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教育在农村向城镇化进程中的定位与功能研究
职业教育在农村向城镇化进程中定位与作用
重庆黔江职教中心彭明道【摘要】世界发达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可鉴:在我国加快发展职业
教育,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并准确定位,使农村向城镇化过渡,迫在眉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职业教育为主线,以“三农”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位,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特别是农村籍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综合能力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和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主题词】“发展是硬道理”。农村城镇化和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功能探索。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对职业教育,特别是边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来说,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适应形势,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是职教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问题。分析形势,准确定位,理清思路,积极探索,以现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立足于农村和市场经济,着眼于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与未来,应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文化环境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尤为突出。城镇化不仅构筑了农村工业化的基石,而且铺就了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中西部职业教育,作为一项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系统工程,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所有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中,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广大农民及其子女的命运,也决定了农村经济、社会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如何正确定位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核心目标问题?从教十几年以来,积极探索,我认为应先理顺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为主导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应界定其内涵特征。《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定义为:“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职业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化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促使人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完成一个人的初始职业化或再度职业化。因此,以职业道德和技能为主导是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
受普教影响,一直重视学历教育,忽视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是因机械制造、加工行业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教育过程中发展劳动者的技能,培养他们谋取职业的能力,是其最初目的。从终身教育思想出发,农村职业教育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切实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放在办学的突出位置。“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要从人性发展的高度培养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和素养,从而不仅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挥服务的强大功能,而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性完美发展和实现人生真正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教不仅要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能力,不仅使学生适应目前的岗位竞争,更要适应未来职业竞争和广泛意义上的生存竞争。“职业教育首先是职业导向性的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道德,提高职业能力是它的特殊任务。”
二、立足农村现状、适应厂业需求
中西部地区,面对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发展职业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必须立足农村现状,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一方面认识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仅仅依靠劳动收入向资本、技术、非农产业发展收入转变;农业发展目标由过去追求数量的最大化,转变为向市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大批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结构转变;农业与非农产业关联度越来越大。
面对农村的特殊社会背景:一是具有规模的畜牧业、特色的有机农业、效益农业发展,迫切需要新技术;二是农民土地被征用,农村向城镇化发展,农民向非农村产业转移和异地转移需要专业技能培训;三是农村子女多数不能进入高校学习专业技能。职业教育理念和思想上,立足农村,瞄准农村改革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坚持以农为本,适应新型农业发展办职教,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需求办职教,围绕农村城镇化的文化建设的需求办职教。为当地文明建设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跳出狭隘的小农意识的束缚,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适应城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化首要任务是转移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职业教育进行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专业结构的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学历教育与短期技能培训并重。职业教育应成为当前和未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培养培训的主阵地,快速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
三、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职教的特色决定其质量上特殊要求,职业态度、职业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比职业技能更可贵。学生是未来厂业大军的主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职业教育的的直接服务对象。教育的首要责任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职业教育要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党和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不是短期功利的就业包装,不能束缚职教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发展,而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给学生表现真实的自我创造机会条件,挖掘学生潜在能力,符合 “人文”需求。
现代社会人口、生活方式、组织结构的变化要求职业教育作出相应变革。经济发展提供了现代生活的物质条件。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多元化,观念的变化既是社会转型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力量。在择学动机方面,家长学生不仅单纯为了谋生而进入职业学校,而是教育对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更加“个性化”。因此,职业教育应把学校学习与工作岗位学习、终身发展学习整合起来,不仅重视职业技能教育,还要注重精神塑造、人格再造,提高职业综合素养。
“技能”是职教主要特点,专业技能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的体现,是职教的生命线,是常抓不懈的教学内容。加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增强学生人文修养,加强人际交流,是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的重要前提。专业技能课程的理论与实训教学形式上,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统一,定期开展短期培训,把教学活动与再就业培训、转岗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区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在办学层次上,做到中职和高职的统一。中职目前在培训就业的同时还肩负对口升学的任务,就业升学兼顾,即给学生提供进可升学、退可就业的机会。积极创造条件,与高职院校“联姻”,合作,开办“3+2”或“2+3”五年制职教模式。
四、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就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就是把职校推向市场,建立与企业市场联系的广泛渠道,成为整个开放市场的一部分。或者说,职校把满足市场需要作为办学的宗旨,接受市场检验作为办学的标准,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把握职教培养目标的要素,合乎市场需求,实现效益的最大 化。
目前,面对农村的一些职校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市场意识不强,还没有完全进入角色的现象,没有真正找准自己适合市场的位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以市场导向为核心,调整发展思路,切实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办学体制应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办学机制上做到教育性和产业性的统一。运作模式也应发生改变,按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办学,优化资源
配置,不仅面向市场、融入市场,更要借鉴企业经营的市场理念、法则、机制来打造职业教育。
我校国家级示范建设逐步深入,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意识,根据市场需求来指导教育教学服务活动,确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取得市场的信任和满意。(1)依据社会需求,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完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更新教学内容,扩大知识科技含量,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职教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2)树立大职教观,积极拓展市场,建立渝东南职教高地,辐射周边秀山、酉阳、彭水、湖北咸丰、贵州铜仁。我校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职业学历教育的生源市场上,而从大职教体系的市场角度去发展。职教成人培训部尤其关注非学历教育的短期职业培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使学历教育与培训协调发展。加强就业前培训,提高新增劳动力和就业能力;加强在职人员培训,造就高素质和在职人员队伍;加强再就业培训,提高下岗人员再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本地的市场需求上。既满足当地经济社会需要,也要满足更大范围区域需求,为跨地区甚至跨国界劳动力流动提供有效培训服务。
五、总结
信息社会使职业教育成为“新教育”。作为一种新教育、新生命,与过去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通过帮助个体的学习,来促进个体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职业教育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新教育理念,切实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职业教育在广西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作用分析》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何文聪 2011
【2】 《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刘标胜 2012
第二篇: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推荐)
此
处
不能
书写
此
处
不能
书写…………………………………
装
…
……
…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摘要: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农村环境污染特点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 环境保护 问题对策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不断
优化。但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意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子孙后代的大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渊源,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致使环境污染的趋势出现由城市向乡镇蔓延,再向农村扩展的势头,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息息相关。如何科学地处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是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写……………………订……
……
…此…处…不能
书写线………
…
……
…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 我国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是一种产业环境,直接主体是农业类产业的生存发展。从农业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广延性、区域性、复杂性,同时又有半自然、半人为调控的特征。农业由于分布面积广,光、热、水、气等外界环境因素又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在社
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着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系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自身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上盲目过量施用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也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加上病害、虫害、气候等自然灾害,使得农业环境问题更加复杂。此处不能书写…………
…
…
此…
处…
不…能…书…写 ………
二、农村环境的状况 目前,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
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生态平衡与生此
处
不能
书写
此
处
不能
书写…………………………………
装
…
……
…
……物种群的稳定,化肥农药施用极不平衡,农药残留量增多,农药中毒人数逐年增加,还造成土壤板结,水质污染。超标污水的灌溉,大气降落物的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堆存,污染事故的增多,使土地和作物污染增多。恶劣的环境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害,农业环境污染纠纷事件逐年上升。改革开放给乡镇企业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 %。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联苯胺等产业,以及噪声和振动污染的行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职工健康。环境污染特征是以二氧化硫污染为主,烟尘和二次扬尘为副的大气污染,以有机物质和氮素为主要污染物质的水质
污染,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主的固体废物污染,且污染趋势趋于加重,并由城市向乡村蔓延扩展的势头,从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此处不能书写
此
处不能书…
写…
…………………订……
三、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 1.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
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地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2.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企业增加较多。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从而造成工业“三废”排放居高不下,呈增长趋势,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其中80 %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污染,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3.城镇乡村基础设施滞后
这方面突出体现在城市气化率低、热化率低、绿化率低、烟尘控制区发展水平较低,烟………此…处…不能书写线…………………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 ………
暖、做饭及餐饮业的耗煤多为直接燃烧,低空排放,大量的由煤炭消耗产生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状况。
此
处
不能
书写
此
处
不能
书写
…此…处…不…能
书…
写……………………………………装……4.农村生态环境脆弱 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农业面源污染有增无减。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现象突出等。5.大量农田被占用和毁坏 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除直接占用耕地外,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
四、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对策(1)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2)强化农村环保法律手段 我国农村环境管理法制化建设已取得可喜进步,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城镇化后的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
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从总体上看,尚未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由于绝大多数小城镇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难以将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创新环保思路,科学制定规划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创新思路,科学制定规划。把新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垃圾无害化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技术、无害化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利用技术、生态保护等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4)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建立长效机制
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统一模式、统一标准、不搞“一刀切”。努力探索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农村特点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制度。农村环境污染因素复杂,污此处不能书…写………………订……………此…处…不能书写线…………………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 ………
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先进治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运城推广的农村沼气利用技术具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大力发展沼气、风能、太阳能、秸秆气化生此
处
不能
书写
此
处
不能
书写…………………………………
装
…
……
…
……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积极参与,才能有更大的整体性的收效。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发挥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做到力度到位、措施到位,真正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由以乡镇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乡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等污染并重的态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做到与环保责任状相结合,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绿色创建相结合,与改变种植结构相结合,与提高村民环境意识相结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生产,树立全新的环保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5)与村庄建设规划相结合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清洁水源、清洁田源、清洁家园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充分反应地方特色,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6)与绿色创建相结合创建环境优美的乡镇、生态村、绿色村镇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这不仅能解决农村面源污染,提高农民收入和人民健康水平,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举措。
(7)与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相结合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农民本身,要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主动为建设美好家园尽职尽力。使其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同时进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结合点上做活文章,发展生态安全农业;解决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写……………………订……………此…处…不能书写线…………………此处不能
书写…………
…
…
此…
处…
不…能…书… ………
五、总结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所以,只要我们重视和积极应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使农村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建立和谐可持
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写…………………………………装………………参考文献[1] 蒋国平.资源节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6(8)[2] 刘耀彬等.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3] 杨文举、孙海宁.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生态经济,2002(3)[4] 任太增、李 敏.中国粗放型城市化道路原因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6(3)[5] 王玉庆.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N].中国环境报,2006.11.20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写……………………订……………此…处…不能书写线…………………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 ………
第三篇:《试论乐清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行政管理》
试论乐清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行政管理
【摘要】小城镇一般是指建制镇政府所在地,具有一定的人口、工业和商业聚集规模,是当地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优先发展小城镇是我们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战略。
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成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制度瓶颈。改革乡镇政府体制,加快小城镇发展,已经成为学界和政界的共识。乐清市近年来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以增强重点镇(中心镇)权能为中心的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了以“强镇扩权(中心镇培育工程)“为内容的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改革给小城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行政管理体制强镇扩权绩效管理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一、乡镇政府存在的现实问题
从政府治理角度看,在压力型体制下,农村乡镇政府处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最后一级,它不仅有管理、促进辖区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任务,而且兼有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指标。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税改等一些原因,政府财权上移,以使乡镇政府责大而权小,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乡镇政府为了应付上级繁多的任务指标,就很容易忽视对本辖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其为农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并不一定能真正满足农民多元化利益诉求的需求。“小政府”与“大服务”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取舍。但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面干预,强调行政管理。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及公民本身还没有意识到政府就是服务机关,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能”角色,不该管的也要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
二、积极谋划,调整行政区划应对政府体制改革
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型升级新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乐清市此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配置,促进发展;理顺关系,转变职能”的基本原则。此轮调整可以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建设一批城市和中心镇,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乐清市原有31个乡镇调整为“9镇8街道”,即柳市、北白象、虹桥、淡溪、清江、芙蓉、大荆、仙溪、雁荡9个镇和乐成、城东、城南、盐盆、翁垟、白石、石帆、天成8个街道。调整后17个建制镇(街道)的平均面积71.96平方 1
公里,平均人口7.30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59.6平方公里,是原市区面积的2.65倍;市区总人口321594人,是原市区人口的1.99倍;辖190个行政村、17个社区。
根据乐清市实际,当前乡镇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合理流动,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
三、探索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路径,努力推动中心镇建设的制度创新
在浙江省境内,改革开放30 年来,民营经济高速发展,产业不断聚集并形成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群,一大批特色小城镇壮大起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与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原有政府管理体制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是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的一些问题,如政府管理体制的僵硬性(职能专
一、适应性不足等)、政府组织结构的离散性(职能部门条块关系不顺等)、权能不足(社会管理权和执行权不足、事权与财政的不相称等),以及政府官员责任意识淡薄(城镇规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滞后性)等,严重地制约了当地民营经济和小城镇的发展,成为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瓶颈。
(一)、强镇扩权,推动中心镇建设的制度创新
近年来,浙江省政府积极探索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路径,努力推动中心镇建设的制度创新。
2005 年9月,浙江省在绍兴县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点中,绍兴县按照”重心下移、能放就放“的思路,对农村中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事故发生频繁、而县级职能部门又鞭长莫及、管理滞后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用工、城建监察等4 项职能,通过委托方式授予杨汛桥镇、钱清镇等5 个中心镇。
在嘉兴市的改革试点镇西塘镇,2006 年10 月,嘉善县政府对该镇予以财政政策上的重点扶持,规定镇域内土地出让金县得净收益部分按乡镇财政体制结算标准各提高10 个百分点,并享受开发区土地收益有关优惠政策等。在这些小城镇改革试点的基础上,2007 年5 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141 个省级中心镇的目标,通过推进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赋予小城镇政府以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等政策措施,把141 个中心镇建设成为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体制机制的创新区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二)、乡镇政府管理体制与小城镇发展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不断推进,浙江全省各地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群,以及建立在主导产业和产业群基础上的一批经济发达的小城镇。如温州龙岗不锈钢、织里服装、柳市电器、钱清轻纺原料市场等等,都是以主导产业和产业群而著称的强镇。
在这个过程中,浙江各级政府在发展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同时,一向比较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但是,浙江的小城镇经过30 年的建
设和发展,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基本转型、小城镇经济高速发展、城镇规模迅速壮大的情况下,现行的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与全国同一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其行政管理体制的弹性越来越低,容纳社会变迁的能力越来越弱,已经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开展乡镇改革的实质和关键
1、、乐清市乡镇政府管理现状。
(1)、乡镇政府机构臃肿庞杂,供养人员过多。
(2)、乡镇政府职能不清,缺位错位现象严重。
(3)、乡镇政府财政危机严重,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
(4)、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欠缺,人民满意度下降,与人民矛盾日益突出。
2、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由于我国对乡镇建制规模、管理层级、治理能力、功能定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缺乏整体设计和法律保障,同时又受制于国民收入分配、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农民义务教育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等制约,最终造成了乡镇一级政府长期处于被动的施政状态。而当前我国开展乡镇改革的实质和核心问题就在于,需要进一步保持乡镇政权名称的固定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人口规模的适度性、管理层级的有序性,职能定位的科学性,机构设置的稳定性,人员编制的合理性、政府运行的规范性和法律约束性,使之真正成为直接面向农民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组织。
3、在乡镇政府推行绩效管理,以绩效管理推进乡镇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通过强化绩效意识,运用绩效评估指标,加强绩效规范和评估结果的运用来解决乡镇政府目前存在的问题,把乐清市乡镇政府努力建设成为效能型、有限型、廉洁型、服务型政府。
(1)、强化绩效管理意识,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建设效能型乡镇政府。
(2)、运用绩效评估指标,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有限型乡镇政府。
(3)、加强绩效管理规范,建立乡镇政府绩效财政体系,建设廉洁型乡镇政府。
(4)、加强绩效评估结果运用,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四、坚持在“乡政村治”的制度框架下构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一)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改善乡镇政府和居民的关系
为乡镇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乡镇政府的基本职能。但目前乡镇生活水平低,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均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居民寄希望于党和政府带领他们过上幸福生活。乡镇政府绩效管理则将满足农民需要置于首位,并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由管理与被管理转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由不平等关系转变为平等合作的关系,并由政府控制农民转变为农民监督政府,这样也就必然极大地增强政府的效能,提升乡镇干部形象,改善乡镇政府和居民的关系。
公共服务能力的大小是衡量一个政府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然而严重的财政负担,农民交上来的钱基本上花在了供养人员的身上,乡镇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迫切希望政府能改善乡镇生活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可总是事与愿违,钱花了却看不到效果,民众的不满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并将出现的问题归结为乡镇干部的腐败无能,严重影响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信任危机空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稳定。
(二)、以农村社区重建为平台,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优化农村社会管理。
1980年以后,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二元并存。
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构建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体制已是时代的要求。因此,要以农村社区重建为平台,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优化农村社会管理,以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和谐。从中国农村的现实和发展出发,应在坚持“乡政村治”的制度框架下,努力寻求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
邓小平同志说:“管理也是服务。”笔者认为,农村行政管理力量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更好地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结论:乡镇是国家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建制,乡镇政府则是按地方行政建制设置的地方行政组织。作为我国政权组织体系末梢的乡镇政府,直接面对亿万农民,其管理具有直接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为我国乡镇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对我国乡镇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树立新的行政理念,从制度和体制及运作机制上,使行政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其次,还要求权力主体观念也要有所转变,要认识自己的权力,争取自己的权力,限制政府的权力,主动要求政府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
注释:
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利划分等方面的具体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总称。
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公共服务能力就是公共服务主体能否意识到公共服务客体的需求并及时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如何。确切地说,公共服务能力是指公共服务主体为生产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以满足公共服务客体的公共服务需求而具备的技能、技术和技巧。公共服务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公共服务主体在整个公共生活过程当中是否能够真正承担并办理好所有的公共服务事项。
参考文献:
[1]张厚安:《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 金太军、袁建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J]》,社会科学战线,2006,(4)。
致谢:感谢老师,感谢同学们,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
第四篇: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以城镇为核心发展的历史阶段,城镇化水平成为衡量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城镇化是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转型、文化重构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城镇化进程,甚至出现逆城镇化现象,我国自近现代工业诞生后也开始了现代城镇的建设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我国城镇化提升最为迅速的时期。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网被放大,三者之间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具体包括: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之间的问题;城镇化与土地使用之间的问题等;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问题等。关键词:城镇化 就业 土地 农业
城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和衡量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尺度。城镇化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而使得生产关系产生变化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有利于引导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各区域的平衡、协调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速度激增的今天,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与土地使用之间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农民对所使用的土地不具有资产性质。到目前为止,法律所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虽是“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但事实上这一权利具有一系列非常严格的限定。一是农民手中的这块土地仅限于农业用地使用,这种硬性规定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产权被限制在农产品种植权和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权上;二是尽管允许农民对承包的土地进行“自愿、有偿、依法转让”,但转让范围也仅限于农业用途;三是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不拥有出让权和抵押权。以上种种限制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只具有为他们提供生计的功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无法从土地价值上受益;也无法出让或变现土地,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时一无所有;土地不抵押权的缺失使农民丧失了利用土地作为抵押品获得金融资本。总之,农民尽管被赋予了对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但是,这种有限的权利还是约束了土地对于农民的资产功能的实现,从而迫使农民在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可见,政策稳定性不足也成为农民利益受损、合法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原因,失地农民损益补偿难以实现。倘若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因技能的缺失而无法从事其他行业,造成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将时有发生,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有可能导致农用耕地的减少,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不能因为城镇化问题,强硬的征收土地,从而导农民生活无保障,农业发展无后盾。
2、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之间的问题
农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目的,依据法定程序,强制性地取得私人或集体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伴随着我国各地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土地征用力度不断增强,必然导致原来祖祖辈辈依靠土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可靠保障,劳动场所的改变和收入来源的无处可寻最终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当前我国失地农村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很多长远问题需要细细考虑,如失地后的经济收入问题、就业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仅仅影响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城镇化不只是农村土地变为城市土地,更重要的参考指标是转变后,在原有土地上生存的人生活水平是否能有显著变化。由于征地范围过宽,补偿严重不足,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没有着落的问题相当突出。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导致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就业问题成了失地农民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随之而来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需要从长计议。无论是两者中的哪一个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3、城镇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问题
城镇化固然是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是现实中这一过程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矛盾,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三者统一的发展目标难以实现。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资源的流失导致我国农业压力剧增。我国人口众多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者达到8亿之多,但是城镇化发展不但减少了耕地的使用面积,还是大量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失去了生存之本。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城镇化率低,导致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有限,难以形成对对农业部门产生持久而又有力的市场拉动。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各个方面而言,都必须依赖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城镇化建设滞后,使城镇市场需求不足,没有很好地起到拉动农业发展的作用。第三,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为城镇化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不但能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更能促使从事农业
生产的人找到新的工作方式,学会新的工作技能。但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经济效益,缺乏合理布局和长远规划,致使乡镇企业如春后竹笋般发展起来,小规模重复建设不断出现,更为不利的是污染严重,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不经处理就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大气、河流和农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二、关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虽然,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些许问题,但不能成为否定城镇化建设的依据。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从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我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
1、农村城镇化应坚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城镇化建设与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耕地的使用率不高,不仅挤占了耕地,而且使大面积的耕地分散,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难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便是耕地资源的流失。要协调好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首先,应强调政府规划作用,政府应确定哪些土地土质较好应作为耕地使用,哪些土地属于城市建设使用,严格保护耕地,绝不乱批准乱规划。其次,应坚持节约用地,在节约农村宅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好每一寸多出来的土地,能形成规模的就扩大规模,能向空间发展的就向空间发展,少用地,用好每一块地。
2、农村城镇化应为农民生存找出路
对于失地农民,政府应该鼓励他们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因技能缺失不可能直接离开农村,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技能培训,使农民有一技之长,可以在失去土地的同时适应其他的工作方式;当地政府更应该鼓励有头脑有远见的农民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逐步创业,积累经验、知识和资本,创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乡镇企业,为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服务;对于长久以来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应按照国家政策给予养老保障的支持,不少农民年岁以高,无法从事其他产业,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教育卫生的发展,为农民的生活、生存着想;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建设,建设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娱乐形式,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和整体城镇居民素质,这样才能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使城镇化得到真正的发展。
3、农村城镇化应调整产业机构,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各地农村城镇化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突出优势,培育优势产业。目前,许多城镇的产业布局与大城市发展雷同,重复产业生产,十分浪费环境资源,并且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城镇是大城市与农村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经济应立足于当地农业特色,发展产业经济,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与销售,突出产业优势。同时,乡镇产业化可以吸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乡镇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积极影响作用,还可产生示范效应,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吸收外来投资,对原有技术、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提升当地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
三、结论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历时半个多世纪,纵观城镇化进程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波动大,东中西部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不一致。在全球城镇化发展接近尾声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农村城镇化的加入,而农村城镇化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推动城市、乡村协调发展是我们当下应当关注的着力点。目前,虽然农业、农村与农民是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三大难题,但是不能因为有问题存在就否定城镇化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面对问题的同时积极想出路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土地问题、农民再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等问题上应有所应对,使农村城镇化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且有正面影响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北林业大学,2004,6.[2]李红梅.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初探[J].新疆农垦经济,2006,(10).[3]韩学山,郝光前,徐峰,王康军.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6.[4]鲁金萍,蒲春玲.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5,(7).[5]寇莎.农村城镇化中搬迁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5).[6]公维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损益补偿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4).[7]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4).[8]徐永春.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5).[9]陈培芳.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05,(11).[10]姜太碧.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5).[11]赵爱玲.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中部城镇化亟待解决的十大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2] 张晓燕,白晓梅.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3] 谷永芬,何记东,于风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若干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3,(14).[14]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陈伟莲.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15]牟小林.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政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6).
第五篇: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管理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管理
以苏南地区为例
引 言
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转变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其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实现人口转移由此成为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新型城镇化的“新”是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即释放城镇化的外部效应,不仅仅是建高楼、建广场,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更主要的是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满足农村劳动力产业间的迁移,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也已成为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城镇化进程对农村社区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农村城镇化是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通过发展小城镇来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极为有效的途径。
3、农村城镇化是更新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选择。
4、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的城镇化在不断发展,城镇化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营造了农村和城市“双赢”的格局。城镇化不单纯是农民进城,它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事实证明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启动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近些年来,在各级政府以及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三农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农村整体发展状况的持续改善、农民生存空间以及生活水准的有效提升,都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目前仍有超过50%的人口为农村人口。因此,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管理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
(一)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纯。从目前来看,已经有几亿农民转移到城市。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城镇化发展的结果。
(二)文化程度偏低,居民自我服务意识强,生活方式简单,技能不高,形式单一。
(三)因城镇化滞后,资源短缺,导致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就业难以增长,内需难以扩大。
(四)治安方面,安全性不高,人杂素质低,不服从管理,脏、乱、差现象严重等。以上各种现状,都直接加剧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
三、以苏南地区阳山街道社区为例概略介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管理
本小节我们将对主要研究对象 – 撤村建居后新形成的阳山街道社区状况作一介绍。阳山街道社区,从2003年开始全面实行撤村建居的城市化工程。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动迁、统一安置原则,经过03-04年的第一轮大规模动迁和06-07年的第二轮补充动迁,分区新拓展开发空间15平方公里,共动迁农户6300多户,企业300多家,建造动迁安置房150万平方米,2万2千多农民“洗脚”上田、“洗脑”进城,成为撤村建居后新成立的阳山街道社区居民。阳山街道社区含“阳山花苑”和“新鹿花苑”两个居民区。其中阳山花苑占地1.34平方公里,规划多层住宅490幢,建筑面积达133万平方米,最终将形成4-5万人的居住规模,是目前苏州市乃至江苏省最大的农民动迁居住小区。自2004年至今,包括“阳山花苑”和“新鹿花苑”两个居民聚居区的阳山社区凭借着实施苏州高新区“北扩西进、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之“撤村建居”的东风从无到有,拔地而起。短短三年中,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规范”进行规划和遵循“现代化新城区标准”组织设计建设,阳山社区的公共和配套设施已取得长足进展:水、电、天然气、宽带网、有线电视、电话等各项配套设施全部落实到户;行政办公、中小学、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大型农贸市场,以及商业、金融、邮电、公交、文化娱乐、物业管理等公共配套设施完整齐全;保安、保洁、绿化、停车等各项物业服务亦全面到位。居民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生活配套服务。到目前为止,阳山社区的治理较多地呈现出政府主导特色,亦即体现了治理即政府管理的意味。2005年5月开发区管委会组建了阳山街道办事处,将原社会事业局、农村经济管理局的职能和建设环保局村镇建设职能划入阳山街道办事处,并将主要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劳动保障事务所”、“文体教育服务中心”三个事业单位成建制划归街道管理。街办建造了建筑总面积3850平方米的集社区、党员、卫生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社区服务中心,在中心功能配置上,充分考虑农民社区的实际和动迁农民的需求,将农保、计划生育、劳动社保、合作医疗、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婚姻登记、纠纷调解等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职能整合到服务中心。同时街办组建了阳山花苑第一、二、三、四和新鹿花苑五个社区居委会,设置了21个居民服务网点。还组建了阳山物业公司和市政工程管理公司等城市维护管理机构。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和完善社区党组织网络建设,形成了从阳山街道党工委、社区居委会党委到楼宇党支部、楼幢单元党小组的新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近年来,阳山街道各社区积极参与和谐社区、文明社区、文化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建设活动,社区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文化素质提高,没有出现一般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那种一迁就乱,社区矛盾突出的问题。
就上述情况介绍和业绩评估而言,阳山社区建设和治理显然是较为成功的,那么,比照前文理论和经验层面的分析,本文个案又增添了哪些类同或独特的经验?根据调查中的发现,下面我们就此问题作一概略的解答。
与国内同类开发区/转型社区的建设和治理类同,阳山社区建设和治理得力于一个强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在分区开发上,这一模式主要依赖土地、资金、优惠政策、廉价劳力、潜在市场等要素驱动,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拓展地区标志性亮化工程,发展区域硬环境;同时通过专业化、高强度、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推动区域产业向面向国内市场、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方向发展。在社区建设和治理中,这一模式则较多地体现了政府全面干预、治理即政府管理的特色。事实证明,上述强政府发展模式在一定的历史契机或开发建设初期是相当有效的,然而,随着战略起飞期首轮效应的结束,当情况改变,开发区原先的优势逐渐失效后,则必须寻找新的路径依赖,发生模式转换,才能有效突破发展瓶颈,再创新的辉煌,注重发
展与稳定协调一致,妥善处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注意学习吸收各地社区建设和治理经验,构建多主体同建共治多赢格局。
不足之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阳山社区建设和治理亦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憾之处,可以简要归纳如下:
就发展公民意识,培育社区文化而言,这正是包括阳山社区在内所有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中亟待关注的问题。阳山社区问题表调查显示,85%的填表人参与社区事务意识不强,并不认为自己是城市居民,不少人仍然保留着乱倒垃圾、污染环境等传统农村社区居民的不良习惯。如何通过提供各类社区服务和组织开展各种社区活动,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转变他们的观念,逐步形成包括先进理念、现代价值体系、良好行为习俗和完善制度设施在内的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确实是摆在包括阳山社区在内所有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工作中的一项重大挑战。
就阳山社区建设和治理内容或目前社区服务提供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言,对照前文理论分析部分所述及的六大内容14,我们发现,鉴于以下原因:A。尚未制订保障社区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规划;B。服务提供主体单调,市场和志愿主体功能发挥不足;C。政府财政投入除了支付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外,主要用于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缺乏统筹兼顾和前瞻性的计划安排;D。服务提供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当前阳山社区正在提供的社区服务,无论从数量、质量、广度、深度等各个方面来衡量,都只能说还尚是一种较为初级的产品,距离完善、完备的社区服务提供体制和机制,阳山社区仍有很长的路程要走,而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是发展公民意识,培育社区文化。
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那样,制定并坚持“三集中”的长期战略方针,即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实现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尤其是只有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才可能实现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这种战略转型是中国迈向工业化、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民转移到城市,也可实现亦工亦农,做“人人有工作,家家有产业,个个有技能”的新型农民或农业工人,为全面小康打下技能基础。
1、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高社会就业率。政府应把再就业问题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就业扶持要向贫困倾斜,政府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培训促进就业。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今后应加大“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同时应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劳动者都覆盖在社会安全网内,这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
(二)文化程度偏低,居民自我服务意识强,生活方式简单,技能不高,形式单一。不断完善公益性和鼓励营利性群众文娱、体育、科技、教育投入,吸引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活动,缩短社区成员距离,增进社区人员知识,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1、鼓励居民参加社会多种技能培训,鼓励和促进社区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善自身生活质量。
2、鼓励社区居民发表自己的意见,使社会资源和权力公平合理地分配。
3、提升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和社会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三)因城镇化滞后,资源短缺。对资源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
观,谐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是有限的,有不少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尤其是那实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休戚相关的资源利用问题,不能只顾眼前,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对土地实行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区域性和利用方式的特定性、时间动态性、系统开放性以及尺度多维性。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过程的认识,在于着重提高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本目标,不仅是提高对全球土地利用驱动力的分析,而且也是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战备对策的选择。目前国际上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主要是从合理利用系统分析、评价和综合研究模型三个方面展开的。综合研究模型综合了土地利用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为其定量化和多种方法的综合提供了可能。具体地还要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调控,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改进土地总体规则;集中土地供应权,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用地审批权集中在城市政府手中;实现土地配置方式的配套与协调;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以进一步提高国家对于土地市场的垄断能力;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加大土地市场地位变化情况监测力度,以充分发挥国家对地价的调控作用。
2、对电力、水等实行可持续利用,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因此电力建设的投资应加强。我国的发电只能主要依靠燃煤,故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建设必须加强。同时,必须尽早考虑能源的多元化问题和开拓新的清洁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方面的能源做到电力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还要注意节约用水,解决城市水资源平衡(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水处理回用等等。
3、对城市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高投资强度发展阶段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提出了非常强的挑战,面对挑战,唯一的选择是更加重视环境和生态问题,在恢复并保护生态平衡、增加环保设施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四)治安方面,安全性不高,人杂素质低,不服从管理,脏、乱、差现象严重,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城市社会内部发展、失衡和社会分裂,以及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使得城市发展面临整体性的风险。
有专家列举了城市化过程中最突出的六大社会安全问题:贫富分化加剧,众多人口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尊严安全受到威胁;社会治安状况恶化;食品质量降低,众多人口的健康安全和心理安全受到威胁;SARS、艾滋病、性病等高强度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生态恶化及灾害应对机制落后;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人为社会安全危机等。在这六大问题中,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人为社会安全危机,成为国人最焦心的问题。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诸多安全隐患,但确保社会安全的准备并不充分,从而加大了风险威胁;同时,负责危机处理的机构分割严重,配合生疏,很难协同作战、信息共享,更增添了应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难度;尤其是不负责任的心理和城市建设中的急功近利心态,使城市风险经常防范失灵,加上我国预警机制还相当落后,而且政府的协调能力也不尽如人意,这样,必然使中国城市化付出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成本,包括社会资本、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损失。
五、结 论
以上本文对我国当前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课题进行了研讨。通过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的目标和内涵,构筑起一个用以实证分析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社区和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的相关经验,并以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参照体系聚焦于探讨苏南地区阳山街道社区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个案,从中总结成功经
验,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现阶段各地城市化进程中正在实施的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实践带来有益的启迪。
参考文献目录
1.莫邦豪.社区工作原理和实践[M].香港:集贤社,1994.
2.甘丙光,莫庆联.社区工作的定义和目标[A].香港社区工作教育工作者联席会议编.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第二版)[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
3.张大维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与建设进展 [J]社会主义研究2008(02)
4.黄安心 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新型村镇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5.杨立蛟.齐鹏 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考量与启示 [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1)
6.齐鹏 建国以来城乡关系演变的意蕴与启示 [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7.许宏刚 乡政村治:农村社区管理的新模式[J] 党政干部论坛2004,(8)
8.雷洁 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路[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30(4)
9.石良 新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社区服务圈 [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
10李双江.刘佩璐.张欢欢.董谦.朱亚娟.杨艳梅 石家庄社区服务模式调查研究
[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00]23号文)联合转发之《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12.丁元竹, 1995, 《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丁元竹, 2006, “加拿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社区》第9期。
丁元竹, 2006, “必须厘清社区的真正本质”, 《文汇报》, 5.10, 第5版。13.朱金龙, 2007,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15年, 引进外资210亿美元”, 《文汇报》, 9.24, 第2版。
王学容, 朱金龙, 2008, “苏州率先实施六重保障”,《文汇报》, 4.2, 第5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论证
研究方法:文献搜集法、典型案例法、社会调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