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考察报告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考察报告
引言:历史是时间车轮驶过留下的痕迹,要想了解过去就必须了解历史,作为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是必要的,只有了解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才能在现今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为了更好的学习本门课程我在寒假期间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作了一些考察,先将考察的结果和心的作如下整理 考察时间:2012年寒假期间。
考察目的: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课程学习做好准备。
考察方式:观看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影片和记录片、中国近代史起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为止,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将鸦片输入中国以扭转其贸易逆差,结果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深深毒害了中国人,不过此时出现了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不过这也是促成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用火炮战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得以打破,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大片领土被割让,沿海城市被被迫开放,中国沦为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更多的主权,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战争刚结束,中外反动势力就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的地主阶级为了防范外国侵略和镇压国内革命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名,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一阶段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一阶段还兼办些与民用有关的工业。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也产主了。中国无产阶级早在四十年代就产生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业工人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新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产生,加强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力量。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出现了许多爱国的将领和士兵,他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表现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但腐朽的清政府没有抵抗侵略者的决心,而幻想依靠外国调停以求和,最终导致惨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人们逐步觉醒。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维新变法他们以著书、讲学、办报、组织学会等活动宣传变法,并多次上书要求光绪帝变法。1898年6月至9月,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这次变法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一些自上而下的改革。资产阶级改良派希望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这是爱国的和进步的。他们在变法活动中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在中国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改良派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结果戊戌变法被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去。
随着帝国主义政治和经济侵略的深入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了。这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义和团,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进犯天津、北京,遭到义和团的沉重打击。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表现了
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反抗精神。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农民小生产者的落后和愚昧,加上在斗争中没有统一的领导,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在革命实践中,中国人民逐步认识到,要救亡必须推翻清政府,于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了辛亥革命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它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袁世凯窃取实行独裁专制,大量出卖国家主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对。中华民族的灾难更加深重了。一战期间,英、法、德、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就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有利条件,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并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觉悟,这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变的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分子李大钊等人看到了希望。他们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革命人民,将革命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揭开了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新篇章。
中国现代史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下,1919年,中国发生了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它使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并进行了北伐由于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集团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特别是由于党内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领导的错误,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建立起一个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国民党政权,实行了反共反人民、投降帝国主义的政策。面临新的严重的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仍然顽强地继续战斗。1927
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后不久召开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会后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它许多地区的起义,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围剿”。毛泽东总结了这一伟大革命实践,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1931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使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只有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关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制定并实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党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发动了西安事变。我党促成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胜利地实现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前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二个阶段。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革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了。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1941年和1942年,是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年头,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克服困难,坚持抗战。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始发动局部反攻。
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历史经验,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七大”以后,人民抗日武装继续加强反攻,并得到苏联红军的支援,给日本侵略军以致命打击。194
5年9月2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三个阶段。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采取“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革命方针。一面尽力争取和平民主,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一面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以便随时打退国民党反动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经过一年时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抓住有利战机,1948年9月起,先后组织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中国的胜利。为了确定夺取革命在中国的胜刊和建设新中国的基本政策,1949年3月,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会后,党中央发动了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垮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终结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建国之初,中国政府成功实施了土地革命,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建立起一批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包括飞机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从1957年到1966年,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革”的十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原中共总书记邓小平重新复出,自1979年起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到现代化建设上。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是建国后形势最好的时期。
我们相信中国必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作为大学生我们是明天的希望,更应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家乡近现代史考察报告
摘要:每个地方都有其自己的一段历史,一段传奇!我的家乡雅安,一个位于30°N这条黄金纬线上的绮丽瑰宝!在近现代的历史长廊中更是书写了一篇优美的乐章!雅安两汉历史底蕴丰厚,近代更留下了“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壮丽诗篇。
关键词:雅安、长征、发展
一、雅安概况:
漫步在这清幽的小巷里,脚踏着错落的石板路,触摸着两边墙上的古老标语,不禁让人想了解它的过去,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个美丽而又神秘地方。
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汇处,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过渡地带、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除此之外还有“熊猫故乡”、“西蜀漏天”、“天府之肺”等称呼,不过名气最响的称谓还是“雨城”。雅安是四川降雨量最多的区域,“雅雨”这一特点,与“雅鱼”、“雅女”并誉为“雅安三绝”。雅安是国家水电基地,境内水能资源可开发量占全省的10%。2011年装机达1000万千瓦。雅安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是天然氧吧,也是世界茶文化、茶栽培的发源地,是全球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雅安是中国南路边茶茶马古道的起始地,蒙顶山茶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藏区,是历代中央政府与藏、羌等少数民族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素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说法。雅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的“中国十佳魅力城市”,是全省乡村度假旅游和自驾车旅游的热点地区。雅安是大熊猫的家园。1869年,法国生物学家戴维在雅安市的宝兴县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并制成标本运往法国,成为巴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引起世界轰动。建国以来,雅安先后向国家提供大熊猫136只,其中18只作为国礼赠与美、英、日、德等国家和地区。雅安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2006年,以雅安为主要核心区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二:历史走廊
雅安市古代为青衣江国,秦置严道县(含今荣经、雨城区)属蜀郡。西汉增置徙县(今天全)、旄牛县(今汉源)、青衣县(今名山、庐山)三国蜀汉置汉嘉郡,西魏置蒙山郡,隋代以后改置雅州。清置雅安府,辛亥革命后初属四川第十七行政督察区,后为西康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共和国初期为西康省雅安专区,1955年西康省撤销后归四川省为专区,后改地区,2000年改为省属地级市。民国初年(公元1913年)废州、府设道、1
县,当时的雅安,芦山、名山、天全、荣经、汉源6县,均属建昌道辖。1924年废道,1935年设四川省第17行政督察察区,治设雅安县,辖雅安、天全、庐山、荣经、汉源6县和穆坪设治局(今宝兴县城)。1939年西康建省,本区改设西康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1951年改称雅安专属,并以汉源、越西、冕宁各一部分新建石棉县。1955年撤销西康省,本区归划四川,并将名山县和泸定县划属本区次年(1956)年又将泸定县划归甘孜州辖。1981年改称雅安地区至2000年,管辖雅安、名山、荣经、汉源、石棉、天全、庐山、宝兴8市、县共21区、14镇、179乡。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雅安地区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浪涛,雅安地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雅安人民与封建统治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唐贞观22年被污蔑为“山獠”的少数民族不堪奴役,曾举旗造反;宋太宗淳化5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军曾攻占雅州,与官府劣绅作过斗争;明崇祯13年,全国农民揭杆而起,雅州人民亦“举事”、“持械入城打衙毒”(指荼毒人民的官府爪牙);清咸丰年间,兰大顺、李永和起义军,得到名山人民的响应,并积极参加义军,斩关夺隘,围攻雅安县城7昼夜,并转战荣经、庐山、天全一带,得到雅安人民的支持。
在近代革命史上,安顺场。一个雅安石棉县的普通地名。如果历史可以追溯到1863年的话,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见一支包头巾的农民起义军。为首的是一个封为“翼王”的战功赫赫的人——石达开,他的名字注定已经与这叫安顺场的地方连在了一起。这支十万人的队伍从江南一直打到这里,已经精疲力竭,伤亡惨重。风云一时的翼王终于决定只身前往清营投降,以期能以此保全那些衷心耿耿跟随多年的部下。然而翼王一去就再没有回来,他的部下也没有一个活下来。七十多年后的1935年的5月2 4日,也是在这大渡河边,也是在这安顺场。又走来了一支队伍。他们是中国红军的先遣队,他们身上同样肩负着红军的命运,而他们的敌人,此时发出的叫嚣是:“让红军做第二个石达开!” 先遣队红军一团一营二连十七名勇士,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乘一只木船,战胜了激流大浪,渡过了大渡河,拿下了安顺场!又是六十年了,邓小平题字的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纪念碑,以及陆定一题写的的安顺场场门,已是安顺场的标志建筑。那“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大字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是的,历史是不容忘记的,至少在雅安,有两个地名是不能忘记的,一个是上面的安顺场,还有一个是夹金山。“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夹金山,邛崃山脉南部高山,位于宝兴县的西北,海拔4000多米。
山上白雪皑皑,空气稀薄,气候多变,有“神山”之称。当地群众摇着头对红军说:“雪山是过不得的。大雪山,只见人上去,不见人下来。”还说只有仙女才能飞过此山。然而衣杉单薄、穿着草鞋的红军没有被这些吓倒。他们在喝了一些烈酒、姜汤、辣椒汤后,沿着崎岖狭窄的泥路,穿过透骨的晨雾,朝山上走去。雪花像刀一样打在战士,草鞋早就浸透冰雪,许多人得了雪盲症,只好让人拉着下山,也有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去,再也没有起来。为纪念红军的壮举,位于夹金山下的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如今已建成了夹金山公园,园内,一座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碑高耸入云。
1963年春,太平军石达开率领部队从西昌北上,进入雅安境内,今汉源到达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前为大渡河所阻后有清军重兵追击,左边松林河水暴涨,又被士司千户王应元所袭,部队至此陷入粮尽援绝的困境。尽管如此,太平军战士“摘桑叶掘草根,杀马为食,犹思拼死冲突”,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最后,石达开英勇就义,数千太平军也惨遭杀害。在荣经、天全等地也有太平军战斗的业绩。1911年,在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四川保路运动中,雅安人民组织了保路同志军参加斗争。当时荣经、天全、庐山、灵关等地的同志军以雅州为中心,推举罗子舟为首,组编5大营,围攻雅安县城40余日,并派兵坐在荣经大相岭阻击清军,使赵尔丰部队无法回师增援成都,为川西同志军解除了后顾之忧,雅安人民在保路运动中作出了最大贡献。
在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部队两次经过本区。1935年5月,中央红军通过西昌进入雅安地区,5月25日于石棉县人渡河安顺场渡口,组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成功,为红军大部队飞夺泸定桥创造了条件,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凭天险消灭红军于大渡河的阴谋。中央红军在本地区活动历时1月左右,先后经过了石棉、汉源、荣经、天全、庐山、宝兴等县,消灭了境内敌人的有生力量。各族贫苦农民(奴隶)纷纷加入红军队伍,壮大了革命力量。6月19日中央红军翻越海拔4200米的大雪山---夹金山,从夹金山北上。红军第二次进入本区为1935年10月,北越夹金山经宝兴、天全、雅安、名山、荣经和汉源7县,驻屯时间少则4个月,多则半年,并在庐山县建立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苏维埃,各县成立了县、乡、村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织游击队,扩大红军队伍。拒不完全统计,我区人民参加红军并随军北上的约有5000人。红军撤走后,在白色恐怖下,雅安地区革命人民仍与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66年6月,经雅安地区行署批准,将天全、庐山、宝兴、荣经4县定为老革命根据地。2000年,雅安地区撤地设市。我的家乡有许多的历史遗迹,留给我映像最深的是那街道两旁的段段标语,这些大多都是抗战年代遗留
下的。小时候不懂这些,每每放学后都会用粉笔去描绘这些字的笔画,当时只是觉得好玩,根本就不了解这些字的意思以及它的意义。长大后,才明白这些都是红军经过时留下的,它们见证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今天它们依旧屹立在那里,激励鼓舞着后代的人们继续发扬抗战的优良品质,不要懈怠。在21世纪的洪流中,雅安坚持“立足优势,抓住机遇,共创区域合作的美好未来”的方针,雅安是西部生态之都、民族走廊、水电基地、全省五大矿产资源富集地、西南农业科教中心。生态经济和资源优势是区域合作中的重要战略性突破口和重点产业突破发展方向,确立“甘当配角、融入极圈、凸显生态、提升功能、辐射三州、支撑发展”的总体思路。我相信,新时代的雅安会继续书写它的传奇!
结尾:每每站在这片土地上,都让我迷醉。雅安是一个魅力十足的地方,它时而似娇羞温婉的女子,时而似豪迈勇敢的小伙。虽然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了,但一直对这片土地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如果没有这次的考察,我想我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揭开家乡的面纱,虽然这次的考察只是冰山一角,但已给我深刻感触。这片宁静的土地是先人们用血来捍卫的,现在的我们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的历史,历史不应被遗忘!
考文:曹宏的《雅安建制沿革史》、《雅安文化论谈》耿俊杰、王杰的《雅安史略.》(出版: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6月)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材料
材料: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国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和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倪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源于什么机构在什么时间发表的什么名称的文件。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史称《八一宣言》。
2、结合所掌握的知识说明该文件发表的背景与动因。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表的宣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军队执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后又继续侵略华北,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
三、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简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历史意义。
回答要点: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了低潮。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要不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政党。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所吓倒。他们冲破反革命的高压,在黑暗中高举着革命的大旗,又奋勇前进了。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领导下,南昌起义爆发。起义军打了一些胜仗,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于10月初在广东潮汕地区激战数日后失败。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继续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起义于9月9日发动,原计划也是以攻取大城市为目标,准备在占领澧陵、浏阳等县城后,继续攻取长沙。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各路起义军先后遭受严重挫折,结果导致攻取长沙的目标无法实现,这时,毛泽东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原定计划,决定迅速撤离湘东地区,向南转移,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地区寻求立足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在转移途中,队伍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前委决定将保留下来的不及千人的队伍进行改编。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起义遭到重大挫折后,毛泽东及时率领部队在实践中开始走上了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又发动了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恽代英、叶剑英等领导国民革命军第四团教导团、警卫团和广州工人武装举行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但3天后,在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下,起义失败,张太雷和许多革命战士英勇牺牲。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的失败再一次证明,首先夺取中心城市来发展革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井冈山道路,而且只有井冈山道路才是中国革命惟一的正确道路。
2、试析抗日战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回答要点: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开始前后,全面科学地分析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认为:敌强我弱,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的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敌小我大,日军兵力不足的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为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国民党军装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且控制全国资源,八路军、新四军等善于做群众工作,长于游击战和运动战,适于担负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因而,“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的这种分工,既符合全面抗战军事战略上的需要,又符合国共两党和两军的自身情况。两个战场缺一不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发挥各自的优长,采取不同的作战形式和手段,以抗击日本侵略者。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构成了有利的战略布局。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同国民党军队在战役层次上进行了密切的配合。这种配合,体现在国共两军在作战行动上的协调、支援与策应。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了有105个团、20万人参加的“百团大战”,时间长达5个多月,歼灭日伪军4万多人,瘫痪了日军的主要交通线,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极大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对此,蒋介石在给八路军的嘉奖电中称:“贵部发动百团大战,不惟予敌寇以致命打击,且予友军以精神之鼓舞。”1944年春,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发起强大攻势,实施局部反攻,有力地牵制、打击了日军,使沿平汉路南下的华北日军在进攻至平汉线南段之后,不得不回师华北。
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配合、支援也是比较好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作为日军的主攻方向,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在战略防御阶段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的一年零四个月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4次大规模战略防御性作战,共毙伤俘日军25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同时,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的作用。在敌后战场形成之初,国民党军或直接配属八路军或间接配合八路军进行反围攻作战,都曾起到了积极作用。1938年4月,八路军总部指挥一二九师、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和山西新军一部,在配属的国民党军2个军另3个师的积极配合下,粉碎了日军3万余人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并收复县城17座。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同时打击侵华日军,使其顾此失彼,这既有利于消灭敌人,又有利于保存自己,由被动变主动,由弱变强。八年全面抗战中,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20多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多人,接受投降日军128万余人。不难想像,如果只有一个战场,那么日军就可以毫无顾忌地集中全力于一线作战,使其“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战略图谋得逞。
八年全面抗战期间,虽然两个战场的配合并未尽如人意,但两个战场都功不可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战胜强大的敌人,要独立、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团结一致,和衷共济。
四、论述题(30分)
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近年来学术研究动态,试论述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一、政治反动说: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利益,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长期进行反共内战与人民为敌。
二、经济崩溃说:认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提出经济崩溃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三、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把中国放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提出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中国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政治衰败和国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开始现代化起步的。南京政权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于是丧失现代化导向,不但无法化解抗战胜利后的参与爆炸危机,反而发生合法性危机,最终被以中共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兴起的革命力量击败。南京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引发社会对抗;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不向社会尽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也无力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变革,结果丧失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合法性基础。
四、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说。学者们把视角上溯至清末,指出从传统官僚帝制到现代中央集权科层制之间必须经过集权(传统)——分权——集权(现代)的过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启动。民国以来至30年代的权力分散和政治无序,诱发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产生。但国民党的全能主义政治在权力凝聚与分散两个层面都犯了错误。政府偏重从地方收缴权力而不注重决策的分层化,造成在中央能够控制的权力网络,决策过分集中于行政中枢,特别是蒋介石个人,权力运作中人治传统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国民党在本应分权的社会层面却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并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政策。结果是被剥夺殆尽的民间社会丧失了推进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愈演愈烈的暗斗明争贯穿南京政权之始终,削弱其统治。于是全能主义政治走向全面衰败,出现改朝换代的革命。
五、腐败说。、国民党既不能实现向现代法理型政党的结构转变,又丧失了革命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意识形态内聚功能减弱、组织结构涣散和政治无内部制衡与外在监督的情形下,逐渐趋向腐败。表现为贪污腐败、组织涣散、派系争斗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统治垮台的根本原因。蒋介石的观点认为国民党军队腐败根源于党的腐败,推论出国民党腐败是该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国民党的腐败与抗战胜利后的劫收结合起来,劫收是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国民党政权腐败的政治根源有三:一是清党和向旧军阀势力妥协,使该党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丧失革命精神和活力;二是删除三民主义中的革命成份,失去抗御腐败的思想武器;三是国民党政权的政治体制在设计和程序上的弊端,使其缺乏应有的制衡机制,基层组织涣散。
六、私有制说。认为南京政权失败原因在于所依靠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意识形态,这决定了他们为满足私利必然损害和牺牲人民利益,必然失去人心,走向败亡。
七、失去农村(民)说。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迅速崩溃,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未解决具有决定意义。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而南京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农村精英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豪强恶霸逐渐占据底层权力中心,乡村阶级冲突加剧。到南京政权统治时期,政府穷于应付各方面挑战,对农村底层的控制更加微弱,政府职能在农村基本只体现为征粮、征赋、征丁,加剧了与农民的紧张关系。渴望土地的农民在共产党的土改措施下被大规模动员起来,成为改朝换代最强大的社会资源。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签署的不平等条约
众所周知,在近代历史上,我国与很多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经不完全整理,共有38条。它们分别是
1.中英 广州和约 2.中英 南京条约 3.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4.中英 虎门条约 5.中美 望厦条约 6.中法 黄埔条约 7.中俄 瑗珲条约 8.中俄 天津条约 9.中美 天津条约 10.中英 天津条约
11.中法 天津条约 12.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13.中英 北京条约 14.中法 北京条约
15.中俄 北京条约 16.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17.中美 增续条约 18.中英 新修条约 19.中日 修好条约 20.中日 北京条约
21.中英 烟台条约 22.中俄 里瓦几亚条约 23.中俄 伊犁条约 24.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25.中日 天津条约 26.中法 新约 27.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28.中葡 北京条约 29.中英 印藏条约 30.中美 华工条约 31.中日 马关条约 32.中日 辽南条约
33.中俄 密约 34.中德 胶澳租借条约 35.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36.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37.中英 续定印藏条约 38.中日会议 满州善后条约 现在我们将重点介绍《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虎门条约》、《瑷珲条约》、《伊犁条约》、《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一、《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于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江宁条约》,又称《中英南京条约》。这个条约直到1943年中华民国时期才废除。其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5、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7、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强占香港,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日《马关条约》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1、中国承认朝鲜由日本控制;
2、日本强占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3、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5、允许日本人在各通商口岸任便设领事馆和工厂;
6、日军占领威海卫,俟赔款付清后才撤退。
《马关条约》是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也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三、《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德、日、意、奥、西、比、荷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其主要内容有:
(1)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多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做担保。
(2)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把守,中国人则不准居住。(3)大沽炮台及北京到大沽沿路的所有炮台一律拆除;准许各国在北京及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驻军。
(4)要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做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任何反帝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对所属省内发生的反帝事件,“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该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以办理今后对外事宜。(6)清政府承认附和义和团的错误,向帝国主义“道歉”。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虎门条约》
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清朝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而告结束。战后,英方利用清朝政府对国际惯例和己方利益的无知,引诱清方就通商口岸的各项制度在南京和广东继续谈判。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双方达成海关税则,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10月8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两国政府在广东虎门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作为《虎门条约》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中英《虎门条约》共16条,另附“小船定例”3条;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共15款,另将两国贸易中的26类货物的关税作了具体的规定。这使得中国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中国丧失了下列重要权利:
1.关税自主权。双方将海关税则以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朝政府也就从此承担了相应的条约义务,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
2.对英人的司法审判权。条约规定,遇有交涉词讼,由英领事与中国官员会同查明其事;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这就将在华英人完全置于中国法律体系之外,置于中国司法审判权之外了。
3.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也就是说,英人可以享有今后清朝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一切权利。
4.英舰进泊通商口岸。条约规定“凡通商五港口,必有英国官船一只在彼湾泊,以便将货船上水手严行约束,该管事官(即英国领事)亦即借以约束英商及属国商人。”
由此,在“约束”侨民的幌子下,各通商口岸成为英舰自由往来的码头,在此后的中外战争中,各通商口岸成为清朝无法设防的城市。此外,条约对中国的引水权、海关验货权等多有破坏,而条约中关于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规定,后又被英方曲解为设置“租界”的法律依据。
《虎门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权益,给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五、《瑷珲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5月签订。共3条。主要内容为: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3.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条约影响
《瑷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正如恩格斯所说,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页662)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中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其后,沙皇俄国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又侵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外西北地区大片领土。《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六、《伊犁条约》
《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圣彼得堡条约》,共20条。主要内容有:
1.俄国将伊犁地区归还中国,中国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一带地方划归俄有,根据本约规定的界线,在塔尔巴哈台地区“酌定新界”,在喀什噶尔地区“照两国现管之界勘定、安设界牌”。
2.中国赔款900万银卢布(约合509万两白银),限两年内偿清。
3.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照旧免税,在新疆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准俄商前往肃州(即嘉峪关)贸易,由俄国运入该处的货物,按旧例减税三分之一。俄商贩货由陆路运入中国,可照旧经张家口、通州前赴天津,或由天津运往别口和内地市场销售。俄人可以在设领各城及张家口建造铺房、行栈。另据中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陆路商路除恰克图至天津一路外,增辟尼布楚—张家口—天津及科布多—张家口—天津两条新线。俄商所往通商路线各处如通州等也准许销售货物,所有完纳税饷等事,均按新章办理。俄商来蒙古、新疆贸易的过境卡伦增至35处。
4.俄国得在肃州、吐鲁番两处增设领事,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乌鲁木齐、古城五处,“俟商务兴旺”后陆续添设领事,俄国领事官有权与中国地方官“公同查办”两国人民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切事端。
5.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国籍者,均听其便,中国官员不得阻拦。
《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又根据该约中关于修改南、北疆边界的原则规定,于1882年到188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伊犁界约》、《什噶尔界约》、《科塔界约》、《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和《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等5个勘界议定书,分段重新勘定了中俄西段边界。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和上述这些勘界议定书,共割占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七、《北京条约》
1)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清政府同英法在北京签订《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是: 1.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4.割让九龙司地方给英国。
5.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堂资产,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6.赔款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2)中英《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24日签订。又增加: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
3、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4、增加赔款为八百万两。
3)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2日签订。又增加: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法国招募华工出国。
3、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
4、增加赔款为八百万两。
4)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2日签订。增加:
1、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东至海的大片中国领土划给俄国;
2、规定蒙、新西北边界,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
3、开放喀什噶尔为商埠等。
八、《天津条约》
1858年6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与俄国、美国、英国和法国签订《天津条约》。俄在条约中取得了沿海通商、内地传教、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美国也攫取了许多特权。
1)中葡《天津条约》
1887年12月1日签订。主要是:
1、允许葡萄牙永驻澳门;
2、同样享受英、美等在中国的特权。
2)中英《天津条约》
1858年6月26日签订。主要内容是:
1、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设领事馆。
2、增开南京、台南、汉口、九江等九个通商口岸。
3、英国人可以往内地游历、通商。
4、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
5、中国给英国赔偿白银四百万两等。
4)中法《天津条约》
1858年6月27日签订。使法国除取得英国上述特权外,又规定:
1、允许天主教入内地自由传教。
2、法国兵船可以在通商口岸停泊。
3、中国给法国赔款白银二百万两。
5)中俄《天津条约》
1858后6月13日签订。主要是:
1、允许俄国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南、琼州七口通商。
2、准许在中国设领事,并派兵船在通商口岸停泊。
3、准许俄国教士入内地自由传教。
4、日后中国若给其它国家以通商等特权,俄国得一律享受。
6)中美《天津条约》
1858年6月18日签订。主要是:
1、美国公使驻北京。
2、增开潮州(汕头)、台南通商。
3、扩大最惠国待遇等。
《中美天津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破坏。在该条约的签订过程中,美国利用英、法武装侵略给清政府造成的困境,不费一兵一卒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侵略要求。通过这个条约,美国获得了远比《望厦条约》更广泛的侵略权益,同时以周详严密的片面最惠国条款,坐享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一切特权。《中美天津条约》既是美国对中国主权进行粗暴践踏的历史罪证,也是美国推行合作侵华政策的典型产物。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些条约的签订带给中国也不完完全全是灾难,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众所周知,这些不平等条约是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半殖地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但在条约的作用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催生了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并由此产生了新的阶级和社会力量。随着中外条约对自然经济破坏的加剧,半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在条约的刺激下,中国近代的国家机构、外交体制、经济管理、法律制度等等,均出现了具有近代性质的变革,其中某些内容明显地体现了资产阶级性质。在思想文化方面,更促使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尤其是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以及对新制度的向往,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民族主义思想也因此不断走向进步,走向成熟,产生了具有近代性质的国家主权观念。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深重灾难,又刺激着中国各阶级、阶层为建立新的制度而奋斗,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面貌也在相当程度上由于反对不平等条约而出现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鲜明地提出了以废约反帝为内涵的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纲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也由于主张废约反帝而达到了这一理论的最高境界。国共两党高举废约反帝的大旗,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其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一目标。废约反帝的诉求集聚了全国的民族意识,一次又一次地促进中华民族具有近代意义的觉醒,推动着国共两党、各届政府以及广大民众,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斗争。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资料
第一单元 晚清前期(1840—1895)
一、鸦片战争
1.鸦片贸易和禁烟运动(1)鸦片贸易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闭关自守,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中国出口的茶、丝、瓷器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逆差.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从此,烟毒肆虐,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2)禁烟运动
在禁娴的呼声中.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对华发动战争。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革职查办。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在侵略者的武力要挟下,清政府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同;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此外,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同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美法两国也相继强迫清政府签|丁《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3.开眼看世界
(1)“开一看世界的第一人”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批满怀爱国热忱和经世之志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跟光审视世界。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广州主持禁烟斗争时,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资料。《四洲志》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魏源也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他受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编辑出《海国罔志》一书.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这就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4.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
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此后的两年间,战争停停打打。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1858年和1860年,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列强攫取了新的权益: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二.太平天国运动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冲击r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的传统经济结构,导致部分手工业者破产。清政府战费和赔款分摊到参与战事的省份.各级官吏借机搜刮百姓,加之水、早、蝗灾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各地的反抗斗争此起被伏。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县金山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随后,1853年3月起义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2.太平天国运动前期(1)北伐和西征
为拱卫天京,太平军主动出击,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一时京中官绅惊慌失措。但由于北伐军孤军深人,最终失败。西征军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大败湘军.太平军在西征战场七取得辉煌胜利。1856年.太平军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2)《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在军事发展的同时.为满足农民的土地愿望,于1853年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它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3.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后期(1)天京变乱
建都天京后.太平军上层领导集团被胜利冲昏头脑.生活上奢侈腐化,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致发生了严重内讧。1856年9月.诸王之问开始发生混战,两万余名太平军将士惨遭杀害。接着,石达开因遭洪秀全猜忌,率领精兵负气出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2)《资政新篇》
天京事变后.为挽救危局,洪秀全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还任用洪仁干主持朝政。洪仁干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发展工商业;兴办医院和学校;奖励发明等。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3)太平天国的失败
在英、法军队支援下,清军分三路围困天京。1864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太平天同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倾销商品,外围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骄直入,涌向通商口岸乃至内地。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为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
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欧美各国在华倾销商品的同时,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大量收购丝、茶等土特产。它们操纵着丝、茶等农产品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同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2.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一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2)洋务派的近代工业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等。由于财力不足,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这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丁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所程的第一步:
【选修2】百日维新前夕.湖广总督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中体西用”思想。他一方面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另一方面倡导西学。(4)洋务运动的影响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运动中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
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丁业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9世纪70年代前后,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民间出现了以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工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四.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挑起战争
19世纪末,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口本借机派大军人侵朝鲜。1894年7月.日本军队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不久,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清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战舰中炮、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下令全速撞击日“吉野”舰,壮烈殉国。2.《马关条约》
1895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军驻台将领刘永福表示为保卫台湾“万死不辞”。各路义军发布檄文反对割台,组织抗日。
《马关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深人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选修1】甲午一战,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以其割地之广、赔款之巨、丧权之多.成为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粱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
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涌现张謇等一批实业家。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晚清状元。他不贪恋官场,而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895年.他在南通开设大生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企业发展很快。
第二单元 清末民初(1895—1919)一.维新变法运动 1.早期维新思想
【选修1】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但他们的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2.维新思潮的兴起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粱启超、严复等。
(1)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早年接受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后来接触了许多西方社会学说。他在广州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维新改革理论。他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将儒家经典斥为伪经,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
【选修1】他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预言人类社会必经“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只有实行维新变法,中国才能由“据乱世”进入“太平世”。
康有为称儒家遵奉的《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六艺”均为孔子假托古圣贤王的言行所作,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也就是说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
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大飕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康有为这样做,是因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2)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他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他还把“伸民权”与“开民智”联系起来,认为“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并且把开学校、广民智视为设议院的必要条件。(3)严复的维新思想
严复早年留学英国,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近代中国向两方寻求救国真理的过程中,他是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主张国家属于人民,人民应享有自由和权利、他译介了《天演论》《法意》等许多重要的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他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白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就会走向灭亡。他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4)谭嗣同的维新思想
谭嗣同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勇士,发表《仁学》,深刻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观,提出“冲决君主制罗网”,表达了对君主专制统治的义愤。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3.维新运动的蓬勃展开(1)公车上书
【选修1】1895年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闻讯,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并征集到1300多名举人签名历史上把这次活动称为“公车上书”。上书还提出设“议耶”一职。“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可以“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由于保守官僚从中阻挠.“上书”没能上达给皇帝,但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甲午战后,时局危机,人心思变,维新派提出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明确提出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2)维新运动的蓬勃展开
【选修1】“公车上书”后.为了争取更多士走夫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与,维新派决定先办报,以开通风气。1895年七八月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向京官免费赠阅。同年12月起改名为《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写文稿,介绍西学,分析国际形势,宣传变法维新。
1895年8月,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 强学会以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为宗旨.得到了文廷式和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要员的支持。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不久,康有为离京南下,成立上海强学会1896年初.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不久,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
维新运动虽然遭到挫折,但风气已开。l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短短两年间,该报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4.戊戌变法(1)变法的开始
【选修1】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腔州湾。康有为闻讯后.连续向光绪帝上书,痛陈时局危机,请求变法康有为的主张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光绪帝下决心变法维新。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固、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立总套,各地设立分会。在保国会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亲临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历时113天,史称“百日维新”,(2)变法的法令
【选修l】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维新派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为、梁启起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改革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
经济方面:京师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发展农工商业发展;提倡兴办农学会等民间团体;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
立大学堂;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的书刊。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3)变法的失败
【选修1】新政之初.慈禧虽没有表示异议,但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她早就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变法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利用光绪帝赴颐和国向她请安之际,将事先拟好的三条上谕交给光绪帝,要求革除翁同锌的一切职务,逐回原籍;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光绪帝为贯彻自己的改革措施,下令将阻挠改革的两名礼部尚书及四名侍郎革职,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和林旭等人以四品卿衔担任军机章京,办理新政事宜,参与维新变法。慈禧对光绪帝的这一举动极为恼怒。
慈禧加快了政变步伐.不断派人到天津与荣禄密谋。那时.京津一带盛传秋季慈禧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将废掉皇帝,形势越来越危急。在一筹莫展之际,雏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同时尽力争取袁世凯,以获取他的武力支持。1898年9月16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破格提拔他。袁世凯表面对光绪帝和维新派信誓旦旦.暗中却与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密切勾结。
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令旗人自谋生计的法令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这些人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反对变法的势力。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雏新派,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扬锐、扬深秀和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他维新人士、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被罢官、监禁和戍边。
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康有为和粱启超在政变的前一天,分别成功逃亡香港和日本。谭嗣同本来也可以远赴日本,但他甘为变法献身,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令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他视死如归。
(4)变法的意义
【选修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圆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欺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有为、粱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雏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共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二、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汇集成席卷中国北部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原是民间结社组织。他们习武练拳,怀着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到1900年春夏间,势力遍及京津地区。
2.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组成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刚,发动侵略战争。他们从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顽强阻击。八罔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在西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并指令李鸿章等与八国联军议和。八国联军的军队在北京被允许公开抢劫三日。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3.《辛丑条约》
1901年9月,八罔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它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