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社会面临问提
和谐社会面临问提
1.在构建和谐色会主要矛盾有以下几点
1.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1.2人口膨胀对资源的压力增大
1.3社会主义体制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完善。
在当今阶段社会主义体制存在大量的问题。①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现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②贫富差距过大,背离了社会主义的目标,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③现阶段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造成了就业矛盾突出、收入分配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资源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
1.4社会成员诚信、道德缺失。诚信问题既是社会道德问题,又是社会经济秩序规范运行问题,诚信失衡导致公民道德素质滑坡,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秩序良好有效地运行,也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1.5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加强廉政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1.6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颠覆活动,企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未放弃对中国的渗透,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意识心态上的渗透,并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支持台独、疆独、藏独,企图分裂中国。境内反动势力如:热比娅等人制造的“7.5”事件、**等人策划的“西藏打砸抢烧事件”,严重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全。
第二篇:新形势下110指挥中心工作面临的问
新形势下110指挥中心工作面临的
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不断加强110指挥中心建设,在认真履行职责,兑现服务承诺,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树立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良好形象。“110”已成为公安机关的一面旗臶和品牌,成为公安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和动态环境下管控社会的有效机制。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增多,人民群众对110的期望越来越高,110指挥中心接警量不断攀升、任务不断增多,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笔者现就当前110指挥中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当前110指挥中心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骚扰电话和报假警影响接处警工作正常开展。在110报警服务台每天接到的报警电话中,无效警情约占10~20%,其中绝大部分是骚扰电话和报假警。打骚扰电话和报假警的主要是一些对社会现状不满人员和闲极无聊人员,利用公用电话、即将停机的手机和座机,骚扰甚至辱骂接警人员。中午12时、下午5至6时、晚上10时左右时段是骚扰电话和报假警的高发期。由于技术原因,目前对骚扰电话无法进行拦截。大量无效警情,既占用了有限的通信信息资源,又浪费了处警单位的大量精力和警力,出警单位到达现场后发现没有警情是常事,出警民警苦不
堪言,影响了正常执法执勤工作,甚至导致处警单位和110报警服务台之间产生误会和矛盾。
(二)非警务事件浪费了大量警力和精力。由于前些年公安机关110“四有四必”的大力宣传和承诺,老百姓认为公安机关是“万事通”,无论大小事件都找110,以致非警务报警浪费了大量警务资源。在110报警服务台接报的报警求助电话中,有20~40%的警情(有效警)是非警务事件,使得一线基层单位在完成日常工作之外,还要疲于应付大量的非警务工作,处理大量非警务事件。诸如涉及债务、劳务合同和商品质量、房屋拆迁等纠纷,以及部分需要向政府其他部门反映解决的问题,民警不去不行,去了又无法处理或解决,群众往往还不理解,意见非常大,有的认为警察无能,有的认为警察在包庇对方,甚至认为公安机关是“保护伞”,将矛头对准公安机关,给公安机关带来了极大压力。
(三)现场处臵不力。少数处警民警不能根据现场警情果断进行处臵,使案(事)件事态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化解,有的造成双方当事人都不满意,引发群众围观,甚至造成被动复杂局面。一是现场询问不到位,要点把握不准,贻误战机;二是现场处臵时语言内容和口气不当,造成群众不满甚至围攻;三是处臵盗窃现场的警情,随意触碰物品,影响采痕;四是控制当事人时,幅度过大,被别有用心的人诬告“警察打人”;五是使用警械、器材不加区分,容易引起纷争;六是必备警械未带,造成被动挨打;
七是必要的照明器材、救援器材未带,面对危险,束手无策。
二、造成110指挥难的原因
(一)110报警服务台与出警单位缺乏沟通交流。110报警服务台作为指挥部门,接警员坐机关下命令,往往存在对辖区不熟悉、对公安业务知晓不全面、对部分警情判断不准确,或者询问基本情况不具体等问题,导致下达处警指令时出现纰漏,使处警民警处无效警,从而引起处警单位不满。处警民警认为自己本身工作繁重,110指挥中心下达指令处理一些非警务警、无效警甚至假警,不免产生抵触情绪,对指挥中心派警不满。
(二)110社会联动服务机制落实不到位。由于110社会联动服务机制未得到有效落实,缺乏其他职能部门、社会群体的协助,导致在处臵群众求助时出现公安机关唱主角、甚至唱独角戏的问题。公安机关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群众对救助效果并不满意,处警单位和民警出力不落好,群众、民警都颇有怨言。
(三)报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不足。指挥中心在接处警过程中掌握大量的公安信息,负有整理研判接警信息、及时向领导参谋建议的职责,但目前这项职责履行得不好。由于对情报信息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注意信息的收集、整理、总结、研究,导致大量情报信息流失,造成资源浪费。
(四)110接处警人员综合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指挥中心
接处警工作政策性强、业务繁杂、知识更新快,要做到熟练精细比较难,加上有的民警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对接处警过程中遇到的突发性事件的指挥、协调水平有待提高。
二、加强110指挥中心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扩大渠道,加强宣传,明确110的职责范围。公安部制定的110接处警工作规则明确规定,碰上“急、难、险、重”的社会求助,110必须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警察的主要职责是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处理紧急事件、保障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但是,目前接警中有很多求助内容,如处臵有关水、电、煤、气等突发事件,单靠公安机关很难解决,需要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和专业工具。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了解110报警服务的职责和权限;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联动,需要专业人员和工具时能提供有效援助。
(二)理顺关系,健全机制,强化指挥调度职能。一是建立起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指挥体系。进一步明确指挥中心的职责、任务和权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赋予指挥中心紧急信息收集报送、110接警处警、突发事件处臵指挥、重大警务活动组织协调等职权,充分发挥其综合参谋、指挥协调的作用,建立起覆盖各部门警种,上下贯通、职能统一、反应灵敏、权威高效的指挥体系,确保警令畅通。二是严密指挥调度程序,提高快速反应和处臵能力。严格按照《110报警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指挥中心工作规则》等有关规定,对接警、指挥、出警、处警、反
馈等各个环节制定具体操作流程,完善接处警工作机制和勤务机制,使指挥调度程序合理、科学、快捷,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警务资源。三是加强内部管理,确保指挥中心有序工作。建立指挥中心各岗位工作职责、标准、要求,规范岗位管理。制定交接班制度、情况通报报告制度、信息追踪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岗位考核制度等,通过规范管理,严格考核,激发指挥中心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优化素质,提升接警员水平。一是配齐配强警力。按照指挥中心人员编制,本着“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原则,采取“公开选拔、公平竞争、培训考核、择优上岗”的办法,切实将有一定基层经验、过硬政治业务素质、较强分析研判能力和熟悉辖区基本情况的民警选入指挥中心。二是定期开展培训。要以“专业化、规范化、实战化”为目标,结合“战训合一”练兵活动,建立指挥中心指挥长定期专业培训制度,加强各类警情受理调度处臵工作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息综合研判能力,开展专业技能训练、信息编报训练等,以提升指挥中心整体工作水平。三是推进标准化建设。指挥中心作为对外服务的窗口和公安机关内设科室的龙头,应以基层基础建设为契机,以落实规范化建设为载体,狠抓内部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岗位规范化,语言、形象、环境标准化,作业程序化,塑造良好形象,发挥带头作用,高效完成指挥调度工作。
(四)立足实战,夯实基层,建立灵敏高效的处警队伍。一是充实一线处警警力。坚持以“警务前移延伸、警力下沉实战”为切入点,大力做精机关、做大基层、做强实战。增配处警人员,更新处警装备,增加基层一线警力,提高街面见警率,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二是增强工作主动性。基层一线处警单位要增强主动性,提高对辖区一般警情和事务的调度处臵能力。在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根据辖区具体发案情况、治安状况,科学调度、部署辖区的警力和巡防力量,以提高接处警实效,确保重大、突发性警情的及时有效处臵。三是加强演练,增强实战能力。修改完善重特大刑事案件、交通消防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的处臵预案,适时组织演练,提高刑警、治安、交警、消防、派出所等各警种协同作战的能力,确保各类重大案件、事故、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迅速处臵。
(五)广泛搜集,认真分析,切实加强情报信息研判工作。信息收集,甄别处理是指挥中心的基本功,指挥中心作为情报信息的汇集地和加工中转站,要仔细甄别,冷静应对,果断处臵,把影响和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为案事件的侦破和处臵赢得先机。要进一步规范指挥中心信息工作的收集、报送、反馈等各个运行环节,准确、及时、全面地对情报信息进行汇总研判、统计分析,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领导和上级机关。同时,要建立以指挥中心为核心,以国保、交警、治安、刑警、消防、派出所等部门为基础的情报信息运行网络体系,建立情报信息互通联系制度。
第三篇:关于中国的政府信息化及其面临的实践问题上[模版]
中国的政府信息化及其面临的实践问题上
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程度相适应,中国政府近年来对国民经济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化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从政府推进信息化的举措和目前政府信息化面临的问题两个方面,简单回顾和总结中国政府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历程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一。中国政府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化的主要举措
虽然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传统产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主导部分,但中国政府对全球性的信息化革命始终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以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实现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同时,在政府信息化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初步提出了电子政务的主张。这些改革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化奠定物质基础
中国政府领导人很早就意识到了全球性的信息化革命,并作出重要的指示和部署,这些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江泽民主席在有关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中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各个方面积极加以运用,要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与之相适应,在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中央决定组建信息产业部,这是推动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1999年12月,中央又决定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吴邦国副总理任组长。[1]
在中央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中国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9年,全国通信业务收入比1995年增长184.2%.电话用户实现了跳跃式发展,迅速实现了从百万户、千万户扩展到亿户,2000年9月,全国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突破2亿户。目前,固定电话的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移动电话的规模居世界第一位。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4.7%,城市电话普及率为32.1%,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为4.7%,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80%.[2]
为了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国通信业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逐步实现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和电信重组,包括基础电信和增值电信业务在内的所有领域已基本破除垄断,市场竞争的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市场竞争,促使中国信息产业在短短的20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国家的计划,“十五”期间,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将超过20%,市场规模要比2000年翻一番,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到2005年,固定、移动电话网的规模容量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40%,基本实现行政村通电话。到2010年,市场总规模再翻一番,基础设施、科研生产、信息服务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3]
2.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与政府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和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1年7月发布的统计资料,中国上网计算机数约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839万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265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为454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793万,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为403万。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07万。[4]
为了推动信息化发展,中国近年来大幅度下调了电信资费。1999年与1995年相比,固定电话初装费和移动电话入网费分别下降了81%和75%;国际及港澳台电话资费下降了60-70%;因特网资费下降了70-80%.[5]2001年7月,中国正式取消了固定电话初装费和移动电话入网费。电信资费的不断下降,刺激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经常使用互联网进行相互交流。2001年7月,中国政府还在世
界上率先推出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由20项指标所构成,包括诸如人均带宽拥有量、人均电话通话次数、长途光缆长度、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等指标。
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政府信息化的进程。实际上,早在70年代,中国政府就开始在统计、地震、气象、电力等部门利用计算机做不同数据处理工作。但政府信息化的真正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建设。1983年国家经济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始规划和设计,带动了“六五”期间的12大工程及扩展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如邮电通信系统、气象预报系统、电网监控系统等。从1975年下半年开始直到80年代中期,由国家计委牵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日元贷款,43个部委局都设立了信息中心。第二次高潮是重大跨部门应用工程。1993年,“金”系列工程-“金关”、“金卡”、“金税”、“金企”等。第三次高潮是1997年以后,高性能的局域网、与业务工作结合的广域网、同级政府互连的政府网、与因特网连接的政府上网等网络应用。
1999年1月22日,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四十多家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在京共同举办“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会议同时开通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各地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收看了会议实况;政府上网工程主网站正式启播,成为我国政府上网的导航中心和服务中心。通过“政府上网工程”的全面实施,揭开了1999年“政府上网年”的第一幕,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1999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国防科工委、中国贸促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国家测绘管理局、国家海洋局等单位加入政府上网工程发起单位行列,政府上网工程发起单位达57家,国务院各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上网单位34家。政府上网工程的全面启动已直接推动中央和地方政府信息化进程,各省市政府机构上网的积极性普遍高涨。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河南、山东、海南、河北、湖南、黑龙江、陕西、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政府已经召开了全省(区)范围的政府上网工作会议,成立了专门机构,拨付专项资金用 于支持该项工作,将政府上网工程作为今年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落实。截至2000年7月底,政府上网工程下注册的政府网站域名达到近4,000个。根据最新的统计,在CN下注册的域名数共有128362个,以gov注册的域名已达到5181个,占整个域名总数的4.0%(见附录一:CN下注
册的域名统计)。为推动“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国邮电电信总局为政府部门研究制定了相应的网络技术方案,并出台了“三免的优惠政策”,即在规定期限内“减免中央及省市级政府部门网络通信费,组织ISP/ICP免费制作政府机构部分主页信息,组织ISP/ICP免费对各级领导和相关人员进行上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在政府信息化的浪潮中,各地方和部门纷纷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电子政务在某些方面初具雏形。金融、财税、海关、外贸、科教等部门利用公共电信网组建的全国性计算机信息系统已达到108个。由海关总署牵头,国家12个部委联合开发的口岸执法系统可以在网上直接向海关、国检、外贸、工商、税务等政府机关申办各种进出口和行政管理手续,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企业为了办理一项进出口业务而往返于各个部门的状况,实现了政府对企业的“一站式”服务。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01年6月15日发布了关于实行企业登记互联审批的规定,提出了工商登记事项实行“一家承办,转告相关,互联审批,限时完成”的原则。以后,申请人申请开设企业,只需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申请人的基本情况通过互联网转告相关部门,相关部门的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审批,并通过互联网将审批情况告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种改革,极大地方便了申请人,避免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产生腐败的机会。另外,根据北京市政府的“十五”规划,要在“十五”期间建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施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公共交通、金融、保险等综合性IC卡“一卡通”工程,覆盖全市600万受保人群。建成联接市、区(县)、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四级北京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支撑体系,实施信息化社区计划。“ ”十五“规划期间,要创造条件将主要政府业务以电子化方式提供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在线公众服务,使北京市政府成为全国领先的电子政府。[6]
3.通过立法,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和规范
为了保证互联网与政府信息化的顺利推进,中国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加强对互联网与信息安全的管理,先后制定的专门性规定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
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关于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备案管理的通告》、《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商用密码管理条例》等。[7]另外,诸如《保密法》、《著作权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也都有涉及到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化的规定。
二。中国政府信息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政府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政府信息化仍然不尽如人意,在某些方面实际上面临着极大的障碍和困难。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中文信息资源严重短缺,政府信息难以上网
目前,中文信息不足因特网上的千分之一,这和汉字拥有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使用者是不相称的,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部门掌握社会信息资源的80%的有价值的信息,3000多个数据库,但大部分都还是死库,亟需采取有效手段让这部分库“活”起来,进入市场进行流动,产生增值。各省有关部门对于启动省内政府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手段开发利用作了一定的工作,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未形成将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态势,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和办法。国家和政府信息部门并没有真正发挥起作用,势必引起信息市场的混乱,“垃圾”信息、失真信息随处可见,我们的企业和个人常常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统计资料等信息,不可避免地给一些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特网这种最廉价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我国刚刚兴起,一些政府部门对于把自己的信息内出来共享的意识不够强,有些政府部门的部门利益意识又太重,不愿意把信息拿出来共享,这就亟需我国信息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组织和引导;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灵活的机制和政策;长期以来政府信息部门的大量建设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上,缺乏信息录入、信息更新、信息深加
工的专项资金和技术,更缺乏把这种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后产生增值的手段。目前,许多政府网站内容陈旧、缺少特色、缺少与民众的互动与沟通,甚至变成了商业门户网站。
虽然从80年代开始中国的政府部门就普遍设立了各种信息中心,但它们的主要职责是为各级政府的管理和决策服务,并不向社会提供信息。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现在大部分的信息中心都被划为事业单位,开始面临生存危机。于是,利用手中所掌握的信息从事商业经营就成为这些信息中心的必然选择。由于这些信息中心与国家机构的密切关系,它们往往能够垄断许多政府信息,并以高额定价来谋取垄断利益。许多国家机构为了从其控制的信息中牟利,同时也为了逃避公众的指责,也愿意与信息中心甚至是一般性的商业信息开发机构合作,通过特许使用或者独家提供的方式,将政府信息提供给信息中心,由它们通过商业方式谋取利益。结果,为了便利信息流通设立的信息中心,实际上成为限制信息流通的障碍。
2.政府信息安全存在严重隐患,制约政府信息化进程
政府上网要发展,必须解决对安全问题的担忧。目前我国信息安全面临许多严峻的形势,在信息产业和经济金融领域,电脑硬件面临遏制和封锁的威胁;电脑软件面临市场垄断和价格歧视的威胁;国外电脑硬件、软件中隐藏着“特洛伊木马”;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很差,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和危险性。[8]
由于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存在大量网络黑客甚至黑客组织,出于不同目的,对各站点攻击并篡改页面的事件层出不穷。网上政府是政府在网上的形象,网上政府发布的一些重要新闻、重大方针政策、法规具有权威性,如果一旦被黑客篡改,将影响政府形象,甚至造成重大的政治经济损失。中国政府信息化的进展有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安全考虑。考虑到政府上网的必要性及对网络安全的顾忌,中国许多政府机构采用了两套网络的方案-即公开的Internet及 各部、委、办、局的Intranet两套独立网络的规划,避免了黑客通过Internet侵入Intranet的可能 性,不失为是一个好的方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最为主要的表现是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完整性,限制了政府信息为民众所利用。
3.“数字鸿沟”制约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化
中国人口众多,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存在明显的人均GDP差距,而且还出现了明显的信息差距。中国东部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它们直接制约了中国中部与西部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信息化的发展。目前除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和个别相对发达的省市之外,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如中部的山西、安徽、江西等省市的部分县市,西部的甘肃、宁夏、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等省市和自治区的大部分县市和县级民族自治区的政府政务网络化的建设,仍处于较低的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北京人均电信业务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23倍,甘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8.5%,西藏为30.8%,贵州为28.3%.[9]进入90年代,中国地区间的信息差距明显扩大,从因特网的普及率来看,目前仅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网络用户数就超过中国总用户数的45%,其中北京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17倍。宁夏、广西、新疆、内蒙古的人均网络普及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青海、云南、贵州、西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中国的信息差距不仅体现在地区之间,而且还体现在城乡之间。1990年,中国城市电话渗透率为1.78%,而农村仅为0.17%;到1999年,城市电话渗透率为19.19%,而农村仅为3.92%,相对差距约有5倍。先进的因特网在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大,目前网络用户中只有0.3%是农民,也就是说,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可以说中国农民是网络革命的局外者。你好哦啊,
第四篇:区县一级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区县一级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佳富龙章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区县一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
1、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据某县级市统计1—3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62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66元,相差1.70倍,差额4374元,比2006年差额3856元多出518元。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更大。这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制约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另外,各乡镇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
2、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特别是在农村,信息系统、农业科技、农业基础研究等方面供给缺乏;在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和义务教育等方面也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如信息系统供给方面,某市于2005年被列为全国“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县(市),但在硬件配置上电脑挂靠在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中心,每村仅1台,农村宽带用户仅5000户,个别贫困村更是空白,“信息靠吼、交通靠走、运输靠篓、治安靠狗”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彻底解决。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农村,各种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生态污染和土地碱化、硬化;先进地区淘汰的化工企业进驻我市乡镇,使得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某乡镇的铅污染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对煤炭、河砂等矿产资源的私开乱采,既浪费自然资源,又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安全隐患。
4、干群关系不够融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干部与群众的接触和交流日益减少,干群之间的感情日渐淡化,极少数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漠视民生引起群众反感;少数干部对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踢皮球”、许空头支票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很多工作推进难度较大,矛盾容易激化,群众集体越级上访时有发生。某乡5人因农村民营有线电视网络经营问题三次进京越级集访,暴露出利益冲突、干群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原因
1、政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我国实行城乡二元政策,使工业远远超越了农业发展速度。“工业主导”战略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又使工农业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和谐的现象明显化。
2、体制因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民主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导致部分官员、干部只对上负责,忽视了民生冷暖;财政分成体制的模式化,导致富乡更富,穷乡愈穷;GDP至上的考核体制,导致部分乡镇只重发展经济,轻视环境治理;一味地强调工业化、城市化,导致大部分公共投入集中在工业和城市,造成农村公共产品的匮乏。
3、教育因素。社会的和谐与教育、文化的和谐密不可分。由于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理论教育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与不足,导致农民所受的文化教育极少,市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老百姓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但参与渠道狭窄,缺乏与政府交流的途径,利益诉求表达不畅,也导致 了不和谐因素的滋生。
三、对策
(一)要提高认识。自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之后,和谐社会建设如一股春风在神州大地风生水起。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二者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要切实纠正“经济建设是硬任务、社会建设是软指标”的错误认识,着力增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自觉性,使社会建设软指标“硬”起来,推进建设和谐社会。
(二)要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必须加大投入。加大投入要处理好两层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公益性事业投入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对那些适合或可以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可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动员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二是处理好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一方面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社会建设的投入,并向农村、向困难乡镇倾斜;另一方面要按照政事公开、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产业,使增加的投入有效转化为增加公共服务,实现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要强化措施。要按照“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原则,明确责任,强化措施,推进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一是领导要带头。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调查研究,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要深化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把领导社会建设的绩效列为考核“硬”指标;要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二是干部要为主。某县有3万余名财政供养人员,有5万余名中共党员,他们理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要巩固和发
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要深入开展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作风教育和廉政教育,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激励真抓实干,坚持执政为民,使广大干部成为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三是群众要参与。和谐建设,人人有责。要深入开展淳化民风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要继续开展基本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举全民之力把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系浏阳市委宣传部干部)
第五篇:从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拆迁难题看和谐社会建设
从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拆迁难题看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经济建设步入高速发展快车道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直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等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工程方兴未艾。城中村和城市周边农村的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其增加态势在近几年逐步达到历史高峰。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拆迁难、暴力拆迁现象时有发生、因拆迁引发的行政案件与日俱增„„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这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民生问题,给城市规划建设和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成为当前政府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那么,我国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拆迁现状,拆迁难题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又有怎样深远的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城市居民的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拆迁问题,内心有什么样的期许,这就是是我们小组将对进行的探讨。
一、拆迁现状
拆迁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在中国,拆迁问题尤为严重。首先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发展还不够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国国人自身的问题:
一、官本位,当官的漠视人民群众利益,乱拆引发矛盾,而老百姓又存在畏官心理;
二、人的贪婪本性加上中国的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到百姓、官员甚至政府,他们只相信金钱和利益,对于其他的毫无畏惧。
目前中国的拆迁,就是一个利益矛盾体。其涉及到的群众、政府、开发商,谁都想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也就导致了矛盾的愈演愈烈,综合起来说,就是以下十点:
(一)“拆”与“迁”的脱节。政府只“拆”不“迁”或者说“迁”无保证。虽然政府一再强调会给拆迁户作相应的赔偿,但是后来所实施的却不尽人意。不止赔偿的价格很低,而且给拆迁户提供的新住处也很偏僻,条件又差,有些还是期房,这就严重侵犯了老百姓的利益。
(二)政府对“强拆”的曲解。强拆不是野蛮拆迁和暴力拆迁,强拆不仅要依照法律程序,取得拆迁许可,而且重点是针对那些违章建筑且到了拆除截止期限时还没有自行拆除的房屋,同时,强拆也仅限于非暴力拆迁。
(三)旧拆迁体制的不适应与新拆迁体制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使得集体土地的征收和不动产搬迁问题存在矛盾及补偿标准和救济机制上的困难重重。
(四)国家和地方管理部门的脱节。在主导拆迁时,地方与中央政府脱节了,没能贯彻重要的“人本”拆迁理念。只是一味的把心思放在城市化建设规划上而忽略了应有的“执政为民”精神。
(五)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因为政府公信力的缺失,百姓才会在拆迁的时候有顾虑:会不会存在政府大赚老百姓的钱的情况?开出的补偿条件或者根本就不可信等。
(六)政府和开发商对百姓的利益“绑架”。由于国家对拆迁所做补偿而产生的利益诱惑,使得各级官员开始为自己谋求私利而伤害了百姓的利益。
(七)部分被拆迁者动了拆迁的歪脑筋。有些人看着国家开出的补偿条件而萌生大赚一笔的念头,借以虚构的房产来骗取拆迁补偿,这就影响到了拆迁的实施。
(八)行政干预与执行的不兼容性。其实从拆迁过程来说,政府只是一个颁
布者,而真正去实行的还是开发商,这样,在一些方面政府很难约束到开发商的行为。
(九)法律体系的不健全,监管部门的失位。一个完善的拆迁体系离不开严
格的监管体制,在拆迁的法律条例迟迟未出之际,监管部门的监督约束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地方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更是直接参与到经济利益的争夺中,缺乏了监督作用。
(十)“人本主义”的缺失。暴力拆迁屡禁不止的背后其实很大程度是因为
政府往往不愿意放下身段去跟百姓耐心协商、平等对话,也没有更好的考虑被拆迁者的切身安危,这样就使得沟通受阻,暴力拆迁等一系列拆迁难题的发生了。
二、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
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从许多关于反对暴力拆迁的声音以及老百姓反对拆迁而采取自焚的抵抗行为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存在着矛盾。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民主,但在拆迁过程中,我们发现民主是相当缺乏的。法学专家蔡定剑对《拆迁条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分析,其中谈到《拆迁条例》剥夺了被拆迁人的司法权。
社会要体现民主性,政府在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规划的时候,就要纳入公众
参与,通过民主形式来决定是不是符合公共利益。但是我国政府都是在居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决定了要如何规划城市建设。两三年之前,我们的政府就在土地管理部门的协助下把土地卖给了开发商,并帮助开发商解决了五证问题(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证明),而这个过程是老百姓毫不知情的。而在征收公告前,规划中涉及到对居民住宅区的改变,或者对这个区域功能的改变,以及必须涉及到的房子的征收和拆迁,也都没有公民参与在其中。在强制拆迁过程中,涉及到的关于公共利益的问题其中有一部分是比较模糊,正因为模糊,才更需要公众参与,使拆迁的矛盾降到最低点。但很多拆迁实行中并没能很明确地区分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很多时候是高举公众利益的幌子,不管不顾公民的合法利益。
《拆迁条例》于2001年制定,但该立法的指导思想与宪法和物权法明显相左。该条例并没有体现2004年修改宪法和2007年物权法的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精神,也没有做及时的修改,例如拆迁条例第一条规定,该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城市房屋拆迁的管理,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但该条例却没有保护公民财产权的意思。具有很明显的违宪违法性,由于该法的实施,制造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地发生暴力拆迁的惨剧,严重损害
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更违背了以人为本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政府和拆迁者都是以《城市房屋管理条例》为依据,高高举起那推土机,不可阻挡地横扫一切挡在政府和开发商面前的公民住宅。这个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它所向披靡,征服一切抵抗者,在大讲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极其不符。这个就体现了我国相关的法制不健全,跟不上时代对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可行性建议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拆迁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因此我国拆迁问题亟待解决,以下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妥善协调各方利益。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必须坚持以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应做到:拆前协商;双方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发布拆迁公告等。
(二)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由于社会组织的不健全,社会功能的不完善,许多公民的各种公共性需求并不能得到全面满足,导致拆迁时矛盾重重,因此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1、政府、民众应挑选一个共同的中立、公正的评估机构,解决拆迁补偿事
理;
2、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严格要求开发商、拆迁单位用于安置的房屋
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并监督征地拆迁单位必须具备足够的征地、拆迁补偿资金,凡不具备条件的,坚决不发拆迁许可证,不办理有关征地手续,切实维护被征地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3、加强对拆迁工地现场监管。建立拆迁工地现场监管制度,实行拆迁管理
人员责任制,管理人员深入拆迁现场,掌握拆迁中的难点和热点,监督拆迁单位
严格执行拆迁政策,现场解决拆迁中的疑难问题,及时纠正拆迁中的违规行为。
4、实行阳光工程,全面推行“阳光拆迁”政策,在安置补偿标准、房屋评估、拆迁裁决等方面,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评估结果透明化。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征地拆迁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坚
持依法、以情征地拆迁,并把征地拆迁工作置于阳光下的结果。做到“以身正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诫人,以绩带人,以廉率人”,最大限度争取被征地拆迁对象的理解和支持,用大耐心切实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存出路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在不与宪法相背的条件下相应地完善《拆迁条例》,并在拆迁的现实操作层面上实现其作用。但解决暴力拆迁不能只靠《拆迁条例》,最源头的问题是我国的土地制度,所以要真正解决拆迁问题,还需从这些相关制度的改革、完善上来考虑。只有在强有力的法律制度的支撑下,拆迁问题才能顺利解决。
(五)坚持民主制度。解决我国的拆迁问题,根本措施是要有公众参与,对
城市规划、社区规划都要做到有真正的公众参与,让公众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做到真正的当家作主,保护人民合法权益。
结语:
拆迁问题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它的妥善解决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国家的建设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城村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对于在规划区中征用土地、安排拆迁等工作必须协调各方利益,以人为本,对拆迁居民要依法给予合理补偿与安置,避免野蛮拆迁的恶性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只有人民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国家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