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处理质量技术监督与企业发展的矛盾
正确处理质量技术监督与企业发展的矛盾
正确处理质量技术监督与企业发展的矛盾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是政府主管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工作,并行使监督和行政执法的重要部门。从其主要工作职责来看,是直接为人民群众、为企业服务的,是通过综合管理、安全监察、行政执法的途径来指导、帮助企业,使企业自觉地按
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的发展水平、人们的整体素质以及价值观念的取向参差不齐,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少数企业和个人制假造假的的行为以及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它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威胁了被假冒企业的正常经营。因此,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监管部门,必须加大对制假造假者的打击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规范与发展的矛盾;要解决我们质量技术监督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认为主要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一,解决认识问题,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如果认识一致了、关系处理好了,我们的各项工作也做到位了,我们与企业之间就不会有太多的矛盾。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些观点,有的认为发展经济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可以先发展,有了足够的资金积累,再逐步规范,有的认为必须先规范后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适合现实情况。由于受前者观点的影响,使得少数地方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庇护、放纵假冒伪劣的现象,导致市场封锁,供求失衡,价格上涨,一些企业一窝蜂地上马,低劣产品又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市场的无序竞争和落后。其结果是以牺牲资源、环境、损害他人利益而获取暂时性的蝇头小利,不仅破坏了企业正常的区域扩张,形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也直接导致资源的消耗,规模扩张的受损。因为假冒伪劣产品的成本一般来说与合格产品、名优产品也就是低二三十元,但是这种同样占用大量资源的低档劣质品,可能危及消费者的安全,相比而言,风险更高。而持后者观点是脱离实际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个过程的,不讲过程,只要结果是行不通的。所以,我认为针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应当是有质有量,科学协调边规范边发展,边发展边规范:在规范中进步,发展中完善。讲经济建设发展,并不是某地方建了几个厂,上了某个项目,就协调了、就发展了,而是要看你的产品质量、市场的占有率、诚信度,同时既要讲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就是通常说的gdp的数字,也要考虑gdp的构成,如优质产品的数量、市场经济的秩序、环境保护的情况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企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市场准入的一些要求去做,一时达不到的可以积极想办法逐步做到,逐步提高。这样的速度和发展才是良性的、协调的。
第二,从企业自身抓起,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如何解决规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认为主要方面还是在企业本身,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获得最大的利润。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以标准、计量为基础,以产品质量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作保障,以售后服务为措施。形成以质量赢得市场的观念,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具体说,办一个生产企业,首先抓好硬件建设,就是你所生产产品一些基本的工装设备、设施以及采用的标准和技术保障能力、设备安全使用的条件必须具备;其次,要抓好软件建设,主要是制定质量方针、发展目标,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程序文件等等;然后是要以人为本,切实抓好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培训教育,掌握基本的知识,使其能够适应生产的需要。当然还有其他的方面也需要企业去努力做好。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尽量创建自己的品牌,树自己产品的形象,争创国家名牌称号。这样你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你的产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因为消费者在消费时,常把名牌产品和诚信好的产品作为首选。而名牌产品和诚信的获得,往往需要企业自身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和考验。
第三、坚持以服务企业为中心,从帮助指导抓基础工作入手,全面提高质量技术水千。作为我们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第一要务就是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搞好服务,加强综合管理,提高企业技术基础和技术保障能力,这些工作在推进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加入wto后企业之间的紧张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迫切需要了解国际标准水平,掌握国际通行的技术体系,我们必须引导企业wto规则,加大这方面的宣贯力度,促进先进的管理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而先进的生产力主要是指有高素质的人、一流的生产设备设施、先进的原材料。其最终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产品质量既是一定生产力运行的结果,也是检验生产力先进性的标志。而我们对于质量的监督不能仅仅是对产品作最后的鉴定和裁判。更主要的是
把监督寓于企业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中。当前,许多小企业质量意识不强,我们必须以引导为主,加大企业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教育的力度,全面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企业员工的素质,增强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推动大多数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建立起以质量管理为重点的现代企业制度;帮助企业搞好采用国际标准和执行国家标准以及制定企业标准的工作;建立健全质量、计量管理体系:也对企业购置、引进的设备进行质量把关,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设备运行安全等,从根本上解决质量水平、技术水平低下和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与此同时,在企业产品质量达到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要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兴县和名牌战略,帮助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产品免检、原产地产品保护等荣誉称号。并依托名牌产品,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名牌群。对于一些民营、合资企业及个体户、私人等办企业初期时由于不懂法不知法及其他不熟悉有关规定的初次或轻微的违规违法行为,以说服教育、帮助整改为主,处罚为辅或者首次不罚或者从轻处罚。只有这样真正做到以服务促监督,寓服务于监督之中,我们对企业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才能显现出来,我们也成了保护企业的盾牌。
第四、依法行政,打击假冒伪劣,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好范文版权所有本利益。质检部门的工作关乎地方经济发展,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以《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文明执法。这也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但有一点,打假不足为所有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而是为合法经营的企业、名优企业、产品质量合格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那些制假贩假的企业和个人,不是为他们创造不创造什么环境的问题,而是要依法取缔的问题:触犯刑律的,还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这也是“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要做到情为民所系,自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加强对涉及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抓住影响全局、得民心的大案要案为突破口,以市场秩序规范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努力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要做到利为民所谋,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开通便民服务,质量投诉,假冒伪劣、安全隐患举报热线电话12265,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努力提升我市广大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为全市营造良好的消费、竞争、投资环境,为我市经济建设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只要我们充分履行职责,坚持依法行政,切实搞好服务,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大力扶持名优,主动接受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监督,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形象,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使政府满意、受到企业的欢迎、得到社会的认可
第二篇:正确处理工学矛盾,保证教育实践质量
正确处理工学矛盾,保证教育实践质量
工学矛盾是各级组织培训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分析起来,主要是指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既要完成各项任务,又要开展培训、学习,由于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两者之间难免出现协调不好、兼顾不到的状况。究其原因,首先是传统观念的使然。我们习惯于整天与硬邦邦的工作任务打交道,忽视了培训、学习对提升技能、提高素质、促进任务完成的作用。其次是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由于我们都是在基层从事具体的操作性工作,工作忙、任务重。连队的安全问题带来的压力占据了内心的主导地位,结果必然是,每当工作和培训、学习相遇时,培训、学习总是处于次要方面,让路于工作。
一.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首先要明确自己为什么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处。学习的目的在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而不是为了“坐着休息”,“闲着聊天”“走马观花”,真正把学习作为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提高自身的社会阅历,增强自身工作技能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只要抱着这样的目的,学习才会有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才会有所收获。
二.工学安排要合理,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效果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下,但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学习方法既有很大差异,又有适合自身特有的固定规律。既不能因为工作原因就不学习,也不能因为学习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怎样做到“鱼与熊掌兼得”,让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这就要求我们分清工学之间的轻重缓急,有些内容是现学现卖,有些内容是缺什么补什么,干学结合、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工学关系,实现工作与学习的双赢、共赢。
我们常常把“工作”与“学习”对立起来。为此,我们必须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而言,“工作”与“学习”确有“冲突”的一面,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二者又是可以相融、互促的。例如,当“工作”与“学习”的内容趋于一致或接近,二者就能和谐统一,实现同频共振、相得益彰。以教育实践活动而论,我们学习的是如何走群众路线,实践的也是走群众路线,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落实方式,处理得好,就可以从“对立”走向“统一”。因此,我们要消除对于“工”与“学”的对立情绪,从哲学的角度处理好二者关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三.解决工学矛盾的几点思考
要标本兼治,我们必须真正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从根本上为处理好“工学关系”创造条件。
(一)要更新培训理念。“培训是一把手工程,培训是第一道工序,培训是对官兵的最好奖励”。这些理念,必须要让每名官兵深入其中,亲身体会培训是“一把手”工程,必须从“一把手”自身抓起。
(二)培训工作有一个科学的,务实的定位。我们经常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必要的环节繁琐化,唯恐内容少、时间短、难达效,为基层设置过繁的环节、过多的检查、过重的“作业”,让基层难承重负。俗话说“欲速则不达”,“速度”要以质量为前提,这才是有效的“速度”。凡是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凡是可进行可不进行的检查坚决不检查,凡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坚决摈弃,让培训内容多一些“去伪存真”。
(三)为受训学员解决后顾之忧。为了能让受训的干部能够安心培训,我认为应该最大程度减少或暂停在培训学习期间的工作任务,让培训的干部安心学习解除为顾之忧,同时,在家主持工作的干部应该军、政一肩挑,给培训的干部能够顺利完成培训任务提供有力的措施保障。
总之,“工学矛盾”由来已久,但越是工作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越要精心安排、精打细算。这就要求我们,既保质保量,又不搞“疲劳战术”,努力做到把学习激发的政治热情转化为现实的能力素质提升,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
第三篇:质量技术监督与构建和谐社会
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重要话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5年政府突出抓好的三方面工作之一,就是着力建设和谐社会。为此我县开展了“‘四问’大讨论”暨“为上犹发展建言献策”的专题调研活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我们对此深感责任重大。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和
谐和创业、富民兴县的决策,我们应该把质监工作主动融入“和谐创业、富民兴县”活动中去,努力提高质监工作有效性,服务企业,服务上犹经济。全面履行职责,积极抓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强化日常监管,引导企业诚信守法,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
一、假冒伪劣,社会和谐的一大障碍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讲法治,讲诚信。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我们认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违反法律法规,不法生产厂商无信无行地造假制劣,其结果是因猜忌货物真伪而离间人际关系,诚信缺失,友爱无存。假冒伪劣的存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障碍。
二、打假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假冒伪劣的问题日益突出,也成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近几年来,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两项主要任务。《产品质量法》颁布实施以前,质量监督的传统做法是依据产品标准来检验产品质量,在《标准化法》颁布实施以前,更多的做法是用同一的产品标准来检验同一种产品的质量。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这种质量监督检验的做法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不同的消费层次对产品有不同的需求,不同地区的群体由于生活习惯、各方面条件的差异,对产品也有不同的需求,用同一标准强求一律的做法显然是不利于提高产品的适应性的。《标准化法》规定将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是增强产品适应性的明智之举。《产品质量法》规定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依据除了产品标准之外,还可以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作为判定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依据。这里同样是考核产品的符合性,但已经融进了适应性的成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质量监督工作的侧重点应当放在规范市场、打假治劣上,应当通过 对产品符合性的监督检查,发现并惩处那些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努力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满意放心的购物环境;同时,还要通过质量监督,对那些质量意识差、忽视质量管理、产品不具备符合性的企业提出警告批评,督促其提高产品质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则应放在扶优扶强、引导消费、服务企业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督促其提高产品质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则应放在扶优扶强、引导消费、服务企业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督促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上,通过帮助企业增强产品的适应性,即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综上所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两项职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两项职能的目标是一致的: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确保入世后我国的经济能够更加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管理体制改革中质量管理的职能划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后,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的整体职能远不止1 1=2的功效,而应当是乘法甚至是倍数的整体功效。
三、食品打假安民生“阜阳劣质奶粉”、“广州散装假酒”、“四川毒泡菜”……,接二连三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令老百姓人心惶惶。虽然2004年的食品打假工作卓有成效,但是时有发生的因假冒伪劣而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依然在老百姓心头积压了一片阴影。正因如此,食品质量安全成为群众共同关注的话题。对此我认为,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而假冒伪劣不除,特别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对建立全社会诚信友爱的氛围构成极大危害。上犹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今年的工作方案中就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管制度。选择群众比较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布,使群众对这些食品的安全状况有所了解,便于购买,并且把这种制度坚持下去。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和预警体系,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做,才能使老百姓充分享受和谐
第四篇:质量技术监督与构建和谐社会
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重要话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5年政府突出抓好的三方面工作之一,就是着力建设和谐社会。为此我县开展了“‘四问’大讨论”暨“为上犹发展建言献策”的专题调研活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我们对此深感责任重大。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和谐和创业、富民兴县的决策,我们应该把质监工作主动融入 “ 和谐创业、富民兴县 ” 活动中去,努力提高质监工作有效性,服务企业,服务上犹经济。全面履行职责,积极抓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强化日常监管,引导企业诚信守法,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
一、假冒伪劣,社会和谐的一大障碍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讲法治,讲诚信。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我们认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违反法律法规,不法生产厂商无信无行地造假制劣,其结果是因猜忌货物真伪而离间人际关系,诚信缺失,友爱无存。假冒伪劣的存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障碍。
二、打假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假冒伪劣的问题日益突出,也成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近几年来,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两项主要任务。《产品质量法》颁布实施以前,质量监督的传统做法是依据产品标准来检验产品质量,在《标准化法》颁布实施以前,更多的做法是用同一的产品标准来检验同一种产品的质量。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这种质量监督检验的做法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不同的消费层次对产品有不同的需求,不同地区的群体由于生活习惯、各方面条件的差异,对产品也有不同的需求,用同一标准强求一律的做法显然是不利于提高产品的适应性的。《标准化法》规定将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是增强产品适应性的明智之举。《产品质量法》规定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依据除了产品标准之外,还可以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作为判定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依据。这里同样是考核产品的符合性,但已经融进了适应性的成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质量监督工作的侧重点应当放在规范市场、打假治劣上,应当通过 对产品符合性的监督检查,发现并惩处那些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努力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满意放心的购物环境;同时,还要通过质量监督,对那些质量意识差、忽视质量管理、产品不具备符合性的企业提出警告批评,督促其提高产品质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则应放在扶优扶强、引导消费、服务企业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督促其提高产品质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则应放在扶优扶强、引导消费、服务企业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督促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上,通过帮助企业增强产品的适应性,即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综上所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两项职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两项职能的目标是一致的: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确保入世后我国的经济能够更加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管理体制改革中质量管理的职能划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后,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的整体职能远不止1+1=2的功效,而应当是乘法甚至是倍数的整体功效。
三、食品打假安民生“阜阳劣质奶粉”、“广州散装假酒”、“四川毒泡菜”……,接二连三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令老百姓人心惶惶。虽然2004年的食品打假工作卓有成效,但是时有发生的因假冒伪劣而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依然在老百姓心头积压了一片阴影。正因如此,食品质量安全成为群众共同关注的话题。对此我认为,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而假冒伪劣不除,特别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对建立全社会诚信友爱的氛围构成极大危害。上犹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今年的工作方案中就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管制度。选择群众比较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布,使群众对这些食品的安全状况有所了解,便于购买,并且把这种制度坚持下去。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和预警体系,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做,才能使老百姓充分享受和谐社会的温馨美好。令人感到满意的是,在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中,上犹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要求,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制度和措施:实施了“质量安全‘十率’达标试点”工作;开展了“梅岭”有机茶、四元杂交猪两项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工作;实施“三绿工程”,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实施15大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农产品认
型,成为今年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然而,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正视一切有碍形成诚信友爱良好社会氛围的假冒伪劣行为。事实上,假冒伪劣产品目前无所不在,涉及产品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可谓前所未有。有人指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政府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保护公平交易和消费者利益,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以假冒伪劣为首的信用缺失行为每年都使我国付出数千亿元损失的巨大代价,已经成为扰乱经济秩序的“毒瘤”,它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危害显而易见。县政协委员邱启华痛心地说,有些人将重诚信、守规则、讲法律的要义弃之脑后,一种是借着别人品牌产品之誉,不择手段,弄虚作假,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图瞒天过海、牟取暴利,结果常常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弄得真正的名牌产品招牌蒙羞、一蹶不振,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另一种是对历尽艰辛经营起来的知名品牌不予珍惜,为了扩大产量,争夺更多市场份额,可以不顾质量,以次充好,结果欲速则不达,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大量事实说明,假冒伪劣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危及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带来了诚信危机,影响了品牌建设,践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相悖。整顿市场秩序,重在维护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据有关资料表明,打击假冒伪劣的概念从1992年提出,这些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得到了极大程度地遏制。现在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打击假冒伪劣的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艰巨,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是的,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为了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美好目标的早日实现,需要我们勇挑重担、不断前行!
[1]
第五篇:正确处理好医患矛盾
正确处理好医患矛盾,要突出三个“不准”
医患矛盾是新形势下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医学发展进步及义务人员的职业前景。人食五谷,生百病,看病历来是最基础的最直接的名生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医患关系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医患之间,合则两利,伤则两败。正确解决当前医患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医务工作者,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真挖掘医患矛盾的根源,积极寻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方法,努力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群众路线总要求贯穿于临床工作的始终。在医疗纠纷急剧增加的今天,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无形中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了某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攻击和炒作的热点。“收红包”、“拿回扣”、“乱收费”等个别现象被强加在全部医务人员的身上,这种“维稳思想、偏见思想”严重损害着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制约着临床工作的积极性和医学发展的前进步伐。面对现实困难,党员医务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敢于牺牲,勇于同困难作斗争。要树立崇高信念,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工作内容上进一步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在思想作风上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试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用实际行动与群众打成一片,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冲锋陷阵。
一、把握好“我是谁”,使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
只有搞清“我是谁”,才能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医务人员作为社会中的特殊人群,因为健康问题与人民群众有着广泛的交集和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党员的医务工作者应紧紧抓住这一机会,以身作则,服务群众,通过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引领职业风尚,优化行业环境,密切党群关系。正确认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应将群众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拜群众为师,向群众问计。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回应群众、服务群众,把群众的满意度视为衡量工作的硬标准。认清工作职责所在,将个人的日常工作与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力求成为医学界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做促进医患和谐的桥头堡与调和剂。要树立群众是衣食父母,患者是上帝的服务理念,积极改进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态度,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二、宣传好“为了谁”,使职业形象进一步优化
“促进患者康复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医患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做好宣传工作,使患者及社会充分意识到医务人员的工作是“为了谁”的问题,使医生的付出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赏,进而消除人民群众对医院的怀疑之心,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医患和谐与社会稳定。在此其中,党员医务工作者应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致力于医疗质量的优化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应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办事效率,时刻做好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耐下性子。只有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深入群众,勤于同其谈谈心、聊聊天,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所思所想,使医患矛盾有因可循,医疗工作有的放失,从而达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效果。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职业素质,做到勤学习、善交流、精医术。应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将先进医术与优质服务投身于实际工作之中,避免盲目行医、纸上谈兵,杜绝在群众看病过程中出现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现象。通过实际行动使患者消除疑心,增强信心、提高社会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进而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形象。
三、解决好“依靠谁”,使医患关系进一步和谐
要解决好当前的医患矛盾,应紧密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来自群众,始终以人民为靠山。要依靠群众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健全医保体制,合理分散医疗保险,减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的实际负担出谋划策;依靠群众对医药生产、流通、销售领域进行群众监督;依靠群众媒体对医务人员的辛勤工作和先进事迹进行颂扬,对医疗纠纷与冲突进行客观的报道与评论,为促进医患和谐传递正能量。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党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凡属正确的决策必然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群众的行动。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创造,集中群众智慧,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贡献力量。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解决好党群关系的制胜法宝。在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伟大征程中,各级党员干部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不断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