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影响的调研建议[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11:4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影响的调研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影响的调研建议》。

第一篇: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影响的调研建议

今年春节刚过,农资市场一遍繁忙,大批的特殊用户----农民纷至沓来,有的聚集在农资摊前讨价还价,有的走东街跑西城,四处打听农资产品的最低价格,反正为的是一个目的----购买到价格合理,质量保证的春耕农资商品,为弄清我区农民为什么这样关注、关心农资价格?笔者近日走访了** ** ** 等六个乡镇的部分农资商品经营商和80多位农

民朋友,从整体情况来看,农资价格上涨给粮食生产、农业增效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现综述如下:

一、农资价格上涨情况综述

1、化肥 尿素:40公斤装,2007年价格74元/袋,2008年3月25日,**区部分农资经销商已涨至85元/袋,平均每袋上涨了11元,涨幅达14.86%。磷肥:25公斤装,2007年价格12.5---13.5元/袋,2008年3月25日多数商贩已涨至18.0---18.5元/袋,平均每袋上涨了5.25元,涨幅达34.55%。复合肥:25公斤装,2007年价格29.5---30.0元/袋,2008年3月25日多数商贩已涨至38.0---40.0元/袋,平均每袋上涨了9.25元,涨幅达31.1%。

2、农膜 农资市场中等质量的农膜综合价格:2007年价格12.5---13.0元/公斤,2008年3月25止,多数经营商贩已涨至15.0---15.5元,平均每公斤上涨了2.5元,涨幅达19.6%。

3、农药 杀菌剂类:10克袋装综合价格价格:2007年价格1.3—1.5元/袋,2008年价格普遍涨到1.8—2.2元/袋,平均每袋上涨0.6元/袋,涨幅达42.85%;二两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07年价格2.6—2.8元/瓶,2008年价格普遍涨到3.0—3.5元/瓶,平均上涨0.55元/瓶,涨幅达20.37%;300克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07年价格7.0—8.0元/瓶,2008年价格普遍涨到9.0—10.0元/瓶,平均上涨2.0元/瓶,涨幅达26.67%。杀虫剂类:10克袋装综合价格价格:2007年价格1.2—1.4元/袋,2008年价格普遍涨到1.8—2.0元/袋,平均上涨0.6元/袋,涨幅达42.85%;二两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07年价格2.4—2.6元/瓶,2008年价格普遍涨到3.0—3.2元/瓶,平均上涨0.6元/瓶,涨幅达24%;300克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07年价格6.5—7.5元/瓶,2008年价格普遍涨到8.5—9.5元/瓶,平均上涨2.0元/袋,涨幅达26.67%。除草剂类:10克袋装综合价格价格:2007年价格1.0—2.0元/袋,2008年价格普遍涨到1.8—2.5元/袋,平均上涨0.65元/袋,涨幅达43.33%;二两瓶装综合价格价格:2007年价格7.0—8.0元/瓶,2008年价格普遍涨到8.5—10.0元/瓶,平均上涨1.75元/瓶,涨幅达23.33%。

4、农作物种子 杂交水稻种子:岗优系列品种2007年价格24---26元/公斤,2008年价格一般在18---24元/公斤,普遍降低了3---4元/公斤,降幅达16%;优质稻系列品种2007年价格28---30元/公斤,2008年一般在24----28元/公斤,普查降低了3元/公斤,降幅达10.34%。杂交玉米种子:普通杂交玉米品种2007年价格18---24元/公斤,2008年价格一般在13---18元/公斤,普遍降低了5.5元/公斤,降幅达26.19%;特别优秀的高产玉米品种2007年价格22---26元/公斤,2008年一般在20----22元/公斤,普查降低了3元/公斤,降幅达10.34%;但个别品种在个别乡镇由于人为操作,零售价格仍然较高。

二、农资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四类农资价格上涨情况分析中,不难看出,涨幅高低顺序依次排列是:化肥、农药、农膜,农作物种子不但没涨反而有所下降,究其价格上涨的原因有:一是成本的增加。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化肥、农药受原料供应偏紧,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的推动,一路上扬,尤其是煤炭、石油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迫使农资产品生产厂家不断提高了生产成本。二是冰冻雨雪天气的影响,导致部分生产厂家停电停产,据相关报道,西南地区的肥料生产企业因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减产200多万吨,贵州磷肥厂减产达50多万吨。三是运输费用的上涨。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造成汽油价格的不同程度的上涨,继而造成国内交通运输成本的增加,运费上涨,据调查了解,国内运输市场运价上涨2元/吨•100公里。四是国家实行紧缩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综合政策措施,资源配制受限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农资生产厂家扩大生产规模受限较多。

据笔者调查获悉:此轮农资价格上涨中,农资经营商所

第二篇:关于棉花价格上涨对相关企业影响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价格监测中心·41179 关于棉花价格上涨对相关企业影响情况的调查报告

当前正值新棉上市期,棉花价格不仅没有回落,反而呈加速上扬的态势,棉价的持续上涨势必对下游纺织企业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根据省价格监测局《关于开展棉花价格上涨对相关企业影响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近期我市组织专门人员深入棉花加工、收购及服装生产企业展开调查,具体汇报如下:

一、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1)芜湖市繁昌县皖江棉麻有限公司:该公司系原繁昌县棉麻公司整体改制单位,是县较大从事棉麻购销加工企业。公司辖有三山、高安、芦南、马坝四个轧花厂和皖江、高安棉花专业合作社。拥有400型棉花加工线1条,200型棉花加工线2条,各种棉花检验仪器齐全。公司加工生产能力8000吨(皮棉),销售额7500万元以上。

(2)芜湖市繁昌县华阳服装有限公司:该公司是芜湖市民营企业百强之一,是一家从事服装生产和加工企业,始建于2002年11月,位于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国际服装工业园东区,占地面积13320平方米。公司下属有五个分公司,现拥有员工1700人,一整套标准厂房和各类专用及通用生产设备,公司的年产值接近2亿元。

二、今年我市棉花的收购价格和近期棉花价格变动的特征及原因 据了解,我市当前棉花收购价格是:6.1元/斤(4级籽棉),与今年九月初棉花刚开始上市时的收购价格相比,每斤上涨了2.1元,涨

调查报告·价格监测中心·41179

三、棉价上涨对企业生产和销售利润影响情况分析

根据对相关企业的调查了解,棉花价格上涨对棉花收购和服装制作等环节的生产企业影响逐渐显现,各环节生产企业都承担了棉花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企业生产利润均出现下降。

(一)棉花收购企业(皖江棉麻公司)主要从事棉花收购、加工业务,由于今年以来受棉花价格的持续走高,公司用于棉花收购的资金持续增加,这就加大公司资金周转的压力,同时也使得公司的利润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根据调查了解,当前公司皮棉的生产成本已经达到了27500元/吨,与同期市面上皮棉销售价格基本持平,公司已呈现利润急剧下滑的局面。

受今年棉花减产的影响,皖江棉麻公司的棉花收购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公司当前的籽棉库存大概能维持一个月左右,每天大约能收购60—70吨籽棉,每天的加工能力在40吨左右。受困于当前过高的棉花价格,公司为避免运营风险,尽可能的控制棉花的收购进度,减少企业库存。公司人员预测,全年公司籽棉的收购量在1.1—1.3万吨,较往年4.3万吨左右的收购量,下跌了69.77%—74.42%。

(二)服装生产企业(华阳服装有限公司)公司由于主要从事棉纺织企业的下游生产,受上游棉花价格的上涨,公司棉纱(32只全棉纱)的采购价格已从年初的18000—19000元/吨,上涨到现在的37000元/吨左右,涨幅翻一番。再加上今年以来劳动力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进一步挤压了公司的利润空间,使得今年公司利润较往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公司生产的服装大多用于出口,主要是根据订单来

调查报告·价格监测中心·41179 危机中寻找机遇,不断的调整自己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调控手段,积极引导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具体建议如下:(1)切实加强棉花市场调控力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发布信息引导棉花相关企业生产和调配,增加储备能力,适时加大市场投放量。同时进一步加强棉花市场的监管力度,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打击囤货居奇,稳定市场价格。

(2)加大对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努力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弥补市场短缺。同时指导棉农按照我国目前棉厂纱绽的实际拥有量来种植适销对路的棉花,减少棉花种植的盲目性。

(3)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企业应持续抓好降低成本、提高品质,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其中最关键是要抓好自主品牌创建和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寻找替代性材料来减少棉花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研发设计能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

芜湖市价格监测中心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一日

第三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饮料成本影响的调查报告专题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饮料成本影响的调查报告

近期,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着新一轮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巨大压力,导致工业制品和日用消费品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饮料产品中有60%的产品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在此轮以水果、乳制品、糖、粮食等农副产品为主的涨价浪潮中,饮料行业受到较大影响。

为了及时掌握饮料行业情况,真实地反映饮料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中国饮料工业协会通过走访和函调,了解了饮料企业成本上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情况,得出了初步的调查结论,形成本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 饮料行业成本上涨概况

一、饮料行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

调查涵盖了农产品、包装材料、能源等饮料产品基本生产资料,其中饮料行业涉及的农产品包括水果、奶粉、核桃、白砂糖、茶、花生、粮食、银耳等,包装材料包括PET、纸箱、铁桶、铁箱等。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比较,饮料用农产品或初加工后的原料价格涨幅达到50%以上。包装材料的价格涨幅达到20%以上。

1.农产品价格上涨传导

超过60%的饮料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用于饮料加工的农产品主要有水果、奶粉、茶叶、坚果、粮食等。而这些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也是较为突出的。

据调查,今年苹果原料收购价远超过去年800元/吨的价格,特别是到11月份,几乎是天天涨价,到11月29日,陕西省的加工苹果收购价格已经达到1720-1780元/吨的价格,而11月中旬,山西的苹果收购价就已经超过1800元/吨,由于成本传导作用,今年1-10月份浓缩苹果汁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0%,其中浓缩苹果汁依然呈现上涨趋势,11月的浓缩苹果汁价格已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含乳饮料、复合蛋白饮料等蛋白饮料是饮料的主力品类,而奶粉是最主要的原料,奶粉价格的增长速度和幅度都令企业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今年国产全脂奶粉均价较去年均价上涨48%,9月均价较去年同期上涨61%;全国各主要产区鲜奶收购价普遍已经达到3.2-3.6元/kg,且奶价尚没有缓和趋势。

作为植物蛋白饮料的主要原料,今年11月,坚果类原料价格上涨趋势也很明显,核桃已经由今年年初的66000元/吨上涨到77000元/吨,涨幅达17%;花生仁价格从年初的11500元/吨涨至12700元/吨,涨幅超过10%。

白砂糖是饮料最重要的原料。2009年年初,白砂糖的价格为3000元/吨,2010年年初,价格上涨到5300元/吨,到11月中旬,白砂糖价格已经达到7500-7800元/吨,近期有国储糖抛售但价格下降幅度有限,约7000元/吨左右,同比上涨达到70%左右。

其他农产品原料价格上涨情况也令人担忧,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负担。

2.包装材料价格上涨

调查数据表明,饮料生产所需的各种包装材料价格上涨情况不容忽视,主要包括塑料

类、金属类、纸箱等。

饮料包装中80%以上为PET瓶,2010年1-10月PET瓶的月平均价格同比上涨20%,11月则同比上涨50%。作为PET瓶的直接原料,PET切片的价格上涨50%以上。

纸箱价格也由今年初上涨了10%以上;浓缩果汁企业用的包装铁箱、铁桶价格分别上涨了8%和5%。

3.能源价格上涨

随着能源的日益紧缺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天然气、水、电、煤炭等能源的价格均有提高,例如,四川地区天然气价格由年初的1.59元/立方米上调至2.35元/立方米,涨幅达48%;煤炭价格上涨幅度接近20%。

4.劳动力成本上涨

由于生活成本明显提高,饮料企业工人对工资水平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造成企业用工成本大幅提高,而饮料行业是一个吸纳劳动力数量众多的行业,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于企业是个不小的压力。

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饮料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不仅造成由成本飙升而导致的企业经济效益急剧下滑,同时打乱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也使得很多企业技术设备优化升级计划不得不被搁置。

1.成本大幅上升,利税利润降低明显

2010年饮料原辅料和包装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达到20%以上,导致部分企业利润下降50%以上,利税下降20%以上,部分企业出现严重亏损。

2.企业被迫减少原料库存,影响正常生产经营

由于原辅料和包装材料价格居高,企业在购买原材料时非常谨慎,不能像往年一样有正常的备料,尽量压缩库存,用多少买多少,因此将对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3.终端产品调价困难

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和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当前国家要求严格控制物价水平的背景下,饮料企业很难根据成本核算对产品进行调价。但如果没有解决办法,饮料企业就要承受极低或负利润的经营压力,难以长期维系。

4.浓缩苹果汁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加大

尽管浓缩苹果汁价格大幅上涨,但浓缩苹果汁企业并未因此受益,同样身处困境。浓缩苹果汁成本主要受制于苹果收购价,而收购原料所需的现金量很大,由于苹果收购价远远超出预期,企业预算不足加之临时筹措资金困难,致使企业被迫通过“打白条”的方式收购原料,资金相对困难的企业则收果更难,无法大量接收国际订单,多数企业只能低负荷运转。

三、企业已采取或即将采取的应对措施

面对困难,饮料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但是从效果看,企业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

(一)企业已采取的应对措施

1.加强内部管理

目前饮料企业主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内部成本控制等措施来压缩成本,但是这样做的效果远远无法与成本上涨相抵,特别是对于管理比较成熟的企业而言,通过这些措施来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效果更是有限。

2.调整产品结构

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不少企业从成本和利润率的角度考虑优化了产品结构,停产了部分小品种,但效果有限而且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营。

3.有限的预警措施

部分企业建立原材料预警机制,在预计涨价的前提下,预先采购储备一定量的原物料,以降低涨价影响。这样的措施更加了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提高了库存成本、同时也增

加了企业风险。

(二)如果成本进一步上涨,企业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1.提高终端产品销售价格

如果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迫于无法承担长期亏损的压力,企业很可能提高产品销售价格,以部分弥补因成本大幅提高造成的利润损失。

2.通过裁员压缩成本

尽管饮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离不开工人,但是权衡长期亏损对企业的危害,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通过裁员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成本。但这会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并产生一定数量的新增失业人员。

3.个别企业或个别品种停产

由于难于支撑成本上涨压力,为了避免过度亏损,部分企业不得不暂时停止生产部分呈现负利润状况的产品,个别企业则可能完全停产。

四、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在当前饮料原辅材料、包装材料、能源等基本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而产品售价不易提高的情况下,饮料企业依靠自身能力已经很难维系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饮料企业将面临直接或间接地缩小生产规模,这势必会影响就业、影响纳税、影响“十二五”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饮料行业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理解,群策群力寻找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出路。

第二部分 高成本时代的企业出路

鉴于以上对饮料产品成本上涨现状的分析,充分考虑到行业发展、企业的承受力、员工及农民利益、国家税收,提出如下建议:

一、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消化成本上涨因素

饮料价格既与生产成本相关,又与消费者的接受度有关,企业应根据原辅料及包装材料价格的上涨情况,首先从强化管理入手降低成本,抵消部分涨价因素;在确定成本与价格关系时,要兼顾员工就业、对上下游企业的影响,科学合理地为产品定价,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可持续发展;尽量避免饮料价格的大起大落,做到市场的平稳变化。

二、转变“价格战”的营销方式

由于饮料市场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各大饮料企业经常大力度投入搞各种形式的消费者促销活动,是“价格战”的表现形式之一。这种运用“价格战”的营销方式,在产品毛利率较好时,有利于企业在短期内扩大市场份额,但在高成本时代,这种方式对企业和行业都将带来不利影响,并最终影响到饮料消费市场。

在高成本时代,企业应研究消费需求变化,营销方式应从“价格战”转向饮料品质更高的“差异化”生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三、为涉农饮料企业提供农产品价格补贴

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达到“惠农”目的,这也符合饮料行业惠及三农的发展思路。但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饮料企业身处困境,建议政府对于原辅料涉农的饮料企业提供农产品涨价上涨补贴或加大农副产品抵扣税金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企业正常生产带来的困难。

四、优化税收政策,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原料成本的上涨使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亏损,如果国家能够在税收方面给予饮料企

业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其负担适当减小,将有助于饮料企业正常经营。

1、建议国家进一步扩大增值税征管范围,减少营业税纳税条目

尽管在增值税改革后,机器设备可以抵扣进项税,但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厂房基建费用仍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施工单位在造厂房时,尽管取得了钢材、混凝土等增值税发票,但施工单位缴纳营业税,取得的增值税发票无法抵扣。而工厂取得施工单位开具的工程发票后,也无法抵扣进项税,造成了重复征税。建议进一步扩大增值税征管范围,减少营业税纳税条目,避免重复缴税,降低企业负担。

2、进口设备增值税在进口环节直接免税

因企业从购进设备到最终顺利投产,一般需要一段时间,在投产前建造厂房、采购设备、招聘培训等均需要大量资金。新增值税法实施后,进口设备的增值税虽然可以抵扣,但从企业支付增值税到最终实现抵扣,存在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因此,建议对于进口设备增值税的征收由目前实行的先征收后抵免的政策更改为进口环节直接免税。

3、适度降低增值税税率

目前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急需拉动国内消费,扩大内需,以推动经济发展。目前全国增值税率主要为17%,饮料涉农企业购进农产品原料的增值税为13%,但饮料企业需要按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显然税负不合理。因此,建议适度降低增值税税率,调整涉农饮料制造行业增值税率为13%或15%。

4、适度降低所得税税率

目前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2010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着新一轮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巨大压力,企业利润大幅度降低,企业负担日益沉重,建议适度降低涉农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第四篇:对农村市场和农资市场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当前农村市场和农资市场存在的问题

1、农资经营行为“乱”。主要是进货渠道乱、价格乱、品种乱、管理乱,无序竞争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一些经营户,在农资销售旺季时经销农资,多以杂货店、百货店的形式出现。极少数经营户对食品、服装、化肥、农药等混和经营,未能严格分开,危及食品安全与生命健康,存在着二次污染的可能。

2、农资经营主体“弱”。调查发现,农资市场经营主体有三种类型,一是个体工商户,这是当前农资市场经营的主要力量;二是农技人员自己承包经营,有一定的技术服务水平;三是原供销社解体后,原职工个人经营。多数农资经营主体实力较弱,一旦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无赔偿能力。

3、农资经营布局“散”。由于农村存在着自然村落和农村地域广博,无论交通是否便利,农资经营户都会在各个村落中存在。这样农资经营网点星罗棋布,既形不成规模,其布局也不尽合理,又无相关证照。给行政执法监管也带来一定难度。

4、法律法规的滞后,导致化肥农药无照经营较多。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第十八条“下列单位可以经营农药:

1、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

2、植物保护站;

3、土壤肥料站;

4、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

5、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

6、农药生产企业;

7、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经营单位”的规定,化肥也只能农资公司、供销社已改制,农业“三站”和化肥生产企业经营,这些经营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化肥、农药无照经营现象较为普遍。

5、农村食品安全是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制售有毒有害食品、不合格食品、过期变质食品、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比较突出,严重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二、对农村市场和农资市场监管的建议

1、要严格涉农经营的市场准入。尤其是经营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农资、种子、农药、化肥等企业,不仅要审查经营主体资格,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把好农资商品的货源进出环节,建立完善农资商品质量保证制度。

2、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指导和督促农村市场经营者建立健全“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选择一些管理规范的农村市场经营者,建立进销货台帐、进销货发票,农村食品质量信誉卡、农村食品质量责任书,推动诚信经营,不断提高农村市场监管效能。对涉嫌坑农、害农、损农的违法企业,也要进入企业信用体系“黑名单”,对其实施市场禁入,并追究其违法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把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3、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在农药市场管理中,工商部门负责农药经营的注册登记(即颁发营业执照)、假农药、劣质农药、虚假农药广告的查处,依照《农药管理条例》第五条“国务院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农药登记和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县农业局设置有专职农药监督管理机构,农业部门是农药监管的主管部门,工商部门应主动与农业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整合执法资源和执法技术,进一步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清除高残留剧毒农药。

4、按照“三定”方案加强对化肥的管理。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生产领域的商品质量管理工作,工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管理。为了杜绝劣质化肥进入流通领域,从源头上加大管理,彻底杜绝不合格化肥流入市场,确保农业增产增收.5、严把农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加大对超范围经营的查处力度。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先证后照,把好农村食品市场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凡未取得前置审批许可、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一律不得核发营业执照,坚决依法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

6、严格食品质量管理,加强对食品质量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全程监管。一是严把食品入市质量关,健全完善食品市场准入体系,从源头上确保食品质量。二是严格食品质量监测,按照企业自检、消费者送检和工商机关抽检的办法,健全完善食品质量监测体系。三是严格食品退市的监管,健全完善对不合格食品实施行政强制退市和经营者主动退市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确保不合格食品规范及时退市

第五篇: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为了确保我市粮食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市委办公室的文件指示精神,现将我市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调查综述如下。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濉溪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

19、皖麦

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濉溪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濉溪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今年,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实施“212强龙工程”,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市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植,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其次,要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粮食园区建设为平台,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下载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影响的调研建议[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影响的调研建议[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两年多来,受石油供求、地缘政治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持续大幅攀升。作为全球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无论是......

    我县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建议

    一、当前生猪肉品市场肉品供求及其价格情况二、我县县城农贸市场猪肉上市及生猪主要来源渠道今年5月,县城生猪定点屠宰总量为756头,日平均24.38头,肉品总量56700公斤左右,日均上......

    做好粮食生产的建议

    做好粮食生产的建议 我国粮食连续六年丰收,国家粮食储备充足,近几年库存结构和地区分布也有较大改善,特别是我国粮食依靠自主生产,抵御国际市场粮价冲击的能力较强,保持粮价稳定......

    关于燃油价格上涨对消费者购车行为产生的影响的报告

    关于燃油价格上涨对消费者购车行为产生的影响的报告 4月7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发出通知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在都江堰,以97#汽油为例,价格首次突破8元,涨至8.03元。鉴于油价的持续......

    稳定粮食生产调研措施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问题是重大战略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尤为重要。2008年全球出现粮食危......

    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5篇)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为了确保我市粮食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按照......

    疫情对金融影响思考建议

    疫情对金融影响思考建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疫情也对我国金融安全产生了一定影响,由此,当前应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对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以及经......

    对调研工作的建议

    对调研工作的建议 对调研工作的建议 在中央关于走基层,接地气,察民情,解民忧的精神指引下,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和退居二线人员纷纷下基层调研,针对好的做法提出推广意见,对不足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