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半条棉被》有感大全
观《半条棉被》有感
“一送红军下了山、二送红军大路旁、三送红军到拿山……十送红军望月亭。”9月4日,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十送红军》在电影《半条棉被》湖南首映式现场响起。
10月14日晚上七点半,根据县局教育整顿要求和县局党委部署,我局积极组织了广大民辅警集体观看革命历史教育题材电影《半条棉被》。通过观看《半条棉被》重温红军长征期间“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坚守为民情怀,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
该影片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三位女红军借宿湖南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到徐家连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用剪刀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由此结下革命友谊的故事,以及红军为革命斗争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故事,展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该片已被列为2020年湖南省“光影铸魂”电影党课的推荐片目。
我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90分钟,却久久沉浸在那个艰苦的革命年代。大雨滂沱的秋夜,三名女红军在村子的一处屋檐下避雨,一杆步枪,一个电台,一床喜被是她们的全部家当,而屋内的小脚女人徐解秀带着生病的孩子注视着眼前的一切。从此刻起,她们的命运将因这床充满故事、充满期待的棉被紧密相连。
片中三名女红军帮徐解秀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拿出仅有的药物给她的孩子治病,趁着修整期间帮她 修缮漏水的屋顶,在村民的房子遭遇焚毁时帮助村民筹钱盖屋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幕幕地呈现在我眼前,感动着我,激励着我。红军战士们早已困顿不堪、伤痕累累,但在乡亲们面前,却又成了保护乡亲们的英雄,成了当地老百姓中的一员。群众们从最初不了解红军、甚至误解红军,到最后主动给红军送吃的、为红军战士们祈祷。最终,红军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戴。
当影片进行至三位女红军临走时将自已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给借宿女人的情节,我内心的浮躁被红军的为民情结所吞噬,胸中翻起层层涟漪,五味杂陈……短短几天的军民生活,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宗旨,彰显了红军亲民、爱民、助民、护民的为民情怀。
他们曾是多么鲜活的个体,为取得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已的一切,哪怕身负重伤,双目失明,步履蹒跚,也要坚决执行任务,勇往直前,决不后退;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有的十几岁,有的刚结婚,还未来得及为人父、为人母,就热血洒战场。他们是时代的英雄,人民的英雄,革命的先烈,值得后人敬仰、缅怀……
《半条棉被》从艺术上讲,可以说编导者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主题展示。全片故事编排不断拨动着观众的情绪,一阵阵引起观众的共鸣。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个革命意志坚定而又朴实有情有义的女红军董秀云形象,鲜活而丰满,演员的外形与气质也很符合这个特定的人物,表演把握也很准确,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深化了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相比之下,当地百姓徐解秀的形象如果更加憨厚质朴,少些书卷的文雅,可能就会有更多当地贫困山民的质感。她住所建筑如果更加贫穷简陋,甚至破败不堪,不仅造型上更加有特色和冲击力,可能会更加真实地还原那个年代与环境,也会更好地营造那个特定的氛围,使“半条棉被”的内涵更加丰富而深邃,当然故事也会更加感人。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我想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还是应该去感受一下这部影片给我们带来的振奋和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半条棉被”虽已尘封于历史之中,但它所散发出的精神却历久弥新。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温暖的故事能够折射出真理的源泉和力量。“半条被子”里深深藏着共产党人的初心——谁赢得了群众,谁就赢得了人心。过去如此,今天依然。“一枝一叶总关情”,聚焦平凡一幕,实为不凡之人,这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段平凡往事,但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却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正是点滴平凡中的不平凡造就了今日的中华民族与中华儿女。人民至上,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更是每一名党员的初心。无论身居何职,当以人民利益为重。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刻,为他们撑起一把雨伞,送去一片爱心,助他们渡过难关,这应该是值得一做的事。平凡的人,可做不平凡的事,无论大小,只为初心。
大家在观看影片后表示,“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真实写照。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半条被子”故事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本质,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群众立场,树牢群众观点,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持续造福人民,以工作的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棉被”的温暖承载的不仅仅是⼀段历史,更是共产党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群众受苦、“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第二篇:观电影《半条棉被》有感
观电影《半条棉被》有感
“半条被子”的故事只是红军众多军民鱼水情故事中普通的一个,却让我们看到了红军的信念、红军的理想。
“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在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二道封锁线后,11月初,中央机关、中央军委纵队等陆续抵达湖南汝城县沙洲村。
这时有三个女红军受伤脱离队伍,在自身受伤严重的情况下却把唯一的消炎药给了村民徐解秀发烧的儿子服用,并且在村里养伤期间,用行动感动了村民。她们发现徐解秀家贫困,天寒却没有御寒之物,就想把仅有的一条被子留在她家里。
临走时徐解秀坚决将被子还给三个女红军,在互相推让的过程中,最终女红军决定将被子剪成两半——一半送给村民,一半自己带走,并且承诺等革命胜利后给老百胜送条新被子。
“半条被子”的故事只是红军众多军民鱼水情故事中普通的一个,却让我们看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纪律严明。不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却抢着去帮助群众干农活,给人民群众提供帮助。长征时期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互动,展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和谐景象,也充分体现出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些感人的事迹是革命前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我们作为新一代共产党员要铭记历史。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担重责,为我们新一代的长征书写华美的篇章。
作为分厂党委生产党支部的支部书记,我要带领好支委和党员们,全力以赴,攻坚克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要发扬共产党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的长征精神,带领支部党员在180分厂不断创造新的纪录。
第三篇:读长征故事半床棉被
读长征故事——半床棉被有感
长征2.5万里,留下了很多的故事,发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英雄。但唯独读完《半床棉被》这个故事让我读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三个女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将仅有的一床棉被分一半给没有棉被的农妇徐解秀。今天,没有人会在意半条棉被,很多人家里也不差这一条棉被,甚至很多人家里已经盖上了蚕丝被、鸭绒被。让我们把镜头拉到1934年11月的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一床棉被对于家徒四壁的新婚夫妇和漫漫长征路上的女红军战士来说,都是生的希望。显然,风餐露宿的三个女红军战士更需要一床棉被,可是她们却要把棉被送给老乡。三个女红军战士可能都倒在了长征的途中,没有留下名字,只留下了故事。这正是她们伟大之处,也是我党我军能够赢得群众支持,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
1991年春节前,徐解秀弥留之际告诫儿孙们:“咱家一辈辈都要记着,我活到91岁可晓得了红军和共产党是什么人,他们是有一条被子也要剪半条留给老百姓的人!”
“半条被子”故事,让我们对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最真切的感悟,它在提醒我们,只有与群众共冷暖,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才能苦群众之所苦,千方百计消灭群众的苦,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
第四篇: 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_观《半条棉被》有感
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_观《半条棉被》有感
“什么叫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仅有一床棉被,都要分下一半给我们的老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用“半条棉被”的故事深情、形象地解释了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一条棉被,剪成两半,永远相连。这记录着红军战士与老百姓之间的亲密感情,也象征着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
看了《半条棉被》这部电影,感触颇深。《半条棉被》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三名红军女战士与湖南省汝城县沙洲瑶族村老乡徐解秀之间的故事,三名女红军把自己仅有的一条棉被剪下半条留给徐解秀,体现了红军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革命情怀。
这只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段平凡往事,但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却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正是点滴平凡中的不平凡,造就了今日的中华民族与中华儿女。
一枚普通铜板,承载着党员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自律。“路上挖到一颗红薯,红军也要在地上放上几枚硬币”,食虽无主,纪律却常在心中。
一双自由脚,承载着党员破旧革新的勇气。电影中,徐解秀老人在三位女红军影响下,脱下了裹脚鞋,重拾了自由身。
一床平凡被子,承载着风雨同舟的鱼水情。一床被子,一分为二,体现共产党人与群众共冷暖的初心,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真实写照。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衡钢的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要努力提升自身本领,始终紧跟党的步伐,撸起袖子加油干。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就是个人的信念,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五篇:温暖—凝聚前行的力量——观电影《半条棉被》有感
近来因习近平总书记湖南考察调研一行,80多年前发生在郴州汝城沙洲村“半条棉被”的真实红色经典故事再次在中华大地传颂,继而被搬上荧幕,再现了当年那段血雨腥风却又感人肺腑的历史。
雨像是这部影片的一条明线,一直在牵着每一个细节,揪着每一个人心。一场哗哗啦啦的大雨拉开了整个故事情节,三个女红军在秋风冷雨里等待大部队,饥寒交迫,前途渺茫,生死未卜......看到这不歇的雨,看到这受伤的女战士,我感到了一阵阵寒意。然而随着剧情和画面的推进,我的心里融入了更多的温暖,让我感动、让人奋进!
一把钥匙温暖三颗心。破旧简陋的老屋,家徒四壁的贫困,一把铜锁隔成两个世界。忽然,一把钥匙从门缝里悄悄塞了出来,屋里屋外两个世界瞬间合二为一,三位女红军与一位裹脚的年轻妈妈自此开启了相互认识、相互接受并惺惺相惜的互爱之旅,这是一场带爱的充满温情温暖的心灵旅程。正是因为这个开始,才有了后来广泛的、坚强有力的民心支持。
一缕阳光温暖整座城。万恶的旧社会滋生了那么多深重的苦难灾难,民不聊生,但影片的几个细节处理得很温婉,富有诗意。红军小分队在前线为天下劳苦大众的解放、安宁和幸福流血拼命,老百姓在后方自发集会,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为最可爱最可敬的人祈祷祝福。前线那么残酷那么冰冷那么无情,是血泪是厮杀是死亡。然而我们的大后方是那么的坚实宽厚,因为那里有老百姓用小米红薯筑就的钢铁长城,有亿万民众用心用情垒起的防御工事,坚不可摧,势不可挡。乌云总要被拨开,大雨总要被叫停,老百姓转过身,阳光在风雨之后格外耀眼亮目,天空是那样纯净辽阔高远,那是充满希望的阳光,终将温暖整座城。
一床棉被温暖几代人。这床棉被是女红军董秀云结婚时唯一的礼物,也是她最珍爱的东西,更是她和韩玉山爱情的见证。这床棉被一直跟随着她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当董秀云看到徐解秀儿子在凄风冷雨中瑟瑟发抖时,她用这条棉被严实地裹着孩子,用爱温暖着漏雨的破房子。而当董秀云这支红军小分队临危受命要去保护大部队时,董秀云和徐解秀因为棉被的去留发生了“争执”。把温暖留下还是带走?秀云拿起了剪刀,把一条被子一分为二,每家半条。这就是“半条棉被”的来由,它温暖的不仅是徐家,它温暖的是整个民心,整个中国,整整一代人几代人。
整个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两个字——温暖。我想,温暖应该是世间通用的最美的名片,它可以散热发光、它可以养精蓄锐、它可以正心强体、它可以明智定向。正是因为温暖,我们才能集聚大众的力量,打倒和推翻一切邪恶和黑暗,战胜所有的苦难和不幸。因为温暖,所以人心生爱、人间有爱、人人传爱,如此往复循环,人类社会才生生不息、越挫越勇、奋勇向前。(市纪委监委 戴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