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动态生成”作为其核心理念正被愈加地关注和倡导。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倾听学生的见解和观察学情,将其中具有教学价值的部分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发展潜能。当前的教师对此理念的意识淡薄,他们更多地关心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少有论及,教学成为单向的信息与知识流通,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重振教学,教师必须促进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即时生成,将更多、更新的学习资料融入到课堂中去,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焕发生命激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策略,探究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dynamic generation” as its core idea is be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advocacy.It emphasiz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and let teachers to listen to students’ opinions and observe their studies in the classroom.After that,teachers turn the valuable part of their performance into resources to lead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Nowadays, teachers’ sense of this idea is eroded.They care more about how to teach students,and neglect their learning.Then teaching become a single way to circulat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which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bility in the very great degree.In order to revive the teaching, teachers must promote the dynamic gen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putting more newer resources into practical teaching.And let the classroom become the place where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Therefore,people will keep their constantly radiant with enthusiasm.Keywords: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Chinese learning in primary school,dynamic generation,tactics,exploration 1 前言
“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而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叶澜教授的话正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动态生成[1]。时代正在呼唤新的课堂,教师除了对教学做好提前的“预设”之外,更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地抓住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意外,把这些有助于教学的信息作为新的教学资料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是把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涵义
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对话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对教学有支撑作用的或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教学资源[2]。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因个体差异和思维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会有超出教师教学预设的言语或行为。这不是教师能预先设计的,而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即动态生成性资源[3]。这类资源的表现形式虽多样,但都具有以下特点:真实性,即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真实地产生;非预设性,即出乎教师教学预设之外;即时性,即师生双方由于理念、观点、行为等的冲突、碰撞而突发产生的。
介于此资源与小学生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及时地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打破原本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还可以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于学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的人格,实现个性与社会的统一。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观察
动态生成性资源是师生在课堂互动、对话、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超出预设范围的素材[4]。为了了解此资源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成和利用现状,我参与到了由复习导入到拓展训练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师生间的互动情况进行观察,见表1。
结合表1与相关文献资料不难发现,教师们的教学流程大体都按照教案进行,对预设外学生的疑问和情感的表达没能做到随机应变,最终造成大量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浪费。
面对如此的教学现状,为了重振小学语文教学,身处于语文课堂中的教师们必须及时地抓住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信息,然后将有教育价值的信息进行提炼、延伸,最后作为新的教学资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争取做到在解开学生疑惑的同时,让他们开拓视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对象
本文以上海工商附小二、四、五年级的学生以及他们的语文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每个年级各5个班级,每个班级有1位语文老师,共15位教师。
4.2 调查方法
针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动态生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达成度以及教师与学生对此资源的态度,我借实习之机,根据动态生成性资源的特点和课堂观察发现的问题制定了调查问卷,在课余时间对所在小学的三个年级的学生和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
4.3 调查结果
通过此次调查得知,小学语文课堂对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动态生成”虽强调和有意识地进行开发利用,但在实行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将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情况就一目了然。
4.3.教师问卷
因为身处在四年级的办公室,所以把调查问卷发给了本年级的5位语文老师。但为了调查的更加全面,我又对二年级、五年级的学生和语文老师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的题目从教师对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看法、在课堂中实际遇到动态生成问题的经历和如何处理动态生成资源的方式这三方面来设置的。
调查发现,全部教师都认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动态生成的,并且都认为这样的教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然而教师的个体差异,使得他们对教学理念的把握有所不同。就问卷(教师)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你是否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一问,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教龄的教师关注程度有所不同。具体见表2、3。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教龄为6-10年以及21-30年的教师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会故意制造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龄为1-5年的教师关注相对减少;而教龄在11-20年以及即将退休的教师则较少关注,甚至只有在公开课的时候关注。这种关注度的差异明显与他们的从教年数相关,根据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可以找到关注度差异的缘由。教龄为1-5年的新教师受到教育学理论的影响,会较为关注教学的动态生成,但由于从教经验的缺失,对意外出现的信息会难以把握,力不从心的事实让他们只能去关注自身可以运用的资源。而从教6-10年以及21-30年的教师的教学经验相对丰富,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能力强,因此对动态生成性资源既特别关注,又能及时地把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多思善思的能力。而教龄11-20年的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褪去,产生了倦怠,他们的课堂教学呈模式化,对课堂的动态生成较少关注甚至只在于形式,他们的体力、精力和能力都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教师的需要。
教学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和新情况。就问卷(教师)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你所经历的意料之中的生成的情况”和“你所经历的意料之外的生成情况”这两个问题,调查结果对比发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绝大多数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他们会面临的意外生成的情况因学生的学段而不同。所调查的15个班级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具体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二年级的语文课堂相较与四、五年级来说会产生更多的意外生成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而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又有限,教师在课堂中单纯通过回答提问的正确率难以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了解,学生在不理解时就会提出各种各样出乎意料的问题;而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谈话、题目以及经验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课的教学显得十分顺畅。与此同时,小学生逐渐成熟的内心让他们不敢轻易的提问,他们会害怕因提出低质量的问题而受到同学的嘲讽和老师的批评,于是这种意料之外的生成情况会更少出现。
如今的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一味地迎合新理念必然会产生冲突。因为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小学生又有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年龄特点,教师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地掌握知识。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二年级还是四年级的教师都认为和喜爱比较综合的教学方法。他们会根据的学生反馈,针对学习的难点进行讲解,对极个别的问题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4.3.2 学生问卷
根据教师反映的教学理念和应对方式,我在学生的问卷中也设置了相关问题,意在从教师和学生这两大角度来真实地反映教师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这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动态生成”理念的落实情况。
学生在课前对新课进行预习可以为新知识的掌握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反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并在教学的第一环节对预习进行检查和反馈。问卷(学生)中关于“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是否会对课文题目以及内容有什么问题等进行预习反馈?”一问,学生的答案确切地反映了教师为课堂资源动态生成所做的准备情况。而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他们教学方式不同的直接原因。根据数据可知,四、五年级的语文教师比二年级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动态生成。具体见表5。
总体看来,教师们虽然知道动态生成性资源的重要性,但没有很好地去开发和利用。相对与二年级的预习反馈情况,四、五年级让人欣慰一些。从数据看,四、五年级的教师会经常或有时进行预习反馈,而二年级的教师却很少进行,甚至从不进行预习反馈的教师也大有人在,这样的预习反馈频率是远远不够的。在强调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当下,只有做到“经常询问”,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于课堂教学情况,我设置了“课堂上,当有同学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时,老师通常会怎样?”一问,从学生选择的选项看出:不同的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独特想法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具体见表6和图7。
其中,学生对“不予理睬”这一项没有选择,说明了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问还是肯定的,这让学生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敢于对自己的见解进行表达,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表达能力。但对学生想法的肯定并不等于有效地处理。虽然有57%的教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引导”,并赞赏学生的善思,但仍旧有43%的教师会“暂时记下问题并继续讲课,课后处理”,这样的处理效果远不及当堂讲解。因为教师的教学任务较多,他们在课后很容易把课堂中还未解决的问题遗忘,即使问题经过研究并得出结论,也会因为很多的限制而只对提出疑问的同学进行单独讲解。从调查结果看,很多教师对动态生成性资源还是很难及时把握和利用的。
课堂教学不只是教师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正在与时俱进,在课堂中会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会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合理有效地落到实处,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把握和利用课堂中的各种有利资源。
教师要在课后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察看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教师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改正,而其讲解的方式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此知识点的关键。根据“教师对于同学在作业中反复出现的错误通常会怎么做”一问,从同学们的选择中看出,教师们通常会对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并引导集体订正,而个别出现的问题则让学生进行小组或独立订正。这种方式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十分科学合理的。把易错题加以强调,让错误的同学明白错误的原因及正确的解答方式,对正确的同学而言又是进一步的巩固强化,这样将问题转化为可用资源的做法可谓一举两得。
4.4 动态生成性资源无法有效运用的原因
在课堂的学习中,小学生们由于各自不同的人生经验、知识水平和兴趣,必然会对教师给予的教学内容出现“见仁见智”的反映。尤其当师生充分互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会远远比计划中的过程丰富得多,会涌现出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当动态生成性资源产生时,如果教师没有“吃透”教材,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又不了解,他们对这类资源就无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另外,教师与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及学校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教师只是单向地把信息与知识交给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与当前迫切需要的新的语文课堂相矛盾,更别提“动态生成”理念的贯彻落实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策略
在对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现状进行研究后,我阅读了十多篇相关的文献,结合实习时的教学经验和调查结果,归纳出科学、艺术又有效地开发、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的策略。
5.1 努力创造有助于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环境
5.1.精心教学预设
教学预设是教师在课前精心规划好课堂中要讲解的内容和进行的活动,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也是对教材本身的尊重。在课堂中伴随教学的推进,“意外”会不期而至,对此问题的解决情况由教学预设的程度而定。虽说动态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是没有办法预设的,但只有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把握教学重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发展水平,思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在“意外”发生时及时地与已有的资源建立联系,做出准确地判断,制定弹性的教学目标,用灵活的方式解决新问题,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做到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
精心的预设让教师能够轻松灵动地驾驭课堂,对每一个突如其来的新问题都能随机应变,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学习进程中的各个环节,也让他们感觉到每一个问题都有其意义,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为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创造有利环境。
[5]5.1.营造“生成”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对话互动的过程。营造“生成”氛围,促进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首先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和教材的需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敢说敢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新问题的提出创设条件。其次是教师在抛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当教师的等待时间有所延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会更深入、更全面,不断地探索能更多地促进生成。再次,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减少是非题的判断,因为要引起学生的共鸣,问题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张力,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当然,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去实践和体会,在矛盾中有所感、有所问,这样做更有助于生成。
5.2 善于倾听和观察,及时捕捉信息,处理信息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烂熟于心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真实的课堂上必然会出现学生间的差异、发言的错误、新的问题及突发事件等各种教学状况,教师只有善于倾听和观察学生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才能挖掘出其中有助于知识掌握、能力养成和情感升华的亮点,再将其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来利用。5.2.1
差异信息
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较差,而他们的个体之间又存在差异,因此他们的回答往往会达不到预设的成果或产生错误。这些“杂音”虽经常发生却也被允许,因为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发现—探究—改进”的循环过程[6]。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严加斥责,将会削弱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相反,教师在学生发言时用心倾听,对他们的思考进行肯定,会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可,更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在交流探讨问题时用心倾听,教师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就问题进行当堂分析。教师用心倾听捕捉差异信息,将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的部分撷取并整合,然后作为新的学习材料来引导全班同学,这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也能激发全体学生敢于探索和质疑的学习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使课堂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拓展和延伸,使教学更富有意义。
如教授《病人》一课中的生字“蹿”。我首先是领读,然后让同学们拿起手进行书空。在强调了“蹿”的部首和结构之后,我让同学们说一说对这个生字的理解。同学们纷纷高举起手,争先恐后地想发言。一个同学说:“我查了新华字典,上面解释的一个意思是向上或向前跳,另一个意思是喷射。”我肯定了他的回答并让其他同学学习他。因为这说明这位同学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而且熟练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在自己不明白的时候借助工具书解开疑惑,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这时另外一个同学运用词组“蹿腾、蹿血”,也知道了“蹿”的两层意思。这位同学省略了查字典的时间,通过自己很好的语感就理解了生字。另外一位同学又说:“我们之前学过‘窜’,有乱跑和改动的意思。现在‘蹿’是在‘窜’旁加上了足字旁,那就是和腿有关,很容易就能明白是向上跳的意思,喷射也是它的引申义。”这位同学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我感到欣喜。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来解决不明白的问题,体现出不同的学习方法,也让我发现他们思维的活跃。结合对生字的理解,我让同学们讨论巧记生字与死记硬背生字的差别,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这样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述案例正是教师在相关问题提出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各抒己见,通过倾听不同见解来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全体学生相互学习,探讨更加巧妙的学习方法,促进了个体认识的深化、方法的获得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利用。5.2.2
突发事件
教学过程中突发的某种行为或状况,比如某种声音、某个现象都会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使教学面临中断的可能。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但它的发生既不可避免,又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动作和神态,了解学生此刻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将突发状况巧妙地与教学内容结合,化突发事件为新的教学资源。
如教授《守信》一课中的“肴”。作为生字,我首先会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强调字形、笔顺和部首。当我提问“肴”字的部首时,全班一半以上的同学一口同声地说是“肴”的上半部分“乂”字部。听了他们想当然的回答,我环视了全班:“大家都这么认为吗,有没有有不同的想法?”正当我用质疑的眼光看着全班时,教室外的走道里送饭的阿姨们正推着饭盒走过,他们发出的一系列的声音分散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室里充满了说话声,却几乎都不是在讨论我刚才抛出的问题。教学被无情中断,正当我愁眉不展时闻到了从窗口飘进来的饭香味。我灵机一动,借着饭香,问:“大家是不是都饿啦,所以在猜想今天吃什么呢?”同学们都笑了。“那老师也猜一猜,今天的味道这么香,一定是美味佳肴吧!那你们都会写这个‘肴’了吗?”同学们纷纷举起手笔画起来。“同学们都真聪明,那它的部首到底是什么呢?”轻松的环境激发了全班讨论的热情,马上就有与刚才不一样的声音,“是‘有’字部”,这位同学的回答正中下怀。我顺势借用两种不一样的回答,引导他们拿出来字典,通过借助工具书来找找答案。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弄清了“肴”的部首应该是下半部分的“有”。“竟然是美味佳肴,那么大家爱吃的东西就都会有,所以‘肴’的部首是„„”全班一口同声:“有!”这节课虽然被突如其来的吵嚷声打断,但我借用吃饭这个人人关注的话题又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回了课堂识字中,通过两者的相互关联激发学生去探讨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对于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的事物很难集中注意力。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中更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关注每一位学生对问题的把握,观察他们的动作和神态,及时抓住机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也使学生对这类知识点得到巩固和强化,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推进和教学目标的达成。5.3 反思总结与升华
5.3.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每位教师都必须要学会实时总结,并且善于反思,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突出体现[7]。教师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情,然后找出在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过程中的成果和不足,并做出相应的改进,为下一次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做理论准备。
5.3.学生合作总结
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也是生生互动交流的结果。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后反思和经验总结,让他们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和解决问题,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既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5.3.交流促进升华
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观摩,对执教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他们的专业成长起促进作用,是自我教学行为反思和改进的最好途径。教师通过交流各自的教学经验,达到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扬长避短,提升课堂生成能力和实践智慧,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
时代在呼唤新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注重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交流、思考,促成更多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变原先预设和程式化的课堂教学为更具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教学模式,让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让学生的各项潜能得到全面发展,进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阶段。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研究
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 大洋行舟
【内容提要】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生成性的教学特点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我们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下策略:
一、自主提问――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二、广敛信息――探究内容的动态生成,三、以做促思――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四、开放合作――创新素养的动态生成,五、多元评价――自信心理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策略研究
当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改实验也层出不穷。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有时候,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任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然而,现实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 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重新审视以往的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准备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策略一:自主提问――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
从学习者个体而言,学习目标看作是“老师交给的任务”还是认同为“自己的学习需要”,对于学习者能否真正开展自主性学习过程是很关键的一步。而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学习目标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我在教学中并末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先让小灯泡发光,再判断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而是从整体入手,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回忆刚刚学过的《电和我们的生活》,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小灯泡是怎样的,画出记忆中的小灯泡,与实物作比较,看一看有哪些不一样?再请出灯泡和它的朋友——电池、导线,想一想怎么玩?最后来当一回小电工,去解决灯泡为什么不会亮。以此统领全课,不断地动态生成学习目标,并不断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研讨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学习目标由此生成):小灯泡里面有很多东西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电是怎样流动的?怎样才能点亮我的小灯泡?„„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果说学生自主提问是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在组际充分研讨、在大组充分展示和教师适时参与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策略二:广敛信息――探究内容的动态生成
在学习任何一种新知识之前,每个学生头脑中都具备了自己所特有的认知基础、知识经验与社会阅历等,也说是我们所说的“前科学概念”。现代社会的学生接触面广、获取信息渠道宽,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无法企及的。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动态生成的学习内容,对学习者个体而言,也正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广敛信息,促使探究内容在动态中生成,是很值得研讨的课题。
1、活用生活资源
这是我自己上的一节课《摩擦力》。我设想在课的开始把学生引导到摩擦力的生活体验上去,再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课前我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看汽车轮胎等,可是总觉得离学生的真实感受有点远。直到上课前我都没想到好办法。走进课堂,心里还在思忖,怎样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摩擦力的存在呢?
进了教室,环视四周,发现有个孩子的脚伸在了桌子的外面。我把视线停了下来,这个孩子似乎感觉到我在看他的脚,自觉地收了进去。突然,我灵机一动,对了!他们的鞋子的底应该是可以利用一番的呀!于是我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看自己的鞋子底部,你看到了什么?”一时间,布鞋、运动鞋、皮鞋的底都朝了天。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有图案,有的说有花纹,有的说没有花纹。我又问:“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呢?”有一个孩子说是为了美观,可是马上被大多数人否定了。一个孩子说:“鞋底是和地面接触的,给谁看呢?所以主要不是为了美观!”这个说法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我又追问:“那究竟是为了什么?”
马上有学生举手:“防止走路打滑。”我问:“你怎样可以证明你这个解释?”想了一会儿,他说了:“我可以一个脚穿鞋底有花纹的鞋子,一个脚穿鞋底没有花纹的鞋子,然后走路,看哪个脚容易打滑。”同学们都笑了。我一本正经地说:“他说得不错呀!我们一起来按照他的方法试试看,看看花纹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换鞋,走下座位,在教室里走动。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细细地体会那种感觉,有的兴奋,有的沉思。教室里不时传来“吱吱”的摩擦声„„
等坐到座位上,平静下来,他们争先恐后地报告他们的发现。这一课就这样渐渐进入了佳境。
教学中,我从学生脚上的鞋子出发,使枯燥的科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科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了科学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思维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下面的实践活动之中。
2、捕捉过程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疑惑,会产生认识的误区,也会出现创新的思想火花„„这过程之中生成的种种信息又为教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若教者不会利用,这些资源将会白白流失。因此,教师也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抓取新的信息,鼓励质疑创新。
在上《地震》一课时,为了说明地层的形成,我为学生演示地层形成的模拟实验:把小石子、粗砂、黏土掺和起来倒进杯中,再往杯里倒进一些水,用小棒搅动水,使水很快运动起来。停止搅动,使水的运动逐渐慢下来,观察其现象。
当水中的几种物质都沉积下来后,我把那杯水拿给各组同学看,希望从他们嘴里说出教材中的结论。但事实却出乎意料。当第一组的学生刚看了一眼杯子时,就叫开了:“啊,怎么会是这样!?最底面的一层竟是沙子!”问题出在哪呢?
一位学生说:当石子随水转动时,杯底就已经布满了沙子了。这样,当停止搅拌让水静下来后,石子只能落在杯子底面的沙子上面了。这时马上有学生反驳:我认为石子在这杯水里沉下去的速度很慢。当水被搅拌后,水里到处都是沙子和粘土,这些沙子和粘土就阻碍石子向下沉。这就像死海里的盐份特别多,人躺在水上不会沉下去。其他同学也纷纷点头,有些学生还挠挠头:我怎么没想到呢?我及时地捕捉教育资源:棒极了!死海里这种把人向上托起的力是一种什么力? 生(生恍然大悟状):噢,是浮力!沙子和粘土使这杯水的浮力增大了,所以石子沉下去就慢多了。有的石子还不如悬浮在它下面的沙土沉到杯底快呢。(同学们由衷的掌声)。
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会萌发出许多奇思妙想,会有灵感与顿悟,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教者机敏把握,为教学所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开发网络资源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如《研究纸》一课,课前教师搜集大量有关纸的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供学生查阅,并在网站上设立以聊天室、BBS论坛,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教师、学生都可以发布言论、评论、答疑,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和任务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通过这种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结构,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过程各阶段的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分步实现、总体完成。
策略三:以做促思――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
学习方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做科学正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的积极举措。
1、课前做,活化生成
要将教学场所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把教的角色转为导的角色,教师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创设条件。有很多科学内容的学习,除了课前应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更应提倡让学生在课前去做科学,不断积累感性生活经验。如教学《树叶》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认识树叶,但是对树叶的特征却还很模糊。因此,教师在课前
一、两周就布置学生去树林里搜集树叶,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构造。有了课前做的体验,有关树叶的知识己潜伏于脑际,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已成“有源之活水”,由枯燥变生动,学习者也变倾听为踊跃参与,知识获得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生成。
2、课中做,多维生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学生的做中思、做中学便由此展开。如教学“空气中有水吗”这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装着冰块的玻璃瓶外的水滴来自玻璃瓶中的冰块,有的学生认为来自于空气。学生按照个人的想法重新分组。想法相同的同学组成新的小组,每组想办法证明各自的观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集思广益,让各自的想法更好表现出来,初步达到共识,然后将自己小组的奇思妙想,说出来与全体同学分享。实验设计的方法有:①在瓶子里加红墨水将冰块染色。观察瓶子内外水的颜色是否相同;②在瓶子里加盐,尝瓶内外水的味道是否相同;③在瓶子口加密封圈、胶带、凡士林密封,观察瓶子外壁是否还会有水;④取空瓶子,放入冰箱内,几分钟后取出,观察瓶子外壁是否有水„„在交流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质疑,以及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很好地引发设计小组学生的自我反思。通过做中的反思探究,动态地多维度理解,实现思维质的飞跃。
3、课后做,持续生成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科学的角度运用所学如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我们每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用之于生活,将探究实践的兴趣延伸于课后,这何尝不是我们教学的成功所在?一位青年教师执教《雨和雾》,在即将下课时,老师问了一下:“大家还有问题吗?”一个男孩站起来,头晃了一下:“老师,雨水为什么是咸的?”老师愣了一下,自语道:“雨水是咸的?”然后把目光转向其他同学:“你们说呢?”课堂像炸开了窝似的,顿时活跃了起来,有说是的,有说不是。见有人反对,提问题的同学脸涨得红红的,申辩道:“我尝过,雨水是有点咸的。”等同学们议论停止后,老师微微一笑说:“雨是咸的?你尝过,真勇敢。同学们,你们尝过吗?雨到底是什么味道呢?你想知道吗?”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次在不同地方搜集雨水的课外探究活动开始了。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地去尝水,对雨水做一些简单的测定,还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了解酸雨的成因,从而将学生的眼光由单纯地关注“雨水是什么味道的”这一知识性的问题引导到关注更广阔的空间,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浸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是一次多么成功的探究活动呀!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做”,在他们的认知结构渐进生成之际,其综合实践能力等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策略四:开放合作――创新素养的动态生成
科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方式己趋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等特点,在这诸多学习活动方式之中,合作探究可以说是始终融合其中的。因此,教学要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思辨创新。
如:教学“鱼”这一课时,当教师将鱼展示在学生桌上问:“你们看看面前的鱼,可以发现什么?”学生马上就观察起鱼来。他们有的用小手去拨弄,有的小声议论。教师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倾听他们的议论:“鱼是怎样游动的?”“鱼睡觉时是躺着还是立在中?“鱼靠什么立在水中?”“如果将鱼的腮夹注,它会像人被捏住鼻子一样用嘴呼吸吗?”“鱼喜欢吃什么?„„当老师将孩子们的问题汇总后,每个孩子很快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并寻求志趣相同的同伴一起合作研究
在课堂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迪,思辨创新,资源共享,我们应不断为学生构建开放合作的学习时空,促使学生创新素养在动态情境中生成。
策略五:多元评价――自信心理的动态生成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关注学生在科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差异性评价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可以用同一尺度去衡量。我们应尊重差异,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现,尽可能以肯定与激励的态度去评价。如有些学习上的后进生,课上尽量让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即便回答错了或不全面,也要肯定其积极参与的态度。又如科学探究倡导实验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尽量让学生自主讨论发现不同的方法,并给予充分的展示交流,并让学生积极展开相互间的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能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使科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生命活动中积极的一部分。
2、榜样性评价
比如在《哪杯水多》的教学中,先安排一个比较水的多少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比较出四杯水中哪杯水多,然后为了测量的准确,再引出量筒的使用。各小组在探究结束之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评出本组在实验探究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谁操作规范,谁注意与同学合作,谁观察仔细,谁记录认真,谁实验中有创新„„谁如果得到大家的承认,就是本节课的“探究之星”,这可是同学们都羡慕的荣誉。同学们都想争做“表达之星”“操作之星”“进步之星”,榜样性评价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不断地加油、努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科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使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创新素养与健康心理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第三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竖笛教学动态的生成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竖笛教学动态的生成策略
摘 要:竖笛进课堂。竖笛的气息练习;竖笛的指法和姿势;练习曲目的节奏;,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关键词:气息 指法 节奏 音乐情绪
音乐课是同学们比较喜欢的学科之一。课程改革后,我校尝试着让乐器走近课堂,“竖笛”逐渐走进了课堂、课外。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体差异,导致有些同学越学越有兴趣;有的同学在学习中跟不上,缺乏自信心,课堂出现两极分化,这样的音乐课堂,是每一个音乐教师不愿意看到的。改变这种状况,让乐器真正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有效助手!教师的“教”和同学们的“学”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教”、“学”互容的生态课堂!然而,音乐课堂的竖笛教学怎样才做到不生搬硬套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我们一直在探究。[1]
中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第一次接触竖笛,如何从手型,指法、练气息、这些基本的练习很重要。教师示范演奏《小白船》第一遍的演奏气息较强,呼出的气息让竖笛发出了刺耳的音乐,同学自然的皱眉,有的捂住了耳朵。同学们的动作做出了最好的答案,这样的竖笛演奏气息是错误的。第二遍示范演奏,教师用演唱这首歌的气息,均匀的演奏,同学们没有了刚才的动作,面部表情自然,有的同学还伴着音乐轻轻地摇摆。《小白船》是一首四分之三拍的歌曲,律动鲜明的音乐情绪优美,节奏宽阔舒畅,在演唱中要求音色柔美,竖笛的演奏业一样,要求用均匀的气息缓缓吹出,同学们初学竖笛,气息应作为重要的讲解和练习之一。当然也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来练习气息。拿一张小纸条放在嘴前,轻轻地吹动但要求不要把小纸条吹跑了,也可以玩吹泡泡的游戏,只有气息均匀,吹出来的泡泡大小才基本一致。过于用力或用力不够,泡泡就会破了,还可以吹羽毛,用均匀的气息让羽毛飘在空中不落下来,通过这些辅助练习,让同学们对竖笛演奏的气息运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掌握竖笛的基本演奏方法做好准备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为什么演奏统一的旋律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让同学们从听一听,想一想,动一动吹一吹的方法找到原因得结论,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竖笛演奏中气息问题的这个重点,也得到初步的解决。[2]
竖笛演奏的气息和演唱一样自然,自然清晰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仿佛闻到花香一样。和同学们做一做闻花香的动作,深深的吸气,把气吸到腹部与唱歌的复习方法相同,运气是使音色更为饱满,这就需要增加肺活量的锻炼,然后轻轻的呼吸,呼出的气息要均匀、有力。呼吸时不能像泄了气的皮球,腹腔的气息始终保持满满的。其次,舌尖的作用也要应用适当,这是一个小开关,可以控制气流运行,连奏和断奏都离不开舌尖的正确应用,舌尖定位上牙的地方。可以堵住气流,吹奏出舌尖迅速离开,发出“吐”的音,就能演奏出断音,但注意,气息不能太强,防止把音吹破,连奏要求气息均匀,舌尖离开吹口。这样演奏的音会清晰一些。
在课堂教学的竖笛,培养学生真确的演奏姿势很重要,身体端正腰部自然放松,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和右手的大拇指放在笛子的上面,小指放在笛子下面,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分别按住上方的三个小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住下方的三个小孔,注意指腹按圆孔要严密,避免出现漏气现象,了解握笛的方法,吹奏的口型也很重要,不能把吹口含在口中,应对把口轻轻地接触竖笛吹口,不要咬吹口或让吹口碰到牙齿。
正确的姿势从第一堂课开始建立,抬头,避免低头压住喉头,两手的大拇指拖住笛身,小拇指搭在竖笛上面,形成一个支架,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分别按住上方一、二、三小圆孔(要按紧,避免漏气)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分别按住下方的四、五、六孔,老师在这个环节里做好示范,及时纠正不良姿势,为了巩固同学正确的姿势,教师也可以做出一些不正确的姿势,让同学们纠正做出正确姿势,这样入门的第一步激起同学们的兴趣。
竖笛演奏除了掌握气息、指法、音乐节奏外,在演奏练习过程中也有一些细微的方法注意。弱拍起及末音的时值得准确性;换气自然、无连续保持乐曲连贯,音色要柔和,音量不要大; 在高音长音处,应注意气息保持在吹满时值,当然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歌曲情绪也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演奏的歌曲有感情。
竖笛演奏要学好,对歌曲的情绪理解和对旋律的理解也不可忽略。《小宝宝要睡觉》音乐旋律节奏宁静优美,全曲出现了1、2、3三个音符,节奏为多为八分、四分节奏,通过演唱击拍,同学们初步接触到竖笛演奏,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对竖笛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对竖笛有了了解,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同学们有了兴趣。
有了信心和兴趣,接下来的学习变得不再枯燥,同学们按照指法练习了4、5、6、7。《小白船》的音乐情绪优美,节奏宽广舒展,主要节奏为“X-X”和“X---”,在演奏中要求气息均匀且七夕不能断,就像演唱一样,换气的地方不能明显,过渡要自然清晰,这就要求隔膜始终保持吸气状态,每个乐句进行换气中,横膈膜都要打开,气息源源不断。这样竖笛声中的小船才能轻轻飘荡,听者和演奏者都体会到其中的美。[3]
在竖笛教学的不断学习进步过程中,可以这样节奏感较强的曲子进行练习。循序渐?M形成,听一听,唱一唱,吹一吹为中心的学习结构,丰富同学们的音乐课堂,加强独奏合奏的练习,包括唱吹结合,把竖笛与谱唱,歌曲演唱,音乐作品等欣赏练习在一起。竖笛便于携带,可以让竖笛走出课堂,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新的曲子,可以让同学回家演奏,给家人和小伙伴停,请他们谈谈听后感,在复习中,老师对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再予以纠正,让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校2017年六年级7班的同学在毕业晚会上,56名同学一起演奏《放心去飞》音乐旋律,同学们演奏更是带着对母校的眷恋和对老师们的感恩,演奏真挚、流畅,深深地打动了全校3000多名师生的心。而这样精彩的表演无疑对低、中年级同学上了一堂精彩的竖笛课。
音乐课堂通常只有教师有伴奏乐器:电子琴、钢琴或手风琴同学们往往只能通过聆听、模唱学习歌曲。竖笛作为一件简单易学的走进课堂,改变枯燥的指法练习,让竖笛真正成为孩子的学习好伙伴。音乐竖笛教学在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中,但我们不变初衷―音乐竖笛教学带给孩子们的健康和快乐!
参考文献
[1]孙岩.论竖笛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6).[2]李丝雨.中小学音乐课堂竖笛教学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J].北方音乐,2014,(17).[3]曾劲.如何在小学竖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J].新课程?小学,2013,(12).
第四篇:语文教学的动态生成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
内容提要:本论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本质特征,结合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究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实施策略和实现途径。旨在通过研究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获得成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视角走进我们的课堂,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前沿而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当我们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当前课堂教学时,也深刻认识到促进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动态生成”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概念,它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或观点为契机,合理地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获得成功。
“动态生成”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要着眼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二、“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真实的课堂不会是预设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再现,而是充满变数的生成。捕捉生成的切入点很多,诸如以下几种:
(一)文本的意义空白点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的空白,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学生的质疑
“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要因势利导,巧妙化解,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三)学生有价值的错误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生成性”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放过一处细小的但又有很大教学价值的“错误”,并立即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惟其如此,才会逐渐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四)学生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倾听来自各个角落的声音,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展示才华,让个性化的阅读真正“生成”。
三、“动态生成”的实现途径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在动态生成中充满生命的活力,然而要激发、捕捉和运用课堂上有价值的信息,使之成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对教学有充分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以下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质:
(一)充分尊重、相信学生
这是一切的前提。教师只有以尊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相信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命潜能的人,才会真正用心、精心地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交流、研讨、探究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反之,任何肤浅的“做秀”,都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成”。
(二)适时引导、褒扬学生
新课程倡导生成,并不是片面的追求生成,不是漫无目的、脱离“文本”的生成,更不是一种什么都对“舍本求末” 的生成。教师作为生成教学的“引领者”,还应把握好动态生成的目标原则、文本原则和价值原则。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体验的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发生认识上的偏差,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相机引导,提升“生成”的价值,让课堂在生成中真正精彩起来。
还需注意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对于任何学生的任何一次新的发现、有益的探究,教师都要发自内心地对这种精神给予鼓励和赞扬,并努力在班中树立敢于发现、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超越的学风。
(三)深钻教材,海纳百川
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的备课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可见,备课是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后的创造性工作,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当然,教师要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还必须拥有丰富的背景资源。一堂优秀的教学设计背后往往有丰富的背景资料作支撑。所以,教师要有储备意识,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有人问一位特级教师:“您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备课只有一个晚上,但我准备了一辈子。”可以说,一堂精彩的课,就是教师海纳百川的结果,只有教师的桶里装满了“活水”,才能让学生取之不尽。
(四)随机应变,推波助澜
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蕴藏着生成。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教师要练就敏锐、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并能灵活、机智、巧妙地处理课堂生成的真本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个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其次,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奠基
“预设”是教师对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达成结果的预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
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预设的主体是教师。“生成”是建构与生长,是师生与具体的教育情景发生交互作用,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和对话中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生成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质是一种探究。
预设与生成不是一组矛盾,成功的课堂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动态的生成。教师在预案中要巧妙地设计“生成点”,促进课堂有效的生成。
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生成资源看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劲,其实又何尝不是潜心钻研的结果!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明东老师在执教《鸬鹚》一课时,如果没有对“抹”字独特感悟和精心预设,学生怎会有“抹出幸福生活”的创造性思维?李海达老师如果没有对《鸟的天堂》中树与鸟互为依存的关系的深入理解,也不会有学生对鸟和树的关系的精辟的辩论。生成缘于预设,但要使生成精彩起来,又不能拘泥于预设。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二)加强交往,在对话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强调交往双方要“敞开与接纳”,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的高度融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教学《小珊迪》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明明不要火柴,为什么还买了孩子的火柴?”老师设计的意图只是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寻答案,没有料到有个小学生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这件事,非常感动,马上说:“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善待他人,珍爱所有的生命。”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平等的对话成就了有价值的生成。
(三)留有思考空间,在自主感悟中生成
就像一幅好画要“留白”一样,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能满堂灌,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感悟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鲜活起来,自主地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荷花》一文写道“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教师让学生想象荷花会有哪些姿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出:亭亭玉立、随风舞动、含羞低头、翘首期盼„„教师再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听到、看到、想到些什么?”让学生走进文本自由充分的想象,从而达到深化课文内容的目的。
再以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大赛中《军神》一课为例,在理解“手术中一声不吭”这一部分时,师生之间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疼痛在加剧,但他始终忍着,一声不吭。手术三个多小时,病人始终是一声不吭。什么是“一声不吭”。
学生:不出声,一句话都不说,一点声音也没有。
老师:三个小时的手术在拒绝使用麻醉的情况下,要把息肉一刀刀割掉,难道他就不疼吗?带着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读
老师:会读书的读到一个句子就会浮现出很多情节,假如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闭着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哪些情景?第一刀割下去,第二刀,第三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他咬紧牙关/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痛上加痛,更疼更痛„„
老师:当我们眼前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你的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
学生:器械碰撞/沃克的汗滴下来的声音/咬紧牙关的声音/咯吱咯吱的声音/白垫单被抓破的声音。
老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学生:坚强/勇敢/什么痛苦都能忍受„„
老师:正如沃克医生所说,他就是一块 学生:会说话的钢板 老师:他就是一个 学生:真正的男子汉
老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从心底体会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具有钢铁般的意志。
(四)创设情景,在体验中生成
语文课要有人情味,这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事实上,任何一篇传世之作,无不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凝聚。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必须不断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山东徐慧颖老师讲授的三年级的《给予树》(片断)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在圣诞节的前夕,她一无所有。(此时舒缓的音乐起)如果现在你就是金吉娅,当你来到商场,走到了这棵挂满了心愿卡的给予树下的时候,小女孩的心愿卡深深地吸引了你,(冲着一个学生说)来,金吉娅(把这个孩子引领到前面,让这个学生摘下挂在给予树上的心愿卡),读读小女孩写了什么?
生读:快乐的圣诞节又到了,可是我总想哭,我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我要做她的妈妈,不让她孤单,请好心人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吧!
师:哦,小女孩是在盼望一个洋娃娃啊,白天,她一个人孤零零的时候,一直盼望着;晚上,她面对黑漆漆的屋子,也一直盼望着;甚至连作梦啊,小女孩都在想着洋娃娃。金吉娅,(对拿心愿卡的学生说)看完小女孩的心愿卡,你的心里想些什么?
生:我一定要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老师接连问几个学生:那你呢?你呢?你呢? 众口一声:我要帮助她。
师:可是,金吉娅,这是妈妈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是让你帮哥哥姐姐实现愿望的。你确定要给素不相识的小女孩吗?你想清楚了吗?
学生纷纷坚定地说:确定!想清楚了!我要帮她买到洋娃娃。(学生此时好像把自己真的当成了金吉娅。)
师:再带着理解读这句话。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吗?她还送给小女孩什么?你说,你说,你说„„
生1:仁爱
生2:关爱
生3:温暖、同情
生4:关怀、体贴
生5:真诚的心
师:是的,送给她真诚的心,送给她希望,生活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孩子!我感受到了她的,也感受到你们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徐老师讲得非常投入,此时,不仅听课学生融入了课文的情境,全场听课教师也被这真挚的情谊深深打动。徐老师抓住重点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起学生与金吉娅的共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五)拓展延伸文本,在积累内化中生成
开放的语文课堂给了我们学习的开放空间,它所延伸的领域十分可观。我们可以在适度延伸的领域中寻找生成点。
教学《风姑娘送信》时,学生不光对课文内容感兴趣,还迫不及待地设想其他动物收到风姑娘的信时会有什么表现,还得意洋洋地进行表演,乃至说到自己也收到了风姑娘的信的心情。尽管学生的欲罢不能使课文不能在一教时中完成,但我们相信学生的收获肯定不会少。
学习了《长城》一文,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教师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到网上搜集资料,开一次“神奇伟大的古代建筑”的介绍交流会。学生搜集的资料从国内到国外:有的介绍了“阿房宫”,谈到了秦始皇的残暴;有的介绍了“圆明园”,谈到了八国联军的罪恶;还有的谈到了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学生在独立寻找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独立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必定融合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产生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不仅拓展了课程资源,还为学生把握文本、学习语文、认识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大语文背景,学生在搜集、积累中不断内化、生成。
实现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既是思想观念问题,也是方法策略问题。只要我们从心底认可、尊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把它当作是宝贵的课堂教育资源,当作灌注出无边春色的“源头活水”,那么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小语课堂充满绚烂的生命情趣与浓郁的春天气息。只要我们充分地相信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空间,学生定会如鱼得水,其主动性、创造性定能最大能量的发挥,进而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课堂也势必会愈发精彩迷人,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也必将会饱享教育的幸福!
第五篇:“动态生成”—— 英语课堂教学期待的精彩
“动态生成”
—— 英语课堂教学期待的精彩
武进区湖塘桥教育集团大坝校区 张霞
概述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课程设计上的封闭性,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于教学过程之外,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束缚。学生生活的环境、社会价值观的不一样,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思想与思想对话、心灵与心灵沟通、情感与情感交流碰撞中,对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经历和各异的见解,这些经验和见解,经过加工与升华,激活思维,激发灵感,衍生出意想不到、有生命潜力、有创新性的鲜活教学资源,如果能加以巧妙运用,会使课堂鲜活起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教学的过程即是“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和谐交际氛围,创设“动态生成”的温床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它的最高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实践证明和谐的交际氛围有利于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大胆参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在不经意间绽放出“动态生成”的火花。
自古以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为教学的归宿,是传统英语课堂的经典模式。而动态生成的课堂可以是这样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可以是学生式的教师,教师式的学生。师生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共同成长。遵循“情知互促”规律,教师既要“蹲下身子”朋友式地换位体验学生独特的心理,又要“站直身子”拨开云雾为学生寻得明月。当前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是以每单元围绕一个话题来编排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语句,主动参与到这个话题的交谈讨论中来。但是我国学生因为母语的干扰、词汇量的限制、英语基础知识的障碍、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等因素,学习状态是被动的,胆怯的。因此英语教师更要善于等待,更要宽容,宽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以发自内心的热情去容忍学生的思想和感情,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以愉快、轻松的心情大胆参与到交际中来,在快乐的求知环境中生成学习资源。营造一个启迪思维,净化心灵,提升品格的和谐环境,让课堂成为动态生成的“酝酿坛”,让和谐的学习氛围成为动态生成的温床。
新授方位单词:in, on, under, behind, near, over, in front of课上,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我利用直观教学法,拿出课前折的一只纸船,把纸船放在讲台的各个方位来进行教学:Where is the boat? It’s in/on/under „ the desk.课伊始,一切都按我的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生专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教学进入一种很积极状态,我心里高兴极了。正当我让学生跟着我用做手势的方法来巩固这些方位单词时,突然发现坐在最后一排的李杰始终低着头,两只手不停地在动。他平时就是“小动作大王”,上课总心不在焉。我恼怒极了!快步走到他的旁边,厉声问:“你在干什么?”他小心翼翼地拿出刚折好的小船。看着他手中的小船,我有把它撕掉,然后再狠狠训斥他一顿的冲动。当我愤怒的目光和他惊惶的眼神相碰那一刹那,我感觉有些不忍。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呢?我们都有过范错的孩提时代,不是吗?我的目光变得柔和了,轻声说:“哦,折得还不错嘛。”我叫他站了起来,想故意考考他,指着他桌上的那只纸船问道:“What’s this?”他回答道:“It’s a boat.”我又问道:“Where is the boat ?”他答道:“It’s on the desk.”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以为我要狠狠地批评一通,可是我却抚摸着他的头请他坐下,并且为他刚才的发言竖起了大拇指,作出了肯定的评价“Very good!”。李杰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接下来,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用课前带的图片或教室内的实物来操练,而是让学生们每人折一只纸船,然后用自己折的纸船和同桌操练。课堂上很快响起了学生们的操练声。当个别展示操练时,李杰第一个举起了手,大声叫着:“Me, Me„”,我再次给了他“将功赎罪”的机会。“Where is the boat?” “It’s over the hand.”听着他自信而又准确的回答,我很庆幸刚才的灵机一动。同学们的兴致也都很高,有的把纸船放在桌子上来提问,有的放在手上,或书本上,甚至还放到了自己的头上„„顺着学生的爱好,因势利导,通过动手折纸传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说着自己的句子,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的英语课堂,俨然成了学生们快乐学习英语的殿堂。
以上的例子,在教学中时有发生,每个班级也总会有这样一些容易分神犯错的学生,面对他们,如果能透视课堂,认真分析,因势利导,走进学生的心灵,不但能把学生拉到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还能让教育散发出无穷的“亲和力”。一次故意的考问,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即时肯定的评价,都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暗示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反思的契机,自我选择的空间和自我修正的时间。珍视孩子们可爱的童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将其化作孩子们有益的童趣,使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案例中,孩子在教师无痕的引导下重新投入了学习,重新做出了价值判断,懂得了上课不能做小动作的道理,促进了德性的内化,而这些过程绝非通过教师精心的阐述和严肃的命令就能奏效,在“润物无声”的价值引导中积极建构。试想,如果教师简单而粗暴地处理,摆出一副严师的尊容,大肆批评,并以此大做文章,来个“杀鸡敬猴”,可能当时那个男孩会无言以对,貌似悔过,但小动作转入“地下革命”,那是一种无声的抵抗,更严重的学生会对老师、对学科产生抵触、排斥情绪,这才是教育的失败。
在动态的课堂上,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潜藏着人性的光辉;只要我们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
善于捕捉,善于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相机教学,适时调整;“快乐会传染”,人都需要快乐,在和谐的环境里,生成动态的课堂资源。
精心预设,播撒“生成”种子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英语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是手段,生成是目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备越是充分,预设越是周全,动态生成越是精彩,教师对教学的调控越能运筹帷幄。
以往教师过于把教案当“法宝”,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上课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将学生牵引着走在自己早就铺设好的“轨道”上,不允许出现任何越轨,直至得出预定答案。而现实呢?往往背道而驰,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所以,课堂常常出现意外迭出,教师便手忙脚乱,甚至为之恼火而苛责学生,从而教学也偏离了以“学生”为本宗旨。因此,课堂预设是一门艺术,是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即时“生成”的弹性过程。而不能只重视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课堂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叶澜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我认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从而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从备课着手,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教学预设必须摒弃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进行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根据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设计多维的板块,这些活动的板块因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反馈,随时灵活穿插、变化。厚积薄发,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就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和引导。以下片断是精彩的创新:
在教学有关身体特征的形容词时,我并没有拿出为教学这一内容专门配备的单词卡片,而是充分利用自己健壮的体形特征,摆出健美的姿势。我认为本课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若使课堂精彩、高效,就要使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于是一边打拍子一边说strong, strong ,I am strong。接着让学生摆出pose ;自我介绍或谈论一下别人的体形特征并打上拍子。一声令下学生个个兴趣昂然,激情涌动。学生们的“创作”别出心裁,层出不穷。有一人敲桌说快板的Nancy, Nancy, I am fat,you are thin。Tom, Tom, I am short , you are tall.有二人击掌嬉戏的You clap one, I clap one, I’m fat, you are thin.You clap two, I clap two,you’re tall, ××is short.You clap three, I clap three,We are fat and short.You clap four, I clap four,They are tall and thin„„还有几个男生竟然走起一字步,足足耍了一回模特秀。在充分了解了学生情况基础上能动的预设,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实现了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也在真实情景中得到发展,在交流互动中,既巩固了新知,又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运用中建构了知识体系,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在真情交流中共享了思维碰撞出的“生成资源”。学生们争先恐后,乐此不疲;学的扎实,演的开心;轻松活泼,成效显著。
教师是知识的播种者,充分预设,在和谐的课堂“温床”上播撒启迪思维的种子,定能培育出智慧的幼苗。
点评调控,培植“生成”幼苗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利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服务教学,是一种教学智慧,也需要教师对“生成”的良好调控能力作为前提。当我们在“生成”的土壤上撒下“生成”种子之后,我们应当如何面为“生成”之苗修枝剪叶?在出现偏离主题或意见不一致的生成信息时,在产生无法解决的困惑、疑问时,教师及时的点评调控、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富有启发性的点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感到混沌时找到探究的方向,而且可以有效的激起他们的创造激情、引发他们的创新灵感。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 该是一个“有心人”,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调控能力,不忽略课堂教学过中任何有益的细节和突发性事件,巧妙处理,归纳总结,不断积累,从成功案例中学习经验,不断提高对课堂“生成”的灵敏度和调控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们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奇特的想法时,尊重个性,采用恰当的评价方法是保证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关键。我经常用以下方法对学生中肯评价:一是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二是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三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在教学评价中,我们不应用成人世界的标准评价学生,应对学生独有的内心世界多一些尊重呵护。也不能机械地采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学生,而应理解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特风格和感受,并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有创意的孩子,我这样评价: Wow.You’re so different.You did a good job.对于学生提出的有难度的问题,我说“That’s good question.I want to know it, too.当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各种体验活动,而且能为学生各自不同的体验而发自肺腑喝彩,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从评价中获得激励与自信,驱除压抑和沮丧。这样的教学评价点燃每一个学生心中的希望,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除了改进评价策略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学策略的调控,我常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及时调整教学流程
在教学中随时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捕捉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批评的价值,特别是那些闪光的不期而至的灵感。只要善于把握和引导,及时调整教学的流程,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就会不期而至。反之,如果一味追求课堂预设的完整性,按部就班,表面上看不出差错,十分完美,而实际上就会错失精彩的生成。
例如:牛津英语4B At a snack bar教学内容是在购物情境下的对话,语言知识点是对物品价钱的讯问和表达。我如此设计活动环节:让学生开展喜爱的猜迷游戏,首先从我带的水果开始猜相互之间所带物品的价钱,因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学生在踊跃地猜价钱时,总不能很快接近准确的价位。这时,有几个学生突然提出:老师你能不能提醒我们这个价钱说 高了还是低了?就像电视里一个游戏节目一样?我一听,主意不错。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我让学生增加了用“It’s too cheap/ dear.”来回应对方所猜的价格,学生在操练中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学到了“cheap/dear”两个单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根据收集到的学生的反应即时调整教学,加强、扩大闪光点。在以上案例中,我只有及时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教学的方法,才能更好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2、有机整合,拓宽教学外延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对感兴趣的主题跃跃欲试,争先恐后。此时教师可以在原有预设的基础上,拓展操练的面,适时渗透。例如在4A Unit 2 In a toy shop课文中用“How lovely!”对玩具进行赞美,而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拓展了对其他衣物、对动物,甚至对眼前所见到的一系列事物的赞美,除了用“How lovely!”之外,更可以拓展到用How long!How fat!How pretty!How smart!How nice!等等添加形容词的惊叹的表达,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的空间变得更广阔了,语言表达的内容更精彩了。
3、灵活调节预设目标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将预设的目标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特别是来自学生课堂上的创造性的思想火花。通过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在3A Unit 2 Nice to meet you(认识Mr.和Miss)
T: After 20 years, you grow up.I can’t identify you.Can you introduce your classmates to me? Use the word “This is„” S1: This is Hanyun, Miss Han.S2: This is Lijie.Mr.Li.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介绍较感兴趣,但是加上了“This is„”后的句子始终说不好。于是及时调整了教学。将要求学生用“This is„”介绍20年后的同学这一环节作了修改,改为相互自我介绍打招呼: S1: Hello, I’m Hanyun S2: Hello, Miss Han.S3: Hello, I’m Lijie.S4: Hello, Mr.Li.通过修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分散了学习难点,保护了英语初学者的学习热情,这比掌握一个知识点更重要,不是吗?
4、适当改变教学重点
教师的教学流程都会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安排。但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课堂的情景和学情,对教学流程和重点作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将生成性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自主认定自己存在的难点,而非教师认定。牛津英语3A Unit3 Family members 中包含了“son, 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aunt, uncle, daughter”八个单词。因此在教学设计最初,一般都会将这些单词都作为重点,一一创设情景引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对前六个单词比较熟悉,因为这些常用的亲属关系在上学期中已经出现。因此教师在了解这些情况后,如果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将单词的重点放在“son, daughter”的教学上,甚至还可通过“son, daughter”的教学引出friend,grandfather, grandmother的教学,就可能使整堂课的教学更有效率。
5、灵活引用外在因素。
当教学中出现与教学主线无关,或偏离的因素时,教师要采用巧妙的方法将不利的因素削减、甚至引入到教学中使之成为教学环节中有利的一部分。比如在教学现在进行时的一堂课上,有一个学生正在开小差。教师不必呵斥,只需对他的同桌问道:What is he doing, ××? 同桌指着他回答:He’s playing his new pencil-box.大家都会心的笑起来。在大家的笑声中,那个同学想必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此时教师可以跟着说: You are playing the pencil-box.Don’t play it on the class.OK? 既对学生作了教育,又在实际情景中比较了祈使句和进行时句子的用法。在后面的操练里,学生们会对这样的句子所运用的情景理解更透彻。
捕捉契机,绽放“生成”之花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捕捉学生不经意间的信息,聆听学生发出的不同声音,直面师生突发的问题与困惑、灵感与顿悟等来放飞学生的思维,来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智慧,那么,一个个超越预设、溢着生命的活力的“生成”之树会绽放出一朵朵诗一般美丽的“生成”之花。
关注“偶发事件”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很多老师将这些突发事件视之为课堂的“最大干扰”。但是,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能让课堂化险为夷,绝处缝生。
一次我正在教学现在进行时,发现有位男生在睡觉,我没有马上叫醒批评那位学生,而是问另一位学生: T: Can you see Tom(该学生英文名)S1: Yes, I can.T: What is he doing now? S1:(Smiling)He is sleeping.
T: Good.Where’s he now? S1: He’s in the classroom.T: Really? S1: Yes.(疑惑的眼神)S2: He’s not in the classroom.(领悟出老师的问题内涵)T: Right.He’s not in the classroom.Maybe he’s in the park.He’s catching insects.Ss:(Laughing)S4: Maybe he’s in the zoo.He’s playing with monkeys.S5: Maybe he’s in the cinema.He’s watching cartoons.„„(学生各抒己见)Tom:(在热烈的讨论声中醒来)T: What time did you go to bed yesterday evening? Tom: I’m sorry.(He’s a little shy.)
T: Well, he’s not sleeping now.He’s back.Let’s go on with our new lessons.看似一段简单的交际性对话,其实是抓住了一个运用英语的良好机会。对刚才发生的一幕以及老师和同学们的不同情绪变化进行 对比描述,引发了学生用不同的句子对实际语境进行描述的思考,巧妙地将这一偶发事件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这一自然、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有效的对比操练,课堂教学的精彩就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既引导学生能主动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已学句型进行口语交际,同时,也抓住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时机。课堂上面对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学会用理智驾驭感情,不要愤怒,切忌意气用事,学会随机应变。请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我们课堂的亮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启迪。让学生在教师无痕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和价值判断,这样的教育没有强制性,有效且恰如其分,润物无声。
珍视“错误”资源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他们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经常旁逸斜出,有时甚至背道而驰。面对这些冲击价值趋向,误导教学流程,曲解个性感受的“错误动态资源”,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是好?曾经这样的一次经历,让我印象深刻。进行六年级毕业总复习到句型What do you like ? I like „时,便让学生相互谈论各自的喜好。突然,听到一个响亮的声音:“I like eating frogs”。“青蛙吃腻了,I like eating monkey’s head.It’s delicious.”另一个学生立即回应,顿时,周围一些学生的大声嘻笑起来。该对这两个学生的插话而带来课堂骚动的行为斥责一番还是„?突然,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过:“何不顺水推舟,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解决呢”于是我因势利导引出话题:
T: Wild animals are very delicious.What Wild animals do you like eating ? 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他们一一列举自己爱吃的野味,此时笔者把话题一转,提出了一个问题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T: Is it good to eat wild animals? Why?(以下为学生原话).S1: I don’t think so.Because some animals will 灭绝.S2: It’s wrong.It’s not good for 生态平衡。
S3: It’s not good.Because the animals will be less and our will be worse.T: Very good!As a student, what should you do ? S5: We should not let the people kill wild animals.S6: We should make a home for the wild animals.S7: I think we should not eat wild animals.(全班大笑并回头看了那位出风头的学生,终于使他低下了头)
本案例中,学生的个人观点“喜欢吃野生动物”就是一个“错误动态资源”,应该说,它完全偏离教学设计方向,出乎笔者意料,但笔者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使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住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枪决”的“错误动态生成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
反思探究,品味“生成”美果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说老师具备的优秀教学品质是课堂“精彩”的催化剂,那么,课堂中的教学智慧,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相机教学„„就在检验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拷问着教师的教学内在素养。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应该富有激情的以己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为课堂创造生成,适时捕捉生成,并按照学生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教学调整,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让学生真正做回教学的主体。
1、洪子锐、惠幼莲、李升平编《小学英语教学法》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12月
2、丘才训等编《小学英语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新世纪出版社2002.9
3、沈倩 “开发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
4、朱小英 “英语课堂,因 ‘生成’而更精彩”,《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
5、洪子锐、惠幼莲、李升平编《小学英语教学法》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12月
6、丘才训等编《小学英语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新世纪出版社2002.9
论文撰写:张霞
所在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湖塘桥教育集团大坝校区 职称:小教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