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员工是怎样流失的
好员工是怎样流失的一进办公室门口,主管日常工作的副总就兴奋地宣布:“我发现一个好人才了!”此话令我汗颜不已。身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居然身边有好人才都不知道?!
不等我询问,副总就来了个痛快。原来昨天他专门把各部门近期到岗的新人全部叫来面谈,仔细地筛了一遍,发现综合服务部的文员居然是做PMC出身的,对物控、生产环节跟单都非常熟悉,结论是她只做些打打下手的杂事太浪费人才了。
原来是她。我的第一反应是小心地提醒副总:“老板专门交待过了,此人非常有发展潜力,要向综合服务部经理助理的方向发展,将来万一那个功高盖主的女经理打个喷嚏、生个孩子什么的好有人接替工作。”
副总却一付胸有成竹的样子:“调到仓库管物料正好可以熟悉产品,对将来工作更有好处呢!”
谁都知道客户服务和仓库的差别,但副总已经做了决定,我只好执行。
说起此女,大有来历。最初招聘时是按生产部的跟单员的标准收回的简历,却因为副总一句话“个个部门都要配文员,以后成本如何控制?”,好不容易有了空缺,面试时变成了应聘办公室文员的职务。再好不容易进公司入职了,在办公室里上了几天班,因为在走道上和女老板打了个招呼,引起了老板的警惕,亲自过问,于是演变成“办公室一定不能增加文员,身为部门负责人,一定要有成本意识”。董事会一致通过的决议被老板一句话否定了,真是六月飞霜啊!当时感觉自己比窦娥还冤。
那个可怜的文员马上成为心头大患,何去何从,颇费思量。办公室不能用,就让她为开发服务吧,把一些不重要又重复性的工作交给她,人家也无怨无悔地做了,态度非常好。才刚做了几天,公司的结构发生了巨变,拆掉又重组了个别部门,独立出来的综合服务部人手紧缺问题马上出来了,于是她顺理成章地到部门报到。这次做的时间比较长,十几天,初步评价“人够机灵、工作积极主动、有发展潜力”,结果副总拍拍脑袋又要调动。好在此女保持了一贯服从组织需要的良好工作作风,很快就到仓库报到了。公司的仓库正在大盘点,几千种物料待盘,4个人对着那些需要用放大镜才看得到的芯片直摇头。再难也要盘!副总下了死命令。三天后,该员工静静地站在我面前:“仓库不合适我发展,我不想做了。”此时她正好做满一个月。
另一个要走的是老员工,男,辞职前的职务为总务后勤,公司上下一致认可的忠诚员工。当仓库的女孩子赌气辞职后,老板某天郁闷加冥思苦想的成果就是:仓库一定要有个老实可靠的人把关,此君为不二人选。
此君也不简单。因为在总务岗位上工作出色,加班加点无怨无悔,随叫随到,给老板和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之前无任何仓库工作背景,既往职业生涯中与仓库打交道的次数都屈指可数,且未受过任何财务管理方面知识培训,个性擅长沟通协调,讨厌在办公室里整天对着电脑,喜欢外出与人打交道。
不幸的是,在此之前没有任何领导征询过人力资源部门的意见,我不但是最后一个知道消息的人,还要马上执行老板的指示。副总为了表示对老板的支持和拥护,居然要将其升到仓库主管的位置。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再次提醒副总:“一下子升这么快,恐怕难以服众。而且此君在仓库管理方面的能力尚有待考究,若真有才干,到时再升也不迟。一步到位是否仓促些了?”结果就是此君到仓库报到,加了薪水,再戴个准仓库主管(有权行使主管的职责,无实名)的帽子。
为保证平稳过渡,我专门找此君谈话。他对公司的加薪升职调动的一系列举动大感意外,却也表示欣然接受新的工作挑战,有决心把工作做好。
在随后的两个月里,此君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起早贪黑泡在仓库里。刚开始,他很快学会了成品的收发货,再需要进一步管理的时候,知识结构缺陷和个性岗位冲突逐渐显现,最终记帐工作和辨别生产物料变成了大苦恼。仓库的人整天忙来忙去,就是出不了活,帐也不清楚,物也没管好。老板是有心人,每次出差回来,一早先进仓库看她的财产,进门时笑眯眯地打招呼,不久后咬牙切齿地出门口找副总算帐。同样的故事一再上演,准仓库主管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几次向我表态不愿做下去了。某天,趁着老板心情好,我大胆指出了此君下仓库的若干问题和长期以往存在的隐患,其结果是老板马上和我翻了脸!并往我头上扣了顶“官僚”的帽子,花了宝贵的两个小时教育我做人力资源工作要公正公平,不能以个人喜好和偏见用人。
为了说服老板和预防潜在的风险,我一方面向董事会申诉,一方面加紧招聘工作,很快既有工作经验又有原则的新人到岗了。这时候形势已经很接近现实,除了老板外的所有管理者达成了共识,仓库很重要,让一个不懂管理的人来指挥是风险非常大的。经过董事会的艰苦努力,老板终于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和强硬的立场,由新招进的有经验的人做仓库主管,此君重回总务后勤岗位。
企业的利益得到了维护,我却高兴不起来。一进一出,一升一降,短时间内发生的这些事情对一个普通员工意味着什么?他如何面对来自各方的猜测和质疑?他能顶得住压力么?
今天收到了他的辞职信一个忠诚员工也要离开了。
都说私企的人力资源难做,现在是深有体会。在这个“人治”而非“法治”的小社会里,老板和领导的个人意志高于一切,有“法”不依,人力资源部成了执行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规划和参谋职责。在维护企业利益的过程中,职业经理人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曲线救国”,最终还要忍受企业短期利益受损的现实,并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来自各方的责难。
还有一条就是执“法”不严。公司用人向来有制度,新增岗位必须经过董事会商议决定。一个新员工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几乎走遍所有部门,人力资源部难辞其咎。首先是在和部门、公司主管领导沟通不够充分,按跟单员的标准招聘,但情况的变化导致入职后做的是普通办公室文员的工作;其次在老板干涉时无力制止事态发展,又不想随便流失一个员工,采取了折衷的办法,令其多走了一个部门;当新部门急需人员的时候,人力资源部吸取了教训,征求了董事会的同意,此人的定位基本清晰了,却被副总的一句话调到了不相关的部门,最后导致一名有能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向企业摊牌的结局。由此说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已基本失效,至少是在“强权”面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知易行难”,当今社会,老板都知道用人力资源是重要的概念,但具体运用上,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企业最喜欢喊的口号是“以人为本”,但在不同的企业里,对以人为本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以人为“资本”,认为人是最大的资源。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卡内基曾有句名言:“你可以剥夺我的资本、厂房和设备,但只要你留下我的人员,4年后我将又是一个钢铁大王!”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另一种表现是以人为“成本”,工资是成本,培训费用是成本,招聘费用也是成本,一系列的费用开支都计入损益表,人员流动可用“车水马龙”形容。成功的企业来自于善用人力资源武装自己,而以人为“成本”的企业只喜欢用人力资源的概念来包装,犹如叶公好龙。
人力资源的概念在国内兴起时间不长,身为人力资源从业者,站在“管人事”到“人力资源”的转折处,走的是前人所没有走过的路,在每个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问题和矛盾总会不停地出现,因此光抱怨是没用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大量的思考和探索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个人和企业的发展之道。
第二篇:怎样解决员工流失问题
怎样解决员工流失问题
我国人才的现状似乎是高级人才不少。你看招聘广告,所需非大专即博士,的确高层人才与非常有能力的业务员,才是企业的主宰。也就是说,普通职员哪儿都一抓一大把,谁还要有心情去理会他们呢?
由于普通员工从事的工作一般都是简单、甚至沉重的,因此一般经过简单培训或不用培训就可被他人替代,这是其特性。他们所拥有的,只比别人多一些经验,或工作操作得非常熟练而已。说严重一点就是,他们在企业的所见所闻与所学,由于都不算机密,只要被有心人收集、整理,即可看到企业人事管理、生产与销售状况和企业的实力,这有点危言耸听。其实,员工流失是每个企业都存在的正常现象。流失分主动和被动流失。被动流失就是老板炒员工鱿鱼,主动流失者反之。不管哪种流失,都值得老板注意:员工的流失就像通货膨胀一样,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企业发展,它可促使员工有紧迫感与责任心,但这需把握一个度,要不就会影响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声誉。
对于主动流失的员工,老板应尽量挽留,同时应搞清真正原因。是私人原因,还是环境因素;是想跳槽,还是企业考虑不周。弄清原因,就可以找出症结,以便对症下药。比如,我所在城市的一家企业就正在大量流失员工。根据我们搜集到的资料,该企业每条生产线几乎都有人辞职或正打算辞职,已经开始影响生产进度。但这家企业却未作任何反应,只贴出了招聘广告。
这家企业是从外地搬迁而来的,有一定的品牌的产品,但主要还是接订单和委托加工。所聘人员大部分源于搬迁地职业学校,都是未婚女青年,年龄相差不多。我们对辞职人员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她们绝大部分刚结婚不久,且嫁在离企业所在地较远的搬迁地。由于新婚刚过,有些新打算和新生活就与工作出现了冲突,这恐怕是主要原因。而诱因则是整个社会经济紧缩,使之在企业的收入水平下降。
对此,我们认为该企业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有几点不足:搬迁前没有预先拟定流失人员补充计划,临时招人,以致手忙脚乱,这是第一点;第二,出现这种状况未采取相应措施,如安定在职职工,避免造成坏影响,让外界皆知企业动荡;第三,未作调查分析,找出症结所在。
我们根据该企业的现状,对其今后招人提出3条建议:一是招聘要掌握就近原则,尽量招收企业周边人员;二是招聘有一定家庭负担的人,因为这种人不能没有经济来源;三是分出一定的年龄层次来。
总之,不管是主动流失还是被动流失,老板都应做到多了解、多调查,发现问题之根本,尽量不触动各种利益关系,以便更要地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特别是私营企业,给员工的归属感与稳定感本来就不是很强,若有风吹草动,很容易造成员工情绪不稳而影响企业经营。我们推而广之,普通员工如此,那高级人才呢?我想,老板要想留住人才,何不从下向上做起呢?
第三篇:《好员工是怎样炼成的》学习心得
《好员工是怎样炼成的》学习心得
第一次听鞠远华老师的培训,没有华丽的语言包装,也没有过多的课堂氛围的特意营造,只有他那充满激情如演讲般的气势,搭上平凡的话语,如此般的混搭,却深入人心,直击灵魂深处。整个课程下来,有太多的共鸣和感悟,留待我细细回味。
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工作,从枯燥的计费中心到市场部,一直都是幕后的奉献者,加班已成常态,而待遇却如中国人民的人均收入与GDP差距一般,让人甚感迷惑。这次从鞠老师的讲解中,有了些许的解惑,这几年的默默付出,或许收入没怎增长,但从高强度的工作中的,收获甚多。
动作创造感觉,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如此的理论,不以为然,细想之下,确实如此,证如有时工作很累的时候,唱唱欢快的歌,舞动一会儿,似乎心情也就快乐起来。原来自己一直在做的事,竞蕴含如此般的哲理。
承诺是对自己的激励。以前曾听说过承诺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负担,意外的是竞有对自己的激励。时下的年轻人,承诺似乎是家常便饭,但是却是答应却不一定实现,所以大家听到承诺二字时,都不放在心上,甚至有时颇感戏谑。个人觉得,承诺,从说出的那一刻起,便是责任,鞠老师所说的对自己的激励,应该就是这份责任迫使自己努力去实现承诺,在实现的过程中,自己所收获到的成长,就便是对自己的激励了。有时,我们的承诺,只是为了应付,或者是为了避免纠缠,而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来说,这正是被动成长的一种方式。以此延伸到鞠老师说的责任使人成长,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再者,在老师的另一论点——总结+写中,我也非常的认同。一直以来,我不擅长写作,喜欢理科的我,在这方面总是有点欠缺,然而在工作中,经常要写各种总结,以前曾以为总结只是为了让领导掌握工作进度,了解你工作情况的一种方式,却没有想到对个人的提升。想想在工作中,有时忘了很多数据或材料的时候,总是去找找以前曾写过的总结,而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却总是被动的总结。同时,从身边优秀的领导和同事身上,也感受到了总结与写的魅力。或许从现在开始,我应该尝试着用总结和写来丰富我的成长。
第四篇:什么是好员工?
、你有“同理心”吗?
什么叫“同理心”?说复杂点儿,同理心就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说简单点儿,同理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说白了,同理心就是“情商”。
具体点说:同理心就是,领导交办一项工作,你要读懂他的目的、看清他的用意。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给团队成员安排工作时,一再询问“我说明白了吗”“有没有问题”,再三确认后,提交上来的东西仍然答非所问。所以我在接受任务时,总会向领导确认:你想要的是什么?你的目的是什么?了解这个以后,就可以站在他的角度,有效的帮他解决问题。
同理心就是,在激励员工时,点准他们的“兴奋点”,不揭“伤疤”。每个人都有认真工作的理由,家庭富裕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家境贫寒的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吊儿郎当的爱面子怕丢工作。了解不同人的不同心理需求,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若是不问青红皂白,拿着鞭子大喊加油,只能是徒劳无功。
同理心就是,在与他人合作时,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心理,潜移默化的说服对方,双方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想用强势压服别人,通常不好使。
二、听话,出活
7年前,我和北京交通台的潘久阳聊天,他说“什么叫好员工啊,好员工特简单,就四个字:听话、出活”。这话我一直记着,这是至理名言。
什么叫“听话”?有句老话叫“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谁是“东”啊?你的直属领导就是“东”,大部分时候,听他的话准没错儿。
有朋友说:我有能力,我比领导水平高,我就不听领导的!咱先不说到底谁水平高——既然他能当你领导,肯定有比你强的地方——咱就说水平和能力这事儿,什么叫“有能力”啊?领导用你,你就有能力。不用你,甭管您有再大的能力,都是白费。
根据我的经验,一般来说,领导都比你水平高,起码在一点上是这样:他比你信息更全面、判断的更准确。因为领导更容易接触到更高层,更了解更高层的意图,他知道的你不知道,你在自己的角度上认为“这么做对”,但领导在更高的层面,并不一定这么看。
还有朋友说我领导就是瞎指挥,明摆着不对,我干嘛要听他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咱们最后一条会谈到,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环境无法进步,就可以考虑离职了。
什么叫“出活”?就是领导给你的工作,你得按时完成并且汇报总结。如果这个工作要持续较长时间,那么你需要阶段性的给领导反馈。我们经常犯一个错误,领导安排的工作,他不问你也不说,黑不提白不提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过去了?哪儿那么容易啊!领导都记着呢,你等他问你的时候——“诶小陈,上次安排你做的那事儿怎么样了?”——他就已经在心里给你写上了标签:“不靠谱”。
一个“不靠谱”需要用十个“靠谱”来扭转,两个“不靠谱”就很难转变印象,三个“不靠谱”你就没有机会了。
“出活”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超预期”。这个咱们在下一点聊。
三、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地里受罪
在公司里上班,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强多少,拼的都是努力和用心的程度。你下功夫了,就比别人做得好。哦,本来就不比别人聪明,别人下班你也下班、别人玩儿你也玩儿、别人搞对象你也泡马子,你凭什么比别人干得好?
“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地里受罪”的道理并不难懂。就是真到受苦的时候就含糊了,有的人会说,我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不好好享受生活啊?这种想法很普遍,这本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没什么可说的,一个人想怎么生活都对。但是有一些朋友是在追求理想和享受生活中纠结的,和这些朋友,是可以聊的。
马云曾经说过:我们追求的应是人生的大平衡,而不是一时一日的小平衡(大意如此)。新东方也有一句话说:怕吃苦吃苦一辈子,不怕苦吃苦半辈子。两句话大意相同,值得深思。
一件工作,你用心想了做了,领导一看就知道,你想糊弄,也是一看就知道,这个没侥幸。领导在判断这个问题的时候,标准很简单:我想到的,你都没想到,肯定没用心;我想到的,你想到了一部分,用心不够;我没想到的,你想到了,这是用心了——这就是“超预期”。如果你每次都能给你的老板一个超预期的结果,那你无疑就是一个好员工。
四、能忍多大事儿,就能成多大事儿
讲一个笑话:在电梯里,领导放了个屁,回头问秘书,谁放的?秘书忙答道:“不是我!”领导不说话,这事儿过去了。不久,秘书被调离,领导在谈起调离原因时说道:“屁大的委屈都受不了,还能做的了啥?”
在工作上想受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除了要有过硬的工作能力外,更重要的,要有足够的涵养(抗压力或者回血能力)。能受多大委屈,才能成多大事儿,这是一定的。为了考察你的“抗压力”,领导有时会故意试你,你可一定要经得住考验。
我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有一天加班,晚上2点钟到家,收到老板的一封邮件,批评我工作不到位。我收到邮件后就很崩溃,还很委屈。于是当即奋笔疾书,回邮件!解释我是如何工作的,我做的如何有道理,我做的如何有效果……写了2000多字。
写完了,我好像冷静了一些,我就琢磨一个事儿:如果我是老板,我对一个员工工作不满意,于是我给他写了封邮件批评他,我想看到的是他洋洋洒洒的解释和辩解吗?显然不是啊。然后我就突然明白了,于是我把那2000多字都删了,简单回复了一句话,大意是:我会反思工作的问题,然后尽快整改。
两个月后我晋升了。在我的晋升仪式上,我对我老板说起这件事,他对我说,我知道你很委屈,我就是想看看你在面对委屈和压力时,会有怎样的反应,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成熟程度。
多说一句,人们会感叹“钱难赚,屎难”,人人都想“站着把钱赚了”,我更相信他跪着的时候你没看见。我们总是强调“尊严”,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没有人会在乎你的尊严,你只能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取得尽可能多成就。”
对于比尔盖茨这样的天才姑且如此,况且我这样资质平庸的碌碌之辈呢?
五、总躲着领导,你就危险了
不少人躲着领导,尽量少跟领导说话、绕着领导走。因为跟领导近了事儿就多,不跟领导多接触,事儿少,多清闲。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如果你想在工作上取得一些成绩,我建议还是应该主动的多和领导沟通。领导在平时开会时说的多是大面儿上的话,真话、有用的话、有价值的话不一定说。这并不是他不想说,而是没机会说。
有心的员工会随时抽时间和领导沟通、增加私人交流的机会:一起吃饭、一起抽烟、一起上下班、甚至一起打球K歌……通过这样的机会,你可以了解领导对于你的看法、对于工作的观点,这些都有益于你调整自己的工作的方式。
有朋友担心这样做会引起领导反感,其实完全不会,领导们多是孤独的,如果他发现有一个员工虚心向他请教、积极分享工作的思考,他是非常高兴的。
有朋友说,我不想那么累,我就想混混日子。即便是这样,你最好也主动和领导沟通、主动汇报。你追着他,你是主动的一方,其实你不累;等到他追你的时候,你就被动了,最终就累死了。
老罗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你进入单位,见到老板就低头过去、不理他,他当然也不理你。等到年终考核、或者裁员的时候,老板隐约记得有你这么个人,但不知道你的名字、更不知道你做了什么。老板会想:这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不开除你开除谁?
老板也是人,大家用人类的方式沟通,一切会变得简单很多。
六、帮助别人千万别吝啬
马云曾经说,成功就是成就自己帮助别人。这话没错。
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你发现你的工作不用任何人协助就能自己独立完成,那你多半是个打杂的。相反,你的工作需要越多人协作,就越复杂、越高级。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我处在一个协作关系网中,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我就无法工作下去。
当你正在忙于某项工作时,有同事来向你“求助”,很多时候我们会很直接、甚至粗暴的拒绝,殊不知这样做正在给你今后的工作种下麻烦的种子。风水轮流转,在一家公司里,大家的工作互相交叉的几率很大,说不定你会用上谁,这些人脉关系需要平时去维护。今天你帮助了人家,说不定明天对方就会成为你的救命稻草,这非常可能。
有一天我正在疲于应付一个项目总结,这时有个其他部门的同事来找我聊合作的事儿,我并不认识他,我耐心的和他介绍了情况,并且真的形成了几次愉快的合作,半年后,我的晋升答辩会上,我发现他是我的答辩委员……
七、目标再目标,量化再量化
没有目标的,都不叫工作;没有量化的,都不叫目标。
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先问目标是什么;在布置一项工作时,先交代目标是什么。这个不说清楚,都是扯淡。
不想成为蒙着眼睛拉磨的驴?那么除了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标外,还得知道你的部门、你的公司的目标,最关键的,你需要知道,你的工作在总体目标中处在什么地位、扮演什么角色。如果你发现,你工作的目标和总体目标关系很小、甚至没有关系,那么你就很容易被拿掉。
辞退员工,或给员工绩效打分“不合格”是很令人头疼的,但其实这事儿并不难。关键就在于事先和每个员工一起制定量化的工作目标,并且随时提醒员工,他的工作是否达到了要求。没有达到量化指标,辞退或“不合格”是令所当然事儿,在数据面前,再矫情的人也无话可说。相反,如果谈感觉、聊希望,这事儿就没法办了。
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的义务
领导安排的工作,不能说“我做不了”、“我做不到”。
公司请我们来工作,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如果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就没有价值。工作推进中遇到困难,无法继续进行,这是很正常的事儿,我们需要做的是主动寻找答案和办法,哪怕你的办法不妥,那么就去问,但无论如何不能对你的领导说,我不会。
前天,我在公司里听见隔壁团队的领导安排同事定一个会议室,有公司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会议室是很难订到的,弄不好还需要“托关系,走后门”。这个小同学可能是没有订到,于是和他的领导说“我没订到”,他的领导直接就急了,说:“那怎么办?需要我来订吗?”
这位领导发火是有道理的,这位小同学在发现自己订不到会议室后,应该做的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最简单的就是向老同事咨询。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员工最关键的能力,没有之一。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特别正常,在这时,我们有一项义务,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九、尽量不说“不是我,我没有”
绝大多数人在面对批评的时候,本能反应都是推卸责任,此时的口头禅就是“不是我”、“没有我”。我总觉得,很多时候,越成熟的人,就越少用本能反应面对问题,因为他们有更强的自控力。
尽量不说“不是我”、“没有我”这样的话,因为这些话毫无作用,领导听惯了这样的推卸之词,丝毫不会为之所动。此时如果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反而体现了一种担当。即便真是被冤枉了,当场辩解往往也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可以先保持沉默,私下找机会和领导进行沟通。这个详见第三条。
十、“言多必失”死得惨
在公司里,少说闲话,不说是非话,不做是非人。
你就相信一点:你说的每句话,你的老板都会知道。好话可能不一定,坏话则是一定的。
还是做个正直的人吧,这样最简单,也受益最大。正直人的原则是:批评当面说,赞美背后讲。
十一、知道什么时候离开
好多同事和朋友和我聊过离职的话题,我对朋友们的建议是,如果你因为觉得工作不爽,那就别离职,因为甭管到哪里,都会不爽:老板不喜欢、同事不可爱、工作太劳累、关系太复杂……我以我在多家大公司工作的经历担保:几乎所有我工作过的公司,令人不爽的事儿都是一样的。
那么什么时候离开呢?我想,有两种情况:
1、在这家公司,你已经没有上升的空间、无法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了;
2、在这家公司,你已学到足够的知识,可以在新领域或新平台上一展身手了。
第五篇:怎样招到好员工
怎样招到好员工
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前首席执行长韦尔奇(JackWelch)在《致胜》(Winning)一书中说,他会从三项严格考验开始:人品、智商和是否成熟。
他写道,正直的人诚实守信。他们为以往的行为负责,能够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对于智商,韦尔奇明确表示,他注重的不一定是教育程度,而是强烈的求知欲,知识面广,可以在多元化的当今世界与其他聪明之士共事或领导这些人。至于成熟,韦尔奇说这无关年龄,而是一个人能够经受压力、应对挫折,在成功的时刻到来时又能开心而谦逊地享受成功。
只有在候选人通过了这三项考验的情况下,他才会开始所谓的“4E”评估。评估内容如下:
-正面能量(Energy)。候选人是否能积极行动,喜欢变化?他/她能否做到每天都以热情贯穿始终?韦尔奇写道,拥有正面能量的人肯定热爱生活。
-激励(Energize)他人的能力。韦尔奇写道,善于激励的人可以鼓舞其团队承担艰巨任务。这就要求同时具备适当的知识和说服力。
-决断力(Edge),韦尔奇给出的定义是,做出艰难抉择的能力。他写道,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一些聪明人能够──也愿意──对这些角度进行无休无止的分析。但有效率的人则知道何时应当停止评估,做出艰难的决定,即便是在没有完整信息的情况下。
-执行力(Execute),也就是完成任务的能力。韦尔奇说,经验告诉他,一些人前三项都做得很好,但还是缺乏完成任务的能力。他希望雇用能做事的人。
最后,韦尔奇还会对候选人的“热情”进行评估。他说,热情指的是对工作真心诚意地感到十分兴奋。
以下是其他一些发现人才的方法:
在博客和Facebook一类的社交网站上搜索。头脑灵活的求职者利用其网站来展示自己的成就。你可以通过YouTube找到视频编辑高手,或是通过Twitter发现文风凝练的广告词撰稿人。
面试求职者时,可以考虑通过模拟任务、职位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发现候选人的真正才能。通过模拟可以直接了解候选人区分主次或应对压力的能力。
不要光把目光放在活跃的求职者身上。没有积极找新工作的人也可能具备你所需要的才能。跟同行多交流,去认识这些人,并多多宣扬令人兴奋的项目或发
展机会,激发他们的兴趣。
对于现有员工,审核其工作表现评估,确定这些员工是否胜任手头的工作,还是能够承担更多的职责。读一读员工的自我评估,看看他们还有些什么成绩。经常跟员工深入交流也有助于了解他们工作之外的兴趣爱好。或许还可以发现他们愿意用在工作中的热情。
给员工分派他们所不熟悉的艰难任务。他们可能展示出以往没显现出来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