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 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 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这八年,我们在这三个 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人口多,国家大,基础又很 薄弱,办事困难很多,但是有希望。
不要光喊社会主义的空洞口号,社会主义不能建立 在贫困的基础上。各国情况不同,政策也应该有区别。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 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 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 克思主义。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思想,力求实现我们的 发展目标。
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八年前我们提出农村搞开放政策,这个政策是很成功的。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大幅度 增加,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 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 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
邓小平
第二篇:怎样评价一个教学课件(写写帮整理)
怎样评价一个教学课件
今年我区组织教师优秀课件评比活动,可能在评比的通知强调了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开展情况已纳入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考核项目中,同时也纳入到区教育局学校教育教学办学水平评估方案中,本次评比共收到全区近250多份教师作品,这是这项评比活动收到作品数量最多一次,都是也是覆盖学校面最多一次。
在上交过程中不少老师打电话问,满心热情的想参加,其中一位老师问我:“课件用flash做还是ppt(powerpoint)?如果是ppt,是不是做了也评不上,现在课件比赛都用flash做,ppt做的没戏。”听完之后,就像给我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我不禁想,现在的课件评比到底是评什么?评比的标准是什么?难道只是看谁做的精美,谁用的技术高吗?
我觉得有必要将课件评比的标准共享一下,大家可以看一下,免得在走入误区。
多媒体课件评比标准
一、科学性
1、描述概念的科学性:课件的取材适宜,内容科学、正确、规范。
2、问题表述的准确性:课件中所有表述的内容要准确无误。
3、引用资料的正确性:课件中引用的资料正确。
4、认知逻辑的合理性:课件的演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二、教育性
1、直观性:课件的制作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2、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新颖性:课件的设计新颖,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启发性: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启发性。
5、针对性:课件的针对性强,内容完整。
6、创新性:能否支持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模式。
三、技术性
1、多媒体效果: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是否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效果。
2、交互性:课件的交互性较高。
3、稳定性:课件在调试、运行过程中不应出现故障。
4、易操作性:操作简便、快捷。
5、可移植性:移植是否方便,能否在不同配置的机器上正常运行。
6、易维护性:课件可以被方便地更新,利于交流、提高。
7、合理性:课件是否恰当的选择了软件的类型。
8、实用性:课件是否适用于教师日常教学
四、艺术性
1、画面艺术:画面制作应具有较高艺术性,整体标准相对统一。
2、语言文字:课件所展示的语言文字应规范、简洁、明了。
3、声音效果:声音清晰,无杂音,对课件有充实作用。我个人认为,每一名教师的工作都很繁忙,不可能每节课都花费大量时间去制作课件,课件只是教师上课的辅助工具,课件的好坏要看是不是对教学有帮助,使用之后要能提高教学效率,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操作简单的课件才是好课件,课件评比不能单纯比技术,使用高科技做出来的不一定适合课堂,有时候使用很花哨的课件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希望老师们不要走入课件评比的误区。
第三篇:一个国家读后感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读后感
院系:理工系
班级:
学号:姓名:************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读后感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什么要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方针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后,如何继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提出祖国统一的方针
1、一国两制的提出
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一种新思维,“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现在“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就是强有力的证明。
2、一国两制的实施政策
(1)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本来是计划用来解决台湾问题的,结果提前运用,成功地解决了港澳问题。台湾同胞看到,“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成功实践,对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一国两制”。然而,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还是不太一样,但是解决港澳问题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我相信在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的指导下,共同积极发挥两岸中华民族的智慧,台湾问题一定会逐步部解决的。“邓小平说: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2)香港的民主自由权利,“香港人也是有这种民族自豪感的。香港人是能治好香港的,要有这个自信心。”
港人治港,“我们还多次讲过,北京除了派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这也是不会改变的。我们派军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港人高度自治,这体现了我们国家充分考虑香港人民利益,香港人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自己的司法法制,决定自己的民主自由。2010年06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改两决议通过,中央政府乐见其成,这一结果符合香港公众的普遍愿望,推进香港政制的民主发展,与香港各界人士特区政府一道,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为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而共同努力,这是我国政府坚定不移的立场。这就是港人治港高度体现,香港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民主自由的权利。
(3)世人对一国两制、和平谈判的意见,“一国两制,和平谈判,平等对话,相互尊重,互补互利,循序渐进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现在双方已经在努力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两岸三通已经实现,而2010年6月29日在重庆签署的ECFA是1949年后台海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协定,意味着两岸经贸往来全面自由化的开始,将造就两岸新的经济情势,是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的里程碑,为两岸政治议题协商创造基础,开启政治手段处理两岸关系新时代。ECFA助推台湾经济进入“大陆依存时代”,同时
也加速“台独”及其政治谎言崩解。我相信,通过两岸人民共同的不懈努力,台湾问题一定会得到完满的解决。
二、一国两制政策实现的伟绩
1、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带领广大香港市民团结拼搏,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保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这不由得让我回想起——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并与其进行的谈判。小平爷爷的语气是温和的,态度却是坚决的,香港是祖国的一份子,必须回归祖国怀抱。于是,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双方本着维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的共同目的,同意在这次访问后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商谈。也就在此次会见期间,邓小平公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和谐地达成了共识。
2、正式签署澳门问题与回归
回忆往昔,从1984年12月20日,发布中英联合声明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再到1987年4月13日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最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至此,港澳已都回归了祖国怀抱,剩下的台湾问题不日也将迎刃而解„„显然,一国两制构想以其不可思议的速度飞快地发展着,渗透到每一位国人,港澳人的心中,在这发展过程中,当然没有忘记展示它的勃勃生机及其鲜活魅力。自从一声稚嫩的“你可知MACO,不是我真名。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唱出所有港澳人的归家的心声以来,我们见证着港澳回归后的发展历程。港澳回归后经济蓬勃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为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世人面前展示了我们智慧的治国方针。
3、一国两制的四个基本点
(1)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
(2)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统一后,港澳台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的同时享有参政权;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4、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国两制,顾名思义,乃一个中国,两种制度,概括的说,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阅读导文后,我对其有了更为清楚地认识,深刻的体会。
5、一国两制对港澳的繁荣发展起至关重要
港澳方面,世人有目共睹,一国两制在其的实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九年前,在香港回归中国五周年之际,曾经直接参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英国前副首相杰弗里·豪在接见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一国两制”方针是史无前例的惊人之
举,在解决香港问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过去的五年里,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人们尊重法制和司法独立,香港特区政府也重视民主。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五年来的事实说明,“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成功实施,并为解决其他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邓小平也曾提出,要相信香港的中国人能治理好香港。凡是中华儿女,不论身处何地,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香港人也是有这种民族自豪感的,所以他们能治理好香港。事实摆在眼前,香港确实繁荣地发展起来,一如我们所预期的,我们见证到了中国人治理香港的智慧,见证到了一国两制在促进香港繁荣发展进程中起到的重大的推动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1、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
而对于台湾问题,不得不说,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应该也完全可以通过两岸的协商,在一个中国的架构内求得合理的解决。早在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55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即提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绝不允许分割。绝不允许为了“台独”的一党一己之私利而闭着眼睛说瞎话。于是,一国两制已是大陆方作出的最大让步,也一应中国政府初衷——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以后的发展充分证明,“一国两制”已经首先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人们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一国两制”同样可以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
2、对台湾问题的一贯表态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总结
香港、澳门成功回归,台湾问题和平解决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并且成果累累,这些成功都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导下和平谈判取得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正确的,是成功的。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伟大构想不仅解决了我国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争议问题提供重要借鉴。“一国两制”不仅给中华民族和平做出伟大贡献,同时也为亚太地区稳定乃至世界和平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篇:怎样利用评价
怎样利用“评价”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在同样的班级,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老师教育下,学生之间课堂学习效果与考试成绩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有部分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速度快而比较全面,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优秀,而另外部分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速度较慢而不够全面,在处理疑难问题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缺陷。如果我们只重视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那么成绩中等与落后的学生就自然成为我们思想理念中后进的学生,长期教育影响的结果必将导致学生中的两极分化与结构断层现象。一方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得到自我心理需求的不断满足与教师多次正面的鼓励与支持,学习成绩稳定并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由于自我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加上教师的不当鞭策之言,心理压力不断增大,有的甚至转化成逆反心理,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成绩的进步与提高,逐渐成为了“差生”,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勇气。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局。
面对这种差异,我们该怎么办?兹认为,运用正确合理的评价是让学生得以健康成长的关键。
对学生的评价无时无处不有:学校里的考试分数,作业的批语,各种活动的小结,学期末的评语,教师与学生的个别谈话„„校外的家访;家庭对学生的肯定与否定;社会对学生的反映。总之,评价伴随着学生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全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利用好“评价”这个工具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放下师长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之间的交往常常是单向的知识与信息的传递,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因为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教学主体,有其自身的思维特点和主体发展过程,必然对其行为产生潜在的思想影响。作为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都深刻了解,对学生思维特点的形成和影响也就难以完全地把握。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往往是表层的,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同时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一般不会主动向老师交流其发展历程中的心理感受,自然形成了师生虽有思想文化交流形式而无深层次影响和感染的结果。为此,教师课堂教学之余,应积极主动与学生交谈和探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诸多认识问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更及时、更深刻的了解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更准确地评价学生。
其次,评价要做到实事求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带有色眼镜,不用老眼光看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科学地评价。因此,在评价学生时,我们不应只盯着结果就妄下评价,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学生在获得这个结果而付出的努力的过程。我班的一个学生,长期以来英语都没有及格过,可有一次测验不知为什么竟然考了个62分,英语老师还不十分相信,就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了当班主任的我。我通过旁侧了解到,原来是我在班上讲过的一番话激励了他——“你们谁都不笨,我不管你以前成绩有多差,相信只要你努力了,有了哪怕一点点的提高,就算不及格,我也高兴。
再说了,只要你坚持下去,一天进步一点,日积月累的话,总能达到及格,达到优秀的。”之后,他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并自觉的努力,没想到就及格了。后来,我把这件事当作典型,在班上表扬了他,并勉励他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再后来,这个学生也没有让我失望,成绩在老师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更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下稳定上升。在这件事情上,如果老师稍微在学生面前露出丝毫的怀疑,又或者拿62分的成绩与其他高分比较而因为毫不起眼就不予肯定的话,结果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第三,评价要做到准确无误。评价者对学生的评价首先持发展、积极的正确观念;再就是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评价语最大限度地考虑结果达到评价激发的目的。我的一位朋友说:“我现在之所以有今天,和我的老师对我不断鼓励是分不开的。那时候老师对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很聪明,也很能干,不怕困难,什么是都能干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将来一定有出息’。”正是老师这些饱含着对他的肯定、激励和期望的话语,使他总是充满自信地学习与工作,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撑起了一片天空。可见准确的评价语不但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目的,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第四,评价不是简单的批评和一味的指责和惩罚,而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不光对学生有激励的作用,她还能使每一位学生增强有自尊心、自信心,都享受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课堂里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可以这样处理:成绩好的答得有创造性,教师可以说他有能力学习,有创造精神,真会学习;成绩中等的答对了,老师可以说:你是学习的能手;成绩差的开口说了答案不正确,老师可以说:你很爱动脑筋,喜欢思考问题真难得,再努一把力,就会赶上他们,取得成功。这样一堂课下来,好中差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了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了学生具有成功的愿望,进而产生获取成功的动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第五,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当然了,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肯定和鼓励为主,但是却也不能太过。过多的肯定和鼓励反而会使学生生认不清现实,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因此,我们评价学生时还应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批评,让学生在成长时不至于偏出轨道。
总之,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如果从上述几方面作了努力,那么就能利用“评价”这个工具为学生健康成长正确地导航。
第五篇:怎样评价一堂课
题记: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换后我们仍然都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换后我们都有了两个思想。――――苏格拉底
我把教师分成四个档次:一是职业型,他把教书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二是学者型,对这门课有兴趣,就一心教好这门课;三是事业型,就是把教书当成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事业,把培养学生成才视为生命价值的体现;四是教育家型,这是教师的最高层次,也是我对教师的要求,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够按照国家教育方针、人才标准培养学生成才。不光教学得心应手,还要有明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原天津一中校长 韦力
听课,评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它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校终身学习小社会的形成,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做好听课,评课呢?为此,结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谈一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是一堂好课呢?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个教育研究部门或主管部门都有不同的诠释,我认为它应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即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让不同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有所收获或体验。这里要注意的是“有效率”不是指教师讲述了多少内容,而是指学生“知道了”、“掌握了或体验了”多少,更强调单位时间内效率。
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和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括真理性,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任何知识在个体接受之前,对于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可言,所以教学不可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学生接受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那么,如何实施这一生成过程呢?
2.1 必须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动、对话的课堂,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自己的经历,调动已有的经验、陈述自己的观点,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开创教学的新局面。
2.2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中发现课程资源,并充分利用它们。
2.2.1 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或体验。如初中数学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不要忘记小学阶段他们已知道了相关的结论。
2.2.2 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如初中数学中学习概率论的有关问题时,不妨可以利用学生熟悉且关注的事例:彩票的问题等。
2.2.3 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疑问不仅是十分正常的,而且说明学生正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更重要的是结合教师的筛选、归类、整合,将深化拓展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4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解决的途径、手段、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学生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从中发现、提炼出好方法,使之成为可以共享的资源。
2.2.5从学生的猜想甚至是错误中采集课程资源。限于知识和经验,学生对一些问题往往采用猜想的方法,在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时也难免出现错误。作为学习者,出现错误是正常的,从学生的猜想或错误中采集到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相机引导学生去查阅有关资料,分析与思考,合作交流等,则不仅将对教材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同时也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总之,只要教师能珍视学生的经历、经验,善待学生的错误,就可以从他们那里采集到许多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并使课堂更加活跃,效果更加明显。
3、一堂好课必须兼顾学生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3.1 教育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成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成为一个有分析能力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使世界更美好,成为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
3.2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从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是多层次的。
3.3 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4、一堂好课是教师素质与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学习方法、语言表达及人格魅力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4.1教师的知识结构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和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判断。
4.2教师的智慧、经验和方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指向、价值作出的判断,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教师具备教学的智慧,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这种智慧不仅能让教师赢得教学的主动权,而且将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帮助,所以,在师生对话时,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提出来与学生共享,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教师的生活阅历丰富,具备一定经验,也可提供给学生借鉴。4.3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持久的人格魅力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因此,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如教师要求学生守时、守信,那么教师就应当身体力行;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就应俯下身去听学生说什么,并能赏识、善待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也将会成为学生的楷模。
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
总之,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关注边缘群体,实现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二、听课
1、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
(1)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对于同学科的听课,事先应熟悉教材内容,并适当思考:假如是我执教这一节课,我要怎样上?甚至可以构建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便听课时对比反思。不同学科听课时,或先重温自己所积累的资料,或与相关学科教师进行交流,了解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以拓宽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这样收获会更大一些。
(2)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听课者在课堂上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对熟悉的教师、班级,可着重就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着重点应放在体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避免记成“流水账”。
(3)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进行一番的思考和整理。比如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不同教师的同内容的课比较,写一篇“听课一得”,或者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要善于进行分析、比较,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注意吸收他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教学;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关注执教者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准备情况。
2、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2.1 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结果性目标有哪些?它的达成度怎样?体验性目标有哪些?)。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2.2 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 2.3 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哪些是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的?哪些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
2.4 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5 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
2.6 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
2.7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
2.8 渗透哪些教学思想?
3、听课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时应该关注: 3.1 课堂教学氛围如何?学生是静坐呆听,死记硬背,还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或者说是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3.2;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3 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思维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3.4 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3.5 学生的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与语言表达习惯等。
4、听课者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听课者要有“备”而听、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5、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听课观察与评价的关键点
教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
三、评课
评课是根据上课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实例,交流教育与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性研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研究活动。
1、评课成功的五项基本条件:
一是评课教师的理论修养。你不仅要知道一些教育学和学科教学的理论,而且要知道这些理论的表现方式。教师上课,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某种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观念变为行动,你要能把行为返回到观念;再一种情况是,教师没有明确的理论,凭经验教学,你要帮助他把经验置于理论的思考之下,把教师因习惯性思维而形成的“内隐理论”揭示出来,使其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评课的关键是理性分析和理论的具体化。所谓理性分析,就是不能止于感觉性的描述,而要讲出道理,能论证,我们不能保证评点完全正确(我们只能力求正确),但我们必须保证有道理。所谓理论的具体化,就是要用教学中的具体材料对理论进行解释,使理论具有可操作性。比如,现在提倡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实质是什么?表现形式怎样?这节课的哪些部分符合建构主义精神,或者如何设计才符合建构主义的精神?这些都涉及到理论中最本质的东西,甚至理论形成的动因。因此,一个评课者,应该既有理论家的那份修养,又具有一线教师的那份朴实。
二是教学经验。只有当自己有教学经历时,才能体会到同行的想法。评课时,你的教学经验往往是一种无形的参照物,是我们把自己置于授课教师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的前提。那些不能感悟他人教学艺术,鉴赏他人设计方案,发现他人教学机智的人,往往不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因为不能发现教学美的人,也不会是创造过教学美的人。作为评课者,当你视教师为同仁,既鉴赏成功,又指明不足,既表达一种期望,也诉说其中的困惑时,也就有了专家的境界。相反,当你自以为是“专家”说三道四,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时,你就失去了评课者的本份。三是宽容的态度。不能把教师的个别失误泛化为素质评价;不能在支节问题上纠缠;不能事先给出一个框框,然后去套,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教师。我们更没有理由为具体的教学设计说是道非。方法上,可以有精彩和平庸,有适当和不适当,有和谐和不和谐,但没有是非。评课的原则是守住底线:实现教学目标,高效低耗。在这一原则下,应该允许多种风格,多元并存,允许多种设计的试验。当教师讲得精细时,要为教师的精细寻找理由;当教师讲得粗放时,要为教师的粗放寻找理由。这是评课者的职责,即为教师的课堂行为主动辩护。辩护应建立在肯定假设的基础上,而不是否定假设。当你假定这节课成功时,你才能与教师的心灵对话,体察其中的构思,发现其中的创意,使优长得以张扬,不足得以转化。相反,在这节课失败的假定下,必然阻塞与教师交流的通道,漠视教师的创造性,致使改进教学的意图遭遇排斥。因此,我们对教师的期望,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对现代教学理念的构建,对教研环境的营造,都离不开宽容的态度。作为评课者,应该有这样的境界:没有人拥有真理,但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
四是批判精神。所谓批判,是对教学模式的批判和比较,通过理性的批判,提出各种选择。评课时,要善于和教师建立统一战线,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知识的发展过程和传播过程进行反思。在批判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
五是表达艺术。用16个字概括,就是:尊重科学,诚实评价,观点鲜明,谨慎措辞。既要肯定充分,又要解剖深刻。我们没有权利回避问题,回避问题必然导致评价失真;我们没有权利指责过失,指责过失是将评价目的推翻;而且,我们也没有权利沉默;面对教师的贡献,教师的经验,教师的探索,我们没有理由不选择一种方式,给以回报。这就涉及到表达的艺术。
2、评点的五个层次
评课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根据评课的背景和目的,通常有下列一些方式。鉴于这些方式在内涵与价值取向上的联系.我们不妨称作:
2.1 规范式评述
这是评课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过一个评价表来规范,一般都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几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指标。评价者只须以这些指标为依据,对课进行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描述。它的优点是标准明确;缺点是:缺乏个性,既不能揭示教者的个性,也不能表现评价者的个性。主要内容是:
(1)评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体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体现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体现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并在每一教学环节中,通过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2)评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即从教学内容处理的角度,评议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是否把握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定量是否妥当,看教学过程是否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布局合理、新旧知识连接有序,知识结构层次化,课堂张弛节奏适度;是否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是否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是否注意了情感、态度的培养和体验,是否有效地进行了价值观的教育。
(3)评教法:即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内容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设计的活动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等。同时,教师对来自课堂中的各种信息,能否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作出评判与反馈,并以此施行何种的偏差纠正方案等。
(4)评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判断、推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善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意志、作风等,突出能力的培养。即能否从学科内容与特点着眼,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速度、思维特点、学习修养、学习环境和条件进行相应的指导。是否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与有层次的发展。
(5)评师生交流方式: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师生的配合默契,课堂秩序活而有序。教师幽默恰当的导入,创设合理的提问,生动活泼的讲解,往往能把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师给学生以成功机会,使学生情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得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变成现实。
(6)评教学效果。即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教学是否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意因素,做到知、情、意结合,是否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装得到其原有基础上的最好发展。有否确立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有时学生的见解很独特,教师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可以获取知识,取长补短。所授的这堂课在教学上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2 解读式评点
借鉴文学评论的方法。其特点是把一节课划分成若干段落。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进行剖析。即阐明这节课的背景,分析每一段落的作用与得失,形成对全课的总体看法。其中背景指:①设计这节课的理论依据;②这一节课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③教学内容与学生状况的基本分析。段落评价包括:①这一部分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教学价值如何;②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学科逻辑依据和学生心理依据是什么;③选材是否恰当,讲授、提问、对话、讨论、练习等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④教学媒体的选用是否得当。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媒体,有什么优越性;⑤应该肯定的因素有哪些,还应如何改进。
全课总的看法指:①这节课的基本结构如何,知识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否一致。②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在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③这种设计是否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如何预见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诸方面的发展。④这节课运用了哪些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理论、一般教法、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⑤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还可以作哪些构想,各种方案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如何。
一般说来,“每一段的评述”与“总体看法”构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教学结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三个方面。
2.3 鉴赏式评论
这是解读式评点的发展。其特点是发掘教学现象中的价值和理论基础,从课堂教学中寻求规律性的东西,突出揭示教课者的个性。鉴赏式评论的立足点是鼓励创新,鼓励用现代教学理论来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点评思路上,首先看是否有创新意识。其次看是否有正确理论的支撑。其三涉及合理性、科学性、规范性等。在价值取向上,它尊重传统,更提倡反映教学改革的现代化趋势。它重视理论,更强调理论的意义全在于应用。同一个教案可以挖掘不同学派的影响,只要这种影响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高效低耗,点评者就应予以肯定。如果这种影响与某一教学情节不够协调,点评者也会提出商榷。因为点评的目的不是追求理论的完美,而是追求教学的进步。这种评论只是鉴赏式的,没有量化的方法,也不给出任何等级。课例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评价也不存在固定的标准。主要依据评价者对本课例评论的目的、对教育理论的认识、教学实践的经验以及教学现象的观察等。
鉴赏式评论的功夫在于把理论说得朴素些,把实践说得理性些。鉴赏式评论需要评论者有宽广的胸怀和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井洞察每一教法的合理性。优秀的评课者会分享一次课的美妙,而不是只会渲染一节课的不足。
2.4 问题式评析(案例研究)
这是一种开放性的评价。它强调的不是给课的优劣下结论,而是从课中产生一些课题,使这节课不是教学研究的终点,而是教学研究的起点。
这种评价,非常具体地提出了教学研究中的问题。问题是教研的生命,这种评价被年会公认为是成功的尝试。
对上述四种形式,我们不妨作一比较。
规范式评述:依据明确,有章可循。但照章办事,缺乏深度。
解读式评点:有一定的深度,是对标准的深化和超越。但仍然拘泥标准,对个性张扬不够。
鉴赏式评价:张扬个性,反映特色,鼓励创新。但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单一性,封闭性。
问题式评析:开放的系统,要求评价者高屋建瓴,允许多元并存。但价值取向上往往容易产生模糊性,如何正确导向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课将向何处发展,仍然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设想,我们将进一步开拓的评课领域,不妨称为塑造式评议。
2.5塑造式评议
所谓塑造式评议,就是根据授课老师的特点,帮助老师形成教学风格。实际上这是我们评课的出发点和归宿。遗憾的是,我们的评课总是在表达某种态度,这节课应该怎么上,不该怎么上,这就难免偏离评课的初衷。安娜.科尔布兹威斯加在一封信中说道:“作为教师的培训者,我们似乎总是先入为主,考虑什么‘有效’即抽不出时间来帮助受训者找到适合他们个性的最佳教学行为”(见海南出版社,2000年4月版,过伟瑜主编《教师专业学习及其发展》P21)。这句话提醒我们注意教师个性的差异,而这恰恰是我们忽略了的问题。
塑造式评议和前述评课的不同点在于:
(1)它没有预设的标准,不是用某一标准来对课作出评判,而是根据教师的特点,规划教学艺术的发展方向.对课本身的评价并不重要,课只不过是一个话题,是表达风格的一个例子。
(2)评课的背景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特性,还包括而且重要的是帮助教师发现教学的潜力。它以人为本,目的不在“讲课”而在塑造人。
(3)评议不能限制在孤立的一节课上,而是靠跟踪,靠若干节课的动态评议来完成。塑造式评议是一种艺术。不妨与服装师类比,不是先做了一套服装,让某人来穿,然后来评论是否得体,是否漂亮;而是根据这个人的身材、气质设计出得体而又漂亮的服装,这也许是一个教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评课的最高境界。
3、评课几点应注意的地方
(1)评课要有准备,切忌信口开河。评课时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听课时所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使之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听课时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或经验,评课时要对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各自独立的问题加以仔细的分析研究,发现他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还必须注意揭示那些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本质问题。
(2)评课要有重点,切忌吹毛求疵。评课的重点应主要围绕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课堂信息的传递结构、学生思维活动的密度和质量、教师的基本功等方面进行,防止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性错误抓住不放的舍本逐末做法。因为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反而会严重地伤害教师的自尊心。
(3)评课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概全。日常评课活动中,我们在听课中往往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某一方面有十分突出的优点,令人赞叹不已。相反,有时候也会因为授课教师存在某一方面的缺陷,给听课者带来一些沮丧失望的心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任何性质的心境都具有强烈的弥散性.也就是说,这种愉快和失望的心境使人们在其他问题上也会带上同样的感情色彩,产生“一好遮百丑”或“一丑遮百好”的心理感觉。因此,如果在听课时发生这种情形,那么在评课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感情用事,以偏概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评课时,应就课论课,防止由评课到评人,甚至由于一堂课而否定其全部工作的现象的出现。
(4)评课要因人而异,切忌程式化。评课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被评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定。评课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①要注意年龄差异。对待老教师要尊重,持虚心态度,抱着学习的心理;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要把评课的重点放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讲的概括一点,不要不厌其烦地谈论教学细节问题,同时要帮助其总结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性的东西;对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要细心指导,持扶持态度,评课要具体,可以就教学细节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或努力方向,但不要求全责备,可结合实际讲一些教学理论问题,并注意不宜太多太深。
②要注意教师的性格差异。对待性格谦逊的老师,可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对待性格直爽的教师,可直截了当,从各个角度与其认真交流;对待性格固执的教师应谨慎提出意见。
③要注意教师的素质差异。对待素质好的教师,要提出新的目标,以求不断进取,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对待素质一般的教师,要注意鼓励、鞭策,使其充满信心,迎头赶上;对待素质较差的老师,要诚恳地帮助他们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促使他们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总之,评课要看对象,不能一个程式往下套。
5、评课要实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庸俗化。既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要揭露问题,提出错误。有些评课中的庸俗化要注意避免,如只谈成绩不谈缺点,或者对一些明显存在的缺陷,讲一通模棱两可的话,甚至把缺点也说成优点,讲假话,吹捧。这些评课中的不正之风,无论对授课者本人,还是对于参加评课的其他教师,都是十分有害的,要坚决反对。总之,听课与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扎实地活动必将是其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