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白皮书》

时间:2019-05-12 00:4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白皮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白皮书》》。

第一篇:《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白皮书》

《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白皮书》

说明:为配合新组建的商务部建立和实施中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和北京国商国际资信评估公司组成联合专家工作小组,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对中国企业信用,特别是外贸企业的信用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完成这份《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白皮书》,现将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整理成纲要,提交部领导作参考。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企业诚信经营的现状分析、信用缺失导致的企业损失和对经济的危害、建立全国性企业信用体系的政策建议、实施方案建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及评估程序、信用体系与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的关系、信用体系与出口品牌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关系、国际企业信用体系的成功机制和经验启示、国内首部地方性企业信用法规的介绍等。

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北京国商国际资信评估公司二零零三年九月

——————————————————————————————————————

总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企业诚信现状和3500家企业案例剖析

第二部分:中国实施企业信用管理的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中国外经贸企业信用体系的政策设计

第四部分:中国外经贸企业信用体系的实施方案

第五部分:中国外经贸企业信用评估程序及评估指标

第六部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与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第七部分:国际实施企业信用管理的模式与经验

附录:深圳市企业信用征信和评估管理办法

第二篇: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信用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信用的标准体系及其评估体系。从信用体系的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企业信用、政府信用还是个人信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信用评估或称信用评级。因为信用的核心问题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信用评级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通过信用评级可满足市场主体对客观、公正、真实信用信息的需求。信用评估是由具有相关资质的评估中介机构,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估原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分类、分行业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规范有序的工作程序和科学的专门方法,在调查、分析、比较、测定基础上,对以经济实体为主体的各经济组织的基本素质、偿债能力、经济实力、信用程度、经营效益及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或对以有价证券为主要形式部分金融工具履行承诺的经济实力及其信用程度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的一种有偿服务。信用评估是以简明的符号表示评价结果,以鲜明的立场,科学、客观的态度,独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社会提供服务,是一种提供、创造信息的劳务活动。信用评估所产生的信息是可共享的,具有鉴定信用和评价资信的功能。

1.企业信用评估的基本内容

(1)企业基本素质。主要从企业领导者素质、企业经营管理素质、员工队伍与建设情况、技术实力与产品开发能力等诸多方面来全面考查和分析企业人文历史、经营管理水平、风险观念、偿债意愿和信用意识、行业中的地位以及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等。

(2)企业经济实力。考核企业的财务实力和债务的保障能力,主要从企业的经营规模、投资人权益、资本固定化率等方面来考查分析企业抵御风险和融资能力的强弱。

(3)企业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评级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评级结果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考查分析企业资产结构的合理程度、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偿还即期和预期债务的资产或权益的保障程度等方面。

(4)企业经济效益和营运能力。这是企业信用评级中的重要内容,对评级结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重点考查和分析企业资本的营运能力、资本增值能力;客观评价企业履行信用的能力和潜力等方面。

(5)企业发展前景。主要以国家行业政策、企业市场前景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及措施、未来利润预测等内容为基础,结合以上四个方面,对企业发展能力和前景做出专业预测和判断,揭示出企业履行信用的潜在可能性。

2.企业信用评估机构

(1)信用评估中介角色的特征

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于借贷双方之间。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利益上独立于借贷双方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固有的功能,也是企业信用评估的重要目标。借款人要比贷款人更为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并因此可以选择披露有利于自己的信息;由于潜在的贷款人清楚借款人有可能提供不真实的信息,所以,即使低风险的借款人也很难使得贷款人信任他的信用承诺。如果没有某种可靠的途径来传递相关信息,那么将有可能导致市场失效,即有价值的投资不能获得融资。当信用评估机构在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充当中介角色时,能使贷款人在做出贷款与否、以何种条件提供贷款的决策时,获得信用评级中介机构详尽调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等信用信息和未来前景,相对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可见,信用评估的本质就是信用专业评估人员根据搜寻的财务和非财务的客观信息,依据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拟定的评估标准对评估客体偿债风险做出判断,为信用供给者提供中介判断信息,在解决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中介角色的效用日益突显。

3.信用评估的特征

(1)公允性。信用评估的主客体之间是一种委托或自觉行为,双方之间没有任何利害关系。评估主体承担着对评估客体进行独立公正判断的鉴定和验证的职责,处于完全独立地位,不受任何干预、干扰,因而也决定着信用评估必须具备社会公证功能,向社会、公众、投资者等提供和创造具有公证的信用等级信息。

(2)广泛性。社会性信用评估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环境改善的综合反映,它决定着信用等级信息可以为参与市场的各方所共享。适应于各种不同类别、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形式等经济组织的需要,并能通过公开传媒公布信用等级,信用信息为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基本要求,具有充分的广泛性和社会公允性。

(3)证询性。信用评估作为一项中介服务,并不是在缔造经济承诺契约的各方之间进行仲裁,而是对契约承诺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评判,目的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信用信息。因对信用评估客体作出信用等级评定,是社会、公众,尤其是债权人和投资者最迫切需要了解的信用信息。

(4)权威性。客观实际要求信用等级的评估结果必须具备客观真实性,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否则,信用评估将失去其生存发展的意义。所以,信用评估必然选择走信用评估专业人员的评价与信用评估专家组织鉴证相结合道路。

(5)时效性。信用评估结果作为一种社会公允信息,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根据一定

条件,经过综合评价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效性。时问、地点、条件等发生变化,信用等级的评定结果也将随之改变,否则,势必失去其客观可靠的基础和权威性,失去其信用公证的作用。

(6)规范性。信用评估的规范化为企业信用建设创建了良好的平台。企业信用评估是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结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内容的全面考核,做出企业信用状况的整体评价。

4.企业信用评估的原则

(1)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原则

恪守“独立是执业灵魂、质量是生存之本”的评估宗旨。信用评估采取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历史统计分析和未来趋向预测相结合、专业评估与专家鉴证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服务职能。在评估的过程中,严格恪守评估原则和诚实科学的职业操守,做到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广泛与各金融机构联络和沟通,寻求理解与支持,在坚持规范化的信用评估程序的基础上,积极依靠专家评审组和专家委员会的专家鉴证作用,保证评估质量。

(2)坚持“五统一”原则。统一信用评级的意义客观上要求建立统一的信用评级制度,保证以下五方面的完全统一:统一评级范围;统一评级标准体系;统一评级组织和实施程序;统一信息披露;统一评后监督和跟踪监测。

5.企业信用评估的方法和步骤

(1)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信用评估标准体系。信用评估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前景预测相结合、专家分析与专业评估技术人员分析相结合。而科学合理、符合本地经济特点的评估标准体系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评估结论做到“公正、公开、公平”的前提。所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企业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济成分客观上要求设置和建立适合这种多种经济形式的企业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也就成为最重要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对现有的评估标准体系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和完善修正,使之与信用建设同步发展。

(2)健全评级组织,规范评级程序。为规范和健全评级程序,更好地发挥信用评估的作用,不断提高评估质量,公司在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和浙江省银监局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在各金融机构的支持和配合下,摸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并经实践经验行之有效的三级四层次的评级组织与程序,即:建立了金融机构(或地区)的初审委、公司专业技术分析评估师的调查分析评估、专家评审小组的审核论证、专家评级委员会鉴证终审,严格规定从企业提出申请委托评估,并签订评估合同书起,到评后跟踪监测的八个环节的评估程序。实践证明,由于有完善的评级组织和规范的评级程序,公司评定的信用等级具有专业性、广泛性和权威性。信用等级的使用价值逐步得以体现,在企业项目的招投标、金融机构贷款授信、资本市场融资或投资及企业形象宣传等领域发挥其日益显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科学评估手段,不断提高评估的科技含量。购买或者自行研制开发领先的信用评估软件,完成信用评估的基础工作、统计分析、查询监测、数据整理、信用档案等工作;建设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一方面使信用评级的前期工作基本可以利用快捷高效的高端电子技术完成,提高工作和服务效率;另一方面,承担信用、信用评级和信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信用动态发布、政策推介等职责。

(4)结合实际情况,提高评级可操作性。为使企业信用评级的方法体系更具可操作性,企业信用评级一般遵循简单性、可比性和公开传播性等国际惯例。简单性原则是指不论评价过程多么复杂,但评价结果可用一个简单易懂的等级标识给出,便于各有关经济主体在与被评企业进行经济往来时清楚地了解其信用状况;可比性原则是指在同一评级体系中,各种类型的企业信用等级的解释与含义基本一致,而不用考虑货币单位、企业类型及地区的不同,从而使同一信用级别的不同企业在风险程度上具有可比性;公开传播性原则是指评级结果和评级方法要通过有关传播媒介在全球市场上公开,以使尽量多的经济主体能获得相同的评级信息。

企业信用评价的基本思路是,从企业信用风险的内涵出发,充分借鉴国内外信用评级机构的核心思想,参考国内外有关信用评级方法,对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见下图:

由上图可见,企业信用综合评价根据信用风险的内涵,将信用风险分为信用能力和信用意愿两个方面。对信用能力的分析从现金流量和其它现金来源对履行各种契约的保障程度入手,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产业发展趋势、政策和监管措施等企业外部因素和基本经营、管理素质等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对企业履行各种契约的能力做出判断,给出企业的信用能力评价。对信用意愿的分析从企业的诚信记录入手,结合信用能力的分析,详细剖析产生各种不良记录的原因(如究竟是能力问题还是意愿问题),从而对企业履行各种契约的意愿做出判断,给出企业的信用意愿评价。最后,综合考虑能力和意愿的评析,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企业信用评级过程中,要注意把行业特殊性与市场普遍性相结合,充分考虑行业特点;把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三篇: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企业信用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是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信用之一,涉及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劳资关系、银行信贷、商业履行等多方面。因此,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企业信用体系的现实意义非同小可。首先,可以让失信的企业遭到重创,受到应有的惩罚,其次,还能以最低的成本换来最高的信誉财富。并且对维护经济市场的和谐有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构建企业信用体系,能提升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对消费者和客户负责,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投资机遇。在今年10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了要大力推进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就有: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的“黑名录”,向社会公布,使其“一处违规、处处受限”,提高企业“失信成本”。

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除了上述提到的重大意义之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失信和欺诈的行为发生,更能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市场经济的稳固发展得到保障,利国利民,符合中国国情需要。

第四篇: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全文)

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全文)中国的对外贸易

(2011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

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

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前言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潮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经过多年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中国也成为跻身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促进了世界的繁荣与进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发表白皮书,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作一系统介绍。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但受到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相对缓慢。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货物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外贸经营主体除了国有企业外,还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后二者的进出口总额目前均已超过国有企业。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外贸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外贸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伙伴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金砖国家等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新世纪以来,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占中国货物贸易比重由9.2%提高到9.8%,与其他金砖国家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由4.9%提高到6.9%,与拉丁美洲和非洲货物贸易所占比重分别由3.5%和2.8%提高到6.2%和4.3%。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服务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排名也进入世界前列。旅游、运输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增势平稳,建筑、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领域的跨境服务以及承接服务外包快速增长。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0年达1702亿美元,从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从2.6%提高到5.5%,2010年达1922亿美元,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对外贸易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成长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引进先进

技术、设备和管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极大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壮大使中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外贸易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其中60%以上来自农村,就业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是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更加活跃。以信息、通讯为主导的科学技术进步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进步、国际产业转移和各国之间加强合作等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了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深化,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个进程中,外国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大量投资机会,其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等要素实现增值,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得益于坚持走互利合作共赢道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出口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还比较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进程,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国家统负盈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经营权高度垄断到全面放开、由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在中国争取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中,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单一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管理权和经营权,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并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使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新的经营主体进入外贸领域,打破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此后,中国推行了外贸经营承包制,用指导性计划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按照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建立了出口退税制度。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对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和外汇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1994年1月,中国政府取消对出口的所有财政补贴,进出口企业转变为完全自负盈亏。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贸经营领域进行了企业股份化和进出口代理制试点。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确立了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等原则,奠定了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律制度。1996年12月,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与此同时,中国多次大幅度自主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这些改革使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汇率、税收、关税、金融等经济杠杆作用的外贸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6年谈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扩大了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在履行承诺过程中,中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减少贸易壁垒和行政干预,理顺政府在外贸管理中的职责,促进政府行为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推动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其中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分别予以废止或修订。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贸易促进、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逐步降低到2005年的9.9%。到2005年1月,中国绝大多数关税削减承诺执行完毕。根据承诺,中国自2005年1月起全部取消对424个税号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仅仅保留了依据国际公约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为保证生命安全、保护环境实施进口管制产品的许可证管理。2010年,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降至15.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8.9%。关税约束率自2005年起一直维持在100%。

--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根据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自2004年7月起,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所有对外贸易经营者均可以依法从事对外贸易。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促进了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外贸经营格局的形成。在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经营主体。2010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分别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0.9%、53.8%和25.3%。

--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为境外服务商提供了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物流、旅游、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市场准入机会。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开放了100个,开放范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0年,中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05家,实际利用外资487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为50.7%和46.1%。

--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通过建立、完善公平贸易法律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遏制与打击对外贸易经营中的侵权、倾销、走私、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公平贸易行为,努力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一个宽松、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国政府依据国内法律和国际贸易规则,加强预警监测,同时利用贸易救济和反垄断调查等措施,对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予以纠正,维护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与国际社会一起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定,在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平等地对待境内外产品,促进了境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

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承诺全部履行完毕。中国认真履行承诺的实际行动得到世界贸易组织大多数成员的肯定。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中国政府接受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三次贸易政策审议。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非歧视、透明度、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已经融入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法治精神和知识产权观念等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最近10多年来,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力量。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增长4.6万亿美元,占同期世界经济总值增量的14.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比重增加至9.3%。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9年,中国出口量和进口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年均增长速度。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趋稳,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12.8%,中国进口量增长2.9%,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中国因素支撑了许多受危机冲击国家的出口,刺激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提振了人们的信心,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起到巨大拉动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在对中国进行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在刺激全球需求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随着加速融入世界分工体系,中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较强的产业配套和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了国际市场多种多样的需求。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环节的规模经济优势和加工成本优势,部分地消化了上游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起到了抑制全球通货膨胀、提高贸易伙伴消费者实际购买力的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2001年以来,中国货物进口总额扩大了约5倍,年均增长约20%,中国迅速扩张的进口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贸易伙伴扩大出口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目前中国已经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巴西、南非等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是美国和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内需持续增长,不断扩大和开放的市场将为贸易伙伴提供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7月,中国已经对36个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原产的4700多个税目商品实施进口零关税,约占全部税则税目的60%。中国已承诺将继续扩大对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的给惠范围,使实施零关税商品达到全部税则税目的97%。零关税措施促进了最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2010年,中国自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进口总额比上年增长58%,约占这些国家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均衡、普惠、共赢”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努力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作为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多哈回合谈判等国际对话和合作机制,努力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及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不断加强与新兴国家在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严格履行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义务。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一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坚决反对此类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中国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对裂变、聚变物质或者衍生此类物质的货物、技术进出口,以及与武器、弹药或者其他军用物资有关的进出口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中国认真遵守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公约,履行防扩散承诺,为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近年来,中国政府广泛采纳国际通行规范和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涵盖核、生物、化学和导弹等敏感物项和技术的完备的出口管制体系,为更好地实现防扩散目标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主要由其经济结构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中国并不刻意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中国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定逆差。中国货物贸易在1990年以前多数年份都是逆差。1990年以后,随着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工业制成品竞争力增强,出口增长速度超过进口,中国的货物贸易由总体逆差转变为总体顺差。2005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并持续4年大幅攀升。2008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历史高点,此后逐渐收窄。2009年和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分别为1957亿美元和1816亿美元,比上年分别下降34.4%和7.2%。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6.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在全球贸易差额(顺差或逆差)最大的9个国家中,中国的这两个比值并不处在偏高水平。

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中国目前在工业制成品加工组装环节具有较大优势,是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欧盟等是最主要的终端消费市场。由于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由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转移到中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原来对美、欧的顺差也转移到中国。其结果是,目前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主要存在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之间,而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等工业中间品主要生产国则长期存在贸易逆差。2010年,中国对美国、欧盟的货物贸易顺差分别为1813亿美元和1428亿美元,对日本、韩国及东盟的货物贸易逆差共计1416亿美元;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货物贸易逆差860亿美元。中国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需要大量进口初级产品,因此与一些初级产品出口国的货物贸易呈现逆差。正是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和地位不同,所以中国货物贸易存在着大量顺差,而服务贸易则长期逆差。

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过程中,由于分工的细化和规模经济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由跨国公司主导,是基于价值链分工的产业内贸易或加工贸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和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的加工贸易在中国货物贸易中的比重都保持在5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和加工贸易是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9年和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贸易顺差分别为1270亿美元和1243亿美元,占同期中国货物贸易顺差总额的64.8%和68.4%,加工贸易顺差分别高达2646亿美元和3229亿美元,大大高于同期中国顺差总额。在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和加工贸易存在大量顺差的同时,国有企业进出口、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则存在逆差。

发达国家对部分高新技术贸易设限也影响中国与一些贸易伙伴的贸易平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对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有着较大的进口需求。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却仍然坚持旧有思维,对向中国出口高端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设置了诸多限制,导致其相关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自这些国家的进口,不利于双边贸易的平衡。

中国货物贸易由逆差转变为顺差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增强了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但是顺差急剧扩大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困扰。出口结汇人民币大量投放增加了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货物贸易顺差急剧扩大还使得中国与一些贸易伙伴摩擦增多,对人民币形成了持续和较大的升值压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顺差过快增长。第一,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扩大内需,尤其是增加改善民生投资,刺激居民消费增长。第二,出台一系列扩大进口政策,简化进口管理和进口付汇手续,降低部分商品进口暂定税率,完善进口促进体系,提高进口便利化程度。第三,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先后降低或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第四,修改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扩大禁止类的范围,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第五,改变自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人民币兑美元变动区间收窄的状况,从2005年7月21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汇率机制改革至2011年8月末,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升值了约30%。

中国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增长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货物贸易顺差自2009年以来持续减少,顺差与进出口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自2008年起逐渐下降,对外贸易正在趋于平衡。中国的这些努力既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再平衡的具体行动。

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

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全方位发展的对外贸易。中国坚持不分大小、贫富,与所有贸易伙伴发展务实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

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了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中国与欧盟贸易近年来稳步发展。欧盟对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技术领先的机械、电子产品、运输车辆、成套设备、核心零部件和精密元器件等在中国市场颇具竞争力。中国与美国贸易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中国出口丰富多样的消费品适应了美国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不断扩大自美国的电子、航空、生物、医药、农产品以及服务贸易进口,也满足了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与日本贸易具有地缘相近的有利条件。中日贸易促进了两国产业的持续合作和进步,也带动了东亚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及投资合作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强劲,发展潜力巨大。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全面实施,90%的商品实现零关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与东盟各自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商品自由进入对方市场,适应了双方多方面的需求。中国与韩国贸易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两国相互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十分宽广。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近年来快速增长,带动了各自优势产业的强劲发展,显示了新兴经济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贸易也以较快速度增长,与阿拉伯国家源远流长的贸易进一步发展,与拉美国家经济贸易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充分发挥双方资源条件和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优势,促进了各自发展。

中国十分重视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目前与中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或经济合作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50个。中国与美、欧、日、英、俄等主要经济体均建立和保持着经济高层对话机制。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东亚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大图们倡议”等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边境经济贸易合作。

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经与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15个自由贸易安排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谈判,签订和实施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正在进行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5个。中国倡议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与10个自由贸易协定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伙伴(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加坡、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到7826亿美元,超过了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中国深入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努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中国强调谈判要有利于贯彻落实多边贸易体制的公平、公正原则,体现多哈回合作为发展回合的目标。中国全面参与了多哈回合的农业、非农产品、服务、规则等议题的谈判,独立提交谈判案文40多份,联合其他成员提交案文100多份。为推进多哈回合谈判,中国多次表示愿意为谈判作出建设性的、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贡献。

中国在解决与贸易伙伴的争议时兼顾各方利益,求同存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进出口持续增长,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有所增多。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鞋类、轮胎、汽车零部件、钢铁和化工产品,争议问题主要涉及知识产权、贸易平衡、公平贸易、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国始终认为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施压好,应当努力通过协商谈判解决贸易伙伴之间的争议。中国坚持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体制内,利用多双边渠道,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来解决争议。近年来,中国在扩大市场开放、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贸易平衡、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充分照顾到贸易伙伴的关切。在协商不能解决争端的情况下,中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与贸易伙伴的贸易争端,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

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还存在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出口增长主要依赖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和环境等要素投入及耗费,科技、管理、创新等要素投入不足,外贸发展与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研发、设计、营销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力还不强,自有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出口产品所占比重不大;外贸发展对三次产业的贡献还不够均衡;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规模和水平还相对落后;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面对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产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大大弱化的新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外贸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战略目标。“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政府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改进对进出口企业的融资保险服务,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增强了外贸的综合竞争优势。大部分进出口企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进出口贸易在危机后实现了较快复苏。“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2015年),中国将努力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延长加工贸易增值链,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努力扩大新兴服务出口。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管理、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物流和运输等领域都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推动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早在1994年,中国政府就制定并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节能减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2004年以来,中国多次下调甚至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退税,禁止和限制部分此类产品的加工贸易,鼓励进出口企业向国际上先进的环保标准看齐。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中“两高一资”商品的比重大幅下降,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大部分达到一定规模的进出口生产企业都已经获得ISO14000等与环保有关的标准认证。中国将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促进对外贸易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发展。

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多年来,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立法、执法、宣传、培训及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中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2006年至2011年,中国连续6年颁布《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实施了包括立法、执法、教育培训、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1000多项具体措施。2010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出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2295件,比2009年增长55.6%,增速居各国之首,世界排名从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当前,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加强对话与合作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潮流。中国政府将在有关国际公约和各自法律框架下,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中国出口商品质量总体上不断提高,受到全球消费者欢迎和认可。2009年和2010年,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的中国出口货物分别为1103.2万批和1305.4万批,不合格率分别为0.15%和0.14%;出口货值分别为4292.7亿美元和5521.8亿美元,不合格率分别为0.12%和0.13%。2010年,中国出口美国的食品为12.7万批,合格率99.53%;出口欧盟的食品13.8万批,合格率99.78%。日本厚生省进口食品监控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日本对自中国进口的食品以20%的高比例进行抽检,抽检合格率为99.74%,高于同期对自美国和欧盟进口食品的抽检合格率。但是,中国国内仍有少数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忽视商品质量和安全,也有一些外国进口商不讲质量和诚信,压低商品价格甚至直接授意中国生产商使用不合格原料。这些行为损害了“中国制造”的信誉。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完善商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加强了各环节监管,严厉查处少数违法违规造成质量问题的企业。2011年3月,中国启动“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健全外贸商品质量和安全的许可、认证和监督机制,提高了对出口商品质量与安全保障的效率。

增强进出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各级政府正通过倡导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推动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尊重劳工权益,维护消费者权利,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接受有关的社会责任标准,争取获得必要的社会责任认证。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施行以来,进出口企业普遍建立了“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国政府把增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后将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和培训,建立和健全进出口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完善全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培育和管理的国际合作,推动进出口企业不断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水平。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外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体系逐步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了坚实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新兴产业仍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加速发展新兴产业,中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推动重点领域的发展,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中国政府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中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符合国际贸易规则,愿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为开创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和发展的新局面共同努力。

结束语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凸显,全球经济结构和贸易格局面临着深刻调整。中国对外贸易也将进行新的调整,努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从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向增强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仍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会遇到新的困难和压力。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融入世界经济。中国愿意与贸易伙伴一起,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对外贸易实现更平衡、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贸易伙伴共享繁荣,实现共赢。

第五篇: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简报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简报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2011年7月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进展

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累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息219.76万户,系统提供查询1287万次,其中商业银行查询986万次;累计已有31万户补充完善信息的中小企业取得银行授信意向,其中18.8万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35376亿元,累计获得贷款总额69629亿元。

2011年1-6月,全国共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46612户,金融机构查询295万多次,新增获得银行贷款中小企业3.2万多户,贷款余额比去年底增加6113亿元。

(信息来源:征信管理局信用秘书处)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动态

(四川)成都分行组织开展千户诚信中小企业培植主题日活动。6月28日,成都分行组织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培植企业开展了“强化信用培植,助推企业发展”主题日活动。四川各市州人民银行、政府有关部门、各金融机构相关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培植企业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近2000人参加了活动。上午召开四川省企业融资及企业信用管理电视培训会,并邀请工行四川省分行营业管理部法人客户营销中心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公司四川分公司的专家,分别就中小企业融资品种和政策,以及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提升信用等级等内容进行了细致讲解。下午由四川各市州组织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培植企业开展各具特色的诚信中小企业培植活动,包括培植推进会、银企对接会、培植辅导会、金融服务创新会、征信宣传与融资服务进工业园区等。

(信息来源:成都分行征信管理处)

(湖南)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召开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6月22日,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召开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人民银行长沙中支征信管理处、园区管委会有关领导及局办负责人,银行、担保公司、园区部分企业负责人以及省市媒体共160多人参加会议。会上,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与中信银行长沙分行签订了授信1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园区将按照“人行指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中心,以企业信用信息为基础,充分发挥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作用,提供信贷融资、股权融资、管理咨询、信用评级等全方位综合服务,并突出企业信用的“自我建设发展、互助建设发展”。目前园区政府已出台了相应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信息来源:长沙中支征信管理处)

(辽宁)盘锦中支以征信知识宣传周活动为契机,推动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配合“盘锦市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道德信贷工程”评选、“盘锦市优秀非公有制企业评选”等活动,全面提高

设工作。金昌中支按照总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指导意见》有关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中小企业试验区建设工作。一是积极做好试验区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工作。金昌中支为全市1125户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占全市中小企业总数的31.16%;为试验区68户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占到试验区企业总数的52.31%。二是努力培养中小企业信用意识。金昌中支与市工信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部门联合举办金昌市中小企业信用和融资知识培训会,向与会企业和有关部门广泛宣传征信知识。三是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银企合作。为加大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金昌中支与市工信委、金融机构共同举办“银企项目对接会”“金昌市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洽谈会”和“企业金融合作论坛”等多项活动,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协作搭建平台,密切银企关系,促成20亿元的贷款意向,目前已落实贷款合同1.17亿元。

(信息来源:兰州中支征信管理处)

(江苏)徐州中支采取四项措施,打造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徐州中支采取四项措施,努力打造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一是成立徐州中支的分管行长总指挥、全辖金融机构分管行长直接抓、职能部门全程抓、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的中小企业融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中小企业辅助管理系统,采集中小企业的信贷数据及徐州市政府综合治税办公室的纳税信息和水电费信息,帮助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发现潜在客户。截至2011年6月30日,中小企业辅助管理系统完成了2008年以来全部历史

所产生的实际损失的50%。经层层推荐和认真筛选,已有137户信用良好中小企业入《宝鸡市享受贷款风险补偿企业名录》,作为金融支持的重点。

三、建立企业信用准入机制。通过与宝鸡高新区管委会协调,印发了《宝鸡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启用信用查询报告的通知》(宝高新委发[2010]198号),将人民银行查询出具的企业信用报告作为企业进入高新区发展的条件之一,拟入区发展的企业,在前期资料申报中,必须提供人民银行出具的企业信用报告;在高新区建设过程中拟参与招投标的企业,在申报资料时应提交企业信用报告。同时,向外公布了企业信用报告的查询方式及条件。

四、建立融资推介机制。为进一步解决试验区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支与高新区管委会建立了中小企业融资推介工作机制。目前已与宝鸡市钛行业协会联合举办了有色金属加工企业银企项目洽谈会。共同筛选了30多户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的融资项目,向金融机构进行了推介,使推介企业获得了金融机构5221万元贷款支持。同时,为进一步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宝鸡中支为中小企业融资编印了《宝鸡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手册》,对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联系方式等金融服务信息进行汇编,方便各中小企业有针对性的向银行进行融资。

五、建立信用培植机制。与市中小企业局达成了中小企业信用培植达成合作协议,由宝鸡中支与中小企业局定期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知识培训。目前,已完成100多户中小企业主和财务人员信用

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如何解决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召开全市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和服务平台部门负责人会议,提出一篮子解决专营机构要求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工作方案,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将授信对象由重点建设项目和地方大中型企业客户向成长型的中小企业转变。

二、实行推介工作标准化操作流程

为了能将推介工作程序化、可操作化,南平市中支将操作流程划分为“指标初定、客户筛选、信贷资金(业务)需求调查、确定推介客户、贷前调查、信贷支持反馈、指标完善”等七道工序,实行流水作业,并开展效率监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三、建立信贷支持反馈工作机制

推介工作不能只推不介,南平市中支着力通过中小企业系统信息资源筛选优质客户,及时推介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后,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建立起南平市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反馈机制,要求各金融机构积极追踪推介企业:对信用好、行业优、有市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要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对有信贷需求而目前由于信贷规模无法进行支持的企业要及时报备人行;对无法与其发生信贷业务的中小企业要说明原因,以便人行对推介指标体系进行微调。以此来有力地支持一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中小企业自主申报档案的积极性。

四、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配套机制

水电气用量以及环保、质监、法院等部门的非银行信用信息共计34大类796项指标,征集内容主要为四个方面:一是人民银行总行规定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征集内容,如企业基本信息、财务报表等;二是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信息,如企业纳税情况、水电气用量以及法院、环保、社保等执法部门的信息等;三是人民银行内部可整合的信息,如外汇管理部门掌握的外汇收付、进出口报关信息、支付结算信息、账户信息等;四是金融机构报送的信贷数据,包括授信、贷款、贴现等各类信贷业务。

二、系统功能

系统可实现六大功能:一是建立本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的批量建立与更新;二是提供单户企业、自定义企业各类信息查询,批量筛选以及固定报表等功能;三是实现信贷结构多维度、多视角的统计分析;四是向金融机构提供离线服务,实现对优秀中小企业的筛选推荐和贷后管理数据的批量下载。五是信息发布功能。系统通过建立外网信息系统,企业、金融机构都可以发布信息,进行宣传,成为金企互动平台。

六、为提高信息准确性,建立定期与有关部门进行信息核对机制,提高入库信息的真实性,夯实了企业信用信息应用的基础。

三、建设进度

廊坊市金融综合服务系统从2010年9月份开始建设,2011年4月初开发完成 “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金企联合发展网(对外发布系统)”、“企业信息报送系统”三个子系统,2011年5月开始采集录入各类信息并进行功能测试。2011年5月26日,廊坊市政府组织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税务局、工商局、环保局等14个部门召开“廊坊市金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协调会”,要求各单位要积极支持配合人民银行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与人民银行签定信息采集协议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目前人民银行已经与上市办、市中院、工信局、供电局、地税局就信息采集内容进行了协商,签订了信息采集协议,与技术监督局、工商局、自来水公司等部门进行沟通,初步确定了信息采集内容。与环保局正在联合行文,从各县市区采集环保信息。截至2011年5月末,廊坊市金融综合服务系统已经为2万多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地税局、上市办、金融机构开始报送税务信息、上市融资信息、信贷信息,已经整合企业基本信息、财务、纳税等信息40多万条。

四、发挥的作用

在积极推进廊坊市金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廊坊中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抓住关键,力求精进,明确廊坊市金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达到服务于政府、银行和企业的目的,逐渐凸显出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提高基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效能

可多视角、多维度地反映当地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总量与结构,也能查明某一企业的具体信贷情况,为基层央行动态监测金融机构

0推进了与环保、税务、法院等部门的合作,促进了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如通过与法院的合作,促进案件的执行,否则不能从银行再获的融资支持;依托系统推动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在“征信+信贷”的基础上,探索“信贷+税收”、“信贷+环保”、“信贷+专利”、“信贷+担保”、“信贷+缴费”、“信贷+诚信”等多种信贷组合,将信贷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进行有效结合,依托系统可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内外部信用评级结果进行验证,增强了人民银行对评级机构的监管能力,有利于促进征信市场的健康发展。

廊坊市金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得到了石家庄中心支行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银、政、企三方互动共赢的桥梁,更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必要举措。随着廊坊市金融综合服务系统的建设的逐步推开,廊坊市必将建立起互信、共赢的新型政银企合作关系,营造出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发展环境,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信息来源:石家庄中支征信管理处)

汤阴县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自2010年11月份河南省安阳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工作在汤阴县启动以来,汤阴县支行把试验区建设作为履行基层央行职能的主抓手,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企业受益”的总方针,全面探

2业、农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型肉鸡养殖场、加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金融培育计划,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汤阴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并被县政府转发;二是与县政府金融办、县工业与信息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汤阴县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培育分工的通知》,并加强与农业局、畜牧局紧密配合,使金融培育工作实现分产业(工业、农业、服务业)、分专业(畜牧、食品、医药、养殖等)进行金融培育;三是积极开展金融知识“四进一下活动”(进产业集聚区、医药食品工业园区、进畜牧业产业企业、进农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下乡村)活动,确保“四满意”(金融培育工作地方政府满意、上级行满意、金融机构满意、中小企业满意)。

(三)注重典型带动,抓好宣传引导

一是以打造“诚信汤阴”为目标,通过在县电视台、岳飞故里网站刊发领导讲话、实施方案和《汤阴县诚信经营示范企业评选方案》,开辟宣传栏、悬挂横幅标语、散发宣传资料,开展争当诚信经营示范企业先进典型评选;二是与汤阴电视台合作开展“信用关爱日”宣传月、举办“金融信用大家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传播“守信荣、失信耻”的信用理念,有效营造了信用舆论声势,使“守信履约”成为社会共识;三是创办《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专刊》,及时将金融培育会议领导讲话、培育活动动态、企业诚信经营先进事迹,利用专刊形式送到县四大班子领导、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金融培育企业。在全面完善信用评定机制和培植信用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开展信用创评活动,先后评选出金融信用乡镇5个,金融信用企业210

4的难题;邮储银行为企业开办一次授信、三年随时使用,解决了企业合同一年一翻、担保抵押变更手续麻烦,贷款成本大的难题。

(六)借助司法力量,保障金融权益

县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通知》,对拖欠金融部门贷款起到震摄性作用。一是以清收党政干部拖欠贷款为突破口,倾力支持金融机构依法维权,营造了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至2011年3月,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28家企业、商户、个人进行了制裁,起诉案件115起,涉及金额3000万元,执结金融案件1500余件,执结金额达2500多万元,累计收回党政干部拖欠贷款本息800余万元。二是以清费治乱为重点,组织有关部门对贷款抵押、担保、评估等各类收费项目进行了一次彻底清理,使涉贷项目收费明显降低,并大幅度降低了再次办理抵押、登记、过户费用,对续贷、展期及抵押物变现等项目只收工本费,有效改善了信贷投放环境。

二、取得的成效

(一)带动了招商引资,促进了产业集聚区发展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有效地改善了汤阴县金融生态环境,社会和企业信用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吸引域外资金的能力。截至5月底,汤阴县招商引资在建项目45个,投资总额56.8亿元,计划开工项目26个,投资总额58亿元,在谈项目68个,投资总额162亿元。目前,食品集聚区入驻企业达14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医药集聚区入驻企业达65家,汤阴医药产业园被安阳市确定为生

6本县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和行业等信贷投入情况,按月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提供《金融运行通报》,并根据政府授权,负责对各金融机构考核。这些服务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政策、及时把握政策实施动态、适时进行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六)开辟了征信管理工作的新途径

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促进金融机构加大非银行信息应用,借助信贷杠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执法的威慑力,进而建立了与政府部门的联动机制,推进了与环保、税务、法院等部门的合作,提高了征信工作在地方的影响力。

(信息来源:郑州中支征信管理处)

下载《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白皮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白皮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

    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 企业信用体系是指以企业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为对象,由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的优化社会商务信用的系列制度规范。为进一步推......

    信息化与企业信用体系建立

    信息化与企业信用体系建立企业信用从现代商业角度讲,包含了经营信用、资金信用、质量信用、完税信用等多项内容。目前,信用缺失是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已经成为影响......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完善、规范、有序、有效的企业信用体系,构建以诚信文化为核心、以信用制度为载体、以信用记录为依托、以信......

    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精神,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的《重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渝府发〔~〕43号)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划和要求,制......

    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钟埭街道办事处),市府各部门,市属各单位: 现将《■■市企......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简报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简报 2011年第7期 (总第46期)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 二○一一年七月十四日 目录 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进展 .................. 中小企业信用......

    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

    本期为第一期,报告正文如下: 国内大部分直销银行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直销银行1.0 时代。直销银行 1.0 是指传统零售银行业务互联网化、用户自助化,该阶段直销银行是手机......

    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2014[精选]

    《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全文) 2014年07月10日 10: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10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的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