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文化建设再认识
企业文化建设的再认识
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竞争已从表面上的产品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将会成为企业文化的竞争。也就是说,一个企业要做到最优秀,最具有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文化观上下功夫,塑造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企业民主管理作为组成部分,否者将是不完全的企业文化。为此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炼一种企业精神(含企业之歌)。企业精神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充分挖掘企业优秀文化资源,对企业精神进行总结、提炼和宣传,以推进企业健康、协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点、体现不同行业精神内涵、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得到职工广泛认可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并使之成为职工爱岗敬业、争作贡献的精神动力。企业之歌是企业精神的艺术表现,要积极发动企业职工参与企业之歌创作,汇聚广大职工的智慧力量,弘扬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展示职工风采,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健全一套民管制度。民主管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文化得以发展的制度保证。要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内容包括:职代会制度,职工董监事制度,平等协商的集体合同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还要实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业务招待费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制度等。所有制度达到科学规范、可操性强,有布置、有检查、有台账,制度内容必须以适当形式向群众公开。
(三)建设一批文化场所。文化场所是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的必备硬件。企业工会可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开设职工书屋、培训课堂、健身房等,配备电视、电脑、书报杂志、乒乓球台、健身器械、篮球架等设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对企业原有的文化设施,要进行整合和利用,不重复设置;已具备条件开展此项工作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和规范,切实起到示范推动作用;具备一定条件但还未开展工作的单位,企业上级工会要加大工作指导力度,积极部署,重点推进;暂时缺乏条件的单位,可以按照因地 制宜、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灵活掌握,逐步完善。
(四)培育一支文体队伍。文体队伍是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的基本力量。要培育好以企业职工艺术团为主导的职工业余文艺骨干队伍,组织成立各类符合企业特点的小型体育运动队伍,如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篮球队、长跑队等。建立一份文体骨干名册,抓好文体骨干的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职工文体人才,为他们参加企业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推动企业文化向纵深发展。
(五)抓好一块宣传阵地。宣传阵地是弘扬企业文化的有效载体。要创新宣传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既要保留黑板报、厂报厂刊、宣传窗(栏)等传统手段,更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新的宣传阵地,如网络论坛、视频音频、手机报、QQ群、短信平台等。
第二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几点认识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几点认识
文化建设途径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合理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引导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之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企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下面谈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各民族都在创造本民族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和理念,企业文化则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中所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具有灵魂凝聚、约束向导、激励等作用。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日本经济则迅速发展,大量产品和占领美国市场,严峻的挑战引起美国各界的震惊和反思。经反复研究、比较后发现,成功的企业管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不但注重“硬”管理,更注重“软”管理,即注重企业中的文化因素,注重加强职工对本企业的向心力和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比较的结果使美国学者认识到,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兴衰,由此兴起了全球范围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潮。
企业文化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已形成现代管理从单纯物质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而企业文化则具体体现在不同的企业特色。企业文化又是一种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特别是在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能够产生较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在市场上的竞争,还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或是激励职工共同奋斗,企业文化均可以成为企业的指导思想。
海尔现象启示我们:企业文化之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起作用,是因其对职工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引导。企业文化中所包含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在这种企业文化面前,职工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创造财富,这便是精神变物质的体现。
二、当前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在探索企业文化建设路子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为片面、机械、僵化的现象,具体表现是:
1.盲目效仿,流于形式。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发展了,就跟着效仿,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不顾客观情况、自身特点、东施效颦,盲目学习。不能与优秀企业的理念真正达成共识。
2.概念模糊,文体化泛滥。一些企业把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热衷于活动的轰轰烈烈,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
3.观念守旧,僵硬化继承。主要是对企业文化认识缺乏系统性和创新。认为企业文化就
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永久不变的信条。
这些误区都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为使企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融合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成功经验,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1.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2.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与行为习惯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企业文化必须得到企业全员的认同
要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职工形成同一理念,并贯彻落实。通过在职培训等形式,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系统的认识,让职工人人参与在其中,从“要我这样做”转化为“我要这样做”,才能按照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用文化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4.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企文化蓬勃发展起来,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个性。诸如海尔企业文化,厦门卷烟厂企业文化、铁岭电力企业文化等等,都已形成了独具的强势企业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能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一个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一个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民族,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也不能自立于市场竞争之中。
总之,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跟随时代的潮流,融入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营养,突出企业的特色,建设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具备强大凝聚力的核心企业文化。
文章原创于:.cn
第三篇:学校文化建设:再认识、方向、途径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学校文化建设:再认识、方向、途径
作者:曹俊怀
【摘 要】随着教育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内涵式转变,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各学校纷纷将文化建设作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心,学校文化建设在实践中进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然而如何正确理解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在何方?怎样建设学校文化?仍然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无法绕开的新课题。文章尝试从以上方面解读学校文化建设,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一种思路和启示,期望学校在文化大发展中少走弯路。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 建设方向 建设途径
一、学校文化的再认识
(一)学校文化的界定
什么是学校文化?这对于学校文化研究者和建设者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命题。许多学者从其上位概念文化的角度和组织文化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有: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的结果;学校文化指校内有关教学和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形态。[1] 郑金洲教授收集关于文化的概念至今已有310多种,如果我们仅止步于概念的界定与争执,极容易陷入“概念的沼泽地”。另外,学校在实践中将文化建设作为重心的目的之一是试图通过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将学校办出特色,避免发生千篇一律和千校一面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学校文化,除了在理论上对概念外延和内涵进行判断、推理外,还必须从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校的文化现象中挖掘学校文化。
(二)学校文化的结构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学校文化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可以使研究者和实践者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通过结构化的划分找到研究学校文化的契机,同时也为实践者找到工作的切入点。与文化概念的莫衷一是相比,学校文化结构比较简单和一致,围绕着学校文化的两条主线: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将学校文化结构划分为三种: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
1.物质层面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创造的物质的总和,包括建筑、设施、标识等。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物质载体,也是形成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基础和条件。与学校文化的另外两个层面相比,学校物质文化具有文化性、损耗性、资本性等特点,与其他层面之间存在着依附性和互动性。[2] 物质层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管理理念、办学风格以及审美意识。
2.制度层面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一种程序化的体制和操作,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引领、约束、规范着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起着激励与约束的效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着力建设点。学校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组织结构、学校规章制度、权责的划分等。
3.精神层面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三个层面中最深的层次,指学校主体在相当长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被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和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按照著名的文化专家的说法,即“我们据以做事的方式”。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其他两个层面的最终目的。
(三)学校文化的作用
1.促使学校共同体的形成通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共同愿景,生成一套具有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改善了学校成员的心智模式,因此通过学校文化的浸润、引导作用,整个组织会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不是先前的一种机械的人工制品。
在现代工作中,为了追求分工专业化带来的经济理性,社会成员人为地被分割在不同的组织中,进行着流水线式的高度合作,社会成员之间紧密依赖,但是与之带来的是人们之间的情感日益疏离,认同感越来越弱。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促使社会成员之间的弱化认同感转向共同体认同感在教育领域中的一次尝试与努力。形成有机共同体后,学校成员之间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有利于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方面,由于学校文化的建设要集中全体教师的意志,反映教师群体的诉求,是由全体教师创造的一种集体意识,因此学校文化具有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像信仰一样使学校教师对学校和工作产生归属感,使每位教师将自我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联系起来。学校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使教师群体形成合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共同的愿景、健全的心智模式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的集群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全体成员发自内心的愿望,因此教师群体必然会在学校制定的共同愿景下,把这一愿望当成自己努力的方向,去实现自我价值。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路在何方
(一)历史积淀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因此学校文化具有历史性。这就要求学校文化建设者在实践中重视梳理学校历史,回溯源头。毕竟每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不同,如若真正办出特色,就必须深入挖掘学校历史,对历史足迹进行回顾进而提炼、整理,去粗取精。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历任校长、退休教师、毕业生收集一些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事件,倾听他们记忆中的学校印象、他们期望中的形象。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对照过去,我们才能知道在以后的文化建设中需要改进的方向和程度,才能有根基。总之,构建学校文化必须依赖学校独特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追踪学校文化发展的历程,挖掘学校文化资源。
学校是镶嵌在社会结构中的制度机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无时无刻不与社会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因此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必然影响着学校的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学校文化研究者与实践者要具有时代意识和前瞻意识。树立时代意识指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时候要基于历史传统,但又不能囿于历史传统,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做出新的调整。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文明异质性、文明冲突、价值冲突、文化多元化都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和挑战,在实践中师生容易受到全球化过程中带来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左右,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历史的经验已经无法解释现行的存在。这时学校文化建设者应该以开放、平和的姿态去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学校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将外部的挑战视为内部变革的机遇,一方面进行批判式的审视,另一方面对其进行借鉴式的运用,批判与继承相结合,促进学校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坚守历史积淀与结合时代特色并不矛盾,他们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辩证法。不坚守历史只一味迎合时代发展容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失去根基,迷失方向。同理只坚守历史根基不结合时代特色容易缺乏特色与活力。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将历史积淀与时代特色相结合。
(二)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在新课程标准下倡导本土情怀,将校本课程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是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条新的途径和思路。美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经说过,任何学校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学校处于周围的社区环境中,不断地与周围的事物发生着各种信息、物质的交换,因此倡导本土情怀可以使学校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我国区域辽阔、地区之间社会风俗和文化相差很大,这种差异和特色的乡土特征就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名人故里、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等。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无法脱离具体的文化传统,否则会影响到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与沟通。在学校文化建设时注重本土情怀,从周围社区环境中汲取文化建设的营养,促进校本课程的研发。一方面可以是学校更好地融入社区得到认同,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区域性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传播和继承。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闭门造车,漫无目的的凭空想象。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统揽世界上一流名校(包括基础教育学校)的成功经验中,无一例外的都有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正如萨乔万尼所说:“最成功的学校领导会告诉你,形成正确的文化以及关注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所共同认同的意义,是人们普遍认为创造成功学校的两条基本规律。”[3] 在实践中应对国外先进的文化建设理念进行批判式的借鉴和思考,将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体制存在背景与发达国家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做法有效契合,形成既有根基(本土情怀和历史积淀)又有创新(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新型文化建设思路。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做正确的事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不要‘忙’,也不要‘茫’,更不要‘盲’,应该从正确的目标开始。”[4] 这种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既做正确的事,也是管理学中极力倡导的。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仍然需要借鉴这种思路。学校文化的共同愿景和思想来源于学校主体(教师和学生),集中体现了学校主体的意志,必然也要反映学校主体的诉求,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人本管理,以人为本。人始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对象。从学校特色文化的提炼、建构到学校文化的具体落实,都离不开学校主体的参与与配合。然而学校文化建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一“正确的事”:把学校文化建设当做一项应景之作,以任务形式授权给学校某个机构,该机构用在政绩思维的主导下用一些显性的物化手段来表达学校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经过集思广益的探讨和调研匆忙得出结论。一方面,在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占据了上风的前提下没有了学校主体的参与和探讨,必然不会得到学校主体(学生和老师)的认同,缺乏认同感的学校文化也就失去了作用的对象,学校文化无法进入学生和教师的内心世界,无法改善他们的处事方式和行为模式,这样的文化建设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将学校文化建设理解片面化、窄化,以为只要是建设就必然出现一些实际的产出和效率,毋庸置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有物化建设作为支撑,但最重要的是文化化人的力量。康德说:“人始终是目的而不是手段。”[5] 文化建设中更要认清人始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技术和物质只是辅助的手段,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二)进行五项修炼
1990年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在《 第五项修炼 》中所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即汇聚五项修炼或技能:第一项修炼是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望;第四项修炼是团体学习;第五项修炼是系统思考。学校作为一个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在新经济时代更要“修炼”好文化内功。
1.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是指在自我极限的基础上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较
高层次的需求,学校作为社会最后的精神家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引导其成员以精神的成长为发展方向,实现冯友兰先生笔下由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的转化。自我超越的精要在于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力,这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尤为重要,他们的直接作用对象是成长中的学生,优秀的学校文化的引领可以塑造新一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意识,这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
2.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指存在与个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观点、方法和进行决策的依据和准则。它不仅决定着人们如何认知周围世界,而且影响人们如何采取行动。健全的心智模式则会帮助组织成长和发展。心智模式不易察觉,但是极其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它塑造着组织的内力。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校主体心智模式的建设和改善。通过集体研讨和外出学习,借鉴一些先进的思维理念和管理模式改善学校员工原先“被动的僵化的思维”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需求,更加主动灵活和有效率,逐渐变成一种集体意识被学校成员所认可。最后心智模式改善的结果必然是使企业组织形成一个不断被检视、能反映客观现实的集体的心智模式。[6]
3.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共同愿景是指组织成员与组织共同拥有的目标。共同愿景为组织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焦点。在缺少愿景的情况下,组织只能被动地适应性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组织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景并且对组织愿景产生认同感时,成员之间才会产生创造性学习。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学习成员之间适应性的学习转化为创造性的学习。建立学校的共同愿景其实是让学校组织产生一种凝聚和导向作用。
4.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
学校团队成员的学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彼得·圣吉认为,当一个团队能够整体搭配时,就会汇聚出共同的方向,调和个别力量,使力量的抵消或浪费减至最小。整个团队就像凝聚成的激光束,形成强大的合力。当然,强调团队的整体搭配,并不是指个人要为团队愿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是将共同愿景变成个人愿景的延伸。[7]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由于其引领和导向作用,客观上要求全体成员具有一致性的诉求和愿景,这就需要通过团体学习的方式改善学校成员之间原有的、分散的、不一致的、相互冲突的心智模式,从而形成合力。
5.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系统思考可以帮助组织以整体的、动态的、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若干个部分: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学术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协调和融合多种文化是文化建设者和研究者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应该以整体的、动态的认识论去理解这个问题,坚持“合”“分”结合的辩证观。既要“分”,又要“合”,“分”使其成为不同的“自我”,坚持“自我”以特色融入整体。“合”强调在方式上倡导宽容与平等、理解与对话、在内容上用本校的文化特色和精髓作为各种亚文化的共识。[8]
四、学校文化建设小结
学校文化建设要循序渐进。学校文化建设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建设,其建设过程必然是循序渐进和逐步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学校文化建设在逻辑上与文明的生成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者在实践中一定要戒骄戒躁、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注重文化建设的过程性和积累性,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的作用就会如涓涓细流去滋润万物,引领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张天雪,邓旭.中小学建筑中的文化传承[J].当代教育论坛,2007(2).[3]Sergiovanni,Thomas J.Organization or Communities?Changing the Metaphor Changes the Theory [J].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94(2).[4][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54.[5][德]伊曼努尔·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7][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8]唐汉卫.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兼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Z2).
第四篇: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李天友----**县烟草专卖局
2008年1月30日企业文化,从狭义上讲体现为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能在新老主管交替、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的内涵主要是企业的价值观,所谓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信仰和价值观。
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企业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任何一种成功的企业文化都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当一种企业文化形成时,它反映了企业成员的动机和价值取向,但这种文化是以开始的条件为基础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这种文化就可能与形势的需要不相适应,这时,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就要及时地予以发展和完善,扬弃旧的企业文化,创造新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使企业健康发展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于企业文化具有灵魂、凝聚、约束、向导、激励等几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只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搞好生产经营和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健康、稳步地持续发展。这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根本所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惟一使命。企业文化建设,很实际的目的就是要让企业健康地活下去,并且要越活越好、越活越强大。俗话说,有用就是真理。离开生存和发展,离开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落地,不能扎根,徒剩一堆美丽的辞藻。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经营理念
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品牌之中。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品牌是一流的产品、二流的包装、三流的营销、四流的服务。无论这句话有多少水分,但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牌革命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对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具备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塑造品牌文化的利弊,要及时果断地扬弃,把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去。并且要不断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创造出企业优秀的品牌,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步地发展壮大。由此可见,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品牌谈文化,二、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素质管理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企业管理者所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企业文化的能力和创造企业文化的能力,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使员工不后悔“把宝贵的岁月花费在这里。”
企业只有具备一流的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近几年来,一些颇具远见卓识的企业领导者都尝试着从资本管理向“二本论”管理转变,“二本论”管理即资本管理加人本管理。凡是人本企业都有它明显的管理特征:一是在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二是倡导员工进行有效学习,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培养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企业每创造、培育一个更高档次的品牌,就标志着其综合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企业综合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创造出新品牌来,即使创造出来了也不可能培育起来。企业界有人形象地把靠吹捧走红的企业品牌比作“螃蟹”,意思是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一红就死。所以企业品牌的培育过程必须是一个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过程。
(一)狠抓解放思想,更新陈旧观念。
我们不能不看到,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方法和手段上的雷同化、一般化、照抄照搬、相互模仿、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全面有余、毫无个性的严重问题,使企业文化建设几乎走进了死胡同。而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不能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更不懂得用这一原理去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
第五篇: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现代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企业文化的碰撞与竞争;
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是:拥有特色鲜明的、系统的企业文化。树立精神的旗帜、标杆,鼓舞人,激励人;
转变观念,统一意念,凝聚人心,形成难以模仿、难以赶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一)、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接受的、可以传承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标准的总称,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是外显的文化,包括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以及企业的品牌、商标等;精神文化主要指隐性文化,包括价值观、信念、作风、习俗、行为等。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外显形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管理哲学的应用和具体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必不可少的要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并在广大企业家群体中达成共识: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树立企业形象,密切企业与社会、员工之间的关系,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使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可以在企业组织内部形成基本统一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并渗透到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之中,通过软科学的方法,实现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从而更好地完成企业各项任务,实现企业所肩负的使命。
(二)、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是推进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企业经营思想、价值标准、企业作风、传统习惯、道德伦理、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有机整体。建设企业文化,运用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正成为我国许多企业领导的共识。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是企业“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无时不在、无时不有,融汇在企业的观念和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作用,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当今时代,如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那么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是没有希望的企业,这早已是当今企业界的普遍共识。美国《财富》杂志曾指出,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管理战略也无法成功。可见,企业文化多么重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严峻形势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日益加大,商品竞争的背后是文化含量的竞争。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只能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谋求生存和发展。这种竞争能力,固定要靠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靠自身的硬投入,但同时还必须靠自身的高文化素质,靠文化的软投入,并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合力。所以,有效的软投入打造全新的文化竞争力,有形的硬投入是有限的,无形的软投入是无限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在企业的规模、资金、设备、技术力量等硬要素逐渐减少差距的形势下,那个企业的软要素投入越大越有效,那个企业就越有竞争力,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可能性也越大,文化竞争力就强,文化这种软投入可以给硬投入以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经济和文化的结合,可以肯定的说:“企业形象靠文化来塑造,企业声誉靠文化来传播,企业素质靠文化来提高。”
(四)、企业一年的发展靠领导,三年的发展靠制度,十年的发展靠文化。可见企业的发展有赖于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续。进入市场经济后,企业的价值观和职工的价值观,企业和职工的行为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旧价值观的交合,既有继承弘扬,又有冲突撞击,急需积极引导,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也使职工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制度文化来规范约束职工行为外,就必须培育良好的软环境,以文化和道德的力量来规范和约束企业职工的行为,企业文化的特点正是以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企业职工的行为,引导职工在经济运行中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抱团打天下,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在集体智慧中实现个人价值,体现企业文化的系统性,全员参与、全员受益,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