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总结
近三年,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的说法很流行,这确实体现了西方世界的话语权,遗憾的是许多中国人也跟着这样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经济学家说,原因都是因为美国人超高消费,中国和东亚出口太多造成的,现在美国人不应像过去那样消费了,中国也不应该像过去搞那么多的出口了,世界经济需要“再平衡”。从现象上观察,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这是站在西方的、特别是美国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说的话,现在都成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国家利益,我们不能按照他们的意图去建立世界经济平衡。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13%,劳动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只能靠商品出口流动,中国出口只占世界总出口的8.9%,而德国人口只占世界的1.26%,出口占
9.6%;美国人口只占世界的4.6%,出口占8.4%;日本人口只占世界的1.96%,出口占世界的5.2%;欧元区15国人口只占世界的5.3%,出口却占到世界的34.8%。从贸易顺差规模来看,当年贸易顺差额最大的是德国,为2680亿美元,其次才是中国,2622亿美元。中国的出口在这么低的水平上都要遭到限制,说穿了就是要限制中国经济的崛起。世界经济确实不平衡,2007年美国GDP达13.7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5.4%,中国不过6.4%,中国只有加速增长,更多出口才能使世界经济达到平衡。从理论上说,中国出口贸易占到世界总出口20%至25%的时候,才谈得上转变世界增长模式问题。现在,更需要从国际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调整的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而不是限制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
从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来看,建设方针的提法似应提内外需并重。这个道理很明了,我国自然资源禀赋,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我国人口规模和就业压力决定了我国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所以,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国内贸易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2007年,世界经济贸易仍处于扩张周期,国内经济将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和节能降耗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环境仍然较为有利,全年有望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加快,投资增速高位回落,物价水平基本平稳,工业增加值、货运量增长、企业景气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等指标与近几年同期相比都处在较高水平。国家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预计2007年国民经济将继续在平稳、快速的轨道上运行。
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状况看,当前国内煤电油运供应平稳,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持续增长,主要产品产能和出口供给能力充裕;国内市场秩序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有所加快,对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的进口需求稳步上升。这些也都为2007年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保证。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仍然将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21000亿美元,增长20%左右。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加入WTO以来,中国国内市场开放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进出口经营权全面放开;关税总水平逐年下降,2007年已降至9.8%;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出口形势急剧恶化,迫于日趋严重的外贸出口压力,出口退税政策又一次惯性地成为了推动出口增长的工具。从2008年8月起至今,国家税务总局分别于2008年8月、11月、12月、提高部分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仅仅7个月内,国家税务总局就5次出台了出口商品出口退税调整政策,如此频繁的出口退税
调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实属罕见。那么,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看待出口退税调整的政策选择。
据统计,2008年前10个月,中国对外贸易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增长,至11月,情势急转直下,这一态势延续至12月份。2008年年末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为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铺陈了一抹阴霾。
风卷暴雨势未休,怅望前路可堪忧,正从2008年一季度中国外贸的运行情况来看,中国进出口仍处于正常范围。但是,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趋紧,不确定因素还在进一步增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近年来,针对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快速扩大,与贸易伙伴摩擦增多,外贸发展对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国家对进出口税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已成定局,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将在2009年同时陷入负增长。新兴经济体成长力道也将大幅减弱。最乐观的估计是在2009年下半年,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何时走出泥沼尚待进一步观察。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形势依旧严峻。首先,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会连带消费持续萎靡,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需求疲弱状况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其对中国出口形成的强约束未能得到舒缓。受其影响,外贸企业订单萎缩,出口难度愈益增大;其次,全球经济低迷,就业压力增大,国际市场收缩,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可能进一步抬头。目前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与地区贸易保护主义趋向增强,不排除为保持本区域市场贸易稳定而采取更保守贸易政策的可能。中国未来面临的外部贸易环境将有所恶化。第三,进出口贸易风险进一步增大。当然2009年 我国外贸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出口产品低价销售的问题还很严重,特别是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其中有钢铁制品、金属制品等)和机电设备的出口价格下跌幅度较大;
2、从理论上,加工贸易的增值环节越长给一国带来的比较利益越大,由于政策导向因素,加工贸易企业有减少非食用原料的进口倾向,加大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进口,以减少加工贸易的中间加工增值环节,;
3、2009年11月份以来由于进口数量快速增加,进口产品价格回升过快,有可能把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传导到我国,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
4、外贸顺差规模比上年大幅缩小,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回升有大幅回升的趋势,而且已经引起较多的双边贸易摩擦。为了保证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应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宏观调控能力,灵活地运用经济政策调控对外贸易;运用进出口行政管理手段加强对进出口产品价格的监督和调控;加强商会对进出口市场秩序的协调和管理作用。2010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已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将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中国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将继续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2010年预计中国对外贸易恢复增长,进出口增幅逐渐加大,预计年增长率将达到15%-20%。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趋紧,特别是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企业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形势变化,提高应变能力,加强企业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总体上看,中国对外贸易形势近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状况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严峻复杂,对保持进出口发展既要坚定信心,又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把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把各项应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认真落
实好已经出台的、符合WTO规则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为外贸企业应对危机、克服困难提供更加到位的支持和服务。企业要苦练内功,加大营销力度,推进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增强综合竞争力,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应对各种贸易摩擦,切实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第二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从总体上和长远看,加入世贸组 织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熟,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在更深、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广泛分享国际经济交流产生的比较利益,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现代化创造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同 时亦毋庸赘言,由于世贸组织的大多数“游戏”规则是基于发达国家较完善市场经济 运行机制制定的,加之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做的一系列“市场准入承诺”使 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度“骤然”增大,使得国际国内对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大相径庭,形形色色的忧虑和期待油然而生。换言之,我国对外贸 易的发展态势和前景,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2002年,我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6207 .7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其中出口3255.7亿美元,增长22.3% ;进口2952.0亿美元,增长21.2%。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03.6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34.6%。
2002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4.3 %上升到5.1%,在世界的排位由第6位升为第5位。货物贸易进口额仍居世界第 6位,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则由2001年的3.8%上升到4.4%。货物贸 易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由2001年的4%上升到了4.7%,成为 全球第五大贸易国。
2002年我国对外贸易的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货物贸易增长强劲,增速显著加快
全年各月出口增速分别为29.1%、0.8%、3.5%、17.2%、18 .3%、17.8%、28.0%、25.0%、33.0%、31.4%、30. 0%和30.2%。其中,受季节性因素和我国刚加入世贸组织时所引发的种种不确 定因素的影响,一季度出口发展起伏较大。
二、三季度出口增速分别达17.8%和 28.7%。7、8、9月份出口规模连创新高,其中9月份首次突破300亿美元 大关,达319.01亿美元。四季度的出口增幅更高达30%以上。进口也呈增长 态势,特别是从三季度起进口增幅大大提高,其后6个月的进口增幅分别达28.8 %、22.7%、36.3%、33.3%、37.8%和28.4%。
(2)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最主要的贸易增 长点。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3126.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7%。其中,出 口1570.8亿美元,增长32.3%,高于全国出口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其 出口增量占全国出口增量的64.5%。进口1555.9亿美元,增长29.1% ;其中,仪器仪表、电器及电子产品、机械及设备的进口增长速度分别高达37.9 %、31.1%和28.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78.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6.1%,其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至20.8%。进口828.5亿美元,增长29.2%;特别是生物技术 和电子技术产品的进口增速远远高于进口总量增幅,分别达63.8%和51.8%。应强调指出的是,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逆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进口 结构不断优化的趋势。
(3)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基本同步增长,进口增幅不一
加工贸易出口1799.4亿美元,增长22.0%;进口1222.2亿美元,增长30.0%。一般贸易出口1362.0亿美元,增长21.7%;进口12 91.2亿美元,增长13.8%。在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和计算机与通信技 术产品增长较快,其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有所提高。特别要指出的是,加工贸易进口增长扭转了上年的颓势,表明其出口在今后一段时期中仍有较大的出口 潜力。
(4)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私营企业成为推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2年,我国吸引外资发展势头迅猛,对出口增长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全年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9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其占我国出口总额的 比重升至52.2%。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幅分别高达32.6%和159.5%,其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升至10.0%,表明其日益成为我国出口贸易发展中的重要 动力要素之一。国有企业出口1228.6亿美元,增速平缓,仅增长8.5%,其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降为37.7%。
(5)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出现新的增长
2002年,我国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出口增幅分别达28.9%和28.7%,使北美地区成为我国出口增长最快的主要市场。对香港地区和台湾省的出口增幅分别 为25.6%和31.7%,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增长28.3%。由于日本经济自二 季度起又呈增长乏力状况,对日本出口仅增长7.8%。对拉美和非洲等新开拓市场 地区的出口增幅也达到了15%以上。对欧盟出口表现良好势头,增幅为17.9%。对俄罗斯的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增幅高达29.9%。
从进口地理方向看,我国从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加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东 盟各国和台湾省,增幅分别为25.0%、34.4%和39.2%。
(6)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沿海地区优势进一步凸显
江苏、福建、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的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力地 带动了全国出口总量的扩张。从全国范围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三大 经济带(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等省 市)的进出口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高达90%以上。部分中西部地区的省份 也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如新疆的出口增长了95.8%,四川省出口增长了71 .4%,为全国省市中出口增长最快的两个地区。
二、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2002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快速增长,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但逆差 扩大的速度有所放缓。2002年,服务贸易出口397.44亿美元,增长19. 2%;进口465.28亿美元,增长18.5%。服务项下逆差达到67.84亿 美元,同比扩大14.4%。从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构成看,运输和旅游依然是 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项目,以上两项收支规模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量的63.9%,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主要逆差项目为运输、保险、专有权使用和特许以及咨 询服务,主要顺差项目包括旅游、其它商业服务和建筑服务。与2001年相比,通 讯、建筑、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长速度较快;计算机和信息、电影音像、政府服务、咨询、广告宣传等项目进口发展较快,增速均超过50%。
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升级和服 务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 势。由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短期内难于完全 到位。因此,预计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仍将继续扩大,但逆差增幅将有所 回落。
第三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2008-10-13 10:30:12|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中国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极其困难的国际经济形势。美国经济结束了长达10年的增长,进入了调整期;日本经济连续多年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受美、日经济拖累,欧盟经济微弱增长。“9.11”事件更使已经疲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全球经济进入全局性调整和景气低迷状况。国际贸易增速急剧下降,中国周边的许多亚洲国家出口出现了负增长。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给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压力。面对不利的外部环境,200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逆势而上,出口和进口贸易实现了均衡、稳定增长。进出口总值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097.7亿美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2661.5亿美元,增长6.8%;
进口2436.1亿美元,增长8.2%;贸易顺差225.4亿美元,下降6.5%。
同2000年进出口增长31.5%、出口增长27.8%的高增长速度相比,2001年进出口尽管增速明显放缓,但全年发展情况比年初预计的要好。一是2001年进出口贸易达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外贸年均增长7.5%的速度,并略高于当年国民经济7.3%的增长速度,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二是中国进出口远高于当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更高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增速,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三是贸易顺差继续
保持较高水平,为国家外汇储备突破2000亿美元提供了坚实保障。
2001年中国货物贸易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对外贸易前高后低,年终出现增势。全年出口和进口月度增长情况是:出口呈U字型或马鞍型走势,发展速度不平衡。前4个月每月出口均达到10%以上的较高增长(1、2月份消除节日因素影响合并计算月均增长13.4%),从5月份开始转入低速增长,其中6月份甚至出现负增长,11月、12月则连续大幅回升,分别达到8.4%、11.5%的增长速度。进口增长速度则从2月份开始逐步回落,10月和11月还出现
了负增长,12月份则实现了4.6%的增长。全年进口和出口基本上保持了均衡发展。
2.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高附加值商品出口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64.6亿美元,进口641.2亿美元,分别增长25.4%和22.1%;占进出口总值的21.7%,比2000年上升2.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1187.9亿美元,进口1205.2亿美元,分别增长12.8%和17.2%;占进出口总值的46.9%,上升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上述两类商品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不仅拉动了全国对外贸易的增长,而且使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传统大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尽管绝对值仍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乏力,服装、鞋出口分别仅增长1.5%、2.5%,玩具出口则下降7.4%。进口方面,国内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短缺原材料进口保持较快增长。成品油进口2145万吨,增长18.9%;原木进口1686万立方米,增长23.9%;铁矿砂进口9231万吨,增长31.9%。受国际市场价格走低的影响,成品油、木材、粮食、钢材等进口数量增加较多,但进口金额增幅相对较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641亿美元,增长22.1%。长线商品、敏感商品和机电产品进口规模得到初步控制,进
口增速过快的压力有所缓解。原油进口明显减少,进口数量和金额分别下降14.2%和21.5%。
3.对俄罗斯、非洲及拉美出口增幅显著,对美国和香港地区出口增幅较低,市场多元化取得进展。受各贸易伙伴进口需求变化的影响,我国出口市场结构有所调整。美国经济滑坡对我出口的影响最为明显,全年对美出口542.8亿美元,对香港地区出口465.5亿美元,分别仅增长4.2%和4.6%,均低于平均增速,在总出口中的比重分别下降0.5和0.4个百分点。但是,对俄罗斯、非洲、拉美出口增幅显著,分别增长
21.4%、19.1%和14.6%,出口比重分别上升0.1、0.3和0.2个百分点。另外,对韩国、日本和欧盟出口
保持了平稳增长,分别增长10.9%、7.9%、7.1%。
4.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同步增长,进口增幅高低不一。一般贸易出口1119.2亿美元,增长6.4%;加工贸易出口1474.5亿美元,增长7.1%,两者增幅差别不大;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2.1%、55.4%。一般贸易进口1134.7亿美元,增长13.4%;加工贸易进口939.8亿美元,仅增长1.5%。由于进口关税调整
和进一步规范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口增长持续低迷,这可能将影响加工贸易的出口后劲。
5.各类企业出口发展不平衡,民营企业增势强劲,国有企业出口下降。国有企业出口进一步萎缩,全年出口1132.3亿美元,下降2.8%;占出口总值的42.5%,同比减少4.2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332.4亿美元,增长11.6%,占出口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民营等其他企业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全年出口196.9亿美元,增长47.8%,占出口总值的7.4%,上升了
2个百分点。
6.沿海主要地区出口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浙江、山东两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8.2%和16.7%,比全国增幅分别高11.4、9.9个百分点。江苏、天津、上海和福建出口增幅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出口大省广东经过积极努力,下半年出口形势出现好转,从8月份开始连续5个月保持回
升势头,全年出口增速达到3.8%,为扭转全国出口增速下滑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中西部地区出口发展差异较大,其中青海、山西两省在全国增长最快,分别增长33.1%、18.7%;而
新疆、内蒙在全国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44.5%和35.4%。
7.贸易顺差保持较高水平,国别地区构成略有调整。2001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仅为80.1亿美元,但因进口调控和出口反弹,下半年实现顺差145.3亿美元,比上半年增长81.4%。全年顺差225.4亿美元,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维持了较高水平。
与主要国别地区贸易平衡的基本格局未发生大的变化。香港地区和美国仍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贸易逆差主要来自台湾省和韩国。与上年相比,顺差增加的主要国别地区有香港地区、英国、日本等,对美国的顺差有所减少;逆差加大的主要有台湾省、俄罗斯、德国等,对韩国的逆差有所减少。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2001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发展,但依然呈现逆差局面。其中,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333.4亿美元,进口额392.7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6%和9.0%,服务项下逆差达到59.3亿美元,同比增加6%。从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构成看,运输和旅游仍然是我国涉外服务贸易的主要项目,其合计规模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量的65%,与上年持平。此外,从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具体情况看,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同比增速均超
过了20%,高于其它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预计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但由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近期我国服务贸易项目进口增长速度仍将快于出口的增长,服务贸易项目逆差将呈扩大趋势,逆差局面在短期内将不会改变。(《经济参考
报》)
第四篇: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014-05-05 08:51:13 来源:商务部综合司
2013年,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态势,增速在2012年的低水平上进一步回落,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形势严峻复杂。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创新,及时出台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信心,有力推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份额提升、结构优化。2013年,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态势,增速在2012年的低水平上进一步回落,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形势严峻复杂。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创新,及时出台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信心,有力推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份额提升、结构优化。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4.16万亿美元,增长7.6%,一举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也是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的奇迹。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增长7.9%,占全球比重为11.8%,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进口1.95万亿美元,增长7.3%,占全球比重为10.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二;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8%,仍然处于合理区间。中国外贸发展不仅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全球贸易增长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上半年进出口增速波动较大,下半年稳步回升
分季度看,2013年中国进出口可谓跌宕起伏。一季度,受套利贸易等因素影响,进出口快速增长,增速达13.5%。二季度,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家加强贸易监管,进出口增速下滑至4.3%。下半年,随着国家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逐步见效,加上外需有所好转,进出口企业信心增强、经营状况改善,进出口增速趋于回升。
三、四季度,进出口增速逐步回升至6%和7.3%,其中出口增速从二季度的3.8%回升至3.9%和7.4%;进口增速从4.9%回升至8.5%和7.1%。
(二)主要商品出口平稳增长,机械设备增长较快
面对需求偏紧、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进出口企业主动调整转型,在技术研发、品牌培育、质量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为各大类商品出口的平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618亿美元,增长10.3%,高出整体出口增速2.4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12655亿美元,增长7.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7.3%。从机电产品内部结构看,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出口有所下降,家电出口低速增长,部分机械设备出口增长较快,成为机电产品出口新增长点。其中,飞机出口额增长76.1%,机械提升搬运装卸设备及零件出口额增长13.5%,纺织机械及零部件出口额增长12.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03亿美元,增长9.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9.9%,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强劲增长,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加快
新一届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大量行政审批事项,激发了广大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活力。201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49万亿美元,增长22.3%,高出外贸总体增速14.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35.9%,较上年提高
4.3个百分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有企业进出口0.75万亿美元,下降0.6%;外资企业进出口1.92万亿美元,仅增长1.3%。
2013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2万亿美元,增长9.3%,占进出口总额的52.8%,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1.36万亿美元,仅增长1.1%,占进出口总额的32.6%,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国家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取得积极成效,中西部地区在加工贸易中占比达到11.9%,比2012年提高2.1个百分点,比5年前提高8.9个百分点。其他贸易进出口0.61万亿美元,增长18.3%,占进出口总额的14.5%。
(四)对发达国家贸易增长偏低,对新兴经济体贸易出现分化
在发达国家经济缓慢复苏、进口需求疲弱的情况下,中国对发达国家进出口总体仍呈低速增长态势。2013年,中国对美欧日进出口13926亿美元,增长2.1%。其中,对美国与欧盟进出口分别为5591亿和5210亿美元,分别增长2.1%和7.5%;对日本进出口3126亿美元,下降5.1%。三大经济体合计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3.5%,比2012年下降1.7个百分点。中国对新兴经济体进出口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8、9月份后,受部分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减速影响,中国对一些新兴经济体出口有所下滑。全年来看,对东盟、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10.9%、8.6%,对巴西、俄罗斯进出口分别增长5.3%和1.1%,对印度进出口下降1.5%。
(五)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东部地区呈回升迹象
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增强产业配套,进出口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5626亿美元,增长14.3%,高于全国增速6.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3.5%,较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7.1%,高于整体出口增速9.2个百分点。云南、宁夏、贵州、甘肃、重庆和河南出口增速均超过20%,其中云南、宁夏增速高达59.3%和55.5%。东部地区进出口35977亿美元,增长6.6%,其中出口增长6.9%。
(六)机电产品进口增长提速,大宗商品进口增长平稳
2013年,中国进口机电产品8401亿美元,增长7.3%,增速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分类来看,金属加工机床、起重机械等机械设备进口下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影响,也反映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汽车、摩托车进口额保持增长势头,表明中国对此类商品的消费需求依然较旺。大宗商品进口总体平稳增长,大豆、铁矿砂、原油进口量分别增长8.6%、10.4%和4%,有力地保障了国内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5582亿美元,增长10.1%。
第五篇:中国对外贸易总结
关税(tariff):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出口退税:
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货物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是为人们提供各种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增长,这一能力的不断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及体制和观念的相应调整。”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
技术创新
√通过国际市场的竞争,迫使各国企业努力开发新
技术和新产品。
√通过国际技术的外溢,给各个国家和企业相互启
发的机会,诱发创新。
√国际贸易和技术的流动形成规模经济而降低各国
的科研成本。
√促进国际间的技术分工和技术发展的专业化
货物贸易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在国际贸易中其商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以有形产品表现的,贸易的商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产品。特点:
1、有形性
2、可储存性
3、贸易规模的统计
4、贸易壁垒
货物贸易的含义
货物贸易是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在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活动,又称有形商品贸易
技术创新:以新技术(全新的或改进的)为手段并用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的一种商业活动,是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可以分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两种形式。
技术外溢: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自己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不自觉地输出了技术。
技术外溢:√传染效应√竞争效应√干中学效应√演示和培训效应
技术引进、技术输出
一个国家从外国购买技术为技术引进 一个国家向外国出售技术为技术输出 国家之间的技术进出口活动称为技术转移
技术贸易的概念
技术贸易又称有偿技术转让,它是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法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单纯的货物买卖或只涉及租赁的交易都不包括在技术转让的范围之内”。
货物贸易也称为有形(商品)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其用于交换的商品主要是以实物形态表现的各种实物性商品,是有形贸易。
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其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结构现代化演进过程。
对外贸易战略:是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它是根据一国(地区)总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实际环境,对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国内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方式,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等所做的全局性战略规划,是一国或地区进行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从一国对外贸易角度而言的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状况。
对外贸易商品构成(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各类商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构成。
债务危机debt crisis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因外销而运出国境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是指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外购,因内销而运进国境。
什么是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intermediary trade)或再输出贸易(Re-Export Trade),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物的买卖,不是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转手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对中转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
什么是直接易货和综合易货?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货物生产国将货物直接出口到消费国,消费国直接进口生产国的货物时两国之间发生的贸易,即由进出口两国直接完成的贸易。
出口:指向非居民提供它们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目的是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export]∶ 运货出国。进口:指向非居民购买生产或消费所需的原材料、产品、服务,目的是获得更低成本的生产投入,或者是谋求本国没有的产品与服务的垄断利润。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与劳务的交换活动,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这种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一些岛国如英国、日本等也常用“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这一概念
贸易方式:是指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所采用的各种交易的具体做法。
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协定贸易、边境贸易;双边贸易、多边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
外贸依存度: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是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外资度。
世界银行通用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是: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商品GDP,得出的结果再以购买力平价加以修正。
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或金额。
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的对外贸易值,剔除价格变动因素来计算的贸易值
对外贸易量=[计算期进口额或出口额]/[计算期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
对外贸易系数:(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一国的对外贸易额占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对外贸易政策
(1)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在一定范围内,为实现某一政策目标,实行的有关进出口贸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与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①保护本国市场
②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③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3)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①总政策;
②商品和服务政策;
③关税政策;
④国别政策
3.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2.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3.利用外资
★ 对外开放的格局:1992年以前,开放格局:“点”——“线”——“面”
1、率先开放五个经济特区
2、继而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随之开放3个三角洲和2个半岛
1992年以后,开放格局:全方位
1、开放陆地边境城市
2、开放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
3、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模式
(一)经济特区(城市、甚至是省,例:海南)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高新技术(High-tech)开发区(国外:科技园区)
(四)保税区(设在国境内,关境外的对外开放的特殊经济区)
(五)出口加工区
(六)其他
二、对外开放对中国的作用及影响
(一)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培育企业家以及稳定经济的作用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或 跨国采购中心??
一、中国传统对外贸易思想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价值理论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中国解释国际贸易成因、国际价格形成、贸易方式和利益分配的主要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表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良性运行,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生产要素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才能顺利运行,即简单的社会再生产得以实现。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包括国内生产、国际消费和国际生产、国内消费量个基本方面),转换使用价值形态,满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所要求的比例(包括物质的和价值的)关系,对国民经济起着补充、调剂、促进和推动的杠杆作用
比较成本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s)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1、在有贸易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 两个国家将本国的资源转移至本国具有相对优势 的部门。
2、贸易双方,将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处于劣势的产品。
3、双方贸易获利的源泉在于:由于两国进行了 国际专业化分工,发挥了本国的比较优势,提高 了劳动生产率。
要素禀赋论(H-O定理)
(1)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2)不同产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
(3)一国出口的产品是它的比较优势产品,即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新贸易理论:“新”在何处
1、强调规模经济的作用
2、承认市场不完全竞争
技术差距理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又称技术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 Gap Model)是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素,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由于技术变动包含了时间因素,技术差距理论被看成是对H-O理论的动态扩展。
产生于1961年,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M.V.波斯纳(Michael V.Posner)他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由于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制成品的贸易先后要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即:⑴ 新生期;⑵ 成长期;⑶成熟期;⑷销售下降期;⑸让与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每一个周期的特点总结
新生期:研发费用较高,主要供应国内市场 成长期 :出口国外市场
成熟期 :国外开始模仿,竞争加剧 销售下降期:本国出口下降,国外生产增加 让与期 :劳动力成本成为竞争优势
产业内贸易理论(IIT)
1.产业内贸易的内涵
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差异产品的交换及 其中间产品的交流。
2.差异产品:水平差异垂直差异技术差异 3.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的动机)
产品的异质性(重要基础)规模经济(重要成因)偏好相似(重要条件)、进口替代战略
又称内向型的发展战略,该战略是指一国适当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用来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和完善本国的工业化体系,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工业,以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实现对进口工业制成品的替代,已达到消减进口、节约外汇、发展本国工业和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附等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以扶植民族工业的成长。这种战略的目的,是以发展进口替代品工业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进口替代战略分析
进门替代战略是属于内向型的经济贸易发展模式和战略。其基本内容为。通过关税和其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优先发展本国的制造业,用本国的制成品来替代原先进口和需要进口的商品,并以此来带动其他经济部门,推动本国的工业化。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除少数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外,都应选择进口替代战略模式。
选择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其基本动力主要来自国内投资的较快增长。其主要策略特征是:1.保护性关税
2.非关税壁垒
3.币值高估
(一)与该战略相配套的政策主要有:(1)保护关税政策;(2)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3)高估本币币值;(4)复汇率和外汇管制政策;(5)对进口替代产业实行政府补贴政策。
(二)该战略的积极作用:(1)为弱小的民族工业的成长创造出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2)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增强了经济成长的独立性;(3)扭转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
(三)该战略的消极作用:(1)保护完好的市场环境抑制了企业的积极进取精神,使经济发展易产生高成本和低效率;(2)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3)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4)易造成市场信号扭曲,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生结构失衡。
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又称外向型的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扩大制成品的出口,加强工业基础,促进整个经济的工业化。
出口导向战略是指一国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发展经济的导向性行业,它代表的是外向型经济模式。通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来引导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由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制成品为主的过渡,实现由出口低附加值的制成品为主向出口高附加值制成品为主的过渡。
“出口导向”战略的主要策略特征是:1.通过货币贬值,刺激资源向出口部门迅速转移;2.利用反出口刺激偏好,以抑制过度出口的低效益;3.降低进口保护(包括关税保护和非关税保护),以改善出口条件并减少出口障碍,提高企业走向世界的竞争能力。它同时具有扩大进口的作用,为此迫使国内那些竞争力差的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条件并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一)与该战略相配套的政策主要有:(1)降低贸易壁垒;(2)汇率政策由以前的高估本币币值转为低估本币币值,并逐渐过渡到单一的市场汇率;(3)放松外汇管制 ;(4)鼓励出口政策;(5)利用外资政策。
(二)该战略的积极作用:(1)向世界开放的经济环境有利于本国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2)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使比较成本原则得以贯彻,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既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外贸的不平衡状态。
(三)该战略的消极作用:(1)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国内经济易受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影响;(2)过分追求比较利益,不利于本国重要工业部门的发展;(3)外国资本控制了国内若干重要经济部门的发展;(4)经济运行易受债务危机困扰。
两种战略的比较
异同比较:
两者都以发展本国工业,振兴民族经济为最终目的,但立足点和选择的途径不同。
两者都以节约外汇,改善国际收支为宗旨,但手段不同。前者强调“节流”,后者强调“开源”。两者都以制造业的发展为民族经济振兴的起点,但市场导向和要达到的目标不同。
经验表明,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在实践中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主要消极作用:(l)效率难以提高。(2)价格严重扭曲。(3)资金大量浪费。同样,出口导向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受制于以下各种因素:(1)贸易保护主义的抑制。(2)过度强调出口可能产生的副作用。(3)受制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这两种战略各有其优势,但同时也都存在一些弊端。
过境交付:(cross border supply)。指从一成员国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无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而是通过电讯、邮电、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如视听、金融和信息等。
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在一成员国的国境内向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接待外国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为国外病人提供医疗服务,为国外客户提供医疗服务,接收外国留学生等。
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通过一成员国提供的服务实体(法人)在另一成员国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它是一国的企业或经济实体到另一国开业,提供服务,包括投资设立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如一国的公司到国外开办银行、商店、酒店,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personnel)。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如一国的医生、工程师、教授或艺术家到另一国从事个体服务。
经济调控手段含义
经济调控手段是指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施加影响,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间接调控方式。
经济政策体系:财政政策政策.ppt
货币政策
收入政策
产业政策 经济杠杆体系: 税收
汇率
信贷
价格
进出口关税 :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根据国家制定的关税税法、税则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的一种税
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
汇率的含义 :汇率也称汇价,是指两国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或比价,也就是用一国的货币单位来表示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汇率升值效应:本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升值,意味着外汇汇率下降,表明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能兑换较少的本国货币,必然会使以本国货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扩大进口。
汇率贬值效应: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币贬值,意味着外汇汇率上升,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能够兑换更多的本国货币,必然会使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降低,增强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扩大出口。
进出口信贷:进出口信贷,是指一国政府通过银行向进出口商提供贷款,以鼓励出口、确保进口的重要措施。
进口配额制: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以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的限制进口措施。
1、贸易条件(NBTT)
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净贸易条件从1950年的100下降到1990年的86.36。1990年与1950年相比,贸易条件恶化了13.64。
2、收入贸易条件(ITT)
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出口商品的数量指数*100%
3、单因素贸易条件(SFTT)
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出口商品
贸易条件公式图 的劳动生产率指数*100%
4、双因素贸易条件(DFTT)
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与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之比*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复出口(Re-Export Trade):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出时,称为复出口。
复进口(Re-Import Trade):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入时,称为复进口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间,经由第三国商人进行贸易的行为
现汇贸易(Cash-liquidation Trade):以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国际贸易。
易货贸易(Barter Trade):不以货币为媒介,直接以货物相交换的国际贸易。
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
垂直贸易(Vertical Trade)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
陆路贸易(Trade by Roadway)主要运输工具是火车和卡车。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主要运输工具飞机。海路贸易(Trade by Seaway)主要运输工具是各类船舶。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主要采用邮政包裹。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对外贸易量:反映了实际贸易规模
对外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中国对外贸易两千年的发展史可分三个阶段:★ 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到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 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秦汉时期
●汉末隋初: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时期 ●唐宋时期
陆路方面设置两个特别行政机构: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海路方面:广州设置“市舶司
明朝:增设云南“市舶司”
郑和下西洋、36国
最大的海上贸易强国
清朝: 1685年,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对外通商口岸
设 江、浙、闽、粤四海关
1757年,仅余广州口岸
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丝织品和陶瓷是长期占优势的出口产品 自然经济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海关管理制度萌芽产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和垄断,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对外贸易长期入超和不等价交换,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西方国家.中国的对外开放
★ 对外开放的内涵:
(一)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2、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根据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利用国际分工的好处,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3、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
中国对外开放模式与影响
二、西方传统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
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基本原理,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用本国比较擅长生产的产品与别国擅长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原因如下:
1、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2、减少因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
3、增加发明创造。
绝对成本论的主要结论
1、在有贸易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两个国家都将本国的资源转移至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部门。
2、双方进行贸易,可以用本国劳动率高、成本低,也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换取本国劳动率低、成本高,处于劣势的产品。
3、双方进行贸易获利的源泉在于:由于国际专业化分工,双方都发挥了本国的绝对优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量,降低了成本。
新古典理论: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斯-萨定理
现代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 技术差距论——波斯纳的创新与模仿理论
三、新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
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 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
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理论选择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之父
(1)一国的兴衰的根本在于赢得国际竞争的优势{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
(2)波特提出了解释宏观竞争机制的决定因素的钻石模型(Diamonds framework)
一、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含义及特征
外贸发展战略有 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类
(1)狭义的外贸战略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阶段内所规定的外贸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2)广义的外贸战略是指一国政府把本国的对外经贸事务与本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规划和运行的种种模式。本章所介绍和分析的是广义外贸发展战略。
在通常情况下,对外贸易战略往往表现出以下特征:
1.对外贸易战略往往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2.对外贸易战略已经成为各国参与世界经济的指导思想;
3.对外贸易战略必须在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中,打造该国家或地区的长期的竞争优势;
4.对于任何一种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来说,以什么态度来面对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以什么样的政策来应对进出口贸易,始终是它的核心内容。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是一国或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指导下的一个具体经济部门的发展战略。它是在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指导下,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对外贸易发展的全局性的决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确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是加快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保证。因此,根据本国经济、贸易以及产业等的具体情况,结合国际经济贸易及产业等的发展趋势,制定出一条适合本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是保证一国经济贸易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和关键一环。
二、对外贸易战略的思想源泉
(一)重商主义思想
(二)古典经济学思想
(三)现代产业理论思想
对外贸易战略的类型
在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划分贸易战略的方法中,以贸易奖励制度是否为中性作为考察标准得到比较广泛的共识。
霍利斯·B·钱纳里分类:(1)出口促进战略;(2)进口替代战略;(3)平衡战略。
克鲁格曼分类:(1)出口促进战略;(2)进口替代战略;(3)温和的进口替代战略。世界银行分类:坚定外向型;一般外向型;一般内向型;坚定内向型。
综合考虑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1)进口替代战略;(2)出口导向战略;(3)混合发展战略。
利弊分析:
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 保护民族工业 国际收支 生产效率 参与国际分工 创造就业 持续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演变 我国外经贸领域的主要战略
1、以质取胜战略;
2、市场多元化战略;
3、“大经贸”战略;
4、出口商品战略;
5、科技兴贸战略;
6、“走出去”战略。
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
我国当前货物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贸易扩张主要是数量扩张型增长
2、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和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
3、贸易方式不合理
4、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制定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
(一)基本原则
1、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原则
2、考虑国情的原则
3、科学与严肃性的原则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1、要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2、要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
3、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4、既要符合我国国情又要符合国际贸易规范 “以质取胜”出口战略的内涵
1、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
2、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3、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
4、努力开发名牌出口产品
关于国境与关境(关境大于、小于或等于国境)国境:一个国家的地域范围
关境:指适用于统一海关法或实行同一关税制度的领域。例如:欧盟EU与其27个成员国
中国
中国香港
技术 特点:
无形性
系统性
商品性 专有技术
是指未公开过、未取得工业产权法律保护的制造某种产品或者应用某项工艺以及产品设计、工艺流程、配方、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在技术贸易中,专有技术可以单独作为标的转让,但常常与工业产权结合在一起转让。
技术引进的方式
1、许可证贸易
2、工程承包
3、顾问咨询
4、合作生产
5、技术服务与协助
6、BOT方式
四、我国技术引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引进的方式比较落后
2、重复引进现象十分严重
3、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相脱节,技术引进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4、引进中未能考虑中国国情
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作用
技术贸易
√ 技术贸易带来技术研究的专业化,大
大节约研发的成本
√ 技术贸易使新技术的拥有者获得收益,为进一步的创新积累资金。贸易条件
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
贸易经济效益
出口竞争力 对外贸易体制
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工贸结合-释义
工贸结合是我国发展外贸的一种新方式,它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把生产部门和贸易部门结合起来,以推动外贸的发展。
1、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
2、高新技术开发区
指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
3、对外经济贸易体制
是对外经济贸易经营管理体制的简称,是指对外经济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4、大经贸战略
是实行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与交流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外经贸,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经贸发展战略。
5、外汇管理
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
四、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1、实行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主有辅的关系。即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不断提高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而只有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使对外开放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建设中,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2、中国经济贸易体制与世界贸易组织接轨的过程
中国原本就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缔约国,1947年中国与18个国家进行了关税谈判。还参加了1949年的关贸总协定第二轮多边贸易谈判。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民党政权非法退出了关贸总协定。事实上中国己中断了和关贸总协定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决定恢复缔约国地位。1986年7月10日中国提出恢复缔约国地位。中国政府不断努力并在其最后协议文本上签了字。3、1992年以来,国家对外贸进出口管理制度做出的重大调整 1.取消了国家对出口的财政补贴。2.3.4.5.4、我国外汇市场的主要特点
1.市场主体是外汇指定银行及经营外汇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
2.外汇市场的基本职能是为各外汇指定银行及经营外汇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相互调剂余缺,提供平仓,补仓及清算服务。3.外汇市场是以无形市场为主的市场
4.外汇市场由于中央银行监督管理,中央银行可以干预外汇市场,调节外汇供求,平抑汇价。
5、我国技术出口的特点
1.发展速度快
2.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3.成套设备出口向大型化发展 4.市场向多元化发展
5.技术出口方式多样化,融资方式多样化。
五、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国际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意义
国际分工理论主要内容:国际分工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属于生产领域。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国内部的社会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向外发展的结果。
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以及每个部类的内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取得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好的经济效益。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不仅在价值形态上要求平衡,而且在实物形态上也要求平衡。逐步减少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范围 减少了国家统一经营管理的进出口商品
取消了进出口商品的经营分类,扩大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大提高了以外贸易管理的透明度
国际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商品在世界市场上进行交换,要以生产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国际价值,由于马克思的提出,使得同一种商品具有国内价值与国外价值不同的价值尺度。当商品进行交换,则以国际价值作为标准。
2、现行的 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
根据出口企业的不同形式和出口货物的不同种类,我国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有以下几种形式: 1.先征后退政策 2.免税不退政策
3.不免税不退税政策
4.“免,抵,退”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