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

时间:2019-05-12 00:4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

第一篇: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

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

讲演者:李泽厚

全球化首先是由经济或物质生活带动的。我不大赞成“新左派”所说的,是美帝国主义政治文化的侵略之类的理论。全球化之所以不能抗拒或“大势所趋”,不在于超级大国或跨国公司如何阴险毒辣和厉害,当然也有这些因素,但主要在于全球化能令大多数人生活有所改善。因为全球化是与工业化、现代化连在一起的,现代化使大多数人的整体生活素质有所提高。尽管它也迅速地和极大地造成了贫富悬殊和各种异化,但两相比较,前者毕竟还是主要的。20年来的中国情况就是如此。

我经常举欧盟的例子。欧洲本来是非常多事的地方,两次世界大战是在那个地方开始的,马克思号召的无产阶级国际革命指的也是那个地方。但是一百多年后,资产阶级、管理科研人才、知识分子却联合起来,排除了语言、文字、文化、宗教种种歧异和矛盾,通过全民投票,实现了经济上的多元统一,十分了不起。当然,历史总是在悲剧中行进,任何进步,总带来很多负面因素,如道德堕落、“人心不古”,如自然环境的破坏等。物质生活的趋同,也带来精神生活的趋同,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将有所丧失,汉堡包、牛仔裤无处不有,电影压倒戏曲,流行音乐胜过古典音乐,如此等等。当然也不会全部丧失,特别是深层的东西,相反可以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创新,以保持自己的特色。

世俗的中国神明

例如,中国没有像犹太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便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色。中国的神明是非常世俗的,关帝、妈祖等都是由人而神的,没有那种唯我独尊的超验的绝对权威感。中国宗教信仰着眼于现阶的幸福,求神拜佛是为了家

宅平安、消灾祛病,不只是拯救灵魂。对死后的期望,也是希望跟现世一样,从远古的冥器到今天的冥钞,都希望死者仍能享受现民的幸福。孔子不是神,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唐代佛教地位很高,孔子在佛陀之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像上帝或安拉、基督或先知,不可以降低一点地位。中国有烈士,有许多志士仁人慷慨捐躯、为民喋血,但大概很难有为关帝或孔子去自杀献身的,也许中国人过分讲求实际效用了。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以为恰恰相反。注重现世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注,指《文明的冲突》)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明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增长之后。

中国文化注重人的主动性

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变异性和坚韧性,很注重人的主动性。天地人三才,人可以参天地化育,这在许多宗教是不可思议的,人怎么可以做上帝的事情呢?中国人很勤快,强调坚持不懈的韧性奋斗,即使在逆境中也相信只要努力,便可“时来运转”。所以重视经验的合理性,不依靠和强调超验的上帝或先验的理性,历史意识非常强。我想对这种深层文化的东西,应好好了解,对其优劣作一些分析。对中国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言,这是很好的思想资源,而目未来也能在全球化的国际文明中起某种作用。例如中国文化中的阴阳观念,既不同于波斯势不两立的阴暗。善恶,也不同西方的矛盾。冲突,它强调的是矛盾互补。中国文化中人的地位很高,另一方面又非常尊重甚至崇拜自然,因而并不是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恰好是从神至高无上、以神为中心发展出来的。今天,将中国深层文化的这些观念应用到现实层面,例如在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的问题上,在对待贫富分化问题上,等等,都非常有用。

又如全球化问题,既为大势所趋,便应积极对待,但又要允许反对声音充分表达,以有益于及时处理各种危机和问题,允许两种力量、两种意见并存,作良好的互动,通过“度的艺术”取得平衡,以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不是依靠绝对的神明、先验的理性,而是从具体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合理性,即实用理性。它如能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便可以使中国在物质生产以及文化发展上不必步西方的后尘,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进而影响全世界。

后注:关于李泽厚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美学三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第二篇: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杨方伟

摘 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 机遇 利弊 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美国,几乎各大超市卖场都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美国人没有了中国商品似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那我们中国应该从中得益良多吧!可是事实上,我们并未从中获益多少。因为我们出口的并不是高新技术、品牌,或者是专利。我们输出的是我们国家的原材料,还有廉价的劳动力。国与国的合作是建在各自的要素禀赋上,所以发达国家可以把工厂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看似各得其所,但是实质上发展中国家是有着说不尽的苦楚的:我们的工人一个星期工作七天,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为国外大品牌制造服装和电器等,因为我们没有brand name,所以我们出口一件服装只能获益两美元,而在美国销售可达60美元,我们得到的是微薄的利润和严重的污染,因此有中国成了世界工厂的说法。

说到这,我就不得不提及又一道横亘在中国玩具出口商面前的障碍物了,这个即将在本年5月1日发挥效力的计划将致使很多中国的玩具厂商很难在美国做生意了,而很多玩具商竟然浑然不知。

美国玩具协会与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日前共同宣布了一项新的玩具测试和安全认证系统计划草案。这一草案将进一步提高玩具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虽然这项计划并不只针对中国,但是玩具“中国造”可是一项传统的输美产品。这不得不导致中国制造的玩具增加成本。可见,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上立于不利地位。

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与大国合作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国内市场有限,为了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不得不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想,在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确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但是此时的利益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经济上的利益,我想,那是对高新技术的掌握和先进管理经验的熟习。

例如,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得益于因特网和光纤技术,发达国家甚至可以利用时间差而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源。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对外输出的已经不局限于廉价的体力劳动和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甚至白领服务也可以输出了。Outsourcing 成了一种经济全球化的典型模式。发展中国家可以在本国内为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发达国家做会计核算等技术性服务,在发达国家,当上层领导人员睡觉的时候,地球的另一端已经有人把明天开会将会使用的数据整理完毕,这样,时间延长了,一天24小时都在有人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我个人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这样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好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机遇吧。例如日本在中国的大连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基地,当然,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并不甘心于做这种看似体面的低等脑力工作,他们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在训练专业人才,在推动地方教育,大连不是日本的变相殖民,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训练场地。当初日本人是拿着枪来到中国的,现在日本人是拿着皮包穿着西装来到中国的,当时的中国人用镰刀大棒抵抗日本人的侵略,现在,中国人也同样面临这样的挑战,而这种战争是看不到的,是货币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力量的悬殊还是存在,不得不说,现在中国人的境地和当初有相似之处,但是我知道,中国人当初可以打赢那场仗,现在也可以,但是可能会更艰辛。

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我们也不能忽视,并且是我们应该加强防范的,这就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了。

也许当我提到当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不少人依然会心有余悸吧。当时我们中国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的货币市场生存在在政府的保护伞下,政府的干预在此时发挥了作用。但是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影响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国采取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减息,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其结果是美元大幅度贬值,从而推高国家大宗商品价格,至少在客观上向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输出通货膨胀。本轮大宗商品与农产品的通胀与美元完全同步开始”。这是来自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哈继名的答记者问。所以,我们从这件事情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可见一斑了。所以,如何使我们的经济结构更完善更能抵御国外投机者的投机活动显得更为重要,而不简单的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否则,我国的经济肯定会面临一次“硬着陆”。

就我本人而言,我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还是好事,因为我们中国的本土产品在国外也拓展了市场,万事开头难,但是我们利用这样一个机遇也创造处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百度掌门人李彦宏就是做的非常好的,谨慎睿智的他两年前开始了百度的国际化步伐。去年初百度斥重金正式出击日本市场,并且不断加大投入,李称,欧洲市场将是百度的下一个目标。我相信百度在日本一定会像在中国这样有市场:百度凭借自己的灵活人性的风格打动着中国人,我相信在日本的发展也会很顺利,尽管有google 和雅虎在日本搜索市场占据大片天空,但是他们不是日本公司。因此,百度和这些公司在日本竞争时,没有先天的弱点,我想,百度会凭借实力打造出自己强大的搜索帝国。

总之,我对经济全球化是又爱又恨的心理,但是爱大于恨,的确,因为中国加入WTO了,中国的政府不可以再为了保护本土产品而实施行政垄断了,政府也不能过于干涉市场了,这对我们本土产品来说是一种冲击。可是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所以,我们在获得机遇的时候,一定要装备好自己,蓄势待发,迎接挑战。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明行动探析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明行动探析

本文系2017山东省委党校系统科研课题

【摘 要】 文章阐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文明的意义与困境,认为乡村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使乡村文明面临消亡的威胁,古老的乡村文明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文明重建的过程。分析当前乡村文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整治基础差,落后观念制约发展,提出要坚持城乡一体化,深化乡村文明行动,需要加强领导,明晰思路;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乡村道德建设水平;提升文化惠民水平;强化舆论引导。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乡村文明行动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文明的意义

我国是农耕文明发展成熟程度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乡村文明发展时间最长的国家。党的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1、乡村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第一,中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体和体现者,中国乡村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自我保护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乡村。第二,乡村文明是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包括方言、风俗习惯、价值观、信仰、衣着喜好等,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投影,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生态价值。第三,乡村文明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

2、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使乡村文明面临消亡的威胁

第一,在城镇化巨大的发展潜力带动下,大批的“农民工”割舍了乡村,融入到城市化的进程中。但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村人,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中,离开农村的群居生活,脱离地缘与血缘的维系,割舍乡里乡亲的亲情、乡情和友情,仿佛瞬间没有了依靠。第二,代表着农村的明天与希望的农村新生代,最活跃也是最具有改变能力的,已经脱离乡村,失去了对农村的感情,已经习惯了在城市的打拼,有的已在城市拥有工作、房子、车子等基本的生活资料,融入到当地的城市生活,没有想到过再回去农村。古老的乡村文明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3、古老的乡村文明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文明重建的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不管是国家政策还是农村自身因素,都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伴随着土地流转政策和掌握高科技技术人员的返乡创业,农村产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阶段,高附加值产品带动乡村发展。二是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和形式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游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基层党支部和大学生村官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像“新鲜血液”的流通,使整个农村机体充满活力。

二、当前乡村文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体制,造成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受现代思潮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大多数年轻人对古老的村落文明持无所谓甚至不屑的态度,认为乡村是落后的表现,农村生活代表着贫困,对新农村的治理,乡村文明的继承没有落实到思想上和行动上,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对农村没有了相互依赖的感情,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乡村文明后继乏力。

2、环境整治基础差

农村环境卫生差、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备、生活不方便,是农民群众反映较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环境整治起点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条件改善、美化硬化村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人力、资金和观念上的困难。

3、落后?^念制约发展

一是部分乡村封建迷信、赌博活动屡禁不止,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人情往来”名目繁多,生子、当兵、入学、乔迁、祝寿等等,都要操办一番,铺张浪费反而成了一种“面子”。群众承受不起,但是迫于传统习俗、宗族势力和人情世故,只得硬着头皮撑下去。

三、坚持城乡一体化,深化乡村文明行动

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发展乡村文明是一件涉及面广、难度大的任务,需要树立长期的工作思想,硬实的工作作风,及时化解矛盾。

1、加强领导,明晰思路,打牢“乡村文明行动”的坚实基础

一是规范制度,明确任务。政府要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文明行动”工作方案,把“乡村文明行动”开展情况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考核,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从制度上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明确思路,科学部署。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同时,立足实际,对农村社区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三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在政府网站、电视台、广电网等新闻媒体、网站开设专栏,形成新闻宣传声势。同时,通过农村广播、召开村委会、群众大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发动,全面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以倡导文明风尚为重点,在农村街道两侧、主要道路口等显著位置粉刷以乡村文明为主要内容的永久性标语,营造浓厚的乡村文明行动氛围。

2、做好新农村改造,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建设新型社区。把“两区同建”作为改善村容村貌的重要载体,按照“中心带动城镇,城镇带动社区”的发展规划,膨胀扩充现有社区规模,并加快建设一批新社区。让社区发展上水平、上档次。二是完善城镇基础配套设施。实施以村庄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五化”工程。建设村村通、村内通公路,新建、改建桥梁,强化农村沼气开发,推行清洁能源使用。三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联合教育、财政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加快乡村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充实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留住乡村文明的“根”。同时,针对农村青年大多在外打工的实际,切实照顾好留守儿童,比如做好“四点半学校”、少年宫建设等设施,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学生们的特长。四是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标准,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改变农村垃圾随手扔的顽习,真正做到乡村美化。

3、落实“四德”工程,提升乡村道德建设水平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四德(爱德、诚德、孝德、仁德)”工程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典型评选宣传活动。开展“平凡好人”、“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发现身边的模范,弘扬道德文化。

4、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提升文化惠民水平

一是加快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在乡镇驻地建设文化大院,在农村建设农家书屋,缓解农村群众“看书难、买书难”的问题。积极推广公益电影放映任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实现城区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通乡、通村,多渠道拓展老百姓与外界的联系。二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体活动。根据农闲的实际,以及农民的传统喜好,举办了民间艺术展演,组织群众参与,自编自演舞龙、舞狮、高跷、秧歌等民俗表演节目,不仅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也增加了凝聚力;举办农村文化艺术节,精心创作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文艺节目;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结合农民强身健体的需求,举办全民健身节和全民健身自行车赛,弘扬体育精神,提升人民体质。三是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启动了特色民居调查工作,将特色的民居和民间名村列入传统民居和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追溯乡村文明的根源。结合特色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精品镇、精品村,保持历史风貌、体现地域特色、保存文化记忆,形成“一村一特色”的文化创建模式。

5、强化舆论引导

一是抽调新闻媒体骨干力量,采取专题专栏专访等形式,日常报道与突击暗访相结合,对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县乡村进行宣传推广,对工作被动、措施不力的予以曝光,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二是注重运用新媒体推进工作。设立“乡村文明在行动”微信群,对巡查暗访中发现的问题,即时进行曝光,推动相关部门立即组织整改,有力促进了工作开展。三是强化工作考核,将移风易俗工作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政府重点工作计划,定期进行调度。并作为定量考核指标,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力促各级干部紧盯目标、深入谋划、真抓实干,从根本上建立改变农村环境面貌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中元.乡村文明的传承、保护与转型[J].行政管理改革,2013.7.21-25.[2] 许宏.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德州市“两区同建”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应对[J].德州学院学报,2013.10.104-106.【作者简介】

于??华(1976-)女,山东夏津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党的建设.

第四篇:试述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试述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过去30几年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面先讲讲机遇,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增加国内就业机会。

进入我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他们所生产的产品是面向全球销售,为世界消费者才所认同,欧美各大超市卖场都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参与全球外,不仅投资国内的跨国公司本身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给这些跨国公司配套的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借船出海”,提高了国内中小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带动国内就业机会的增加,并拉动国内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内需市场的发展。

二、参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机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众多技术领域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方面能够与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让广大中小企业在国内就能接触到全球最先进的技术,经济全球化使科技人才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使国家之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不断深入,使民间的全球性科技交流得以加强。经济全球化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参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国际资本。

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设资金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利用外资减缓了资金不足的矛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超过80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相对于当年固定资产比重多数年份保持在10%以上,最高时曾经达到17.1%。作为国际资本流入最活跃的东道国之一,中国FDI流入规模居世界前列,已经连续15年保持发展中国家第一的位置。

四、参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加地纳入了世界经济,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经济竞争力。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主要接受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实现了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减少了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口。在21世纪我国加入WTO后,一批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开始加速进入我国,在第二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机械、运输设备、精密机械等资金密集型产业是外商投资的热点产业,比重占制造业外资的近四成,是带动我国机电产品类产业发展和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我国改革开放后30多年,特别是加入WTO后12年的经历经历给我们的启示,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产生消极影响。作为现代化启动较晚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和物流,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强势,使我国可能面临经济依赖性和技术殖民地的风险,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饥渴症助长了部分外资企业的不良行为,利用我国的法律和制度漏洞,占用大量用地,排污标准过低,造成当地生态污染、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

三、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却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都偏向于东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东重西轻”不仅没有缩小差距,反而加大了东西部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四、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涉及新技术应用开发、农业产业化和生产型服务业等级国内亟待发展领域的投资十分有限,即使在制造业领域,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有利于延伸国内产业链条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代表了产业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会改变我国现行产业结构并使之向高级化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既是我们的发展目的,同时它又是一种手段,即通过关联和辐射效应可对我国传统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能激发传统产业的青春活力。如信息技术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目的,又是激活产业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我国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发展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

二、制定出有利于创新的经济制度安排,以实现技术的跨越。经济全球化强化了我国发展的紧迫感,我们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要加快自己的发展速度,因而相关的制度安排显得非常重要。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是我们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者的重要保证。经济发展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发展的竞争,科技发展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科技能力,而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我国科技能力的现实,我们必须要从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体制改革,以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某些领域的技术跨越。

三、大力建设国家基础网络信息通道,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也是我们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对策,在未来的十年内如果能再诞生一批“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样的世界性网络科技公司,将能大大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该把网络信息建设作为国家基础设施于以实施,其地位的重要性不亚于国家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带了机遇和挑战,全球各国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已不允许我们再次失去崛起的机会,我们必须正视挑战,形成共识,扩大对外开放政策,从上海自贸区逐步向全国推广,让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竞争,相信中华民族这次一定能够再起崛起,并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五篇:城镇化进程中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城镇化进程中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摘 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生态文明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娄底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在对娄底市公民生态文明状态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角度探索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生态文明育人环境;发挥社会宣传监督作用,营造生态文明良好氛围;发挥学校教育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发挥家庭育人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落到细处。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教育

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在全民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价值功能。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用地与建设、产能和节能、保护与破坏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蓝图,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对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反映人类文明的程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绿色生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必须从根本上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进程。唯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提升城镇公民文明素养的本质要求。公民是城镇化的主体,城镇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城镇化,不只是住高楼、行宽路,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城镇化。能否实现公民精神层面的城镇化,是城镇化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城镇农民能否真正转变为城市公民的关键。除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水平之外,更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生态道德水平。生态道德不仅仅是评价个人人格的尺度,也是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城镇化既要实现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身份变化,也要实现从分散单一的生活方式转变为集中多样的城市生活的方式变化,还要实现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转变为具有较高文明素养市民的观念变化。这是科学发展城市化,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农民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的本质要求。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黄吴静在《公民生态道德教育:从知到行》一文中指出:面对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要求用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人们传统的不可持续思维,这需要生态道德教育来实现。把传统道德责任从强调现实利益延伸到人类未来利益,生态道德对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有着特殊功能。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城镇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而要做到这些,必须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让人们了解生态知识,培养正确的生产发展观、健康的生活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资源的持久协调发展。

二、娄底市城镇化进程中公民生态文明状况分析

娄底市位于我国湖南省中部地区,是湖南省的工业重镇,也是湖南省最年轻的城市,总面积达8117平方公里,经济总量位居全省14个市(州)第12位。娄底以汉族为多,有苗、土家、侗、回等少数民族。娄底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娄星区、双峰县、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共有乡镇80个。娄底市地处湘中丘陵西北部和湘西山地东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雪峰山斜亘西北,衡山余脉逶迤东南边境,龙山盘踞南部。新化县大熊山西侧九龙池海拔1622米,为境内最高峰。涟水向东注入湘江,资水向北汇入洞庭湖。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矿产有煤、锑、锰等,冷水江市锡矿山有“世界锑都”之称。娄底旅游资源丰富,纪念地和名胜古迹有天华亭、蔡和森纪念馆,曾国藩故居,罗盛教烈士故居及纪念馆,波月洞、北塔、黄巢山、湄江等。近年来,娄底城镇化呈现加快发展态势,至2013年末,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12.5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

1.39%,全市常住人口383.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7.0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0.96%,居全省第12位。与全省、全国相比,娄底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13年末,娄底各项经济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人均GDP为22903.06万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4.23%,全国平均水平的59.72%。与此同时,娄底市城镇化也处于较低阶段,全市人口城镇化率水平比全省低7.33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3.24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娄底较低的城市化水平是由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娄底市公民的生态文明状况呈现以下明显不足。

(一)生态环保知识缺失。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娄底是欠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小农经济模式根深蒂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因此大量对开发自然资源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利益最大化。如:煤炭资源的开发带来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废水的污染等。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一方面反应公民的功利思想,另一方面反映公民生态知识的贫乏,生态道德的缺失。调查表明,大部分人对土壤酸化、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常见的污染状况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都不了解。即使有一定生态意识的人更多关注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环境问题,比如,他们对空气、噪音和水污染这类造成生活影响的问题特别敏感,而对人口过多、能源不足和土壤流失这类影响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生态问题不够关注和重视。近年来,人们也渐渐认识到保护自然、关爱环境的重要性,但大家觉得自己只是普通老百姓,这样的事情必须依靠专家和政府,他们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专家和政府身上。

(二)生态文明行为失范。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公民对生态认识不足,生态知识缺乏,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表现出许多不文明行为。一是污染严重。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降低成本,违规排污,浓烟乱放,体现在城市空气污染加剧,涟水、孙水流域水污染,土壤流失等问题,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健康。二是资源浪费。当地农民依靠地方资源优势,野蛮开发、滥伐森林,城镇居民对公用水电使用浪费严重。三是生活习性不良。经常可见公民随地吐痰、白色垃圾乱扔等习惯行为。在旅游景点对景观文物、服务设施上乱刻乱划,踩踏禁行绿地,攀爬摘折花木。

(三)生态文明建设乏力。一是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生态环保指标权重低。在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中,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重过大,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政府为了GDP视环保于不顾的现象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软肋。二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对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实施不能有效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过程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一直都是“两张皮”。三是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尚未建立。娄底市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还相当滞后,公民参与程度不高,参与的领域窄,对政府环境决策参与较少。环境保护组织对政府有一定的依赖性,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表达意见的程序中没有完全独立的话语权。四是环境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是环境突发事件频发、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有些环境监管人员在执法时流于形式,执法行为不规范。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政府甚至成为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保护伞。

三、城镇化进程中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生态文明育人环境。(1)建立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一是健全政府考评体系。政府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考评体系建设,将生态环境、生态生产、生态消费、生态文化体系等发展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要强化领导干部的生态责任意识,根据主体功能定位确定不同的考核目标,加大生态文明相关指标在城镇化考评中的权重。二是完善法律制度体系。1)健全生态文明法制保障体系。制定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法规,出台环境教育法,形成覆盖资源领域、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地方性保障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司法体系,设立资源环境法庭、资源环境检察机构和资源环境警察队伍。支持开展环境公益诉讼。2)健全生态文明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展综合标准化试点建设,成体系推进配套标准的应用,推广新农业农村标准体系、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标准体系、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产业转型标准体系、高效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等,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注重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深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3)健全公民和社会环保组织参与环境管理的法律制度。明确公民个人和社会环保组织的环境决策参与权、环境监督权和环境诉讼权利。健全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制止环境违法行为的公民进行奖励,激发公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的积极性。三是完善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提高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监督有关部门依法行政。政府要加强环境信息披露,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通过网站、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公开生态环境信息;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根据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级别及潜在危害程度,进行分级管理。(2)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战略,引领公民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各地要围绕全市确定的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区域经济特色。在保持主导产业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三大产业,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一是物流业发展。充分利用娄底交通枢纽的优势,以培育大型物流企业为抓手,积极推进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若干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把娄底建设成为湘中的商贸物流中心。二是旅游业发展。以国家实施中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大力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娄底市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加强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梅山蚩尤故里,乡间侯府曾国藩故居,紫鹊界梯田王国、世界锑都锡矿山等重点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特色休闲旅游城市,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三是现代农业发展。做大做强油茶、南竹、花卉、家具等绿色优势产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等向工业园区和娄底经济开发区集聚,推进产业专业化,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3)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利条件。一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政府要加大建设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完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大力推进绿色出行,加快推进城镇清洁能源使用,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二是完善水污染防治机制,对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的排放企业进行先期治理、罚款、关闭或追究法律责任,制定娄底市工业循环水利用推行规划,对有色、钢铁、水泥、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强制性循环水利用技术改造。三是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完善废气控制和治理机制,加大森林培育力度,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加大机动车污染控制力度,完善机动车污染排放检测治理、绿色标识管理机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四是建立土壤生态修复机制。制订全面禁止露天采矿相关制度和办法,建立健全以湘江流域为重点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制度,建立覆盖全市的重金属污染耕地监控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五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行绿色出行改革、绿色消费信贷发展,深入推进两型低碳示范创建。六是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建设。加强城市公园绿地、湿地、建成区绿化建设。加快绿色建筑建设和发展,促进城镇低碳发展。

(二)发挥社会宣传监督作用,营造生态文明良好氛围。(1)创新宣传教育载体。一是社会环保组织要定期开展“节能减排”、“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学校的活动,把专业知识、操作方法、工具设施带进了这些地方,并通过培训形成机制,有效地引导城镇公民养成环保习惯。二是通过开展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群众性活动,广泛开展“共护母亲河――孙水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保行动,凝聚和提升全社会良好的生态理念。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对公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在社区、机关单位,特别是在旅游景点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设立不文明旅游举报热线和信箱,鼓励个人或单位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举报。充分运用文学、摄影、卡通、漫画等艺术形式,特别是加大公益广告的制作和播放力度,生动活泼地鞭挞不文明行为,促进全体公民的文明素质提高。(2)发挥民间组织的监督作用。社会环保组织要充分发挥对政府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的监督作用。政府的相关决策涉及生态环境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也牵涉社会各个相关集团的利益。环境保护协会和监督机构要在对话的基础上“听证会”、“环保论坛”等形式帮助政府作出科学的决策。也要帮助公民获得生态环境建设的知情权,并有效地参与到政府的生态环保工作中来,并在参与过程中作为一股社会力量,有效监督政府按法定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政,及时纠正政府行政行为的不当。社区、机关单位、学校企业作为生态环境教育的载体,不仅要完善硬件设施,更要组织成立相应的护绿组织、护卫队伍,及时劝导、教育公民规范生态行为,树立正确生态意识。

下载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明的调停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