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可以说不读后感
“民间有一些民族主义联盟之类的团体希望我们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我们基本没有参加”
很多中国人一定还记得,差不多十年前的1996年,有一本名为《中国可以说不》的书热销到超过了北京夏天的温度,中国可以说不读后感。
目前中国没有必要再出一本类似的书
“美国谁也领导不了,美国只能领导自己。日本谁也领导不了,有时日本连自己都无法领导。中国谁也不想领导,中国只想领导自己。”这是书中很有名的一段话。
这本全名为《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的书首版发行五万册,只用了20多天就赶印出版,吸引了全世界100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也因此成为1996年最轰动美国和西方的中国书。
宋强等几个年轻的作者,成为了西方媒体眼中中华民族主义的领军人物。
十年后,“更理性的民族主义”
该书的策划者、也是第二署名作者张小波(书中署名“张藏藏”)如今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书商,在亚运村拥有一家图书公司。事隔近十年之后,他仍然向《瞭望东方周刊》承认,这是他策划过的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
当时才30出头的张小波如今已步入中年,留着寸头、穿着考究,说话不紧不慢,读后感《中国可以说不读后感》。他说,《说不》在当下看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最大的价值是促使美国决策者了解了一个更为全面和真实的中国,提醒他们不要肆无忌惮地损害中国的利益。”
他的同伴、《中国可以说不》第一署名作者宋强也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宋强是带着两包美国香烟出现在记者面前的,一包是“万宝路”,一包是“骆驼”。万宝路已经打开,里边还剩下三四支烟,他取出一支,但没有点燃。
宋强与张小波差不多同龄。由于《中国可以说不》的机缘,以前在重庆一家电台当部门主任的他在出版界获得了认同,目前主要从事图书和电视剧策划,同时仍在写作。
“在中美关系方面,我们之后基本上退出了这一领域。民间有一些民族主义联盟之类的团体希望我们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我们基本没有参加。其实我们并不是什么民意领袖。”
说完,宋强蓦地起身走出会议室,一会取回来一个打火机,点燃香烟。他承认当时写《中国可以说不》的时候姿态比较“草莽”,观点比较“突”,有些过于粗糙的东西需要调整,但是总的看法没有变化。
“我还是十年前的观点,中美遏制与反遏制是不变的主题。美国会不惜以破坏游戏规则来进行,如否决中海油对美国石油公司的收购。”
当记者追问“目前中国有没有必要再出一本类似《中国可以说不》的书”时,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抽了口烟,眼睛望着窗外,停顿片刻后说,“我觉得没有必要。的确有出版社希望我们再写一部,但是我认为中国人没必要一次次的激动。”
张小波也同样认为没必要再写一本类似的书,但“应该有一本更理性的民族主义的书出现,比《中国可以说不》更成熟,更具可操作性。”
《中国可以说不》的另一位作者古清生身材魁梧、戴一副大黑框眼镜,已经有了啤酒肚.
第二篇:《中国可以说不》影评
中国可以说不
007系列一直都是经典的西方意识形态样板戏。各种各样的反派——无论是传统的“邪恶帝国”及其外围组织,还是新上榜的“邪恶轴心”棒子和阿拉伯包头佬,只要是和西方作对的势力,邦德都会约他们喝上一杯茶,然后变着花样让他们不得好死(如果是女的就先J后杀),再配上一句标志性的英式俏皮话,西方就又终于大获全胜了。诺博士不幸成为这些倒霉蛋中的第一人,不过他要是泉下有知,看到其他接班人嗝屁前有机会的话都会拉长声调大喊一声“NO”,以表示对他的敬意时,心中也应该稍稍释然了吧。
诺博士自称是中国人,然而除了眼珠和头发以外,他与中国人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他那古怪的短外套没有袋子,不是中山装,也没有对襟扣子,又不像唐装;本人不说汉语,而且他的一半血统来自德国,但他显然还是更愿意做一个中国人,一个不留辫子的傅满洲,玩核反应堆的金轮法王,在全盘西化甚嚣尘上的时代,这一点就很了不起。诺博士本家姓什么已不可考,然而他自称Dr.No,这一点也深合中国传统。要知道,中国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国,爱国就必须说“不”,也就是“No”。当然,这个“No”的对象绝对不能是上级领导,那是造反,要杀头啊。中国的传统,从来都是敢于对下,对外说“No”。无论是乾隆“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还是诺博士在帝国主义重重包围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都在不厌其烦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可以说不”。
除了姓字外,诺博士的自豪感还体现在他的世界观上。他既讨厌资本主义西方,也看不起修正主义东方,因为它们并不赏识他,意识不到他的价值,他也不屑于赢得它们的好感。于是诺博士深挖洞广积粮,自成一派,时刻准备着“两个拳头打人”,用他那双铁手的力量,给世界一个好看。不过如果有可能的话,诺博士也不总是say No,他也希望通过砸钱给外宾留下一个好印象,这符合中国“怀柔远人”的待客之道。他一厢情愿地认为,不管邦德穿中华立领和布鞋是多么滑稽,也多少应该礼尚往来,像斯诺一样说两句称颂圣德之类的恭维话。没想到这个英国特务一点不识抬举,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严重伤害了诺博士的感情,最终被打入死牢,要不是囚室的电网有质量问题的话,007号情报员就将和美帝失败的火箭发射一样,成为历史的笑柄,而诺博士将粉墨登场,左手叉腰,右手在空中坚定一挥,昭告世界:“中国可以说不”。
然而,他终究被开水烫死了,死在英国特务的手里。不过在诺博www.xiexiebang.com士死后的十几年里,中国还有很多人死于非命,其中不乏博士,被开水烫死的也为数不少,这些倒不是邦德干的。只是烫死他们的人和邦德一样,至今仍然活蹦乱跳,不厌其烦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可以说不”。
谁来把它们摁进沸水反应堆?
2011-11-06 14:01:53 来自: diaoduoxi(寿头)
第三篇:不可以说的潜规则
把潜规则摆上台面,你就死定了
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有些事,只能想,不能说。这些事一旦说出口,被摆上台面,就可能应了那句老话,祸从口出。
“长傲”与“多言”是自古君子要严戒的,对今天的职场人来说,同样有借鉴意义。基本上,有两种“多言”会为你惹来麻烦。一是说出了潜规则,二是说出了心里话。
说出了潜规则
2010年5月,德国总统克勒因“说错话”而辞职。他说的是:“一个像德国这样依赖外贸的国家应该知道,在必要情况下应该用军事手段保证贸易通道的畅通。”克勒说的是实话,不过这实话是经济侵略的潜规则,一直以来,大家都在做,但却不能说。克勒事件给职场人的教训再明显不过了。职场潜规则无处不在:你的所有功劳都是上司的、老板最需要的不是最有能力的人、老板最在乎的不是公司的利益而是他在他的位置上能坐多久、任人唯亲是一种常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对这些潜规则,用心体会就好,别自做聪明地大发感慨了。
说出了心里话
因为“说错话”而被迫辞职的还有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
2008年9月,就任未满一年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宣布辞职。辞职的理由是,在一次采访中,他说:“你说我讲话听起来毫无感情,但我能客观自省,我和各位不同。”就是这句“我和各位不同”,被指言辞直接,带有明显个人情绪,引发了全民讨论热潮,并最终导致了福田康夫的辞职。平心而论,福田康夫有理由认为自己和别人不同,任何一个人都有理由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但把这种心里话摆上台面,就让人不太舒服了,好象是福田康夫本身的地位导致他产生了某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惹恼了普通人。
职场中也有一些心里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旦被摆上台面,也会有副作用。
心里话一:“我只忠诚于自己的职业理想”
公司想要的忠诚只有一种,就是无论公司对你怎样,你都要以公司利益为最终利益。想要忠诚的公司却有两种:
一种公司真心为员工着想,维护员工的尊严,给员工应得的酬劳,提供丰厚的福利„„这样的公司以真诚换取忠诚。这样的公司是特例,没有普遍意义。
一种公司一切为了盈利,要员工加班,要员工放弃休假,要员工少得多劳„„这样的公司以苛刻索取忠诚,当员工想要一点回报时,公司面露难色,甚至面露怒色。这的公司是普遍情况。
排除少数能进入第一种公司的幸运儿,对大部分员工来说,单向的忠诚是没有出发点的。要想成长、生存,员工只能靠心中的职业理想来支撑自己,在一个个工作平台上拼搏、奉献,同时锻炼、成长。所以,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于自己的职业理想。
这句心里话得来的一定不轻松,没经历过打击的职场人体会不到。但忠诚这件事太高调,处理起来还是低调点保险。
心里话二:“这是我应得的!”
设想,在公司年终大会上,你因业绩突出受到了表彰,你登台领奖,激动地表示,自己长期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肯定„„
大家都知道,你说的是心里话,但说出来的结果是,主管不高兴了,他对你的指导没意义吗?同事不高兴了,团队合作不重要吗?公司领导不高兴了,公司的策略不正确吗?其他部门的人不高兴了,协作部门的支持能忽略吗?
你不需要先感谢国家,但也绝不能只感谢自己。
心里话三:“职场交不到真心朋友!”
这或许就是个事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但当你为此大发感慨时,只会被认为是个稚嫩的小朋友,不值得认真对待。
关于朋友,任何理智成熟的职场人都明白三个道理:一,真心朋友难求,朋友却不可少,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难免会陷入孤立,身在职场,需要“一个好汉三个帮”;二,交职场朋友就如同开了个感情账户,人与人的每一次交往就像存款和提款,收支平衡对每个职场人都至关重要;三,职场朋友中,利益的成分越少,朋友的纯度越高,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现在你知道了,到职场里求真心朋友,一开始错的就是你自己.心里话四:“我不在乎”
也许你真的不在乎,工作不过是一种消遣,职位不过是一种装饰。但只要你还混在职场,就别说你不在乎。你得在乎薪水,这样老板才能控制你,你得在乎职位,这样上司才能激励你,你得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样同事才能背后议论你,你得在乎绩效考核,这样才够积极,你得在乎公司利益,这样才够职业„„等到大家都满意了,你心里在乎与否真的就没有人在乎了.心里不在乎,是你内心的踏实与骄傲,嘴上不在乎,则会被解读为虚伪或幼稚。
心里话五:“这不公平!”
这个世界公平吗?答案是否定的,地球人都知道。职场里一味追求公平,不但不现实,更容易讨人嫌。
性别歧视,论资排辈,任人唯亲,裙带当道,干得多拿得少„„还有多少不公之事你没有遭遇过?越是抗拒不公平,就越能遭遇不公平,世界从来不会变得更美好,一切全在于你内心的感受。
世界是不公平的,但是你可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要尽量公平地做事,在论回报的时候就不要苛求别人会一碗水端平。
为所当为,顺其自然,你会好过一点儿。
最后,想起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
第四篇:《中国还是能说不》读后感
《中国还是能说不》读后感
曾维军
统治阶级的决策与措施牵涉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与一个国家的命运。
皇帝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少。就如清皇帝,当英国入侵时,不去内房读旧日利玛窦等所绘世界地图,竟发问“英国地方在哪里?”在回答中西问题时,又问“其国和新疆有无陆路交通”?再向邻国日本看去,原有土地不过是中国的一省,却能在国际上作一个头等的国家,这恐怕不是碰巧也不是其它的什么,我想最重要的是一国之君的治国之道,日本君主能够为了自己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寻求富强之路,仿英国走上君主立宪制,到现在也还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而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在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以迎接自己的六十大寿,沉迷于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或许皇帝们心在想,这种制度下我清王朝已经很富强了,何谈变革制度呢?对于外国的变革是不知或不以为然的,满清皇帝是以天朝自居,对于外来侵略者称呼用了一个很不雅的字“夷”,用现代化来讲就是看不起、蔑视外国人。可就是这样的满清皇帝,没有让清朝走向繁荣昌盛,更是让这帮“夷”一次一次的侵入,他们腐朽落后的思想,自大狂妄的思想,没有与世界接轨。
正确来说,闭关锁国是明末时就有了,只是没有那么严厉罢了。邓小平说过:“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落后就是闭关自守。”那为什么中国人闭关自守?闭关锁国有什么“好处”呢?可谓“好处”“大”了。分小点来说——
原因一:中国从此孤立起来,宛如“世外桃源”,清朝统治者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什么都不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中国也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自己可以尽情享受生活,做着一国之君,生活充裕,何要开国门?而且皇帝们认为,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就得从根本上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
原因二:关紧国门、禁海休船(禁止外国人到中国沿海或中国人到海外经商),可以防止国人与外国人交往,这样一来,就减少了接触机会,接触机会一减少,那么清人就乖乖的呆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过着原来的生活,不会有骚乱。还有,也是在政治上避免有志之士海外联合反清,后来孙中山的海外建立兴中会就是一个例子。
原因三:再试着找找闭关自守的有利方面。外国的思想文化不进来,思想冲击就大大减少,中国人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东西就可以满足生活需求。但这是非常狭隘的想法,关起门来搞既是不可以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闭关自守近代化落后的直接导火线。当时的通商制度特别也能说明这一点——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还是中国政府指定的十三家可以与外国人作买卖的,外国(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已开始,昔日的手工业都慢慢的变为机械制造,而中国的国策,十分不利于他们的商业发展,这就迫使他们打开我们的国门,而中国这方一直没有给他国使者一个满意的答复,于是他们只能用坚船利炮打开来了。可为什么就想打开中国国门呢?简单而言,中国地大且确实物博,暂且不说有多少资源,就是粗略计算一下,中国一个人买一块布,那盈利可就非常惊人,一块肥猪肉在眼前,是谁都不想放过的。
我们往反的方向去想,如果中国一开始就实行开放政策,欢迎外国人的到来,欢迎西方文化的进来,凭借中国本来就有的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在加上中国的古代科技(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智慧)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据数据统计,当时我们的科技成果占世界的科技成果的50%。那么如果这种有利的政策,中国的文化将迅速向全世界传播,外国的思想也将快速在中国传播,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那样就不至于是被打出来的近代化了。
鸦片战争的失败,签订《中英条约》;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的失败,签订《辛丑条约》;还有许多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我们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所在,或是难以解决(暂且不说)。从表面上来说,还是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的,但在具体的实际当中不仅表现在装备落后,更表现在思想的愚昧。例如在鸦片战争时,名将杨芳认为英舰在水上浮行却几乎炮炮皆准,命中率反远高于在清军在陆上固定的炮台,其中定有某种邪术。他相信女妇所用的秽物最能“以邪破邪”,故想出妙计,搜集许多妇女所用马桶载在竹排上,出防炮台。结果当然未能“破邪”,炮台为英军所破。当时有人赋诗曰:“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摘自雷颐的《被延误的现代化——晚清变革的动力与空间》)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浙江慈溪守城军民击败英法联军,所依仗的居然是当年吴三桂埋藏地下沉睡200余年的大炮。雷颐先生就尖锐地指出,在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只有儒学经典的地位,而自然科学知识的地位极低,几乎不被看作一种“合法”的知识。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国的近代化根本没有自己控制的能力,只能依靠别人,在被打的情况下才近代化的,我们从《时局图》明显看到熊代表沙皇俄国,虎代表英国,狼代表德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正在瓜分中国,这就是悲惨近代化。
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廷黼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由此,也引发了我的深深思索:为什么中国近代化趋势总成泡影?蒋廷黼也提到过,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问题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的话我们的民族的前途就是光明的;不能的话,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答案是:能。但这是很笼统的说法,要知道,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我们走得又是多么的艰难而坎坷,中国的近代化并不容易,这是被打出来的近代化,是迟来的近代化。
第五篇:《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读后感[定稿]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他说,或许不应
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文如下: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
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
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
较价格。
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
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
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
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
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
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
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
种检查、应酬、饭局。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这确实让人
担忧。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
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
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
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
望成为发达国家!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
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
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
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
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
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有一件事是
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
而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
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
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
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以色列环境恶劣,国
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
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
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
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坚信:阅读始终是知识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