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上海卷)

时间:2019-05-12 01:3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上海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上海卷)》。

第一篇: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上海卷)

2007年高考试题历史试卷(上海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

C.②④D.①②④

19.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

A.邓世昌B.林肯

C.拿破仑D.屈原

20.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21.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人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22.为了稳定边疆,完成国家统一,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是

A.收复台湾B.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C.平定三藩之乱D.颁布《钦定西藏章程》

23.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24.《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25.20世纪初期,中国曾“以俄为师”。这里的“俄”通常是指

①沙俄②苏俄③苏联④独联体⑤俄罗斯

A.①②B.②⑤

C.②③D.③④

26.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B.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27.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29.“《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

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

30.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人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31.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A.进行全面的改革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建立苏维埃政权

32.右图为欧盟驻华使团设计的一张题为“祝欧盟生日快乐”的贺卡。这一设计的寓意是

A.今年正逢欧盟成立50周年大庆

B.招财进宝是民间祈福的一种习俗

C.用中国民俗表达对欧盟繁荣的期盼

D.欧盟的生日恰好是中国农历金猪年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45分)

33.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6分)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抄在答题纸上)(2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抄在答题纸上)(2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抄在答题纸上)(2分)

34.美国的边界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无形边疆的扩展。对于美国这种有形与无形的扩展,历史学家常常会追问:美国的“边疆”到底在哪里?

问题:(12分)

(1)美国是如何扩展其“边疆”的?(9分)

(2)这种扩展的影响是什么?(3分)

35.观察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问题:(8分)

(1)英、德、日、中四国人均GDP呈现何种趋势?(2分)

(2)自1700年至1913年英、德、日三国人均GDP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3分)

(3)与1913年相比,1950年德国和日本的人均GDP为何增加不多?(1分)

(4)近代以来中国的人均GDP持续落后于英、德、日三国,原因是什么?(2分)

36.阅读下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

问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9分)

37.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问题:(10分)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6分)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3分)

三、材料分析论证题(共30分)

38.“1860年代的诞生”

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6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工程师”、“民族”、“自强”等词汇的出现和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面对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其中一位政治家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试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

1.在撰写小论文之前,先简略叙述19世纪60年代所发生的重要史实。(6分)

2.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等展开论述。(24分)

注意:

1.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

2.论点应由材料支持

3.论述要层次分明

4.叙述要清晰连贯

5.文字要通顺流畅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A组

1C2D3A4C5B6D7D8C9D10B11B12A13B14C15A

B组

1D2B3C4B5A6C7D8A9C10B11D12A13C14B15D

共同部分

18B19D20D21C22B23C24D25C26A27A28A29B30B31D32C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60分)

以下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因此,对学生答题的评分,只要意思与本答案要点相符即可,不要求文字表述与本答案相同。

16A.(1)一条鞭法。

(2)减轻农民负担,削弱人身依附关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

(3)材料一的“丁”指成年男子,材料二的“丁”是赋税单位。

16B.(1)负责司法。

(2)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3)不会,中华法系至唐朝完全形成,触犯皇帝罪不可恕。或者,会,因为我国古代司法具有“人治”的特征,遇到开明君主或明智的司法官会维持原判。

17A.(1)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等高科技。

(2)原因、背景,如: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需要等;过程,如: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正遍及全球并向纵深发展。

(3)正面影响,如: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等。负面影响,如: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等。

17B.(1)对内独裁、对外侵略。

(2)战后民主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如:成立欧洲国际军事法庭等。

(3)德国成为民主国家,在欧洲和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33.(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34.(1)经济扩展,如:成为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等。科技扩展,如: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在高科技领域占据全球的优势地位等。政治扩展,如:成为超级大国,称霸世界与独霸世界等。

(2)对美国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

注:标答仅供参考,答案不必全部符合标答。如考生答到有形的自然边疆、空间的拓展、文化的扩展等内容也给分。考生也可以围绕边疆的扩展,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后,进行回答。

35.(1)英、德、日的人均GDP快速上升,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缓慢。

(2)英国工业革命,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3)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战败。

(4)中国的人均GDP持续落后有诸多原因,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缓慢等。

36.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

第二层次: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

第三层次: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

第四层次: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

第五层次: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

37.(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可从三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人世界,加入WTO等。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

注:标答仅供参考,答案不必全部符合标答。考生也可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后,进行回答。

(3)本题答案开放。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给分。

三、材料分析论证题(共30分)

本题旨在了解考生对历史过程的分析、评判能力,驾驭、运用史实和史料的能力以及历史叙述与论述的能力。本题可以选取一个视角:也可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38.本题每卷应至少由三人评阅,各人独立打分,以所得平均分为最终得分(有小数出现则4舍5入);如果任何两人给出的分值之差等于或大于阈值,应由中心组重新评阅。第一部分:

(1)史实:史实完整。

(2)叙述:清晰连贯。

第二部分:

(1)主题:能够依据材料和要求提炼鲜明主题。

(2)观点:观点突出。

(3)史实:所引史实典型而充分。

(4)论述:论据与论证充分。

(5)文字:文字通顺流畅。

第二篇: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上海卷)

浅谈公务员录用制度改革

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今后中我国将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队伍,同时组织开展公务员公开遴选试点,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力度,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这是我国改变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最明显的信号。

自从实施《公务员法》以来,我国公务员考录工作一直坚持走“高端”路线,强调公务员必须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和工人、农民很难通过现行考试制度成为公务员。尽管一些地区放宽了考试条件,允许农民、工人报名参加公务员资格考试,但由于“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在考试录用条件中所占比重较大,公务员的大门实际上向工人、农民关闭。公务员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未必具有工作能力;而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又未必具有较高学历,从而没有机会成为公务员。如何在公务员考试录取环节有效克服这一矛盾呢? 其实,西方国家在公务员制度建设中早已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于那些必须面向大众的公务员,他们采用一套公开选拔的政务官考核录用标准体系;而对于那些负责国家机关内部事务的专业技术服务类的公务员,他们则采用另一套专业资格考试制度,并且根据公务员服务的年限,逐级晋升。在公务员队伍中区分事务官与政务官,既可有效保证公务员改革不偏离民主发展的方向,同时又可使许多从事专业技术服务类职务的公务员具有向上攀登的空间。那些有志于担任公务员的工人、农民完全可以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担任政务官。如果他们想要进入公务员团队担任事务官,则必须经过复杂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不是劳动模范评审制度,也不是选拔技术精英制度。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是一种国家层面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确保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础性法律制度。所以,公务员考试录取不能面向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分配指标,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高等院校的专业技能考试制度。

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的改革应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公平选拔原则。如果过分强调录取工人、农民的比例,就会在无形中破坏公务员公平选拔原则,在照顾工人、农民比例的同时,把优胜劣汰的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变成一项纯粹政治意义上的权力分享制度。所谓公平选拔原则:一方面要求从制度上改变过去那种面向大城市、大专院校毕业生的考试录用标准;另一方面要求在法律规范面前人人平等,不能为了照顾某个特殊的群体而人为地放宽标准。其次,民主选拔原则。之所以强调公务员必须接受选民的检验,根本原因在于,公务员是为选民提供服务的特殊群体;其服务质量的高低应由选民考评。如果公务员选拔变成了考试选拔,那么,公务员改革就会回到古代社会那种“八股取士”的老路上去,就会出现方向性问题。通过考试选拔公务员,不是考试定终身,而是要在资格考试的基础上,建立一种面向选民的选拔机制。考试选拔制度只是一种准入制度,它不是公务员唯一的选拔制度。通过考试取得公务员资格之后,要想从事务官变为政务官,还必须接受选民的检验;第三,公开选拔原则。现在,我国一些地方在公务员选拔任用方面,形式上公开,实质上不公开。公务员考试流于形式,公务员的录用“任人唯亲”。个别一些地方的公务员选拔考试中,所有上榜考生均为当地领导干部的子女。这说明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边际效用正在递减,负面效应正在显现。要想改变这种暗箱操作盛行的状况,必须尽快建立公务员分类管理体制,把考试录用制度的负面效果降低到最低程度。今后所有专业技术类公务员都必须进行资格选拔考试,而要想担任政务官,必须辞去现有的公务员职务,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接受选民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秘密考试与公开录用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一些人避开公务员公开选拔制度,依靠间接方式获得更高一级的职务。

第三篇: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口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任佳怡

今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与往年的不同之处,在于跳出了二元对立的范式,引导考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思考。虽然题目中有“需要”和“被需要”,但两者并非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且从审题角度看,核心当在对“被需要”的心态的论述上。因为题目中的“对此”指的是对“这种被需要的心态”,而“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指的是“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最后立论应围绕“被需要”和“价值”展开。而人生的价值又是多元的,也许“被需要”可以体现某些价值,但是有些更高的价值不能通过“被需要”的途径来体现,对于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最能看出考生境界的高低和胸怀的广狭,可见上海卷的作文题,能够考察思想、底蕴,人文色彩较为浓郁。

不出二元对立的题目,可以避免考生套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从而开辟更为广阔的思辨空间。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提出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恰能在本题的写作中得到充分运用。乍看之下,人们渴望被他人需要,其意图是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的确有其合理性,因而值得肯定。但我们还是要追问一下,以体现自身价值为最终目的的“被需要”,有没有不合理之处呢?经过思考可以发现,这种“被需要”是以利己为出发点的,因而是一种境界并不太高的常态化表述,这样就完成了第一重否定。既然人们都有被他人需要的渴望,那么更高的境界应该是个体由自己的渴望推知他人的渴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借此成就他人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并没有将“被需要”的意图建立在利己主义的心理基础上,而是推己及人,超越了自己原始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了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

但是到这里为止,我们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可以进一步追问,不追求被他人需要,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书人的胸怀决定了杜甫自己身为“寒士”,能够忘却一己之私,抛却自身价值是否体现的利益考量,心系天下“寒士”的喜与忧。虽然在当时他无法在社会层面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经过历史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今人眼中的他无愧“诗圣”美名,其价值非但不容置疑,且也已超越个体范畴,成就了一种不灭的人类精神,这种精神本身亦拥有了独立的价值。

如此进行反复追问和思考以后,就完成了第二重否定。整个思维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对之前结论的推翻,而是在保留原有结论合理性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修正、深化自己的思考。由“肯定——否定之否定——重新肯定” 的逻辑循环完成思维的前进和发展。若推之极端,在重

/ 3

新肯定后又接以否定,如此以至无穷,就成为一种“苏格拉底式反诘”,这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思辨方式,在运用的过程中,个体通过不断的问与答进行与自己的“多元对话”,从而不断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

再度审视这次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我们还可以发现材料给出的断言自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其不完善之处,“前提…理由…根据…逻辑”皆或需补充或需建构。其过程就是运用“否定之否定”等原理进行具体而微的论证说理。这也正体现出上海卷的特点——重视 “说理”和“思辨”,不脱离它们来讲求“空洞的文釆和技法”,因此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严肃的思考态度、严谨的思维习惯,助力学生的“精神成长”。

另外,本题承继了这两年命题的另一个重要精神——“关注人生,贴近生活”。在写作过程中,不宜脱离现实环境,进行纯哲理思辨,而应使文章既能够“仰望星空”,又能够“脚踏实地”。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想到每个人都是社会架构中的一份子,尤其是中国传统社会向来重视宗法、伦理,人与人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编织起整张社会网络,所以个体“被需要”的心理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而个体价值的实现也需要借助社会关系网。又如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十分看重“赞美”的作用,这也跟社会交往中人们“被需要”的渴望密切相关。

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力图贴近每个人的心理现实,使文章更“接地气”。比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中间层次被称为“爱与归属的需求”,是指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就开始渴望爱和友谊,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能和别人建立起一定的交际关系,在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等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恰当的位置。我们可以借此解释生活中人们渴望“被需要”的心理机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被称为“自我实现需求”,就是说在人们心里有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追求,达到人生巅峰,体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理论,“渴望被需要”和“体现价值”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前者可能仅仅是出于一种 “爱和归属”的情感需求,而后者主要通过“自我实现”,在超越突破中完成,与“被需要”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结合当下中国的现实,也许还可以关注到诸如以下材料:《北京折叠》中的底层民众、空巢老人和空巢青年等社会弱势群体,他们“被需要”的渴望相较于一般人可能更为迫切,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应该能够关爱、包容这些群体,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成就他们的生活,自己则应该具备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从“被需要”的心理饥渴中超脱出来,通过“读书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用家国情怀克服原始欲望,成为一个精神上“大写的人”。

总之,今年上海卷作文题“稳中有变”,我们可以看出命题人在思辨方式上的创新与突破——从“对立统一”走向“否定之否定”。要写好这篇作文,既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又需要具备深刻的文化自 觉和热切的生活关照。

最后,谈谈对命题的一些思考。首先,题目在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运用上不够严谨:“不仅……也……”的搭配不如“不仅……还……”的搭配准确,因为后者表示的是一种明晰的递进关系,句意的重点 落在“还”的后面,这就不会让人产生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句意同样重要的误读;另外,应将“这种”两字前的句号改为逗号,再将“存在”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在“对此”后面添加逗号,因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后文的“此”字指代不明,考生也就不会在“近指”“远指”“综合指”三者之间纠结不已。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将题目改为“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还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这样一来,题目重

/ 3

心就完全落在“被需要的心态——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上面,而“关注自身的需要”就不会成为审题时的干扰信息。

其次,题目将“关注自身的需要”和“渴望被他人需要’两者对举并不妥当。因为“被他人需要”本身作为一种心理需要,也属于“自身的需要”,考生读来就会产生困惑。建议将“关注自身需要”的话去掉,这样修改后,题目就显得目标明确,指向单一学生在审题时就能容易聚焦核心,把笔墨更多地落在“被需要”和“价值”关系的探讨上。

综上,个人以为,题目最终可以修改为:

生活中,人们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供命题老师和专家学者参考、指正。参考构思:

(1)先对“被需要”的心态进行具体阐释。然后进一步论述这种心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由“体现自己的价值”生发开来,从对于需要者和社会的意义角度来谈价值的实现。最后阐述这种心态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作用。

(2)先揭示这种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为核心的“被需要”的渴望,在本质上是利己的。然后指出超越的方式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充分考虑他人的需要,忘记实现价值的目的。再论述这种不追求价值的方式反而能更好地体现价值。

由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入手剖析“被需要”心态的成因,再阐释除了“被需要”以外,可以体现价值的其他途径。再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区分不同的人 “被需要”的渴望程度不同,作为读书人应具备超脱的心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此真正体现价值。

/ 3

第四篇:上海卷2014高考语文作文

上海卷2014高考语文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第五篇:高考历史试题4

高考历史试题

24.《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史称“玄武门之变”。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违反了

① 孔子倡导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

④ 唐朝法律的选官制度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25.《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的用意是

A.消除地方割据对朝廷的威胁

B.改革官制

C.调节皇权与相权冲突的问题

D.强化皇权

26.《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秋七月,初税田”

B.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C.“除井田,民得卖买”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27.《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三角贸易的形成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8.下列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哪个是不正确的? A.朱熹主张穷理致知的外向工夫;陆九渊则看重发明本心的内向工夫

B.朱熹思想以理为最高概念;陆九渊则以心为最高概念

C.程颢和朱熹的思想方向很接近,后世称“程朱”;陆九渊与王守仁思想颇接近,后世称“陆王”

D.朱熹教人首先强调“致良知”,而后博览;陆九渊推崇学古人、读古书为格物、穷理的入手方法

29.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智者学派的主张

③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30.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人民为主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31.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32.查士丁尼时代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写道:“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所说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A.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 B.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凡需要人证的,应在证人的门前高声呼唤,通知他到庭作证

D.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33.“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34.五百二十年前,哥伦布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横渡大西洋,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35.有人说:“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B.宗教改革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

C.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40.(25分)

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根据下列表格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中国古代: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西方古代: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中国近现代: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作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西方近现代: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

追求”。

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 年的流行语。

西方当代: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作个人幸福的体现。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2分)概括中国古代幸福观的突出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12分)(3)根据材料概括,西方社会从古到今的幸福观,并阐释你的幸福观。(7分)

41.(12分)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 《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

王朝

起讫时间与换代方法

享年 秦前

211年—前207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15年 西汉

前206年—公元8年

由王莽禅代

215年 新莽

9年—23年

亡于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

15年 东汉

25年—220年为黄巾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曹魏禅代

196年 三国

220年—280年

蜀亡于魏(263年)魏由西晋禅代(265)吴亡于西晋(280)

61年 西晋

265年—316年

亡于匈奴族所建的汉

52年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317年—589年北周禅代于隋(581),陈亡于隋

273年 隋

589年—618年

亡于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江都兵变,二世而亡

30年 唐

618年—907年

为黄巢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朱温后代取代

290年 五代

907年—960年

赵匡胤借兵变禅代后周54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亡于女真族所建的金

168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亡于蒙古族所建的元

153年

有人据表内容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王朝更替是简单的重复,而有人则认为是螺旋式上升。评关于王朝更替的某一种观点(请结合唐宋有关史实评价)。(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4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对应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涂题目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4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結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6分)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9分)

43.(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17年,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他对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和平、讲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及均贫富等思想是很推崇的,这也是他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救西方之弊的因素。当然,他也很明白,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所以他一再强调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有“确信”,但又不能“自封自囿”,而要“以彼之长,补我之短”。同年7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明确表示“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两者根本相违,绝无折中之余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等鬼话来捣乱”。——《杜亚泉与陈独秀大论争》[来源:学&科&网Z&X&X&K] 材料二

陈独秀认为,共和立宪制度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这与纲常阶级制绝不相容,二者“存其一必废其一”。„„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西方各国推倒了君主与贵族专制,“建立了民主的社会”,„„强调人类的平等、博爱与自由,因此它是真正区别于古代的“近世文明”;而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则仍旧停滞于宗法专制的封建社会阶段,其文明未脱古代文明之窠臼。——《陈独秀之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杜亚泉和陈独秀关于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主要观点。(7分)(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导致杜亚泉和陈独秀观点不同的原因。(8分)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26.B. 27C 28D 29 C 29C 30 B【解析】本题易错选D项,错选原因是考生混淆了东西思想的本质区别,17世纪中国思想家只反对君主专制,而没有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属于封建末带民主色彩的思想;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思想,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A、C、D都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31 D 32A.

3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和正确判断的能力,难度中等。注意材料中的“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说明此评价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新航路的开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由此可知②④正确;材料重点强调东西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因此①③的表述不符合材料的意思,答案为D。

A.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40.(25分)

(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或答忽视物质追求)或重视道德修养。(2分)特 点:家族的观念突出,主张个人幸福服从家族发展(2分)。原 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答对一点即可)(2分)(2)中国:

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国家和个人都陷入生存的危机(或民族危机严重)。(2分)经济: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多人要求个性解放。(2分)西方: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2分)经济: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2分)

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解放人们的思想;享乐思想流行。(2分)(3)发展趋势:古代:追求精神享受和道德境界(或答忽视物质享受);(2分)近代:追求物质享受(或答享乐主义流行);(2分)

现代: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2分)。

个人幸福观略。41.(12分)参考答案一:我认为王朝更替只是简单的重复,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政治上,都延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思想上,仍然是传统的儒家、佛教、道教思想流行。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王朝更替是螺旋式上升,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政治上,宋代成功地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割据时期;经济上,商品经济得以较快发展,如城市中打破了市坊界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等;思想上,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形成了新儒学——理学。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

不清楚。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47.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47.(1)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跃居世界首位;现代战争的胜负极大的依赖于参战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美国在二战中生产出大量战争物资,极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实力(任意三点6分)

(2)交战双方的工业水平、综合国力;先进的武器装备;人心的向背(或人民的支持);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指挥;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军队的管理水平(任意三点9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8.(1)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下载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上海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上海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7年高考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

    A题:兰州高原夏菜的“尾菜”之困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现已种植近80万亩,总产量180万吨,外销量80万吨。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2010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

    2010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一、考试性质 上海市语文科高考是为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

    2008年高考地理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

    南明小学2011年度禁毒工作责任书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2008年6月1日起施行)和丽水市教育局、丽水市禁毒办《关于切实加强对在校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

    2004年高考上海卷政治试题及答案

    2004年高考上海卷政治试题及答案 考生注意: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校验码等填写清楚。 2.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生须用钢笔或圆珠笔的士答案直接写在......

    2009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上海卷

    2009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上海卷 2009年上海市秋季卷高考作文题,采用了新材料作文题的样式。这反映出了今年上海的文题由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和2008年的他们的命题作文转......

    2013高考上海卷审题指导及例文

    2013高考上海卷审题指导及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

    2013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及点评

    2013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

    2012年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

    2012年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 【题目】 27.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