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中国反腐倡廉白皮书
2010年中国反腐倡廉白皮书
China's Efforts to Combat Corruption and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
Preface
I.Unswervingly Pushing forward the Undertaking of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II.Leadership System and Working Mechanism for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III.Legal Framework for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IV.Power Restraint and Supervisory System
V.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through System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VI.Handling Cases of Corruption in Accordance with Law and Discipline
VII.Education in Clean Govern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e of Integrity
VIII.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Combating Corruption
Conclusion
目 录
前 言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
二、反腐败和廉政建设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三、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四、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五、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防治腐败
六、依法依纪查处腐败案件
七、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
八、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
结束语
Preface
Corruption is a socio-historical phenomenon, an inveterate global ailment and an issue of great concern to the general public.It is the firm sta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combat corruption and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The CPC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ve been resolutely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October 1, 1949.Since the adop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some 30 years ago, especiall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China's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have been developing at a high speed, with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notably increasing and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greatly improving.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influence have been enhanced remarkably, and great achievement has been made i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f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societ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China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addressing both the symptoms and the root causes of corruption, and taking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rectify both, combining punishment with prevention while focusing on the latter.It has set up a system for corruption punishment and prevention and attached special importance to the rectification of the root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and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in combating corruption.It is trying to broaden work areas to prevent corruption at the source and gradually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education for corruption prevention, a system of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and a monitoring mechanism over the exercise of power.A new way of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that conforms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display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taken shape.So far, China's effort to combat corruption and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 which is managed systematically and promoted comprehensively, has yielded notable results.In the course of carrying out this work intensively,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the general public and citizens have been effectively protected, the situation for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has been constantly consolidated, and great strides have been made towards a strong, prosperous, democratic, harmonious and culturally advanced modern socialist state.As dramatic changes have been taking place in China's economic system, social structure, the pattern of interests, and people's ideas and concepts,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Since the relevant mechanisms and systems are still incomplete, corruption persists, some cases even involving huge sums of money.Breaches of law and discipline tend to be more covert, intelligent and complicated.The situation in combating corruption is still very serious, and the tasks are still abundant.The CPC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lways keep a clear vision of the long-haul, complicated and arduous nature of the undertaking of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They will continue to follow the overall plan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punishment and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resolutely punish and effectively prevent corruption with more resolutions and powerful measures, so as to win the people's confidence with actual achievements in the anti-corruption campaign.前 言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坚定立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以坚决的态度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方面,中国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逐步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
当前,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系统治理、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通过深入开展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得到有效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局面不断巩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重要步伐。
由于中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有的案件涉案金额巨大,违法违纪行为趋于隐蔽化、智能化、复杂化。反腐败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繁重。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将继续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总体部署,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以反
腐败和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I.Unswervingly Pushing forward the Undertaking of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is related to China's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social fairness, justice, harmony and stability.It is the consistent stand of the CPC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resolutely punish and effectively prevent corruption, and endeavor to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Shortly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China established state procuratorial organs, government supervisory organs and organs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in the CPC, and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ncluding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Suppression of Corruption.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for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were basically in place.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purity of the new people's political power, China launched the Three-anti Campaign(anti-corruption, anti-waste and anti-bureaucracy within the Party, government, army and mass organizations)and the Five-anti Campaign(against bribery, tax evasion, theft of state property, cheating on government contracts, and stealing economic information)from the end of 1951 to October 1952.Through these measures, those guilty of bribery and corruption were seriously punished, and a clean, just and lively atmosphere was fostered.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大力加强廉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
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后设立国家检察机关、政府监察机关和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等法律法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为保持新生人民政权的纯洁性,中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通过这些措施,坚决打击贪污腐败行为,惩处一批腐败分子,形成了风清气正、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
In the late 1970s, China began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s a process of great social reform from a highly-centralized planned economy to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full of vigor, from a closed or semi-closed state to a state fully opened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which greatly liberated and developed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inspired social vigor.In this process corruption arose to some extent.Facing the new tests and challenges, China has implemented the policy of punishing corruption while making efforts to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special campaigns against such serious economic crimes as smuggling, illegal arbitrage of foreign exchange, embezzlement and taking bribes.A number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ncluding the Crimina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ere promulgated, together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uditing bodies, thus further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and exploring new ways and methods of combating corruption under the aegis of the law in the new circumstance of reform and opening-up.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是一个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大变革的过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社会活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腐败现象。面对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国坚持一手抓发展经济,一手抓惩治腐败,开展以打击走私、套汇、贪污受贿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为重点的专项斗争,设立审计机关,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一批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制度,探索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依法有序开展反腐败的途径和办法。
In the 1990s, China started to establish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Facing rampant corruption arising in the process of system transition, China made the decision to intensify efforts in opposing corruption and established a work pattern in anti-corruption that covered three aspects, i.e., ensuring leading cadres are incorruptible and self-disciplined, investigating and dealing with all breaches of law and discipline, and rectifying malpractices in various trades and departments.It was explicitly stated that both symptoms and root causes of corruption should be addressed, with education as the basis, laws as the guarantee and supervision as the key, and the soil that breeds corruption should be continuously removed through deepening reform.A number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were enacted, thus further improving
the anti-corruption system.Anti-corruption and anti-bribery departments, departments dealing with dereliction of duty, malfeasance and infringement of citizens' rights were set up in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Many major decisions were made in this regard, including the decision to ban anyone in the army, public security forces or procuratorial, judicial or public security organs to engage in business transactions.Reforms in the structures, mechanisms and systems were carried out regarding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financial management, cadre and personnel affairs, etc.In addition, regulations were formulated to make government work, enterprise affairs and village affairs known to the public.The work of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has embarked on a road that features addressing of both symptoms and root causes of corruptio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nd gradual intensification of efforts to eliminate the root causes.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情况,中国作出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的决策,确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明确提出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反腐败制度体系。在检察机关设立反贪污贿赂部门、反渎职侵权部门和职务犯罪预防部门。作出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一律不得经商等重大决策。推进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干部人事等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等制度。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走上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
Since the start of the 21st century, China has placed in a more prominent position the work of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addressing both symptoms and root causes of corruption, enforcing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giving simultaneous stresses to punishment and prevention while giving priority to prevention, and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anti-corruption strategy by setting up and perfecting a system of punishment and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is undertaking.In work arrangement, stress has been given to strictly investigating and punishing all violations of the law and discipline, earnestly handling problems concerning leading cadres' honesty and self-discipline, resolutely rectifying malpractices that bring damage to the people's interests, enacting and improving laws and systems on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and making great efforts in promoting reforms in major areas and key links.The National Bureau of Corruption Prevention of China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tak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nti-corruption work in all aspects.Efforts are being made to raise the ethical standards of citizens and foster a culture of integrity so as to foster values and concepts upholding integrity among the public.Such values are being promoted in rural areas, enterprises, schools,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urban communities, and the mechanism of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elated to combating corruption is being established.In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China is more explicit in direction, clearer in thought, and more effective in measures.On the whole, it shows a good trend of development.进入21世纪,中国把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制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一反腐败国家战略,整体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在工作部署上,强调要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认真解决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制定完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规制度,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统筹各方面的预防腐败工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推动社会公众树立崇尚廉洁的价值理念。推进农村、企业、学校、公用事业单位和城市社区廉政建设,推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总体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
After constant explorations in this field, China has gain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nd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which has promoted the countr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According to a survey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from 2003 to 2010, Chinese citizens' rate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work of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government rose steadily from 51.9% to 70.6%, and the percentage of citizens who thought corruption had been kept down to varying extents increased from 68.1% to 83.8%.Moreover, the efforts China has made in this regard have got positive commen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中国在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上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促进了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0年,中国公众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成效的满意度平稳上升,从51.9%提高到70.6%;公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3.8%。国际社会也给予积极评价。
第二篇: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全文)
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全文)中国的对外贸易
(2011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
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
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前言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潮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经过多年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中国也成为跻身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促进了世界的繁荣与进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发表白皮书,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作一系统介绍。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但受到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相对缓慢。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货物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外贸经营主体除了国有企业外,还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后二者的进出口总额目前均已超过国有企业。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外贸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外贸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伙伴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金砖国家等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新世纪以来,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占中国货物贸易比重由9.2%提高到9.8%,与其他金砖国家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由4.9%提高到6.9%,与拉丁美洲和非洲货物贸易所占比重分别由3.5%和2.8%提高到6.2%和4.3%。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服务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排名也进入世界前列。旅游、运输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增势平稳,建筑、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领域的跨境服务以及承接服务外包快速增长。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0年达1702亿美元,从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从2.6%提高到5.5%,2010年达1922亿美元,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对外贸易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成长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引进先进
技术、设备和管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极大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壮大使中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外贸易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其中60%以上来自农村,就业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是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更加活跃。以信息、通讯为主导的科学技术进步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进步、国际产业转移和各国之间加强合作等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了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深化,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个进程中,外国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大量投资机会,其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等要素实现增值,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得益于坚持走互利合作共赢道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出口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还比较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进程,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国家统负盈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经营权高度垄断到全面放开、由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在中国争取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中,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单一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管理权和经营权,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并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使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新的经营主体进入外贸领域,打破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此后,中国推行了外贸经营承包制,用指导性计划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按照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建立了出口退税制度。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对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和外汇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1994年1月,中国政府取消对出口的所有财政补贴,进出口企业转变为完全自负盈亏。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贸经营领域进行了企业股份化和进出口代理制试点。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确立了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等原则,奠定了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律制度。1996年12月,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与此同时,中国多次大幅度自主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这些改革使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汇率、税收、关税、金融等经济杠杆作用的外贸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6年谈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扩大了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在履行承诺过程中,中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减少贸易壁垒和行政干预,理顺政府在外贸管理中的职责,促进政府行为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推动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其中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分别予以废止或修订。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贸易促进、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逐步降低到2005年的9.9%。到2005年1月,中国绝大多数关税削减承诺执行完毕。根据承诺,中国自2005年1月起全部取消对424个税号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仅仅保留了依据国际公约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为保证生命安全、保护环境实施进口管制产品的许可证管理。2010年,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降至15.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8.9%。关税约束率自2005年起一直维持在100%。
--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根据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自2004年7月起,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所有对外贸易经营者均可以依法从事对外贸易。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促进了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外贸经营格局的形成。在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经营主体。2010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分别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0.9%、53.8%和25.3%。
--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为境外服务商提供了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物流、旅游、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市场准入机会。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开放了100个,开放范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0年,中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05家,实际利用外资487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为50.7%和46.1%。
--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通过建立、完善公平贸易法律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遏制与打击对外贸易经营中的侵权、倾销、走私、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公平贸易行为,努力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一个宽松、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国政府依据国内法律和国际贸易规则,加强预警监测,同时利用贸易救济和反垄断调查等措施,对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予以纠正,维护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与国际社会一起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定,在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平等地对待境内外产品,促进了境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
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承诺全部履行完毕。中国认真履行承诺的实际行动得到世界贸易组织大多数成员的肯定。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中国政府接受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三次贸易政策审议。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非歧视、透明度、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已经融入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法治精神和知识产权观念等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最近10多年来,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力量。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增长4.6万亿美元,占同期世界经济总值增量的14.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比重增加至9.3%。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9年,中国出口量和进口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年均增长速度。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趋稳,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12.8%,中国进口量增长2.9%,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中国因素支撑了许多受危机冲击国家的出口,刺激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提振了人们的信心,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起到巨大拉动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在对中国进行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在刺激全球需求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随着加速融入世界分工体系,中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较强的产业配套和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了国际市场多种多样的需求。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环节的规模经济优势和加工成本优势,部分地消化了上游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起到了抑制全球通货膨胀、提高贸易伙伴消费者实际购买力的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2001年以来,中国货物进口总额扩大了约5倍,年均增长约20%,中国迅速扩张的进口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贸易伙伴扩大出口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目前中国已经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巴西、南非等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是美国和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内需持续增长,不断扩大和开放的市场将为贸易伙伴提供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7月,中国已经对36个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原产的4700多个税目商品实施进口零关税,约占全部税则税目的60%。中国已承诺将继续扩大对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的给惠范围,使实施零关税商品达到全部税则税目的97%。零关税措施促进了最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2010年,中国自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进口总额比上年增长58%,约占这些国家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均衡、普惠、共赢”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努力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作为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多哈回合谈判等国际对话和合作机制,努力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及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不断加强与新兴国家在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严格履行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义务。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一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坚决反对此类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中国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对裂变、聚变物质或者衍生此类物质的货物、技术进出口,以及与武器、弹药或者其他军用物资有关的进出口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中国认真遵守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公约,履行防扩散承诺,为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近年来,中国政府广泛采纳国际通行规范和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涵盖核、生物、化学和导弹等敏感物项和技术的完备的出口管制体系,为更好地实现防扩散目标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主要由其经济结构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中国并不刻意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中国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定逆差。中国货物贸易在1990年以前多数年份都是逆差。1990年以后,随着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工业制成品竞争力增强,出口增长速度超过进口,中国的货物贸易由总体逆差转变为总体顺差。2005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并持续4年大幅攀升。2008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历史高点,此后逐渐收窄。2009年和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分别为1957亿美元和1816亿美元,比上年分别下降34.4%和7.2%。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6.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在全球贸易差额(顺差或逆差)最大的9个国家中,中国的这两个比值并不处在偏高水平。
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中国目前在工业制成品加工组装环节具有较大优势,是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欧盟等是最主要的终端消费市场。由于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由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转移到中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原来对美、欧的顺差也转移到中国。其结果是,目前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主要存在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之间,而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等工业中间品主要生产国则长期存在贸易逆差。2010年,中国对美国、欧盟的货物贸易顺差分别为1813亿美元和1428亿美元,对日本、韩国及东盟的货物贸易逆差共计1416亿美元;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货物贸易逆差860亿美元。中国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需要大量进口初级产品,因此与一些初级产品出口国的货物贸易呈现逆差。正是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和地位不同,所以中国货物贸易存在着大量顺差,而服务贸易则长期逆差。
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过程中,由于分工的细化和规模经济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由跨国公司主导,是基于价值链分工的产业内贸易或加工贸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和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的加工贸易在中国货物贸易中的比重都保持在5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和加工贸易是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9年和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贸易顺差分别为1270亿美元和1243亿美元,占同期中国货物贸易顺差总额的64.8%和68.4%,加工贸易顺差分别高达2646亿美元和3229亿美元,大大高于同期中国顺差总额。在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和加工贸易存在大量顺差的同时,国有企业进出口、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则存在逆差。
发达国家对部分高新技术贸易设限也影响中国与一些贸易伙伴的贸易平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对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有着较大的进口需求。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却仍然坚持旧有思维,对向中国出口高端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设置了诸多限制,导致其相关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自这些国家的进口,不利于双边贸易的平衡。
中国货物贸易由逆差转变为顺差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增强了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但是顺差急剧扩大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困扰。出口结汇人民币大量投放增加了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货物贸易顺差急剧扩大还使得中国与一些贸易伙伴摩擦增多,对人民币形成了持续和较大的升值压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顺差过快增长。第一,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扩大内需,尤其是增加改善民生投资,刺激居民消费增长。第二,出台一系列扩大进口政策,简化进口管理和进口付汇手续,降低部分商品进口暂定税率,完善进口促进体系,提高进口便利化程度。第三,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先后降低或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第四,修改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扩大禁止类的范围,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第五,改变自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人民币兑美元变动区间收窄的状况,从2005年7月21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汇率机制改革至2011年8月末,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升值了约30%。
中国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增长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货物贸易顺差自2009年以来持续减少,顺差与进出口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自2008年起逐渐下降,对外贸易正在趋于平衡。中国的这些努力既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再平衡的具体行动。
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
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全方位发展的对外贸易。中国坚持不分大小、贫富,与所有贸易伙伴发展务实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
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了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中国与欧盟贸易近年来稳步发展。欧盟对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技术领先的机械、电子产品、运输车辆、成套设备、核心零部件和精密元器件等在中国市场颇具竞争力。中国与美国贸易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中国出口丰富多样的消费品适应了美国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不断扩大自美国的电子、航空、生物、医药、农产品以及服务贸易进口,也满足了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与日本贸易具有地缘相近的有利条件。中日贸易促进了两国产业的持续合作和进步,也带动了东亚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及投资合作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强劲,发展潜力巨大。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全面实施,90%的商品实现零关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与东盟各自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商品自由进入对方市场,适应了双方多方面的需求。中国与韩国贸易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两国相互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十分宽广。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近年来快速增长,带动了各自优势产业的强劲发展,显示了新兴经济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贸易也以较快速度增长,与阿拉伯国家源远流长的贸易进一步发展,与拉美国家经济贸易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充分发挥双方资源条件和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优势,促进了各自发展。
中国十分重视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目前与中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或经济合作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50个。中国与美、欧、日、英、俄等主要经济体均建立和保持着经济高层对话机制。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东亚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大图们倡议”等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边境经济贸易合作。
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经与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15个自由贸易安排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谈判,签订和实施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正在进行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5个。中国倡议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与10个自由贸易协定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伙伴(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加坡、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到7826亿美元,超过了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中国深入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努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中国强调谈判要有利于贯彻落实多边贸易体制的公平、公正原则,体现多哈回合作为发展回合的目标。中国全面参与了多哈回合的农业、非农产品、服务、规则等议题的谈判,独立提交谈判案文40多份,联合其他成员提交案文100多份。为推进多哈回合谈判,中国多次表示愿意为谈判作出建设性的、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贡献。
中国在解决与贸易伙伴的争议时兼顾各方利益,求同存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进出口持续增长,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有所增多。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鞋类、轮胎、汽车零部件、钢铁和化工产品,争议问题主要涉及知识产权、贸易平衡、公平贸易、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国始终认为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施压好,应当努力通过协商谈判解决贸易伙伴之间的争议。中国坚持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体制内,利用多双边渠道,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来解决争议。近年来,中国在扩大市场开放、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贸易平衡、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充分照顾到贸易伙伴的关切。在协商不能解决争端的情况下,中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与贸易伙伴的贸易争端,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
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还存在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出口增长主要依赖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和环境等要素投入及耗费,科技、管理、创新等要素投入不足,外贸发展与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研发、设计、营销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力还不强,自有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出口产品所占比重不大;外贸发展对三次产业的贡献还不够均衡;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规模和水平还相对落后;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面对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产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大大弱化的新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外贸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战略目标。“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政府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改进对进出口企业的融资保险服务,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增强了外贸的综合竞争优势。大部分进出口企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进出口贸易在危机后实现了较快复苏。“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2015年),中国将努力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延长加工贸易增值链,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努力扩大新兴服务出口。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管理、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物流和运输等领域都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推动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早在1994年,中国政府就制定并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节能减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2004年以来,中国多次下调甚至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退税,禁止和限制部分此类产品的加工贸易,鼓励进出口企业向国际上先进的环保标准看齐。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中“两高一资”商品的比重大幅下降,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大部分达到一定规模的进出口生产企业都已经获得ISO14000等与环保有关的标准认证。中国将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促进对外贸易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发展。
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多年来,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立法、执法、宣传、培训及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中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2006年至2011年,中国连续6年颁布《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实施了包括立法、执法、教育培训、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1000多项具体措施。2010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出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2295件,比2009年增长55.6%,增速居各国之首,世界排名从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当前,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加强对话与合作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潮流。中国政府将在有关国际公约和各自法律框架下,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中国出口商品质量总体上不断提高,受到全球消费者欢迎和认可。2009年和2010年,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的中国出口货物分别为1103.2万批和1305.4万批,不合格率分别为0.15%和0.14%;出口货值分别为4292.7亿美元和5521.8亿美元,不合格率分别为0.12%和0.13%。2010年,中国出口美国的食品为12.7万批,合格率99.53%;出口欧盟的食品13.8万批,合格率99.78%。日本厚生省进口食品监控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日本对自中国进口的食品以20%的高比例进行抽检,抽检合格率为99.74%,高于同期对自美国和欧盟进口食品的抽检合格率。但是,中国国内仍有少数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忽视商品质量和安全,也有一些外国进口商不讲质量和诚信,压低商品价格甚至直接授意中国生产商使用不合格原料。这些行为损害了“中国制造”的信誉。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完善商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加强了各环节监管,严厉查处少数违法违规造成质量问题的企业。2011年3月,中国启动“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健全外贸商品质量和安全的许可、认证和监督机制,提高了对出口商品质量与安全保障的效率。
增强进出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各级政府正通过倡导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推动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尊重劳工权益,维护消费者权利,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接受有关的社会责任标准,争取获得必要的社会责任认证。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施行以来,进出口企业普遍建立了“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国政府把增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后将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和培训,建立和健全进出口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完善全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培育和管理的国际合作,推动进出口企业不断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水平。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外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体系逐步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了坚实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新兴产业仍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加速发展新兴产业,中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推动重点领域的发展,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中国政府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中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符合国际贸易规则,愿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为开创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和发展的新局面共同努力。
结束语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凸显,全球经济结构和贸易格局面临着深刻调整。中国对外贸易也将进行新的调整,努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从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向增强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仍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会遇到新的困难和压力。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融入世界经济。中国愿意与贸易伙伴一起,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对外贸易实现更平衡、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贸易伙伴共享繁荣,实现共赢。
第三篇: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
本期为第一期,报告正文如下:
国内大部分直销银行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直销银行1.0 时代。直销银行 1.0 是指传统零售银行业务互联网化、用户自助化,该阶段直销银行是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的简单延伸,具有以产品为中心、注重“存投贷支付”产品服务、以零散获客为主等特点。
第一节 直销银行 1.0 运营模式
考察我国 100 多家直销银行,1.0 时代的直销银行主要存在三种运营模式:一是纯自主线上综合平台模式:不设实体机构,仅利用电话银行、互联网营销平台、网上银行和移动银行等电子化渠道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客户开户无需去到实体网点,在互联网上操作就能完成,开户成功后即可享受直销银行金融服务。二是“自主线上综合平台+线下自助门店”模式:采取线上、线下融合互通的方式,线上渠道由互联网综合营销平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元化电子服务渠道构成;线下渠道则是布放 VTM、ATM 和缴费终端等多种自助设备,客户可借助门店的自助设备与银行客服人员进行实时视频对话,并完成开户、开卡等步骤,客户在现场拿到银行卡后即可办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三是“自主线上综合平台+第三方互联网企业”模式:直销银行通过此模式在线上建设综合平台,同时与有经验的第三方互联网企业形成合作联盟,通过共享大数据信息等方式,对客户和产品进行共同开发。
第二节 直销银行1.0 功能服务
从功能服务来看,直销银行1.0主要有金融产品交易、借贷服务和生活服务三大类。在金融产品方面,行业内超过半数直销银行提供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和非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其中货币基金占比最高,银行理财排在第二位;部分直销银行还提供保险、贵金属和外汇等理财投资服务。在贷款端,超过半数直销银行部署了贷款功能,各直销银行积极创新该业务,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打造自身特色,如平安银行在汽融贷方面提供车贷、车险、延保等一揽子金融产品,南京银行推出“你好 E 贷”个人消费信用贷款,支持手机 App 7*24 小时自助申请。丰富多彩的生活服务板块也是直销银行提升客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的另一条主要途径。超过半数直销银行,支持生活缴费,少数直销银行支持信用卡还款,极少数直销银行提供票务、医疗和出行等方面的服务,例如民生直销银行生活服务、南京银行“你好+”增值服务板块等,为客户提供缴费充值、医疗、旅行、网上商城等服务。
直销银行 1.0 在发展初期,有助于提升银行获取增量用户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运营成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功能单
一、产品同质化、高替代性等问题逐渐暴露。网络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的经济生态,加速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直销银行有望升级到 2.0 版本,主要表现为经营主体独立化,产品服务专享化、定制化场景化、生态化。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第三节 直销银行 1.0 业务规模
从规模来看,直销银行 1.0 时代,上海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江苏银行在 2016 年底均已超过 300万户,2017 年 6 月末上行快线客户数突破千万,民生银行于同年 12月初超 1000 万。资产规模方面,江苏、光大等多家银行管理资产已达小几百亿元,民生银行资产增长最快,2017 年 10 月中旬跨越 1000亿元大关。然而与传统银行业相比,无论是从客户数量还是资产规模上看,直销银行业务规模仍然较小,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第四节 直销银行 1.0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直销银行引入中国后经过 4 年多的发展,尽管市场需求旺盛,在产品丰富度、用户数量和资产规模等方面均领先直销银行发源地国家,但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监管政策趋严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加强,发展中的问题愈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机制需要变革。我国直销银行在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上都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1)非独立法人经营模式不利于直销银行快速发展。目前,国内直销银行除百信银行外均无独立法人资质,从长远来看,缺乏独立规划和自主研发权等将成为未来直销银行发展一大掣肘。具体来讲,国内直销银行大多以传统银行的一级或者二级部门形式存在,附属于母银行,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大部分银行没有构建专属的产品研发团队,更未实施独立的成本收益核算,受母银行传统体制机制影响,很难快速迭代做出成效。
独立法人地位的缺乏使得直销银行很难建立起独立的运营机制,因而只能选择与母银行共享推广渠道、产品研发系统、风险控制体系、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与后台服务等资源。与母银行的资源共享,导致产品和业务模式在创新、合作、推广等方面自主性不强,加之没有构建独立的成本收益核算体系,无法对产品和业务进行精准的成本收益考核和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另外,由于未建立独立的产品研发部门,产品开发、设计等权责由非直销银行部门负责,这种机制下,产品设计和开发路径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母银行研发理念和机制的影响,难以针对互联网用户需求研发出创新性、个性化强的产品。而且部门之间协调沟通成本高,开发周期长,无法快速响应市场,在与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服务竞争中优势全无或者不明显。
(2)层级制管理导致市场响应效率损失严重。出于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国内直销银行机构设置和业务管理模式在传统银行体制内运行,实施的依然是层级制管理模式,无论是人才招聘引进、激励晋升还是业务创新和调整、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均需要层层审批,与互联网金融文化和理念格格不入。而互联网公司多采取扁平化组织架构,快速决策、迭代开发,市场敏捷反应能力强。
(3)直销银行与传统银行共用一套考核机制,与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律相悖。国内众多直销银行仍沿用传统银行考核机制,即以创利来衡量直销银行贡献度,并据此配备开发和市场推广等资源,而互联网用户拓展规律,一般是先投入培育用户,通过跑马圈地,把流量做大;然后采取综合化手段,精心经营用户,提升用户价值,赢得收入回报。传统银行模式下的直销银行经营,多了些急功近利,少了些对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律的尊重和敬畏。因此,中国直销银行亟需按照互联网思维和理念,构建起助推而不是掣肘直销银行快速发展的考核机制。
2、产品服务能力亟需提升。与互联网企业提供的线上金融服务相比,我国直销银行在产品种类、销售渠道、用户体验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产品种类单一,同质化程度高。在产品单一方面,我国直销银行围绕客户“存”、“投”、“贷”、“支付”四方面需求,推出了存款类、投资理财类、贷款类、便民缴费类产品,大部分直销银行的产品种类较为单一,每类产品序列下的具体产品数量偏少。在直销银行用户体验调查中,有 44%的用户认为直销银行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以贷款业务为例,调研结果显示,只有 52.2%的直销银行上线了贷款类产品,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城商行为主,而且存在产品数量较少、种类雷同等问题。如果产品过于单一,将会导致大家围绕同一客户群体开展恶性竞争,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如果产品过于单一,互联网用户的其他大量真实金融需求容易被忽略,由此造成供需结构不匹配和金融服务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产品过于单一,直销银行服务客户的能力和创利来源窄狭,收入结构不合理,将不利于做大收入规模,也增加了经营风险。
在产品同质方面,直销银行产品的同质性主要表现在横向(不同银行间)与纵向(本行内)两方面。从横向的同质性来看,目前各家直销银行上线的产品,不管是存款型还是投融资型产品,同质化程度都相对较高,产品类型普遍集中在货币基金、智能存款、定期存款、理财产品、贷款产品五类。从纵向的同质性来说,直销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在母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或实体网点均有相似产品提供,如果把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同质化产品排除在外,仅有四分之一的直销银行有自己独立的产品。
直销银行产品普遍集中于存款型产品和投资型产品,増值服务也仅仅局限于生活缴费和信用卡还款等,这直接导致了直销银行相对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优势的不明显和市场规模难做大的问题。就投资型产品而言,主要集中在货币基金等低风险活期理财产品,且均呈现出风险较小、期限较短、收益较为稳定的同质特征,同业之间的产品类型极为相似。直销银行产品在市场中不仅面临着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竞争,而且还要应对同业其他直销银行同质化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同质性会引发诸多的危害。一方面,直销银行产品同质性强、区分度低、可替代性强,会导致提升客户黏性和忠诚度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直销银行没有特色金融产品与显著特征来提高辨识度,大多直销银行选择在初期通过提高资产收益或降低贷款成本的方式来培育种子客户,而同质化竞争的大量存在会导致获客成本与客户经营成本的大幅増加,长此以往,高成本市场拓展模式将成为直销银行发展的沉重负担。
(2)销售定位不清晰,推广难度大。目前国内直销银行服务客户的产品主要是母行的线上产品,与电子银行渠道销售的产品差异性不明显。与母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柜台销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存款相比,只有直销银行余额理财货币基金产品优势明显。无论直销银行销售母行产品,还是售卖自身特色产品货币基金等,都参与了对母行客户的争夺和对母行存款和资产的分流,对传统银行增存和做大资产体量形成压力。因此,传统银行的零售银行部等与直销银行客群交叉较大的部门及其客户经理,推广直销银行的积极性不高,甚至部门之间矛盾升级,这使直销银行 O2O 获客模式面临巨大困难,迫切需要谋求市场拓展模式的新突破。
(3)用户体验参与机制需要完善,整体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由于直销银行具有纯线上的特征,其服务的客户群体集中在年轻、愿意尝试新生事物的互联网用户。这类群体很在乎使用体验和售前售后服务。而国内直销银行受到母行传统经营文化的影响,在产品设计、用户在线交互以及售后服务跟踪和反馈等方面,并未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用户参与产品设计、体验测试功能和服务、通畅的客户需求和建议反馈机制以及快捷的投诉工单处理机制等,或者需要健全完善,或者需要从零开始新建,这些机制的不全或者缺位,不利于直销银行良好口碑的形成和用户黏性的增强。
一是便捷性不够。国内直销银行产品服务普遍存在便捷性有待提升的问题。不同于国外监管部门对直销银行账户与传统银行账户的同质认可,我国直销银行相关政策在账户权限与远程开户方面并未完全放开,实体银行卡与直销银行电子账户在功能服务上差异明显,而且开立直销银行电子账户要求客户必须绑定一张实体银行卡进行验证,验证环节多,而且非绑定卡入金或者向非绑定卡支付,需要前往柜台完成面签,使原本纯线上的服务无法实现完全线上化,给客户办理业务造成极大的不便。
二是缺乏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目前国内直销银行的客户服务体系较为落后,在登录直销银行界面后,除初次使用时弹出的产品介绍外,客户办理业务全程都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完成,客户服务仅限于银行呼叫中心的电话服务,缺乏在线客服或者智能客服提供及时帮助和疑难解答。这种缺乏实时交互的客户服务体系,一方面会导致银行无法通过智能客服过滤通用疑问,增加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人员解答压力。另一方面,客户在办理直销银行业务过程中,遇到疑惑或者困难难以得到及时解答和帮助,业务办理积极性或者成功率会降低,从而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
三是尚未构建流畅的问题反馈机制。由于直销银行的纯线上特征,客户办理业务主要依靠自己查阅业务流程,并根据系统提示自助办理,全程无银行人工干预,这是直销银行最鲜明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特点,直销银行服务缺少温度,需要在客户办理完业务后对客户进行售后调查与信息收集,传递银行服务温度的同时,了解客户对产品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不但有利于提升客户对直销银行的好感,还能促使产品服务不断完善,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构建和实施销售跟踪和反馈机制,对直销银行的服务提升十分紧迫和重要。
第五节 直销银行 1.0 市场竞争对手
国内直销银行诞生之时,便面临着与国外直销银行发源地截然不同的市场环境,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国外推出直销银行,是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 1998 年到 2000 年,因为发现互联网与传统银行业务结合能碰撞出不同的商业模式,而在国内这一商业模式被第三方支付公司实践,国内发展直销银行更多地是追赶第三支付机构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方支付 App 功能已然十分完善的当下,即使直销银行能加速追赶上第三方支付 App 的功能、用户体验,也早已错过了积累用户规模的互联网红利期。参考一些官方数据与行业研究结果可知,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至今,主要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
1、获客能力更强。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获客能力上较一些同类型金融服务机构存在两大优势,分别是市场占有率和客户认知度上的先发优势以及深耕场景带来的变现效能优势。
(1)第三支付机构发展互联网化业务较早,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用户红利期,已发展了海量的用户规模。国内首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诞生于 1999 年,首家直销银行诞生于 2013 年 9 月,比前者整整晚了4 年;而截至 2013 年 1 月,央行累计发放了 223 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同时,类似微信红包的“现象级”产品不仅在第三方支付内部市场份额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也截留了同类金融支付服务市场中大部分客源:2017 年 12 月 26 日,易观发布的《2017 年第 3 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17 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 29.5 万亿元,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交易规模合计份额高达 93.1%,并且仍然保持着万亿级规模的增长速度。
(2)第三方支付业务已深入电商、社交、理财等场景,发展第三方支付业务可以利用既有用户资源持续实现流量变现。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例,2013 年余额宝出现后,理财马上成为新的规模增长点;2016 年,以春节微信红包为契机,点对点转账成为交易规模的增长新动力;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提升,用户的购物和商旅支付习惯向移动端迁移,场景将拓展到网络购物、线下商超购物、公共缴费、手机话费充值、公共交通支付等诸多领域。
2、用户体验更优。在金融服务上,第三方支付机构已覆盖了“存、投、贷、汇”四项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在“存”和“投”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已建立起以“宝”类理财为代表的体量非常大的货币基金产品申购业务体系;在“贷”业务上,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推出了自有的贷款产品,如支付宝“借呗”、微信“微粒贷”等,甚至部分采用了线上信用卡的模式;在“汇”服务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社交网络的高频场景,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支付转账服务。
同样是提供金融服务,在用户体验上,商业银行直销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和互联网企业相比差距明显。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投资理财产品自余额宝诞生后普遍沿用“所见即所得,所见即可用”的交互理念,把过去的基金术语做出了产品级的分割和解构,实现了“简单留给客户,复杂留给系统”。信贷消费金融产品多数依托电商数据和支付数据建立大数据风控模型和信用评估体系,实现了全线上申请审批放款,且贷款门槛较低,操作指引清晰;在转账支付业务上,第三方支付实现了与众多银行合作从而实现一站管理众多银行卡,同时,第三方支付应用内社交关系的建立为转账带来便利,有逐步替代以往银行卡转账优先地位的趋势。
反观直销银行,纯线上贷款因电子账户开立需要五要素验证导致客户体验急剧下降,支付转账业务由于Ⅱ类户向非绑定卡转出或者从非绑定卡入金需要面签等监管要求而大面积受影响。但是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及其所衍生出的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板块,在存贷汇三大块业务的开展过程中没有这么多制约因素,因此业务丰富度较高的综合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业务单一的直销银行替代性极强。民调显示,在选择可以替代直销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时,33.7%的用户选择了蚂蚁金服,超 10%的用户选择了 P2P平台、京东金融和腾讯理财通,然而仅有 8.2%的用户认为直销银行不可替代。
3、运营模式更灵活。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互联网模式起家,公司组织架构多扁平化,在运营上能实现快速决策,在产品创新上采用滚动开发机制,市场响应速度更为敏捷。
第三方支付市场巨头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都在 2010 年前后改制事业部、子公司经营模式,实现组织扁平化。扁平化组织与传统的科层制组织有许多不同之处。科层制组织模式是建立在以专业分工、经济规模的假设为基础之上的,各功能部门之间界限分明。这样的组织必然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而扁平化组织中的员工直接面对客户,向公司总体目标负责,可以以群体和协作的优势赢得市场主导地位。
在互联网行业基本得到公认的是以“产品线”划分公司组织架构为最理想最高效的模式,在此模式下一个产品的所有参与者受共同价值观的驱使,所有人的节奏和目标理应一致,“事业部”组织架构即是如此,各事业部其实是相对独立的产品或产品群体系。当某个事业部即使在市场竞争中遇到瓶颈,也可以快速地调整事业部的结构和方向,甚至放弃,以便更灵活的适应市场发展要求。
4、新兴技术应用快速。第三方支付机构对新技术极为敏感,能较快投入研发和实践。如通过各种认证识别技术完成整个购物过程的无人超市,推广线下 POS 消费信贷的“白条闪付”,基于点对点实时支付、将支付融入社交的视频转账,基于区块链安全认证的新型跨境支付等。2017 年 10 月 11 日至 14 日,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云栖小镇主办云栖大会,主题为“飞天·智能”,聚焦了目前蚂蚁金服的主要金融成果,包括金融智能大脑、区块链技术、智能风控蚁盾、芝麻信用、ZOLOZ 金融级可信身份核验平台、蚂蚁金融云等。金融科技的率先应用将助推第三方支付公司和互联网企业更加快速、全面、细致地捕捉用户需求,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由此可见,在当下互联网金融的风潮中,直销银行需针对改善自身体制、适应用户习惯等进行改变。如在设计过程中应更多的契合用户生活场景,团队建设应注重吸纳有互联网金融经验且有创意的人才,落实“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产品研发理念,提高产品研发效率等。
第六节 直销银行 1.0 用户情况分析
根据 2017 年 9 月最新调研显示,直销银行 1.0 用户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服务对象主要为年轻群体,年龄集中在 25 到 35 岁之间的用户超一半,其中男性用户较多。从具体年龄分布来看,使用过直销银行的用户中 90 后、80 后群体的比例分别为 23.6%、54.9%,高于了解过但未使用过直销银行群体中 16.5%、50.6%的比例。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发展直销银行旨在不改变用户用卡习惯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少客户去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时排队所浪费的时间,而这方面与年轻用户追求简单方便的需求不谋而合,同时年轻用户对于新产品的接受能力也比较高。因此,直销银行在25 到35 岁的消费者中大受欢迎。在性别上来讲,理财需求度较高的男性对于直销银行的热情也更高。
2、直销银行用户人均月收入主要处于 3000-8000 元之间,占比达到了50.1%。对比使用过直销银行的群体和了解过但未使用过直销银行的群体,前者收入水平高于后者。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目前直销银行产品以“宝宝类”货币基金、定期理财产品为主,处于3000-8000元月收入的人群对于这种小额的理财需求旺盛,除选择钱包类 App 外,直销银行是其进行理财的不二选择。拥有银行背景的直销银行相比于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更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与钱包类 App 里“宝宝类”产品所不同的是,直销银行里的资产想要在消费时使用比较困难。因此即便是直销银行的安全性比较高,消费者也不会放弃钱包类 App。
针对优质用户,直销银行可以提供适合该群体的增值服务,更广泛地挖掘用户价值。结合直销银行用户年龄分布来看,直销银行的受众群体更多的是年轻、优质人群。针对这一情况,直销银行可围绕该群体开展针对性强的营销活动,以吸引这部分群体。
3、用户使用直销银行投资理财的金额占其全部理财金额比例偏低,过半数的用户只有 20%占比。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直销银行的商业理念本是通过减少固定成本来提高理财收益率,从而吸引用户投资。但是目前,中国直销银行因为政策限制,没有独立运营也无法脱离母银行的物理网点,其金融产品收益率仍与传统银行处于同一水平,比照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产品,其收益率偏低。这也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在直销银行投资额偏低。
4、在问及消费者对于直销银行的认知时,26.4%的消费者认为没有物理网点的银行最符合直销银行理念,56.1%的消费者认同直销银行是“不用排队的银行”这个看法。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直销银行从 2013 年正式在中国诞生,经过近几年的推广宣传后,大部分消费者对于直销银行有了类似“没有物理网点”、“不用排队”等较为直观的认识,但是仍有部分用户对直销银行的理解偏差很大,比如 15.3%的用户甚至认为直销银行“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要加强直销银行特点和优势宣传以及正面引导和解释。
5、对比互联网金融机构与直销银行,虽然 59.2%的消费者都认为拥有银行牌照是直销银行的优势,但是谈及他们认为的直销银行最显著优势时只有22.3%的消费者选择了银行牌照,有23.9%以及23.7%的消费者认为直销银行最显著的优势是其刚性兑付能力以及理财产品的可靠性。而认为银行更懂金融及所积累的数据能够在银行体系内使用是直销银行显著优势的用户比例较低,仅为 15.1%和 14.5%。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分析:在理财时,大部分消费者属于风险厌恶者,乐于选择更可靠平台、更稳妥的投资方式,因此消费者会选择直销银行多半是因为其具有的银行背景。而且金融机构最爱标榜的金融专业性及数据价值其实并不受消费者的重视,消费者选择直销银行的核心原因还是对银行及其刚性兑付能力的认可。
综上可知,直销银行 1.0 时代,用户对其最满意的几方面分别是:资金安全性、银行的背书以及客服的质量。直销银行作为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的新模式,拥有银行的品牌和资金背书,安全性相对较高。且由于目前直销银行仍旧是银行的一个内设部门,在客户服务方面与商业银行还处于同一系统,因此,消费者对于其客服质量好评颇多。总体上来看,银行系直销银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比较好,无论是品牌还是服务都有较高的竞争力。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而直销银行 1.0 在用户体验方面的短板在于,目前国内直销银行功能较少,除去信用卡还款、理财的基本功能外,其他产品及服务并没有获得用户认可。
直销银行由于支持服务较少,面对其他综合性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竞争力不高,这是影响国内直销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金融科技的日新月异、用户需求的愈益多元以及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发展变化,直销银行亟需顺应时势、优化升级,解决 1.0时代存在的发展瓶颈问题,向业务发展多元化、特色化、场景化、生态化以及经营模式独立化方向发展,开启直销银行 2.0 时代。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7 年直销银行发展研究报告》
第二期:
第一节 直销银行 2.0 发展背景和机遇
直销银行从欧美国家发源到引入中国生根发芽,从最早的少数几家发展到目前的 100 多家,从一开始的弱监管到当前的强监管周期,背后都有深刻的政策、市场和技术缘由。
1、逐渐完善的监管环境为直销银行 2.0 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监管政策对直销银行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管鼓励银行开展金融创新,电子账户成为标配模式。根据央行 261 号文件对 II、III 类账户功能的界定,电子账户将应用于更多的场景,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 I 类户作为“金库”只有在大额交易或特殊交易时才会使用,这为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让账户回归本质,银行账户与支付账户各司其能。央行在规范银行账户的同时,也对非银支付机构的账户及权限进行了明确。整体来看,要求银行回归到以存贷汇投、支付结算等业务核心,支付机构更多的是结合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小额支付服务,并对投资理财、贷款等做了限制,规范了一些行业乱象。这对银行发展直销银行提供了政策利好。
(3)监管鼓励快速发展直销银行,运作模式多元化。各银行都紧跟监管导向,大力发展 II、III 类户,参与主体有四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运作模式多种多样,包括银行内设立一级部、二级部、事业部,有网金部负责、个金部负责、科技部负责,还有完全独立法人形式,直销银行与传统银行的业务边界越来越模糊,但大家基本达成共识:顺应政策风口,依托 II、III 类账户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打造极致用户体验,建立良好品牌形象。
2、线上用户持续扩大为直销银行 2.0 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条件。我国互联网用户庞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经济社会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用户的消费特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继续强化,线下消费场景开始发力。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 2016 年底的 95.1%提升至 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攀高。上半年,各类手机应用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场景更加丰富。移动支付用户达 5 亿,线下场景使用特点突出,4.6亿用户在超市、便利店等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网上支付结算的习惯进一步加深,网民在线下购物时使用过手机网上支付结算的比例达到61.6%。
(2)商务交易类应用持续高速增长,消费升级特征显现。2017年上半年,商务交易类应用延续高速增长态势,网络购物、网上外卖和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增长 10.2%、41.6%和 11.5%。网络购物市场消费升级特征进一步显现,用户偏好逐步向品质、智能、新品类消费转移。同时,线上线下融合向数据、技术、场景等领域深入扩展,各平台积累的庞大用户数据资源进一步得到重视。
(3)用户互联网理财习惯已养成,互金行业快速规范发展。2017年上半年,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近1.3 亿,半年增长率为 27.5%,互联网理财领域正在整合各自在流量、技术和金融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从以前的对抗竞争走向合作共赢的发展阶段。网贷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降,行业朝规范化方向发展。
3、新兴科技日新月异为直销银行 2.0 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快速发展,开启了金融科技新时代。银行利用平台合作优势和数据优势,大力发展金融科技。
(1)平台合作优势。各商业银行纷纷拥抱互联网巨头、平台型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共建“金融+科技”生态。比如之前工行与京东金融、农行与百度金融、中行与腾讯金融、建行与蚂蚁金服、民生银行与小米、360 以及中国联通、搜狐、凤凰网等纷纷开展合作,这说明银行业巨无霸和互联网平台开始从激烈的竞争关系发展到携手合作的友好伙伴关系,共同打造金融科技生态。这也为其他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等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2)数据优势。相较于互联网公司,银行掌握着用户最完善和真实的数据。不仅包括个人的收入、支出、消费等财务信息和用户行为信息,还包括对公企业信息及其 C 端客户信息、供应链企业信息等。自 2016 年下半年起,各银行陆续推出智能投顾产品,截至 2017年底,共有 7 家银行上线了智能投顾服务。海量的客户金融交易数据,是银行业相较于互联网公司和平台型企业具有的独特优势。
第二节 直销银行 2.0 产品和功能分析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快速攀升和线上金融消费习惯的养成,用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单一的线上理财产品难以充分满足用户需要,更难以在互联网金融浪潮汹涌的市场搏杀中出奇制胜。改变直销银行 1.0 时代产品单一和获客渠道单一的不利竞争局面是直销银行 2.0 时代的必然之路和核心使命。
1、覆盖个人和企业客户的多元化财富管理服务。为打造多受众、多元化的财富管理体系,直销银行需从四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丰富财富管理产品。国内直销银行财富管理产品从1.0 时代的只有宝宝类余额理财自有产品向多元化发展,主要产品种类包括基金、银行理财、保险、贵金属、存款类、信托计划、资管计划(券商、资管公司)等,形成针对不同客户群的产品线,有效分散市场风险。以民生银行为例,经过四年探索和创新,从初上线的只有随心存、利多多两款存款产品和如意宝一款活期理财产品,发展到能够提供存款、基金、保险类理财、银行理财、贵金属等丰富多样的理财产品。
货币基金是直销银行财富管理的蓄水池,资产在直销银行金融资产总规模中占比很大。以民生银行为例,如意宝产品因具有银行信用背书、强垫资能力、500 万实时赎回、10 款产品供选择、收益率领跑行业等优势,资产数增长显著,总规模达到 700 多亿元,在直销银行总资产中占比达 72%。
直销银行 2.0 时代,要继续保持线上余额理财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丰富的场景与高流动性,要增强产品稳定性、降低收益敏感性,要侧重替代产品的研发与储备,尽量避免余额理财产品一家独大,要实现百家争艳、百花齐放。
银行理财产品,由于直销银行在中国上市初期,以获取他行客户为目标,鲜有销售传统渠道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但有些银行为整合线下资源拓展直销银行业务,发动物理网点开展厅堂营销与获客,并将银行理财产品上架直销银行,吸引他行卡客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如民生银行于 2016 年 5 月在直销银行开辟银行理财货架,提供直销专属、新客专属、白名单客户专属等银行理财产品。与传统电子渠道和柜台购买理财产品相比,直销银行提供银行理财服务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不改变客户用卡习惯,他行卡客户只需在线开立电子账户,并到民生银行柜台一次性完成理财首次风险评估,即可购买;二是理财产品起息前,仍然享有相比活期更高的余额理财收益,没有收益真空期,这是柜台、电子银行没有的优势,传统渠道买理财,如果买早了起息前没收益,买晚了又可能因额度不够而理财愿望落空。
未来,直销银行银行理财要根据监管要求,向净值类产品转型,要合理应用银行信誉,充分发挥银行服务优势,一方面争取以有竞争力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展直销银行存量客户经营,提升客户黏性和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定制新客专属银行理财产品,继续发挥银行背书优势,大力拓展新客户。
保险产品。直销银行 1.0 时代,保险产品较少,从 2016 年开始,陆续有些银行试水直销银行保险产品销售。直销银行 2.0 时代,无疑需要丰富保险产品种类,增加互联网保险理财产品的引入,以场景化方式,实现互联网保险产品的销售,根据保险理财的中长期属性,针对特定客群的特定需求推出特色产品,例如民生银行 2017 年开始推出的具备养老、医疗等保障功能的保险理财产品。
基金超市。直销银行基金超市通过代销种类丰富的基金产品,满足客户差异化的投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直销银行 1.0 时代约有39.1%的直销银行部署了基金超市业务,其中兴业、民生等直销银行基金超市产品较为丰富,兴业银行目前在售近1000 种基金产品,用户可按照开户机构、基金类型、收益率、风险等进行排序筛选,依据基金名称或代码搜索,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基金。民生直销银行已上线 2200 多支基金产品,还上线了基金定投功能,可以实现在固定的时间以固定的金额投资到指定的开放式基金中,为投资者对抗震荡行情、长期战胜市场再添利器。
今后,要想做大基金超市规模,需要面向中小金融同业,与基金公司、合作机构联合,提供体验优、产品丰富、手续费优惠、场景多样的基金超市综合服务,要设立量化、权益类等精选专区,由基金公司入驻经营,按市场化原则管理,周期轮换。
(2)着力布局企业线上财富管理,满足企业客户需求。我国直销银行 1.0 时代,主要是针对个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服务,目前尚未有对公线上银行面市。随着越来越多平台型企业的涌现和企业互联网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线上理财需求快速攀升,打造企业客户线上财富管理产品线正逢其时、市场广阔。直销 2.0 时代,银行应积极探索实践对公线上银行,紧抓发展机遇,围绕平台和行业企业的资金需求,开发面向企业的货币基金、大额存单、存款增值、银行理财等产品,以便满足不同类企业对财富管理风险、收益、流动性的差异化需求。
(3)实现资金和资产闭环服务模式,提升产品竞争力。打通资金和资产,是直销银行 2.0 时代打造财富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直销银行贷款业务形成的金融资产,通过证券化运作,对接直销银行财富管理产品,实现线上资金与资产的及时撮合,形成资金、资产闭环流转的产品生态圈,加快资产证券化运作,提升产品竞争力。
(4)提供线上理财定制化服务,为做好客户经营奠定良好的产品基础。面向个人、中小微企业、高净值客户提供分层的线上理财服务,为互联网高净值客户提供专属服务,要搭建定制化专户订单平台,打造产品定制能力,真正实现以客户投资需求为中心,在线匹配个性化产品,方便客户进行资产配置。
2、网络贷款产品种类日益多样。考察中国网络贷款发展情况发现,直销银行 1.0 时代,银行系直销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电商平台及其他互联网企业等,均尝试通过内外部数据对用户进行画像、建模和授信,主要为个人用户提供信用贷款、消费贷款,还有部分金融和非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提供生产性或者经营性贷款,如网商银行、徽商银行等。直销银行 2.0 时代,线上贷款将呈现以下特点。
(1)个人贷款产品将进一步丰富,更充分地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融资需求。
一是大力发展白名单主动授信线上贷款。为进一步提高直销银行纯线上信贷业务市场竞争力,扩大直销银行基础客户群,增强优质客户黏性,充分满足优质白名单客户的消费融资需求,“白名单主动授信模式线上个人消费贷款”将成为直销银行线上贷款的发展方向。白名单线上消费贷款客群来源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优质政企单位受薪员工;二是外接公积金、税务、社保等数据平台引流客户。通过优质政企单位经营情况、财务情况、员工工资收入情况、员工职级岗位情况的分析,直接掌握收入数据,或者通过对接三方平台,收集分析客户公积金、税务、社保、物业费等缴纳情况推断客户收入,为优质客户提供综合授信服务。
二是围绕场景金融打造特色贷款产品。围绕客户的各类大额支付场景,例如购房、购车、旅游、留学等消费场景,提供特定场景的线上贷款产品。以汽车金融场景为例,聚焦客户“学车、购车、用车、养车、换车”等相关场景,直销银行可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整合汽车销售前、销售中以及销售后市场相关产业资源,打造汽车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实现业务平台化、轻型化发展。通过与驾驶培训学校、互联网汽车电商平台、020 汽车保养平台、保险公司等外部平台合作,分别发挥直销银行在资金实力、传统风控、账户体系等方面优势以及对方平台在流量、互联网风控、线下抵押、车辆控制和贷后处置方面的资源优势,携手打造“线上申请、实时审批、自动发放、集中风控和跨地域全国支持”的线上汽车消费金融产品,解决客户在汽车金融各环节的融资需求。
三是传统贷款业务线上化趋势。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开始发力个人信用贷款,主要采取线下申请、审核材料和面签的方式,住房贷款也均为纯线下操作,申请审批手续繁琐、放款速度慢、人力成本高。通过直销银行,可以将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线上房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联合第三方房产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选房、看房、购房、按揭等一站式方便快捷的住房金融服务。
(2)外部平台合作贷款将成为线上贷款重要发展方向。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由平台提供客户流量、业务场景并承担风险兜底责任,直销银行通过输出银行风控并提供信贷资金,与合作伙伴开展线上消费贷款业务。在具体的第三方平台选择方面,互联网头部平台及独角兽企业将会是各直销银行抢占流量合作的重要对象。在合作平台不具备担保能力的情况下,可引入保险公司,通过信用履约保证保险产品为线上贷款提供担保。目前,第三方平台和保险公司担保的线上消费贷款产品市场上已出现成功案例,产品模式已形成。此类产品具备以下优势:依托合作平台的流量导入,业务发展快;直销银行与平台的联合风控,可帮助直销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快速积累互联网贷款风控数据和经验。
(3)依托新供应链的企业线上贷款将迎来大发展。直销银行可依托平台企业构建的供应链平台,汇集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数据,借助供应链平台对小微商户经营能力的把控,为线上商户提供融资服务,此类模式相比传统线下小微贷款,具有纯线上申请、审批和提用,申请手续简便等优势,市场需求大,是直销银行做大小微商户线上经营贷款、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力点。
3、着力构建新型网络支付生态体系。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和无卡时代的来临,直销银行支付业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直销银行2.0 时代,可紧抓政策趋势和市场机会,以 II、III 类账户为抓手,加强内外部合作,利用渠道优势和内外部资源,打造多渠道、多方式、多功能的支付体系,针对重点行业形成标准化行业应用方案,构建“账户+支付+场景”的线上金融生态。
(1)丰富基础支付功能,打造直销银行行业应用。一是依托电子账户开户便捷的特性,结合新型支付市场趋势,以扫码、闪付、代收、代付、网关、快捷、监督、归集等产品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支付产品功能,构建直销 II、III 类户支付体系,支持跨屏、跨行、跨境支付,实现支付场景全覆盖。二是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运用电子账户对外输出的特性,实现支付产品和场景有机结合,以支付业务为切入点,以金融增值服务为补充,提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将支付服务嵌入客户日常生活场景。通过和行业优质商户合作,打造典型行业应用,形成标准解决方案,快速覆盖市场,低成本在线获客。深度挖掘小额高频支付场景,以小额免密为基础,打造公共交通快速支付等综合解决方案。
(2)加强内外部合作,构建直销银行支付生态圈。一是加强与银联及其他银行之间的合作共赢,切入各种场景,做大生活圈;联手通讯运营商、快消企业、公共事业单位等各类市场主体,围绕客户的“吃、住、行、购、娱”生活场景,创新和拓展移动支付服务。以一站式服务为目标,将金融产品嵌入到各类应用场景中,同时全方位地为客户提供其他便捷的非金融服务。二是积极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共创金融新生态,尤其是要加强与电商平台、社交平台、搜索平台等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深度合作,互为平台,互为流量,协同服务平台上的企业和用户,从而弥补商业银行缺乏用户消费数据、市场敏锐度迟缓、场景搭建滞后等方面的不足。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联合营销,实现从原来的单一获客模式转向深入生态链、产业链的批量获客方式,构建“场景+金融”新生态。
(3)树立直销银行支付品牌,塑造核心竞争力。一是整合直销银行产品,统一渠道账户体系,统一用户支付体验,统一产品标识,同时加强支付产品创新,提升支付效率与风险防范能力,打造用户有口碑、行业有影响、产品有深度的统一支付品牌。二是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垂直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等合作,通过战略合作推动品牌宣传和营销推广,提升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
(4)拥抱新兴技术,创新新型支付产品。一是引入新兴技术,完善支付工具,丰富支付介质,简化支付流程,提升支付安全。跟进声纹、人像、虹膜等技术应用,围绕客户需求,持续优化客户体验;积极推进移动支付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拓展支付工具范围。二是紧跟前沿金融科技,挖掘新技术应用价值。深入研究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超声波、VR/AR 等最新技术,融入支付及其他各类服务场景中,在增加客户新鲜感、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有效降低客户风险;通过探索机器学习、智能应用等,为支付业务提供智能化风控和业务创新驱动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金融生态思维,推动平台化、场景化、智能化金融服务和构建多元化的网络支付体系。
4、打造大数据应用和服务能力。在当今大数据不断壮大的时代,无论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在思考或者探索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创新与变革,直销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银行经营模式,加强大数据应用,进一步提升其风控、获客和客户经营能力和水平,是 2.0 时代的重要课题。在直销银行领域,大数据运用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1)加强内外部数据整合,夯实大数据服务基础。一是定义统一的客户标识,形成客户信息统一视图。设置直销客户统一标识,支持直销银行自有渠道与三方平台客户信息、资产信息的数据整合,以便在后续深化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时,能够快速匹配同一用户信息,为数据整合提供基础。二是多渠道采集用户多维度数据,深度刻画用户特征。在植入直销银行服务的互联网渠道、移动端埋点采集用户多维度信息,提取用户金融交易附加信息,这些数据的采集可供研究了解用户的消费行为习惯参考。三是整合不同来源的外部数据对行内数据形成补充。加强同业金融产品、征信记录、失信名单、金融资产、社交媒体、互联网电商、旅游出行等外部数据整合利用,有助于更精准地预测客户需求、风险变化,并为产品的差异化设计提供辅助支持作用。
(2)强化大数据精准营销和风控建模,提升数据应用能力。一是大力开展大数据精准营销。通过全端数据采集与治理、用户标签画像、数学算法模型、营销效果分析等,构建“策略设定--投放管理--数据回收--效果调优”完整闭环,借助营销投放数据标签,不断迭代用户洞察,优化投放效果。二是增强大数据反欺诈及风险防控能力。一要打造线上风险决策引擎。全面加强反欺诈授信准入控制,判别客户信用风险水平,优化客户准入标准,核定适当限额,实现差异化风险定价;通过决策引擎,高效一致的管理模型及决策规则,及时有效地实现策略变换,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及业务需要,对市场上的风险动向做出更快速反应,形成一个更智能化、信息化的强大风险决策中枢,让模型释放大数据中所蕴含的风险信息能量。二要构建高效的自动化交易监控机制。加强风险的发展动向侦测、风险事件监测及可
疑情况监测,实现全局化、系统化、自动化、可视化、实时化,从而合理高效地调整贷中风险管理策略,确保及时掌握客户的最新风险动向,最大限度地捍卫资产安全。三要完善贷后风险组合管理。通过对授信组合的风险表现实时评价,定位风险发生部位、发现风险整体趋势演变规律、掌握风险变动情况,从而针对性开展及时贷后管理,控制风险水平。四要建立健全风险联防和风控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大数据,全面分析及评估合作平台的真实风险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依据风控水平、风险表现、风险控制能力、风险吸收能力等差异化因素,实施合作平台及合作客户的分级分类针对性管理,确保整体资产层面的安全和风险可控。
(3)创新数据产品,提升输出数据服务的能力。随着直销银行多维度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精准营销、反欺诈风险防控实践经验的逐渐丰富,数据应用能力与技术模型能力日趋成熟,可将大数据计算能力、数据产品与服务能力向第三方平台输出,带动整个产业链数据应用能力提升。一是提高大数据计算能力。大数据基础计算服务是为生态链企业提供大数据应用的底层技术平台,通过计算引擎、数据开发工具、运用数据所需的各类应用引擎来加速提升企业应用数据能力,有助于降低其自建平台所需的周期与成本投入,快速发挥大数据价值。二是打造大数据产品与服务。通过直销银行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数据积累,形成基于客户信息交易数据等领域的基础数据产品、开展网贷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实时风险防控服务、基于精准营销提炼形成的CRM 数据产品以及不同行业的金融数据分析产品,为企业在业务经营决策、产业结构优化、合作伙伴选择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持。三是助推生态链数据应用能力提升。生态链中的企业在使用大数据提供的数据产品与服务时,也在不断与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多个行业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融会贯通,使直销银行数据资产向体量更大、维度更广方向发展,数据产品与服务也由于数据领域的增长得到持续丰富提升,并向各行业拓展深度与广度,从而形成良性健康发展的数据生态。
第三节 直销银行 2.0 客群和获客分析
直销银行 2.0 面对的主要客群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平台企业为纽带,与核心平台企业相互连接的各类互联网平台企业,一类是使用互联网平台服务的个人用户。直销银行通过创新客群经营模式,为这两类客户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融资、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
1、围绕 B 端和 C 端客户提供差异化线上金融服务。
(1)向 B 端用户输出强大的金融服务能力。目前很多电商、核心企业等平台型客户发力自金融领域,但受制于服务主体的服务能力、技术条件等因素,市场上仅出现了针对部分需求的解决方案,缺乏为平台企业提供的整体服务方案。直销银行 2.0 时代,应该充分发挥金融全牌照服务商的力量,围绕平台提供一整套综合服务方案。平台型企业拥有丰富的流量资源、数据资源,希望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实现平台自身流量和数据的商业化,在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其经营成本和风险,提升经营效率。此外,平台型企业聚集了海量的中小型企业。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行业内的痛点,平台上中小企业对融资存在普遍需求。第三,平台上消费者数量庞大,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的融资类需求增多。
直销银行 2.0 应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依托Ⅱ类户,深植不同平台的服务生态,与合作方共同打造场景金融,实现平台赋能。通过与平台对接模式,将平台企业、其聚集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以产业链为依托、以交易环节为重点、以资金调配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保障、以实现共赢为目标,将金融服务植入整个供应链,全面满足平台企业自身、其聚集的中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的需求。
以民生银行为例,其直销银行先后服务三大电信运营商、国家电网等国家支柱型企业,助力宇通、富士康等传统实体制造业降本增效,紧跟卫计委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国家驾培考试制度改革要求,提供医疗费用便捷在线结算服务、驾培“先培后付”培训费全流程监管服务,助力京东、支付宝、百度等大型互联网平台践行普惠金融精神等。2017年末,民生银行直销银行注册用户超 1000 万,管理金融资产超 1000亿元。
(2)为 C 端用户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从余额宝的火爆到 P2P、众筹、互联网支付、消费贷款的百花齐放,C 端用户尤其是长尾用户的金融需求一直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直销银行 2.0 拥有“互联网+银行”的双重基因,可以为核心平台企业的 C 端用户,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更好地践行普惠金融的理念。
市场调研显示,个人用户对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需求旺盛。据宝象金融相关报告,中国网民中有 44.1%进行投资理财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规避市场波动和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更看重的是资产安全性和稳定性;30.2%的网民期望投资收益率在 5%-10%,29.1%的网民期望投资收益率在 11%-15%,而 P2P 网贷年收益率基本维持在8%-15%;33.4%的网民可接受损失在 15%-25%,26.1%的网民可接受损失在 5%-15%;45.9%的网民看好“互联网+金融”前景。
直销银行 2.0 要继续秉承互联网的便捷基因和银行的安全基因,力争满足 C 端用户的各类金融服务需求。一方面,要对标先进互联网企业,充分发挥互联网便捷基因优势,继续简化产品和服务流程,为 C 端用户打造极致体验,改变金融服务低频的特征,为盘活金融服务能力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借助银行多年积累的风控经验,为客户提供稳定收益和低风险服务,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用户对银行系直销银行的认可和信赖。
江苏银行直销银行自 2015 年末陆续推出“税 e 融”、“商 e 融”、“享 e 融”等产品,在国内直销银行中率先在线上贷款领域做出尝试,与国税、银联、自有渠道开展合作,为个人用户提供基于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全自助操作、全在线处理、全自动审批、全程无纸化的服务。
2、直销银行 2.0 向平台获客、批量获客大转变。在获客方式上,直销银行向平台获客、批量获客转变,秉持服务客户的理念,助力合作方提升客户经营能力。具体实施策略分为两类,构建细分领域的产投融平台金融服务模式、融入产业链和生态链的金融服务模式。
一是构建细分领域的产投融平台金融服务模式。对于在关键节点尚未出现核心平台的产业链以银行侧为主,打通产业链的关键节点,覆盖全场景,构建入驻式的产融投平台。
二是融入产业链和生态链的金融服务模式。以平台侧为主,银行与平台间直连,输出金融服务能力,构建产业链上平台与平台之间相互嵌入模式。对已形成生态圈的产业链,银行应开放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当产业生态链的培育者。
民生银行已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以及国网电商、搜狐、凤凰网、小米、360 等互联网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支付缴费、资金监管、电子账户、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开展创新,打造“通讯+金融”、“科技+金融”、“生活+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新生态,更好地服务平台、平台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平台上的客户,挖掘金融服务深度,与平台一起携手努力谋求“共生、共赢、共未来”的新局面。
综上可知,我国直销银行从 1.0 演进到 2.0,主要是受宏观政策、市场环境、科学技术等众多因素变化的影响,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产品业务形态以及获客模式等,谋求更好地服务客户、实现更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两个阶段的直销银行主要差异如下图所示。
第三期:
当前,在国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战略背景下,数字普惠成为重要的实现抓手,而直销银行作为一种数字普惠具体形式,在国家政策鼓励支持、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以及用户线上金融消费习惯养成等多方面有利因素综合作用下,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服务好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用户、践行普惠金融的生力军。
第一节 直销银行发展趋势展望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直销银行发展将呈现以下四个趋势。
1、技术赋能直销银行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科技的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直销银行运行模式,并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降低服务成本,具体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引入机器学习、虚拟现实、生物识别等新技术,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效率;二是通过云计算、分布式架构等方案,重构基础设施部署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打造服务海量客户的能力;三是利用大数据手段,提升风控反欺诈、产品定价、精准营销、智能投顾等方面水平。此外区块链等技术可为新的金融交易模式提供强大支撑。
直销银行在金融科技的运用过程中,一方面应把握金融科技发展趋势,通过加强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与第三方交流与合作等多种形式布局金融科技领域。在不断增强核心技术自主掌控能力、优化提升整体科技系统效率的过程中,开展对新兴前沿技术的学习研究、应用创新,培养数据思维,建立内外各方合作机制,加强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前沿高科技企业互利合作,可以共建的形式设立智能风控、精准营销等创新实验室,研究、落地创新项目,打造具有强大云计算、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智能金融科技体系。另一方面要构建标准化的开放业务平台,制定标准化合作对接流程,打造集对接、联调、测试、上线、运营管理等于一体的标准化商户合作平台体系,快速、高效推进各方技术对接和金融服务标准化输出,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业务产能。
2、平台化发展策略将成为未来直销银行的优先选项。近年来,平台经济正在快速崛起,在 2017 年全球市值前 10 的公司中,平台类企业占据多达 6 个席位,即苹果、谷歌、Facebook、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平台经济已成为全世界趋势性的商业模式、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范式,推动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日益发展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既带来机遇也产生了挑战。平台企业聚集大量的商户和客户,商户和客户有金融服务需求,平台有金融跨界合作、数据商业化、业务合规等需求,对商业银行传统的获客方式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平台具备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丰富的资源,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客群。
直销银行服务平台化将成为未来趋势。直销银行通过构建金融服务中介平台,在产品端实现本行、银行同业、非银同业、其他机构的基础产品和服务整合,打造财富管理、网络融资、支付结算、大数据服务的金融云,在客户服务方面将通过平台化融合方式,实现对平台企业、平台上中小企业、平台上的消费者的全面、综合服务。
《中国直销银行白皮书》:直销银行发展趋势展望和竞争格局分析
面对消费、产业、政务等领域的不同平台化程度,银行所构建的金融中介服务平台策略也是不同的,总体上可按照三种模式搭建。
(1)相关领域尚未形成聚合专业化平台的,直销银行可整合行内外资源,通过自建、并购、投资等形式打通关键节点,搭建入驻式金融中介服务平台,覆盖细分行业的全场景。以 2016 年平安信托收购汽车之家为例,汽车之家作为国内汽车垂直专业媒体,除获得平安集团资本方面的大力支持外,也将成为平安集团打造全方位汽车服务生态圈的重要一环。构建平台模式,一般需依赖集团或母行资源,形成对公和零售业务协同;另外,银行需明确自身服务边界,避免做大而全的平台,导致过大的资源投入,而且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2)相关领域已形成专业化平台,或受制于监管要求,平台还未向金融领域延伸的,直销银行可通过与此类平台进行对接,输出金融产品和服务。
(3)相关领域已形成具有垄断地位资源整合者,服务已延伸到金融领域的,银行很难自建平台让参与方入驻,直销银行相对可行的方案是向平台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的补充。
3、服务场景化。未来直销银行产品将是一个可以很简单的嵌入到各个金融场景当中去的标准化的产品,按照某银行资深金融从业者的观点就是金融介质化,未来,互联网银行、直销银行会成为一个银行进行移动金融化转型的介质化工具,在互联网维度空间里,成为像空气一样的一个介质,渗透到金融服务的各个场景当中去。
4、组织结构独立化。国外直销银行多采用独立法人经营模式,我国直销银行也将逐渐朝着独立化方向发展。伴随着我国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银行的正式开业,后续可能会有若干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获准批复。直销银行组织结构独立化,将在产品创新、与母行风险隔离、调动团队积极性、成本核算、客户经营、科技开发机制等多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直销银行独立法人化进程中,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将成为可选路径之一。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可提升资本实力,同时通过与股东的资源、技术、场景等对接,可快速提升直销银行生态的构建和发展能力,实现直销银行与股东的协同和共赢。
除了成为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成立单独事业部、独立团队等组织结构形式,也是各行根据自身条件和内外部环境,推动实现直销银行快速发展的在组织形态上的可选方案。
第二节 直销银行未来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经过 4 年多的发展,直销银行市场参与者众多,发展水平参差不起,中小银行发展直销银行的动力相对较大,以弥补其网点覆盖少、服务区域受限等不足,未来直销银行 2.0 阶段,竞争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国有大行:晚来的大象。国有大银行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直销银行在 1.0 阶段更多将其定位为获客工具,导致国有银行只有工行和中行开设了直销银行,农行、建行两家均未发布独立的直销银行产品。国有银行虽具备广泛的用户基础,但其用户活跃度相对较低,缺乏场景,在金融生态融合化趋势无法避免的背景下,国有银行也在寻求外部平台的场景对接,以纯线上的方式提供服务。在直销银行2.0 阶段中,竞争的舞台上将增加其身影,国有银行具有丰富的产品体系、广泛的用户基础等优势,在与平台场景对接中,具有显著优势。
2、中小银行:差异化的发展思路。
(1)民生银行:传统银行事业部模式,产品服务丰富。民生直销银行创新推出一系列投资门槛较低、规则明确、种类丰富的金融产品,形成集“存、贷、汇、投、支付缴费”于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业务开展渠道包括 PC、手机 App、H5 和微信,还通过空中营业厅、10100123 客服热线等专属服务渠道优化服务,并将账户与产品服务输出到一系列第三方合作平台。2017 年初,成立直销银行事业部,定位为直销银行业务的一级经营机构。
(2)平安银行:回归集团内交叉获客,提升客户价值。平安橙子银行是平安集团旗下的直销银行,2014 年上线之初进行独立运营推广,2016 年平安橙子与平安口袋银行(手机银行)实现入口统一,口袋银行开发 II 类户注册功能,支持客户绑定他行卡注册,打通平安集团旗下客户,借助一套账户体系,一方面共享客户与资源,综合营销,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减少客户录入要素,提升体验。
(3)百信银行:拥有互联网基因的独立直销银行。作为首家获批的直销银行独立法人,百信银行的成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传统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联姻,将为直销银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目前信息来看,百信银行将坚持市场化、差异化、智能化,树立普惠金融理念,以客户为中心,聚焦个人、小微和“三农”,并借助百度的科技力量,打造智能账户、智能风控等核心能力。
3、互联网银行:新锐力量,不容小觑。
(1)微众银行:聚焦个人消费贷款,市场规模扩张迅猛。微众银行是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由腾讯牵头发起设立,2014 年 12月获得由深圳银监局颁发金融许可证。微众银行客户主要是个人用户,借款用途主要是个人消费,主要产品为“微粒贷”。截至 2017年 9 月末,微众银行资产规模近700 亿元,累计发放贷款突破 6000亿元,管理贷款余额超 1200 亿元,管理资产余额逾 300 亿元,有效客户近3800 万户,覆盖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 567 座城市,其中近400 万客户在主流金融机构没有享受到任何融资服务,笔均贷款仅 8100 元,户均余额约 1.2 万元,近93%的客户贷款余额低于 5 万元。
(2)网商银行:深耕小微和个体创业客户。浙江网商银行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纯互联网运营,于 2015 年6 月 25 日正式开业。网商银行客户主要是电商商户与农户,生产性贷款居多,主要产品为“网商贷”、“惠农贷”。网商银行 2016 年营业收入 26.4 亿元,比 2015 年的 2.5 亿元增长 10 倍以上,净利润近3.2亿元。
第四篇: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2014
《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全文)
2014年07月10日 10: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10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
(2014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稳步发展对外援助事业
二、推动民生改善
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区域合作机制下的对外援助
五、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结束语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程中,中国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发挥出建设性作用。
中国提供对外援助,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充分尊重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诺、互利共赢是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持续增长,对外援助事业稳步发展。这里,就2010年至2012年的对外援助情况作一介绍。
一、稳步发展对外援助事业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持续增长。其中,成套项目建设和物资援助是主要援助方式,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增长显著。亚洲和非洲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地区。为促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对外援助资金更多地投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一)援助资金
/ 10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893.4亿元人民币。对外援助资金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三种方式。
无偿援助重点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中小型社会福利项目以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物资援助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三年中,中国对外提供无偿援助323.2亿元人民币,占对外援助总额的36.2%。
无息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社会公共设施和民生项目。三年中,中国对外提供无息贷款72.6亿元人民币,占对外援助总额的8.1%。
优惠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有经济社会效益的生产型项目、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较大型成套设备、机电产品等。三年中,中国对外提供优惠贷款497.6亿元人民币,占对外援助总额的55.7%。
援外预算资金由财政部按预决算制统一管理。优惠贷款本金由中国进出口银行通过市场筹措,贷款利率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由此产生的利息差额由国家财政补贴。
(二)援助分布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共向121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其中亚洲地区30国,非洲地区51国,大洋洲地区9国,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9国,欧洲地区12国。此外,中国还向非洲联盟等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
(三)援助方式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方式主要包括援建成套项目、提供一般物资、开展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派遣援外医疗队和志愿者、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减免受援国债务等。
援建成套项目。中国共在80个国家建设成套项目580个,重点集中于基础设施和农业等领域。
(此处插入表1,内容请见新华社新闻图片专线所配发的相关稿件)
提供一般物资。中国共向9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物资援助424批,主要包括办公用品、机械设备、检测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生活用品、药品以及医疗设备等。
开展技术合作。中国共在6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技术合作项目170个,主要涉及工业生产和管理、农业种植养殖、文化教育、体育训练、医疗卫生、清洁能源开发、规划咨询等领域。
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中国在国内举办1951期培训班,其中包括官员研修班、技术人员培训班、在职学历教育项目等,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培训人员49148名。
派遣援外医疗队。中国向54个国家派遣55支援外医疗队,共计3600名医护人员,开展定点或巡回医疗服务,诊治患者近700万人次。
派遣志愿者。中国向60多个国家派遣青年志愿者和汉语教师志愿者近7000名。
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中国向30余个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包括物资和现汇援助,价值约15亿元人民币。
减免受援国债务。中国免除坦桑尼亚、赞比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马里、多哥、贝宁、科特迪瓦、苏丹等9个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共计16笔到期无息贷款债务,累计金额达14.2亿元人民币。
/ 10
二、推动民生改善
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中国重点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农业发展,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医疗服务,建设社会公益设施,并在其他国家遭遇重大灾害时及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一)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至关重要。中国通过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专家提供咨询和开展技术合作、培训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等方式,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有效应对粮食危机。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49个农业项目,派遣1000多名农业技术专家,并提供大量农业机械、良种、化肥等农用物资。
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中国在农业领域开展对外援助的重要平台。2010年至2012年,中国在贝宁、莫桑比克、苏丹、利比里亚、卢旺达、老挝、东帝汶等17国援建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陆续竣工。中国通过试验、示范、培训等多种方式,将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给当地民众。利比里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杂交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近千公顷,培训当地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千余人次。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开展菌草、稻谷等种类的适应性研究、试验和示范工作,注意结合当地传统农业,并将技术培训推广至卢旺达妇女协会、稻谷种植协会等机构。
派遣高级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组。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派遣的农业专家,积极参与受援国农业规划工作,援贝宁专家组协助起草该国《农业法》和《农业管理法》,援博茨瓦纳、几内亚比绍专家组分别参与编写两国的《农业发展规划》。协助受援国完成促进农业发展工作,援莱索托专家组协助该国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无口蹄疫国家地位,援毛里塔尼亚专家组协助制定农业综合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建设方案。积极推广简单适用的农业技术,援博茨瓦纳专家组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援马里专家组设计推广稻田铁制水耙,帮助当地农民进行精耕细作。
开展农业管理与技术培训。中国结合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举办近300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修和培训项目,培训了近7000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农业培训项目领域广泛,既涵盖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管理领域,也涉及农村发展与减贫、粮食安全、农业南南合作等宏观政策制订问题,同时关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与流通等产业链发展议题。
(二)提高教育水平
2010年至2012年,为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教育水平,支持其教育均衡、公平发展,中国通过援建维修校舍、提供教学设备、培养师资力量、增加来华留学政府奖学金名额、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等,不断加大教育援助力度。
改善教学条件。中国援助了80余个教育设施项目,包括援建或维修中小学校、大学院校、图书馆等,有效改善了受援国的教学环境。中国为受援国无偿提供计算机、教学用具、文体用品等大批教学设备物资,帮助受援国建设大学网络平台和远程教学系统,为受援国丰富教学方式、扩大教学覆盖面创造了条件。
培养师资力量。中国举办了30多期院校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高等教育管理培训班、职业教育管理培训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研修班、现代远程教育研修班等,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千余名教育官员、校长和教职人员。
支持职业技术教育。中国在苏丹援建的恩图曼友谊职业培训中心累计为苏方培训学员数千名,为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中国已启动该中心的改扩建工程。中国积极帮助受援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至2012年,中国与埃塞俄比亚联合开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累计向埃方派出400余人次教师,培训当地农业职业院校教师1800名、农业技术人员35000名。
增加来华留学政府奖学金名额。2010年至2012年,中国政府共资助76845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为促进地区发展,中国不断扩大非洲国家来华留学政府奖学金名额,加大对东盟国家以及太平洋岛国等来华留学的支持,帮助上述地区欠发达国家培养人才。
/ 10
(三)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医疗卫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领域之一。2010年至2012年,通过援建医院、提供药品和医疗设备、派遣医疗队、培训医疗人员、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开展疾病防治交流合作等形式,中国支持受援国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疾病防控水平,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
援助设施和设备。中国援建约80个医疗设施项目,其中包括综合性医院、流动医院、保健中心、专科诊疗中心、中医中心等,有效缓解受援国医疗卫生设施不足的问题。同时,中国向受援国提供约120批医疗设备和药品物资,包括多普勒彩超仪、CT扫描仪、全自动生化仪、母婴监护仪、重要手术器械、重症监护检测仪、核磁共振仪等高端医疗设备,以及防治疟疾、霍乱等疾病的药品。
派遣医疗队。中国对外派遣55支援外医疗队,累计3600名医护人员,在受援国近120个医疗点开展工作,培训当地医护人员数万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受援国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在援外医疗工作中,医疗队员通过观摩示范、专题讲座、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内容涉及疟疾、艾滋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防治,病人护理以及糖尿病、风湿病治疗等领域,针灸、推拿、保健、中医药等中国传统医学。三年中,100多名中国医疗队员因贡献突出获得受援国颁发的勋章。
开展“光明行”活动。中国通过政府与民间渠道并进的方式积极开展“光明行”活动,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治疗更多眼病患者。从2003年起,中国先后派医疗队赴朝鲜、柬埔寨、孟加拉国、越南、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为当地眼科疾病患者免费实施治疗。2010年11月,中国“光明行”医疗队首次赴非洲,为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苏丹等国千余名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
提供传染病防控援助。三年中,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无偿提供了60批抗疟药、甲流疫苗及霍乱疫苗,并开展传染病防治培训,以上援助项目累计金额近2亿元人民币。2007年,中国与科摩罗启动青蒿素复方快速控制疟疾合作项目,使科摩罗莫埃利岛的疟疾发病率较同期下降90%。2010年至2012年,在进一步巩固已开展灭疟项目成效的同时,中国在科摩罗昂儒昂岛推广灭疟项目。
(四)建设公益设施
为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改善民众生活条件、开展社会公共活动,2010年至2012年,中国积极援建城市和农村公共福利设施、民用保障性住宅以及社会活动场馆,提供相关设备及物资,并开展运营管理技术合作。
实施打井供水项目。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打井供水项目29个,共打水井600余眼。中国派遣高级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家,克服自然环境恶劣、疾病侵袭及恐怖主义威胁等困难,帮助受援国打井供水。中国在多哥的卡拉区和中央区各打出200眼饮用水井,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和南苏丹朱巴市科托尔地区共打出38眼水井,并修建配套潜水泵和发电机组。在尼日尔援建的津德尔供水工程,解决了该地区数十万居民的饮水问题。
改善民众居住环境。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援建民用住宅、经济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80个,总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中国结合受援国当地生活习惯和环境特点,科学设计住宅外观,合理安排内部结构,在节约建筑成本的同时,严把建筑质量关,努力为受援国民众建造简洁美观、结实耐用的经济型住房。
援建公用设施。中国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援建文化场所、体育场馆、办公会议设施等公共设施项目86个,为丰富当地民众文化体育生活、改善所在国政府办公条件、提升城市形象发挥了促进作用。中国为斯里兰卡维修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中心,使这一40年前中方援建的项目焕然一新。中国为加蓬援建的4万人座体育场,2012年成功承办了第28届非洲杯足球赛决赛和闭幕式。在塞内加尔援建的国家大剧院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目前非洲规模最大的剧院之一。
/ 10
(五)开展人道主义援助
近年来,地震、飓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战乱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时常发生,造成受灾国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呼吁,及时提供紧急救灾物资或现汇援助,并根据需要派遣救援队和医疗队,帮助受灾国减轻灾害影响,尽快重建家园。
提供紧急救援物资或现汇援助。三年中,中国政府针对海地地震、柬埔寨特大洪灾、缅甸地震、巴基斯坦洪灾、古巴飓风、利比亚战乱、叙利亚动荡等自然灾害和人道主义灾难,提供了近50批紧急救灾物资,包括帐篷、毛毯、紧急照明设备、发电机、燃油、食品、药品及净水设备等,价值约12亿元人民币。此外,提供现汇援助约3亿元人民币。
帮助非洲国家应对粮食危机。2011年至2012年,非洲之角和萨赫勒地区连续遭遇严重旱灾,超过3000万民众陷入饥饿之中。2011年,中国政府先后三次向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吉布提、索马里等非洲之角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总额达4.4亿元人民币。2012年,中国政府向乍得、马里、尼日尔等非洲萨赫勒地区国家提供了价值总计7000万元人民币的粮食援助。
支持灾后重建。2010年,巴基斯坦遭受历史罕见洪灾,中国政府迅速展开多渠道、全方位的救援行动,并根据巴方需要,在灾民救助、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参与灾后重建。中国提供现汇援助,支持巴基斯坦政府“灾民补偿计划”;承担了受灾地区全长340公里的国道公路网修复工程,辐射受益人口达1.5亿。2012年3月,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姆皮拉地区发生爆炸事件后,中国援建了灾民安置住房,积极支持灾后重建。
提高防灾救灾能力。中国通过提供物资、开展培训等方式,帮助受援国提升应急救援水平,增强防灾救灾能力。三年中,中国对外无偿提供了十余批救援车辆及其他设备;为发展中国家举办防灾救灾培训班和研修班约30期,与700余名官员、技术人员交流分享救灾防灾经验。
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加强能力建设和贸易发展,加大对环境保护领域的援助投入,帮助受援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一)改善基础设施
中国根据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条件,合理安排无偿援助、无息贷款资金,发挥优惠贷款融资优势,帮助受援国建设有迫切需求的基础设施项目。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了156个经济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发挥在技术、设备材料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势,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项目投资成本。
支持交通运输建设。中国援建了70余个交通运输项目,包括公路、桥梁、机场、港口等。中国援建的肯尼亚西卡高速公路第三标段,使首都内罗毕到经济重镇西卡全线贯通,为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实现互联互通作出了贡献。中国援建的斯里兰卡汉班托塔国际机场进一步完善了该国立体化交通网络,对提升该国与周边地区的交往和联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提升能源供给能力。中国援建了20余个能源项目,包括水电站、热电站、输变电和配电网、地热钻井工程等。中国援建的加纳布维水电站具备水力发电、农业灌溉、渔业发展和观光旅游等多重功能,建成后不仅直接促进加纳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惠及西部非洲更广阔的地区。中国援塞内加尔达喀尔市输变电和配电网项目覆盖15万居民,有效解决了该市电网设备老化、经常性大面积停电的问题。
/ 10
推动信息化社会发展。中国援建了60余个信息化项目,包括光缆电信传输网、电子政务网以及广播电视调频发射台等。中国在土库曼斯坦、多哥、厄立特里亚等国援建的电信项目,为上述国家提供了高质量稳定的通信系统,使用户容量成倍增长。中国在喀麦隆、坦桑尼亚等国援建的光纤骨干传输网项目,有效促进光缆在非洲国家的广泛应用。
(二)加强能力建设
中国坚持“授人以渔”的援助理念,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和实用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增强自主发展的造血功能。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发展迅速。2010年至2012年,中国共举办1579期官员研修班。中国邀请其他发展中国家政府部门近4万名官员来华研修,内容涉及经济管理、多边贸易谈判、政治外交、公共行政、职业教育、非政府组织等。中国举办技术人员培训班357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培训技术人员近万名,涵盖农业、卫生、信息通讯、工业、环境保护、救灾防灾、文化体育等领域。为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公共部门中高级管理人员能力的需要,三年中,中国举办了15期在职学历教育项目,来自75个发展中国家的359名政府官员分别获得公共管理、教育、国际关系以及国际传媒硕士学位。
技术合作广泛开展。三年中,中国向50多个国家派遣2000多名各类专家,在农业、手工艺、广播电视、清洁能源、文化体育等领域广泛开展技术合作,转让适用技术,提高受援国技术管理水平。中国派出高级规划咨询专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制定土地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利用、河流治理以及经济合作等规划。中国专家在利比里亚开展竹藤编技术合作,向当地近500人传授竹藤编织技能,不仅有助于当地民众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摆脱贫困,也促进了利比里亚竹藤产业的发展。
志愿者服务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继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派遣志愿者,服务领域涉及语言教学、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中医诊治、农业科技、艺术培训、工业技术、社会发展、国际救援等,服务对象包括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农场、科研院所等。援利比里亚志愿者成功救治严重腹裂畸形新生儿,获得“非洲之星”勋章。援埃塞俄比亚志愿者改良甜瓜种植法,当年使果农获得大丰收;志愿者传授的沼气池修建方法,帮助当地民众有效利用清洁能源。
(三)促进贸易发展
中国积极响应世界贸易组织“促贸援助”倡议,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能力、给予零关税待遇、支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培训经贸人才等,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
改善与贸易有关的基础设施。三年中,中国援建与贸易有关的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约90个,有效改善了受援国贸易运输条件,扩大了与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中国积极提供商品检测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与贸易相关的物资设备,如向柬埔寨、老挝、缅甸、埃塞俄比亚、埃及、乍得、佛得角、赞比亚、塞尔维亚等国提供集装箱检测设备,为提升上述国家贸易产品检验水平和通关能力、有效打击走私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与贸易有关的生产能力。中国援建一批与贸易相关的生产性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受援国相关产业的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2011年12月,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期间,与贝宁、马里、乍得和布基纳法索“棉花四国”达成合作共识,通过提供优良棉种、农机、肥料,推广种植技术,开展人员培训,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链拓展,促进四国棉花产业和贸易发展。
促进对华产品出口。为有效推动发展中国家对华产品出口,2005年,中国首度对非洲25个最不发达国家190个税目的商品实施零关税,之后不断扩大零关税待遇受惠面。2011年1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上宣布,将对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到2012年底,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出口近5000个税目商品已享受零关税待遇。2008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吸收最不发达国家约23%的产品出口。
/ 10
支持最不发达国家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促贸援助”倡议工作组机制的积极参与者。2008年至2010年,中国每年向世界贸易组织“促贸援助”项目捐款20万美元,2011年后提升至每年40万美元。中国利用上述捐款设立“最不发达国家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项目”,为最不发达国家举办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研讨会,资助最不发达国家人员参加世界贸易组织重要会议和到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实习。2010年至2012年,中国以促进贸易便利化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主题,举办了18期研修班,与发展中国家400余名政府官员分享经验。
(四)加强环境保护
在坎昆、德班以及多哈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在分享国内节能减排经验的同时,承诺对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国家及非洲国家加大环保领域的援助投入,帮助其发展清洁能源,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援建项目。中国在清洁能源、环境保护、防涝抗旱、水资源利用、森林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气象信息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三年中,中国为58个发展中国家援建了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64个。
提供物资。2010年至2012年,中国向柬埔寨、缅甸、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密克罗尼西亚等13个发展中国家援助了16批环境保护所需的设备和物资,包括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及照明设备、太阳能移动电源、沼气设备、垃圾车、排水灌溉设施等。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格林纳达、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贝宁、马尔代夫、喀麦隆、布隆迪、萨摩亚等9个国家签订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物资赠送的谅解备忘录》,共向相关国家赠送节能灯50多万盏,节能空调1万多台。
开展能力建设。三年中,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布隆迪、苏丹等国开展技术合作,促进了上述国家太阳能、水力等清洁能源利用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举办了150期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班,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4000多名,培训领域包括低碳产业发展与能源政策、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与水土保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林业管理和防沙治沙、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等。
四、区域合作机制下的对外援助
中国注重在区域合作层面加强与受援国的集体磋商,利用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等区域合作机制和平台,多次宣布一揽子援助举措,积极回应各地区的发展需要。
(一)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积极在论坛框架下同非洲国家开展发展合作,逐步增加对非洲援助力度,有效促进中非关系全面发展。
优先促进农业发展。中国一贯重视与非洲开展农业合作。2010年至2012年,中国在非洲建成了1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另有8个技术示范中心进入规划实施阶段;派遣了大量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合作;为非洲国家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超过5000名。2012年7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援建更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粮食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能力。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一直是中国对非援助的重点领域。坦赞铁路是中国早期支持非洲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建成后,中国不间断地开展技术合作,为铁路运营管理提供帮助。2010年至2012年,中国在非洲援建了86个经济基础设施项目。2012年,中国宣布同非洲国家建立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为项目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提供支持,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建设。中国积极支持非洲联合自强和一体化进程,援建了非洲联盟总部大楼和会议中心,同时支持“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帮助非洲加强能力建设。
/ 10
推动医疗卫生合作。中国长期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目前,43支中国医疗队分布在42个非洲国家。中国援建了近30所医院和30个疟疾防治中心,提供8亿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物资和抗疟药品,为非洲国家培训医护人员超过3000名。援利比里亚塔佩塔医院项目医疗设备先进齐全,建成后由中国、埃及、利比里亚三国合作运营,为该项目可持续运营进行了有益尝试。
开展能力建设。三年中,中国在非洲国家援建了150所中小学校,培训各类人才约4.7万名。2012年,中国宣布实施“非洲人才计划”,在今后三年内为非洲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18000个。当年,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的政府奖学金名额已达6717个。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积极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在卫星气象监测、新能源开发利用、沙漠化防治、城市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在非洲援建的105个清洁能源和供水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或交付使用。2012年,中国启动为有关非洲国家援建自动气象观测站、高空观测雷达站等设施,提供森林保护设备,开展人员培训和交流研讨,支持非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二)促进与东盟务实合作全面发展
自2003年中国与东盟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积极在各领域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重点向东盟低收入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支持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距。
支持多层次区域合作。中国多渠道提供资金,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2010年至2012年,中国连续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宣布援助举措,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援建了一大批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项目,助推东盟国家经济发展。
促进农业综合发展。2010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中国—东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力度,与东盟各国共同建设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20个,示范推广面积达100万公顷;在东盟国家新建3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出30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赴东盟进行指导;在周边国家建设跨境动植物疫病防控监测站,建立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体系。
加强能力建设。三年中,中国为东盟国家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5千余名,涉及商务会展、文化艺术、汉语、金融财税、传统医药和传染病防治、新能源、农业等领域。
(三)支持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利用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与相关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
帮助亚非葡语国家改善民生。自2003年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成立以来,中国同安哥拉、佛得角、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东帝汶等发展中葡语国家重点在文教卫生、能力建设、农业等领域开展援助合作。2010年至2012年,中国向上述五国提供优惠贷款近16亿元人民币,培训人员2000多名。2011年中葡论坛培训中心在澳门落成,截至目前已举办10余期研修班。
加强与加勒比地区国家务实合作。中国积极落实2011年第三届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宣布的援助举措。截至2012年底,中国在第三届论坛框架下,向加勒比地区国家提供优惠贷款近30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同时,为加勒比国家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500余名,在地震或海啸预警监测网建设方面提供培训,为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等国家援建学校,向多米尼克派遣医疗队并培训医护人员,与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古巴等国家开展农渔业技术合作。
支持太平洋岛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重视发展与太平洋岛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支持其提出的旨在推进区域合作进程的“太平洋计划”。自2006年首届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以来,中国为岛国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超
/ 10
过2500名;与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汤加、密克罗尼西亚等国开展农渔业技术合作。中国协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疟疾防治,分别向萨摩亚、瓦努阿图、密克罗尼西亚、汤加、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派遣医疗队,并为岛国举办卫生官员、医院管理及医药研究人员培训班。
五、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随着参与国际发展事务能力的增强,中国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多边发展机构的援助工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展经验交流,探讨务实合作。
(一)支持多边机构发展援助
近年来,联合国等多边机构在发展援助领域的作用突出,尤其在推动发展筹资、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应对全球性发展问题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中国通过自愿捐款、股权融资等方式,支持并参与多边机构发展援助行动。
参与多边发展机构的援助工作。2010年至2012年,中国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工业发展组织、人口基金会、儿童基金会、粮食计划署、粮食及农业组织、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等国际机构累计捐款约17.6亿元人民币,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减贫、粮食安全、贸易发展、危机预防与重建、人口发展、妇幼保健、疾病防控、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三年中,中国通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项目,先后派出235名专家赴蒙古、尼日利亚、乌干达等9个国家,为当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供技术援助。2011年至2012年,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密切配合,先后派出15名专家赴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巴基斯坦,帮助当地控制脊髓灰质炎传播。2012年,中国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设立援非教育信托基金,帮助非洲8个国家开展师资培训。
支持地区性金融机构的发展筹资。中国加强与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西非开发银行、加勒比开发银行等地区性金融机构的合作,促进更多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环保、教育和卫生等领域。截至2012年,中国向上述地区性金融机构累计捐资约13亿美元。继2005年中国出资2000万美元在亚洲开发银行设立减贫和区域合作基金之后,2012年中国再次出资2000万美元续设该基金用于支持发展中成员的减贫与发展。截至2012年底,中国累计向亚洲开发银行的亚洲发展基金捐资1.1亿美元。此外,中国利用在非洲开发银行、西非开发银行和加勒比开发银行设立的技术合作基金,支持上述机构的能力建设。
(二)参与发展合作国际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发展合作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对话,分享发展合作经验。
积极参与全球发展议题研究与讨论。三年中,中国在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可持续发展大会、发展合作论坛、最不发达国家会议、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以及二十国集团峰会、世界贸易组织“促贸援助”全球审议大会、援助有效性高级别论坛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积极阐释中方的原则立场和政策主张。
与其他国家和组织开展发展合作对话交流。中国以开放的姿态与其他国家和多边发展组织在发展援助领域加强对话沟通,增强互信,相互学习借鉴。中国与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行发展援助研讨或业务交流活动。
(三)开展援外国际合作
为有效借鉴国际经验,提升援助效果,丰富援助方式,中国加强在发展援助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在尊重受援国意愿的前提下,与其他多双边援助方试点开展优势互补的三方合作。
联合开展培训活动。中国继续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会,粮食及农业组织,工业发展组织,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商品共同基金,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高级代表办公室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
/ 10
组织等机构开展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培训合作。2010年至2012年,中国与上述机构联合举办各类培训班近50期,涉及农业、贸易发展、防灾救灾、金融、工业发展以及社会公共管理等领域。
分享发展合作经验。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举办以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发展合作研讨会,邀请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参会,共享发展合作经验。2011年10月,中国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合作举办“中非大学校长论坛”,中非双方围绕中非大学未来合作前景进行研讨。中国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连续五年开展南南合作研讨活动,共同分享农业发展和农村扶贫经验。中国与亚洲开发银行连续举办五届研讨班,就亚太地区城市建设与中小企业发展议题开展交流。
试点开展三方合作。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柬埔寨三方在成功开展“木薯种植技术培训班”项目基础上,启动“扩大木薯出口”合作项目。2012年3月,由中国出资设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非多边教育合作信托基金正式启动,加大对非洲基础教育的投入。应库克群岛政府要求,2012年8月,中国、新西兰和库克群岛就合作建设库克供水项目达成共识,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民众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结束语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与实现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国际社会应动员更多的发展资源,加强南北合作,支持南南合作,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最终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
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国将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尊重和支持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切实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今后,中国将继续增加对外援助投入,进一步优化援助结构,突出重点领域,创新援助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帮助受援国改善民生,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享机遇,共迎挑战,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王炬鹏)
/ 10
第五篇:中国黑社会发展白皮书
中国黑社会发展白皮书
开篇语
中国警方捣毁河北省唐山市一个黑社会集团,令人震惊的是该集团与军警人员相互勾结,利用装甲车、军用吉普车等军用车辆及大批枪支弹药作武器,先后敲诈当地企业及个人钱财八亿多元,又霸占数座矿山,打伤多名警察。尽管中国黑社会与警察、官员勾结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像该集团明目张胆地与军队勾结被曝光的案例还是第一次,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政府打击黑社会的决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黑社会已经成型,并出现初期繁荣。这种繁荣的时代背景是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和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此时,中国结束了普遍贫困的平均主义时代,一些人使用非法手段致富,城乡差距及行业差距日益扩大,人们心理上有了贫富悬殊的巨大落差。这样的时代背景,为处在底层的人们结成犯罪帮派,牟取非法利益提供了动因。
而比这种劣势犯罪更危险的倾向是,中国黑社会背后出现了更隐形更强大的支撑力:“官匪一家”、“官匪勾结”。黑社会组织的头目和核心成员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身上的“光环”越来越耀眼,成为没有执照的“政府”。
中国法律一直对“黑社会组织”讳莫如深,而是称为“黑社会性质组织”。一直以来,在中国人和中国当局的认识,中国黑社会无论组织规模还是社会危害,似乎意大利黑手党离中国社会还十分遥远。但事实上,中国黑社会早已完成了“国产化”组装过程,并且在各地大规模流水线作业。有分析称,中国的黑社会正不断进化,大体每十年就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目前来看,经过长期的积累,中国黑社会组织正在形成一个内部精英阶层,他们除了学历高低不同之外,智商高,能力强,反侦查意识强,这些特点都给打击黑社会带来一定的难度。政商人脉保护伞也成为中国黑社会不同于其它国家黑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黑社会十年一次升级
有研究黑社会问题多年的专家称,跨区域、跨省联合、向内地渗透,内部形成精英层是中国黑社会组织近年的变化,黑社会的新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更大,打击更麻烦。
广东警官学院的周心捷表示:“现在中国各地都滋生了一定数量的黑社会,但中国到底有多少个黑社会组织,人数有多少,恐怕公安部也说不清楚。”南京大学教授蔡少卿估计,目前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至少为一百万。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曲新九说:“理论上,中国不承认存在黑社会,而称为‘黑社会性质’,但实际上是存在的。”直到2000年12月4日,中国部署首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之后,最高法院规定出“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应具备四项特征,简单说就是:组织结构紧密,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国家工作人员提供非法保护,以暴力为后盾。
自政府消灭旧的帮会以后,深圳首次在1982年在正式政府文件中使用“黑社会”一词,时间过去二十多年,黑社会组织在不断“进化”。法律界一般认为,中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发展,大体上每十年一个阶段,2000年以后的十年,是黑社会(性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主要特点是:黑社会组织数量由少而逐渐增多,组织化的程度和规模也逐步发展,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周心捷表示:“1990年代,黑社会性质的犯罪主要是砍手、砍脚这些直接的暴力犯罪。现在的黑帮正向公司化、企业化转变,黑社会就是一个非法产业,以暴力为投资并获取原始积累,然后向经济和政治领域渗透。”
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则如同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所说:“在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后,黑社会组织往往不惜重金向政府机构渗透,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建立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寻求非法保护。”广东的黑帮老大陈毅锋就是原广东省政协委员,还是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光捐赠的钱就多达七千万。
黑社会的另一个变化也引起更多担忧,那就是黑社会组织的跨区域﹑省联合,境外黑社会组织加紧向内地的渗透。曲新久说:“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现联盟,但正在朝这方面发展。”沈阳黑社会成员刘涌曾因被通缉而逃到广州,得到了当地黑社会组织的庇护。周心捷分析:“实际上,这就像一个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就有向外扩张的内在冲动,而且黑社会组织之间的联合对他们也是双赢的结果。”
同时,经过长期的积累,黑社会组织正在形成一个内部精英阶层,他们除了学历高低不同之外,智商高,能力强,反侦查意识强,这些特点都给打击黑社会带来一定的难度。
曲新久认为,中国的黑社会还处在初期阶段,解决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加强打击。从根本上来看,政府要更透明,司法要公正,民主要发展,社会要整合,才能消灭黑社会的生存土壤。
社会转型的必然:黑社会膨胀
中国公安部公开承认,部份地区存在警匪勾结的现像。中国黑社会势力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日益扩大的现像引起了中国问题专家的普遍关注。观察人士说,中国黑社会势力近年来恶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急剧的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
长期观察中国问题的作家高新认为,黑社会势力渗透政治、经济生活的现像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他说,台湾在其转型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警匪勾结、黑社会老大利用选举进入政府等种种官黑勾结的现像。高新说,中国正处在从一个完全不透明到半透明、从完全不讲法律到讲一点法律的阶段,当局现在已经不能象过去那样肆无忌惮地调动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来镇压抗议民众了。
高新说:“整个中国大陆司法界方面从无到有、从不健全到相对健全的过程决定了政府不可能象过去使用共产党传统的直接用专政力量来镇压老百姓的反抗。”
高新说,现在之所以屡屡出现当局被指控雇用黑社会成员镇压民众抗议正是他们为了避免在镇压过程中留下证据。在查无实据的情况下,不论是法庭、律师、还是媒体都无计可施。
国家主导市场转型导致钱权勾结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政治系夏明教授目前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官黑勾结,他正撰写《国家、市场与黑社会》一书。
夏明教授认为,中国的市场转型是以国家主导的模式推进的,中央控制很多资源,比如土地、能源,掌握很多政策,比如信贷、出口政策,往往权力插足的地方就可以给地方经济带来活力,这就成为包括黑社会在内的各种利益团体想方设法接近政府权力、渗透政府权力的动力,从而推动了钱权勾结、官黑勾结局面的产生。
同时,夏明教授认为,中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也做出很多退让,丧失很多功能。
他说:“中国国家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战略转移和退让过程中、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不断放弃它的功能,使得国家出现很大的功能的丧失和能力的丧失,引发了国家结构的削弱。”
夏明解释说,在中国的市场化过程中形成了黑市场,从事毒品、卖淫、人口贩卖、武器走私等非法活动,而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没有起到该起的政府职能作用。比如,虽然中国的色情行业兴旺,但中国政府固守宣传,坚持其非法性,不肯象其它许多国家那样对色情行业合法化,从而加以管理,结果让色情行业落入黑社会手中,垄断其高额利润。
他表示,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面前部分功能的丧失还表现在没有能力管理调控市场,无力进行产权的保护、合同的执行、债务的追讨等。政府在经济层面的各种缺位都造成黑社会的卷入。
走投无路:弱势群体成黑帮中坚分子
中国社会发展不公平的副作用日渐涌现,有人发财,但也有许多下阶层民众生活困苦,最后铤而走险加入黑社会,使黑帮不断壮大。中国官方媒体警告,中国已进入黑社会犯罪高发期。
《瞭望》周刊最近报道称,在黑恶势力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弱势社群由“弱”转“黑”的现象。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与财富分配的不合理化,带来城乡差别、失业、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弱势社群愈来愈多,矛盾日渐激化,同时又缺乏社会援助及关注,为黑恶势力的发展提供空间。
报道说,黑社会问题专家、南京大学教授蔡少卿曾估计,中国黑社会成员至少有一百万人。河北省先前拘捕林润良黑社会集团二十多名涉案疑犯中,近一半为无业人员,还有下岗工人、农民等,大多来自社会的低下层。数据显示,无业或劳教释放等人员是当前黑社会集团的中坚分子。
中国法学专家何秉松表示,社会最底层的共同特点是贫困、社会地位低、缺乏谋生技能。因此,他们一般悲观消沉、愤世嫉俗,对现实强烈不满。由于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排斥,犯罪便成为他们对社会不公的病态矫正方式。
报道并表示,当前中国黑社会多活跃于市场、矿山等资源集中、管理不善的地方,官员违法乱发开采证,令矿井之间矛盾丛生,矿主只好找黑社会摆平矛盾。其次是歌舞厅、洗浴中心、按摩中心需要黑恶势力保护,让黑社会有了经济来源,得到进一步发展。此外,当局打击犯罪不力,亦是黑社会坐大的原因之一。
扫灭黑社会的鸵鸟式立法
电影《大腕》里,几个黑衣人凶神恶煞要砸葛优的场子,葛优一拍桌子大喝道:“别跟我装黑社会,中国压根儿就没有黑社会!”观众哄堂大笑。
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巨大毒瘤,却从没有中国人因为加入黑社会组织而获罪——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上,只能看到“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字眼。
中国法律一直对“黑社会组织”讳莫如深,而是称为“黑社会性质组织”。顾名思义,所谓“黑社会性质组织”意思就是不够格成为黑社会组织。既然如此,两者的性质无法相提并论,量刑自然也应该更轻。因此,很多黑社会组织变成了打家劫舍、制定帮规、非法结社、持枪作案的小混混,和流氓集团差不多。无论组织规模还是社会危害,似乎意大利黑手党离中国社会还十分遥远。但事实上,中国黑社会早已完成了“国产化”组装过程,并且在各地大规模流水线作业。
中国的黑社会组织据说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民国时代,由于蒋介石和青红帮的渊源,黑社会势力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中共1949年建政后,大举镇压黑社会,仅不到两年,黑社会便基本上一扫而空,绝迹三十年。消灭妓院和黑社会一直以来是中共引以为荣的功绩。
也因为如此,昔日的荣耀成为巨大的包袱。就像长期不愿意正视娼妓回潮一样,当今法律始终不愿正视黑社会的真实存在。理由很简单,如果把黑社会的定罪写入刑法,就等于承认中国存在黑社会,这将使当局甚为尴尬。因此,法律只能以“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取代“黑社会”,这样的文字游戏使得立法远远滞后于现实。
中国不愿提起黑社会,也因为法律界始终强调规模、控制手段、渗入各阶层能力等等,并始终参照西方的定义(比如黑手党),从而对于涉黑组织往往归于疑似或者类似的定义。但是在黑手党发展初期,它的社会危害远不及中国当今的黑社会,而经过数百年发展,当今黑手党在量和质上自然强于中国的这些小字辈。
在1997年修订刑法的时候,法学界依然普遍认为中国没有典型的黑社会组织形态。因此对于以暴力、威胁或其它不正常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暴力犯罪,称霸一方,为非作恶,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在294 条中定罪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其组织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而不是“黑社会组织”。对于境外黑社会组织入境犯罪则称“黑社会组织”。立法者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以深圳两宗大案的审判为例。深圳中级法院2000年9 月第一次以“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对邓群等八名香港公民判刑,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上的第一次。而2001年9 月17日,深圳首例“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审结,首犯李成录被判以“领导、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并没有在字面上承认中国有黑社会,充其量仅承认存在黑社会的雏形或外围组织。
然而,2000年的张君犯罪集团以残暴和组织严密令中国社会大为吃惊,各地频繁发生的“黑社会性质”案也证明了中国的黑恶势力组织早已完全达到黑社会的标准。中国存在黑社会,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中国刑法不但没有对黑社会组织的准确定性,甚至连“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标准也有争议。最高法院2000年12月5日为刑法第294 条作司法解释,给出四条基本判断标准:组织能力、经济实力、国家工作人员参与、破坏公共秩序。
正是因为这个司法解释,在深圳李成录案庭审期间,控辩双方争论激烈。辩方认为,李成录案根本没有国家工作人员参与,不符合高院司法解释,所以李成录的非法组织“深圳市永兴摩托车出租公司”不能定义为黑社会性质组织。最后,法庭不得不抛下这条基本判断标准,认为李成录等人已形成固定的犯罪集团,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相当的经济实力,并且对社会危害极大,才得以判决“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名成立。
此外,现行刑法对黑社会性质犯罪既没有规定财产刑,也没有规定对其它涉黑财产的处置办法,达不到釜底抽薪的惩治效果。
显而易见,我国在反黑立法上采取了鸵鸟政策,不能正视真实存在的黑社会,法律就达不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中国黑社会发展白皮书(调查报告,中)
中国黑社会的发展模式
河南商丘市“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李铁良公开给公安局长写信,声称中国有三李,一是李登辉,二是李洪志,第三个就是李铁良。如果公安局敢在商丘打黑,李铁良就要在十天内取下公安局长的人头。
刘志高自号“狂龙”,是湖南邵阳“中国枭雄会”头目。枭雄会在邵阳市中心广场公开枪杀警察后,用毛笔写出一份布告贴到市区法制宣传栏里——中国枭雄会处决公安人员一名!特此布告。会长:狂龙。
在黑社会盛行的同时,中国社会也越来越流行一种炫耀人脉的时尚,从平民百姓到高级官员或企业老板,在谈及自己的社会关系时,往往会冒出这样一句话:“我黑白两道都有人!”
中国公安部2006年2月公开对外承认黑社会已渗入政界。三个月后,中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已不再说“渗入”,而是说“黑社会组织已经成功地控制了主要经济命脉,把一些新兴的行业,暴利垄断行业,黄、赌、毒等行业牢牢控制,一些基层政权已经伦为黑社会的打手,黑社会组织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专业化、公司化,国际化。”
近代上海黑社会的破灭
事实上,不管是美国、日本、意大利还是香港都有黑社会组织。公认最早的黑社会是发端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黑手党。Mafiya意即黑手党,原意为“勇敢”、“出众”、“完美”。在19世纪中叶,Mafiya不同于土匪,其成员有自己的生活哲理和道德规范,其内心具有自豪感,他们藐视政府和法律,即使同党没有任何道理,但也要袒护同党而反对敌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黑手党开始进入贩毒、色情、赌博、走私等行当,成为黑社会组织。1960年代后黑手党经营大规模贩毒,带来滚滚财源,最终通过洗钱而将势力插进经济和政治领域。
近代中国是黑社会普遍发育、泛滥的时代,分布之广、成员之众、活动之烈都为中国史上所罕见,其中上海黑社会更具典型性。
与意大利黑手党辛苦坐大后再将势力插进政治领域的发展模式不同,上海黑社会从上海开埠、租界诞生起酝酿,至1920年代成型,短短十年就达到顶峰。在政治风雨的漩涡里、华洋杂处的空隙间,上海黑社会成为亦官亦匪、亦隐秘亦公开的特殊社会阶层,并且从始至终与官府勾结。上自总统、总理,下至督军、省长、市长,无不以结识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三人为荣。不过,经过中共短短两年多的强力镇压,黑社会就已烟消云散。但改革以后黑社会何以卷土重来呢?
中国的“红顶子”黑帮
其实不光是黑社会,嫖娼、吸毒、赌博、走私等现象多是最近二十年卷土重来的。
中共建立政权初期,中央政府权力强大,事权高度统一,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制度。除了庞大的政权组织外和党团组织外,还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种社团组织、治保组织和群众组织密布社会。由于在政治上、组织上和生活上实行了严密而强有力的控制,黑社会组织实在难以寻找到发展的任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系崩溃,政府权力因应新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需要而逐步收缩,在社会的激烈转型中,没有新的合法而有效的民间权力组织填补政府收缩权力留下的空间,遂使黑社会找到了崛起的空间。众所周知,黑社会就是没有“营业执照”的“政府”,在政府权力所不及之地,黑社会就会起而代理权力统治,建立一套秩序。
警匪勾结,官匪勾结,在中国社会基层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中国目前的黑社会,与外国和港台黑社会在发展模式上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即其他黑社会是在发展壮大后开始寻求得到政界对其利益的庇护,例如推举议员、竞选行政官员、行贿官员等。而在中国,黑社会就是在政商人脉保护伞的庇护下才得以壮大的,官匪勾结,从一开始就是黑社会崛起的法宝。
虽然国内的色情行业兴旺,但政府固守宣传,坚持色情行业的非法性,不肯效法许多国家的先例甚至不愿台湾对色情行业合法化,从而取得有效管理,结果让色情行业落入黑社会手中,得以垄断高额利润。
同时,政府控制很多资源(例如土地、能源),掌握很多政策(例如信贷、出口政策),包括黑社会在内的各种利益团体就想方设法接近政府权力、渗透政府权力的动力,从而推动了钱权勾结、官黑勾结局面的产生。在金钱的驱动下,地方官员与黑社会迅速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利益结合体。
因此,黑社会势力渗透政治、经济生活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但是,如果官僚体系继续出现黑社会化的话,那么就会政令难行,出现“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这对政权的基础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毒瘤。
中港台黑社会的发展脉络
中国的黑社会自古有之,但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真正大行其道。黑社会1930至1940年代在中国大陆形成了高峰期,但中共建政后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主要活动被迫转移到了港澳台以至海外,在大陆上至少绝迹三十年。不过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港澳台黑社会势力迅速回流,与大陆当地黑社会勾结,使得黑社会在两岸三地遍地开花,并且向海外延伸。
香港黑帮:胶片记忆辉煌
港澳台黑帮中,香港黑帮因为港产黑帮电影而声名远扬,最为人熟知。香港将黑帮社团统称为“三合会(英译Triad)”,据称是著名的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洪门)的异变。由于很多华人黑社会组织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清朝的三合会,所以现在,尤其在香港,一般用来泛指华人黑社会组织。
现今香港约有五十七个三合会组织,大部分属于小型街头帮派。大型的三合会组织包括新义安、和胜和、14K等,人数达几千人,像美国、意大利的黑手党一样,都是久经世故的犯罪集团。有说法称香港现在正式的黑社会成员大约有二三十万,如果包括非正式成员则高达四五十万。
和胜和是香港现时最大的三合会组织,会众三万人。和胜和又名和字头,1930年成立于深水埗,早期根据地为九龙仔。十多年前已显衰退迹象,但看准了盗版光碟的庞大市场,几年内即起死回生,加上极力进攻中港软性毒品市场,摇身成为香港最具实力的社团。近年则以发展黄、毒事业开辟财源,并大肆“晒马(械斗)”增强势力。
新义安由向前在1919年创立,成员估计约有两万五千人。除香港外,新义安还活跃于英国、比利时、法国、荷兰以及广东省。新义安前身为1866年成立的“万安”黑社会组织,又称“台湾帮”,早年以潮州鹤佬人为主,又称“潮洲帮”。由于社团骨干为潮汕人士,龙头职位又属向氏世袭,加上是香港第一个将会员资料电脑化、社团企业化的帮会,故内部凝聚力一向较强。1990年代中,香港警方一度估计新义安已发展到八至十万会员,成为全港最大的黑帮组织。
14K成员介乎十二至二十万人,在1990年代一度是全球最大黑帮。它在1940年代国共内战后出现,原名为“洪发山忠义堂”,至香港发展后改称14K,名称源于在广州时的总部地址:西关宝华路14号。有称14 K组织与国民党关系密切,是蒋介石用以对抗中国大陆和扰乱其社会民生的工具。“14K”的“K”就是国民党(Kuomintang)的首字母。
台湾黑帮无处不在
国民党退守台湾时,也改变了台湾的黑社会生态,使之出现多元化发展。在今天台湾,黑社会势力无处不在。不论是黑道争斗、商场利益纠纷,甚至政治人物与黑道之间的冲突,常常需由隐身幕后的黑道老大来调解处理。竹联帮大哥詹龙栏与国民党关系良好,詹龙栏与李登辉、詹龙栏与连战都有合照作证。
台湾黑社会帮派虽多,但多是地方型小帮派。横跨全岛、甚至走向国际的仅竹联帮、四海帮与天道盟三大黑帮。其势力不仅遍布全岛主要县市,而且早已国际化,伸至美洲、欧洲、日本、东南亚、非洲及港澳与大陆地区。一个庞大的华人黑社会网络已形成,并与外国黑社会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竹联帮始于台湾,前身为“中和帮”。竹联帮从1960年代开始不断扩充,有“天下第一帮”之称。线报指出竹联帮在台湾成员近十万人,而在世界各地华人社会中发展的成员亦将近三万人,竹联帮势力之大,早已经深入台湾的党、政、军、经济等各界,与香港新义安、日本山口组齐名成为亚洲著名帮会。
天道盟是台湾三大黑社会组职中地缘关系最强的角头联盟。相较于竹联帮、四海帮、松联帮等成立于1950、1960年代的帮派,天道盟历史虽短,但势力相当可观,与前述帮派并列。就其成员出身来看,属于台湾挂帮派。除了台湾本土外,天道盟在海外均有活动,包括亚洲其他国家及美国等。
大陆黑社会出口转内销
在绝迹三十后,最近二十年中国黑社会走了一条“出口转内销”的路子,又重返大陆江湖,形成了大陆版的黑社会。
港澳黑社会组织对大陆的渗透始于1980年代初期。香港黑社会组织是最早潜入大陆的黑帮之一。早在1981年,深圳就发现有香港的14K、水房、和胜和、新义安和老东等组织的成员活动。在珠海,1982年在拱北口岸发现有澳门黑社会组织渗透活动,之后逐步扩大至香洲、湾仔、前山、南屏、唐家和斗门等地。
进入1990年代,港澳黑社会基本熟悉了大陆市场。不少黑社会组织都把内地视为“新大陆”,纷纷建立固定据点,许多大哥级人物也忙着考察大陆市场,而且被渗透区域也变得多元化。南北城市逐一渗透,海南的海口、三亚,浙江的宁波、温州,山东的青岛,辽宁的大连等沿海城市先后成为渗透重点。同时,长沙、南昌等大批内陆城市也成为其垂涎之地。
北京:黑社会聘请法律顾问
天子脚下,亦有黑帮?北京2006年7月开审的“二胡”集团案就是一例。这是建国以来北京首例开审的黑社会案,而未被审判的谁又知道有多少?
“二胡”集团老大是胡亚东、胡亚风兄弟。胡亚东生于1961年,身高一米八多,高高瘦瘦,与小一岁的胡亚风在北京市顺义区极尽威风,据称没有办不成的事。
初中文化的胡氏兄弟靠开设汽车修理厂和大面积非法挖砂起家,召集了大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失业者为其打工并充当打手。在经营汽车修理厂期间,胡亚东替别人将盗窃来的汽车倒卖到外地,前后销赃八十多辆,直到1999年10月东窗事发,被判入狱三年。待到2001年胡亚东出狱时,已俨然是黑帮大佬的气派,据称顺义区所有的地痞流氓倾巢而出,大摆接风宴席。有人当场送他一辆奔驰S600轿车,“二胡”黑帮自此真正进入“有所为”阶段。2006年7月检察部门指控的53起案件,几乎都发生在2001年后。
2006年7月的庭审中,检方对“二胡”的首宗指控,就是张国立事件。张国立是一家企业汽修班的班长,在1996年胡亚东还在开设汽车修理厂时是他的客户。因为张国立送来修理的车辆减少,因而开罪了胡亚东,被割去半个右耳。在胡亚东报复张国立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两名警察刘海英和郑葛以及律师张秋成,此三人均在“二胡”黑帮中起了重要作用,张秋成更被“二胡”聘为法律顾问。
经常以钱开道的胡亚东手眼通天,赢得了“讲义气”的江湖名声。张国立说:“胡亚东曾扬言,宁可把钱花到公检法的败类身上,也不赔偿给我。”“二胡”的资金来源,主要出自敲诈勒索和销赃,以及非法采矿。顺义区北小营镇附近地表下全是砂石,“二胡”自2004年4月起不顾政府禁令,大举开采,甚至打伤了前来制止的防暴警察。从此,即使有村官报警,也无人来管。村民说,只要挂着“古月”的牌子,车队就能畅通无阻。最壮观的时候,“二胡”的采砂车队上行下行,首尾相接九公里,其他车辆无法通行。
“二胡”势力如日中天,因此无人敢出头指证,许多被伤害的人都三缄其口。顺义北小营镇派出所周姓警察遭胡亚东殴打,在当地尽人皆知。胡亚东2003年11月25日因此还被判入狱十个月,于2004年5月24日刑满释放。后来周姓警察调离北小营派出所,到别处任职,有媒体记者找到他,但他却拒绝采访。另外一位被访者则心有余悸地说:“这一次,胡亚东也许出不来了,谁知道胡亚风会不会出来?”
“二胡”集团案已经于2006年7月开审,共有三十四人被控涉及五十三宗罪案,胡氏兄弟如果罪名成立,将为十三宗案件负责。
内蒙:警察黑帮横行十年
十几年来,苏和的名字,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简称“土左旗”)一带令人闻风色变。这个曾任土左旗公安局政委的人,操控着一个以警察为骨干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横行乡里。
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去年5月22日,公安部高层在一封举报苏和黑恶势力的民众来信上批示:“要督查此案”。同年5月29日,中国“打黑办”以第164号《民众举报线索督办通知》将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公安局原政委苏和等人涉嫌黑恶犯罪线索督办。自治区主要党政高官先后多次作批示。同年6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成立专案组,采取秘密调查、异地用警、异地审讯、异地羁押的方法,经过半年时间的调查取证,一个以苏和为首的横行乡里十余年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被一举摧毁。
今年4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法院对“苏和涉黑组织”作出终审宣判,主犯苏和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并处罚金两万元。其余九名涉案人员分别被判处五年至1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各种手段要挟当地官员
2001年,一位新任局长到土左旗公安局上任不久,就看到了奇特的一幕:一天半夜,时任旗公安局副局长的苏和给一位旗委副书记和一位副旗长打电话,让他们跑步到公安局长办公室。这两位官员果真跑步前来,进了办公室也不敢坐,站着被苏和辱骂了半个钟头不敢吭声。
新局长明白,苏和这出戏是演给他看的:“旗领导尚且如此,你敢不服?”这位新局长不甘示弱,反复抗争,最终败下阵来。2001年,局长责令经侦大队和巡警大队上缴罚没款物,苏和指使手下砸了他的办公室。局长无法正常工作,只好调离。
苏和恶名昭著,为何在十多年里,这样一个警霸非但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反而步步高升?关键的一条是他利用各种手段控制了当地一批官员。苏和最阴损的招数是对官员的子女下手,撺掇这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赌博或吸毒。办案人员说:“这些孩子大都阅历很浅,文化不高,欠下巨额赌债苏和给摆平,吸毒被抓苏和给放了。结果,不少旗领导欠下苏和的‘人情’。”一位姓丁的官员不买苏和的账,苏和就引诱其子吸毒,尔后又把孩子抓进戒毒所。
苏和善于“泼脏水”。想收拾谁,就将其邀请到酒店吃饭,找来一些“三陪女”侍酒,包间外面埋伏上警察打手。席间,苏和逼人大杯饮酒,对方不服就叫打手进来暴打,再安上调戏妇女的罪名把他拘留。
确有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官员在苏和手里落下了把柄。苏和给他们送钱,偷偷录音,再把录音放给对方听。土左旗公安局一位负责人说:“我刚调来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用办公室电话,苏和能窃听,窃听设备比市公安局的还先进。”一位办案人员说:“那些被苏和降服了的官员,苏和就是当众扇他们嘴巴子,他们都不敢吱声。”
排斥异己
苏和不是一个有耐性的人,更多的时候,他对有不同意见的官员大打出手。1996年夏天的一个中午,苏和在土左旗察素齐镇天义城饭店喝酒,碰见土左旗人大代表、交通局副局长朱满收。他说朱满收“不给面子”,让手下上去就打。朱满收侥幸从后门逃掉了,但是几个月后的一天晚上,苏和带人闯入朱家,让手下把一支双筒猎枪架在朱满收的背后,一脚把朱踹得面向苏和跪下,苏和当着朱妻的面对朱破口大骂。
即使这样,苏和还是觉得朱满收没有彻底服气。第二年,他又找到一个机会,让手下先用凳子打朱满收,然后再用绳子把朱绑回巡警大队,戴上手铐继续打。最后借口朱参加赌博,作了笔录才将其放回。朱满收多处受伤,在家治疗一个多月。
1994年2月3日21时许,因不满旗委常委会的一项处理决定,苏和带领手下王生平、孔繁军,闯进土左旗旗委一位高官的住宅。苏和让两个人在院里放哨,自己走进屋子,打开一只装满猎枪子弹的箱子威胁领导。这位官员赶紧给苏和的大哥打电话,苏和见状退回院子,从孔繁军手里拿过一杆猎枪,冲这位官员瞄准。王生平怕闹出人命,抢上去挡住了枪口。这时苏和的大哥赶到,苏和才带人离开。
打骂同事,是苏和在公安局内排除异己的主要手段。为了让自己的亲信担任刑警大队长,他多次殴打原来的刑警大队长,辱骂教导员,克扣经费、直接插手刑事案件,干扰刑警队正常办案。金山开发区派出所所长张永强拒绝购买苏和搞来的走私车,苏和就派人去打他,打到尿血还不算,后又借故将其开除。
家庭庇护
苏和生于1965年,自幼就以打架出名。上世纪80年代,苏和还只是个凶狠的小混混。听说白天有人跟他妻子开玩笑,夜里就拎着菜刀把人家叫出来,照头便砍。听说二哥因旷工被农业银行处分,晚上就去农行找行长滋事,门卫只说了一句“现在已经下班了”,苏和就把匕首刺进了门卫屁股。
由于家庭势力庇护,苏和不仅没有为这些恣意行凶案件承担任何刑事、民事责任,反而于1982年被调入土左旗法院,披上了法警制服。1986年,他涉嫌轮奸妇女,奇怪的是非但未被深入追究,还被调进了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公安局的治安科,成了一名警察!
从此,苏和的羽翼逐渐丰满。1991年他纠集了一批人,以开公司作掩护,有组织地进行违法活动。他们到天津、山东、河北等地进货,以货到付款为由,先把货物拉回来,然后就没了下文。对方来讨债,讨到的只有殴打、威胁和恐吓。这样,他们先后非法占有价值50余万元的货物。
1994年,苏和进入土左旗公安局巡警大队。此后六年,他不断招兵买马,一个黑社会性质组织渐具雏形。1999年,他当上土左旗公安局副局长,2002年又升任政委。他的党羽逐渐占据了局内重要位置:纪委书记、经侦大队长、巡警大队长、巡警大队教导员、毕克齐派出所所长、察素齐派出所所长都是他的黑帮成员。至此,苏和等人已经演变成为一个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警霸”。
这个黑帮的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型,骨干成员分工明确。苏和为首,由于在家中排行第三,被黑帮成员尊称为“三哥”或“三掌柜”;何长伟利用土左旗公安局纪委书记的身份,经常替苏和发号施令;于新江、聂子龙打着执法的幌子违法办案、以罚代刑,为黑帮组织大肆敛财,是苏和的“左膀右臂”;孔繁军负责经营管理苏和的“金宇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担任“管家”;其他五人充当爪牙和打手。
巧取豪夺
经一审法院认定,苏和等人共涉案61起,非法敛财三百多万元,犯有非法拘禁、受贿、强奸、寻衅滋事、非法狩猎、非法持有枪支弹药、赌博、抢劫、滥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非法持有毒品、销赃以及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等13项罪名。
披着“警察”的合法外衣,这伙人简直是一群肆无忌惮的强盗。苏和经常指使手下违法查办经济案件。2002年,对当地二十多家民营企业进行涉税大检查,没查出问题,就以限制人身自由为要挟,收取企业“保证金”28万元。他们从当地信用社违规贷款近千万元,用来放高利贷、倒卖汽车、开酒店,至今尚有贷款本金232万元、结欠利息114万元不能收回。他们多次购买二手车、走私车,然后高价卖给公安局及各队所,或是抵顶工程款、贷款,或是强迫他人购买废旧车,赚取巨额差价。
“抓赌”“抓嫖”,更是这个黑帮的惯用伎俩,他们频繁开展这类“行动”,借机对无辜民众非法限制人身自由,乱收罚款,然后私自截留非法收入。
如果有人在1996年9月的一个午夜路过土左旗的哈素海牌楼,必定会看到一幕奇景。当时,苏和带领二十多人前去“抓卖淫小姐”,他命令所有饭店老板和服务人员约三四十人,全部集中到一片空地上下跪,谁不愿意跪或跪得慢一点,就遭到殴打。苏和等人则坐在饭店屋里,轮番把人传进来审问,对不从命的拳打脚踢。这样持续了半个多小时。
2003年,苏和指使巡警队“抓赌”,在讨尔号庙营子村一次抓回五十人,谁家拿钱来才能赎人。还殴打这些人,逼他们招出还有哪些村民参与过“赌博”,根据这份“黑名单”,持续两个多月到村里抓人。当时正值农忙季节,很多村民怕被抓,有家不敢回,回家也只敢睡仓库,有的甚至睡在河槽里。
办案人员说:“有的村子为了逃避苏和的滥抓滥捕,专门在村头设了‘瞭望哨’,只要望远镜看到苏和一伙的车队过来,就上演全村集体大逃亡,如同应对鬼子进村。”
民众告倒黑帮老大
横行无忌的“老大”终究要付出代价。让其受到严惩的,正是那些他平时根本不放在眼里的百姓。2006年初,一封民众举报信寄到公安部,揭发了以苏和为首的警察黑帮的种种罪行。公安部领导指示:严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厅长赵黎平亲任专案组长,从全区抽调了五十名警察,在苏和盘踞十几年的土左旗展开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组成的专案组,经过半年调查取证,苏和团伙终于被送上了法律的审判台。呼和浩特:涉黑案十人中有九名是警察
中国公安部督办的呼和浩特市“6·06”警方涉黑案件日前侦查终结,并移送至鄂尔多斯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在这个涉黑案件中,主要有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公安分局原政委苏和为头目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十名,其中九人原为警察。
据新华网报道,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个黑社会组织以苏和自己经营的“金宇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为活动据点,以苏和分管的土默特左旗公安局一些部门为依托,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大肆聚敛钱财,非法控制土默特左旗公安局党委,干预旗委、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称霸一方。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2005年6月6日成立专案组,查明这个黑社会组织共涉案67起,涉案金额808万余元,涉嫌16项罪名,分别是非法拘禁、受贿、强奸、寻衅滋事、非法狩猎、非法持有枪支弹药、诈骗、赌博、抢劫、滥用职权、强迫交易、贪污、挪用公款、非法持有毒品、销赃以及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等。专案组还依法收缴了四支猎枪和338发猎枪子弹。
除了苏和,其它九名主要犯罪嫌疑人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公安局原纪委书记何长伟、土默特左旗公安局全胜路派出所原所长于新江、土默特左旗公安局经侦大队原大队长聂子龙、土默特左旗“金宇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孔繁军、土默特左旗公安局察素齐镇派出所原所长恒巴图、土默特左旗公安局毕克齐派出所原所长张俊生、土默特左旗公安局毕克齐派出所原民警陈吉平、土默特左旗公安局原民警高永刚、土默特左旗公安局巡警大队原民警任红彪。
中国黑社会发展白皮书(调查报告,下)
山西:205名官员涉保护黑势力被捕
在山西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205名官员因涉嫌与黑恶势力勾结、充当黑势力的“幕后指挥者”和“保护伞”被批捕,其中官员和煤霸勾结的情况非常严重。
据山西省检察长座谈会上透露,在山西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今年上半年共批捕涉嫌为黑恶势力提供保护的公务人员205名,涉黑涉恶案件51件。
据介绍,打掉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是此次山西“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也是行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严重侵蚀矿产、能源行业的煤霸非常猖狂,被列为山西“扫黑除恶”首要打击对象。
此外还有六类黑恶势力:扰乱建筑市场秩序,强行承包工程的黑恶势力组织;扰乱运输秩序,强占客源、货源,垄断运输线路的黑恶势力组织;扰乱歌舞娱乐场所管理秩序,敲诈勒索,收取保护费的黑恶势力组织;横行乡里、寻衅滋事或把持基层政权、欺压群众、为所欲为的黑恶势力组织;外来人员中受雇于人充当打手,护场助威,组织械斗的黑恶势力组织;设赌抽头,牟取暴利的黑恶势力组织。
中央将今年定为“扫黑除恶”年,而“扫黑除恶”的重点是深挖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此前,公安部部长助理朱恩涛也承认,“红帽子”黑帮为非作歹的现象确实存在。过去几个月,中国媒体多次报道地方官员与黑帮勾结,杀妻或清除政治及生意场上的竞争对手。
据中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此前透露,黑恶势力正日益向政治和经济领域渗透,黑社会势力已渗入政府部门,不仅仅控制贩毒﹑组织卖淫和勒索保护费,而且左右地方政治。同时,他们盘踞了建筑、能源等行业,而且组织形式也更加复杂和严密,“企业化”、“公司化”趋势显著。
江西:打黑打出白吃黑
被称为江西打黑第一案的熊新兴案2006年12月28日终审判决。此案中多名公安民警充当了犯罪分子的保护伞,其中包括原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许晓刚。案件终审但丑闻未结,2007年元旦刚过,又有举报称审理该案的九江市中级法院在一审时让被告人家属选派代表进行“谈话”并要求交钱,仅熊新兴的家属交的钱就超过六十万元。
《中国青年报》报道,熊新兴2005年2月28日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江西省公安厅刑事拘留。2006年7月17日,熊新兴案在九江市中级法院一审开庭。2006年9月26日,一审法院判处熊新兴死刑。公诉机关指控,熊新兴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贿为其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编织“保护伞”。
判决书称,熊新兴为了给其犯罪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寻求保护、逃避打击,利用金钱大肆拉拢、贿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编织“保护伞”。已查明充当“保护伞”的人员有,原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许晓刚、原抚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尹光,原临川市公安局巡警大队大队长操宜荣、民警祝金发等多人。
据了解,2002年至2004年间,熊新兴多次被举报涉嫌开设赌场、故意伤害、组织黑社会等犯罪情况,许晓刚向熊新兴透露举报的内容,并多次去抚州与当地党、政、公安机关领导用餐时选择熊新兴的山庄或叫熊新兴陪同。2004年9月,许晓刚得知省公安厅要抓捕熊新兴,便通过章新明、李雅将此消息透露给熊新兴,熊新兴得知此消息后潜逃。
熊新兴为感谢原抚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尹光在公安机关查处其违法犯罪活动时给予的关照以及以后能继续得到他的关照,于2002年夏天在珠海海湾酒店送给尹光现金五万元;如2003年年初在自己家里送给尹光现金十万元;2003年夏天在广州市的中国城大酒店送给尹光观金两万元;2003年秋天在尹光家送给尹光现金十万元。
就在案件“真相大白”之际,2007年元旦刚过,又有举报称“江西涉黑第一案中,九江市中级法院向被告人家属索取黑钱,仅第一被告人熊新兴的家属交的钱就超过六十万元。”
有律师称,法院在一审开庭之后,判决之前,让被告人家属选派代表进行“谈话”并要求交钱,说对量刑有意义,这种做法,在全国都罕见。还有的被告人家属被要求交“理财金”。被告人家属缴纳的钱大多是向亲戚、朋友借的,并不是被告人的赃款。更为重要的是,在法院庭审前被告人财产早已被查封和冻结。
据调查,熊新兴涉黑案中,九江中院在一审判决前,向被告人熊新兴家属分三次收取六十万元现金,向被告人许辉家属收取五万元现金,向被告人熊建祥家属收取三万元现金,向被告人张新军家属收取三万元现金,向被告人张文锋家属收取两万元现金,向被告人李华家属收取一万元现金。
上述款项都是九江中院以“暂存”的名义收取的。目前能调查收集到的收据和银行单据显示:在熊新兴涉黑案中,九江市中级法院至少向六名被告人的家属收取了74万元“暂存”款。
李肖霖律师就熊新兴家属向法院交钱的证据分析说,收据是由九江市法院财务部门统一出具的,收据中的“刑一”,指的是九江市中级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这个标志显示的是这笔款项是在属于刑一庭审判的案件当中收取的,以便和其他法庭加以区别。
六名被告人家属和律师表示无法理解收据中的“暂存”是何含义,但九江中院却表示,案件审理过程中可以这么做。九江市中院院长陈坚表示,法院收这个钱一是判决生效后要没收被告人财产的,要予以没收,全部集中起来交给国库,案子在审理过程中,就可以这么做;一是有的案件附带有民事诉讼,比如杀人的,对他人财产有侵害的,如果对被害人有所补偿,求得被害人的谅解,这样的话在量刑上可以考虑。
而九江市审计局一名工作人员则透露,九江中院向几名被告人家属出具的收据实质上相当于“打白条”。这名工作人名还拿出一张“江西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样张,这张票据上有江西省财政厅票据监制专用章。这名工作人员称,这种收据才是江西省真正的行政事业性收据。
此外,对于九江市中级法院的这一做法,刑法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当地审计局的工作人员均表示,现行《刑法》中没有任何一条规定法院可以向被告人家属收取“暂存款”或“理财金”。假如法院以减轻判刑为由,向家属收这笔钱(“暂存”款),应该引起上级法院的高度重视。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阴建峰博士表示,如果是赃款,则是被告人的犯罪所得,家属的合法财产不能当作赃款追缴;如果是对被告人的罚金,那么应该在判决生效以后才能执行。
黑恶势力向中国经济领域渗透
据中国公安部刑侦局负责人透露,当前黑恶势力的违法犯罪活动已经开始向经济领域渗透。其突出表现是称霸一方,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此外,他们充还当打手、杀手。有的专门看护地下赌场、色情娱乐场所,充当保镖;有的插手经济纠纷,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替人催款讨债;有的干扰司法公正,充当“地下法庭”,替人摆平事端。
前不久,河北省曲阳县警方打掉了一个以村支书李建设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这个团伙与多名当地干部沆瀣一气,网罗地痞恶棍称霸作恶,自1998年以来,以追债为名先后绑架人质八名,其中三名妇女惨遭强奸、轮奸,人们把这伙歹徒称作“绑架专业户”。涿州少女黄某被他们非法拘禁达六十多天,屡遭轮奸,并被这伙歹徒用大钢针沿指甲缝钉满十指,受尽折磨。
欺行霸市,是黑恶势力向经济领域渗透比较多见的类型。即称“行霸”,是目前最普遍的黑恶势力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垄断、独霸某一种或几种行业的经营权,并以收取“保护费”名义对其他经营者进行敲诈勒索。他们在某一地域或某一行业里,往往还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村霸”、“市霸”、“街霸”、“厂霸”、“矿霸”、“棉霸”、“路霸”们称霸一方,鱼肉百姓,群众敢怒而不敢言。
河南汝州市以唐利峰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召集打手成立“讨账队”,专门为非法金融活动收贷,动辄打、砸、抢、砍、绑,闹得鸡犬不宁。在汝州,哪家酒店、哪家企业搞得好,哪里开有娱乐场所,他们就到哪里收取“保护费”,不交就踢场子、砸摊子。
浙江省是全国商品市场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该省路桥、义乌、温州等地综合市场的托运行业基本上被黑恶势力所垄断,其中最典型的是路桥的“二林集团”,以林才红、林才勇兄弟为首,骨干成员有23人,还培养了一批未满16周岁、刚出校门的学生作后备打手。该团伙自1995年以来采用威胁、恐吓、破坏其他客货运经营户的交通工具等手段,在国道沿线作案28起,造成22人受伤,他们的“天龙公司”垄断了台州往返杭州的业务,长达五年,聚敛了几千万不义之财。
在一些地方,如果没有黑恶势力的允许,建筑工地无法开工,娱乐场所无法开业,集贸市场无法经营。黑恶势力在进行行业垄断的同时,暴敛钱财就成为了另一个“孪生兄弟”。以郑卫国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在西安市长安县采取暴力恐吓等手段,垄断了长安县的土方工程,如有人敢于同其竞争,就会遭到残酷迫害。2000年5月,郑卫国一伙将竞争对手张某绑架,进行恐吓、殴打,并残忍地用开水将张某浇烫成重伤。走私贩毒是黑恶势力在经济领域的又一表现。黑恶势力一般来说是个综合性的犯罪组织,但也有一些比较“专业”的,专干某一种犯罪,或着重于某一种犯罪,走私贩毒型即如此。此类黑恶势力并不只指走私、贩毒,还包括制造假币、假货,组织、强迫妇女卖淫,拐卖人口,赌博等犯罪。这种类型的黑恶势力与一般走私贩毒人员的区别是它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以及以暴力作为犯罪的主要手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毒品泛滥,贩毒分子与大陆黑社会勾结,贩卖毒品。辽宁省原来毒品甚少,现在沈阳、鞍山、丹东、营口、阜新等城市已形成“地下毒品一条街”。
高利放债也是一些黑恶势力暴敛财物的手段之一。这类黑恶势力目前主要出现在江、浙、闽及两广等地。广西梧州的张树林自称“宋江”,开了一家“及时雨典当行”,其实就是地下钱庄,张树林兄弟以此为据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黑帮组织,主要成员有29人,放债追债,高利盘剥。从这里借钱月息达10%,超期不还罚息50%,而且利加利、利滚利。雇用打手追讨、打杀,在梧州横行、作恶长达六年之久。有证据可查的就至少作案34起,砍伤16人,致残两人,重伤一人。直到1998年,张氏黑帮将一名没有袒护他们的袁姓法官的妻儿砍成重伤,惊动了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作出“严惩不贷”的批示后,公安机关将其“一网打尽”。在法院决定公开审理之前,才有八名受害人敢来报案,庭审期间有五人报案。庭审结束后几乎天天有人报案。在此之前,梧州百姓对张氏黑帮畏之如虎,一直不敢报案,甚至一些警察、检察官和法官受了张氏的欺压也不敢报案。
重庆警方此前打掉了伤害、敲诈勒索等作案70起,非法敛财6500多万元,涉案犯罪嫌疑人114名的封曼黑社会性质组织。
吉林警方查获了梅河口市号称“地下黑市长”田波黑社会性质组织,这个犯罪集团通过杀人、绑架、敲诈勒索、偷税漏税等作案手段,共掠夺财物价值2000万元。
有些黑恶势力通过非法手段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2001年3月初,浙江省警方历时5年、转战21省市,最终破获了目前中国最大的一个涉嫌黑社会性质的张畏犯罪团伙。号称浙江温岭“首富”的张畏,一面以合法经营为掩护,一面网罗150多名社会渣滓,巧立名目非法集资,侵占挪用客户资金,共骗取近五亿元资金。调查结果显示,此案涉及党政机关干部42人,司法机关干部15人,金融机构干部十人,其中包括前温岭市公安局局长杨卫中和温岭市前市长周建国。他们对张畏的关怀“无微不至”。张畏在温岭的别墅围墙上甚至有一块写着“温岭市公安局重点保护单位”的牌子。
为了控制一方经济,向经济领域渗透。黑恶势力往往不择手段暴敛财物,疯狂攫取经济利益,以“黑”护商,以商养“黑”,严重扰乱了中国的经济秩序。爆炸、杀人、抢劫、敲诈勒索、强奸、绑架、恐怖手段等严重暴力犯罪,成为犯罪团伙非法聚敛巨额财富,支持其所属经营组织洗钱的惯用手段,这也是黑恶势力最基本的、最初始的特征。
黑势力左右地方政治:盘踞建筑等行业
虽然公安部门不愿意承认国内黑社会势力坐大,但是现在愈益恶化的治安已经不容回避。据中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透露,黑恶势力正日益向经济、政治领域渗透,他们盘踞了建筑、能源等行业,而且组织形式也更加复杂和严密,“企业化”、“公司化”趋势显著。
盘踞建筑、能源行业
该负责人称,黑恶势力仍在不断滋生蔓延,并且日益向经济、政治领域渗透。目前,黑恶势力主要盘踞在建筑、运输、商品批发等各类市场,歌舞、洗浴等娱乐休闲场所和餐饮业,有的还渗透到有色金属、煤矿等能源领域。
同时,黑恶势力的犯罪手段更加隐蔽,一些“黑老大”不再直接实施暴力犯罪,有的临时雇佣社会闲散人员作案,还有所谓的“黑衣帮”、“光头帮”,专门受雇打架、撑场子、追款讨债,吃霸王饭、看霸王戏,横行街头,为害一方。
黑社会势力已渗入中共和政府部门,不仅仅控制贩毒﹑组织卖淫和勒索保护费,而且左右地方政治。此前,公安部部长助理朱恩涛也承认,“红帽子”黑帮为非作歹的现象确实存在。过去几个月,中国媒体多次报道地方官员与黑帮勾结,杀妻或清除政治及生意场上的竞争对手。
黑社会公司化趋势
据介绍,中国黑恶势力正处于滋生、发展时期,而且黑恶势力形成快、发展快,某个行业、区域的黑恶势力被打掉后,很快就有新的不法分子企图取而代之,甚至又发展为新的黑恶势力。黑恶势力的组织形式也更加复杂和严密,“企业化”、“公司化”趋势显著,他们往往以公司、企业掩盖黑恶组织,用经营活动掩盖非法手段,用公司利润掩盖非法获利。境外黑社会组织也在向中国内渗透。
在近年2月22日中央政法委召开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曾强调说,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也是加强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地方政府“黑社会化”
5月23日有两条新闻,让人心里感到格外不安:一条是安徽南陵县公安局招录11名干警,但其中竟有8人是在局领导的安排下,通过突击编造假工作简历蒙混过关的,他们大部分是有关领导的亲朋好友(5月23日;另一条是陕西潼关县工商局多次对入境的货车强行拦截,任意罚款,河南司机张建勋在被逼交罚款2.7万元后服毒自尽。)
这两件事都预示了一种触目惊心的趋势,即我们一些地方的社会生活和部分政府机构,正在走向“西西里化”(即“黑社会化”,因被黑社会对政府与社会生活高度渗透的意大利西西里岛而得名)。“西西里化”通常包括两个并行不悖的趋势:“政府黑社会化”和“黑社会政府化”。
“政府黑社会化”的主要特征是权力范围的私产化和权力行使的无规则性。掌权者把自己的治理区域视为私产或封建领地,任意使用其权力,不受任何制度与规则的约束,权力者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
这一特征在潼关县工商局那里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尽管司机张建勋的各种手续都十分齐全,并主动表示要出示商品合格证,但该局经检大队队长支忠民却说:“要是叫我看你们商品合格证书,我就罚你们5万元;如果我不看,就罚你们3万元”——这完全是黑社会老大的作派和口气,哪里还有一点点对法律的敬畏?在这个特定的时空和情境中,支忠民俨然成了法律本身。
而“黑社会政府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私人关系的网络统治,“家族”成员掌握着重要部门。表现为权力者任用官员并不是根据正常的制度程序规则或标准,而是任用私人朋党、亲族纽带、甚至是黑社会式的团伙。在权力者与其任用的官员之间就形成以私人效忠为基础的关系网统治。
在这一点上,南陵县公安局这次招录干警,可以说正是一个典型。我们不难设想,如果不是被举报并被招致媒体曝光,那么这8个冒牌货顺利地变身为“公安干警”之后,他们会把法律放在心上吗?他们会把社会公众的利益防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吗?一旦遇到问题,他们是服从法律还服从让他们穿上警服的“恩主”,这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而如果警察不服从法律而只服从自己的“恩主”,那这样的公安局和黑社会又有什么区别呢?
行政执法部门的“西西里化”所造成的后果,只能是社会的冲突和断裂,而绝不可能是社会和谐。因为他们依靠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暴力来获取利益,只能在受害者(主要是无权、无势、无钱的底层民众)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同时又因为他们穿着行政执法人员的制服,占据着合法的政府机构,这就使得受害者丧失了对国家公权力和法律的信心而陷于绝望。张建勋的自杀就是绝望的一种表现,但绝望的表现却并不仅仅是自杀,更大可能的却是以暴制暴,鱼死网破!
潼关县和南陵县,相距千里,却发生了性质同样严重的事件,让我们无法回避“西西里化”现象的普遍性。我们已经没有时间继续犹豫,到了破釜沉舟,痛下决心的时候了。
“红帽子”黑帮
中国的黑社会势力已渗入中共和政府部门,它们不仅仅控制贩毒﹑组织卖淫和勒索保护费,而且左右地方政治。甚至公安部部长助理朱恩涛此前会见记者时也坦然承认,“红帽子”黑帮为非作歹的现象确实存在。过去几个月,中国媒体多次报道地方官员与黑帮勾结,杀妻或清除政治及生意场上的竞争对手。
据德国之声引述中国国内媒体的报道说,“一些人买了官位,成了人大或其它机构的代表,这种情况不仅省市地方有,北京也有。有人甚至把自己的心腹送到警校学习。”
低工资﹑教育程度低下的官员﹑警察和政界人士往往都愿意为黑帮效劳。另一方面,官员们把黑帮团伙拉到自己一边,作为他们逼迫农民交税交粮的帮手。这些操纵犯罪的组织都有一些很形象的名称,如‘北霸天’﹑‘静国’或‘信美’等,他们的武器从腐败警察那里买来。与传统的犯罪集团相比,他们内部等级森严,大多听从一个称为‘大哥大’头领指挥,头领四周是一个由上层匪徒组成的顾问班子。想入伙的人必须先接受考验,团伙内部有严格的行为准则。作为考验,一些团伙甚至要求入伙者至少杀死一个人。”
分析说,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巨大社会变迁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纽带和村庄集体破裂,失业和失去生活根基的人数不断上升,这一切促成了黑社会死灰复燃。
目前中国黑社会会利用党政部门的官员充当保护伞,通常黑社会首脑在掌握黑道势力和经济实力后,再行贿党政要员,甚至得到显赫名誉。
福州黑帮头目陈凯,用数千万元行贿当地官员,包括六名厅级、十七名处级、十二名科级官员,使他们成自己的保护伞,并成功垄断福州的赌博业,又经营酒店、电动游戏机、夜总会、房地产等行业,涉及资金超过一亿六千万元。
称霸山西的“燕子帮”不但与当地政法官员勾结,编织关系网和保护伞,还用“无间道”的方式,将大批成员送入警校,有十五名卧底成功进入警队,并先后多次通风报信,协助其他成员逃脱。
被称为“中国涉黑第一案”的主角刘涌,背后更有极庞大的保护伞。有报道指,沈阳市检察院前检察长刘实是他的“干爹”,和平区劳动局前副局长高明贤是他的“干妈”,市中级法院前副院长、市政协前副主席焦玫瑰与他关系密切,更用十万美元的贿款令沈阳市长慕绥新为他提供强大的保护。
近年一些政府征地或拆迁事件中,发现有“不明分子”参与其中,使用类似黑社会的暴力威吓手段逼迁。抗议征地者被群殴,甚至被殴致死;抗议拆迁者被群殴或被暴力驱赶,类似事件已发生多起。去年6月11日,河北省定州市绳油村村民因征地问题与当局爆发流血冲突,导致六人死亡。
中国最高法院院长肖扬、最高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11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会议发表工作报告,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各地法院去年严惩包括黑社会组织等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结案近二十四万宗,判处罪犯逾三十二万人,情况令人担忧。
不打击基层政权的官黑勾结将跟“执政为民”的口号背道而驰,而打击了官黑勾结镇压民众抗争,又担心会被视为是高层在鼓励维权运动。中央政府往往希望地方政府,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将其扼杀于萌芽状态,而不要引爆成殃及中央的重大事件。温总理就曾警告地方当局在处理农村骚乱事件的问题上不要犯下历史性的错误。
地方黑恶势力侵入农村基层政权
中国一些乡镇领导容忍甚至纵使黑恶势力施行“合法的管治”,是目前黑恶势力侵入农村政治领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媒体的调查中发现,黑恶势力之所以能控制村级基层政权,与作为国家行政权力体制最基层的乡镇党政存在某些关联。有些是由于乡镇党政治理不当和打击不力,导致辖区内黑恶势力猖獗,而这些黑恶势力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就自然而然地将黑手伸向了村级政权组织,而乡镇党政则采取容忍的态度。有些则是乡镇党政领导有意识地扶持或纵使黑恶势力控制村级政权,他们不仅为黑恶势力控制村级政权提供各种的途径,有时甚至还亲自为这些黑恶势力张目,使其行为“合法”化。
报道说,农村基层政府“以黑治黑”或“以毒攻毒”,企图用黑恶势力来整治已经混乱的社会治安。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县市交界地,有些乡镇党政面对已经存在的黑恶势力,不是主动地依法进行整治,而企图采取扶持其中的一些黑恶势力来对付另一些黑恶势力。
比如,某镇属于县与县的结合部,历来比较乱,这个镇领导就启用了三个在当地有黑恶势力背景的人分别当任该地的三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这些人掌握了村级政权后,更加有持无恐,购置枪支,组织当地的黑恶势力与外县的黑恶势力进行多次械斗。其中某村的村主任阳某在村委会之外还成立了以其为首的非法组织“村理事会”,直接组织社会黑恶势力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某村村支书兼村主任的杨某更是当地黑社会的老大,在他控制下,利用村委会的名义,强迫村民出钱,非法购置枪支、制造了土炮等进攻性武器,将村政权组织变成了杨某及黑恶势力的根据地。
另外是“以黑治良”。有些乡镇党政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从农民那里收取税费,就企图借助外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某镇领导为了征收农民欠交的税费,就启用了当地“狠人”尹某做村支书,对村民动不动就是打骂,镇领导不仅不对他进行惩治,反而大力扶持利用他来对付村民。由于他能采取非法手段强迫农民交纳各种不合理的税费,就多次被镇里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而对村民的各种控诉不仅置之不理,还将这些告状村民视为刁民予以打击。
报道说,黑恶势力通过村委会的“民主选举”控制农村基层政权,是目前黑恶势力侵入农村政治领域的另一个特征。
在湘南某市集中整治的四十个黑恶势力控制的村中,有近二十名村主任因涉黑而被法查处。这些村主任都是在实行第四次村委会选举中,通过“民主选举”而窃取权力的。通过“民主”的方式来使社区内的“黑恶势力”合法化、政权化,是目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