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从“五个统一”视角
贾绘泽 郭华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
[摘要]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把握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要遵循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从“五个统一”视角深刻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梦;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五个统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及后来出访俄罗斯等国时又对其进行了阐发。中国梦是一个内涵丰厚、主题鲜明的战略思想,从“五个统一”视角,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从理论上把握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怀有的殷切愿望和美好理想,同时又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前赴后继艰辛求索的基础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基础上的现实追求,它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了中国梦的深厚的历史内涵、浓烈的理想情怀和强烈的现实意蕴。
第一,中国梦是历史夙愿。所谓夙愿,就是一向怀着的愿望和平素的心愿。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然而,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夙愿。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倡导“中国一家,休戚与共”,孙中山呼吁“振兴中华”。这些思想以巨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鼓舞着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英勇斗争,但是由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等的局限性,这些斗争大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使这个梦想逐步接近和变为现实。金冲及先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1](p1353)
第二,中国梦是美好理想。中国梦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新境界,不仅是国家富强梦、人民富裕梦,也是民主法治梦、文化创新梦,还是生态和谐梦、世界和平梦、社会公平梦,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为
实现这一理想,根据中国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了逐级递进、逐层提升的目标,实现了理想的长远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邓小平提出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这一目标和理想。党的十八大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p15)
第三,中国梦是现实追求。历史夙愿和美好理想,要依托当今时代和现实实践,反映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落实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现实追求上。列宁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3](p103),“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4](p353)毛泽东强调要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5](p136-137)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实现中国梦必须直面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迎接各种复杂挑战,切实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适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凝练和概括,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对未来要实现的理想目标和境界的崇高追求。三者不是彼此分割,相互隔离,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相统一的精神实质
第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族的危险,人民生活处于极度贫困和不自由状态之中。正如康有为所言:“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6](p237)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我国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2位,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2位。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我国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时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的生存、食品和穿衣问题。历史证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
第二,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目的和归宿。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没有人民的幸福,就谈不上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国家目标是实现国强民富、有序民主、政治文明、社
会和谐。中国梦的民族目标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在世界前列,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但是,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都要以人民幸福为本,不断为人民造福。2012年11月,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话语揭示了中国梦的真谛,深刻体现了中国梦的人民性,成为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幸福追求。
第三,中国梦实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一方面,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方面的利益受损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即根本利益。以根本利益为基础不仅可以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可以约束其它各种利益,也就是说,各种具体利益不能否定、偏离根本利益,必须受根本利益的统率和制约。邓小平强调:“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7](p267)
三、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梦想,核心要求是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财富,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梦是中国发展和进步、为世界做出贡献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梦作为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立足点就是要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如今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梦的提出更彰显了党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当前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并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提升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方面,要以中国梦为激发中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撑,共同推进中国梦进程;另一方面要以中国梦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指向,着眼于解决中国现实矛盾和问题,促进理论和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首先,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合作和共赢理念,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给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其次,中国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提供诸多有益经验。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没有人再嘲笑亚洲人》中说:“非洲可以
从中国这个经济巨头身上学到很多经验,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相信万事皆有可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经济表现都是一个奇迹。它展示出一个拥有自信、决心和远见的民族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可以借鉴的另一个经验是,要想发展本国经济,[8]只能靠自己民族的努力和决心,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
第三,中国梦能够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始终自觉关注和深刻反思当代全球性问题,捍卫和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进人类文明进步。首先,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方向性,符合时代潮流,是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和普遍认同的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p36)其次,高举公平公正旗帜,它含有尊重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平等地包容多元主体的正当权益、以寻求共赢效果的意蕴,这是世界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再次,主张和平发展,它把和而不同视为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主张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它还丰富了人权的内涵,贡献了天人合一等价值、提升了民主理念等。总之,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所说:“中国的变化,对全人类具有最高的重要性。中国的奋斗是全人类的奋斗。”
四、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
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内在统一、不能割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理想和目标;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路径和价值遵循;民族复兴则贯穿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
第一,中国梦是现代化的梦。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是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适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把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看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和梦想。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供不了适宜现代化的环境。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崭新起点,并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重要条件和良好环境,“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10](p1433)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和目标。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简洁明了地说:“理想
[11](p209)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把现代化的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党的十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并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第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梦。社会主义是一种运动、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目标。强调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梦,不仅在于除了社会主义,其它任何主义都不能够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必然要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还在于它揭示了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内涵。中国梦遵循共同富裕、公平正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价值,与美国梦不同,也与部分国家把对中国梦的理解集中在民主、人权等上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始终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邓小平指出:“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
[9](p8)
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11](p204)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2](p122)胡锦涛也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3](p10)。实现中国梦必然使社会主义优势在中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价值在中国真正实现。
第三,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梦。民族复兴贯穿于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毛泽东提出“使国家复兴”,把中国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邓小平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11](p257)把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对接。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把民族复兴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因此,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本身,同时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深厚底蕴存在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之中。中国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中国力量是中国梦的依靠力量,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和关键路径
第一,中国道路是实现途径。党的十八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2](p9)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同时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内涵与指向,与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使我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广泛的关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思想上坚信不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干扰,在行动上坚定不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第二,中国精神是强大动力。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是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同时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第三,中国力量是依靠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相信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4](p1096)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之首来阐释,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中国梦,依靠人民群众,核心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牢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牢记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党员干部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参考文献:
[1]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4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09-9-1.[9]宋鲁郑.只有去中国才能看见未来——中国正在迎来自信时代[J].红旗文稿,2013
(3).[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KS014);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YJC710019);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122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贾绘泽(1977-),男,山西襄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郭华(1986-),男,山西娄烦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
联系方式:山西临汾市贡院街1号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邮编:041004
电话:***邮箱:jiahuize2004@126.com
第二篇: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从“五个统一”视角
贾绘泽 郭华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
[摘要]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把握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要遵循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从“五个统一”视角深刻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梦;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五个统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及后来出访俄罗斯等国时又对其进行了阐发。中国梦是一个内涵丰厚、主题鲜明的战略思想,从“五个统一”视角,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从理论上把握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怀有的殷切愿望和美好理想,同时又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前赴后继艰辛求索的基础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基础上的现实追求,它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了中国梦的深厚的历史内涵、浓烈的理想情怀和强烈的现实意蕴。
第一,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夙愿。所谓夙愿,就是一向怀着的愿望和平素的心愿。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然而,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夙愿。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倡导“中国一家,休戚与共”,孙中山呼吁“振兴中华”。这些思想以巨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鼓舞着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英勇斗争,但是由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等的局限性,这些斗争大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使这个梦想逐步接近和变为现实。金冲及先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第二,中国梦是人民怀有的美好理想。中国梦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新境界,不仅是国家富强梦、人民富裕梦,也是民主法治梦、文化创新梦,还是生态和谐 [1](p1353)
梦、世界和平梦、社会公平梦,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这一理想,根据中国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了逐级递进、逐层提升的目标,实现了理想的长远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邓小平提出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这一目标和理想。党的十八大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p15)
第三,中国梦是人民利益保障和发展为基础的现实追求。历史夙愿和美好理想,要依托当今时代和现实实践,反映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落实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现实追求上。列宁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3](p103),“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毛泽东强调要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5](p136-137)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实现中国梦必须直面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迎接各种复杂挑战,切实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适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凝练和概括,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对未来要实现的理想目标和境界的崇高追求。三者不是彼此分割,相互隔离,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相统一的精神实质
第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族的危险,人民生活处于极度贫困和不自由状态之中。正如康有为所言:“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我国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
[6](p237)[4](p353)腹地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2位,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2位。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我国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时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的生存、食品和穿衣问题。历史证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
第二,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目的和归宿。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没有人民的幸福,就谈不
上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国家目标是实现国强民富、有序民主、政治文明、社会和谐。中国梦的民族目标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在世界前列,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但是,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都要以人民幸福为本,不断为人民造福。2012年11月,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话语揭示了中国梦的真谛,深刻体现了中国梦的人民性,成为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幸福追求。
第三,中国梦实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一方面,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方面的利益受损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即根本利益。以根本利益为基础不仅可以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可以约束其它各种利益,也就是说,各种具体利益不能否定、偏离根本利益,必须受根本利益的统率和制约。邓小平强调:“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7](p267)
三、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梦想,核心要求是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财富,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梦是中国发展和进步、为世界做出贡献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梦作为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立足点就是要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如今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梦的提出更彰显了党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当前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并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提升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方面,要以中国梦为激发中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撑,共同推进中国梦进程;另一方面要以中国梦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指向,着眼于解决中国现实矛盾和问题,促进理论和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首先,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合作和共赢理念,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给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其次,中国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提供诸多有益经
验。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没有人再嘲笑亚洲人》中说:“非洲可以从中国这个经济巨头身上学到很多经验,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相信万事皆有可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经济表现都是一个奇迹。它展示出一个拥有自信、决心和远见的民族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可以借鉴的另一个经验是,要想发展本国经济,只能靠自己民族的努力和决心,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
第三,中国梦能够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始终自觉关注和深刻反思当代全球性问题,捍卫和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进人类文明进步。首先,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方向性,符合时代潮流,是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和普遍认同的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p36)其次,高举公平公正旗帜,它含有尊重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平等地包容多元主体的正当权益、以寻求共赢效果的意蕴,这是世界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再次,主张和平发展,它把和而不同视为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主张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它还丰富了人权的内涵,贡献了天人合一等价值、提升了民主理念等。总之,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所说:“中国的变化,对全人类具有最高的重要性。中国的奋斗是全人类的奋斗。”
四、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
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内在统一、不能割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理想和目标;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路径和价值遵循;民族复兴则贯穿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
第一,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梦想。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是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适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把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看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和梦想。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供不了适宜现代化的环境。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崭新起点,并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重要条件和良好环境,“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
[10](p1433)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和目标。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简洁明了地说:“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11](p209)并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把现代化的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党的十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并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第二,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价值和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是一种运动、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目标。强调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梦,不仅在于除了社会主义,其它任何主义都不能够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必然要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还在于它揭示了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内涵。中国梦遵循共同富裕、公平正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价值,与美国梦不同,也与部分国家把对中国梦的理解集中在民主、人权等上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始终强 [9](p8)
[8]
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邓小平指出:“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
[11](p204)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2](p122)胡锦涛也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3](p10)。实现中国梦必然使社会主义优势在中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价值在中国真正实现。
第三,中国梦说到底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贯穿于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毛泽东提出“使国家复兴”,把中国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邓小平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11](p257)把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对接。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把民族复兴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因此,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本身,同时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深厚底蕴存在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之中。中国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中国力量是中国梦的依靠力量,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和关键路径
第一,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2](p9)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同时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内涵与指向,与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使我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广泛的关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思想上坚信不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干扰,在行动上坚定不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第二,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是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同时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第三,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
“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相信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4](p1096)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之首来阐释,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中国梦,依靠人民群众,核心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牢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牢记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党员干部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参考文献:
[1]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4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09-9-1.[9]宋鲁郑.只有去中国才能看见未来——中国正在迎来自信时代[J].红旗文稿,2013(3).[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KS014);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YJC710019);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1223)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贾绘泽(1977-),男,山西襄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郭华(1986-),男,山西娄烦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
联系方式:山西临汾市贡院街1号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邮编:041004 电 话:*** 邮 箱:jiahuize2004@126.com
第三篇:论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内涵
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内涵
——从“五个统一”视角
摘要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把握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要遵循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从“五个统一”视角深刻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梦;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五个统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及后来出访俄罗斯等国时又对其进行了阐发。中国梦是一个内涵丰厚、主题鲜明的战略思想,从“五个统一”视角,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从理论上把握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怀有的殷切愿望和美好理想,同时又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前赴后继艰辛求索的基础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基础上的现实追求,它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了中国梦的深厚的历史内涵、浓烈的理想情怀和强烈的现实意蕴。
1、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夙愿。
所谓夙愿,就是一向怀着的愿望和平素的心愿。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然而,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夙愿。金冲及先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2、中国梦是人民怀有的美好理想。
中国梦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新境界,不仅是国家富强梦、人民富裕梦,也是民主法治梦、文化创新梦,还是生态和谐梦、世界和平梦、社会公平梦,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中国梦是人民利益保障和发展为基础的现实追求。
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
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实现中国梦必须直面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迎接各种复杂挑战,切实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适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凝练和概括,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对未来要实现的理想目标和境界的崇高追求。三者不是彼此分割,相互隔离,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相统一的精神实质。
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历史证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而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没有人民的幸福,就谈不上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都要以人民幸福为本,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一方面,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方面的利益受损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即根本利益。以根本利益为基础不仅可以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可以约束其它各种利益,也就是说,各种具体利益不能否定、偏离根本利益,必须受根本利益的统率和制约。
三、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梦作为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立足点就是要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合作和共赢理念,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给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中国还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提供诸多有益经验。中国梦同时也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方向性,符合时代潮流,是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和普遍认同的价值。同时,高举公平公正旗帜,它含有尊重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平等地包容多元主体的正当权益、以寻求共赢效果的意蕴,这是世界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
四、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
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内在统一、不能割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理想和目标;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路径和价值遵循;民族复兴则贯穿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梦想。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是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中国人适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把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看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和梦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简洁明了地说:“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价值和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是一种运动、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目标。强调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梦,不仅在于除了社会主义,其它任何主义都不能够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在于它揭示了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内涵。中国梦说到底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贯穿于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本身,同时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
1)、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同时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内涵与指向,与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思想上坚信不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干扰,在行动上坚定不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3)、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之首来阐释,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中国梦,依靠人民群众,核心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牢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牢记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党员干部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参考文献:
[1]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4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09-9-1.[7]宋鲁郑.只有去中国才能看见未来——中国正在迎来自信时代[J].红旗文稿,2013(3).[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四篇:“中国梦”基本内涵和奋斗目标是什么
“中国梦”基本内涵和奋斗目标是什么
2013年04月12日
来源: 新华网
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基本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
奋斗目标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主旨演讲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始终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必定能担当强国富民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 键 词:科学发展观 内涵 精神实质
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人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
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正如习主席所言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20世纪以来党中央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中大都还是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2
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党的十八大提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科学发展观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迫切的期待,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经济发展从“黑猫白猫型”到“质量效益型”,再到“环保质量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进一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要义。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来做。另外,过去只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我们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靠高投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小康,国家的财力和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目标,是要强调,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我们既倍加自豪,又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当然这些发展不是盲目的、无科学根据的。可以说,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4
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
三、认真把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符合时代的科学发展,有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丰富
民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
全面把握理解科学发展观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差距很大,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差距将是长期存在的。通过科学发展,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五是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过程,也不是全国每个地区都把当地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顾各地的条件盲目上工业项目。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内涵。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壮大城镇规模、繁荣城镇经济,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6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不断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实现既好又快的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农业,做强工业。加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完善统筹协调的机制,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协调发展,建立并完善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机制 ,缩小我国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国家利益。加快体制创新,引导好的发展行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
四、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反复强调“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创立了科学发展观。使党的理论和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习主席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们要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贯穿科学发展观的始终。科学发展观的每个组成部分、每个重要观点,都贯穿和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颇有深意的是,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都有一项具有净化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8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升华,是具有历史视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科学发展理论。每位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用科学指导发展,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国家长治久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读本》
2、《党的十八大报告》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