心相印”的沟通,“取长补短”的合作,“共同提高”的双赢。而要想实现这种理想的境界,要想在这异彩纷呈、变幻莫测的“课堂生成”的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一系列的素质。通过实践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应具备弹性设计教学的能力,捕捉信息、灵活处理信息的能力,随机应变、及时转换角色的能力,不断反思、善于研究的能力,以便更好地
应对生成课堂。
相应地,“课堂生成”同样呼唤新的学习方法,具体有:倾听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习多种方法,提高各种能力,提高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情境,实施民主教学,把握质疑时机,教给质疑方法,引导思考探究,教学生主动解疑,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在合作与互动中生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敢疑、乐疑、会疑、善疑,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创造的主人。
6、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明显变化
理念是实践的重要指导者,而教育科研是一种探索活动,理念必须不断更新,不断进步,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撑才能够成功。一年多来,课题组的教师们不仅认真学习了学校规定阅读的文章,如:叶澜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等,而且每位教师在空余时间自我加压,努力学习其他各种理论知识,如:阅读《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书籍杂志。阅读时细细体会,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每月撰写文章时也时常写有关课堂生成的心得体会,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们经常“抱着研究的心态上课”、“带着研究的眼光听课”,教学理念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听到课堂生成,在课堂中时时可以见到由学生、教师的“对话”迸发的生成,在教师评课中更多的是教师间的互动,在教学中更具特色的是教师多份把握的三位一体的 “二度设计”。
课前“二度设计”——多份把握。课堂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定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我们在平时的备课中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真正做到有备无患,积极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课前的“二度设计”,即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为计划与生成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教案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更多地关注了学生思维方向、方法多样性的可能性,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积极呵护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事先预料一下学生思维方向的可能性,在课堂中做到了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满足需要,调控自然。
课中“二度设计”——课堂生成。
我们上课时都是根据学情对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在课中进行“二度设计”。即先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课前设计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一个大体的轮廓。这种弹性化的多重性的教学设计能为课堂教学留下不确定性的空间,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教学中利于捕捉新的契机,在课堂上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或是关注学生的起点,或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或是关注学生的合作,或是关注学生的灵感,或是关注学生的“错误”,或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或是关注学生的原创思维„„从中提升生成资源的教学价值,升华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开展真实、生动、有意义的教学。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路偏离教学设计方向时,就及时进行调整,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当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冷静时,就立刻进行调控,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能力超前或滞后教学计划时,就连忙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课后“二度设计”——反思进步。课后“二度设计”实际上是指上课之后的教学反思(或教后记),可以把具体内容写在教学设计的右边或最后。一般说来,课后“二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活动全过程。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课后的“二度设计”,它也的确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学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三、我们的反思
通过一年多来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教师生成性预设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教师对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课题组老师的论文、案例、反思都有一定水准,语文教学走进了一片灿烂的天地。
充分的教学预设,是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教学的基础。强调课堂生成,对教师的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丰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实践智慧,是实施课堂生成教学的有效保障。当务之急,我们还要多渠道地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内涵。
语文课堂的生成性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传统的“一言堂”来说,它是一种叛逆,但只要我们解放
思想,站到学生的角度,站到“三个面向”的高度来对待我们的教学工作,建设一种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我们就会看到课堂生成的天地广阔,课堂生成的价值无限。
目前,按《课题研究方案》的计划,一二步的分项的课堂生成研究基本结束,下一步我们将进行综合式课堂生成的研究,课堂生成策略还需不断地摸索、发掘、整理、归纳和总结。只要我们放开手脚,打开那扇关闭已久的窗子,就一定会发现满天闪烁的星斗;只要我们脱下鞋袜,与孩子们一起走向海滩,就一定会拾到五彩斑斓的珍贝。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市级语文课题 中期报告会材料
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
中 期 小 结 报 告
长铺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
高 芳执笔
我校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AJKT 2008-24)自2008年6月启动以来,至今已历时一年多了。在上级领导的精心指导和鼎力支持下,我们的研究工作正按照预定的计划稳步、有序地开展。经历了充分的准备阶段后,研究工作就步入了扎扎实实的运作阶段。
我们的研究,自始至终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动整合的活动过程。我们在充分认识、理解新课程实质的基础上,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农村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决定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入手,积极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
我们的研究,坚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积极实践、主动反思、不断交流”为原则。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更深入更有序更科学地开展,现对前期工作作如下回顾: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基本策略,谋求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深入和突破,促进互动,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更具智慧,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语文课堂生成的教学策略,并服务于 1 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生成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正确理解和把握“预设”和“生成”的概念,以及深入探讨二者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
2.重点从“教学结构设计”、“教学问题设计”、“板块教学”、“教学语言设计”等角度深入研究课前预设的有效策略。
3.重点从“课堂对话”、“多元解读”、“质疑问难”、“捕捉意外”、“利用错误”等角度深入研究课堂生成的基本规律。
4.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评价以及师生角色的转化过程。5.以前机械单一的灌输式课堂与现在民主互动式的生成性课堂的差异。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的安排,2008年6月——9月为“准备阶段”,我们重点完成了学习、论证、立项、定方案等工作;2008年10月——2009年2月为“运作阶段”的第一小阶段,重点进行了教学预设的研究,辅之以增强课堂生成的意识;2009年3月——2009年7月为第二小阶段,重点进行了课堂生成的研究,辅之以结合教学预设的思想;本学期进入综合性研究阶段,提炼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这里我们主要对课题研究前半个时间段的工作作中期汇报。
(一)建立机构,形成制度,有计划地开展课研工作 1.确立课题小组,分工明确。为确保《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研组由我们的业务校长、县、市小语会理事徐跃前担任组长,市级教坛新星高芳担任副组长,并精心挑选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成员,特别是学校一把手陈文丰校长也亲自参加课题组的研究。我们以课题组成员所教的班级为实验班,其他班级为对比班,实验班与对比班经常性开展活动。我们的研究立足于课堂,定期听课、评课、交流、反思,这是我们经常性的工作。每一项工作、每一阶段的工作我们都明确分 工,专人负责,并尽心尽力地做好记录,写好小结,整理归档,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研究工作制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一是制订了“课题研究奖励办法”,二是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将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评优晋级相联系,极大提高了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热情,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有底蕴地开展课研工作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在认真搞好实践研究的同时,重点加大教育阅读的力度,在准确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汲取别人先进教学经验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的优点与不足,落实教育理论学习的实效性。我们激励每一位教师勤读书勤学习,一要继续认真学习新理念,写心得体会;二要广泛阅读教研资料,学会收集、归纳、整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丰厚自己的研究知识。根据课题组分工,带领大家进行理论学习的是陈校长。在此期间,陈校长带领我们系统学习了《新课程,新理念》、《创新能力教程》、《创新教学设计》等理论著作;带领我们学习了《生成不可预约的美丽》、《动态与生成的初步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前预设》、《别让生成入误区》等相关文章。徐校长也为我们作了“着眼课堂生成,着力教学预设”专题讲座。除了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之外,我们还掀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课堂教学网、人教网、中小学农村远程教育网、安庆教育博客等都是我们经常光顾的网站。通过学习,课题组人员的积淀丰厚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研究有底了。
(三)立足课堂,多边交流,有实效地开展课研工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课堂。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开展,每个学期我们都围绕研究内容经常性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一年多来,课题组进行了以下教学交流:
2008年10月30日,张丽华老师上研讨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008年11月13日,石云荣老师上研讨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2008年11月26日,课题组成员赴河塌中心小学学习、交流; 2008年12月4日,胡明兰老师上研讨课:《乌塔》; 2008年12月5日,课题组成员赴松兹小学学习、交流; 2008年12月11日,余小姝老师上研讨课:《农村的变化真大》; 2008年12月19日,徐声喜老师上研讨课:《好汉查理》; 2008年12月23日,高芳老师上研讨课:《小熊住山洞》; 2009年3月5日,徐玉莲老师上研讨课:《走向生活》; 2009年3月19日,石爱兰老师上对比课:《猴王出世》; 2009年3月31日,石炜平老师上研讨课:《梦想的力量》; 2009年4月10日,唐达君老师上研讨课:《走进信息世界》; 2009年5月7日,叶汇琴老师上研讨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本学期我们连续听了部分课题组外老师上的对比课,在对比剖析中,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我校徐玉莲老师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她选送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搭石》一课,全体课题组成员以此为契机,反复展开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改课等研究活动,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打造。据了解,课堂的预设及互动生成的效果都很好,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四)积极反思,及时总结,有层次地开展工作
在这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生成,探索出一些课堂有效生成的方法与途径。现将我们的探索与发现汇报如下:
1.课前,精心预设促进生成。化线性预设为板块式设计。从知识整体入手,抓住突破口,条块切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呈现出更大的灵活度、机动性。改满负荷预设为弹性设计。有效生成的课堂预设,不能满打满算,要为动态生成留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弹性设计是有留白的课前预设,具有一定包容性和自由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思维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学习的时间等不是凝固不可变的,可以随着课堂的变化而灵活变动,随着学生的发展需要而随时调整。变以教师为中心预设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设计。教学预设不能不顾“学情”,只关心教师自己如何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关注学生的 内心需要,学生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让每一个学生在动态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促使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2.课中,巧妙捕捉善于生成。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具体情况及生成资源的价值,或放大动态生成的瞬间,或扩展动态生成的亮点,多法并举,让全班同学分享之,共研之。如:挖掘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此为新的学习生长点;发现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拓展其他学生的思维等,即为“放大法”。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是庞杂的,由于学习环境的不同对学生产生不同的作用,有的利于正常教学,有的不利于正常教学;对那些不利于正常教学的消极信息,使之或大化小,小化无;或大化小,再适当利用其合理的部分;或给它来个“转折”,取其积极的因素,巧妙利用,这叫“缩小法”。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具体情况及生成资源的价值,及时、适度地调整预设教学环节,或临时增加教学环节,或临时删去预设的教学环节,或临时调换预设的教学顺序,此为“变序法”。
3.课后,主动反思强化生成。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生成资源都作当堂即时回应。根据生成资源的性质,有的作即时回应,有的作延时回应。如,由于课前背景资料准备不足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空间有限无法当堂探讨的问题等,都可以通过反思延时生成。反思主动延时生成,根据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参与人数,分为自主性反思生成与合作性反思生成;根据内容,分为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反思生成,在理论学习中反思生成,在实践与设计的对比中反思生成。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前阶段的研究工作我们主要是对“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有侧重地进行单项研究,从两方面总结了一些成果。
(一)策略成果 1.教学预设策略:
(1)“活用教材”的策略。我们把“教教材”的做法变为“用教材”的理念。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 知识激活,形成富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活用教材:①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③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2)“弹性设计”的策略。首先,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体现弹性要求。在制定开放性学习目标时,除了共性目标外,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定的目标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弹性。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用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把生成资源进行最大效率的利用。第三,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有弹性。由于语文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各个教学环节的用时上难以预料,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对时间的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再随时调控。
(3)“板块教学”的策略。“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是可调整的,而单一的教学方案的流程是固定不变的。板块式设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删减或换位。另外,大板块下面又分成许多活动的“小板块”,每个“小板块”代表一种方案。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个“小板块”,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
2.课堂生成策略:
(1)“让学生先开口”——找准起点,因人施教。教学新知前,让学生先开口说说对新知已经知道了多少,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如何因人分层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学生先“动口”,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它是教师“胸中有人”教学观的体现。
(2)“巧用学生的话”——自此及彼,趁热打铁。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捕 捉学生回答中有意义的“接下茬”,教师由此及彼,突破原先预案的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它是教师“胸中有整体”教学观的体现。
(3)“妙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它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体现。
(4)“善用学生的问”——顺势延伸,乘胜追思。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有师生之间的,也有生生之间的。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化点,它是“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观的体现
(5)“活用学生的题”——急中生智,随机应变。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话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让学生在新授环节中自己出题作为探究的材料,在巩固环节自已出题作为验证的材料。怎样将学生的这些材料用足、用活,并顺着他们的思路深入下去,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该策略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互动中生成的学习材料,当学生编的题出乎教师的意料时,要急中生智,随机应变,从而生成教学的创意点,它是“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学观的体现。
(二)其他成果
1.自开展实验研究以来,在课题组成员的一致努力下,课题组教师撰写教学论文30余篇,教学案例20余篇,教学反思20余篇,其中有部分教师的论文获县、市级一、二等奖,举行了城东五乡镇公开课2节,培养了一批专业素养强的、教学水平高的青年骨干教师。
2.教师的业务素养、教育教学技巧等在实验研究中有了很大提高,备课更加精细,课前搜集资料越来越多,课堂不再是循规蹈矩地 上演预案,生成火花不断闪现。
3.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和独特见解得到了尊重,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学习、互动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五、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 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顾虑教学成绩,顾虑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在角色转变上还是有些迟缓,还应该鼓励他们要积极面对新形势,新教育,新理念,尽量跟上新课改发展的速度。
2.个别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总结研究的不够。不能像骨干教师那样积极进行实验、深入探讨,认真总结;没有带着问题,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还存在一些拖拉、散漫的不良习惯。
3.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异样的声音,在处理方法上不够灵活,甚至有些欠妥当。
4.研究工作中还缺少向城市的先进学校学习的机会,研究活动大多局限于校内,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活动较少,课题研究层次还不够深。
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鼓励课研人员养成勤写勤记的好习惯。2.勤开研讨会,勤听研讨课,鼓励大家多交流平时的学习心得、教学经验、成功的教学案例等,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3.完善课题研究制度,树立课题研究典型,加大在课题研究的奖励幅度。
4.增加对课题研究的经济投入,多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走出去学习,多听听名师的示范课以及学术报告等,开阔眼界,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实验,有收获,更有诸多问题亟待我们进一步认识、实践、总结、解决。诚然,课题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工程,但是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专家一如既往的扶持、指导下,只要我们全体教师众志成城、志存高远,反思过去,立足现在,前瞻未来,随着实验的稳步推进,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明天必将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省级课题《小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省级课题《小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
中 期 报 告
长铺中心小学课题组
张丽华执笔
我校省级课题《小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与研究》(JG12059)自2012年6月启动以来,至今已历时一年多了。在各级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正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扎实、有效地开展。在吸取了县、市级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充分的准备阶段后,研究工作进入了扎扎实实的运作阶段。
我们认为“课前预设”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课堂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选择本课题并通过实践与探求,期待教师从实践中苦练教学基本功。并不断提高预设的能力和水平,打造教学智慧,实现“由技而艺”的教学境界;期待推进本校课程改革,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的研究,坚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积极实践、主动反思、不断交流”为原则。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深入更有序更高效地开展,现对前期工作作如下回顾: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基本策略,谋求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深入和突破,促进互动,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语文课堂生成的教学策略,并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4.通过课题研究,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课堂生成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本课题主要从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方面加以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适当探讨。
2、重点从“教学结构设计”、“教学问题设计”、“教学语言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等角度深入研究课前预设的有效策略。
3、重点从“对话争论”、“质疑问难”、“捕捉意外”、“利用错误”“动手操作”等角度深入研究课堂生成的基本规律。
4、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评价以及师生角色的转化过程。
5、以前机械单一的灌输式课堂与现在民主互动式的生成性课堂的差异。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的安排,2012年6月——12月为“准备阶段”,我们重点完成了学习、论证、立项、制定研究方案等工作;2013年1月——5月为“运作阶段”的第一小阶段,重点进行了教学预设的研究,辅之以课堂生成;2013年6月——10月为第二小阶段,重点进行了课堂生成的研究,辅之以教学预设;本学期自11月开始进入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综合性研究阶段,提炼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这里我们主要对课题研究前半个时间段的工作作中期汇报。
(一)建立机构,形成制度,有计划地开展课研工作
1、确立课题小组,分工明确。为确保《小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研组由学校一把手陈文丰校长亲自担任组长。我们以课题组成员所教班级为实验班,其他班级为对比班,分成语文、数学、常识三个组进行研究,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经常性开展活动。我们的研究立足于课堂,定期听课、评课、交流、反思,并使之成为学校的常态化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我们都明确分工,专人负责,并尽心尽力做好记录,写好小结,整理归档,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研究工作制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一是制定了“课题研究奖励办法”,二是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将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评优晋级相联系,极大提高了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热情,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有底蕴地开展课研工作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在认真搞好实践研究的同时,重点加大教育阅读的力度,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在准确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汲取他人先进教学经验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的优点与不足,落实教育理论学习的时效性。我们 2 激励每一位教师勤读书勤学习,一要继续认真学习新理念,写心得体会;二要广泛阅读教研资料,学会收集、归纳、整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丰厚自己的研究知识。根据课题组分工,带领大家进行理论学习的是陈校长。在此期间,陈校长带领我们系统学习了《新课程 新理念》、《创新能力教程》、《创新教学设计》等理论著作;带领我们学习了《生成不可预约的美丽》、《动态生成的初步解读》、《小学语文、数学、常识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前预设》、《别让生成入误区》等相关文章。除了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之外,我们还掀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课堂教学网、课程资源网、人教网、农村远程教育网、安庆教育博客等都是我们经常光顾的网站。通过学习,课题组人员的积淀丰厚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研究更积极了。
(三)立足课堂,多边交流,有实效地开展课研工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课堂。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开展,每个学期我们都围绕研究内容经常性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一年多来,课题组进行了以下教学交流:
2013年9月30日,课题组成员赴程店小学听取葛园、熊月月老师的语文对比课《梅花魂》、《爬山虎的脚》;
2013年10月24日,杨文娟老师上语文研讨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2013年10月30日,江爱玉老师上数学研讨课《垂直与平行》;
2013年11月1日,课题组成员赴铁寨小学听取石婷、曹慧敏老师的语文对比课《泊船瓜洲》、《少年闰土》;
2013年11月5日,沈美华老师到武汉市参加“2013年全国小学品德与生活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
2013年11月14日,课题组成员赴高岭中心小学学习、交流;
2013年12月5日,松兹小学周迎莺老师送教语文示范课《一路花香》; 2013年12月5日,松兹小学刘洁老师送教思想品德示范课《站起来的中国人》;
在研讨课和对比课的交流总结中,我们力求做到准确理解和把握课题的两个关键词:预设与生成;优化课前预设的策略;把握课堂教学生成的待征;掌握课堂教学生成的规律;调控课堂教学生成的过程和环节;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评价; 3 构建课前预设模式和课堂生成模式。
(四)积极反思,及时总结,有层次地开展工作
在这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生成,探索出一些课堂有效生成的方法与途径。现将我们的探索与发现汇报如下:
1、课前,弹性预设促生成。预设不是简单的写一份教案,它是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做的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改传统意义上的线性预定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网状、弹性的课前准备,如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怎样的情境,需要准备什么样的教学媒介,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如何做好引导和疏通等等,这些都事先尽可能考虑充分。预设其实就是一个教师课前备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还包括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以及相关的应变策略。教学预设具有目标明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等特点。
2、课中,巧妙引导善生成。生成即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并且是推动课堂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变成了师生共同推开的课堂教学,生成便开始了。这也要求教师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具体情况及生成资源的价值,及时、适度地调整教学预设环节,巧妙引导课堂上出现的积极因素,合理利用,激发有效的课堂生成。
3、课后,及时反思延生成。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生成资源作当堂及时回应,根据生成资源的性质,有的作及时回应,有的作延时回应。如,由于课前背景资料准备不足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空间有限无法当堂探讨的问题等,都可以通过反思延时生成;根据内容,分为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反思生成,在理论学习中反思生成,在实践与设计的对比中反思生成。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前阶段的研究工作我们主要对“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有侧重地进行单项研究,从两方面总结了一些成果。
(一)策略成果
1、预设之策——精于心,简于形。(1)预设须“精心”。
“一盎司的预防可以达到一磅的效果。”教师要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生活、备情境、备自己。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科学重组和整合,有效地激活教材形成富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要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兴趣点和生长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弹性预设,做到统观全局。总之,教师要预设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使预案更具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
(2)预设须“简形”。
“大道至简”。有效预设同时不应深耕密植,不宜刻意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的过度推敲的课堂教学。而应以约驭博,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只有为了生成的预设,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致呆板教条,才能使二者并举,激情共舞,使课堂教学在生成中呈现智性之美。
2、生成之“略”——成于智,止于随。(1)成于智
①智在——善用疑问。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时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有师生之间的,也有生生之间乃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通过学生的质疑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入点。
②智在——敏于倾听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上天赐人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意外信息,教师不是固守预设,而是敏于倾听,尊重学情,及时跟进,从而演绎出“潜心会文,疑义相与析”的精彩对话。教者珍视“旁逸斜出”,从而使课堂走向睿智,走向灵动
③智在——动手操作
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中,有很多动手操作的内容,教师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调动他们的综合素质,有简单到复杂,由课本到课外,促进生成的意识,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良好效果
④智在——将错就错
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教学过程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将错就错,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⑤智在——互文对读
他山之石可攻玉 “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二。”(叶圣陶)此语阐明了互文对读在的重要性。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教师要善用教材以外的其他资源,教学中互文对读资料的运用在学生整个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成为点睛之笔。它的运用让学生最终达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境地。
(2)止于随。
教师在掌控课堂生成时,为了防止生成迷失,应努力把握生成三度。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现场的情境、教师的风格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做到:①目标生成度:适可而止,;②内容生成度:不可偏离教学目标;③过程生成度:注意把握火候,该放手时且放手,该回归时且回归。
(二)其他成果
1、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在课题组成员的一致努力下,课题组教师撰写论文近30篇,教学案例20余篇,教学反思近20篇,其中有部分教师的论文、优质课等获县、市级一、二等奖,培养了一批专业素养过硬、教学水平高的青年骨干教师。
2、教师的业务素养、教育教学技巧等在课题研究中有了很大提高,备课更加精细,课前搜集的资料、课后撰写的反思越来越多,课堂不再是照本宣科地上预案,生成的火花不断闪现。
3、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独特的见解得到尊重,孩子们思维活跃,主动学 6习、互动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需进一步锻炼,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异样的声音,不能够及时的化解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处理方法不够灵活变通。
2、部分教师顾虑教学教学任务能否完成,顾虑教学成绩的好坏,在角色转变上有些迟缓,还需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新形势,新教育,新理念,尽快跟上新课改发展的速度。
3、教学楼办公室里没有网络和电脑,教师的新理论的学习、新理念的更新得不到满足,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论文的创作都要在家中进行,导致教师的上班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业余时间却被大量侵占,影响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4、研究工作中还缺少向先进学校、想名师学习的机会,研究活动大多局限于校内,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交流活动较少,课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拓展。
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鼓励课研人员养成勤写勤记的习惯。
2、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加大研究的经济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组织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博采众长,开阔眼界,使我们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
3、树立课题研究典型,鼓励大家多交流平时的学习和教学心得,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从县级课题研究、市级课题研究到今天的省级课题研究,一路走来,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有许多的收获和提高,更有诸多的问题和困惑等待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实践、总结。虽然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有各级领导、专家一如既往的支持,有全体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长铺中心小学的课题研究工作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
教学预设的研究阶段小结
语文课题组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08年6月立项为市级课题,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本课题的研究已开展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五个多月里,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努力探索,实践创新,共同研究,取长补短。既有探索的辛酸,又有成功的喜悦。现将本阶段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学习理论夯实基础
市级课题组的成员除县级课题组原有成员外,新加入了陈文丰校长,石丙喜主任,石云荣老师,李凡花老师四位新成员,由于在县级课题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对做好市级课题充满了信心。市级课题虽与县级课题同名,但我们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摆在我们面前的研究之路并不平坦。要想做出新意,做出深度,做出成绩,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理论上的学习与补充。因此课题组长徐跃前校长在《课题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更明确的研究内容,在课题运作阶段的第一阶段专攻教学预设,对此,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例,利用集中学习的机会相互交流,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畅谈体会,互相补充,从而为后来的实践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努力实践有所收获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以生成为导向,使自己的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课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简约而厚实的教学结构设计
“教学思路清晰,学习头绪繁杂”的“刚性线型设计”已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我们主张让教学结构从“线型”走向“板快”,从“刚性”走向“弹性”。进行教学预设时既要留有开放的空间,又要寻求深化文本的支点。例如我校高芳老师在教《小熊住山洞》一课时,课前预设了四大版块,先在童话中走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再在情境中感受小熊迫切想住新房的心情,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然后在朗读中品位大自然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而感受到小熊品质的美好;最后在言说中提升,明白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整个教学结构设计简约而厚实,学生在精心营造的童话氛围中轻松地学习课文,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深入文本,深化认识,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环境保护的种子。
当然,文本的生发,学生的感悟并不一定都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关键在于教师在进行预设时要深思熟虑,课堂上随机应变,彰显教育机智,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二)多维导读悟的教学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读中感悟的催化剂,是激活思维的金钥匙,是引发情感的导火索。课堂提问决定着学生的习状态、学习维度以及学习方式,因此,课题组老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我校胡明兰老师在教学《乌塔》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人漫游欧洲,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2、对于乌塔独自一个人漫游欧洲,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内容,十分钟后,我们来开一次辩论会。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且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观点不会统一,第二个问题顺势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准备好素材后再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汇报,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我在预设〈鹿和狼的故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是鹿,你想表白些什么?假如你是狼,你又想诉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在深入学习课文,了解鹿和狼的遭遇之后有感而发,他们慷慨陈词,说出了鹿和狼的真心话,由此,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主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三)精彩而动情的教学语言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语言的质量直接制约着学生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影响着新知识的构建进程和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有效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有效的基本保证,而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课堂高效的重要特征。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语言,而精彩的教学语言具有情化和催化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导语的引导角度、语言的冲击力、表达的动情度。我校石云荣老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一进课堂,她就用深沉、悲哀的语调说“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世间许多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江河呜咽,群山肃立,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大地。1976年1月11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长安街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沉痛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时至今日,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尽管我们没能亲眼见到那动人的场景,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这样动情的导入,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在情感上与作者达成了共识,产生了共鸣。
其次,要用教学语言情化文本、感化学生,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动情动心的心理环境,使课堂闪耀出思维、情感与智慧的火花。我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曾以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多好的战士,多么伟大的军需处长啊!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同学们,军需处长只是这样的队伍中的普通一员,那么可以想象,在这样的队伍中,一定会有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这样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好战士,所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紧迫地感到必须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需求中的生成。因此,教师要精心预设,让课堂充满活力。其实,课堂是学生的,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是学生自我表现的场所。教师并非一个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导演”,而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引导者。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个性张扬的舞台,激活学生心中那小小的“涟漪”,激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千层浪”,引发思维碰撞的“共鸣”。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就多一份精彩生成!在预设中溶
进我们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撞击出智慧之光!让我们精心预设、预约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