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安徽高考历史说明及变化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内容,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实际,确定历史学科的考试要求与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的运用与“新情境”的创设。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必修内容
古代部分
(一)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l)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的形成及发展
(二)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部分
(一)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现代部分
(一)现代中国
I.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现代世界
l.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选修内容
(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商鞅变法
2.王安石变法
3.欧洲的宗教改革
4.明治维新
5.戊戌变法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2、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3.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4.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变化的部分1、2、增加了“京剧的形成及发展”。删去的部分:
A、必修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选修二部分:“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第二篇:《2014年安徽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最新解读
《2014年安徽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最新解读
备受广大教师和考生关注的《2014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近日已经公布,各学科的命题考试范围与题型示例、考核目标与要求也随之新鲜出炉。和2013年相比,今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整体保持稳定,但也做了几点修改,具体变化解读如下。
1.在对历史学科考查的整体要求上,做了一点改动,即2013年表述的“命题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修改为“历史学科命题体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
2.必修模块“中国古代史”增加了“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一目。
3.必修模块“现代世界史”“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一栏中删除了“文学的主要成就”一目。
4.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删除了“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一目。
题型示例中,选择题总量不变,仍然是18题,但内容有较大调整,更换了8道示例题,新更换的选择题大多是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题中的典型陈题,而又是以更换各类图表题为主,其中具有安徽命题特色的图表题、地图题和漫画题仍然保持。非选择题由原来的12道示例题减少到10道,更换了3道示例题。
2014年3月7日
第三篇:安徽高考历史总结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归纳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二. 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注意:
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6、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
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
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十年探索时期
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改革开放时期
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注意三化)四.中国近现代的宪法: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孙中山)
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2.《中华民国约法》(1914,袁世凯)
内容: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193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
内容:规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内容: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公民权力和义务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过渡时期:一桥二铁三公四厂(西部的交通,东北的重工业)
2.十年探索时期:一铁二钢三油田;两大科技成果(原子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3.十年**:湖北二汽;南京长江;国防科技(导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4.改革开放:宝葛大京、“神舟”飞船
(注意:课本上四个时期关于经济建设成就的地图)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评价:革命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民主革命发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
与三民主义相比:不同点: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提出了“三大政策”
与中共纲领相比:相同点:都主张反帝反封(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不同点:(1)中共更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共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等内容
(2)中共在民主革命之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七.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原因: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2)影响: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1)原因: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列强忙于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影响: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兴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4.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根本原因:由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具体原因:(为何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
(2)影响:导致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八.日本侵华问题
1.侵华方针和主要内容:
“大陆政策”:(明治维新后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
“田中奏折”:(1927年制定)确立侵略中国“满蒙”的方针 “国策基准”:(1936年制定)确保日本东亚霸主地位,并向南方海洋发展 2.侵华事件: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今年是甲午战争110周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3.侵华暴行:
两次大屠杀:旅顺、南京 对根据地:“三光”政策、毒气战、细菌战、制造无人区 对沦陷区: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4.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比较
同:蓄谋已久、为摆脱国内危机、制造大屠杀等 异:结果不同、抗战的规模不同、抗战的方式不同 九.台湾问题
1.近代列强对台湾的侵略:英、法、美、日
2.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50年:1895年根据《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战
胜利后,中国收回台湾
3.台湾人民在1895年的反割台斗争:义军首领:丘逢甲、徐骧;黑旗军:刘永福 4.台湾的统一问题:
1979: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三通
1981: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阐明统一后对台基本政策(与港澳相比,台湾可保留军队)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84年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5.两岸交流:1980年以后两岸民间交往日益频繁(分裂势力、外国反华势力阻碍统一)
十.关于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问题
1.七届二中全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 2.“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注意与“五反”的区别)3.处决两大贪官:刘青山、张子善
4.两次整风运动:1942年整风、1957年整风 十一.关于广东的历史
1.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因林则徐设立译馆,使广东“海外图说毕集”)2.是近代中国最早抗击外国侵略的地区(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3.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柏贵的广东巡抚衙门)4.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摇篮之一:(继昌隆缫丝厂)
5.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
(1)戊戌变法:康、梁领导;广州万木草堂是广东最早的新式学堂
(2)民主革命:孙中山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
(3)大革命的兴起: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时间、内容、影响)
黄埔军校(时间、领导人、特点、作用)
省港大罢工(1925年,长达16个月,当时世界最长,是五卅一部分)
广东革命根据地(二次东征陈炯明、广州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
(4)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1927个年广州起义及广州苏维埃政权 6.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三个特区(深、珠、汕);二个开放城市(广、湛);一个经济开放区(珠三角)(注意原因:沿海地区;靠近港澳;华侨众多)
(注意:最先开放两省是广东、福建;最先改革的两省是安徽、四川)十二.新中国外交史
1.建国以前的外交政策:(1)七届二中全会:首次提出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政策(同时注意首次提出工业化)
(2)《共同纲领》:拥护世界和平与合作,反对侵略和战争(首次以宪法形式提出)2.建国初期的外交:
(1)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三政策”(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注意外交方针、原则)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再考虑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半殖半封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3年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3)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第一个国家是苏联)
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参加亚非会议(195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3.50年代中-60年代末的外交:
(1)外交环境的恶化:中美继续敌对;中苏关系恶化(2)外交政策:“一大片”(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4.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发展:
(1)中国加入联合国:1971年加入,并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因国际地位提高)(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关系正常化
5(4)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5.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2)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3)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
(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5)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十三.工业化问题(近代化问题): 1.《资政新篇》:1859,洪仁玕提出。最早的近代化方案(最早提出以法治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最早提出新式学堂、最早提出平等外交)
2.近代企业:鸦片战后出现外商企业;六十年代开始出现洋务企业(是中国自己最早的近代企业);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民族企业(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进一步发展;带有半殖半封特征)3.新中国工业化: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土地改革:1950,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提出一化三改造(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中共八大:1956,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国近代史总结
1.时间范围:1840-1949 2.一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两个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4.两个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5.两个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6.三个统治政权: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思考:每个政权统治时期可以分为哪几个小时期)中国现代史总结
1.时间范围:1949-90年代
2.四个时期: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十年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考:每个时期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每个时期新中国的外交情况
时间线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
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
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 《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
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 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1911年lO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
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45年
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1936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
孙中山逝世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1927年9月
秋收起义
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935年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
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 1937年秋
中共召开洛川会议
1931—1933年粉碎国民党四次反革命“围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长征
1942年
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1957年
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签字 1949年4月
北平谈判 1946年初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年9月北平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 1946年6月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1949年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运动
1950—1953年
抗关援朝战争 1950年
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1957年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 1967年
二月抗争 1976年
四五运动
1973年
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复苏 1975年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革”结束 1971年10月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 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 政区正式成立
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7—18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765年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807年
富尔敦制成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1866年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19世纪70年代
贝尔发明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卡尔·本茨研制汽车 19世纪90年代
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
17世纪后半期
牛顿力学体系确立,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19世纪30年代
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的时代 创造条件
19世纪初
道尔顿原子论标志近代化学的开始 17世纪早期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奠定近代生理学基础 19世纪
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衡定律并称三大发现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 1840年前后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 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14—15世纪
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825年
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 1857年
资本主义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3年初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开创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20世纪50—70年代初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 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
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 大国
20世纪60年代末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 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973年
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1973年
资本主义世界引发战后最严重经济危机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亚洲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 发展最快地区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 1997年
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 经济合作组织形成
20世纪90年代
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1992年
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40年—1688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年
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7月—1794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810—1826年
拉丁关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 独立运动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1年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开始
1775年
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 开始
1804年
海地宣布独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开始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 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783年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1794年
法国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结束 1689年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76年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 1789年
法国发布《人权宣言》 1804年
拿破仑颁布《民法典》 1862年
美国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792年9月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9年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年
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882年
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907年
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3年初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6年
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38年9月
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1日
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
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初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正式形成
1943年11—12月
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3年12月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4年6月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2月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年7—8月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 1942年6月
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转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32年
伪满洲国成立 1935年
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
1940年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3年9月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1919年1—6月
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建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建立 二战后—1991年底
雅尔塔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1920年
国际联盟成立 1945年10月
联合国建立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主义诞生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列宁主义诞生
1864年
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889年
第二国际在巴黎建立 1919年3月
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17年11月7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35年
共产国际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 1925年 联共(布)“十四大”--工业化方针 1927年 联共(布)“十五大”--农业集体工业化方针 1936年
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苏联确立,标志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1956 苏共“二十大”,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纪80年代末
东欧剧变 1922年
苏联成立 1991年底
苏联解体
19世纪上半期
亚洲革命风暴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亚洲的觉醒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11年
1905—1908年
辛亥革命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四篇:2014年四川省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变化
2014年四川高考
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历史部分的变化
2014.2.27
近日(2014年1月15日),省招考委、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我省2014年普通高考命题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我省普通高考命题的科目、原则和指导思想。
我省2014年普通高考考试科目按‚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设置。‚3‛指语文、数学、外语,其中数学分文、理两类。‚文科综合‛包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各学科分值为:语文、数学、外语各150分,政治、历史、地理各100分,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考试科目中,除外语的非英语语种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外,其余科目由我省自行组织命题。外语科目只进行笔试,不进行听力测试。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均采取‚同堂分卷‛的考试形式。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四川中学教学实际,今年我省普通高考命题将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遵循‚注重能力考查,体现课改理念,力求平稳推进‛的指导思想,依据《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命制试题。命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考查考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突出考查学科意识、学科思维、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力求做到科学、准确、公平、规范。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 不变:
1.仍以通史体例编写,按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现代史的顺序呈现。每一部分分政治、经济、思想三大版块。
2.以必修内容为主线,选修内容融入必修线索中,或选修与必修重合。
3.继续删去如下考点:中古史的元宣慰司、清边疆政策;‚神农‛的传说、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古代音乐、舞蹈。世界近代史的阿里改革、第二国际的斗争。中国近代史的太平天国运动等。
变:
1.删去部分考点:
①删去去年已考的‚汉字的起源、演变‛和‚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②删去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④‚孙中山与三民主义‛调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微调部分考点: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调整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②‚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调整为‚明清时期的儒学思想‛。
③‚‘师夷长技’、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里的中体西用也加上引号。
第五篇:2014年高考英语考试说明主要变化
《2014年高考英语考试说明》修订变化
(一)2014年由“理解”转为“掌握”200个词汇(考纲内词汇表I中去掉*)academic(a.)
accompany(v.)
authority(n.)
agriculture(n.)
ancestor(n.)
architecture(n.)
automatic(a.)
accurate
acid
album
alongside
amateur
amuse
appetite
astonish
badminton(n.)
behalf(n.)
bow1(v.)bow2(n.)
barrier
bid
boom
bounce
boundary
breakthrough
brunch
butterfly
colleague(n.)
contemporary(a.)
crew(n.)
cafeteria
candidate
carrier
cast
certificate
characteristic
chef
choke
circulate
classify
clumsy
commit
academy(n.)addition(n.)administration(n.analyze(v.)anniversary(n.)artificial(a.)abuse accustomed agricultural allergic altitude ambition apparent aspect awkward, bare(a.)bless(v.)barbecue bent bonus border bound boycott brilliant budget caution(n.)conflict(n.)crash(v.)crossing(n.)debate(v.)calculate carbon carve casual chant cheers chew Christian clap click comedy communism
communist
concretecustoms
depth(n.)discourage(v.)download(v.)
deadlinedestinationdigestdisgustingdistributedullelect(v.)entertainment(n.)entry(n.)evaluatefiction(n.)
fragile(a.)
glare(v.)fastenforeseeglobe(n.)grateful(a.)handy(a.)implymerely(adv.)maximummotto(n.)negotiate(v.)optimistic(a.)outward(s)(ad.)overweight(a.)panic(a.& v.)patentpoison(n.)polish(v.)pray(v.)preference(n.)process(n.& v.)rainfall(n.)register(v.)reject(v.)resemblerot(v.)
complex currency delete(v.)digital(a.)donate(v.)database desperate diagram dignity distinguish disturbing dynastyenlarge(v.)
enthusiastic(a.)fancy(n.v.a.)evidentforbid v.)freezing(a.)fade float foster,goods(n.)harmony(n.)import(v.)infer
mobile(a.)minimum, mourn(v.)noble(a.)
outstanding(a.)overhead(a.)passer-by(n.)passive(a.)permanent,poisonous(a.)politics(n.)predict(v.)preparation(n.)quit(v.)raw(a.)refresh(v.)resist(v.)ripe
royal(a.)
ruin(v.& n.)scold(v.)sacrificeshortlysolarsubmitspecialist(n.)stress(v.)target(n.& v.)thirst(n.)throughoutupdate(n.& v.)via(prep)vivid
routine(n.)shot(n.)shelter simplify sorrow
spare(a.&v.)stable(a.)suffering(n.)temporary(a.)trap(v.)unique(a.)victim(n.)vain(n.)weekly
(二)2014年拟新增20个高频(常见)词汇(表II)detail,economy
issue
capablecriticalefficientfactorhighlightinvestigationsignificantvary
(三)短文填词
resource
career dramaemotional feature impact release transfer curiosity
“本题以一篇约130个词”中的“约130个”改为“180个左右”。
短文填词题目文字说明“并将该词完整地填在右边”中的“右边”改成“下面”。同时,题例更换如下:
One day, Nick was preparing dinner for his friends.Suddenly, he found he hadout of salt.So Nick called to his son,”too little.”
.“I can understand why I shouldn’t pay too much, Father, but if I can pay less, why not save a little money?”
“That would be a thing to do in big cities, but it could destroy a small village like ours,” Nick said.Nick’s guests,had heard their conversation, asked why they should not buy salt moreif they could.Nick replied, “The only reason a man would sell sala lower price would be that he was desperate for money.And anyone who took that would be considered lack of sympathy”
“But such a small thing couldn’t possibly destroy a village.”
“At first, there was only a(少)amount of unfairness in the world, but everyone added a today.”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