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我院展开了为期两周的晨读活动。在此次晨读活动中,我们共同诵读研究了十本名著,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深思。在其中,有三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我对法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和理解,第一本书是《洞穴奇案》,作为一个假想的极端个别案例,我们看见的是其中渗透的法哲学思想。读此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法律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不容亵渎和侵犯的。法律本身是一个客观复杂的体系,而法律赋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使得法官们并不是机械地使用法律条文,运用法律推理本身的弹性做出判决。正是这样,对于这个案例,在道德和法律的下,不同的大法官运用不同的论述角度给出不同的判决,引起法哲学讨论。一本书,一个案件,两个选择,两个世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论述,永恒的追问。哲学思考的加入是问题变得简单而复杂,刨根于本质问题又延伸出深层思想,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之处。即使一个非法学专业的人,读了这本书也会有所启发,法学学者对于伦理法律困境的追问和探索,在任何一个领域,这种精神都是崇高的。人们总是不断面对困难,总是不断发问,总是不断想要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正因为如此,人们的执著探索拓宽了我们认知的边界。
第二本书是《罪与罚》,我们看到的是从一个杀人犯的视角,详细的记录了他从作案前,作案中到作案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随着情节的发展,你会为这个罪人捏一把汗,为他的痛苦而痛苦,甚至到最后为他找到救赎而释然。书中写道:始终往好的方面想,而不是做坏的打算,虽然她们预感到坏的一面,但是事先无论如何对自己不说真话,片面的想法常常弄得他们苦恼不堪;他们拒不接受真理,等他们所装扮的人愚弄了他们,这才恍然大悟。
最为深刻的还是《西窗法雨》这本书,它给人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既没有像《社会契约论》这般枯燥无味,也没有像《最好的辩护》那般笔触直白。他好似一只灵动自如的毛笔,描绘天地山水间,勾画了了,几笔几触,恰到好处,一目了然。作者刘星教授运用一个个常年所积累的法学故事,辅以幽默而又不失风趣的语言,将他对西方法学的看法观点,—一勾勒出来。这其中所映射出的中国法治问题,则皆在于勾勒的天地山水之中的,一笔一墨了。
本书以各种各样的小故事,诉说着西方法律的种种,指引着读者去思考中国法治的现状。给其中有一篇谈到某时段美国纽约市长宣布承认男女同性恋之间的长期承诺和爱护关系这一事件引申开来,讲到了西方人的眼中,少数人的权利只要在所作所为不影响他人的自由的情况下,同样是一种应予承认的权利。有不少的人认为,同性恋完全是一种心理上的一种变态反应。由于大多数人的偏见,世界上每年有百分之五的同性恋者因为被歧视患上抑郁症,有百分之二的同性恋被歧视患上抑郁症后自杀身亡。作者通过同性恋者的这个例子,是为了引出西方的法律文化中,少数人的权利不可忽视。但我看到这篇之后的感触,是认为我们应该换位思考,以尊重对待与我们有不同的人。我们应该以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以尊重的心态去对待所有的不同,而且换过来说,以这样的方式或许在无形之中会拯救许多与你一样生活在这浩瀚中的人,你平和地给予一份尊重,换来的可能是点亮他们对自己人生希望的火焰。我想,西方法律文化界这种尊重少数人权利的思想,也或多或少有从换位思考的理念这一角度切入,毕竟,法律不仅要关心大多数人,而且要尊重少数人,因为法律是与所有人相关的。
它同样讲了一个关于男女平等的内容,其认为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男性的形象就一定是勇猛、刚毅、理性,女性的形象就一定是软弱、依赖、感性,大谈男女性的本质如何,本身就是男权主义形而上学的偏见,有些女性自认为女性本质如此,也完全是男权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造成的。其实,每一个男性或是女性,都可以是,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我想,西方法律文化界这种尊重少数人权利的思想,也或多或少有从换位思考的理念这一角度切入,毕竟,法律不仅要关心大多数人,而且要尊重少数人,因为法律是与所有人相关的。
毋庸置疑地说,价值判断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格拉底在许多人都认为该法律不合理,不值得遵守的情况下,仍然为了法律的威严和社会的安定,没有越狱,坦然面对法律的审判。这一行为在有些人看来是迂腐,在有些人看来是伟大,但无论看法如何,我们需要的是反省。法律本身就存在缺陷,而且是固有的、无法消除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选择法治,不是因为人治不可靠,法治可靠,而是因为觉得法治比人治要更加可靠些,毕竟人的自觉自律是不恒定的。人治是需要的,灵活的人治可以缓解过于条条框框的法治所造成的一些棘手的局面。但是,无论人治或是法治,都应该存在界限。这个界限的划定是全人类发展所要不断摸索的问题。
于是乎,在此次晨读活动里,我更加坚定了要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习惯,通过读书拓宽视野,在法律学习过程里努力做到辩是非、守原则,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同时,晨读活动极大的提高了学习自律性,提升了学习素养,收获良多,与君共勉之。
《洞穴奇案》观后感
看完萨伯的《洞穴奇案》,我真真被它所感动。它所说的大部分角度都是我们能想到的。但是却是无法用如此精炼的语言这么全范围,多角度的论述出来。当然陈福勇、张世泰的英语、法律功底可谓是功不可没。
萨伯说富勒的洞穴探险者案是史上以来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例。
(1)洞穴探险者案确实是很吸引人。我看后也是思虑万千。对威特莫尔我表示同情。但是要我赞同对余下的5位幸存者判处死刑。我真是于心不忍。他们也很是无奈。一方面是对生的渴求,另一方面是对杀害威特莫尔和食人肉的罪恶感。海伦法官认为人在那种条件下,食人肉是无可奈何的。认为即使是品德高尚的人也会这么做。但是。特朗派特法官却认为,人们食人肉自保是必须的。宁肯一起饿死,也不能再夺取他人生命的条件下活下来。因为生命是绝对价值。没有5人的生命价值高于1人生命价值这种说法。我不知道我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做。我想着是大多法官判决此案的瓶颈吧。
我看完这本书,整整花了三天。之前开始看的时候可能是太随意了点。没看懂。而且是那种看了就忘了的那种。后来我明白这并不是一本让人娱乐的小说。它是一本14名法官精心分析的结果。出于对这些智慧的尊重。我重新很认真地看了一遍。虽然仍有很多地方是我看不懂得。但在我看懂的部分。出现了很多令我感动的句子和论点。
福斯特法官认为案发时他们不再联邦法律管辖下。有句法律谚语说“当法律存在的理由停止时,法律也随之停止”而刑法的目的是促
进和改善人的共存状态,调节共存状态下相互间关系的公平正义。而当威特莫尔的生命被剥夺时,他们并非处于“文明社会的状态”,而是处在“自然状态”。所以说,他们应该使用自然法。这是我听过适用自然法的最有意思的一种说法。之前,认为在法律规则,原则没用的情况下,可以适用自然法。很抽象。同时。福斯特法官认为法律精神比法律文字更重要。而基恩法官则有着与之完全相反的观念。他的观点有种恶法亦法的味道。他崇尚立法至上。他否定法官把法律与道德混同。对立法机关而言,法律和道德不可分割,对司法机关而言,法律和道德相互独立。基恩法官认为,最高法院法官宣誓效忠的是联邦的法律,并不是自然法。所以法官有义务忠实适用联邦法律条文。根据法律平实含义来解释法律,不能参考个人意愿或个人正义观念。同时,他认为法律的目的有很多,不同的案件对法律来说都体现出不同的目的。如果一味强调法律目的而忽视法律文字,就会出现法官造法,出现司法混乱的局面。福斯特和基恩就像是两位战士,你来我往。思维缜密,很有意思。
而这14位法官中的两位女法官很是吸引人。从妇女强奸案中推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结论。海伦法官认为从妇女强奸案中妇女被迫同意被强奸并不意味着妇女同意强奸。妇女有意思并不代表妇女故意。因为,人们可以有意识做某种行为(顺服强奸者),但同时又违背自己的意愿(没有故意)。得出洞穴探险案中被告并没有杀人的故意。而且海伦认为人在那种情况下,即使是品德最为高尚的人最后都免不了要吃饭,最终会被饥饿推倒顶点,到了那一刻,他也会杀人。
所以对被告实施惩罚没有意义。而戈德法官认为海伦完全颠倒了情形,认为被告被比作被强奸的妇女是错的。他们应该是强奸犯。因为他们把威特莫尔当做了目标,通过暴力使其服从他们的意志、服务于他们的目的。同时,戈德认为无罪判决可能会导致悲剧的重复发生。因为戈德认为杀死并食用朋友(能一起去登山,并且一起是登山协会的会员,应该是朋友了)是件很痛苦事,如果他们知道他们即使做了那件也许会自责,内疚一辈子的事,认逃不过法律的制裁的话,还不如就抱着朋友一起死好了。这样天堂在见仍是朋友。
最让我无法理解的是邦德法官回避的理由。居然是因为无线电池。我见过很多法官因这个那个理由回避。但是因为几年当律师代理的一件无线电电池案而回避,真是有点令人费解。邦德认为被告杀人是因为被告在使用无线电时,政府官员,法律工作者,神父没有告诉他们杀人,食人后果会怎样。所以他们设立新的社会契约。英文他们被当前的法律拒绝了。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真是我肯定是想不到还有这么一种说法。真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渴望自己能是一名法官,虽然我仍不知道,我会怎么判,看过14为法官的论点,我真是被折服了。并且也混乱了。最令人折服的地方是,每当我看完一个观点,我总是觉得很有意思,很有道理。即使我想找些与之背道而驰的观点。我也不能完整,有逻辑地阐述出来。但是,之后的法官总是有这种能力,不仅把我想表达的观点讲出,而且会讲的更深更远。
这是我买的第一本法学专著,我很庆幸自己能买到这么好的一本
书,看一遍是不能完全领悟它的内涵的。我在看着它的时候,自己的在法学上的肤浅,就被暴露的一览无余了。
中庸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一种原则。但是我觉得,在学术上的中庸就会让我觉得没有自己的观点,中国学者大多有种这样的感觉。每次上课,将到美国学者怎么对待这个观点的。德国学者怎么对待这个观点的。尽管似乎有很多缺陷。但却是很吸引人的。但是一讲到中国学者怎么认为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意思。总是中庸的让人觉得这不就是两个观点的结合么?《洞穴奇案》这么吸引人,也体现在他思想的连续。总有一些观点,确实开始很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法官们总是能顺着这个观点阐述下去。让人看着看着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并为之倾叹。
(1)参考《洞穴奇案》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