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一岁就上常青藤》读后感
今天,看了一本书,是薛涌所著的《一岁就上常青藤》。作者薛涌毕业于北大,现任教于美国大学。著述颇丰。作者夫人复旦毕业,现就读于耶鲁博士课程。他们悉心观察、揣摩美国家庭和学校教育,汲取精华,并将其贯彻于他们的女儿的教育培养中,成效斐然。他们的教育经验和理念极具颠覆和启发性。
所谓“常青藤”,指的是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8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这8所大学,除了康奈尔建于1865年外,全都是在十七八世纪创建,属于美国历史最悠久也最为精英的大学。在习惯上,人们还是把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
我有些同感:
1、重视子女教育。书开头的导读部分一开始就引用了作者在波士顿所见的车窗语录,令我很有同感,如下:
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你现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赚多少钱,都变得无关紧要。而有关紧要的,是你如何养育孩子。
这句车窗语录,就点明了你只是个有短暂寿命的人,百年后你肯定不在了,而你所能留给历史、留给世人的最重要的遗产,就是你的孩子,所以,养育孩子才应该是你真正要重视的事。
2、对中国的分析。也还在开头的导读部分,作者写道:
中国的帝制传统,是中央权力控制一切,当然要压制个人、服从官府。但是一个结果是,老百姓没有参与公共决策,也就对公共秩序没有自发的忠诚;于是在官府管不到的领域,大家都只顾自己,缺乏基本的公共责任。...中国在这个领域,政府大力宣扬集体主义、做官样文章;但政府一背过身去,家长们就只鼓励孩子个人成功,不太考虑别人和社会。
存在即合理,中国形成这样的说一套做一套的传统,应该有它本身一定的合理性,或许能归结到农耕文明、人口过多等客观原因。只是对于个人发展而言,这种传统不太合适,如果出生前可以在中美之间二选一,包括范美忠在内的很多人会选择美国为出生国,因为相比于中国,在美国,努力的、有才干的个人更容易成功,普通人也更容易收获自由和快乐。
中国的进步从何着手,需要理性的思考和讨论,或者,就从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着手,这不正是自己手头能做又能同时起改善作用的事吗?
3、教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和合作。对于这一题目,作者在书中给出的解答是教孩子一条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常赞同,这才是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
4、作者以亲身经历说明,如果穷,父母与孩子都应该坦然接受与公开这个事实。同意作者,不要瞒穷,瞒穷副作用太大,会扭曲小孩自尊心,还是诚实是长久之道。
5、作者以美国黑人为例,说明受害者心态不利于发展。同意,绝对公平是永远求不得的,接受相对公平,同时比另一端更加努力才是正确态度。
整本书以大量的、翔实的、诚恳的个人经历和感悟,对这一原则进行剖析,并以此向满堂灌的、死记硬背式的传统教育宣战。
我不是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美国教育方式这几年也在受到质疑,但是,我相信,在阅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进行一场自省,你会发现,原
来被自己诟病多年的传统教育方式,其实已经深深植入你的头脑。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多换个角度,可以我们还有所收益.
第二篇:《一岁的小鹿》读后感
《一岁的小鹿》读后感
今年,我买了《一岁的小鹿》这本书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
开始就吸引我的是它的标题——“一岁的小鹿”,听着就很可爱。妈妈在网上看到了它,便买了下来。我细细品读了三天才把它读完。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它的标题,除了那只活泼可爱的小鹿之外,书里面还有很多很多让人记忆深刻的画面。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11岁的小男孩巴特,巴特和他的爸爸都很瘦小,但是他的妈妈却很“丰满”。妈妈虽然总是很严厉的要求他做很多事情,但是她最终还是心疼他的。在那片美丽的大草原上,巴特总能找到很多属于自己的乐趣。捕猎、钓鱼、做水车,这些都是他的乐趣,但是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只属于自己的宠物,但是因为家里条件有限,妈妈始终都不答应。他陪爸爸一起去追捕老缺趾,吓的晚上睡不着觉;他去了卡西姆一家,认识了草翅膀这个可爱的朋友,最后草翅膀,早早的生病去世了,令他十分难过;第一次和爸爸去钓鱼,爸爸没钓到小鱼,他却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让一家人都高兴万分。后来有一次去打猎,爸爸不小心被响尾蛇咬到,他的爸爸为了能活下去,用枪打死了小旗(小鹿的名字)的妈妈,用它的肝吸出来了一些毒液,他叫巴特去卡西姆家求救,爸爸得救了;巴特还在晚上不顾狂风一个人勇敢的回家。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之后,小旗出现在巴特的生活中。
小旗的成长是快乐的,如同巴特的童年也变得快乐。可是后来,小旗长大了,它始终摆脱不了自己的野性,偷吃了家里很多庄稼,一次又一次的闯祸,令一家人忍无可忍。当爸爸决定让巴特亲手打死小旗的时候,巴特很难过;可是最终他还是亲手向小旗开枪了。爸爸说:不是我们背叛了你,是生活背叛了你。
小旗长大了,离开了;巴特也长大了,离开了他的童年。
读完这本厚厚的书,让我明白:每个人必须经历重重困难之后才会长大,生命是艰难的,只要我们都坚持,还是会活下去的,且会快乐的活下去的。同时,小说也说明了人与动物的共存是有条件的,一但动物的存在会危及人的生存的时候,人会对动物采取极端的措施。这让我想到前阵子炒得沸沸扬扬的“活熊取胆”事件,无非是各方的利益之争罢了。
第三篇:《我二十一岁那年》读后感
《我二十一岁那年》读后感
《我21岁那年》,朴实的扉页上,史铁生温暖的笑靥依旧。这个平白如话的题目,如同一位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在一个阳光充实的午后,拉你静静回忆生命中难忘的故事。我不禁假设,如果是我呢,我21岁那年,会在哪里,做些什么?身边会有怎样的风景,怎样的朋友?是碌碌无为的人流中一个不起眼的身影,还是会拼出一条道路,活出别样的精彩?对我们很多人来说,21岁,正是青春最恣意飞扬的时刻,是为梦想而奋斗而铺路的时期。但是命运如同一位冷静的雕塑家,流逝的岁月就是他手中的刻刀,他常把他的作品出其不意地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目瞪口呆。对作家史铁生来说,二十岁那年的厄运突降,不啻于让他的青春有了天崩地陷般的毁灭。双腿瘫痪,对一个正享受美好的年华,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怀揣梦想的青年来说,是何等严重的打击!那一个个平常的铅字,记录的却是21岁的史铁生血与泪的回忆。
刚开始,他也充满着希望。那天,恰恰是他21岁生日的第二天啊,这个稚嫩的青年对医学对命运还未曾了解。他傻傻地相信着,“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可是,当整个冬天都过去了的时候,他却“倒拄着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双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他曾愤怒、咆哮,无法接受命运的残酷。危卧病榻,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他也曾虔诚地向神灵寄予一份期盼,愿上帝不要收走他直立行走的一双腿。慢慢地,他甚至失去了读书的兴致,他想到自己是父母负担,甚至想到了轻生。这是一种怎样深层的忧郁与痛苦的绝望!所幸的是,他的身边存在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
一起插队的朋友常常来看望他,给他带来外边的消息,带来安慰与欢乐,使他暂时忘记了死神;医院里的医生们也将他视为自己的亲人,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时刻为他着想;而不同病房中不同病友的经历也使史铁生由对病情的忧郁转向对命运的深思。命运就如同一个童话,上帝为了锤炼生命,让我们永远得追寻着活下去,而在童话的结局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残酷而诱人的谜语。这个谜语,可以是童真,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对病愈的希望。
21岁的终点,史铁生被抬着出了医院,揭开了童话残酷的谜底。21岁的他还处于迷茫与混沌之中,但这仅是黎明前的黑暗,因为在此之后,广阔的精神世界在等待着他。
第四篇:一岁的小鹿的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我吃惊不已。题目表层意思是写小鹿,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童年的时光是美好而又短暂的,但文中主人公的就不同。主人公的境况时好时坏,往往在碰上好事后又沮丧起来,结局还是悲惨的。
书的内容十分奇怪。讲述的是穷苦的巴克斯特家里发生的种种事情。他们身上似乎有一股隐形的晦气,只有大丰收,猎到老缺趾等事情才可以让他们高兴起来。但很快就会有更多的坏事使他们转喜为忧。老缺趾与小鹿“小旗”的破坏和邻居关系闹僵已让他们烦上加烦,罕见的七天暴风雨加上群狼趁夜偷袭更让他们濒临绝望。最后还因为小鹿的糟蹋粮食使丘棣被迫打死它,并且气愤的离家出走。这一切可以证明巴克斯特一家是不幸福的。但书中显示他们过得十分快乐。我认为这就是此书的特别之处吧!
文中的语言堪称完美。写景时虽没有华丽词语的修饰,但仍能使人产生画面感。同时这本书蕴含了一些道理。它告诉我们生活并不是没有绊脚石的,它会突然让你绊得很痛,遭受沉重打击,但你必须要扛过去。它还告诉我们总有一天我们将不再是一岁的小鹿,要挑起生活的重担,尝尽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看了这本书,我吃惊不已。它使我如临其境,仿佛我就在书中,亲身经历过那些事一样······
第五篇:常青藤文学社总结
总结
《蔓舞青藤》由创刊到现在,中间断断续续,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保留了下来,一直延续到现在。作为常青藤文学社的代表物品之一,《蔓舞青藤》一直是常青藤成员最重视的。常青藤人也为之付出了许多了汗水。
一本期刊的制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首先要有充足的文稿来源,在拥有足够的文稿以后,再由期刊制作编辑们,精心挑选出优秀,有价值的美文进行文字校队。进而才能排版编辑,插图等。尽管这一系列的工作有些烦躁,但是亲身经历过就会很有收获,首先可以了解到一定的编辑知识,以及操作技巧。再者让我在大学的空余时间里,可以能够读到一些很好的文章,并且这些文章,大多是来源于校内,来源于自己生活的真真实实的环境里。有时候读到一些好的文章,会很有感触。
由于《蔓舞青藤》的制作经费并不是十分的充裕,有时候去打印总想着跟老板讨价还加,以便可以多打印些数量的刊物,呵~其实有时候想想,文学真的是很虚的东西,不信,不爱它的人觉得它一点用都没有,只有真正懂得它的人,才能知道其中的快乐与痛苦。而在这个物质逐渐的丰富的时代,文学逐渐淡出了很多人的视野,忙忙碌碌的很多人过得并不快乐。我想文学之所以存在,最主要的莫过于在这个忙乱的世界给人心灵以一片栖息的地方,给在迷茫中的人,一些温暖。就像一杯咖啡一样,温馨简单。
所以我们常青藤的梦想,就是将《蔓舞青藤》延续下去。曼舞给欣赏它的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