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中国将主导G2.5格局》读后感
前言
中国经历文化大革命后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长久快速地增长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如今,中国GDP的总量已超越日本位于世界第二的位置。读完陈平教授《中国将主导G2.5格局》一文,确实让人备受鼓舞,身心沸腾。但,作为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下长大的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情的两面性是我的习惯,也在此发表下自己的观点。
中国经验
陈平教授在文中讲到了经济增长的“中国经验”:第一,先增长后改革,经济的增长让国民受益,让社会得以稳定安宁;第二,搞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更有效率,既有增长,又能保持稳定,并使创新非常快;第三,改革要改变思维范式,观察要有远见,并要有危机感。这三条经验讲出了中国经济的优越性与之对比的西方经济模式的危机。、针对陈平教授的这三条经验,我想在此说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中国经验”=“世界经验”?
陈平教授对中国经济政策表现出极大的赞同,然而,正如陈平教授所引用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一直强调国情,中国的经济政策并不一定适用于西方传统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中国经验”并不不一定是适合其他国家的经验。
第二,“先增长后改革”是不是完全正确的?
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初,也实施过“先污染后治理”的政策,而到人们因为环境污染而痛苦不堪时才意味到这个政策是不正确的。于是中国从西方吸取教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先增长后改革”虽然不能等同于“先污染后治理”,但一味提高经济的发展是正确的吗?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发展,还带来了如:社会风气恶化,生态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差距悬殊,重视GDP忽视社会福利保障等问题。到了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改革深化,不仅强调经济的发展,也强调建立更加公平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保护环境。这说明增长和改革不再是先后关系而是协同并进。
第三,中国是否正在自大?美国人没有危机感?
中国经济的增长创造了大量中国富豪,外国许多奢侈品消费场所都有大量中国人的身影,“土豪”一词正好说出了现在中国富豪的自大与浮夸。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人无比欣喜,更有政府机构放言“中国已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对于许多中国老百姓不会相信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发达国家的水平。美国在2007年经历了次贷危机,又有美国工薪阶层在华尔街的示威游行,不难看出美国对自己经济模式的反思与美国人的危机感。而,中国,在经历金融危机后,受到国际的不少赞誉,我们更应保持危机感,抓住机遇,冷静对待荣誉与困难。
自由、民主和法治
陈平教授用最前沿的复杂科学挑战西方的核心价值观“自由、民主和法治”,提出三个观点:第一、有资源限制,就不可能有自由;第二、有科学就没有民主;第三、法律应该鼓励创新。对于复杂的科学,限于我有限的知识,并不了解。但陈平教授的这个三个观点足不足以挑战到西方的核心价值,我有三个疑问。
关于第一个观点,资源不足,便没有自由,便只有抓住机遇,然后尽全力扑上去。这里的自由是西方核心价值观里的”自由“吗?
关于第二个观点,有科学就没有民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个命题,”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科学的快速发展正是在民主政治成为世界主导的背景下进行的。美国人的议会不是真正的民主,因为有太多的人在为自己的利益争斗;中国的分区
实验的实施也并不是高层几个人的决断,是党,政府和人民对这个国家共同的选择,难道不是民主?这里的民主是什么样的民主?
关于第三个观点,陈平教授文中说所有的法律都是上一次竞争的赢家制定的游戏规则,保护他的既得利益,抑制未来的挑战者。这句话值得让人们去反思现行的法律是否会抑制国家的发展。但,如果没有法制,公平竞争的原则也会遭到破坏,法律不仅是对争竞赢家的保护也是人们对所犯错误的补救,为社会发展更好的保障。陈平教授也只是强调法律的与时俱进与实际效果,但这足以挑战西方的“法制“理念吗?
结语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在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西方的经济发展愈来愈缓慢,这是否代表中国模式的崛起与西方经济的衰落?陈平教授对中国的未来是充满自信的,但在中国面前的路还是艰难而漫长的,我们既要充满信心勇敢前进,也要沉着冷静面对机遇与挑战,更要谨慎对待鲜花与掌声。
第二篇:G.电子材料分会-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
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 5.17-5.20 北京
国家会议中心
G.电子材料分会
分会主席:杜军、曲选辉、陈大鹏
单元G1:5月20日上午 主持人:王文武,杨志民 8:30---9:00 am *G1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igh-K dielectric in CMOS devices 王文武;中科院微电子所
9:00---9:30 am *G2 硅基高迁移铝III-V族半导体材料与MOS器件研究 刘洪刚; 中科院微电子所
9:30---10:00am *G3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LaAlO3 high-k films grown on Si(100)substrates by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M.Yu, Z.J.Tang, X.H.Zhu,*
(朱信华), J.Zhu and Z.G.Liu;南京大学
10:00---10:20am 休息 10:20---10:40am G4 Gd2O3-HfO2栅介质薄膜的外延制备及Ge MOS电学特性分析
张心强,屠海令,杜军;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本文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在Ge村底上制备了Gd2O3-HfO2固溶(GHO)高k栅介质外延薄膜,通过HREED技术对薄膜的外延过程进行了分析。GHO与Ge(100)衬底的取向关系为(100)GDH∥(100)Ge and [110]GDH∥[110]Ge。对制备的Ge MOS进行电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GHO薄膜具备良好介电性能,GHO/Ge异质外延结构能有效的降低界面态密度以及等效氧化层厚度。
10:40---11:00am G5 CeO2的掺杂对HfO2栅介质电学特性的影响
杨萌萌,屠海令,杜军;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本文研究了p-Si(100)衬底上磁控溅射法沉积的CeO2-HfO2栅介质薄膜的漏电流及电容特性,并将其与纯HfO2栅介质薄膜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相对HfO2薄膜,掺杂了CeO2的薄膜的漏电流降低,电容值增大。同时,随着CeO2掺杂量的增加,CeO2-HfO2薄膜的漏电流密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电容的变化规律则相反。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发现,这种变化规律与薄膜中存在着Ce的三价氧化物Ce2O3有关。
11:00---11:20am G6
Studies of radiation-induced defects in different silicon(111)wafers by 400keV electron irradiation
Gao Hui(高晖), Wang He-yi, Huang Li-bing, He Xiao-bo, Zhou Yin-hang;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11:20---11:40am G7
高能电子辐照氮化镓异质结的辐照损伤行为
付雪涛1,马通达1* ,张崇宏2,张丽卿2,马宏骥
3,王新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单元G2:5月19日下午 主持人:秦明礼,张深根 1:30---1:55 pm *G8
粉末注射成形Fe-50%Ni软磁合金组织与性能 曲选辉,秦明礼,麻季冬; 北京科技大学
1:55---2:20 pm *G9 自旋电子材料最新进展 姜勇;北京科技大学
2:20---2:45 pm *G10
具有磁畴预取向新型多层磁电耦合复合材料 张深根,潘德安,田建军;北京科技大学
2:45---3:05 pm G11
www.xiexiebang.comTBT,DCN2TB2T和DCN3TB3T,通过改变给体部分噻吩环的个数,实现了对这类化合物带隙的调控,并对其光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溶液吸收谱相比,DCNTBT,DCN2TB2T和DCN3TB3T的薄膜吸收谱发生了较大的红移和宽化,最大吸收峰分别为644、668和691 nm,分别红移90、113和130 nm,光学带隙分别为1.91、1.73和1.64 eV。
GP16 硝基功能化的寡聚噻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刘永胜,周娇艳,万相见;南开大学
寡聚噻吩的π电子可离域于整个分子骨架,是一类优良的空穴传输材料。硝基是强的拉电子基团,可与优良的电子给体结合得到给受体化合物,从而对化合物的带隙进行有效的调节,同时,此类化合物因较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而对可见光有较好的吸收,因而在光电器件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通过Negishi偶联反应合成了拉电子基团硝基封端的可溶液处理的寡聚噻吩(七个噻吩),对其热稳定性、光物理性质及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与溶液吸收光谱相比,薄膜吸收光谱发生了103 nm的红移,最大吸收峰位置为572 nm,薄膜光学带隙为1.76 eV。通过电化学方法确定了最高占有轨道和最低空轨道的能级,分别为-5.13 eV和-3.49 eV,相应的电化学带隙为1.64 eV。
GP17
W/2024Al复合材料屏蔽性能的模拟
梁浩,毛昌辉,杨剑;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气凝胶是一种三维网络结构纳米多孔轻质材料,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原料,在碳酸钠催化作用下,经溶胶凝胶过程、三氟乙酸老化、常压干燥及高温碳化过程可得到碳气凝胶;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为硅源,KH-560硅烷偶联剂为改性剂,以二乙烯三胺为体系的碱催化剂和偶联剂的固化剂,凝胶后经正己烷溶剂替换,在常压干燥下制备了较好强度的杂化二氧化硅气凝胶。采用BET,FT-IR,TG-DTA,SEM等方法对两种气凝胶的物化性质和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碳气凝胶的孔径可在微米级与纳米级间变化,两种气凝胶的比表面积都可达500~700m2/g,密度为0.2~0.3g/cm3。
GP18
POSS-苯并环丁烯聚合物无机有机杂化体系研究 黄亚文;西南科技大学
GP19
FPC在弯曲应力下的可靠性评估 刘志敏;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近年来,FPC被广泛的应用在很多领域,包括汽车、航空航天、计算机、通讯、医疗以及消费电子类产品等。随着便携式电子通讯设备、高密度IC封装半导体应用的增长,使电子类产品不断向多功能、轻薄的方向发展,从而使FPC的应用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如此广泛的应用,FPC的失效必然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因此FPC的可靠性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目前国内外对FPC的研究很少,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FPC的失效问题是值得学习、研究探索的。FPC的广泛应用是由于它的轻薄和易弯折的特性,所以研究FPC在机械弯曲作用下的可靠性是必要的。为研究FPC的弯曲可靠性,首先需要分析机械弯曲产生的应力应变。本文中,有限元分析
www.xiexiebang.com
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 5.17-5.20 北京
国家会议中心
软件ANSYS被用来FPC的建模仿真,并分析FPC在固定载荷下的机械特性。本次仿真中,采用solid185的FPC单层模型被建立,弯曲方法是在FPC模型底层中间2mm宽度的面上施加约束,在顶层两边2mm宽度的面上施加载荷。文中给出了FPC各层间的应力分布;并以FPC模型的长度以及各层的厚度为变量,研究了其对FPC疲劳寿命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FPC在机械弯曲作用下各层的最大应力不同,可能产生分层失效,其中铜层的最大应力是基板的6-7倍,因此可能最先失效;FPC基板和铜层的最大应力随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铜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少,随基板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粘贴层的厚度对FPC和铜层的最大应力没有太大影响。本文利用铜层的疲劳数据及ANSYS软件,近似计算了FPC的疲劳寿命。这些分析结果可能会对FPC的设计和制造有些帮助。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读《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读后感之七
第八章作者从金融市场体系的另外一个微观层面--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进行分析,读《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读后感之七。作者先是讨论了货币市场对于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思路大致是这样的。先是花了大篇幅的讨论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不足。然后从资产定价功能出发,指出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离不开流动性较高的货币市场,但是,我国的货币市场本身的流动性就不足,更别说为其他市场提供流动性了,这就是为什么在资本市场的一些长期贷款也要充作短期贷款来缓解短期市场的流动性德动能问题,这也就是作者在导言部分所说的功能错位问题,读后感《读《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读后感之七》。由于这一章度的比较粗略,很多地方都没有理解透彻。之后作者在分析中国货币市场的现状时指出,尽管中国在1998年进行货币政策改革之后,货币市场发展较快,如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还是缺乏流动性,规模较小。从交易主体上看,交易主体单一,结构性不平衡,缺乏中介结构等;从交易客体上看,货币市场工具单一且设计不合理,货币市场工具流动性差,缺乏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货币市场运行上看,各子市场发展不均衡,个市场缺乏联系,市场决定利率的机制尚未形成。为了完善中国货币市场,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努力改善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其次,为了解货币市场品种单一的问题,应该建立起企业的诚信评价系统,此外,还应发展大额存单市场,推进一行治理改革等。
第四篇:中国财政收支格局
中国财政收支格局
摘 要:在当前国家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全社会高吁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必须遵循全面性原则探讨国家财政收支形势。应正确认识到财政高速增长是结构转换的结果,是阶段性现象,且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并未出现超常提高;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财政支出已经转移到公共财政的轨道上,并要正视政府面临的强劲支出压力。综合各方面的情形可得出“财政收支失衡将是长期趋势”的基本判断。针对这种情形,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建立财政决策的公共选择机制,并进一步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
关键词:财政收支格局;公共财政;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收支失衡;财政政策;公共选择机制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tern of National
Financi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Abstrac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national finance increasing rapidly and the whole society appealing the insufficient inputs of public services, there is a must to probe into the situation of national finance abided by the overall principle.On the one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correctly that the rapidly increased finance is the result of construction transform and is a
phenomenon confined to this period.Moreover, the ratio of national income to GDP has not risen abnormally;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at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has already transferred into the way to public finance and face up to the strong pressure of national
expenditure.Having considered all the aspects, we can conclude with a fundamental judgment that there is a long term trend of the imbalance between financi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In the light of this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keep carrying on steady financial policy, build a public choice mechanism of financial policy decision, and further straighten out the financial relations in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 public finance;financial revenue increase;imbalance between financi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financial policy;public choice mechanism
近年来国家财政收支形势已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人们普遍认为财政收入高增长使中国具备了快速扩张公共产品供给规模、赶超发达国家公共福利水平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国家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收入实现高增长之后理应扩大并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自从民主政府产生之后,始终存在着财政收入的有限性与公共产品需求无限性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均财政收入上万美元的情况下财政依然处于紧运行状态反映的就是这一规律。因而,面对当前财政收入高增长、全社会又高呼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的局面,确实有必要认真讨论如何看待国家财政收支形势。值得强调的是,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什么样的共识,必然会直接影响我们在何种理念支配下确定何种社会发展战略,构造何种经济与社会两者的发展平衡体系、准备承担何种发展代价。
目前人们对财政收支形势的讨论主要围绕财政收入格局、支出规模、支出结构和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四个热点问题展开。由于笔者刚刚接触财政学,水平有限,一些皮毛,故而只能就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财政收入形势
财政收入连年超预期高增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争论的是如何评价这一现象。评价财政收入高增长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财政收入高增长的成因;二是政府收入在收入分配体系中比重上升的效应。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何种判断,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应调整税收政策,即究竟是以增税还是以减税为基调改革税制,要不要让企业和个人更多地配置资源。
(一)财政收入高增长是结构转换的结果
2004年~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如此之快,原因很复杂,人们对此提出了一些有力的解释,如从进口增长、物价上涨、加强征管等角度做出说明。但是针对这种超乎寻常的经济现象,确实还需要从更多角度加以研究。在最近的30年时间里,中国发生了很多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清楚的经济现象,如持续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年均10%)、CPI上涨达7%的情况下本币仍然升值、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率30年内年均突破两位数但消费率反而下降等。那么,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去寻找特定的原因呢?世界各国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持续扩张往往发生在结构转换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推进期间和二战后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占GDP60%以上)背景下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是这一结论的具体表现。转看中国,近年来的财政收入高增长也是与结构转换加快的同步联动,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转变连带税收结构转变。转轨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地位相互换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稳定在40%~50%之问,而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1978年~2007年下降了约17个百分点,1990年~2007年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此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17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近年来,前几轮高速经济增长(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税收贡献度弱小的部分第三产业行业在这一轮增长高峰中的税收贡献不断加大,已成为税收增长的新兴支撑点。近年来权威机构公布的企业纳税排行榜也足以说明产业结构转换带来税收行业结构的变动。种种情况表明,我国的税收增长已逐渐摆脱单纯依赖煤、电、油、烟的格局。
2.城镇化推进带动税收增长。步入21世纪之后,我国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城镇人口急剧增加。2000年~2006年我国城镇化率从36.2%升至43.9%,城镇人口从4.59亿增至5.77亿,平均每年增加1680万人。事实上,如果把农民工进城因素考虑在内,城镇居住人口已突破8亿。城镇化的推进直接带动了房地产投资、公用事业投资以及社会商品零售额等的大幅增长,从而拉动了整体经济增长。城镇化率提高、城镇人口剧增所引起的投资和消费增长自然带动了税收增长,如近年来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税收以年均200多亿的额
度增长。
3.中国的财政事实上已成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开放快速提高。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突破2万亿美元,对外依存度甚至超过外贸立国的经济大国日本。与之相对应,财政收入增长也更加依赖国际经济运行态势。事实上,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对外依赖性不仅体现在进口贸易上,还体现在出口贸易上,因为我国的出口商品退税不是全额退税。我国出口贸易额连续6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已达1.2万多亿美元,这些交易额连带的税收大部分留在中国。
显然,结构转换对财政收入高增长的助推,实际上说明的是近年来财政收入高增长是经济运行的结果,是税制特征对经济形势的反映。由此还可得出两点推论:一是财政收入高增长既然是结构转换的结果,那么,当结构转换高潮期结束后,财政收入高增长就会逐步退潮;二是中国近年来结构转换的背后是体制转变,比如住房商品化制度的推出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因此,近年来财政收入的高增长在较大程度上是体制改革效应放大的表现,即财政收入高增长是一种阶段性现象。
(二)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并未超常提高
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和社会事业大发展以及由此带动的财政收入高增长,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确实在逐步提高。然而,社会上有些人对于政府收入所占GDP比重增高认为是社会资源配置失常的表现。其实,并非如此:
1.首先应当肯定当前政府收入占GDP比重上升是政府收入制度稳定条件下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上讲,在既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财富总量条件下,政府有可能通过制度改革来提升自己的资源配置能力,做不做取决于政府的阶段性理财观念和公共政策取向。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始终努力在规范政府收入制度,而且试图通过减税、清费来优化经济发展条件,此间也出台了一些调控经济的增税性措施,比如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消费税改革等。总体算账,减税效应大于增税效应。同时,我国清理了几百项不合理的政府收费和基金,特别是取消了对农民的不合理收费。这最起码表明政府不希望利用制度变动手段来提高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政策取向。由此可以认为,在主观上政府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并不是政府的预期目标。
2.合理界定政府收入的口径。评价政府收入占GDP比重涉及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合理界定政府收入的口径。从收入的强制性、可支配性和稳定性三个角度来看,采用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收入来评价政府收入占GDP比重较为合理。具体到我国,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两类,前者占主流。截止到2008年,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未超过22%,2003年~2007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近年来纳入基金预算管理的基金预算收入不断增长,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经济发展,二是制度变革等,三是增设重大专项基金。但是,截止到2008年,基金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未超过8%。
3.全方位确定评价标准。评价一个国家政府收入占GDP比重是否合理不能单纯看绝对额,要全方位确定评价标准。政府收入占GDP比重是否合理主要可从两方面确定标准:一是经济
发展水平;二是政府职能范围。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在实行分税制之后逐步抬升(增长一倍多),此间经济增长了4倍多,同时,政府职能范围也有所扩展,如社会保障体系、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环境保护等制度的逐步健全。我国的政府职能远比西方发达同家宽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足政府要承担较大比例的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科技投入;二是政府要承担较大的体制转变成本。这些必要的政府职能使得政府必须从制度角度确定正常的政府收入增长机制,否则,政府职能与政府收入两相脱节难免引发社会动荡。可见,我国近年来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提高既符合国际一般规律,又是体制转变的客观要求,并不属于超常现象。
二、政府支出已经转到公共财政轨道上来
面对政府收入高增长格局,人们普遍关心政府的钱都用到何处去了。从已披露的资料来看,我国政府支出已转到公共财政轨道上,突出表现为三点:
(一)政府制度设计意图是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状况是由政府的制度设计意图所决定的,换言之,政府把钱投向何处,反映的是政府的制度安排政策目标。转轨时期我国的政府支出结构总体上有三次重大转变:一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支出明显向改革成本支付倾斜;二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02年,此时前半段财源建设性支出比重较高,后半段投资性支出比重下降,消费性支出比重上升,民生投入有所加大;三是2003年至目前,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快速增加。这种变迁过程体现了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战略的阶段性特征。
(二)社会发展支出已占主导地位
从绝对额角度看,目前社会发展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已居主导地位。在2010年的预算案中,直接用于公共产品提供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高达80%,其中公众最为关心的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五项事业的支出总和占比达到33%。事实上,在我国的财政支出中,用于交通运输和工商业务金融事务的资金的较大一部分也是投向公共产品供给,比如公路路政管理、病险桥梁维修改造、救助打捞、海事管理、信息产业行业监管、粮油事务、农业补贴等。
(三)社会发展重点事业支出实现跳跃式增长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突出特征是公众最关心的社会事业投入实现跳跃式增长。2004年~2009年国家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累计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1.27倍、1.41倍,超过同期经济增长水平。2009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增长7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96.8%、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13.7%、环保支出增长61%、农民农资综合直补支出增长130%。
三、正视我国政府面临的强劲支出压力
通观世界各国,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面临着支出压力。西方发达国家尽管人均财力高达上万美元,政府支出压力依旧是矛盾的焦点。中国也不例外,综合分析,可以认为我国政
府面临的支出压力纵向上是空前强劲,横向上是“无与伦比”。因此,现应避免两种思想倾向转化为政策依据:一是认为财政支出压力增速低于收入增速;二是认为政府有足够的财力在短期内解决所有公共产品供给欠账。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具体分析我国的财政支出压力。
政府的支出压力来自体制性和非体制性两方面因素。前者是指制度本身形成的支出要求,如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安全制度等;后者是指决定制度运行效果大小的自然条件状况形成的支出要求,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转轨时期,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福利水平均不断提高,但这种发展也积累了不少深层次矛盾,且已逐步凸显并造成较大的负面效应。这些矛盾如不解决,不仅经济增长会受阻,社会稳定也成问题。对政府来讲,化解各种深层次矛盾就是要增加支出、调整支出结构。在我国,目前面临着三重势必导致支出扩张的深层次矛盾:
(一)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一直存在城乡不均等问题,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公用事业等公共产品享用水平城市远高于农村。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者势必要求政府大量注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以确保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确立。
(二)高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
高速经济增长是各级政府和公众共同追求的目标,没有高速经济增长,就没有稳定的就业增长和消费增长以及政府收入增长。因此,固定资产投资膨胀总是压不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财政支出扩张来解决。
(三)企业成长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
中国是一个内需扩张较快的围家,同时国内外消费品也需要中国企业低价供应。因此,中国企业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靠拼消耗、拼价格来维持的,关键技术和主体设备甚至能源、主体材料都依赖进口。这不是长久之计,但民间无人愿意投入资金去解决,只能依靠政府缓解矛盾。
四、综合性判断和对策建议
全面认识财政收支形势就是把收支两方面综合起来分析问题。必须看到,财政收支的动态对接状况,反映的是执政方针和国家战略与公众意志的平衡程度,体现的是政府可支配物质资源与政府和公众主观愿望的长短期平衡程度。以此为基点,拟可得出以下综合性判断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综合性判断:财政收支失衡将是长期趋势
转轨时期,我国始终存在财政收支矛盾。1998年~2002年赤字不断增加,2002年赤字额达到3149亿,2003年后财政收入高增长掩盖了矛盾,现财政收入达到5.1万亿,仿佛财力宽松了,但必须看到,中央财政仍有2000亿赤字和5.33万亿国债,这反映收支内在矛盾并不小。
(二)政策选择
1.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支出压力强劲的条件下政府可能做出的选择有
两个:一是增税和发债;二是稳步扩张支出。
2.建立财政政策的公共选择机制。构建财政决策公共选择机制需要完善三方面条件: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二是建立规范的财政信息发布系统;三是建立财政决策民意调查制度。
3.进一步理顺政府问的财政关系。进一步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有如下几个问题必须
解决:其一,正确看待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其二,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其三,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为依据完善事权划分。
————————
参考文献:
[1] 孙凤,易丹辉.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J].统计研究,2000,(5):
9-15.[2] 朱国林,范建勇.中国的消费不振与收入分配:理论和数据[J].经济研究,2002,(5):
61-72.[3] 马宇.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2):5-9.[4] 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
济研究,2007,(6):14-26.[5] 陈宗胜.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现状、趋势及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1997,(3):
21-32.[6] 臧旭恒,刘大可.我国消费需求态势分析及政策选择[J].南开经济研
究,1999,(1):21-26.[7] 傅道忠.着力落实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政策[期刊论文].理论探索 2009(3).[8] 周天勇.宏观调控:财政政策究竟应当怎样布局和调节[N].中国经济报,2007-05-14(5).
第五篇:《格局》读后感
《格局》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格局》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格局》读后感1我读了一本《格局》。读完后,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心想,格局到底是什么呢?
只见封面上有几个字是:“思维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作者是乔洁,主要讲的都是格局,那是什么呢?其实格局就是你价值观的高度。格局说起来简单,但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得以彰显,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有格局的身影。
“如果把人生比作风筝。我们的思想与眼观便是牵引风筝的那根线。只有放了线,风筝才能自由翱翔,广阔天空任其飞。人也如此,当我们跳出狭小空间,走出去,就会发现只要你愿意,脚下的土地随时可以成为我们施展抱负的舞台。”这是乔洁写的。他让我明白学习是最量要的。没有学习那跟笨蛋有什么区别,只能被骂。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很简单,它就是格局。俗话说,饼在大,也大不过烙它的那口锅;不管你想烙大饼还是小饼,无疑都会受到锅的限制。如果把未来比喻成锅里的“烙饼”,人生能够走多远,达到怎样的境界,完全取决于“锅”,这就是格局。格局其实是我们的价值观的高度,书里说的多好啊!
是啊,格局是思维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格局》读后感2我在见习闲暇之时找来了人生哲理之书《格局》细细品读。古人云:“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么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未来就有多大。不管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格局》,这本书都非常适合你。它和别的书不一样,其不单单是灌输鸡汤,更引领你思考人生格局,引领你走向未来。
书中的良言名句有很多,如“人生就像魔兽世界,每个种族都有优点和缺点,你能克服你这个种族的缺点,你就有可能在这个种族里面成为人才。而你假如拥有了其他种族的能力,那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领袖。
“你的生活问题就是你的层次问题,你在社会中位置的高低,决定了你看待问题角度的高低。”
“进是勇气。停是智慧。”等等。
当你细细品读这些良言时,你会发现,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体会与收获。其实人生就是如此,格局越大视野会越开阔,视野越开阔你想做到的事就越容易做到,人生就更多了一份从容不迫,少了一份焦虑不安。
我有一句记得很清楚的话,来自马云:“不是你的公司在哪里,有时候你的心在哪里,你的眼光在哪里更为重要。”
读书时我也联想到一个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生性多疑,每天都担心自己被谋杀,也曾跟大臣讲,孤好梦中杀人,睡觉时不让大臣靠近。有一次曹操睡觉时被子掉了,侍从看见了过去帮曹操盖被子,谁知曹操突然跳起来杀掉了侍从。第二天曹操假装难过并向大臣们询问事情的'经过,并命人厚葬。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曹操的用意,唯有杨修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我们在梦中啊。此话传到曹操耳中,令他十分嫉恨,为后来的杨修之死埋下了伏笔。看清一个人,不揭穿,不是因为懦弱,而是格局。如果此次较真,只会让自己的心疲惫不堪。甚至引来祸端,水深不语,人稳不言,聪明不需要张扬,看清一个人也不需要揭穿。这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格局》读后感3平时每看到一件事情,大脑都会产生一种想法,今天读完了《格局》这本书,写点感想。说实话,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并不大,读起来感觉就像之前常看的《意林杂志》一样,都是老生常谈的道理。不过,这书让我想写一个人,我的邻居。
不到50吧,家境窘迫,家里兄弟四个,排行老二,和老大一样,一辈子光棍,个子不高,其貌不扬,毫不起眼的一个人。别人出门几天,让他去给看家,他就去;别人家里收庄稼,忙不过来,让他去帮忙干活,他就去。他这个人最明显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爱帮忙,不管村里谁家有什么事,他都是不请自来的那个人,到了就撸起袖子干活,脏活累活不在乎,谁都可以指使,让干啥就干啥。甚至自己还攒钱买了一个强功率大灯泡,能把整个院子照亮的那种,还有一个大热水壶,谁家有事可以拿来用。大家还给他封了一个“官衔”:“厨师长助理”。只要谁家结婚办喜事,厨师长(都是村里的热心村民)到位之前,他就刷好锅,备好柴和水,厨师一到就可以立马掌勺做菜。帮忙完了就和其他人坐一桌,喝点小酒,晃悠悠回家去。甚至酒桌上别人拿脏话逗他也是一笑而过,老实巴交的样子。
对于这个人,我的好感从无到有。小时候,觉得这个人和别人没啥区别,甚至不如别人,为啥,首先就是他家穷,从我记事起到现在,20多年,他家不过是新盖了一间很小的房子,老土房还在那,现在土房可真是少之又少了。同时还对他有些许的不满,因为他爱吃狗肉(早年的事情),经常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条狗就杀了吃了,约上三两好友,各自出点料啊酒啊,凑一桌尝尝鲜。也可能身上背负的“狗命”多,反正只要他来我家,我家的狗就会对着他咬个不停,我发现其他狗也是这样,或许狗狗们能嗅到什么味道吧。
时间慢慢的走,身边的红白喜事我也跟着参加了几个,都能发现他的身影,他总是忙前忙后的那个,也经常听身边的人提到他,说这人挺好啊、能干啊、又给谁看家去了啊,就感觉这个人还挺奇怪,怎么就那么爱帮忙呢,图啥呢?又不能挣钱,也改善不了生活水平,大家还是那样指使他干这干那,不过,我打心里知道,他是个好人。再后来,我读了高中大学上了班,接触的人和事都多了,勾心斗角一毛两毛的琐事一一体会。
慢慢觉得,很少有发人可以让你推心置腹,打心底觉得是个好人。直到前段时间爷爷去世,家里张罗白事,又看到他的身影,爸爸说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这么多年邻居了,从没有拌过嘴,一直都是随叫随到,忽然发现,这个人的境界何其高,值得多少人学习!不和人争,不论付出,随时准备为大家服务,敢问,整个村子一千多人谁有他的人缘好?村干部高人一等,吃吃喝喝,能比他更受人尊敬吗?
他把自己放的特别低,没有任何姿态,但让所有人都喜欢他。就像大海,之所以是大海,因为它的位置最低,能接纳五湖四海。虚怀若谷,方能成就自己。如果你身边有这么一个人,那么请珍惜!
这,不就是格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