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导课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导课策略研究
石柱师范附小 谢小容
课堂教学的导入,既是一种技能又是一种艺术化的手段.如果导入方法得当,可以迅速安定学生的情绪,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必须讲究课堂导人艺术,应该运用多种导人手段,精心设计出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艺术性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为整节课作好铺垫.那么,怎样导入新课呢?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语文教学导人的方法。
一、导入的作用
1、引起注意,使学生较快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开始,学生由课前的游戏状态真正进入到学习状态有一个时间差,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导语,给学生较强、较新颖的刺激,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并且指向特定的学习任务。这样既搞好了这个时间差的过渡,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教的目标迅速转化为学的需求。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准备。
2、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小学生有很 1 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师的导入采用生动有趣的、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式,就会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其产生学习动机。
3、沟通感情,为课堂教学创造情景。
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伊始,教师就能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导语来进行教学,就会缩短与老师的盛情距离。在设计导语时,要照顾到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如果学生一开始就被问题难倒了,再想让他们进入到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4、明确目标,向学生交待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达到预期的结果或标准,课堂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老师要使课堂备课的目标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可以通过导入环节使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或要求,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二、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1、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揭示学习内容。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起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意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首都几十万人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他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同学们这是38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刻,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情景。
像《再见了亲人》一文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进行导课。
3、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我在执教《匆匆》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今天是语文课,可是老师想请教大家两个数学问题。(学生顿时两眼放光,充满了好奇心,精力高度集中,一心想回答老师的问题。)我让学生大概沉默1分钟来体验时间的流逝。一问:刚才我们沉默了多长时间?你感受到了什么?二问:请大家算算自己经过了多少日 子?在这些日子里你们都做了些什么?(学生在本子上认真的快速的计算出结果,有的说经历了3900多个日子,有的说经历了4200多个日子。)我趁学生兴致高昂的时候导入了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匆匆》,本文是作者朱自清在走过8000多个日子的时候写的,他在这8000多个日子里又做了些什么呢?咱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发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
像《司马光》《惊弓之鸟》都可以采用此方法导入新课
4、音乐感染法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我校谭太珍老师到县里赛课,执教《草原》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她用一首优美的曲子《陪你一起看草原》引入新课,第一段的歌词如下:“因为我们今生有缘,让我有个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云轻轻地飘……”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设计导语时要懂得“三宜三忌”
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
3、宜回归本真,忌牵强附会。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使导入__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及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却是空有其形。由于它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便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内在的空虚,不得不令人深感忧虑。因此,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启发、激趣的教学方式来营造一个开放、平等、融洽的合作学习氛围,构建适合于本地区、本学校特色的新型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⒋交往动机理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在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的关系,而不是一部分人改造另一部分人的主体改造客体的关系。教育行为是属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而不同于人改造自然“目的合理的行为”。教育活动主体间的关系需要伦理规范来调节,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和相互尊重,应禁止任何人有损人格尊严的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
⒌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四、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2)通过实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本课题主要在语文学科教师中开展。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建立机构、课题论证、申请立项、拟定方案、制定个人实验计划。
2、实施阶段:(2012年6月至2012年8月)研究理论、个案研究、教学展示、实验研讨、总结评价。
3、(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整理资料、总结经验、申请结题。
八、组织机构
1、课题管理小组: 课题组长:李俊芳
2、课题实施机构: 课题直接负责人: 李俊芳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课堂,课堂的导向在于提问,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向,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领会新知、探索新知、巩固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课堂提问是否得法,课堂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课堂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广大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有效性,主要表现在:(1)教师提问多,满堂灌,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没有思考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的问题没有梯度,问题之间不连贯,课堂散乱,学生也没心听;(3)提的问题模棱两可,模糊不清,让学生没有正确的定位感;(4)提问的形式和内容陈旧、老套,问题缺乏新意;(5)提问对象太盲目,有些学生浑水摸鱼说“懂了”老师也不再深挖,导致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扎实。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值得每个教师认真研究和
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标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三、课题的界定: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应该有新的内涵,本课题中的提问有效性及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提问方式能引发学生的心里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文从字顺的表达能力等,并通过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新课程的实践表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教师的适时的提问。设疑提问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恰当的提问,不但可以激活课堂,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使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发
4.调查研究法:设计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5.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得失,收集材料,整理归纳
八、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研究课堂提问的策略。
2.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锤炼教师的教学语言,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的收集、分析、对比,探索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具体策略,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八、课题研修人员保障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焦晓丽
职责:负责提炼、确定课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课题研修活动、整理课题资料、搜集课题研修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等。
课题组成员:向银福、孙磊、黄钦、张建华.职责:负责开展课题研修活动、搜集课题资料、撰写心得体会等。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深入学习有效性提问的有关理论,申报课题,确定研究思路,收集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12-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与推进,课堂上呈现出许多富有人性化的教学互动。“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惯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影响较深,“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是我国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引起注意。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师生互动 存在问题 策略研究
师生互动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人际交往形式,更是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方式。小学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互动中进行的,表明师生互动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一切交互作用与影响,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更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自我的手段。下面,本文简要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适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改善师生互动的教学现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互动方式单调,互动主体单一。在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往往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显得尤为明显。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的主动接受与内化,更不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长此以往,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课堂教学活动效率。此外,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几乎没有,不能充分利用合作与竞争的力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进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互动内容没有深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课文中已有答案的问题进行提问,学生只需照着朗读就行。这样的师生互动方式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对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有着积极意义,实际上则是波澜不惊,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亦不会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整个课堂难免沉闷与枯燥。
3.互动评价方式过于单
一、宽泛。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评价方式依然沿用传统教育评价模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口头鼓励表扬方式为主,喜欢使用诸如“你说得很对”、“你真棒”、“你读得很有感情”之类的评价术语,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仅内容单一,而且对学生而言只是一种广泛的表扬与夸奖,难以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研究
1.贯彻现代教育教学观,增强教学对话性与灵活性。教学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个活动理应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只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这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新挑战与要求,要建立起“学习共同体”,摒弃教师权威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营造相互理解、接纳,共同进步与学习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教师除了采用一问一答的提出方式,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讲故事或听故事的环节中不仅获得相关知识,同时学到做人道理,增强教学活动的灵活性。
2.注重引用开放性互动话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选用的互动话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启发性与开放性,有益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加深互动内容的深度,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提出诸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此类问题。例如,执教《青蛙看海》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青蛙想要去看海”、“如果它想要去看海,它应当怎么做”、“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看海的愿望”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能从课文中直接得出答案,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一定概括与理解。这种互动话题有一定深度,不仅有益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益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真正意义上活跃课堂氛围,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问题的最终答案,最后获得能力提升与自我发展进步,达到师生互动的教学目的。
3.注重互动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彰显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中,如果教师不对学生加以引导与指导,很多学生会忽略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或者掩盖自己的真实学习过程。小学生意志力本来就不坚定,即使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会随波逐流、人与亦云,或者即使有疑问也会因为教师的权威性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不与大家讨论。于是,原本产生思维碰撞的机会就错过了,原本愉快的情感交流机会就丧失了。因此,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同学生共同创建班级课堂制度及评价模式:如鼓励大胆发言的、奖励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批评嘲笑别人错误的等,让每位学生都能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愿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大胆实施学习计划与策略,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更深刻与广泛的互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评价方式,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并给出不同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结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手段也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新课程教**流,目前师生互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加深互动话题内容的深度,丰富互动评价模式,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杜永强.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宁波大学,2012.[2]李吓琴.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3]张丽杰.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4]刘伟军.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63.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长铺中心小学
语文课题组
(胡明兰
执笔)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10年12月立项为县级课题,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已开展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多里,课题组的全体同志不辞辛劳,勤奋探索,实践中有积累,曲折中有体验,反思中有辛酸,努力中有收获。现将本阶段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我们的实践
确立课题。在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后,我们精选课题组成员,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紧接着,我们便开始着手查阅关于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策略方面的有关资料,课题组开展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的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充分的事前调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并制定出初步的课题的研究方案。再通过学习、研讨、论证,确立了真正的实施步骤,思想保持高度一致,整理学校以往的科研成果与教育经验材料。
加强学习。每一个课题组成员,在参加课题研究之初,对课题研究存
在着神秘与畏惧感,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现实,我们把强化理论学习,拉近教科研与课题组成员之间的距离作为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收集了一些课题的相关理论与实例,组合成一个系列,以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的形式下发到课题组成员手中,以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和讨论,使教师们对课题的有关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效地弥补了成员们理论准备不足的弱点,为研究的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明确任务。原则上我们将课题组的成员分成两个小组,教学预设组和课堂调控组。预设组着重的研究方向是预设策略,从教学结构、问题设计、板块教学、语言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课堂调控组着重研究的方向是调控策略,从抓“精彩”、抓“肤浅”、抓“争论”、抓“意外”、抓“错误”等方面来促生成。两个小组分工不分家,即: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展开研究。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根据课题方案的进度,我们主要是以分项研究为主,下一步将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及时记录研究中的收获和问题,并在对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想法和研究意见,作为下一堂课的研究进一步加以关注。这种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追踪式的课堂观察、记录,并加以有理论高度的彻底地反思,是我们课题研究采取的方法。
二、我们的收获
1、懂得了教学预设在课堂生成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结构方面,我校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已经知道变“刚性的线形设计”为“弹性的块状预设”。对于每篇课文,我们不但有宏观的整合思想,而且有微观的弹性设计,教学板块既简约又厚实,既有开放的空间,又有深化的“支点”。
我们对课堂问题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指向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已经变“单纯的思维性”课堂提问为“多维的读悟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课堂上的板块教学,我们抓好了三个关键要素,即导入的角度与导入的语言,把握重点阅读的提升点,抓住重点的语言训练点。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充分考虑了导语的引导角度、语言的冲
击力、表达的动情度;然后用精彩的教学语言情化文本、感化学生,从而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出了一种生动活泼、动情动心的心理环境,使课堂闪耀出了思维、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2、掌握了课堂生成教学的一些策略
“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有效地促进“课堂生成”呢?这就是教师应该如何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认知发展信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技巧。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有效地生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情境生成策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的相应感知。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在欢乐的情境氛围中,人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在悲愤的情境中,人就会产生悲愤的情感。有的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像获得了“触景生情”的效果。例如周晓红老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教师语言虚拟情境引领学生如临其境的,在“热爱音乐”这一对话板块中,从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倾听文本:①听乐曲——斯特劳斯《春天的歌》,接着学生结合文本倾诉个性化的体验;②听心声——扬科想有一把小提琴。教师根据学生读悟的感受或疑点选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以学定教。
流程生成策略。教学过程是流动而非晶体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把教学过程称之为“流程”。如徐申喜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时候,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①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②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找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使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在这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课堂生成的推进者。
题目生成策略。抓住内涵丰富的
“题眼”,从解题入手,探索课文思路的来龙去脉。如石炜平老师在教学第七册《田忌赛马》这一课时,是从“学会看题目推想课文内容”这一重点训练开始的。教学时,她引导学生从题目“赛”字切入。①破题推想:看了课题“赛”字,你能推想出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吗?②扣题理解:田忌与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为什么三场都失败了?第一次赛马后,田忌和孙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是什么?③回题明理:田忌赛马转败为胜说明了什么道理?
词语生成策略。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进行理解、品读,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就能获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训练效果。例如,《小虫和大船》中有这样一句:“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胡明兰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是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竟”字。“竟”的意思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然后紧扣“竟”一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为什么小小的蛀虫竟然会毁坏一艘大船呢?以“竟”这个重点词作为突破点,进而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如果忽视细小的毛病,可能会因小失大,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做任何事都要防微杜渐,事先顾及事后的结果。
句子生成策略。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练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帮助学生牵住这些句子,进行读、思、说、练,就能直达教学目标。如老舍先生写的《猫》,全文虽然句式多变,但是都围绕着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展开了精彩的描述。张丽华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是牵住首句设计学习思路的:①知“怪”
——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首句写了哪些内容。②体“怪”——先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猫(或小猫)的每一古怪的性格,是怎么写的。③说“怪”——运用“„„吧„„可是„„”的句式,凭借课文内容,说出猫的古怪性格。④填“怪”——用填空的形式填出猫的“三怪”和小猫的“三怪”,进一步体会猫的可爱,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⑤背“怪”——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填空题背出第4自然段。在具体操作时扶放结合,从而起到了“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篇首生成策略。抓住课文的开头进行剖析,从而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詹天佑》一课的开篇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唐达君老师在分析课文时,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杰出”和“爱国”这两个方面,促使学生更
好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中间生成策略。抓住课文中间的关键句子,上挂下连,双向扩展,快速理解课文内容。《伟大的友谊》一文的第4段是“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是一个过渡句,它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而且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文章中心。叶汇琴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采用的是中间突破法进行分析,具体教学设计如下:①解题释疑,切入中间。②分类推进,理解“友谊”。③读议首尾,明确“伟大”。
篇末生成策略。从文章的结尾入手,然后返顾全篇,向前逆推。例如,高芳老师在《海上日出》的教学中,就是从结尾突破。即先让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学生理解“这”和“奇观”各指什么,再把题目与结尾句联系起来,合成一个感叹句:“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最后,教师指出:海上日出究竟有什么奇观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奇观”上,带回到课文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美景之中。
3、认识了课堂生成教学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堂生成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生命信息。不同个体经历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环境中的偶然事件及教师的无心插柳、学生插嘴乃至失误、灵机一动等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特定的课堂教学中捉摸不定的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尤其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导引价值的闪光点,如果能被教师抓住并很好地利用,对师生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什么样的生成资源可以利用,什么样的生成资源可以忽略?我们初步设定优选生成性资源的标准:一是能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资源;二是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的资源;三是与学生具体学习、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促进认识深化、情感发展的资源。
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信息资源与教材学习内容有的紧密相关,有的间接相连。对此,我们都是准确判断,采取不同措施,或直接引用,或果断弃之,更多的是巧妙点化,使之与学习内容对接,帮助知识技能的掌握。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课堂上,学生各有各的意见,教师抓住学生不同想法、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评析,促进了知识的深化,情感的发展。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对捕捉到的各类信息加以整合、重组、促进生成?这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能力,点在需要时,化在关键处。
4、分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课堂生成教学实施的情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堂生成”呢?能生成什么样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东西呢?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生成?通过对大量的教学片断的整理与分析,我们知道了在自主学习中,如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生生间的自主探究,有效地促使学生生成了思辨性、疑问性、求证性的内容。
通过对合作学习中的生成研究,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影响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有利于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社交能力的获得。由于异质小组的建立,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探究学习中的生成是探究过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是创新开放的教学,留给教师的反思最多。由于生成课堂的状态是动态发展型:时刻会有激动人心的信息产生,时刻会有意想不到的思维火化迸射,时刻会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倾泻其中,所以教师和学生的体验最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东西就越多,留给我们教师反思的空间也就越大。
5、调整了课堂生成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角色
其实,在“课堂生成”的课堂上,师生的状态绝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而应是“你来我往”的交流,“心心相印”的沟通,“取长补短”的合作,“共同提高”的双赢。而要想实现这种理想的境界,要想在这异彩纷呈、变幻莫测的“课堂生成”的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一系列的素质。通过实践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应具备弹性设计教学的能力,捕捉信息、灵活处理信息的能力,随机应变、及时转换角色的能力,不断反思、善于研究的能力,以便更好地
应对生成课堂。
相应地,“课堂生成”同样呼唤新的学习方法,具体有:倾听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习多种方法,提高各种能力,提高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情境,实施民主教学,把握质疑时机,教给质疑方法,引导思考探究,教学生主动解疑,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在合作与互动中生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敢疑、乐疑、会疑、善疑,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创造的主人。
6、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明显变化
理念是实践的重要指导者,而教育科研是一种探索活动,理念必须不断更新,不断进步,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撑才能够成功。一年多来,课题组的教师们不仅认真学习了学校规定阅读的文章,如:叶澜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等,而且每位教师在空余时间自我加压,努力学习其他各种理论知识,如:阅读《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书籍杂志。阅读时细细体会,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每月撰写文章时也时常写有关课堂生成的心得体会,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们经常“抱着研究的心态上课”、“带着研究的眼光听课”,教学理念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听到课堂生成,在课堂中时时可以见到由学生、教师的“对话”迸发的生成,在教师评课中更多的是教师间的互动,在教学中更具特色的是教师多份把握的三位一体的 “二度设计”。
课前“二度设计”——多份把握。课堂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定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我们在平时的备课中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真正做到有备无患,积极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课前的“二度设计”,即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为计划与生成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教案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更多地关注了学生思维方向、方法多样性的可能性,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积极呵护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事先预料一下学生思维方向的可能性,在课堂中做到了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满足需要,调控自然。
课中“二度设计”——课堂生成。
我们上课时都是根据学情对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在课中进行“二度设计”。即先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课前设计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一个大体的轮廓。这种弹性化的多重性的教学设计能为课堂教学留下不确定性的空间,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教学中利于捕捉新的契机,在课堂上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或是关注学生的起点,或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或是关注学生的合作,或是关注学生的灵感,或是关注学生的“错误”,或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或是关注学生的原创思维„„从中提升生成资源的教学价值,升华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开展真实、生动、有意义的教学。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路偏离教学设计方向时,就及时进行调整,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当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冷静时,就立刻进行调控,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能力超前或滞后教学计划时,就连忙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课后“二度设计”——反思进步。课后“二度设计”实际上是指上课之后的教学反思(或教后记),可以把具体内容写在教学设计的右边或最后。一般说来,课后“二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活动全过程。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课后的“二度设计”,它也的确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学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三、我们的反思
通过一年多来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教师生成性预设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教师对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课题组老师的论文、案例、反思都有一定水准,语文教学走进了一片灿烂的天地。
充分的教学预设,是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教学的基础。强调课堂生成,对教师的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丰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实践智慧,是实施课堂生成教学的有效保障。当务之急,我们还要多渠道地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内涵。
语文课堂的生成性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传统的“一言堂”来说,它是一种叛逆,但只要我们解放
思想,站到学生的角度,站到“三个面向”的高度来对待我们的教学工作,建设一种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我们就会看到课堂生成的天地广阔,课堂生成的价值无限。
目前,按《课题研究方案》的计划,一二步的分项的课堂生成研究基本结束,下一步我们将进行综合式课堂生成的研究,课堂生成策略还需不断地摸索、发掘、整理、归纳和总结。只要我们放开手脚,打开那扇关闭已久的窗子,就一定会发现满天闪烁的星斗;只要我们脱下鞋袜,与孩子们一起走向海滩,就一定会拾到五彩斑斓的珍贝。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11-01-12 12:31:06|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现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提问作为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有着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教学线索、教会学生学习的功能。研究课堂提问,尤其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教师提问的内容处于浅层化或不管学生实际,盲目透用外来教案设计的问题不无关系。问题设计的随意化,导致我们的课堂里充斥着太多的无效提问。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对于我们学校教师来说,对课堂提问的理解还有失偏颇,运用起来大多满足于为问而问,不管实效。由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1、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有人则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2、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整体性、启发性、层次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启发式”的教育理论: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问的研究始于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与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通过调查,呈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时存在的问题,具体从问题的梯度和效度、等待时间及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不足,难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会引起智力困窘状态。这样的状况人们称之为心理问题情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3、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问题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促进学生领悟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思考。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教师课堂提问的效率意识,促进转变观念,构建有效互动的语文课堂。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随机在1-6年级中各选一个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3)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参加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宝贵经验。
2、研究思路
(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
(2)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
(3)从课堂提问的类型、特点、提问的过程、要求等方面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二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1月——2月):
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前测)
第二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0月):
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的撰写。
阶段成果:相关案例、论文,课题阶段研究小结。
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12年11月——12月):
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2)完成课题实验,做好各项成果资料工作。(3)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阶段成果:课题结题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
八、课题组织:
(1)课题主持人:范国新校长胡秀芳老师
(2)课题组成员:吴丽娜、林高明、谢建设、庄金星、林文芳、黄巧云、茅丽萍、庄晶、郭春兰、詹秀钗、林喜娟、张燕钦
张开洪 陈少霞 蔡丽琴
九、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结题报告。
2、撰写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