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2 11:5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范文模版)》。

第一篇: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范文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 作者:乔鑫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2期

[摘要]阐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和自身因素,分别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困难;从企业用人理念和环境来分析导致企业用人难的现象。面对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作者提出从大学生综合素质、传统就业观念和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来解决这一矛盾。

[关键词]就业;市场;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52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08-0

1目前,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用工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社会普遍现象,而企业用工难是近几年突出体现出来的,2010年尤为突出。

一、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普遍现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多种多样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教育,在人们的思想里留下了根深蒂固的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就是为了步入仕途,改变生活状况,这种观念对大学生选择就业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下的“干部意识”至上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白领情结”,使每个大学生都愿意到大都市、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好企业就业,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就业趋向。同时,社会也缺乏独立创业环境。优秀人才不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而用人单位注重学历,论资排辈;重视人际关系,不重视才能的用人理念,也将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取向。

(二)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大学生及其家长在报考志愿时对专业不了解,对该专业学什么将来做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凭感觉,跟风报考。再加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和市场接轨,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当前,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已经考虑市场的需求,但在录取过程中不加调控。首先,一些高校在设置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知识面较窄,这样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少。其次,某些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不合理,落后于社会现阶段发展的需求,没有与时俱进,没有从社会需要的实际出发。高校所用教材已经陈旧、教学计划及模式均已落后,因此,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就业指导过程较短,同时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乏主动性,就业指导内容还不够科学,就业指导形式过于单一,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三)学生报考不均衡

一些热门专业报考学生太多,而一些冷门专业则报考太少。学生和家长不能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从而导致就业非常不均衡的现象出现。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源头找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就业。首先,引导改变就业观念,逐渐改变传统观念。大学生就业思维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职业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兴趣变化和志向的转变以及就业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要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把就业指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任课老师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它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同时,家长应从小向孩子灌输艰苦创业的观念,放弃好逸恶劳走捷径的思想。其次,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产品”,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尽早让学生与企业接触。一是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了解企业需要学什么样的知识,从而为今后在大学里的学习做到有备而来。这样学生在大学的学习期间能做到有的放矢。二是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二、企业用工难问题剖析

近几年由于经济发展,企业设备更新换代需大批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出现了招工难,留人难的现象。大致有以下原因:企业由于设备、技术更新换代,过去用农民工已经不适应企业的要求,再加上近几年国家的惠农政策,农民不愿出去打工;现在虽然有大批高职毕业生,但大多是80后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业期望值太高,不愿意到企业一线工作,导致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工人;部分企业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跟不上,企业工作环境比较差,企业管理缺乏人性化,留不住职工。面对上述问题,实行校企合作是最佳的解决办法。首先,校企合作使学校培养了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摆脱了学校办学的盲目性,更市场化。其次,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触具体工种,能了解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再就是企业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能更多地了解学生,从而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用工荒PK就业难 “大学生赚不过农民

工”?

前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全国“两会”以及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对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表明,“供需失衡、同专业人才过剩、薪酬低”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鲜明特点。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还在继续恶化。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俨然成为一个影响国民教育和经济两大领域的社会问题。

在大学生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同时,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出现了“用工荒”。“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看似矛盾,却同时在中国存在着。本文将从原因、对策等方面全面分析这一现象。

原因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大学生的基数成倍增加,从06开始,大学生就业达到扩招后的高峰,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和实际毕业人数严重失衡,求职竞争空前激烈。而另一方面,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却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个失衡的天平显然倾斜得更厉害了。此外就业的结构性也存在严重不足,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由于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成为空白,失去竞争优势,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外很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而企业所需要的是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有经验的人才,只会纸上谈兵的大学生自然不能受到青睐。

而在企业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加之大学生的大量剩余,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选用更加挑剔。一般企业都已停止招纳新手,而选择综合素质好、专业对口的人才。尽管如此,面向大学生的岗位还是能迅速饱和,运气和实力不够的人只能被关在门外。而在大学生“不屑”触及的低端产业,包括电器制造、机械加工、服装制鞋等低端制造业,尤其是需要熟练技工的岗位,却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岗位空缺,这就是“用工荒”的真正原因。大学生和农民工都不具备这些岗位所需要的技术,而拥有这些技术的技工却随着大学生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成为稀缺资源。由次可见,“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并不是矛盾的存在,而是相互助长、共同恶化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趋势是供大于求,就业难势必仍将长期存在,而“用工荒”是暂时的,但是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其后果仍是不可预计的。

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产生原因,当务之急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在这点上,政府应对此有所作为。一方面应该把经济中心调整到科技创新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使企业能吸纳更多高校人才,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另一方面应该保持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注重培养民工技能和素质,在解决“用工荒”的同时,形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链。高等院校方面,在合理确定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改革教育体制。应当结合实际社会需求,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根据专业和方向,有目的给予学生实习机会,帮助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并鼓励学生到企业以外的地方发展,拓宽其就业道路。个人方面,作为大学生首先在在校期间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更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所面对的就业机会也会更多。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要盲目投入热门行业。高新产业并不是就业的唯一出路,技术工人也并不是什么“低等”的职业,应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应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要有“低起点,高目标”的觉悟。此外,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考虑并勇于自主创业。全国多个省市都已实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下,选择合适的行业,以勇于创新、乐于拼搏、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不仅能很好的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能为社会劳动力的供求平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而企业方面,应该摒弃学历的偏见,降低招人的门槛,启用真正适合岗位的人才,实现劳动力价值的最大化,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对于能力和经验不足的员工,应当组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从而弥补“用工荒”所造成的空缺。

总结

从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来看,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社会对“用工荒”问题也因此需要一些时间去消化。根据上文的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它们是社会性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个人、企业乃至家庭等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才能克服,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必需的。

第三篇:浅析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浅析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09市销 林钻 09110214115  摘要: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得尤为明显,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对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并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提出对策

 引言:企业用工荒,是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必经阶段,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的一个缩影。为此本人通过实地采访宁波某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企业方面的调查了解到了一些相关问题,及本人的一些建议。

 调查分析:调查的对象为某塑化厂,招聘对象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与塑化有关的技术型人才,一类是企业管理类及财务类人才,一类是车间的普通工人。在采访该工厂负责人的时候,他向我表示最近确实招工有困难,首先是车间的普通工人,对于这类工人企业对他们的学历要求不高,主要以外省的务工人员为主只要他们肯吃苦耐劳并且接受工厂的薪资,基本都会录用。但是现在的这类工人也不好找,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对工厂的薪资要求较高,对工作环境及工作时间也有较高要求,而这些对于他们这家企业来说很难达到他们的要求,工厂经常性会要求工人加班,虽然对于工人来说也可以选择不加,但如果不加班仅凭基本工资是不够的。负责人向我述说上次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这工作,但仅仅一个月就不干了,原因第一工作太辛苦,第二环境太差,车间里充满了刺鼻的塑料味,第三工作枯燥而无技术含量发展空间有限。这就是第一类人员的招聘难问题,也是对于他们这种生产类企业来说最大的招工问题。第二类是管理型人才,一般的管理类职务他们的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按理说这类员工应该是企业占据主动权,但事实上这类员工的招聘也并不容易,现在的应届毕业生都对薪资要求较高,并且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看不上这样的小企业,他们认为应该进入国企或者是外企在这种小企业是鲜有发展空间的,另外,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少工作经验,虽然理论知识强,但实践不足,刚入职场的他们很难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也是对于应届毕业生无法给予他们满意的薪资的原因。所以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产生了就业难的问题,因为大企业的岗位根本远远无法满足每年海量的应届毕业生。最后一类则是技术型工人,这类工人应该说是当前比较吃香的,对于他们这类生产类企业来说最需要的人才,所以往往企业对这类员工的待遇较高,属于有价无市。综合这家企业面临用工荒问题其实也是代表了广大制造类企业面临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

(一)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两者的信息不对称。千万适龄劳动力上大学被“白领化”,高校扩招给农村适龄孩子更多上学机会的同时,也间接“剥夺”了他们成为产业工人的可能性。据统计,大学扩招从上世纪末5%的毛入学率到2008年已达到23%,大学生毕业后不甘心做产业工人,纷纷扎堆“白领”阶层,导致“白领”严重供过于求。

(二)企业用人机制方面有些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由于生产成本攀高,利润不断缩水,薪酬待遇未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其次中小企业职工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了部分中小企业招工难。

(三)教育制度方面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方向与劳动力需求方向严重脱节。主要在于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相应岗位,而社会紧缺的各种高级技工却又是各大高校不屑于培养的。二是就业供给结构与现实就业需求相背离。普通工人所从事的低端岗位劳动量大且工作时间长,无法吸引大学生,而且新生代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关注的层面更为多样,如开阔视野、增加经历、注重企业培训、晋升。

(四)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方面目前,一些高校大学生自身素质欠缺,缺乏胜任力,学历文凭与实践经验脱节。

 总结: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折射出一个共同的命题,即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同时也提醒我们必须转变“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观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1]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的表现及危害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2]林益彬.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3]戴前虎,刘南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寻[J].人民论坛,2010(8)

第四篇: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统一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与统一

近期,代工企业传出用工荒的消息,同时,在很多地方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这两种听似矛盾的现状并存不得不让人深思。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根源: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2010年则增至630万人。国家有关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一定难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

大学生的“就业难”难在何处?目前,大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不匹配。而普通工人所从事的低端岗位劳动量较大及工作时间较长,这对大学生产生不了多少吸引力,况且,新生代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关注的方面更为多样,如开阔视野、增加经历、注重企业培训、晋升渠道、个人发展等,过多的关注则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用工荒”的出现及原因:“缺工”、“抢人”,成了节后企业老板开工后的第一件大事。很显然,以往仅限于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在今年已向中西部蔓延,规模也由地区向全国转变。“用工荒”的主角是农民工。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企业迁徙,待遇低、新生代农民工怕辛苦又追求时尚生活的矛盾存在外,劳动力结构的不均衡,专项人才的稀缺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有报道说有省份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

人不好招了,原因其实也简单。几十年了,中国的各种经济指标都在增长,但沿海出口型企业普通工人的工资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与此同时,都市生活的成本日益增大,富裕了的沿海城市居民、企业主和来自内地的普通工人之间的财富与生活鸿沟日益扩大。当打工者认识到沿海不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财富梦想之地时,用工荒现象也就自然产生了。

传统发展模式受到挑战: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支撑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这种优势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缘于国人易于满足、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还有打工者对自身权益认识不足的原因。不管怎么说,靠着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今,这种模式遭受了挑战,用工

荒也算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回应。

虽然很多企业为找不到工人而着急,但我们应该更看重用工荒的必然性和它的积极意义。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也将促使那些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变在国内一味压榨本国劳动力、在国际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同时,用工荒也会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使得整个社会正视几十年大发展中被忽视了的人群的正当权益,正视不同群体之间巨大、不合理的收入差异。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统一: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两相并存,确实是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单纯地以传统的就业观念落后等来解释,已经过时,当大学毕业生起薪和农民工之间基本可以划上等号时,再苛求“天之骄子”的眼高手低,显然不太现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用工荒同时遇上了就业难?又该用什么来破解这对看上去相互冲突的矛盾?

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对悖论性存在,既然有用工荒,就不该有就业难。但剖析两者的背后成因,即可发现两者之间又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都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因而,出现用工荒并不能说明就业难问题已经解决了,在低端制造业用工荒的背后,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问题其实很明了,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路径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用工荒在倒逼企业加快转型,不能仅满足于提高工资来吸引农民工,解决暂时的用工荒;同时,企业的升级换代又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难的现实压力。

因此,从某种角度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东部沿海企业要想保持和巩固先发优势,根本出路也只有靠加快产业升级,迅速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

第一,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保持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的同时,在谋求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产业链条,才能解决企业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对于高校毕业生,首先要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要进一步拓宽大

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走自主创业道路。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除改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外,还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效化。

第三,对于农民工,各地政府加大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可定期、定时组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摒弃“唯学历”论的用人制度,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应提高酬待遇和福利保障,从而能够留得住人。

第五篇:就业难与用工慌矛盾解析(最终版)

“就业难”与“用工慌”矛盾解析

当我国各地用人单位都在喊着招人难、用工荒的时候,也有一大部分群体在为就业难而诉苦。这听上去似乎矛盾的说法,却是不无存在的。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用工荒就像断电、停水、缺乏原材料一样,已经直逼企业面临停业、停产的严峻考验。劳动力既“过剩”又“匮乏”,是当前劳务市场的双向矛盾。

近年来大学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客观因素多少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限,以至于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只有待业在家。而这一就业心理也使我国“用工慌”现象愈演愈烈。复旦大学出版的(2005年上海市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大学生最愿意工作的单位所有制按选率高低依次为:中外合资(28.4%)、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23.7%)、外商独资(21.9%)、自营(自己或合伙开公司)(12.8%)、集体(合伙制或股份制)企业(6.6%)、私营企业(3.0%),而对于能容纳较大就业人员的中小型企业虽然放松招人标准,但是毕业生却不屑于这些单位。可见,并非是社会不给大学生就业的机会,而是生活在父母保护下的我们,对社会现实还没有搞清楚,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认为寒窗苦读十数年,踏出大学校门,等着我们的应该是收益可观,亦或权利超然的工作岗位。以一个读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为例。大学毕业的专业是管理,自然希望能够有公司可以看中自己,让自己进入管理阶层,从而一展拳脚,证明自己。但是现实总是异常残酷。从招聘方的角度出发,大学生所具备的仅仅只是专业知识,没有工作经验和对公司相关产业链的深入了解做支撑,大学生所拥有的那些专业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大学生眼高手低,对技术性工人这一职业不屑一顾,而我国做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大国,对技术性工人,需求极大,招收技术性工人出现偌大的缺口,但是却极少有大学生愿意填补。一个大学毕业生直言“我也知道好的技工挣的比白领多,但说实话,一是学校没教给你这个技能,二是不愿意上了大学回头再去做工人。念了这么多年书,如果最后找了份专科生都能做的工作,这样的结果我没法接受。”所以说都是大学生们惯有的心理在作祟。认为读了大学就是高端知识分子,做一个工人,实在是很没面子的事。

用工难表明:劳动力密集型的用工需求巨大,而就业难则表明:人才密集型的用工需求不足。根据这现状,我们国家应该实行经济转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才密集型产业转变。从而改换市场人才需求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改善就业环境。

除应聘就业以外,大学生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这样不但能锻炼自身能力,切实了解社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发挥创业带就业的倍增效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令创业社会化,从而使就业最大化。而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也造成了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

大学毕业便妄想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在就读之时,我们就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设定,了解自己关心的企业的招聘情况,学习与其相关的基本知识,并不

断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以便在以后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再者,我们大学生应该抱着良好的心态,明确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做出适当的选择不要盲从。就职场而言,我们大学生属于弱势群体,但是也拥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年轻以及无限的活力,所以我们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只有从基层做起,将社会现实和理论基础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一种专有能力,这样才能在机会来临之际,扶摇直上,达成自己的理想。同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国家和社会大力的支持。完善大学教育体制,积极推进产学合作目前高等院校依然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学校的培养也需有所加重和侧重。一味地以市场为导向则学校演变成为公司企业快速供应技术员工的培训基地,而只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又使得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劳动力市场。两者的结合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性问题。而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宣传力度不大,很难有效扩大就业岗位。而公共就业服务缺位,包括就业培训、进行就业供需洽谈会、发布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咨询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也需要政府部门设法解决。

下载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的矛盾(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用工荒分析 摘要: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最终都是为了让劳动者拥有更好的生活。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提醒我们再不能抱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

    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 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透过现象和矛盾的表面,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企业的“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这两个现象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两个截然......

    大学生用工荒与就业难论文

    对“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认识近几年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提高(如去年毕业生人数为630万,比2009年的611万多了11万),同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

    用工荒和就业难

    小谈“用工荒”和“就业难”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象及原因 近年来,“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多的困绕着我们,用人单位无人可用,无业人员无工可干,这一矛盾越来......

    大学生就业难

    1.近几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2.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Recently, it gradually formed a phenomenon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 is hard to find a......

    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就业问......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尴尬的大学生群体今年对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说是最亚历山大的一年,因为今年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不仅如此而且今年很多知名企业都在大幅度的进行裁员,这无疑对今年的毕业生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