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特参考书目
阅读书目
1、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2、费孝通:《乡土中国》
3、刘瑜:《民主的细节》
4、李泽厚:《美的历程》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6、周国平:《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
7、传记:《毛泽东传》、《晚年蒋介石》、《周恩来传》、《宋氏三姐妹》、《四大家族》、《苏共兴衰透视》、《陈独秀的最后十年》……
8、史:《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世界通史》、《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上下五千年》、《
9、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0、《希腊神话》
……
第二篇:毛中特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邓小平理论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实力。”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6、中国无产阶级的基本有点和自身特点: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①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地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又包含4小点)a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b农村革命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使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d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和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0、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阶级政策);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包括原来是贫农而在土地改革后变成的下中农以及老中农的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11、(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12、(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13、(每一点后要结合实际解释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使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③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①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16、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17、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8、为什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国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理念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再加上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③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没变,社会矛盾没变。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要解决好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我们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19、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高自主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统筹区域发展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②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21、三个转变(多选):①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2、资源节约型社会: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③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④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3、基本民主自治体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24、依法治国的意义: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5、中特文化地位和作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内容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题,树立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9、如何发展文化产业?①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②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为主、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31、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略)
34、加快改善民生建设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35、优先发展教育,建立资源强国: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36、为什么要发展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就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37、深化收入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第三篇:“毛特”问答题
第一章
一、简答题
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与基本要求。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二、论述题
1、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
2、论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答案:
一、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是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3、它的重大意义有:(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总之,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重要而长远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1、(1)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看,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3)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3)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4)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5)邓小平理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6)因此,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 1
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2、简述解放思想与事实求是的关系。
3、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包含哪些基本要求?
二、论述题
1、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关系。
3、如何理解创新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答案:
一、1、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证券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当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不首先解放思想,从各种陈腐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
(3)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②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1、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首先是因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关系重大。思想解放了,想问题的思路就开了,办法就多了,路子就宽了,本来很难办成的事情也能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再次,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重大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如果不解放思想,这些新问题、新课题就很难解决。最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要深入贯切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科学地认识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必须解放思想。所以,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第一,解放思想也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前提和条件,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又为解放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根据和基础,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又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目的和结果。
第三,四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基础,与时俱进是结果,求真务实是目的,缺一不可。
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①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就不能停顿。理论创新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②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 2
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③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第三章
一、简答题
1、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2、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3、什么是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要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哪些新的内容和特点?
5、简述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的内容。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2、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3、试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
一、1、首先,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但是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其次,中华民族资本本身先天不足,它的发展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没有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事实证明,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从而使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且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性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5、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二、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完整的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3
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必须既反对“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也要反对右的“二次革命论”。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指出,既然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既然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既然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既然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新民主主义革命又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4、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关系,就等于正确理解了全部中国革命。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不平衡性决定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一、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哪些经济成分,它们的关系如何?
2、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3、什么是赎买,为什么要采取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4、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有哪些具体形式?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为什么中国在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
一、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国营经济将逐步扩大,成为国家的经济基础。此外,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 与“三改”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4、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二、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国营经济将逐步扩大,成为国家的经济基础。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社会。
2、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当时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第三,建国初期,党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地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了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形势开始缓和。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这些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3、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和平改造解决了诸于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第五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内容及其意义。
2、简述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内容。
3、邓小平是如何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
4、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3、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
一、1、主要内容:第一,要严格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第二,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而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第三,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意义:这一学说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2、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3、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它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的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同时,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1、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二是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它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的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同时,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6
它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好更快。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3、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章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
4、简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5、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说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为什么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答案:
一、1、答: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必须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首先: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我们必须珍惜已经取得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决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其次,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不能急于求成。
2、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4、答: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5、答: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1、答:第一、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条件所决定的。任何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都有自身的起始条件。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以后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二、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就总体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还相差甚远,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没有达到成熟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过程。第三、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要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也随着生产力的国际比较而显著提高,这就需要有很长的时间来实现现代化。
2、答: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3、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历史表明,产生“左”和右的干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认识不清。“左”的思想总想快一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当遭受挫折时又怀疑社会主义是否可行,跳到另一个极端。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两者 8
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七章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4、何谓“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5、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6、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二、论述题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2、试述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3、如何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案:
一、1、答:(1)、发展是目的(2)、改革是动力。(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4)、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缺一不可。
2、答:这是因为(1)、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2)、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4)、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说改革也必须坚持革命年代那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
3、答:第一,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4、答: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5、答: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6、答: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二、1、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正是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向前发展的。(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来适应社 9
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2、答:(1)、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关系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其次,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三,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四,把对外开放确定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不仅完全符合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最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生产力长期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第一,可以引进外资,缓解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
第二,可能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我国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四,可以广泛地吸引和利用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第五,可以有力地推进改革的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第六,有利于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答: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极其重要的。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八章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2、如何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5、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6、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有哪几种?
7、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哪“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二、论述题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答案:
一、1、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2)解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3)奠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 10
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答: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的,不涉及经济成分的性质,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市场关系中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因而,非公有制经济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第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非公有制经济也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多元产权主体的形成,可以加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可以与公有制经济形成一种竞争态势,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为发展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提供空间。
3、答: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4、答: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对所有制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为条件的。
5、答: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6、答: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7、答: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1、答: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首先,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劳动存在重大差别同时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由于实行市场经济,按劳分配的实现是和市场经济规律结合在一起的,其作用的范围、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的制约。其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分配原则。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管理等都属于生产要素,凭借它们获得的收入都可以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大部分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按生产要素分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公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要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是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使之牢牢占据主体的地位。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会重蹈超越 11
阶段、违背国情的覆辙。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张,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
3、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是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相对说来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速度问题仍然十分重要。
第九章
一、简答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简述依法治国的含义
3、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二、论述题
1、试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试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试述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答案:
一、1、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第一,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第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五,扩大基层民主。
2、答: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生活,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3、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它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决定的。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别使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因此,建立单一制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要求。第二,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基础。第三,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错的,早已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民族经济生活往来密切,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很广泛,适宜实行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区域自治。
4、答:“有法可依”是前提,就是要建立统一、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有法必依”是核心,就是要保证法律效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执法必严”是关键,就是要确保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违法必究”是保障,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给予惩处。
二、1、(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民的民主事业要靠党来推动。同样,依法治国也要靠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和推动,没有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意志的提炼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法律就无从产生;没有中国共产党通过执政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依法治国只能是空谈。(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党不发扬人民民主,不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就背离了党的宗旨,违背了党执政的目的。人民民主也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没有人民民主,人民就无法监督,就会出现以权代法或以钱代法。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党的领导主要通过执政来实现,没有依法治国,党作为执政党就无法执政,进而无法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人民当家作主也主要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如果没有依法治国这一治国基本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基本原则就无法操作和实现。
2、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们党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在总结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创造出来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全体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政权机构,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意志决定国家及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优越性。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点和长处,就在于它符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符合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也有利于保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也有必要的分工,但不同于“三权分立”。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也体现了“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3、答: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民主是个政治概念。它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因而也是最先进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特征。
自由通常是指政治自由式,主要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社会主义的自由又是与社会主义的民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自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将自由与民主混为一个概念,他们认为,只需要绝对的自由,绝对的民主。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在任何一个或者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民主,因为如果这样的话,任何人也都可以实施自己的绝对自由与民主,这样一来,势必妨害别人的自由与民主,其实别人也就没有了绝对的自由和民主,那么人人都可以有绝对的自由与民主其实也就陷入了一个悖论之中。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而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很民主权利,一般也称作人权。社会主义的人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全面平等。它比只讲政治权利的资本主义人权更具有广泛性。人权不仅包括个人人权,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时抽象的、绝对的。
第十章
一、简答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理解“四有”的相互关系
二、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试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案:
一、1、答:(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3、答: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心情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害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答: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整体标准。
二、1、答: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今社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力主要来自于文化。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从思想上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指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深入研究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所接受和掌握,自觉遵守和奉行。要通过研究和宣传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把全社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 14
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中。
第十一章
一、简答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二、论述题
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试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3、请你谈谈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案:
一、1、答:一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答: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3、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更充实的物质保证。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又显著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4、答: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二、1、答: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上的升华。
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 15
点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一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答: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只有社会主义建设搞好了,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3、答:(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一、简答题
1、“一纲四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二、论述题
1、试述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2、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答案:
一、1、答:“一纲”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决定;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从缓,待时机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解决;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2、答:(1)“一国两制”是统一祖国的最佳方式。(2)“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3)“一国两制”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4)“一国两制”是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它更有利于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5)“一国两制”也可作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借鉴。
3、答:(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
二、1、答:2003年以来,台湾当局在“台独”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海局势日益严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台海局势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做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论述、新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第一,提出“台独”分裂活动违背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是注定要失败的。第二,提出两岸 16
关系现状的定义。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第五。制定《反对分裂国家法》。第六,两岸关系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
2、答: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第十三章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2、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3、简述我国外交工作的布局。
4、简述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二、论述题
1、试述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及中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作用。
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哪些具体内容?
3、如何实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
答案:
一、1、答:(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保自己的国家主权。(2)维持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制度。(3)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发展。
2、答:(1)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2)经济全球化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3、答:(1)大国是关键;(2)周边是首要;(3)发展中国家是基础;(4)多边是舞台;(5)政党、组织交流是补充。
4、答:(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二、1、答:(1)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各国处理彼此关系的原则、手段和相应保障机制的总和。它包含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内容。(2)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① 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② 是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世界经济的需要。③ 是发展中国家早日走上富强之路的需要。(3)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大国,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离不开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不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世界的进步与繁荣离不开中国。
2、答: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更加强调在发展对外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并赋予了新的内容。首先,发展对外关系必须以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其次,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
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赋予了我国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首先,要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其次,争取和平的环境搞现代化;其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答: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也约束自己永不称霸。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由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应该: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
第十四章
一、简答题
1、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如何认识新社会阶层的性质和地位?
3、如何贯彻“四个尊重”?
二、论述题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论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
3、论述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
一、1、答: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2、答:(1)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2)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3)把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但这并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3、答:(1)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2)要通过改革努力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3)要严格劳动执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二、1、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点变化。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进城就业的农民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职工所依存的仅仅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的职工已占全部职工的一半左右。三是,岗位流动加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
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2、答:(1)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2)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关键在人才。(3)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继续对我军的编制体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4)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5)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3、答:“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越加深刻地认识到,同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较,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自己的知识分子提出如此广泛、如此迫切的要求 ”(江泽民)
(1)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2)知识分子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3)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十五章
一、简答题
1、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2、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党建的根本要求是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3、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解决好哪几方面的问题?
4、简述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1、始终坚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
一、1、(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当前开展的反腐败斗争,从严治党,是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点。
2、第一,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3、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4、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这一角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第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1、始终坚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是确保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1)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是我党能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也是我党能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2)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标准。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先进性与党的基础的广泛性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党不仅代表先进的工人阶级,也 19
要代表同新的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其他社会阶层,从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的执政地位。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完成其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党提出新的要求,给党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这也给党的先进性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必须发展地而不是静止的、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党的先进性问题。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第二,这是我们总结世界上很多大党老党执政的兴衰历程所得出的历史性启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复杂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这些事实告诉人们,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要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加强先进性建设。第三,这是中国共产党保证其执政地位,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党执政半个多世纪来,执政成就有目共睹,同时也必须看到,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有些党员理想信念淡薄,丧失了先进性,有些党组织缺乏战斗力和创造力,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党的形象和战斗力,只有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党才能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四篇:毛概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二卷:《论持久战》 《青年运动的方向》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第三卷:《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顿党的作风》 《为人民服务》
《论联合政府》
第四卷:《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蒋革命进行到底》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0的报告》
《论人民民主专政》
2.《邓小平文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4)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5)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6)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7)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9)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0)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11)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1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3)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3.《江泽民文选》
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
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胡锦涛:
1)《共产党要坚定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2日。
2)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02年12月6日
3)胡锦涛《“七一”讲话》,2003年7月1日
4)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座谈会上的讲话
5.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第五篇:毛概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2.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3.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
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
5.毛泽东:《实践论》
6.毛泽东:《矛盾论》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节选)
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节选)
10.恩格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二卷:《论持久战》
《青年运动的方向》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第三卷:《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顿党的作风》
《为人民服务》
《论联合政府》
第四卷:《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蒋革命进行到底》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报告》
《论人民民主专政》
2.《邓小平文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4)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5)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6)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7)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9)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0)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11)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1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3)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3.《江泽民文选》
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
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胡锦涛:
1)《共产党要坚定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2日。
2)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02年12月6日
3)胡锦涛《“七一”讲话》,2003年7月1日
4)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座谈会上的讲话
5.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9期。
2.罗国杰编:《理想信念与“三观”建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5月5日。
7.包连宗、黄建华:《人生的选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3年版。
8.《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
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