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导读,浅谈《圣经》在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的信仰

时间:2019-05-12 00:5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圣经》导读,浅谈《圣经》在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的信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圣经》导读,浅谈《圣经》在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的信仰》。

第一篇:《圣经》导读,浅谈《圣经》在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的信仰

从《圣经》看中国人的信仰

《圣经》作为基督教传播教义的工具,对每一个信奉它的教徒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基督教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便利用《圣经》影响着人们的三观。作为每个信徒的精神支柱,它让无数的教徒获得“救赎”,它改变着教徒们的三观,影响着教徒们的思维方式,深入到每个教徒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一直被西方人推崇备至。在唐朝,基督教就被传教士带入了中国,一千年来,中国人在儒释道的主流意识形态中保持着传统的思维方式,但是,基督教却并没有因为儒释道在中国的广泛普及而消亡,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一步步的走入中国民众的生活。尤其是在大航海的年代,大量的西方人来到中国,一步步的壮大着基督教的教徒,也有更多的中国人开始认识这个宗教,认识了《圣经》。

基督教在中国立足有着很艰难的历程,早在唐朝就有传教士来到中国修建教堂,翻译《圣经》传播教义,但是在封建的中国王朝里,宗教在王权的打压下很艰难的存在着。在中国,儒释道的宗教思想已经根生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作为西方远道而来的这个新奇的基督教却很难被得到认可和接受。元朝是中国第一个有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大量的色目人来到中国为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从那时起,各派教会都在不停地派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播教义。由于路途遥远,沿途多波折很多的传教士在途中丧生,但却并没有妨碍基督教艰难而缓慢的向中国的渗透。明清开始了闭关锁国,传教士到中国传教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大航海的不屈不挠和工业革命的热火朝天让地球上的国家联系更加的紧密,从葡萄牙西班牙对中国领土的侵犯开始,基督教就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走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发芽。但是,古老的中国自信于天朝上国对外来的事物多有排斥。在此期间,无数的传教士或被中国政府的压制而遭驱逐或迫害,也有很多传教士成为中国人民民族矛盾的牺牲品。但是随着中国屈辱史的开始,这一系列的排斥也得到了强有力的反排斥。很多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都会涉及教会传教,修建教堂的条款,近代的中国在无数的不自主中开始接受着外来事物。

于此同时,基督教在中国立足不仅仅依赖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武力入侵,还与中国自身的意识形态的变动有着紧密关系。古老的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在意识形态上有着丰富的理论产出,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很多的人都有着自己成熟的一套思维观念,并在这样的思维观念中进行着身体力行的实践。儒家仁爱道教逍

遥,墨家兼爱非攻,法家严苛尚法„„直到汉代政府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干预,方才奠定了中国传承千年的儒家正统的地位。儒家虽没有向宗教那样系统的去教会,但对中国人的言行生活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它虽不能算作是一种宗教,但却与宗教一样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维。在中国的封建年代里,儒家文化一直被政府所利用,成为封建帝国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就连后来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佛教和道教也深受其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早已改变了它在印度时期的本来面目。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佛教的教义与儒家的思想多有交集,道教亦是如此。中国人在这三家的思维控制下早已形成了难以改变的传统观念,而基督教要在这样的压力之下难以立足。但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中国早已枯朽不堪,从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的不断提出,很多的思想家开始对正统怀疑驳斥,这是对儒家文化的一次撼动,但更多的却是打开了中国人的视界。这也为中国人接受基督教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中国的苦难国情也促使了很多的人求索着救赎之路。从1840年以来,中国处于灾难的无尽战争之中。军阀混战,列强侵略,阶级剥削,天灾不断,瘟疫横行„„太多太多的苦难让人绝望。然而作为救赎大众的基督教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了壮大的契机。更多的中国人开始信教,开始接受来自外国的“主”。基督徒的队伍一步步壮大起来。

而作为救赎天书的《圣经》也被广为流传,人们开始了解《圣经》,得知那一些鲜活的《圣经》故事。但是从基督教被中国一步步接受的过程来看,似乎能看出中国人的一种可怕抑或可悲的处境:中国人正在失去着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精神力量的无尽源泉,宗教作为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给人以精神的依赖慰藉和支持,但是中国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太迅速太彻底的抛弃了传统的儒释道的信仰。当代的中国信仰社会主义,这是官方的言论,但是又有几人能道明所谓“社会主义”到底是何物?中国人连对自己的信仰都无从认知还谈何“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里,和平年代,没有过去的苦难压迫,没有过去的饥荒瘟疫,为什么人们依旧要抱怨不幸福呢?活着可怕的也许并不是饥饿与寒冷,而是大脑的空虚,信仰的失去。

现代化的中国总在摆脱着传统的牵扯,中国人开始热爱科学,开始接受者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开始反对鄙视古人可笑的唯心妄言,开始更清晰更客观更现实的看这个世界。中国人认为他们抛弃的是传统的糟粕,但是他们把古代中国人

最不该抛弃的浪漫抛弃掉了。起初的他们反对过传统,但太过激烈,孔夫子被一次次的拉出来批斗,儒家的圣贤成为了猪狗,人们痛恨这种落后的思想统治他们太久,他们的怨恨铸就了他们的错误。当他们把孔夫子从脑中赶走后又急切地寻求着其他以填充。西方的意识形态如海浪一样汹涌而来,很多中国人被选择了马克思,被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人最大的幸福也许就是在众多意识形态中有着选择的自由。

现在再来说一说《圣经》。《圣经》是一本伟大的书,很多人在其中顿悟,获得救赎。每一个信仰的经典都会有其经典。《圣经》便是基督教的经典,在基督教发展的许多年来,出现过很多很复杂的变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等派别,尽管他们在某些方面是有分歧的,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圣经》。作为一个非基督教教徒,我更认可《圣经》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文史价值。《圣经》不仅是写给信教的人,《圣经》更是一部融合了西方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的百科全书。它反映了古代希腊文明,也是西方文化的一条根。《圣经》是一部让人智慧的书,它讲述了上帝耶和华始初创造天地,并拣选以色列民的故事。后因以色列民犯罪,惹上帝发怒,上帝一度曾想惩罚人类,后因动慈心,派下独生子耶酥基督来教导人类,并为人类赦罪。《圣经》文本朴素却富有诗意,更重要的是其教诲作用。它教导着人们对与错,美与丑,富有哲理而通俗易懂,教会人们积极向善。这与佛教的浩海经书,儒家的《论语》、道教的《弟子规》有着共同的特点。也许也正是这样的规劝作用才使宗教这种唯心的意识形态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仍能保持生命力。

可以说《圣经》对人们的吸引力促使了一个宗教的活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基督教,开始读《圣经》,中国的基督教徒也在一年年的增长,这样的现象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精神很空虚,很需要像《圣经》这样的经典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也看出了《圣经》的魅力所在。宗教的繁荣大都出现在苦难之中。当今的中国社会乌烟瘴气,多有不良之风,生活给人的打击太大,人们需要一剂心灵的良药来增强心理承受力。各种各样的社会弊病不断地出现,让人绝望无助,又无奈。人们需要《圣经》中的浪漫,希望那美丽的神话会是一个真实,希望那样上帝是存在的,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圣经》中让人感受最为深切的当属“感恩”。每一段的祷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教徒们的感恩情结,这样的感恩可以促使人们向善。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容易获得幸福的人。人们为什么信教也大多是出于此。人们心怀希望,希望一切都能变得美好,希望生活的一切就是神的旨意,希望只要祷告就能获得救赎。现实是残酷的,每个人的心灵都有脆弱的时候,我们祈求上苍,我们寻求庇护。在无力做“精神胜利法”的时候,我们需要那样“万能的主”。

这是一个信仰自由的年代,我们有权利选取自己的信仰。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并不比别人少,并不比别人差,我们却因其有糟粕避而远之。两千年前,孔夫子在礼崩乐坏的国度里提出了克己复礼,奠定了我国几千年的礼乐之邦的传统。古代圣贤千千万,他们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的东西,我们何不将我们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呢?新的世纪新的格局,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作为唯一一个延续传承的文明古国,作为使用汉字的中国人,中国人在世界的影响力必将日益变大。漫漫岁月将这个文明古国变得沧桑而深沉,但同时也沉淀出了无尽的宝贵财富,这样的财富不该就这样在我们这一代消亡。中国有中国的智慧,中国有中国的包容与度量,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不要再让我们的头脑空虚,不要再让我们没有信仰。我们的信仰应该来自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

第二篇:圣经导读

《圣经》读后感

神的话——“圣经是属于神的一本特别的书。它不像其他的书,乃是一本超自然的书。它是由许多不同的人受圣灵感动写出来的。”

我并不是一个基督徒,对圣经也几乎不了解,之所以在大一选择“圣经导读”这门通识课,主要还是想了解一下那个对我来说是一片秘境的——《圣经》。“圣经是全世界最畅销的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其最早形成在四千年前写成,但是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一本书。因为它的内容能解决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

1、“我从哪里来?”

2、“为什么我在这里?”

3、“我要往那里去?”圣经有六十六卷书集合而成,它们传递的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神救赎人类的计划’”——这就是我在领略“圣经导读”这门通识课之前,在网上看到的对圣经的简单介绍,实话说看了这句话,我还是不懂。但是“圣经导读”为我打开了一道通往圣经的神奇的大门。

一,我对圣经的个人理解:

在第一次圣经课上,老师就跟我们说过,圣经其实不仅仅是一本宗教教义,宗教故事,更是一本对人的行为约束和引导的书籍。让我想到最近几年社会上关于国民信仰缺失的话题一直争论不休,其实我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思想的茫然一直困惑着我。现在我发现其实《圣经》可以为我们指引方向。西方人

对宗教及其热爱,对上帝极为推崇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圣经中宣扬的与人为和,饶恕,救赎,是人应该有的品质和习惯,当我们饶恕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饶恕自己做错的事。只有饶恕别人的错,才能原谅自己做错的事,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有一个平静的心,这其实是在错误中救赎自己的过程。

《圣经》中,耶稣传播的文化内涵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极有建设意义的,很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的追求,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不无相似之处。它能指引当今中国社会上浮躁的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追求和提供正确的行为准则,对于处于社会转型关卡的中国也是极具意义的。

罗马书中: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玛拉基书中: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以弗所书中: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总要劳力,亲手做正经事,就爱可有余,分给那些缺少的人;加拉太书中: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爱是含忍的,爱是慈祥的,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作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等等 这些美丽的语句,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曾给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至今仍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圣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此,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而深远的。比如说人类最纯真的情感——爱情

Love is not to be jealous of, not pride, and not insolent.(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提醒我们要提升爱的感受度,先给自己爱的深刻体验。圣经对我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一般。

二,《圣经故事》观后感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先后给我们播了十集的圣经故事,看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漫长而艰难,需要双倍的努力和信心。初始看时不免被影片中的血腥和暴力惊吓到,慢慢的才接受得了。渐渐地我不在注重于影片的表面现象,而更加注重于探求影片的内在意义。

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耶稣受难记”这一章了。耶稣到世界上来,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乃是上帝早已就有的计划。“上帝就是爱”,他以永不改变的爱爱着他的儿女。为了更深地表达他对人类一如既往的爱,他“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耶稣到世上来的使命,就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彰显上帝对人类的爱,“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 “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耶稣的受难,成就了永恒的救恩,使一切相信的人都可因他而获得新的生命。

我想这部电影最深刻的一个主题,就是饶恕和奉献。饶恕才是人类深刻的主题思想。奉献是当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思想觉悟。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里,往往是丢西瓜捡芝麻,没有找到重点,我想,和我们千百年来文化的僵化保守有关,余秋雨也曾说过,“我们的文化是唯一一个没 有中断的文化,其实是不开放,没有接受新事物,没有向前发展,是停滞的文化才对。”这对于我们当前文化停滞不前的现状来说又何尝没有带来一场洗礼呢?

总而言之,圣经值得我们一读,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继续去研读和探讨。或许我的理解过于浅显和一家之言,但是我还会继续关注圣经,了解圣经。

第三篇:《圣经》对莎士比亚之影响

摘 要:就对文学的直接影响而言,古希腊的神话和基督教的《圣经》已经成为浸润欧美文学的不可或缺的两支伏流。提起《圣经》,不少中国读者便会因它是基督教的经书而敬而远之。诚然《, 圣经》有其神秘成分,让在“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觉得荒诞无稽。欧美文学一向以希伯来文学和希腊文学为其渊源。许多欧美第一流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或散文,它们的思想脱胎于圣经,它们的感情来源于圣经。《圣经》之于莎士比亚也同样如此。

关键词:圣经;莎士比亚;文学作品;影响

宗教在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几千年, 它不仅是一部分人的信仰, 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人类的文化。而基督教是西方文明根源之一, 它对于西方人的理想, 情操, 信念, 价值观, 思维方式乃至社会历史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似乎怎样形容都不过分。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与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有着密切的联系。英国学者柏格斯曾经指出:“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1 ] 英国当代评论家海伦·加德纳也视莎士比亚悲剧为“基督教悲剧”,认为他的作品“所揭示的神秘,都是从基督教的观念和表述中产生出来的,他的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特点,都是与基督教的宗教感情和基督教的理解相联系的。”[2 ] 莎士比亚的戏剧与《圣经》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圣经》的观念和精神(主要指仁慈、宽恕、博爱)对作家创作的巨大影响;二是作家在艺术上对《圣经》典故的巧妙运用。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做一浅析,易于使读者能换个角度来全面、深入地认识莎士比亚戏剧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二

众所周知《,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尤其欧美各国流传最广、影响极大的文学名著。莎剧中弥漫着基督教义。实际上可以这么说, 如果对基督教义没有一丝一毫的理解或认识的话, 莎士比亚戏剧是看不懂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既具有当时先进文学所共有的那种反对封建桎梏、争取个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强烈的时代精神,同时也贯穿着作家特有的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基督教是爱的宗教《, 圣经》中关于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箴言和训诫比比皆是。它们告诉世人,有了爱,一切过错和仇恨都可化解。按照《圣经》,这个世界也充满罪恶,人生来就是罪人,由头顶至脚底,由里面到外面,充满了淫乱、凶恶、贪心、骄傲、自私、说谎、憎恨⋯⋯。《圣经》说:“世人都犯了罪,罪的代价乃是死”[3 ]。“死”是犯罪的结局。但顶奇的事发生了,神宣告说,他爱世人,他把爱放在他与世人中间。不但如此,他还把它的独生子耶 稣赐给众人,叫众人反得永生。耶稣代表爱,耶稣就是爱。爱是最强有力的武器,用爱可以融化一切坚冰。在圣经里我们可以随处看到这样的教义:“宽恕别人过错的,得人喜爱;不忘旧恨的,破坏友谊。”[4 ]。“憎恨引起争端;爱能掩盖一切过错。”[ 5 ]。“彼得问耶稣:„主啊,我的弟兄得罪我,我该饶恕他几次呢? 七次够吗?‟耶稣说:„不是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6 ]。“耶稣还说„你们饶恕别人的过错,你们的天父也会饶恕你们;你们不饶恕别人的过错,你们的天父也不会饶恕你们的过错。‟”[7 ]。《加拉太书》云:“要通过爱心彼此服侍,因为全部的法律合成一句话,那就是爱人如己。”这些思想对作为一个真正基督徒的莎士比亚来说,无疑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事实上,仁慈、宽恕和博爱一直就是莎士比亚戏剧所竭力表现的主题,正是这一主题构成莎士比亚的鲜明个性。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集中体现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的喜剧杰作。全剧以爱情与友谊为主题,贯穿着对于真诚爱心的赞颂。安东尼奥是作家着力歌颂的人物,是“一个心肠最仁慈的人,热心为善,多情尚义”。剧中的安东尼奥是以基督徒的身份出现的,他的思想和行为同样符合基督徒精神。他按照圣经的教导办事,借钱给别人只为解人所难,不为取利。他本着一个基督徒的原则,为朋友担负债务。在法庭上,他坚持正义,甘愿照约受罚,而且面对苦难默默忍受,表现出耶稣基督那种死而无怨的美德。显然,莎士比亚在这里更多地以理想的基督徒为模型,塑造了安东尼奥这一艺术形象。同样,在鲍西亚身上,也体现出一种无私的仁爱精神。他和安东尼奥一样,也具有理想基督徒的品质。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在法庭上用基督教的仁爱精神劝说夏洛克行善的那段关于慈悲与公道的名言里: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与施与的人,他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已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世俗的权威,使人民对于君王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利之上,他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行,执法的人尚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可是请你想一想,要是真地按照公道执行起赏罚来,谁也没有死去得救的希望,我们既然祈祷着上帝的慈悲,就应该按照祈祷的指点,自己做一些慈悲的事。[8 ] 从鲍西亚要求夏洛克“祈祷上帝的慈悲”、“按照祈祷的指点做一些慈悲的事”不难看出,对她来说,善行出自仁慈,而仁慈源于祈祷。这段话使她颇像一个谆谆善诱地劝人敬仰上帝的神父。等到对夏洛克进行判决时,鲍西亚仍不忘慈悲为怀,要求公爵和安东尼奥对他从宽发落。当他从威尼斯返回贝尔蒙特,看到自己窗口的灯光时,又禁不住感叹道:“那灯光是从我家里发出来的。一只小小的蜡烛,它的光照得多么远!一件善事也正像这支蜡烛一样,在这罪恶的世界上发出广大的光辉。”[9 ] 这段话可以说是全剧的点睛之笔。它集中体现了作家所要歌颂的仁爱和无私奉献精神。而这段话恰恰源自《马太福音》第5 章14 至16 节:“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人。你们的光也应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

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同样持守了对仁爱、宽恕精神的执著追求。海伦加德纳指出,除了莎士比亚,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对宽恕这一主题有如此充满想象力的理解,并如此令人难忘的表现。在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那位帮助一对青年情侣结合的劳伦斯神父就是仁爱的象征。剧作结尾时,正是由于他的劝说,两个世代相仇的家族才言归于好,这种宽恕与和解的基督精神与古希腊悲剧中冤冤相报的复仇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三

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对《圣经》故事的引用之多, 是他成为引用《圣经》典故的大师。莎士比亚通过阅读《圣经》不仅获得了他所需要的知识, 而且也显然领悟了宗教改革家们的思想精髓。莎士比亚对《圣经》典故的引用正是这种宗教改革“思想精髓”的艺术体现, 它成为剧作家批判意识的重要因素, 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中丑恶事物的憎恶。《哈姆雷特》中引用《圣经》故事为上帝创世, 该隐杀弟以及耶弗他献女的故事, 这些故事构成了一条明显的思想链条, 其核心就是人类的堕落与罪恶。这种观念正是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英国社会现实的艺术关照。

哈姆雷特谈论“人”的时候, 在热烈地赞美之后急剧地降调。他说,“可是, 在我看来, 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10 ] 这显然包括了《旧约创世纪》的内容, 即上帝创造世界万物, 并用泥土造出了第一个人亚当的神话.在《旧约》中, 上帝“用泥土塑成的生命”深深地打上了原始罪恶的烙印。哈姆雷特对母亲的谴责, 对奥菲利娅的泄愤, 都包含了夏娃受魔鬼诱惑, 引诱亚当吃禁果而遭贬谪的故事, 他痛心于母亲的失节, 喊出了“脆弱呀, 你的名字就是女人!”[11 ] 这里暗含《创世纪》中上帝用亚当的肋骨造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女人夏娃的故事。女人不是用坚硬的泥土造成的, 而是用脆弱易折的肋骨造成的, 因此他们的身体,、意志都是“脆弱”的, 这种特征使夏娃经不住魔鬼的诱惑。哈姆雷特认为母亲背叛父

亲、奥菲利娅毁弃爱情都是女人“脆弱”的明证,他对奥菲利娅说“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 12 ] 《哈姆雷特》中关于人类堕落的第二个方面的表现就是兄弟骨肉相残。作品引用了该隐杀害兄弟的故事, 鞭挞了克劳狄斯永久洗刷不净的血腥罪行。该隐杀害兄弟的故事出自《创世纪》。该隐是亚当、夏娃的儿子, 他出于妒忌把弟弟亚伯杀了, 成为世间第一个杀亲的罪人, 受到永久的诅咒。克劳狄斯在祈祷时说,“我的罪恶的戾气已经上达于天, 我的灵魂上负着一个原始以来的最初的咒诅, 杀害兄弟的罪行”。[13 ] 哈姆雷特在墓地上同霍拉旭谈论掘墓人挖出的一块骷髅时说“, 好像他是第一个杀人凶手该隐的颚骨似的”。[14 ] 在《哈姆雷特》中关于该隐杀害兄弟的故事两次出现,他昭示了为争夺权力骨肉相残的冷酷的现实。剧中关于耶弗他的故事显示了父女之间为了利害关系而造成的悲剧。波洛涅斯为效忠国王东奔西跑, 到处刺探哈姆雷特的秘密。哈姆雷特对他发出了警告:“以色列的士师啊, 你有一件怎样的宝 贝!”[ 15 ] 哈姆雷特警告波洛涅斯不要像耶弗他那样把自已的爱女作为可怜的牺牲祭品。耶弗他的故事出自《旧约·士师记》11 :29。据记载, 耶弗他是以色列人玛拿西部落的首领, 称为士师。在以色列人同亚扪人作战中被推选为统帅。在作战之前他发誓: 如上帝保佑他获胜, 他就把回家时所遇到的第一个生物献给上帝耶和华。他原以为“遇到的第一个生物”可能是一条狗或一匹马, 谁知, 在他作战胜利返回时, 第一个冲出来迎接他的竟是他的独生女。耶弗他不敢违背誓言, 把女儿献在耶和华的祭坛上, 焚烧了她的躯体。哈姆雷特的警告不幸而言中。波洛涅斯为了向国王献媚取宠, 破坏了女儿的爱情, 把女儿推向了牺牲的祭坛, 最后发疯落水而死。波洛涅斯的愚忠以及自作聪明, 使自己一家三口人: 波洛涅斯本人, 她的儿子雷欧提斯, 女儿奥菲利亚全都成了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之间激烈斗争的牺牲品和殉葬品。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的主题是关于“复仇”。《马太福音》第五章38 节, 耶稣这样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 不要与恶人作对, 有人打你的右脸, 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莎士比亚从小就被灌输不要复仇, 要原谅, 要宽容。哈姆雷特的悲剧不在于他没能早早杀死克劳狄斯, 而在于本是充满“爱”的心灵却变成了“恨”。哈姆雷特成了“恨”“复仇”的代名词。我们都可以在我们身上意识到哈姆雷特的存在。哈姆雷特本应该忽视不管鬼魂的指示(复仇), 但他却将它们付诸实践。哈姆雷特不是将克劳狄斯的罪行暴露在众人面前, 却给自己判了流放。复仇的逻辑在伊丽莎白时代的观众来说是非常普遍的, 但是莎士比亚却看透了它。正是由于哈姆雷特的“半心半意”和拉色提斯的“全心全意”的复仇, 舞台上才布满了尸体。四

故当我们欣赏西方文学作品时, 还应该从宗教这个角度来审视。而我们的文学批评却较少涉及宗教领域。笔者教授《英国文学》这门课时, 深深感受到这方面的缺陷。教科书中大量充斥的都是用“阶级”的观点去批判现实。且以《哈姆雷特》为例。《英国文学选读》这样评价《哈姆雷特》:“ ⋯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经典形象, 并在这个典型形象身上倾注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16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则说:“在莎士比亚的笔下, 中世纪史话有了一种新的内涵和意义。丹麦人的名字并不能让观众和读者淡化莎士比亚在剧中所描写的是英国这一事实。此悲剧的整个部分都渗透着他生活的 那个时代的精神实质。《哈姆雷特》最能表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批判。”[ 17 ]《英国文学简史》这样评论:“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一个摆脱了中世纪偏见和迷信的人。⋯⋯像其他人文主义者一样, 他对人怀有深深的尊敬, 并对人能战胜自己的命运深信不疑。⋯⋯哈姆雷特是一个学者, 一个战士, 并且还是一个政治家。他的形象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多才多艺。⋯⋯他的学识, 智慧, 崇高的秉性, 还有它的局限性和悲剧都代表了世纪之交的人文主义者。”[18 ] 陈嘉的《英国文学史》则是赤裸裸的谈“复仇”:“首先,哈姆雷特忙于个人复仇,但与此同时试图以一种非常模糊的方式去“纠正”那个“时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但它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复仇,其次才想到废除那个时代的社会罪恶⋯⋯”[19 ] 当然莎剧《哈姆雷特》可以从多角度去欣赏,不仅仅限于“复仇”的主题。但如果从宗教的角度来看, 莎士比亚想传递的信息就是不要复仇。正因为复仇, 悲剧才产生。哈姆雷特被称为“复仇王子”。人们似乎接受这样一种价值观, 认为复仇是对的。哈姆雷特应该复仇, 连中国都有句谚语: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果我们的学生能从以上文学作品中学到“宽恕”、“爱”,知道“复仇”是不好的,那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营养!笔者在教授《英国文学》时常常想,一个大学生从18 岁跻身高等学府,到22 岁本科毕业,本是其生命史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他本就有权要求大学设置有关“精神营养”教程。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那些文学巨著呢? 我们的大学缺乏人文关怀,偏于政治导向。我们的文学教科书能否给学生提供多角度欣赏? 打开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对人、对社会有个真实地了解,听到另一种清洁的声音,开阔另一种视野。参考文献: [1 ] 转引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M].上海:上海书店,1992 :64.[2 ] 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沈弘等译)[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73 ,74.[3 ] 圣经·罗马书(Holy Bible)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 Inc.[M].1996 :1141.[4 ] [5 ] 圣经·箴言(Holy Bible)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 Inc.[M].1996 :667 ,673.[6 ] [7 ] 圣经·马太福音[M].(Holy Bible)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 Inc.1996 :963 ,979.[8 ] [9 ] 莎士比亚喜剧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120.[10 ] [11 ] [12 ] [13 ] [14 ] [15 ] 莎士比亚悲剧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16 ] 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42.[17 ] 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14.[18 ] 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86.[19 ] 陈嘉.英国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 :153.

第四篇: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论《圣经》中的英语典故对英语语言表达的影响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基督教文化的支柱。它不仅仅是一部宗教经典,它也是一部内丰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对西方各民族的思想、心理和文化色彩有着全方位的影响。西方传统的思维特色、主题特色、乃至于语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圣经》。圣经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没有任何书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美国有位词汇学教授曾经说过,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读过圣经的人能够学好英语。她不仅对英语的词汇的补充和习惯用语的形成功不可没,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对其的引用更是无处不见。可见《圣经》不仅是英语世界的文化源头之一,也是英语习语的宝库。其中丰富的英语典故对英语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运用《圣经》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表达

1.Adam and Eve 亚当和夏娃

据《创世记》记载

上帝用泥土捏出人型然后吹入生命的气息制造出第一个人亚当,又因为其觉得孤单上帝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制造了第一个女人,他的妻子夏娃。后人用其比喻人类的祖先,始祖。

1.1 Adam(亚当)。Adam 源出《旧约》“创世纪”2 章7 节(2:7,Genesis,Old Testament)“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内吹了一口气,人就成了一个有灵的生物。”(And the Lord God formed the man of dust of the ground and breathed into his nostrils the breath of Life,and man became a living being.)

(《圣经》原文英文部分引自美国托马斯•纳尔逊出版社1983 年出版的“Holy Bible,the New King James Version”。中文部分引自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1992 年翻译出版的《圣经》。)“创世纪”中提到的亚当,一直用the man(男人)这个词。直到2 章19 节才真正提出亚当的名字。Adam 本为希伯来语,意为男人。

(1)Adam’s ale:亚当的麦牙酒。亚当的时候,还没有酿酒技术,只有水喝,故亚当的酒就是水。苏格兰英语称Adam’s wine。这条习语也转喻为水的意思。如:Waiter!I ordered beer,not Adam’s ale.(服务员!我要的是啤酒,不是水。)

(2)Adam’s apple:亚当的苹果。据说,亚当在偷吃禁果时,听到天主喊他,一惊,喉中卡了一快,成为喉结。这条习语也就比喻为男人的喉结。

(3)Adam’s profession:亚当的职业。亚当在伊甸园中,只有园艺可作。被逐出伊甸园后,他只有农业可作。由此,亚当的职业也就是指的园艺和农业。如:I am tired of Adam’s profession,and I must go to the city to find a job.(我厌恶做农活,我一定要去城市找工作。)

(4)the curse of Adam:亚当的灾难。《旧约》“创世纪”3章17—19 节(3:17—19,Genesis,Old Testament)中写道:“为了你的缘故,地成了可咒骂的;你一生日日劳苦才能得到吃食。地要给你生出荆棘和蒺藜,你要吃田间的蔬菜,你必须汗留满面,才有饭吃,直到你归于土,因为你是由土来的;你既是灰土,你还要归于灰土。”(You shall not eat of it.Cursed is the ground for your sake;in toil you shall eat of it all the days of your life.Both thorns and thistles it shall bring forth for you,and you shall eat the herb of the field.In the sweat of your face you shall eat bread till you return to the ground,for out of it you were taken,for dust you are,and to dust you shall return.)由此,这条习语是指亚当被逐出伊甸园后,因天主的诅咒而受到的灾难。

(5)not to know a man from Adam:从亚当在世时就不认识某人。现转喻为从未见过面,完全陌生。如:It is said that he is a famous writer,but I don’t know him from Adam.(据说他是 位有名的作家,但我对他一无所知。)

(6)since Adam was a boy:亚当还是小孩的时候。现为美国通俗成语,意思是很久很久以前。如:I

knew him since Adam was a boy.(我老早就认识他了。)

(7)Adam’s needle:亚当的针。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后,耻于裸体,于是就用植物上的刺把无花果的叶连成裙子穿在身上。“亚当的刺”今天也就被用来比喻丝兰或其他有针状刺的植物。

2handwriting on the wall:墙上手书的字。这条习语比喻为“灾祸即将到来的迹象征兆”,源出《旧约》“但以理书”5 章(5,Daniel,Old Testament)。巴比伦王拿步高(Nebuchadnezzar,前604—前562 在位)的儿子贝尔沙匝(Belshazzar)在宫中大宴群臣及自己的妻妾,把他父亲从耶路撒冷圣城掠夺来的金银器皿拿来宴饮,边饮酒还边赞赏自己用金银铜铁木石制成的神像。忽然空中出现一只大手,在王宫灯台顶上的粉墙上写了一行字,却无一人认识所写的是什么。太后向国王推荐了犹太人但以理(Daniel)。但以理解释说上面写的是三行字,“一是天主数了你的国祚,使它完结。

二、运用《圣经》中特指的动物进行表述

1.Sheep that have no shepherd 没有牧人的羊群

出自 《列王记(上)》“我看见所有的以色列人聚集在山上,就象没有牧羊人的羊群。” 后人用此言喻指:“群龙无首,没有领头人的群众”。

2.A little bird told me.一只小鸟告诉我。

出自《传道书》“不要诅咒国王,甚至在你的思想中:不要诅咒富人,甚至在你的房间里,因为空中的小鸟会带走你的声音。飞翔的小鸟会说出一切”后来用A little bird told me.比喻成听到小道消息,有人私下告诉,消息不胫而走。

三、运用特指的建筑物名称、地名、城市名等进行表述。

1、Garden of Eden 伊甸园

出自 《创世纪》

上帝许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伊甸园,无忧无虑,应有尽有,并命令道:“这儿树上所有的果实你们都可以吃唯有智慧树上的果实不可以,一旦吃了就必死无疑” 从此亚当和夏娃幸幸福福地生活于此。后人用它来比喻人间天堂,乐园。

2.Rebuild the Tower of Babel 重筑巴别塔

出自《旧约.创世记》。

大洪水过后,天下人的语言原本是一样的。他们向东迁徙的时候,在希纳尔(Shinar)遇到一片大平原。于是他们商量着要在此地建造一座塔,塔顶通天,以留名后世。因为天是上帝的居所,上帝对此颇为不悦,他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人们语言不通,无法交流,从此建造巴别塔的人散居各地。当今社会日益频繁的翻译和跨文化交流活动常常被比喻成“重筑巴别塔”。巴别塔也常常用来比喻成空想、空中楼阁。

3、a land of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流奶与蜜之地

出自《出埃及记》

上帝指引人们出埃及时许诺道:所以我将指引你们走出这个比方,并将将你们带到一个广阔而富饶,流着奶与蜜的地方。后来把其比喻成富饶之地、鱼米之乡。

四.运用《圣经》中经常出现的水果和食物组成的谚语或成语

1.无花果叶Fig leaf

在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禁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感觉羞耻,于是拿无花果的叶子,为自己编成裙子.后来Fig leaf就被引申为“遮羞布”的意思.2.橄榄枝Olive

洪水上涨期间,诺亚带了他的子孙,乘方舟(ark)在大海上漂泊.洪水渐退时,诺亚放飞一只鸽子,看看水从地球上退了没有.但遍地都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又退了回来,诺亚将鸽子放回了方舟.又等了七天, 诺亚再一次将鸽子从方舟中放飞,傍晚鸽子回来了,口里衔了一枝新摘的橄榄叶,由此诺亚知道洪水已经退了.所以英语中橄榄枝象征着“和平”

五.《圣经》中的英语谚语

《圣经》对英语的影响不亚于莎士比亚的著作,对英语谚语的丰富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英语词汇中有很多源于《圣经》的谚语。在《圣经旧约全书》中,有一章《箴言篇》(The book of proverbs),记录的是古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所收集的智者格言。把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谚语收到《圣经》之中可以规劝世人。

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贪财是万恶之源。(《提摩太前书》)

The sleep of laboring man is sweet.劳动者的睡眠是香甜的。(《传道书》)

The price if wisdom is above rubies.智慧的价值高于珠宝。(《约伯记》)

It i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给予比接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

All rive run into the sea.所有的河流都流进大海。(《传道书》)

这里所列举的这些例子都是英美国家的人在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的,但对于英语中数以千计的《圣经》习语谚语来说只是沧海一粟。《圣经》对英语书面语和口语的影响之大是任何其他英语著作所不及的。《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寓言和箴言等产生了大量的英语习语与谚语,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英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了解《圣经》中的这些故事典故,就可能会碰到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学习英语的人多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多明白一些习语的出处典故,可以更好地帮助记忆,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发现其中的迷人之处。

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已成为一个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 文化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授语言的同时教授文化已经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文化意识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文化教学的内涵,从中西文化对比入手,全方位领会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并结合英语文化教学的阶段性、交际性原则和特点,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突出异域文化和己域文化差异对比,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全面认识英语文化现象,推进英语文化教学新理念的确立。

第五篇:圣经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圣经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姓名:胡晓雪 学号:20117408 班级:方1111

《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经典,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它对于基督教文化的西方国家来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思想观念也是根深蒂固的。自中世纪以来,《圣经》的影响在西方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西方文明的支柱,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持续而广泛地影响。《圣经》被描述为“最伟大的书”,这是因为它对西方世界历代人们有着无尽的价值与巨大的影响,有史以来没有那一本书像《圣经》一样对人类和文化精神有着如此大的影响。作为宗教经典,是基督教徒的必读之书,信徒们在书中领悟到基督教义,寻觅信仰的真谛,获取灵性生活的依据。从文化角度看,不仅为世界文学,而且为文学、艺术、哲学等贡献出奇特的构思和大量的素材。学习《圣经故事解读》这门课程之后,结合我所了解的知识,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圣经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节日

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和受难节这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基督教徒们庆祝救世主耶稣诞生的宗教喜庆节日。圣诞节的故事源自于《圣经》。现今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圣诞节已成了家庭团聚和互赠礼物的全民假日。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在欧美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按照《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在春分节(3月21日)当日见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第一个满月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圣经·新约全书》中记载,耶稣于复活节前三天被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天在犹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规定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为受难节。它也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之一。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习俗也和基督教息息相关。洗礼是基督教的习俗之一,源自《圣经》中的传说。据称“施洗者约翰”在约旦河一带宣讲悔改的洗礼,使罪得以赦免。

(二)生活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可以说基督教义已然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饭前睡前的祷告,每个周末的礼拜,人们社会交往的尺度等等,都与基督教分不开关系,都依照圣经中所说的进行。《圣经》对西方人文化的影响,大到他们的言谈交际,小到他们的日常起居,都无一不体现出他们对于圣经中所记载的教条的恪行。人们内心受到煎熬时会选择向神父倾诉,新人结婚时会选择去教堂举办仪式,即使在遇到生命危险时也会想到让上帝做主。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会有更深的印象,主角会经常说:Oh my god!这其实也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有的小伙伴也会经常说这句话。

(三)文学作品

圣经》是西方社会流传最广、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多的一本书。正如传记作家洛克哈特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在全苏格兰,从奔特兰到沙尔威,不会找到没有《圣经》的农民茅屋。”《圣经》的影响远远超过宗教领域,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从文学的角度看,《圣经》不仅语言简朴明快、富有感染力,而且体裁多样,既有神话、传说、寓言,又有诗歌、杂文、短篇小说,还有书信、演讲和布道;表现手法更是丰富多彩,从隐喻、象征、夸张到讽刺和似是而非的论点等等,因此文学家们历来公认《圣经》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极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和福克纳都曾一再强调《圣经》对他们的影响,海明威曾说过:“我是靠阅读《圣经》学习写作的,主要是《旧约》。”而福克纳则说过,他从小背《圣经》经文,长大后经常看《旧约》,因此对《圣经》十分熟悉,引用时得心应手。在英美文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等无不受《圣经》的启迪和影响,《圣经》为他们的传世之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典故,在他们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圣经》的迹象。

(四)政治

虽然美国的历史只有200多年但依旧受到《圣经》的影响。美国独立签署的独立宣言“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创造者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独立宣言》有着世界性的意义,就在于他明确地宣告了政府权力的合法性问题,这是在圣经文化的架构内不言自明的。超出了以圣经为本的基督教文化,这些权利就不是不言自明的了。所以,美国的人权概念在其他国家,特别是以封建专制盛行为背景的东方国家,产生了极大的抵触。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种权利概念并不是来自西方的,更不是来自美国的,而是来自圣经的启示。我对此解读便是人权如同上帝“自有永有”。最后,感谢老师的细心教诲。老师从每个故事出发,进行解读为我们构建了一套圣经的体系,是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外国人的宗教思维,了解了西方文化的大背景。最直观的就是学了这门课,看美剧会了解里面的小细节。这门课程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更好的服务社会。

下载《圣经》导读,浅谈《圣经》在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的信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圣经》导读,浅谈《圣经》在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的信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圣经》作为一本巨著,本身就体现了世界古代文化的巨大成就,并向文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驰骋想象的艺术天地。《圣经》既是一部记录希伯来人历史的史书,同时又是一部内......

    通读圣经大会读后感 ——信仰和文化 (五篇材料)

    撰写者:路加 信仰来自上帝,是人灵魂所必须有的;而文化来自世界,是人肉体生活所必须要有的,通读圣经大会读后感 ——信仰和文化。二者缺一不可。但若不能将其互相调和好,摆在二者之......

    《圣经》与基督教对英美的影响

    《圣经》与基督教对英美的影响 张宁婷 【摘要】基督教是从犹太教母体内诞生出来的新的宗教。它是巴勒斯坦犹太人反抗罗马奴隶主残暴统治所进行斗争的产物。《圣经》是基督教......

    圣经和基督教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一 引言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叶,它起源于希伯来人创立的世界上最早的神教——犹太教,基督教承认和沿用了犹太教的宗教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除了承认耶和华为上帝外......

    基督教及《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ZT]谈基督教及《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2008年03月22日 星期六 17:37 谈基督教及《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赵 芳 摘 要: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和一种意识形态,宗教由来已久......

    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最终版]

    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圣经》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在3500年前左右(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6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各作者受神的默感,描述......

    中国本土的直销成功圣经

    中国本土的直销成功圣经《成功八步中国实践版》 《成功八步》是任何一个从事和将要从事直销生意的人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它是30年来世界直销行业无数成功者经验的结晶,已在世界......

    中国合伙人必看创业圣经五篇范文

    学习心得的网络传播效果 近期中国第一部创业传奇巨制中国合伙人正式上映,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创业话题的热潮。在剧中成东青、孟晓骏、王阳这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