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自贸区推动金改深入,中国金融走向大未来
上海自贸区推动金改深入,中国金融走向大未来
上海自贸区挂牌在即,各银行抢滩布局
据财新网9月22日报道:22日,工商银行位于浦东新区的外高桥保税区支行已悄然改为“上海市自由贸易区分行”。工商银行当天正式回应,称“为支持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工行上海分行拟将外高桥保税区支行改为自由贸易区分行,各项手续正在审批之中。”该自由贸易区分行隶属工商银行北京总行,级别与上海分行同级,暂由浦东支行筹建和托管。工行自贸区分行将独立于工行支付系统,属于境外银行,与工行香港分行或纽约分行性质相同。上海自贸区在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备受期待,包括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先试先行”、区内利率市场化等重要议题。其中,试点银行将试办相关业务,为客户提供离岸、跨境人民币结算、融资等服务。
评:
在往期的《天下纵横谈》中,评论员曾经谈到:“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可以说是全球性的,各种中国制造在全世界攻城略地,并逐渐吃掉美日欧的各种产业,中国制造业对发达国家的赶超,现在只是时日问题了。但在金融业上,中国可以说是大而不强。一个数据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中国约2万亿美元的对外净资产,每年是亏损的,也就是说,中国借了2万亿美元的贷款给别的国家,但是还要为此每年倒贴别人数百亿美元。”
“做金融强国是下一步中国所必须走的道路。过去是制造业的改革与开放,现在轮到金融业了。所以要搞这样一个特区,因为金融业的强大与高效,是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获得的,而是要在一个高度开放,高度自由化的环境中锤炼得来。这就是我们要搞这个自贸区的真正原因,有人说中国搞上海自贸区,是为挤压香港,挤压新加坡,那都是很庸俗的角度来解读上海自贸区,用一句话说,就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上海自贸区,是中国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的第一声响亮的号角。在这个自贸区里,中国会最大限度地容许中外金融企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各种金融活动高度自由化,是中国特色的金融自由化与大改革之路的发轫之地,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以上这条消息,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前景,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中国所有的银行,都将可以在这个自贸区去开设分行,享受自贸区的金融自由化政策,进入这个自贸区,就等于进入了全球性的金融自由竞争场所。中国的金融机构,需要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从而为将来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的大时代做准备。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金融业大改革,大开放与大发展的一幅前景: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各种影子银行的大发展,已经成为现实,它实际上也是金融创新,不过,它既受到银行无限信用的担保的支撑,同时也受到银监会与央行的高度严格监管,当然,它们的环境依然是封闭性的,而自贸区的环境,则是开放性、全球性的、高度竞争的。两者共振,将极大地推进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效率与深度!
第二篇:上海自贸区总结
2015年标准化制度改革情况
市质监局
上半年,标准化制度改革情况进展顺利,现将有关改革事项总结如下:
1.改革事项名称:企业产品标准备案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关于在部分省市开展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开展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工作,引导企业进行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自2015年起,办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的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利用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系统办理企业产品标准的自我声明公开工作,自我公开声明完成后视为企业完成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工作。
第三篇:中国金融40人论坛-上海自贸区会是第二个香港吗
上海自贸区会是第二个香港吗?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 林采宜)
结论:
1.目前全球离岸金融中心有60多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以伦敦和香港为典型的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中心,以纽约、东京以及1998年前的新加坡为典型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以及以巴哈马、开曼群岛为典型的避税港型。从经济体制、市场结构等各种特点来看,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比较适合采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内外分离型模式;
2.国际实践表明,税收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利率政策是离岸金融中心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3.经济腹地和金融腹地是离岸金融中心影响力的重要基础。上海离岸金融中心从成立伊始就不存在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跨境回流渠道方面的先天缺陷,广阔的经济腹地和金融腹地是其各项业务蓬勃发展的基础。
4.如果借鉴日本、新加坡当年的实践经验,选择内外分离模式的离岸金融中心模式,大胆尝试金融改革开放的诸项措施,上海自贸区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景不可估量,其人民币离岸业务的规模和影响力将大大超过香港。
【正文】
上海自贸区挂牌不到一个月,“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离岸金融业务先试先行”,一系列政策导向给大家带来一个远景猜想:上海自贸区会是第二个香港么?
首先我们从海外离岸金融中心的实践来看各种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其特点。目前全球离岸金融中心有60多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以伦敦和香港为典型的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中心,以纽约、东京以及1998年前的新加坡为典型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以及以巴哈马、开曼群岛为典型的避税港型。从经济体制、市场结构等各种特点来看,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比较适合采用内外分离型,类似于东京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的共同特点是:离岸金融市场并不以资本项目的开放为前提,却能促进本币资本项目的开放。
一.新加坡离岸金融中心
1968年,随着西方跨国公司投资重点向东南亚转移,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第一次允许美洲银行新加坡分行在银行内部设立一个亚洲货币经营单位(AUC),为非居民提供外汇交易以及资金借贷等各项业务,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由此而始。为推动亚洲美元市场的发展,新加坡政府1968年逐渐取消了亚洲美元市场的外汇管制;1972年取消了20%的流动储备,废除部分信贷产品的印花税,并允许发行亚洲美元债券等;1975年废除存款利率限制。从1968年至1975年,七年间新加坡离岸市场从事ACU的金融机构达66家,存款总额近126亿美元,相当于当年新加坡GDP的2.5倍;一个以经营美元为主,兼营马克、英镑、加元、法郎、日元等10多种硬通货的高效的国际货币和资本市场逐渐形成。
1976年,新加坡政府放宽外汇管制,与东盟各国自由通汇,并给予更多的税务优惠;1977年ACU的利得税从40%下调到10%;1978年,新加坡政府全面开放外汇市场,取消外汇管制。1984年,亚洲第一家金融期货交易所----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成立;1992年8月,离岸银行的新元贷款额度上限由原来的5000万新元提高到7000万新元。
从1968年至1998年,新加坡的离岸市场一直把境外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严格加以区分,兼营ACU的国内外银行必须另立单独账户分开管理,隔离离岸和在岸业务,防止资本频繁进出和离岸交易冲击影响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其离岸金融中心健康发展,至90年代末,新加坡境内ACU经营机构增加到100多家,外资银行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比重达80%;外汇交易规模突飞猛进,1998年外汇业务营业额达1390亿新元,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成为世界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
1999年新加坡政府废除银行双轨制;同时进一步放宽符合资格离岸银行的新元贷款额上限,由原来的3亿新元,提高到l0亿新元,大大提高套利交易的资金流动性,以吸引鼓励境外投资者进入新加坡市场,同时吸引外国公司到新加坡发行股票、债券及其他证券,并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新加坡离岸金融中心从此由内外分离型向混合型发展。
二.东京离岸金融市场
二十世纪70年代,日本金融市场受到政府严格管制,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放贷直接融资,存放贷利率受到日本银行(中央银行)贴现率严格约束。在金融体制方面,证券业务和信贷业务分离,外贸融资和国内融资分离,资本的跨境流动也受到严格管制。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国内经济增长出现瓶颈,自由资金的实体投资收益下跌,金融市场投资需求渐长,严格管制的金融体制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国内资本的配置效率,日本政府开始放宽金融市场限制。1979年政府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可转让存款单(CD);1985年允许银行自由买卖债券,以利率水平反映供需关系的国内自由资本市场逐渐形成。70年代后期,日本贸易顺差不断增大,由于国内金融投资管制严厉,过剩资本便不断向海外输出。日本政府对国内市场管制严格,但对国内金融机构的海外业务却非常支持。而鉴于严厉的管制环境,国外银行在日本难以开展业务,这种行为激怒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他们要求日本对等开放金融市场。1984年5月,日美发表了《关于日本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及日元国际化》的双边协议,设立“日元-美元委员会”。
1986年12月1日,日本政府支持下东京离岸金融市场正式开业,也采取离岸和在岸帐户分离的模式。政府给与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优惠措施有:
(1)利率。离岸市场的存款利率不受日本银行的管制。
(2)存款保险。日本国内规定商业银行存款要参加保险,但离岸帐户的存款不必参加保险。
(3)存款准备制度。东京离岸市场法定准备金制度可以豁免, 各离岸帐户无需向日本银行交纳准备金。但是, 从离岸帐户向在岸帐户转帐时, 转帐总额要按规定的比例交纳准备金。
(4)税收。东京离岸市场免去了存款利息税, 并减免离岸银行的法人税。但是, 地方税和印花税仍需交纳。
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在初始阶段,日本政府仍保持谨慎态度,对离岸金融市场也有较多限制:
(1)参与者资格审批。参与银行须是在日本指定外汇银行中由大藏大臣批准的银行,原则上能够同银行离岸帐户交易的只能是非居民。
(2)交易范围。资金来源方面,离岸帐户可以借款或吸收存款,但对象都是其他离岸银行和外国政府、国际机构、外国企业和离岸银行的海外分行。并且对存款时限、提款条件和存款最低限额有一定限制。贷款方面,离岸帐户可以对非居民及其他离岸银行进行贷款,但贷出的资金要保证其“离岸”的性质, 不得回流到日本国内,因此, 离岸银行在放款时, 须从借款人处取得资金用于日本境外的证明书。
(3)交易形态。只允许进行资本筹措和运用这两大业务, 不得经营包括可转让存款单(C D)和银行承兑票据(B A)等证券业务。交易币种不限,以推进日元国际化。
(4)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的资金流动。原则上没有转帐关系,但在某些离岸业务非经过普通帐户不可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离岸帐户为轧平头寸之时, 允许两类帐户互转。互转时必须兑换为日元。实际上国内市场进入离岸市场的资金, 除了要求离岸帐户负债和运用自行平衡外, 是不受限制的。离岸账户的资金转入国内在岸账户有两个限制:一家银行一天的转入额不得超过该行上个月在离岸市场中对非居民资金的运用额的5%;且每个月离岸帐户资金流入在岸帐户的净额必须为零。虽然东京离岸市场限制较多,但其优惠的税收及其他经营条件吸引了大量国内银行的海外资产,新加坡、香港等离岸金融中心的交易大量转移至东京离岸市场。仅1986年12月开业当月,各地转移至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资金达710亿美元,市场规模达到937亿元;至1988年底资产余额已达到4142亿美元,其规模已超过香港、新加坡、纽约,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离岸市场。
东京离岸市场能在一年多时间内快速成长,主要原因有四:
(1)免征利息税使投资收益率提高。因此各国政府外汇储备、银行和企业的闲置资金都被吸引到该市场,市场中虽然存贷利率差小但免税仍使离岸银行有利可图,因此更多资金交易选择在此进行。1987年,国际清算银行成员所做的银行间业务有三分之二在日本进行;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在东京离岸市场的国际资产占其国际资产总额的5%,仅次于纽约国际银行设施。
(2)市场基础好。东京离岸市场开设之前日本的银行在海外就拥有很大规模的业务量,1986年,金融机构在纽约等海外离岸金融市场业务规模已达50万亿日元,但在岸帐户形式下利润的50%左右会被政府以法人税形式收走,因此,离岸市场设立后国内银行立即将在岸的海外业务资产转移至离岸市场。另外,由于大幅度税收优惠还可以减少人员外派带来的费用成本。和东京在相近的时区内的其他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的资产也转移入东京市场。
(3)日元的升值趋势造成的境外投资者需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日元处在升值区间,仅1986年1987年,不到一年时间,日元对美元汇率从的160:1上升到122:1,国际市场对日元需求日益增大。且当时日元在海外离岸市场的交易已经颇具规模。第一个月转移入东京离岸市场的欧洲日元达204亿美元,占离岸市场总资产的22%;至1987年3月底东京的离岸日元资产占东京离岸市场资产的三分之一;九十年代后期,日元资产占东京离岸市场的三分之二。
(4)利率自由化产生的活跃套利交易。东京离岸金融中心根据供需情况利率浮动自由,亚洲美元市场和东京美元市场利率波动不定,形成套利机会。资金流动频繁,套利交易活跃。
1989年4月,日本政府放松了单个账户每个工作日由离岸账户向国内账户转账的金额上限,从不得超过上个月离岸账户对非居民运用资金的月平均总额5%提高至10%;同时放宽了市场参与者资格 ;放宽了资金必须由交易对方提高使用用途的确认程序。截至1993年底,东京持有离岸账户的银行达208家,离岸日元规模超过7000亿。1994年,日本政府又解禁了远期利率协议交易,进一步了推动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东京发展快于新加坡的原因分析
同样是内外分离型离岸交易中心,东京离岸市场开业后两年内规模就超过了新加坡,主要原因体现在政策优势和经济优势上。
首先,从离岸市场的政策优惠看,新加坡在当时已经做到了废除部分产品印花税、豁免非居民持有亚元债券的利息税和对金融机构的银团贷款和亚元债券的发行免税,这些使得新加坡离岸市场产品丰富。但是日本给的免去存款利息税和减免离岸银行的法人税两项优惠措施涉及面更广,优惠力度更大,存贷款业务的交易成本下降,吸引了众多资金的驻留获得免税的短期利息受益。
其次,监管方面也比较宽松。新加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一步一步放松,已经取消了亚洲美元单位流动性准备金和存款利率限制,并取消了外汇管制。日本刚开始在参与者资格审核、交易范围方面还比较谨慎,但是在交易形态上,却是直接取消了准备金、保险金和利率限制,且在资金回流方面的限制不是硬性禁止,实际的市场自由度不比新加坡差。
最后,日本经济实力强大,银行资金充裕。作为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在国际贸易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常年贸易盈余使其金融实力雄厚,海外净资产居世界首位。日元又处于升值通道中,国际化需求强烈。银行集团资产规模庞大,当时全球排名前10的大银行中有5家是日本的集团企业。且当时日本正处于由制造-贸易型向金融-服务性转向的阶段。这些都是新加坡所不具备的条件。
四.上海发展离岸金融中心的时机已经成熟
2010年以来,中国已超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和出口规模已是世界第一,进口世界第二,常年的贸易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3.5万亿美元,居全球之首。目前国内经济呈现复苏态势,贸易顺差持续,热钱不断流入,人民币处于稳定升值的通道中。而且,从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来看,中国目前也正由制造贸易型向投资-服务业转型的阶段,这和当年的日本情况极为相似。随着自贸区离岸业务发展的政策渐次推出,上海发展离岸金融中心正当其时。
首先,中国经济处于转型之际,原来依靠低价劳动力成本获得出口优势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已经不可持续。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从制造-贸易型经济向金融-服务型经济发展,是适应新时代国际竞争格局的必然选择,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从监管理念、市场运作等方面实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实践,是中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改变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战略性举措。
第二,在过去十年的经济贸易增长中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具有保值、升值的强烈需求。截至2013年6月末,中国的对外投资总额达5.43万亿美元,对外拥有高达1.74万亿的净债权,但投资收益差额却是负数。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外汇资产过于集中,官方外汇储备资产占65%,他们的投资对象多为国债、黄金等低收益率品种。根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的外汇资产投资收益率平均为3.4%,而同期海外资产在中国的投资收益率为6.6%。海外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在我国对外投资中的比重只占4.4%和9.97%,这是我国外汇资产投资收益率低的主要因素,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70%左右是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储备资产只占3-4%(详见图1、2、3)。
图1:美国对外投资结构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图2:欧元区对外投资结构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图3:中国对外投资结构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提高外汇资产的收益率,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压力也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形下,以离岸金融中心为试验区,适度开放资本项下的人民币可兑换,让更多的外汇资产流向民间并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流向海外,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率,是明智的选择。
第三,人民币跨境使用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基础。自从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始终处于升值通道。各国对人民币交易和持有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数据,2013年1-9月份,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结算金额为3.16万亿,在国际贸易中结算中占比达1.49%,已经成为第八大结算货币。目前,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欧洲央行纷纷与中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英国、法国、卢森堡和德国都在争取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人民币在跨境使用中的地位正在迅速提高,以香港为例,自从2011年人民银行外管局放宽跨境贸易结算范围和结算额度以后,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迅猛增长;至2013年二季度,在港人民币存款已达6979亿元,占所有存款的10.4%。至2013年8月,香港人民币债券的未尝余额为3663亿元,企业债券占比已达60%。目前人民币外汇掉期、可交割的利率互换等资金交易类业务在香港均已推出,人民币公募基金、人民币人寿保险等都有产品发行。
图4 :人民币跨境贸易月度结算额(亿元)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第四,中国的实体经济规模和银行资产规模足以抵御资本项目开放形成的流动性冲击。虽然理论上蒙代尔三元悖论推断,独立的货币政策,资本项目开放和固定汇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但这种逻辑奏效的前提是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超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所能承受的冲击,对于中国这样的超大型经济体,由于国内经济总量和银行资产规模的巨大,一般性资本跨境流动很难对其形成冲击、尤其是颠覆性的影响,所以,尽管我国的存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优先开放资本项下的人民币可兑换对国内金融市场形成冲击的风险相对较小。
第五,作为离岸金融中心,上海自贸区具有“腹地优势”。东京离岸中心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壮大的重要基础。上海企业2012年企业债发行量达到23.32万亿人民币,远高于香港2012年企业债发行量4.6万亿港元。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人民币的平稳上涨预期和内外资金成本差额,将带来大量的融资需求和资金匹配。
香港的人民币在离岸市场流通较为自由,但回流机制存在瓶颈,为解决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回流问题,国务院2012年7月批复支持深圳前海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允许前海探索拓宽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配合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发展”。但是,根据前海的相关政策规定,只有在前海注册成立并在前海实际经营或投资的企业才可以从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而且“用途应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用于前海的建设与发展。” 这样一来,前海的人民币回流渠道,在规模和用途方面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对于解决香港离岸人民币的跨境回流问题无异于杯水车薪。上海离岸金融中心从成立伊始就不存在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跨境回流渠道方面的先天缺陷。广阔的经济腹地和金融腹地是其各项业务蓬勃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上海目前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与日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极为相似,如果借鉴日本、新加坡当年的实践经验,选择内外分离模式的离岸金融中心模式,大胆尝试金融改革开放的诸项措施,上海自贸区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景不可估量,它不会是第二个香港,其人民币离岸业务的规模和影响力将大大超过香港。
第四篇: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全文)
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全文)
2013年09月27日 14:31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3〕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批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予印发。
一、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二、上海市人民政府要精心组织好《方案》的实施工作。要探索建立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要扩大服务业开放、推进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做好协调配合、指导评估等工作。
三、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相应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的部分规定。具体由国务院另行印发。
《方案》实施中的重大问题,上海市人民政府要及时向国务院请示报告。
国务院
2013年9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为全面有效推进试验区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试验区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战略需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先行先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率先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使试验区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二)总体目标。
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努力形成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培育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三)实施范围。
试验区的范围涵盖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并根据先行先试推进情况以及产业发展和辐射带动需要,逐步拓展实施范围和试点政策范围,形成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紧紧围绕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战略要求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任务,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方式,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不同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行业信息跟踪、监管和归集的综合性评估机制,加强对试验区内企业在区外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和监督。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在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知识产权、工商、税务等管理领域,实现高效监管,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体现投资者参与、符合国际规则的信息公开机制。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实现各类投资主体的公平竞争,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自由转移其投资收益。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援助等解决机制。
(二)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
2.扩大服务业开放。选择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具体开放清单见附件),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银行业机构、信息通信服务除外),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3.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订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由上海市负责办理;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由上海市负责备案管理,备案后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工商登记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相衔接,逐步优化登记流程;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在试验区内试点开展涉及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
4.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由上海市负责备案管理,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创新投资服务促进机制,加强境外投资事后管理和服务,形成多部门共享的信息监测平台,做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和年检工作。支持试验区内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鼓励在试验区设立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项目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投资者设立境外投资股权投资母基金。
(三)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5.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建立整合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拓展专用账户的服务贸易跨境收付和融资功能。支持试验区内企业发展离岸业务。鼓励企业统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探索在试验区内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扩大完善期货保税交割试点,拓展仓单质押融资等功能。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推动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管理咨询、数据服务等外包业务发展。允许和支持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项目子公司并开展境内外租赁服务。鼓励设立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按照国际标准采信其检测结果。试点开展境内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维修业务。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功能,试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系统。
6.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积极发挥外高桥港、洋山深水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的联动作用,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积极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等产业。加快发展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推动中转集拼业务发展,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支持浦东机场增加国际中转货运航班。充分发挥上海的区域优势,利用中资“方便旗”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船舶在上海落户登记。在试验区实行已在天津试点的国际船舶登记政策。简化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流程,形成高效率的船籍登记制度。
(四)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
7.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深化外债管理方式改革,促进跨境融资便利化。深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促进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或全球性资金管理中心。建立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8.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支持在试验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允许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支持股权托管交易机构在试验区内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
(五)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
9.完善法制保障。加快形成符合试验区发展需要的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针对试点内容,需要停止实施有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的部分规定的,按规定程序办理。其中,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权,暂时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自2013年10月1日起在三年内试行。各部门要支持试验区在服务业扩大开放、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试点,及时解决试点过程中的制度保障问题。上海市要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试验区管理制度。
三、营造相应的监管和税收制度环境
适应建立国际高水平投资和贸易服务体系的需要,创新监管模式,促进试验区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和货物贸易深入发展,形成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同时,在维护现行税制公平、统一、规范的前提下,以培育功能为导向,完善相关政策。
(一)创新监管服务模式。
1.推进实施“一线放开”。允许企业凭进口舱单将货物直接入区,再凭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向主管海关办理申报手续,探索简化进出境备案清单,简化国际中转、集拼和分拨等业务进出境手续;实行“进境检疫,适当放宽进出口检验”模式,创新监管技术和方法。探索构建相对独立的以贸易便利化为主的货物贸易区域和以扩大服务领域开放为主的服务贸易区域。在确保有效监管的前提下,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深化功能拓展,在严格执行货物进出口税收政策的前提下,允许在特定区域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
2.坚决实施“二线安全高效管住”。优化卡口管理,加强电子信息联网,通过进出境清单比对、账册管理、卡口实货核注、风险分析等加强监管,促进二线监管模式与一线监管模式相衔接,推行“方便进出,严密防范质量安全风险”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加强电子账册管理,推动试验区内货物在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和跨关区便捷流转。试验区内企业原则上不受地域限制,可到区外再投资或开展业务,如有专项规定要求办理相关手续,仍应按照专项规定办理。推进企业运营信息与监管系统对接。通过风险监控、第三方管理、保证金要求等方式实行有效监管,充分发挥上海市诚信体系建设的作用,加快形成企业商务诚信管理和经营活动专属管辖制度。
3.进一步强化监管协作。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市场公平竞争为原则,加强各有关部门与上海市政府的协同,提高维护经济社会安全的服务保障能力。试验区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严格实施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加强海关、质检、工商、税务、外汇等管理部门的协作。加快完善一体化监管方式,推进组建统一高效的口岸监管机构。探索试验区统一电子围网管理,建立风险可控的海关监管机制。
(二)探索与试验区相配套的税收政策。
4.实施促进投资的税收政策。注册在试验区内的企业或个人股东,因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重组行为而产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可在不超过5年期限内,分期缴纳所得税。对试验区内企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企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奖励,实行已在中关村等地区试点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纳税政策。
5.实施促进贸易的税收政策。将试验区内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纳入融资租赁出口退税试点范围。对试验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租赁公司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从境外购买空载重量在25吨以上并租赁给国内航空公司使用的飞机,享受相关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对设在试验区内的企业生产、加工并经“二线”销往内地的货物照章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根据企业申请,试行对该内销货物按其对应进口料件或按实际报验状态征收关税的政策。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对试验区内生产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予以免税,但生活性服务业等企业进口的货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定明确不予免税的货物除外。完善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适时研究扩大启运地、承运企业和运输工具等试点范围。
此外,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以及不导致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完善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
四、扎实做好组织实施
国务院统筹领导和协调试验区推进工作。上海市要精心组织实施,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根据《方案》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先行先试任务,按照“成熟的可先做,再逐步完善”的要求,形成可操作的具体计划,抓紧推进实施,并在推进过程中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国务院请示报告。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积极做好协调配合、指导评估等工作,共同推进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把试验区建设好、管理好。
附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
第五篇:上海自贸区总结
上海自贸区主要摘要
1.区域范围
国务院划定的上海自贸区,包括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2.服务模式
在贸易领域,上海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新模式。“凡是进入这20多平方公里区域的货物都是零关税,出了这个区域要实行出口退税,但进入国内消费,要重新征税。”
“在这里,工商注册登记更加便利,对外国投资者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就是‘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都列为开放’。负面清单式的开放方式,是一种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尝试。”
3.挂牌及政策公布实施时间
据报道,根据上海自贸区方案制定机构处得到的消息,若无特殊变数,自贸区初步确定在本月27日挂牌。“准确时间需要进一步协调,也需要根据各方领导时间安排,如果无变数,初步确定时间为本月27日。”相关人士表示,自贸区在9月底挂牌已确定。
上海自贸区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将于2013年10月1日起实行。即将在10月1日正式启动的自贸区方案涉及56项政策,这56项政策包含小部分金融政策,年底前再启动42项政策中再包含一部分金融开放政策。商务部同意25家企业参与内资融资租赁业务试点,这似乎又为自贸概念炒作提供了新路径。分析人士表示,融资租赁扶持政策将成为各路资金关注的新重点,目前涉足该业务或者注册地在上海自贸区的上市公司。
4.关注焦点
金融领域的开放则成为试点中最受关注的焦点。申报的方案明确表示,在区域内实现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区域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先行先试;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离岸金融业务亦被列为金融领域开放的重要部分。据相关媒体报道,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政策包含允许融资租赁公司设保理业务、允许外资设有限牌照银行等内容,但金融政策将晚于其他政策启动。
据介绍,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试点主要面向贸易和投资服务。除上述举措外,在试点中,还将对区内注册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及项目子公司,实施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的试点政策。建议融资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单机、单船子公司不设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建议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已有多家融资租赁公司在所划定的自贸区内设立了相关业务项目;而自贸区的建成,将对国内融资租赁行业带来进一步的发展机遇。
据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市综合保税区还与交银租赁、招银租赁、国银租赁、农银租赁、工银租赁、中航租赁、美国威利斯租赁、大新华租赁以及远东租赁9家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包括国内的租赁公司以及国际租赁公司,都将成为上海未来融资租赁项目的储备资源
5.主要涉及领域
有关方面提出了上海自贸区建设方案中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清单,涉及六大领域十九个行业,主要包括:
金融服务: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降低融资租赁公司的限制,并允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
专业服务:将放开外资从事律师、资信调查、人才中介、投资管理、工程设计和建筑服务等,中外合资旅行社将允许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这意味着扩大了中国国旅和中青旅等公司的业务范围。
航运服务:除了对外资企业放宽投资比例限制外,对港口业务也有扩大,不过上海港口类上市公司已大幅上涨,对利好预期已有反应。
商贸服务:将放开外资参与增值电信业务、游戏机的生产和销售、外资从事文物拍卖等,与上市公司的影响不大。
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主要是放开外资机构的限制,与A股的公司关
6.部分优惠政策:
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而贸易区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叠加我国的产业升级。因此,自由贸易区对于物流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显著。
在自由贸易园区的概念中,港口、机场、仓储、地产以及金融服务业的企业更容易成为受益企业。某券商研究员分析认为,上港集团、上海机场、长江投资、外高桥、浦东金桥、浦发银行等公司都有可能成为自贸区的受益者。
目前上海自贸区正在研究制定鼓励类产业投资目录,处在目录内的企业,所得税按15%优惠。其他企业所得税率一律按25%征收。并非所有“关内”企业都能享受到税收优惠。从企业所得税来看,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企业所得税为16.5%,上海自贸区内的一般企业与区外一样,都为25%,高于前者。
而且,未来在自贸区内设立的企业除了能享受税收优惠外,在进出口额度上也会有更大的空间。对一些未完税的进口商品,企业将可以直接通过自贸区内的外资银行办理仓单质押,拥有更多更丰富的金融盘活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于国际艺术品拍卖这样的高端文化业态也将在自贸区内得到长足发展,从而大大降低了艺术品流通市场的税费成本和交易成本。
上海提出,对于自贸区内企业对外投资,将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切实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境外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资源开发类项目以及中方用汇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非资源类境外投资项目须由国家发改委核准,在试点内此项审批或将停止实施;对非金融类的境外投资,将由前置审批转变为加强事后管理。
7.关于汇率,兑换及资金转移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基本实现利率、汇率的市场化这个金融完全市场化和全面开放的重要指标。在自贸区内基本放开人民币汇率的衍生品交易,企业可以比较自由从境外获得借款,境外资本在自贸区内可以投资中国证券市场,境内个人资本流出将比较便利。实施负面清单后,在自贸区内外双向投资可自由流通,特别是境内外双向投资,包括境内(外)资本参股境外(内)企业。外商投资全面享受“准入前国民待遇”。
还有,对跨境资金转移的限制。一方面,在利率汇率市场化前提下,一定程度限制跨境资金(资本)转移是必要的。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区内外人民币存款的转移要受到限制。区内的个人可以把工资收入、其他合法收入以及海外收入存入区内的人民币账户,享受利率市场化的好处,但是禁止将个人在境内的人民币资金转存该账户。另一方面,即使在上海自贸区内,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也不等于跨境资金转移的完全自由。对某些资金,例如洗钱和非法融资等违反世界公认的行为准则的跨境资金转移必须受到限制。同时,根据G20伦敦会议的精神,各国启动对避税天堂的监管也很紧等。
8.区内设立期货仓库
如果国外商品交易所能够在自贸区设立自己的期货仓库,将有助于国内大宗商品买家节约交易和运输成本,也能够减少对国外仓库的依赖。如中国是铜和钢等金属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像伦敦金属交易所这样的全球最大的金属交易所,在内地没有仓库(像伦敦金属交易所和全球其他大宗商品交易所通常希望设立自己的仓库,以确保交货地点尽可能地靠近消费和制造目的地)。这就意味着在伦敦金属交易所交易的许多中国内地客户只能通过新加坡或高雄的仓库进行金属实物交割,这增加了他们的运输成本。
9.鼓励发展行业
另外,自贸区鼓励从事境外股权投资,并提供相应的中介服务。比如,鼓励在试验区设立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项目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投资者设立境外投资股权投资母基金,可能与前海基本类似。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处长张红也曾介绍,为了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自贸区将鼓励发展诸多新型业态,包括发展电子商务、融资租赁、高端维修、大宗商品交易、离岸贸易等。金融领域开放方面,自贸区将探索建立试验区金融监管新体制,将会有一揽子制度创新,包括人民币自由兑换、资金自由流通等。
后续仍每日关注并收集相关信息。
201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