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掌舵人邓小平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傅高义说,了解改革开放是了解中国最基本的途径;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这部书(指《邓小平时代》)能够告诉读者中国发展道路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改革的昨天和今天。
整本书围绕邓小平的经历和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的反应,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在这场影响中国历史的变革中,邓小平以其开放的思想,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坚毅自信的性格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掌舵人。改革开放给中国、中国人民带来最大的改变无疑是经济的开放以及一个更加民主的中国,然而本书却描写了邓小平的经历以及邓小平面对整个环境的反应,远远超过了政治或经济的范畴,我相信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理解邓小平当时所面对的环境,以及他是如何在各个方面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
一、邓小平经历——锻造了一个更好的领袖
邓小平非常聪明,在家乡念书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这就让我们不难相信他在此后的革命生活中几乎不用纸笔记下什么东西,以及在没有稿儿的情况下与外国领导人侃侃而谈却极有逻辑性。记忆力非常好还让邓小平在他16岁那年通过考试赴法留学,是84名四川学生中最年轻的一个,虽然在法国也未能完成他的学业,但是赴法留学却让邓小平人生中第一次认识到了西方,并在那儿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认识了周恩来。
邓小平回国后在上海地下组织时也在周恩来手下做事儿,使他能够在周恩来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在江西领导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带领部队。邓小平是一名军人,这为他在1977年以后他复出在军队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在军队进行改革,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邓小平的经历中,不得不说的是在文革中下方江西的事儿,在江西的那几年,邓小平没有像有的受到迫害的老干部一样意志消沉,相反,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加沉稳,他是一个话不多的人,下方江西后更是如此。同时,在那段时间里,邓小平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中国今后应该何去何从,中国应该如何改革,该走向何方。我也认为正是这段岁月锻造了邓小平坚毅的性格,甚至在面对“****”的时候,他都表现出一种极其的坚毅和肯定,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1974—1975年毛泽东让邓小平复出,对支离破碎的国家进行恢复和整顿,这段时间,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手下,逐渐负责一些外交方面的事务,甚至代表中国在联大讲话;另一方面,邓小平在整顿期间更加谨慎地推进经济、文化、科技等等方面的工作,他在发展经济、科技和毛泽东的控制之间进行着小心翼翼的平衡,因为他吸取了下方江西之前的教训,他深知中国要发展必须发展经济、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而不是靠毛泽东的“阶级斗争为纲”,但是他又要避免惹怒毛泽东。在他艰难的努力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最终还是让毛泽东对他产生了怀疑而再次离开工作。
在1977年以前的种种经历,让邓小平了解中国也了解世界,他的性格更加自信而沉稳,理智而清醒,也让他能够在1977年复出后能够带领中国实现破乱反正,维护国家安全,艰难但坚定地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我们今天依然生活在这位伟大的领袖开创的政策下。
二、稳定的内外环境
邓小平深知,要想在中国安心地搞改革,搞对外开放,一定要有稳定的内外环境,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也让他在任期间,致力于对内对外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和统一。而事实也证明,不管在外国领导人眼中,还是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并成功用以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都显示了他的成功。
在台湾问题上,邓小平一直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但是与蒋经国政府的多次交涉无果后,邓小平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把这一艰巨的任务留给了他后来的继承者。但是,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在香港问题上,邓小平用他强大的外交能力,在与英方的谈判中,为中国重新收回香港的主权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谈判中展现了他一贯的自信、强硬的一面;在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之前,他在各种场合强调了香港的政策将在以后得到延续,努力地去打消香港人民的担忧;在面对主权问题上毫不含糊,在面对有官员在香港问题上说可以不驻兵时,他非常气愤,并公开明确表明必须要驻兵,既然主权是中国的,为什么不驻兵;他派许家屯到香港负责香港问题,为香港的回归做好准备„„邓小平经常说,他希望自己能活着看到香港的回归,但最终他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钱其琛外长描述:主权交接仪式的一整
天都在下雨,但是我相信普天下所有中国人都会觉得,这是为中国人洗刷耻辱的一场雨。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掌舵人肯定为他在收回香港的主权问题上感到自豪。
对外,邓小平在曾经在周恩来和毛泽东手下工作,学习到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在外交上,他常常展现出了他的自信、沉着、机智幽默、直截了当,很多与邓小平打过交道的外国人都表示邓小平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人能够在外交上,像邓小平那样表现出自信和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决定了。邓小平在80年代,在苏联遏制中国的时期,打开了与美国合作的大门,在80年代带领中国与美国建立了深厚的外交关系,并加强了军事技术方面的交流,同时,维持着中国外交上的自主。邓小平还与布什友好的关系,甚至在“****”后,布什还主张对中国实行较温和的制裁。此后,当布什在电视上被问到他遇到过的最伟大的领导人是谁时,他没有说哪个人特别伟大,但是他补充道,邓小平是个不同凡响的领导人。
邓小平在80年代,用他高超的外交技术,为中国与美国、日本建交并建立友好关系,遏制苏联,制止西藏独立的要求,收回香港,遏制台湾的独立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内外环境。
三、改革开放——中国走向现代化
对于中国的命运,邓小平一直清楚地知道,中国已经太落后于世界了,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科技,中国才能前进。然而,在刚刚结束毛泽东统治和文革一两年时,中国人民不会意识到这点,中国的绝大多数官员还抱着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的陈旧观念,反对一切西方发达国家的东西,他们随时都会嗅到走资派的味道。因此,邓小平派了大量的官员出国考察学习,中国的官员在西欧发达先进国家,看到工人不仅不像受到资产阶级压迫的艰难,反而生活水平非常高,西方发达国家发达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生产率也使他们幡然醒悟,中国已经落后世界太多了,中国的官员们也意识到中国该有所改革,向西方学习了。出国考察的官员还要求写报告。解决了官员们的意识问题,不久邓小平就开始着手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了,中国在科学技术上主要向美国学习,但是机器设备等大都来自日本,而日本部分商人、官员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帮助。
邓小平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大多数重大改革问题,不论经济上的还是政治上的,都会先进行试点,这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处理重大改革问题的要求。试点大概起源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先在广东和福建试点进行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引进外资,鼓励人们发展工商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试点在当时有重大意义,邓小平在面对党内保守派的反对的情况下,先搞试点,如果试点取得重大成功,他可以以此向保守派证明,从而在全国推广;如果试点不成功,也不会给整个中国造成较大的破坏。在试点前,邓小平也让胡耀邦组织了大量的专家进行讨论和考察,其中包括东欧的一些专家,在经过考察研究后,达成一致意见,中国太大,各地区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不适合全面开放,逐步渐进的开放和改革是合理的,邓小平采纳了这种观点。
此后,广东和福建的试点带来了一系列腐败和通货膨胀的问题,一度成为遭到保守派的攻击,但是随后,在邓小平的主导下,开放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又增加了特区,此后开放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较为全面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为中国的大发展带来了春天。
政治的改革相对经济开放而言是滞后的,直到1986年才将政治改革重新提上日程,在邓小平眼中,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问题,同时,他对中国的官员提出了最严厉的批评: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 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他希望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建立高效的政府。
四、教育、科技、军事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政治,而是涵盖中国的方方面面。
邓小平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他深知教育是阻碍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文革期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处于一种完全停顿状态。在1977年与当时教育部长刘西尧谈论是否能再当年恢复高考,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邓小平当即决定于当年恢复高考,尽管开学被推迟,大学的录取率也极低,但是至少高考制度恢复了。刚恢复高考,学生们反映条件极差,教师教授的知识也非常陈旧,但是高考制度的恢复提供了一种选拔方式,不再是靠组织干部的推荐。
同时,在与美国外交关系正常化之后,邓小平就与当时的胡福政府提出要派留学生出国,在达成一致后,中国逐年增加向美国派出留学生学习交流,而且他从来不担心他们会留在美国不回来。
在邓小平进行整顿期间,当时胡耀邦提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被毛泽东看到后,遭到了严重的批评,而其实在邓小平认识到,中国发展需要先进科学技术,做一不管是在整顿期间,还是在1977年他再次恢复工作之后,邓小平都非常注重科技的发展,邓小平在与日本、美国外交中,积极促成与美国、日本的技术交流,中国得到了很多帮助。
在军事方面,邓小平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和建立权威,他精简军队,并且为军队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总体上而言,中国的军队现代化是为经济发展让路了的,为此,面对军队官兵要求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发展时,为了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邓小平不得不向军队解释为什么要推迟军队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而伟大的领袖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作出并推进了这一伟大的变革,为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尽管在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后期的经济发展的过急和1986—1987年的政治改革,导致了80年代后期很高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还有邓小平在“****”中可能限制了中国民主自由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无法抹杀邓小平为中国带来的改变和发展机遇。
读懂这段历史,读懂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就是读懂“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的我们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第二篇:改革开放毛概
改革开放的思想及其意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现在,改革开放已经34年了,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取得了无数丰硕成果。试试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改革开放这一决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4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4年的沧桑巨变,34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邓小平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阐释。从正面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做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 ;“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从反面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关于对外开放,邓小平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等不同角度做了论述:其一,回顾历史,“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其二,面向现实,“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 自守是不可能的;其三,展望未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改革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也不是二十年。”他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来看改革的地位和意义,认为“这场革命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
三、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这次革命的特点在于:其一,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对它的否定。其二,这种革命不再采取阶级对抗的形式。改革“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其三,这种革命是为了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道路。
四、关于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做了高度概括,即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l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富强、民主、文明”就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目标。
五、改革开放的内容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所有方面和环节,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开放有两个内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所有类型国家开放。中国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六、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为保证改革的航向,邓小平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和原则。其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说:“改革开放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一切都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他强调:“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 自己的条件出发„„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中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只能按照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革。“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其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其三,既要反“左”,又要反右。邓小平多次强调,搞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来自多方面的干扰,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
。要坚定地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必须坚决排除这些干扰。
30年的改革实践,雄辩地说明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在 20世纪的改革进程。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改革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认为:
(一)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历经多年,如今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推进,将更多地涉及利益的调整,改革的阻力会加大。只有深化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现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首先,要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其次,要围绕消除不利于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当前的重点是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再次,要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障碍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三)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必须保护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每项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要经过必要的程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在最大范围内取得共识。对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篇:毛概改革开放分析
改革开放的利与弊
改革开放(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进”.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问题,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行业垄断问题,工人下岗失业问题,城乡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医疗改革问题等。只有在认清问题、吸取教训的前提下,才能深化改革,有利于以后经济、政治等工作的展开。
一、官员贪污腐化,引发各种冲突
贪污是每个国家都会存在的问题,历史由来已久。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贪污问题越来越严重。2009年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一年,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官员贪污腐化,滋生了众多社会问题。群体性事件的对立双方往往是人民和警察或者是政府,这就说明人民对政府的做法感到不满,人民对政府感到失望,而这不满和失望的根源往往是贪污腐化。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的利欲心被快速发展的经济所激发,面对物欲横流,立场不坚定的掌权者往往会做出贪污的事,并一发不可收拾,导致整个社会对政府的信仰缺失。民众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说不相信政府,只能采取上访、聚集在一起闹事等手段,这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出现众多假恶丑现象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劳动致富,致富光荣的观念深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这就导致了很多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致富。这几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整体道德信仰的缺失。
三、城乡、东西部和社会各阶层的贫富悬殊,激化了很多矛盾
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总有一天会演变成两极分化。封建社会里农民造反的例子不胜枚举了。在那时候,当贫富差距到达顶点的时候,就会发生社会**甚至引起改朝换代。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中国目前的社会构成已经与封建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家做主。那种封建社会的剥削方式不会回来,人民的政治以及文明意识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当然不会发生封建社会下才有的**之类的事情。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中国的农民还是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都是社会的底层。
贫富的悬殊激化了中国人的仇富心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仇富心理,加之贫富悬殊,将会引起很大的社会问题。据有关数据,中国还有9000万人达不到一天一美元的购买力标准。这应该足以引起社会的重视。说严重一点,在目前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的背景下,农民越来越穷,这么多人就是社会不安的一颗定时炸弹。
四、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为了发展经济,人们往往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导致了诸多问题,如沙尘暴、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五、科学认识并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和矛盾
首先,我们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是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出现的,是支流而不是主流。其次,我们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都是属于体制内的,是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来获得解决的。再次,我们还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是前进中的、发展中产生的,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作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担负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同任何伟大变革一样,这必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问题。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没有可供参考的现成答案,要靠我们大胆地探索和试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有的是旧体制下积累和潜伏的,有的是新旧体制交替和摩擦产生的,也有的则可能是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带来工作失误而造成的。改革开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一定时期内手段和条件的成熟程度制约着我们对矛盾、困难和问题的解决程度。我们必须十分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任何急于求成,希望一蹴而就,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新形势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砥砺勇气,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在新形势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砥砺勇气,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底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自那时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冲破种种思想和体制障碍,在不断探索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最显著的时期,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明显的时期。这些伟大成就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威力,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应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消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观念和制度壁垒,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效率。
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打好改革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加强金融监管机制建设;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等。应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重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等等。应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传播方式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屋,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层次的改革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困难多、影响大。只有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才能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改革开放能否具备持久动力。必须始终坚持党在改革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党的坚强领导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改革,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其次,应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在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树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一步完善改革决策的规则、机制和程序,对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进行论证、反复协商讨论;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改革要认真组织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改革要实行公示、听证,使改革决策目标更明确、方案更可行、结果更科学。再次,应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必须坚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保持改革措施的连续性和配套性,既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又努力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必须切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四篇:毛概论文---改革开放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今天的世界地位,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前言
我国 30 年的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这场伟大革命, 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潮流, 社会主义中国走在了时代前列, 我们党成为时代先锋。
总结 30 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 3 0 年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进一步改革开放。
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有着深厚的国际国内背景, 面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困难, 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着力回答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这一时代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各国, 在发展初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 但后来由于没有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体制和机制逐步僵化, 导致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 至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面临严重的困难。在此同时, 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新技术革命兴起的机遇,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调整自己的体制和政策, 缓解社会矛盾, 表现出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势头。
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遭遇了极大的挫折。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后, 极大地发展了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 但也走了弯路, 甚至发生/ 文化大革命0 这样全局性的失误, 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停滞,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面临着巨大的国际性挑战和压力。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下, 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和发展社会主义双重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 开始深刻思考为什么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进程中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而资本主义为什么在发展进程中又起死回生, 表现出新的发展势头,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 发展起来, 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引出了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 引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走改革开放之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抉择。
历史进程: 1 9 7 8 年 1 2 月召 开 的党 的十一届 三 中全 会,是 新 中国建立 以来具 有 深远 意 义 的伟大转折。三中全会 开始 全面认 真地 纠正“文 化大革命”中及 其以 前的“的错误,确定了解 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做出 了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 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上来 的战 略决策。它揭 开 了伟 大的改革开 放的序幕,开辟 了建设有 中 国特色社 会 主义 的新 道路,标 志着我 国从此 进 人 了社 会 主 义 事业发展 的新 时期。
第一 阶 段:改革启动和局 部试验(1 9 7 8 年 1 2 月一1 9 8 4 年 r o 月)。改 革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 8 户农 民在一 张包产到户的约定上按 上 自己的手印,拉开 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其后,农村经 济向专业 化、商品化、现代化迅 速转变。与此 同时在城 市,从 扩大企 业 自主 权人 手,进 行了综合和专项 改革试 点,取得 了初 步的成效。在沿 海,创办 了深圳、珠 海、汕 头、厦 门四个 经济特 区,打破 了我 国经济多 年的封 闭半封 闭 状 态。
第二 阶段:以城市为 中心 的全 面改革探 索(1 98 4 年 1 0 月一192 年 1 0 月)。以 19 84 年 r o 月 党的十二届 三 中全会通 过 《 中共中央 关于经 济体制改 革的决定》 为标志,经 济体制改 革进人 了 以城市为 中心 的全 面改 革探索阶 段。
第三阶段:全 面推进,改革攻坚,以建立社 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 内 容进行综合改 革(192年 1 月一202 年 r o 月)。192 年初,邓 小平同志 视察南方发表重 要谈话,同年 召开 党 的第十 四次全 国代表大会,确立 了邓小平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 义理 论 在全 国 的指 导 地 位,确定我 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 目 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º。
第 四阶段: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2 002 年 11 月 至 今)。2 00 2 年 1 1月 召开 的党的 十六大是在我 国发展进 程 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的大会。十六 大坚 持以党的基 本理论 和基本路线为指 导,总结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基 本经验,确立 了“三 个代表”重 要 思 想的指导 地 位,做 出了全 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改革成果: 改革开放 年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 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 其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中, 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始终是困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立足基本国情,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认识上实现了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道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0,以/ 三个有利于0为标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两者是统一的,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改革开放不是改向变色,更不是放任自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行的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的发展,在于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其理论内涵在生动的、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向前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认识,对民主法制的认识,对以/ 三个代表0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认识, 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等等, 在这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加深,为四项基本原则增添了新的内容。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要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紊乱, 一切都无从谈起。/ 中国的问题, 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 什么都搞不成0。[ 9]在改革开放中, 原有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调整, 改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影响的广度、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社会旧矛盾和新矛盾交织在一起并凸显出来, 必将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产生极大的影响。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坚持中国最高利益就是稳定的思想, 坚持稳定是个动态的观念, 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稳定, 在稳定中促进改革与发展。结束语:
建国60周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在明天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第五篇:毛概 改革开放论文
我国的改革开放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文化,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奴隶制的社会的夏、商、周,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之后,又经历了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终于成为了自己的主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不断思考和研究这一事业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目标、任务,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党的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深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人们开始追求潮流,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服装时代就这样到来了。八十年代初期全国曾经风靡过蝙蝠衫、喇叭裤、健美裤,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一抹亮丽的风景。90年代,人们对服装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开始讲究牌子了。如今,走在大街小巷,款式新颖、色彩丰富的各式服装装点着人们的生活。服装除了御寒功能外,更成为人们展示个性魅力的重要载体。现在的衣服也从原来的裁缝店制作走向品牌化,销售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县城,各种品牌的服装专卖店鳞次栉比,品种繁多。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人们的服装从原先的黑、白、灰,到现在的五万六色,从原来单一款式,到现在五花八门,从保守的竖领长袖,到现在吊带、超短裙、一步裙、吊带裙、泡泡袖„„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也开始走向世界、各式旗袍炙手可热,随着国力增强,中国服装在全世界也受到注目和尊重,中国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注目和尊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消费方式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尤其是在“吃”的方面。从清粥小菜到满汉全席,从粮食短缺到求肉以贵,从以肉为主到营养饮食„„人们的餐桌上正在不断地变化,而这些改变都源于改革开放。“民以食为天”自古都是中华民族信奉的真理,“吃”是人们生活的最低要求和最起码的生活保障,同时它也是现在人们生活中最高的追求和最注重的享受。如果说“食”是天,那么“住”就是地。房子,是百姓生活的栖息地,是安居乐业的支点。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老百姓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安居乐业是人们生存的一种基本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最初,住房紧张的难以想象,一家三代七八口人挤在十来平方米的房间,是司空见惯的事。尤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里,人口多,住房更为艰难。破旧的平房,简易的楼房,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筒子楼等等,堪称艰难困苦。尤其是公用厨房和卫生间,由于生活习惯各不不同,公共意识浓淡有异,引发了很多矛盾。有涵养的多以克制为主,自以为是的我行我素,邻里关系非常微妙,心里积聚着不满,也不敢发泄,怕造成不好的后果,落下不义的名声。现在,人均居住面积从不足四平米增加到二十多平方米,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房子面积愈来愈大,装修越来越豪华,人们互相观赏者,比较着,羡慕着,恨不能住上更大更好的房子。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拥有了一套房子,两套房子,或更多。出行在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生活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出行。改革开放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改革开放初期,如果家庭中能有个名牌自行车,生活就算小康了,有轿车的更不用说了。那时候有个自行车出行真是很方便。改革开放后,有些人走在时代的前面,拥有了私家车,当时拥有“私家车”可以说是富贵的象征。随着时光的飞逝,私家车的数量与日俱增,而且车的性能
越来越好,种类越来越多,进口车,国产车应有尽有。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档次提高了。现在的中国无论去哪个城市都非常便利,改革开放也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改革开放后,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30年间,中国社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了改革。祖国繁荣了,家乡也在伟大祖国的庇护下巨变!
改革开放30几年的伟大实践,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