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调控 精彩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调控小组总结

时间:2019-05-12 06:5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调控 精彩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调控小组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调控 精彩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调控小组总结》。

第一篇:有效调控 精彩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调控小组总结

有效调控

精彩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

调控小组总结(胡明兰

执笔)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06年9月启动,2008年9月结题,分三个阶段运作。研究的内容是预设策略和调控策略。其中课堂预设策略重点从“教学结构、问题设计、板块教学、语言设计”这四个方面加以研究;课堂调控策略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研究:(1)抓“精彩”,促生成。(2)抓“肤浅”,促生成。(3)抓“争论”,促生成。(4)抓“意外”,促生成。(5)抓“错误”,促生成。根据课题组长的安排,我担任调控小组的小组长,具体负责并参与课堂调控小组的研究,搜集、整理小组的资料。在这研究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勤奋探索,实践中有积累,努力中有收获。现将本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所得总结如下:

一、课前预设,富有弹性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

记得在一次《小白兔与小灰兔》的观摩课上,当听完了小白兔与小灰兔的故事后,教师提问:你喜欢谁?大多数学生都说喜欢小白兔。教师又逼问了一句:有不同意见的吗?突然一个学生举手了,说“我也喜欢小灰兔,因为小灰兔能改正错误”。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补充:“课文开头写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帮忙,表明小灰兔也是爱劳动的,所以我也喜欢小灰兔”。又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急着说:“我也喜欢小灰兔了,你们看,当老山羊送菜时,小灰兔说‘谢谢’,很有礼貌„„(边读句子边表演动作)。

教师的一个弹性预设赢来了一个充满个性的见解,课堂教学由此进入了高潮。我想这节课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富有弹性,绝对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有了这个空间,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带

有个性的对文本的理解与表达便“生成”了。

二、捕捉信息,精彩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及时筛选,为我所用。自新课改以来,我们试着从高一级层次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创造性地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

1、抓“精彩”,促生成

课堂上有很多细节性的问题在预先的设计中是没有的,而课堂中最亮的点却正是由临时生成的问题点燃的。因为那是学生们自主地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起来的标志,那也是同学们内在深层次的发展需求。语文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只有鼓励学生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教师,反常规地思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叶汇琴老师在教学《称象》一文

时,有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曹操这听边点头微笑,他在笑什么?”出乎意料,这是老师课前没有预设到的,而学生提到了。怎么办?叶老师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富有价值的问题。于是立即让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一下。原本沉寂的课堂立即活跃起来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纷纷发表见解。有人说:“他在笑儿子这么聪明,竟想出了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办法。”有人说:“他在嘲笑那些官员连一个孩子也不如。”也有人说:“他在笑自己,怎么就想不到这个办法呢?”„„看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好好对待,不能轻易否定,要好好想想是否有可取之处。因为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灵丹妙药”。

张丽华老师在《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中,她在感悟课文后引导孩子们质疑,学生和老师一起提炼出了主干话题:作者写夜景与小艇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孩子提出了跟讨论似乎毫无关系的问题:“课文前面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而这里却说‘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这残破的桥梁破破烂烂的,不是有损威尼斯的美名吗?”张老师见学生普遍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便放弃原 2 来的计划,让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答案:

生:不是真的桥梁残破,而是桥的影子残破;

生:残破正好说明威尼斯的古老; 生:是威尼斯这个城市文物保护意识好的表现;

生: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因此桥不需要修;

生:残破也是一种美丽。从这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很好地把握了即时教学资源,并将它整合到原先的教学计划中,生成了新的阅读话题,课堂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碰撞出了精彩而独特的智慧火花。

2、抓“肤浅”,促生成

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如果我们把这种状况视为一种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肤浅”作为教学起点,运用“调控——生成”策略,引导学生浅入深出。高芳老师在教学《林海》一文后写了一则教后感:

在对大兴安岭的“美”进行赏析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问:“大兴安岭在哪里?”我便示意一举手学生对这个肤浅的问题作了回答:在内蒙。正待我想接着讲课,这个学生又问:

内蒙是怎样一个地方?当时我想:这不是有意捣乱吗?就含糊着说:这个问题大家课后去讨论,找找资料。没想到第二天,学生一个个向我展示了他们学习的成果,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有特色的内蒙风景,有:青年赛马图、篝火晚会图、草原牧羊图、青年男女对歌图„„充分展现了内蒙的人文和风俗。看着他们一张张兴奋的脸,看着他们那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欣喜之余,不免有一丝悔意,后悔当初课堂上没有珍惜这份“好奇”,这对三次感悟“亲切、舒服”将是一剂多么宝贵的良药啊!

夏家发教授说:“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他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并由此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表现自己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实现基于自由的成长意志。生成性教学可以让师生的思想活动从预设性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诵读中尽情展示,在探究中不断享受,让每一个个性生命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出精彩”。

徐申喜老师在教学《养花》这一课时,也是由“肤浅”生成了精彩。(具体教学实录和反思见我校《语文课题 3 研究实验简报》第二期。)

所以说“实践出真知”。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在这个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状态的课堂中,时而会出现一两处令人兴奋的妙举,时而会同一时难以把握,而含糊过去,事后令人叹惜。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注重品位得失,不断提升“课感”素养。

3、抓“争论”,促生成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融入课堂,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学生与文本交流后,每人所获得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化。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在生生交流中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多方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

杨秀兰老师在教学《父亲和鸟》这篇课文时,有个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发表了他的看法:“我认为父亲以前一定是个猎人,因为他对鸟太熟悉了,一定经常和鸟打交道。”话音刚落,教室里开始沸腾起来,有反对的,有赞同的。杨老师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追问:“你从哪儿看出父亲对鸟儿很熟悉?”没等他回答,许多孩子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杨老师让大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边读边动手画一画,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很快地,学生们一句一句地找出了依据。杨老师接着说:“其实,父亲以前是不是猎人并不重要,他可能从小就爱树林、爱鸟,也可能曾是一个打猎迷,后来意识到自己错了,就不再打了。读这篇课文,最重要的是要感受到父亲对鸟的喜爱,并且将这份爱传递给了他的孩子,传递给了我们。”事后想想,如果没有这节外生枝,课堂将是平平淡淡,孩子们也不会这么自觉、这么主动、这么投入地与文本对话。

如学到《草地夜行》最后一段时,班里一位学生质疑: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么能看见一条光明大道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一言即出,4 班里部分同学表露出疑惑的神情,于是,教师便抓住这一可贵的机遇,让学生讨论要不要写封信给出版社修改这处“错误”?学生再读课文,便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持反对意见的同学道出了一个个理由:

“看见了一条光明大道前还有‘仿佛’这个词,就说明不是真的看到。”

“小战士的眼里没有看到‘一条光明大道’,草地上哪来‘大道’。课文说的意思是小战士心里看到的。”

“我觉得这‘光明大道’不是说一条路,而是指小战士看到长征的光明前途。”

„„

热烈的争论,使整个课堂沸腾起来,利用这一即时性课程资源,学生的“头脑风暴”般的思维在这里进行了互动,得到了激发,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孩子得到发展、师生生命力得到共同焕发的过程。

曾记得有位教师在为小学语文《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描述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这时,有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老师听

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堂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因为教师当时那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内化了文章的思想。语文教学不正需要这样的教学行为吗?

学生各抒已见,思维在此碰撞,观点在此交汇,这些发自内心的表白说出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于展现自我和默默奉献等人生道理的自我感悟,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平等的、多元的对话。

又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在临近尾声的“拓展延伸”环节中,我出示了一个对话的问题:“文中的人与鸟是如此地和谐共处、互相依赖。读完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思考讨论之后,有一名学生举手发言“我想对作者说:‘请放了这三只珍珠鸟吧,因为鸟儿长着翅膀,它们希望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不想被人关在笼子里受束缚当玩物,这是对鸟儿生命的不尊重。’”此言一出,我不由得一愣:这可不是我预设的结果啊!怎么办?可就在这一愣后,我突然又 5 感受到美丽的生成向我的课堂翩翩走来,于是我这样引导:“你的想法很好,很深刻,能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思考‘笼中养鸟’这个问题。那好下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不断撞碰出思维的火花,不断加深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体验。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多元对话中的有效生成,这种生成的平等对话使“教学相长”。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现况,解决问题,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会水到渠成,我们的课堂也会在“生疑——质疑——解疑”的必须马上作出积极反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这样才能及时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曾看过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争论过程中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

4、抓“意外”,促生成

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也许某些先行的技巧学生尚未掌握得像教师事先所想的那样好;也许前一堂课激起了学生们某种程度的情绪波动或将其兴趣集中到某一点从而分散了他们当前的注意力;也许总的课堂气氛不像计划的那样有助于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也许孩子们对课程的概念和理解与教师的期望很不相同;也许某种突发因素急转直下地干扰了课堂;也许学生的心理背景、学习体验未能充分调动起来”„„教师

于漪老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她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还记得在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唐达君老师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三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时,有个学生自告奋勇地说:“老师,让我们上台表演吧!”这可不是老师教案中预设的呀!再说学生能行吗?看 6 到学生充满期盼的眼神,唐老师告诉自己:让他们试试吧,或许这将成为这节课中最美、最具活力的高潮呢!于是她赞许地点点说:“老师最喜欢对学习具有挑战精神的同学了!请上台表演吧!”老师的话音刚落,三个同学已走到前面,两小儿在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近,知识渊博的孔子背着手,口中念念有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步三晃地走了过来„„他们把课文内容表演得淋漓尽致。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在愉悦中获得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也由于学生的生成而事半功倍。这难道不是一个惊喜吗?

课堂与其它事物一样,也会出现突发因素,课堂上有时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与语文教学相关,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阅读感悟。比如:石爱兰老师在教学《凡卡》时,一生质疑:“我感觉课文内容跟现实不相符,凡卡家里那么穷,小小年纪就给人家当学徒,他肯定没上过学,那么,为什么他却能写出这样一封字句优美、感人至深的信呢?”对这个问题,石老师一时难以给学生答案,于是坦诚相告:自己没有想过

这样的问题,真不知道答案。然后提议全班同学和自己课后一起去查找有关资料寻找答案。这样既有效捕捉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待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真态度!

课堂上有时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是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关的,比如一只蝴蝶或蜜蜂飞进教室,顿时教室里大乱。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用教育机智及时作出反映和处理,变突发事件为教育良机,促成课堂教学的又一个精彩的生成。记得在今年雨季里的一天,我们正上着习作课,突然天色骤然变黑,接着电闪雷鸣,很快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不少学生偷偷在看窗外,原本安静的课堂躁动起来了。此情此景我想继续上课已毫无意义,于是我让孩子们谈谈刚才见到天色骤黑和闪电的心情,以及听到雷雨声的感受;观察窗外的雨景并描述出来。这一下,学生可来了劲,纷纷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最后,我让学生以这场“雷雨”为主题把亲身的体验写下来,许多学生当堂完成了习作,并且出现了不少优秀之作。我想:之所以教学效果会这么好,是因为我抓住了一个良好的生成资源。学生心中涌动着现有的来源于生活体验的鲜活的写作素 7 材,笔端流溢出来的必然是能打动人的有真情实感的话语。这样的生成虽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关,但它具有本来预设中所欠缺的实效性的价值,因而促使课堂达到高效,给予了我们又一个惊喜!

综上所述,我们欣喜地看到,有效的调控的确给课堂带来了精彩。当然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方向决定教育价值的大小,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教育机智把握好生成的方向,适时适度作出判断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正确的价值观;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在引导下开展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活而有序的最高境界,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从而走出一条通往高效语文课堂的道路。

5、抓“错误”,促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感悟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出现错误

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的思想与教师不一致,甚至偏离文本原意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打断它,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更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我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文时,有学生发表意见:“这狐狸可真坏,自己吃不到葡萄,还骗小兔、小松鼠,害他们也没得吃。”很显然,这是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我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再仔细读读课文,认真想想:“真的是狐狸骗了他们吗?”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后,明白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那是自己在安慰自己,根本没欺骗别人。而小兔、小松鼠不吃葡萄,是他们自作聪明,以为狐狸说的一定是对的,自己不动脑筋想想,完全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怪不得别人。

所以课堂上,只要教师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8 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会充满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相反,漠视学生的课堂反应则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除了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还应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瞬间,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与困惑,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特长与亮点,大量利用即使生成的教育教学契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 9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个人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个人总结

语文课题组余小姝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立项为县级课题以来,本课题研究活动已开展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多里,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在本课题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我不断努力,积极置身于课题研究,致力于课堂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现将本阶段情况小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在活动中,我认真学习《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等专著。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真正转变我的教育教学观念,从而自觉地将新课程中的先进科学的理念内化为切实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抓好常规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对自己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行为能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反思,并调整和改革教学策略。对照课题研究的理论,改变角色地位,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转变学生的学生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变“刚性的线形设计”为“弹性的块状预设”,对于课堂上的板块教学,我注重抓好三个关键要素,即导入的角度与导入的语言,把握重点阅读的提升点,抓住重点的语言训练点。积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没,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突出学习品质的培养;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课堂教学结构最优化,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懂得了教学预设在课堂生成中的重要性。深入钻研教材,并与年级组老师共同探讨、寻求最佳的,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方法,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堂上,充分利用情感、多媒体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做到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有书声。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创新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留给学生自我揣摩、自我体验、自我发现的时间和空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一年多来,我与课题组的老师们认真学习了学校规定阅读的文章,如:叶澜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等,同时利用空余时间自我加压,不断学习其他理论知识,经常阅读《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书籍杂志。期间,我发表了数篇教学论文并获得市级、县级若干奖项。这正是在课题研究小组这个大家庭的影响下,在学校浓浓的教学科研氛围中才有了这些成果。

四、努力方向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虽然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讨,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但限于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足,研究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希望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在课题小组成员的通力协作下,把我的课题研究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成效。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

教学预设的研究阶段小结

语文课题组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08年6月立项为市级课题,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本课题的研究已开展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五个多月里,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努力探索,实践创新,共同研究,取长补短。既有探索的辛酸,又有成功的喜悦。现将本阶段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学习理论夯实基础

市级课题组的成员除县级课题组原有成员外,新加入了陈文丰校长,石丙喜主任,石云荣老师,李凡花老师四位新成员,由于在县级课题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对做好市级课题充满了信心。市级课题虽与县级课题同名,但我们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摆在我们面前的研究之路并不平坦。要想做出新意,做出深度,做出成绩,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理论上的学习与补充。因此课题组长徐跃前校长在《课题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更明确的研究内容,在课题运作阶段的第一阶段专攻教学预设,对此,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例,利用集中学习的机会相互交流,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畅谈体会,互相补充,从而为后来的实践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努力实践有所收获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以生成为导向,使自己的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课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简约而厚实的教学结构设计

“教学思路清晰,学习头绪繁杂”的“刚性线型设计”已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我们主张让教学结构从“线型”走向“板快”,从“刚性”走向“弹性”。进行教学预设时既要留有开放的空间,又要寻求深化文本的支点。例如我校高芳老师在教《小熊住山洞》一课时,课前预设了四大版块,先在童话中走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再在情境中感受小熊迫切想住新房的心情,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然后在朗读中品位大自然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而感受到小熊品质的美好;最后在言说中提升,明白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整个教学结构设计简约而厚实,学生在精心营造的童话氛围中轻松地学习课文,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深入文本,深化认识,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环境保护的种子。

当然,文本的生发,学生的感悟并不一定都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关键在于教师在进行预设时要深思熟虑,课堂上随机应变,彰显教育机智,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二)多维导读悟的教学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读中感悟的催化剂,是激活思维的金钥匙,是引发情感的导火索。课堂提问决定着学生的习状态、学习维度以及学习方式,因此,课题组老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我校胡明兰老师在教学《乌塔》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人漫游欧洲,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2、对于乌塔独自一个人漫游欧洲,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内容,十分钟后,我们来开一次辩论会。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且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观点不会统一,第二个问题顺势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准备好素材后再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汇报,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我在预设〈鹿和狼的故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是鹿,你想表白些什么?假如你是狼,你又想诉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在深入学习课文,了解鹿和狼的遭遇之后有感而发,他们慷慨陈词,说出了鹿和狼的真心话,由此,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主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三)精彩而动情的教学语言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语言的质量直接制约着学生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影响着新知识的构建进程和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有效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有效的基本保证,而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课堂高效的重要特征。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语言,而精彩的教学语言具有情化和催化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导语的引导角度、语言的冲击力、表达的动情度。我校石云荣老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一进课堂,她就用深沉、悲哀的语调说“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世间许多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江河呜咽,群山肃立,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大地。1976年1月11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长安街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沉痛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时至今日,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尽管我们没能亲眼见到那动人的场景,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这样动情的导入,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在情感上与作者达成了共识,产生了共鸣。

其次,要用教学语言情化文本、感化学生,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动情动心的心理环境,使课堂闪耀出思维、情感与智慧的火花。我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曾以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多好的战士,多么伟大的军需处长啊!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同学们,军需处长只是这样的队伍中的普通一员,那么可以想象,在这样的队伍中,一定会有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这样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好战士,所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紧迫地感到必须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需求中的生成。因此,教师要精心预设,让课堂充满活力。其实,课堂是学生的,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是学生自我表现的场所。教师并非一个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导演”,而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引导者。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个性张扬的舞台,激活学生心中那小小的“涟漪”,激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千层浪”,引发思维碰撞的“共鸣”。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就多一份精彩生成!在预设中溶

进我们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撞击出智慧之光!让我们精心预设、预约精彩。

第四篇:紧抓瞬间 擦燃智慧——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生成与调控

紧抓瞬间

擦燃智慧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生成与调控

语文课题组

胡明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 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中,我们应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都应该是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同时,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是互动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教者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因素的恰当地调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从而充分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努力创造一种充满智慧的课堂呢?

一、敏锐地洞察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1、当好听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认真倾听各小组、各位学生的发言,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因子,要珍视学生的灵气与悟性。也许一句较一般 的话,有时甚至一个词、一个字,当中可能蕴含着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与预设目标吻合的要留意,不同于预设内容的地方也要留意;在争论激烈的地方要留意,在专心读书的地方也要留意;在好学生身边要留意,在学困生身边也要留意„„总之,要努力做到“耳听八方”。

2、察颜观色。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时总伴随着一些外在的表现:盯着书看了又看,低声读了又读——请勿打扰,还未有答案,正疑惑不解;书放在一边,眼睛看着其它地方——可能走神了,或者正在沉思;下位去,东听西问——与本组其他成员有不同意见,或主意未定,正多方验证;面露喜色,手举得高高——有独家发现,或有重要收获,要一吐为快;几个人读得有声有色,简直旁若无人——悟到了什么,正在体验!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教者可以根据这些外在表现,顺藤摸瓜,捕捉课堂上的各种生成。

3、投石问路。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一组一组地依次全程听下去,教者也不可能分身同时参与各组活动。因此,在倾听各组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提一些问题,以较快的速度搜集生成方面的信息,了解学生自主探究所达到的实际境界。

4、多边对话。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应当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相机组织生生、师生以及学生与文本的多边对话,不断捕捉学生反馈信息中的生成性因素和多边对话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生成点。

二、适时地激励与点化教学中的生成

记得有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问题——“我认为课文中的‘吃水’一词用得不恰当。明明应该是‘喝水’嘛,怎么会成‘吃水’了呢?”

师:敢挑课本的刺儿,不简单!相信你们一定会有聪明的回答。

生1:课文不是说沙洲坝那里缺水么?“喝水”显得太浪费了,用“吃水”表示很节约(说完还分别做了吃和喝的不同动作,以佐证自己的说法)。

师:你能结合课文发表见解,好!

生2:我认为,那里的人一般情况下不喝水。都是把水用来做好饭菜后再吃,所以为“吃水”。

师:谢谢你给我们带来另外的信息。小朋友,请注意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和插图。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3:课文写的是解放后,乡亲们在井旁立了块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所以。我认为“吃水不忘挖井人”并非课本弄错了,而是乡亲们立碑时就是这样刻的,这样写是尊重事实。

师:说得对!希望以后同学们多思考,多提问,多读书。这对你们学习语文大有帮助。

这则案例中,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一般表达习惯中,“喝水”不能说成是“吃水”,而课文写的就是“吃水”。这错了吗?想必教师之前没有想到,所以教师非常真诚地表扬学生,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于是学生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作了猜测与推想。但是这些猜测与推想却并不都恰当。试想,如果教师因为要尊重学生。或者要盲目地“顺学”,于是放任学生漫无边际地探究的话,教学的可能情况无非是到下课时间也没有圆满的结论。

面对此种情况,面对现场生成的 2 问题,教师鼓励学生是必要的。但是仅仅鼓励是不够的,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常常需要教师的点化。教师要恰当捕捉时机,巧妙引导,化解学生的谜团。这个案例中,当学生言不尽意时,教师适时点化学生“留心文中句子和插图”,学生豁然发现石碑原本就是这样写的,课文也只好这样表述,学生的谜团得以揭开。

在处理生成性问题时,教师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十分必要,但是恰当把握时机,适时点化,有分寸地处理课堂生成问题更值得我们注意。

三、正确地引导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季》一课中的“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时的教学片段:

师:除了草芽说:“我是春天”外,还有哪些事物也可以说“我是春天”呢?

生1:桃花说:“我是春天”。生2:柳芽说:“我是春天”。这时有个学生说:“白云说:‘我是春天’”。

师:这样说可以吗?

生3:不可以,因为白云是一年四季都有的。

师:你说的真好,白云不是春天

独有的特征。

这时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小朋友说:‘我是春天!’”

这时马上就有一个学生反对说:“不行,小朋友也是一年四季都有的,不是春天独有的特征。”

师:“对!”

从以上案例可看出,在生成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恢复了学生原本就有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宽广了,学习思维更活跃了,生成的信息更丰富了,他们成了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而教师也不在只是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应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信息的“重组者”。教师所要选择和处理的信息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事先预设的,有些是非预设的;有些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有些是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显而易见,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所面对的任务相对以往的课堂要复杂得多,烦琐得多。学生“动”起来了,意味着教师的工作更复杂了,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上,而是应该在收集处理信息这一层面上,来完成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在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 3 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小朋友说:‘我是春天!’”。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生成资源啊!在人的一生中,童年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灿烂、那样的无忧无虑。小朋友们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不正是春天吗?可是,“小朋友也是一年四季都有的,不是春天独有的特征。所以不能说是春天”这一观点却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于是这个极有价值的生成性教育资源就这样稍纵即逝了,也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

此时如果教师补充追问一句:“小朋友可以说‘我是春天’吗?”让学生通过思考,相互讨论,同学们的观点会更加丰富。这时,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小结:“对啊!小朋友就是春天,你们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生气勃勃!”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正是春天;让学生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前途无量,自己就是祖国的希望。这样就对学生渗透了人文素养,让学生对“春天”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样就给预设目标添入了灵活创新的营养成分,提升了目标的水平,即时生成、丰满了目标。这种目标的弹性、开放不正是互动生成课堂的重要体现吗?

四、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中的生

1、关注学情:一切为了学生

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合作推进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拘泥于一一展示详尽教案而不加任何必要的调整,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则常常会使宝贵的教学机遇流失。

记得一堂县级语文观摩课将近尾声时,教师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听写词语,一个学生把“缠绕”的“缠”少写了一点,而又将“绕”多加了一点,两个字都错了。听课教师都期待着执教者如何处理。只听见教师说:“这个词的确难写,再想想那一点应该在哪儿?”不一会儿,这位学生很有信心地一添一擦,写正确了(铃声已响起)。教师又对刚才听写出错的那位同学说:“你再带领大家把这个词语书空一下吧!”于是,全班学生又进行了一次集体的书空练习方才下课。

上述教例表明,教师只有充分关注学情,才能机智地应变和扎实地上课。此外,教师那种宁让课堂片刻延时,而决不追求表面繁荣的务实教风也同样令人瞩目。特级教师支玉恒曾多次提到:“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总是关 4 注教案,而要关注学生,方能做到见机行事、随时调控、舒卷有余。

2、灵活运作:注重现场调整 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定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曾在一本教研上看过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在某地教《燕子》的精彩片断,他是这样解题开讲的——

师:我知道咱们班上有几位女同学名字中有“燕”字。(学生在底下高兴地报出了名字)大家知道她们为何用“燕”作名字吗?

生:我想是因为燕子很美丽。生:因为燕子非常活泼可爱。生:因为燕子是一种益鸟,也是人类的朋友,大家都很喜欢燕子。

师:由此可见,人们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燕子》这篇课文,看看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燕子能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说到底,教学设计毕竟只是教师在课前的一种单向预测与规划,无法绝对符合实际进展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施教时切不可墨守成规,而

必须灵活自如地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许多名师常能在随意之中显现匠心,既使师生水乳交融,也令课堂情意浓浓。

总之,我们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由此可见,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让他们的灵性在想象与创新中自由飞扬。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长铺中心小学

语文课题组

(胡明兰

执笔)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10年12月立项为县级课题,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已开展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多里,课题组的全体同志不辞辛劳,勤奋探索,实践中有积累,曲折中有体验,反思中有辛酸,努力中有收获。现将本阶段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我们的实践

确立课题。在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后,我们精选课题组成员,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紧接着,我们便开始着手查阅关于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策略方面的有关资料,课题组开展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的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充分的事前调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并制定出初步的课题的研究方案。再通过学习、研讨、论证,确立了真正的实施步骤,思想保持高度一致,整理学校以往的科研成果与教育经验材料。

加强学习。每一个课题组成员,在参加课题研究之初,对课题研究存

在着神秘与畏惧感,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现实,我们把强化理论学习,拉近教科研与课题组成员之间的距离作为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收集了一些课题的相关理论与实例,组合成一个系列,以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的形式下发到课题组成员手中,以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和讨论,使教师们对课题的有关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效地弥补了成员们理论准备不足的弱点,为研究的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明确任务。原则上我们将课题组的成员分成两个小组,教学预设组和课堂调控组。预设组着重的研究方向是预设策略,从教学结构、问题设计、板块教学、语言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课堂调控组着重研究的方向是调控策略,从抓“精彩”、抓“肤浅”、抓“争论”、抓“意外”、抓“错误”等方面来促生成。两个小组分工不分家,即: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展开研究。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根据课题方案的进度,我们主要是以分项研究为主,下一步将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及时记录研究中的收获和问题,并在对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想法和研究意见,作为下一堂课的研究进一步加以关注。这种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追踪式的课堂观察、记录,并加以有理论高度的彻底地反思,是我们课题研究采取的方法。

二、我们的收获

1、懂得了教学预设在课堂生成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结构方面,我校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已经知道变“刚性的线形设计”为“弹性的块状预设”。对于每篇课文,我们不但有宏观的整合思想,而且有微观的弹性设计,教学板块既简约又厚实,既有开放的空间,又有深化的“支点”。

我们对课堂问题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指向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已经变“单纯的思维性”课堂提问为“多维的读悟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课堂上的板块教学,我们抓好了三个关键要素,即导入的角度与导入的语言,把握重点阅读的提升点,抓住重点的语言训练点。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充分考虑了导语的引导角度、语言的冲

击力、表达的动情度;然后用精彩的教学语言情化文本、感化学生,从而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出了一种生动活泼、动情动心的心理环境,使课堂闪耀出了思维、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2、掌握了课堂生成教学的一些策略

“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有效地促进“课堂生成”呢?这就是教师应该如何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认知发展信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技巧。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有效地生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情境生成策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的相应感知。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在欢乐的情境氛围中,人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在悲愤的情境中,人就会产生悲愤的情感。有的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像获得了“触景生情”的效果。例如周晓红老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教师语言虚拟情境引领学生如临其境的,在“热爱音乐”这一对话板块中,从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倾听文本:①听乐曲——斯特劳斯《春天的歌》,接着学生结合文本倾诉个性化的体验;②听心声——扬科想有一把小提琴。教师根据学生读悟的感受或疑点选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以学定教。

流程生成策略。教学过程是流动而非晶体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把教学过程称之为“流程”。如徐申喜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时候,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①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②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找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使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在这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课堂生成的推进者。

题目生成策略。抓住内涵丰富的

“题眼”,从解题入手,探索课文思路的来龙去脉。如石炜平老师在教学第七册《田忌赛马》这一课时,是从“学会看题目推想课文内容”这一重点训练开始的。教学时,她引导学生从题目“赛”字切入。①破题推想:看了课题“赛”字,你能推想出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吗?②扣题理解:田忌与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为什么三场都失败了?第一次赛马后,田忌和孙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是什么?③回题明理:田忌赛马转败为胜说明了什么道理?

词语生成策略。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进行理解、品读,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就能获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训练效果。例如,《小虫和大船》中有这样一句:“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胡明兰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是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竟”字。“竟”的意思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然后紧扣“竟”一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为什么小小的蛀虫竟然会毁坏一艘大船呢?以“竟”这个重点词作为突破点,进而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如果忽视细小的毛病,可能会因小失大,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做任何事都要防微杜渐,事先顾及事后的结果。

句子生成策略。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练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帮助学生牵住这些句子,进行读、思、说、练,就能直达教学目标。如老舍先生写的《猫》,全文虽然句式多变,但是都围绕着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展开了精彩的描述。张丽华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是牵住首句设计学习思路的:①知“怪”

——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首句写了哪些内容。②体“怪”——先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猫(或小猫)的每一古怪的性格,是怎么写的。③说“怪”——运用“„„吧„„可是„„”的句式,凭借课文内容,说出猫的古怪性格。④填“怪”——用填空的形式填出猫的“三怪”和小猫的“三怪”,进一步体会猫的可爱,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⑤背“怪”——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填空题背出第4自然段。在具体操作时扶放结合,从而起到了“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篇首生成策略。抓住课文的开头进行剖析,从而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詹天佑》一课的开篇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唐达君老师在分析课文时,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杰出”和“爱国”这两个方面,促使学生更

好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中间生成策略。抓住课文中间的关键句子,上挂下连,双向扩展,快速理解课文内容。《伟大的友谊》一文的第4段是“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是一个过渡句,它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而且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文章中心。叶汇琴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采用的是中间突破法进行分析,具体教学设计如下:①解题释疑,切入中间。②分类推进,理解“友谊”。③读议首尾,明确“伟大”。

篇末生成策略。从文章的结尾入手,然后返顾全篇,向前逆推。例如,高芳老师在《海上日出》的教学中,就是从结尾突破。即先让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学生理解“这”和“奇观”各指什么,再把题目与结尾句联系起来,合成一个感叹句:“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最后,教师指出:海上日出究竟有什么奇观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奇观”上,带回到课文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美景之中。

3、认识了课堂生成教学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堂生成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生命信息。不同个体经历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环境中的偶然事件及教师的无心插柳、学生插嘴乃至失误、灵机一动等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特定的课堂教学中捉摸不定的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尤其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导引价值的闪光点,如果能被教师抓住并很好地利用,对师生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什么样的生成资源可以利用,什么样的生成资源可以忽略?我们初步设定优选生成性资源的标准:一是能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资源;二是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的资源;三是与学生具体学习、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促进认识深化、情感发展的资源。

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信息资源与教材学习内容有的紧密相关,有的间接相连。对此,我们都是准确判断,采取不同措施,或直接引用,或果断弃之,更多的是巧妙点化,使之与学习内容对接,帮助知识技能的掌握。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课堂上,学生各有各的意见,教师抓住学生不同想法、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评析,促进了知识的深化,情感的发展。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对捕捉到的各类信息加以整合、重组、促进生成?这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能力,点在需要时,化在关键处。

4、分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课堂生成教学实施的情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堂生成”呢?能生成什么样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东西呢?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生成?通过对大量的教学片断的整理与分析,我们知道了在自主学习中,如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生生间的自主探究,有效地促使学生生成了思辨性、疑问性、求证性的内容。

通过对合作学习中的生成研究,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影响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有利于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社交能力的获得。由于异质小组的建立,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探究学习中的生成是探究过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是创新开放的教学,留给教师的反思最多。由于生成课堂的状态是动态发展型:时刻会有激动人心的信息产生,时刻会有意想不到的思维火化迸射,时刻会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倾泻其中,所以教师和学生的体验最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东西就越多,留给我们教师反思的空间也就越大。

5、调整了课堂生成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角色

其实,在“课堂生成”的课堂上,师生的状态绝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而应是“你来我往”的交流,“心心相印”的沟通,“取长补短”的合作,“共同提高”的双赢。而要想实现这种理想的境界,要想在这异彩纷呈、变幻莫测的“课堂生成”的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一系列的素质。通过实践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应具备弹性设计教学的能力,捕捉信息、灵活处理信息的能力,随机应变、及时转换角色的能力,不断反思、善于研究的能力,以便更好地

应对生成课堂。

相应地,“课堂生成”同样呼唤新的学习方法,具体有:倾听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习多种方法,提高各种能力,提高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情境,实施民主教学,把握质疑时机,教给质疑方法,引导思考探究,教学生主动解疑,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在合作与互动中生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敢疑、乐疑、会疑、善疑,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创造的主人。

6、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明显变化

理念是实践的重要指导者,而教育科研是一种探索活动,理念必须不断更新,不断进步,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撑才能够成功。一年多来,课题组的教师们不仅认真学习了学校规定阅读的文章,如:叶澜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等,而且每位教师在空余时间自我加压,努力学习其他各种理论知识,如:阅读《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书籍杂志。阅读时细细体会,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每月撰写文章时也时常写有关课堂生成的心得体会,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们经常“抱着研究的心态上课”、“带着研究的眼光听课”,教学理念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听到课堂生成,在课堂中时时可以见到由学生、教师的“对话”迸发的生成,在教师评课中更多的是教师间的互动,在教学中更具特色的是教师多份把握的三位一体的 “二度设计”。

课前“二度设计”——多份把握。课堂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定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我们在平时的备课中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真正做到有备无患,积极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课前的“二度设计”,即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为计划与生成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教案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更多地关注了学生思维方向、方法多样性的可能性,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积极呵护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事先预料一下学生思维方向的可能性,在课堂中做到了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满足需要,调控自然。

课中“二度设计”——课堂生成。

我们上课时都是根据学情对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在课中进行“二度设计”。即先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课前设计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一个大体的轮廓。这种弹性化的多重性的教学设计能为课堂教学留下不确定性的空间,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教学中利于捕捉新的契机,在课堂上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或是关注学生的起点,或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或是关注学生的合作,或是关注学生的灵感,或是关注学生的“错误”,或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或是关注学生的原创思维„„从中提升生成资源的教学价值,升华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开展真实、生动、有意义的教学。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路偏离教学设计方向时,就及时进行调整,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当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冷静时,就立刻进行调控,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能力超前或滞后教学计划时,就连忙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课后“二度设计”——反思进步。课后“二度设计”实际上是指上课之后的教学反思(或教后记),可以把具体内容写在教学设计的右边或最后。一般说来,课后“二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活动全过程。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课后的“二度设计”,它也的确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学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三、我们的反思

通过一年多来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教师生成性预设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教师对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课题组老师的论文、案例、反思都有一定水准,语文教学走进了一片灿烂的天地。

充分的教学预设,是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教学的基础。强调课堂生成,对教师的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丰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实践智慧,是实施课堂生成教学的有效保障。当务之急,我们还要多渠道地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内涵。

语文课堂的生成性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传统的“一言堂”来说,它是一种叛逆,但只要我们解放

思想,站到学生的角度,站到“三个面向”的高度来对待我们的教学工作,建设一种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我们就会看到课堂生成的天地广阔,课堂生成的价值无限。

目前,按《课题研究方案》的计划,一二步的分项的课堂生成研究基本结束,下一步我们将进行综合式课堂生成的研究,课堂生成策略还需不断地摸索、发掘、整理、归纳和总结。只要我们放开手脚,打开那扇关闭已久的窗子,就一定会发现满天闪烁的星斗;只要我们脱下鞋袜,与孩子们一起走向海滩,就一定会拾到五彩斑斓的珍贝。

下载有效调控 精彩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调控小组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调控 精彩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调控小组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