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2019-05-12 11:1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篇:2014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4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知识导学】

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古代从师学习的故事:

(1)先师百人:齐国名臣晏婴勤奋好学,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他都去拜之为师,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相传他有“先师百人”,因此他学识精深,能言善辩,成了齐国名臣他多次代表齐国出使,不辱使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2)程门立雪: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去洛阳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他们不愿打扰,就静静地肃立在门 1

前的雪地里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让他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

(3)卖衣求师:南北朝时贾思伯、贾思同两人求学于老师阴凤门下,由于家贫,只好把身

上穿的衣服典卖出去,筹集学费。人们为他们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便凑了不少丝绸之类的物品让他们去送给老师,阴凤知道实情后,坚决不肯收礼这则卖衣求师的故事便成了千古流

传的佳话

【学习过程】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愚(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郯(tán)

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2.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是这样

3.用“”给句子断句: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指出下列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②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一般人今:许多人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2.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②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3.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⑤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⑥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⑦不拘于时(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⑧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宾语)

4.词句辨析

①解释下列句中“师”字的含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学习道理)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的道德风尚)

或师焉,或不焉(从师)惑而不从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不耻相师(学习)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③解释下列句中“其”字的含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其皆出于此乎(表猜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表感叹,多么)

5翻译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

【基础练习】

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写出各段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好下表:

段意

论点

第一段: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二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三段: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原因:鼓励后学

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

照应上面两个分论点

二.研读文章:

1.作者是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答案: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从课文第二段,我们可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答案: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

A.“今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

B.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

于其身耻师大遗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讽刺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 群聚而笑之

【拓展练习】

阅读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用“”给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仆道不笃

⑥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译:

②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译:

4.本语段主要运用了的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唐王朝的什么社会现象

参考答案:

7.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8.①专、深厚②从师③指态度严正不屈④就⑤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 ⑥冒犯学生

9.①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

②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

10.例证师道衰落

【课外研讨】

.讨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答案: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现在的“道”指的是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啊!

第二篇:高中语文《师说》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自渎、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重点、难点分析

1.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

用心爱心专心 1

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ou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从师cong

读书 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

聃dan 蟠pan 苌弘chang近谀 贻

冉ran 潘pan 无长无少zhang 须臾 怡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4.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五)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六)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

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作业布置:背诵全文完成相关练习

第三篇:高中语文《师说》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三的第11课《师说》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课标、教材和学情

(一)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关于课标的解读:

据《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应该落实以下任务:

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 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1新教材编写分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2《师说》一文的教材地位: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并且处理成自读课文。我想,当成自读课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为一;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此为二。以上两点,成为自读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四)关于学情

高一304、310两班基础不同,语文水平差别较大。虽然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尤其310班。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用心爱心专心 1

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够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②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 重点: 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 难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 法

①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 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③ 质疑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向学生质疑。特别是课文字词的疏通翻译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我在304班采用的是三步走的方式,课前预习,圈画字词障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课上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④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教 法

①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 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

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导语设计: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说法,“臭老九”之称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2、整体把握(共15分钟)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抽查学生朗读课文(4分钟)

(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3)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4)齐读(4分钟)

(5)理清全文思路(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二段(共20分钟)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讲解对本段的字词积累,疏通文意(3分钟)

②学生补充积累到的字词,并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10分钟)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5分钟)

④学生试背诵第一、二段中的名句(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三四段的疏通理解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说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对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背诵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背诵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的记忆情况。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

第四步,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一,抄写积累到的名句;二,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四篇:高中语文《师说》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

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时数 四教时

第 一 教 时 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作者介绍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从师):今之世(指唐代),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当时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试读全文,要求读出语气,读后画出关键语句。

要先提示学生注意柳文中“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这句话。说明韩愈此文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遭到许多人的指责和谩骂。作者旗帜鲜明,敢于对搞流俗,就不可避免地要刺痛一些人,即柳文中所说的“群怪”。了解这一点,并在试读一启遍之后将课文中下面两类语句画出来,他细加以品味,就可以读出语气了。

一类是阐述正确主张的语句(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类是批判劣时尚的语句(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每一类能画出2句~4句即可,不要求全部画出,因为目的是为连贯记诵寻找支撑点和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五、指导自读课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一)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ou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从师cong 读书 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 聃dan 蟠pan 苌弘chang近谀 贻 冉ran 潘pan 无长无少zhang 须臾 怡

(二)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3.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四)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1)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①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③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用心 爱心 专心 3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⑤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3)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②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段 意 论 点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感也难矣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第 二 教 时 教学目标

分析第一段,理解文章第一段的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文章第一段的内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七、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全段用总提分承方式:前两句总提,中间两句承“解惑”,后三句承“传道”。据此全段分三小层,即教师的任务、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择师的标准为全篇立论的依据。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二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三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这两面三刀个分句表明贵贱长少不是择师标准。“五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这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后几

用心 爱心 专心 5

句说的才是择师标准。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用下面两句话跟原句相比,看看语气有什么不同: ①人非而知之者,岂能无惑?

这是一个简单的反问句,不如原句用“孰”,有照应下文“古之圣人”的作用,强调无人例外。

②其为惑()终不解矣,其闻道()固先乎吾。这个句子不如原句用“也”表示提顿,有醒示读者的作用。第 三 教 时 教学目标

分析文章第二段,理解文章第二段的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文章第二段,理解文章第二段的内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分析第2段:

这段内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篇幅又长(240)字,可分为三层练习背诵,最后连贯起来背诵全段。

1. 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1)第一层:(开头至“其皆出于此乎”)

①首句是提挈全段的,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这句话前人认为是“似起似承”,是因为它既提示了本段的内容(将论述“师道之不传”的危害及原因),又兼有过渡的作用(上文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由此开始说“今”)

②本层用“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做对比论述:先对比学风(“从师而问”和“耻学于师”)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后对比结果(“益圣”和“益愚”)。“今

用心 爱心 专心 6

之众人”,指士大夫之族,文言文中常有这种以全代偏的辞格。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③品味虚词:下面风句话如删去加点的鹧词,语气就会发生变化。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慨叹之意不足)犹且从师而问焉(无强调之意,“犹”、“且”属“重言”)。

其皆出于此乎(原句以疑问表肯定,颇有风韵,改为直陈就显得平淡无厅了。)(2)第二层(“爱其子”至“吾未见其明也”)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①“惑矣”是本层“文眼”,为下文“小学而大遗”张本。

②“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是交错的句法,又含倒装成分,使长句化短,如此行文方有波澜;如改为“不知句读而从师,不解惑而耻学于师”就平平淡淡了。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③“吾未见其明也”,语气和缓,以此作结可以发人深思;如改为“此真不明者矣”,则质直而缺少内蕴。本层不是作者批判的重点,以语气和缓为佳。

④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3)第三层(“巫医乐师”至段末)

①这一层是本段的重点。作者锋芒毕露,以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耻相师”作对比,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表现极尽揶揄之能事,使其“尊严”扫地,这自然会招致“群怪聚骂”。

②“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③要点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因为这揭露了门第凤念对择师的危害。作者针砭时弊,其主要目标在此。这两句照应开头“无贵无贱”一语。“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

④“彼与彼年相若也”照应开头“无长无少”一语。

⑤提示章法特点:“师道之不复”照应本段开头“师道之不传”,已将本段收住;下文却又奇峰突起,说“君子”之志反不如“小人”,而后以“可怪”作结,大大加强了批判的力量,读之便觉余味无穷。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⑥根据提示品味下列虚词所表达的语气。

用心 爱心 专心 7

“呜呼”和“嗟乎”能否互换位置*有时区别不严格,但在本段中则显然有别,“呜呼”表示悲叹,“嗟乎”表示慨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可否省去?(去掉“乃”就成了客观叙述;加“乃”,有出人间外之意。

“其可怪也欤”能否用“怪哉”来替换(“怪哉”有不可解之意,不好;“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欤”,更有发人深思之意,是带有讽刺意味的感叹句,在讥讽之中兼含劝谕,这才合乎作者意图。

以上分层是为了诵读的方便。可以再按理路分层;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第二层(“古之圣人„„官盛则近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先总提后分说说,归结为了门第观念作祟;第三层(“呜呼”到段末)归纳本段主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第 四 教 时 教学目标

一、分析文章第三、四段。理解文章三、四段的内容

二、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分析文章第三、四段。理解文章三、四段的内容

二、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分析第3段:

1.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2.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圣人无常师”,是本段立论的出发点。这句话是《左传•昭公十七年》杜预注中的有的原话。意思出于《论语•子张中子贡称赞孔子的话:“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所以韩愈在下句引孔子师事苌弘等四人来证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是作者评论的话,其下省略“而孔子师之,其何故哉”之类的话,所以接着用孔子的话作答„„此为前一层。

3.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再用“是故”引出作者的结论:“闻道”照应开头;“术业”是新的论点,这是从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和孔子师事郯子之徒的事实中推出来的,使全文立论更为完善。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二、分析第4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8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这一段能不能移至开头,再在段末加上“其文曰”三字引出下文?

明确:“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明所指,不如卒章显志为好„„借李蟠树立榜样。

三、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用心 爱心 专心 9

第五篇:高中语文《师说》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三的第11课《师说》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课标、教材和学情

(一)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关于课标的解读:

据《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应该落实以下任务:

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 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 1新教材编写分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2《师说》一文的教材地位: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并且处理成自读课文。我想,当成自读课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为一;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此为二。以上两点,成为自读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四)关于学情

高一304、310两班基础不同,语文水平差别较大。虽然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尤其310班。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够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②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 重点: 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难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 法 ①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② 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③ 质疑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向学生质疑。特别是课文字词的疏通翻译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我在304班采用的是三步走的方式,课前预习,圈画字词障碍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课上质疑,师生共同解决。④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教 法 ①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② 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

用心

爱心

专心

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导语设计: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说法,“臭老九”之称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2、整体把握(共15分钟)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抽查学生朗读课文(4分钟)(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3)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4)齐读(4分钟)

(5)理清全文思路(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二段(共20分钟)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讲解对本段的字词积累,疏通文意(3分钟)②学生补充积累到的字词,并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10分钟)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5分钟)

④学生试背诵第一、二段中的名句(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 三四段的疏通理解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 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用心

爱心

专心

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背诵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背诵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的记忆情况。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

第四步,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一,抄写积累到的名句;二,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用心

爱心

专心 4

下载2014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3

    师 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11《师说》学案(新人教 必修第三册)

    11《师说》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高中语文《项链》教案3粤教版必修3(5篇)

    《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1.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 2.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高中语文《品质》教案 苏教版必修3

    《品质》教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结构,学习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2.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1.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

    《师说》教案(必修三)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

    【金识源】高中语文 3.11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合集五篇)

    《师说》 教材分析 《师说》是人教新课标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尊师重道的论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有力批判士大夫的愚顽可......

    政治:1.2.2 《文化塑造人生 》教案(新人教必修3)

    2.2 文化塑造人生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

    高中数学 1.3进位制教案 新人教B版必修3

    §1.3进位制 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进位制与十进制之间转换的规律,会利用各种进位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联系进行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转换。2学习各种进位制转换成十进制的计算方法,研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