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朝鲜战争再认识
朝鲜战争再认识
提起“朝鲜战争”,总有一种刻板印象。往往脱离不了中学教材里那几句简单粗鄙的结论,简化为一场社会主义中国同美帝国主义之间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邪恶之战。脑中涌现的全是慷概激昂的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的悲壮画面,画面里豪情万丈的铁血男儿抛头颅、洒热血,精忠报国,视死如归。
基于这样的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朝鲜战争给我们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似的历史辉煌。而对这这场战争的“反思”却没留下任何的空间和余地,以至于在战争结束后60年的今天,中国一大批年轻人对当今朝鲜半岛的局势和认识感到十分迷茫和困惑。这困惑表现在:教科书给我们当年灌输的关于我们所大力支持的小兄弟朝鲜的伟大决定和当今朝鲜的政治丑态对比如此突出,而我们所对抗的敌人——韩国,其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实在让我们大为不解。以至于网上很多年轻人总是这样发问:当年的朝鲜战争到底是中国输了,还是美国输了?有的人甚至断言南朝鲜赢了这场战争,其理由是现如今南朝鲜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势力和北朝鲜落后的生产力和独裁统治之间的尖锐对比。
关于网友对朝鲜战争所做的结论当然轻率幼稚,其推理也显得不和逻辑。不能将现如今两个国家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实力的差距用作推断当年朝鲜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这涉及到特定的历史中各种因缘巧合和偶然因素。对这一点我并不感到奇怪,奇怪的是在战争过去60多年后今天,对这一问题竟然还是如此的模棱两可,莫衷一是,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判断,这在这个自诩为擅长修史的国家实在荒唐透顶了。和另一场战争一样,从我们中国人在这两场战争结束后的反应来看,我们中国人的确缺乏一个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对战争本身的“反思”。胜利的确很容易冲昏我们的头脑,一场战争,不管正义之战也好,还是侵略之战也罢,失败和战胜都需要我们去反思,一个真正强大和优秀的民族,对待战争,不应该像儿戏一样,胜利便高唱赞歌,将敌人弱视如蝇虫蝼蚁,失败之后便低吟哀歌,将自己贬低为草芥之徒。“手撕鬼子”这样的戏我们看得是看得够多的了,翻开历史的前一页,视自己为“东亚病夫”之辈匍匐在敌人膝前的画面也还清晰可见。
对于战争的反思,我们是多么缺乏和不足啊!我们应该“反思”,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必须”反思,一个不会反思的民族,会有什么出息。推而论之,我们何止对朝鲜战争缺乏反思啊,甚至对抗日战争,以至以前的国共内战,都没有过真正的反思。上升到一个高度,我们甚至可以说:
“我们民族是一个对历史都缺乏“反思”的民族”!
这里谈“朝鲜战争”,那我们便就从“朝鲜战争”本身谈谈,我想,更多的人,特别是官方,是时候对这场战争反思的时候了,没有对战争真正的反思,就谈不上对历史的反思。官方的确是出于好意的宣传,为鼓舞民心民气计,为宣扬积极乐观计,不过最后怕这“好意”不一定得到“好处”。宣传多了便成了麻痹,麻痹多了便麻木,麻木过了就麻烦了,这麻烦就是愚昧啊。所以,民间也罢,官方也罢,是时候让我们国家的孩子的历史教科书上那几句“大大提升了民族自尊心,提升了国际地位,鼓舞士气......”之类的空洞的话语删掉的时候了。这话本身没错,可是它抽象,虚幻,空洞,或者它只展示了有利的一面,却掩盖了另一面,(也许那一面更有意义),这另一面是——战争的残酷。光辉掩盖了残酷,一代代小年轻们便把那几句话背得滚瓜烂熟,因为那时常是考试重点。
可真正翻开历史那一页,我们会发现,历史不忍细读啊!一个粗线条的概括朝鲜战争便是:南北朝鲜交火(北朝鲜先出兵)——美国介入——金日成求救——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中国出兵。
我们传统的印象便是如此的简单,简单的甚至有点草率了。哟略一看,看似美国顺其自然的出兵,中国理所当然的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而毅然出兵,“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无可非议。但仔细的去分析去细读深思时,不由的会惊叹其中国与国,人与人,意识形态对立之间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政治博弈与人性冲突。
现在试图从这次参战的国家中分析一下这场的战争的政治博弈以及其中隐藏的事实以探其根本。
对于中国出兵和美国出兵。也许是官方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一直对其了解比较暧昧晦涩,以为美国的出兵和中国的出兵都是出自两国之本意而心甘情愿,可何曾想到其中竟然暗流涌动,步步为营。首先看美国:这场战争最开始以金日成带领的朝鲜人民军突袭韩国为开端,而不是南韩最先发动攻击。美国一开始并不想贸然出兵也不知道北朝鲜会出兵南下,可当金日成的部队开到38线以内并攻下汉城时,美国再也不能坐视不管了。这很不利于他在亚洲政治版图的控制,更重要的是美国意识到其强劲对手苏联在北朝鲜背后的怂恿和出谋划策,意识到了危险。美国当然知道也认为这是苏联在摸自己的屁股以探其虚实,看看这头美洲豹是否有雄风和胆量敢接招。当然这时的美国出于对其眼前亚洲政治利益和与苏联竞争的关系所以不得不而不得已出兵了。
其次是中国,从未披露的官方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开始并未有出兵的想法和冲动。甚至一开始毛泽东就不曾得知金日成和斯大林在背后眉来眼去要演这一出戏,直到战争打响之前,毛泽东并未有事先得到消息。虽然苏联一开始也在暗示毛泽东出兵,但毛泽东一直谨慎考虑,不置可否。金日成求救时,毛泽东还告诫叮嘱他,此时作战的不利因素太多,不可贸然出兵。甚至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虽然官方宣布了胜利,但毛泽东仍然认为出兵朝鲜是极错的行为。在1956年的中共八大上,毛泽东说:“抗美援朝”是我党七大后犯的第一个历史错误。1957年又说:“斯大林、金日成对中国刻意隐瞒发动战争的时机及作战计划,最后,中国却被牵连进战争,这是错了,绝对错了。”由此可见,中国在当时也是由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不得已而做出的决定,事后的后悔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出兵实在情非得已。
再次是朝鲜和韩国。这次战争虽名之“朝鲜战争”,其实真正的叫较量却不在南韩和北朝鲜之间,这两个政权背后的政治力量才是博弈的关键点。意识形态的对立致使两个政权的对立,但这意识形态对立的背后仍然是美苏两国政治博弈的一个缩影而已,犹如东柏林和西柏林。而金日成为何有此种底气敢贸然出兵,背后必然有一个巨大的推动因素。虽然当时南韩李承晚政府的军事实力的确不如北朝鲜,但其背后是强大的美国作为支撑,也是不容小觑的,所以金日成背后的推动因素便是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纵观战争始末,南韩也罢,北朝鲜也好,都是围着两个超级大国走,自己所能左右的局面太小了。
在朝鲜战争中,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虽然苏联在两军交战中并未投入太多的军力,仅仅是派发了空军参战,但苏联却是朝鲜战争的最大推手并且起了主要作用。从这场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伟大导师斯大林的嘴脸,一开始竭力怂恿金日成参战,而后步步为营诱使美国出兵,最后在将中国也牵涉进来。将这一切一切串联起来,我们似乎斯大林下的这盘五行阴阳棋下得巧妙精彩。苏联一直未曾派遣正规军参战,派来的空军既然也是身穿中国军队的军服,手握中国的国旗佯装中国军队,俨然一个局外人的态度似的,以此可见斯大林的用意和野心。毛泽东还算是个明白人,在战争结束后,一直表态出兵的错误,多次指责斯大林
和金日成应该为这次战争负责。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在这次战争中——
“中国和美国都是被“拖”入这场战争的,都情非得已” “南韩和北朝鲜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更多的是一个“傀儡”的角色”、“苏联无疑是这次战争中的最大得利者,坐收渔翁之利也!”大家都被斯大林玩了一把。
对美国而言,这场战争至少在表面形式上是输了,正如朝鲜战争期间担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五星上将布莱德雷说:“假如按照麦克阿瑟的战略计划,把在朝鲜的战争延伸到轰炸中国东北和封锁中国海岸,那将会是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对中国而言,虽然在官方宣传中一直突出其积极意义,但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此次战争对中国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妨碍了中共军队收复台湾,错失了良机。其次是战争令国内经济损失严重,国库空虚。
苏联是最大赢家,斯大林成功逼迫中国出兵对抗美国等盟军,也借此出售大量二战剩余军事设备赚取资金物资,中国直到1965年才清偿完所有欠款,中国官员战后又抱怨苏联是“死亡贩售商”(merchants of death),在朝鲜战争期间出售大量劣质枪炮弹药给中国[265],战争令中美爆发直接冲突,而苏联未正面介入。战争削弱美国实力,把美国超强的国力军力从欧洲铁幕一线的争夺转移到朝鲜战争的泥潭,为苏联争取时间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治疗战争创伤,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此段来源,维基百科】
中国,朝鲜,美国,在这次战争中更像是被苏联手中的棋子,做了无辜的炮灰。
后记
以上关于朝鲜战争论断,有的属于读书学习中和开学师时老师所讲解的关于朝鲜战争的认识,有的是我个人的一些论断。在这里我力图从一个新的,全面的,客观的,中立的角度去看待朝鲜战争,但限于本人非历史专业出身,历史基本功也不扎实,难免有事实错误和价值判断失误的地方,在此声明,以期谅解。但我并不是想谈论朝鲜战争本身,我更多是想通过一种这样客观,全面的角度去探究以阐明我们应该对待历史的真正态度,同时也有感于中国在教育界历史教科书等多方面历史教育和历史认知的荒谬折射出这个民族对待历史所缺乏集体态度,那就是——
“从历史中学会反思。”
1205031047 新闻班张伟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七日星期三凌晨02:56
第二篇:对朝鲜战争的认识
以前我是一个不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对历史知识知道的很少,尤其是朝鲜半岛的相关历史知识。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朝鲜战争的知识,看了很多有关朝鲜战争的相关电影和文献,加深了我对朝鲜战争的认识。经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现在知道了朝鲜战争不只是北朝鲜和南朝鲜之间的战争,更是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博弈,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表现。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集中表现,朝鲜战争之后,北朝鲜和南朝鲜以北纬38°为分界,分别成立了朝鲜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朝鲜半岛至此分裂,直到今天任然是水火不相容,两国关系依然十分紧张,两国人民的信仰差距很大,不时仍然有冲突事件的发生,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道路十分漫长,给两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品提高等等各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追究到底,这一切,都是朝鲜战争造成的。
同时,我和我们的小组有着良好的合作,我们一起讨论老师的上课内容,一起探讨各种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尤其对于朝鲜战争这个主题,我们讨论了很多,我们小组一起看了《太极旗飘扬》。看了《太极旗飘扬》之后,深深被韩国人民的爱国奋斗牺牲净胜所感动,透过电影,我看到了韩国人民对战争的反思是深刻的,是值得学习的。看完整部电影,我既被片中哥哥对弟弟的那份爱而感动又为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创伤而悲伤。片中哥哥从头到尾都想着能让弟弟安全回家,从一开始立功心切变得残暴到后来为了掩护弟弟又能够机枪向自己的部队开火,自始至终他的心中一直在为自己的弟弟考虑。同时我们也要反思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反省,影片中弟弟曾经面对抓他哥哥未婚妻的人问到:“难道意识形态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回顾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大多都是因意识形态的对立引起,为了意识形态一个名族的同胞可以互相屠杀,这是多么的可悲啊!整部电影就是反应了我们人性最美的爱与意识形态带来的战争之间的一场“斗争”。
现在,我觉得我对朝鲜战争的认识已经不再停留于之前的那种表面状态,我看到了战争的实质,看到了战争给朝鲜半岛人民带来的灾难,看到了战争中的兄弟情谊,看到了战争很多时候是大国之间的博弈表现。我觉得我应该在回国之后像我的本科同学们讲诉我在韩国的有关朝鲜战争所见所闻,加深大家对朝鲜战争的认识高度。同时我们要意识到,一定要爱护和平,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因为,只有和平才能使社会发展进步,而战争,只会带来痛苦和灾难,只会带来社会的倒退。
我想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作业了,很快我也将要回国,很感谢亚洲大学的老师和小伙伴们,这是一次毕生难忘的旅行!再次感谢你们!
第三篇:中国两次拒绝朝鲜战争停战提议再析
中国两次拒绝朝鲜战争停战提议再析
1950年6月25日,在苏联的支持下,朝鲜大举进攻韩国,拉开了朝鲜战争的序幕,而且在战争初期朝鲜取得优势地位。在此情况下美军立即出军入朝参战。美国不仅认为北朝鲜的行动是受到了苏联的怂恿,还认定这次军事行动是掩护中共进攻台湾的一次“战术佯动”。因此,6月27日,杜鲁门发表当年第二份美国总统对华政策声明,宣称因朝鲜战争爆发,中共夺占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该地区执行合法与必要勤务的美国部队”,声明还宣称台湾未来地位须待“太平洋安全”恢复后由对日和约解决或由联合国“审议”。且几乎同时,一支美国海军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在此种情况下,中国开始集结军队,做好应战准备。美军参战后,麦克阿瑟领导的联合国军成功进行了仁川登陆,不断取得战势顺利,并在10月7日大举越过三八线,威胁到中国边境安全。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市)渡鸭绿江入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后与美军一共进行了五次战役,一战云山、二战清川江长津湖、三站汉城,在这三次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尤其是在第三次战役中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给美军以重创。但是在随后的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却严重受挫,最后难堪战争带来的重负不得不妥协休战。其中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都分别提出过停战协议,并且第三次战役后美国曾同意签署协议,但中国都予以拒绝。由于这两次停战提议均涉及台湾问题和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两次拒绝停战提议使中国错失了良机,甚至把中国此后在内政外交方面遇到的困难都归咎于此。但是,从当时情势来看,中国拒绝这两次停战提议有其必然性。
其一,斯大林意欲促使中美对抗。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并不主张北朝鲜用武力实现统一问题。1949年10月中旬,毛泽东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说:“朝鲜同志想通过武力解决南朝鲜问题,中国领导人曾劝阻他们不要这样做。”甚至对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都不知情。一位前北朝鲜高级军需官回忆说,在战争爆发前,所有苏联援助的武器都是从海路而不是通过中国铁路运抵朝鲜的,这样做的特别目的是不让中国获知朝鲜的准备工作。直到战争爆发后第三天,金日成才派一名武官向中国通报,据毛泽东的俄文翻译师哲回忆,毛泽东对此很不满。但是战争爆发后,一旦美国出面干涉,斯大林却想让中国来与之抗衡,这是斯大林早就预谋好的。在当时美苏争霸的局势中苏联处于弱势地位,所以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是斯大林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而中国便自然被推上了在朝鲜战争中对抗美国的先锋。而且,中美对抗使中美关系恶化,这样中苏的同盟关系更加巩固,使中国纳入苏联的战略轨道。1994年俄罗斯公开了前苏联的外交文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从这些档案材料可以看出斯大林的考虑便是希望由中国军队直接抗衡美国的威胁,让中国承担责任,并且在毛泽东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意金日成采取军事行动,随后给毛泽东施压迫使中国同意武力解决方案以及必要时派军入朝参战。在战争初期中国入朝参战前,面对美国取得战争主动权,斯大林知道美国必不会善罢甘休,将把战火绵延至鸭绿江边,因此他明白告诉周恩来和林彪:“在目前局势下没有别的办法,或者你们出兵把美国人顶回去,或者你们让金日成的人撤到你们的东北去建立流亡政府,二者必居其一。”面对这种 情况,中国不得不派志愿军抗美援朝。中国也正是这样被斯大林一步步牵扯到朝鲜战争中来。而且在战争过程中,相对于中美停战的提议,斯大林更倾向于双方继续交战,而且他深知毛泽东想把美国人赶出朝鲜的战略目标和想法,而这也正符合苏联的利益,所以他一直附和毛泽东与其保持同一战线。在第一次战役中中国志愿军取得节节胜利之时,以印度为首的11个中立国家呼吁停战并进行谈判,虽然苏联派驻联合国的代表维辛斯基赞同停战,但这并不是斯大林本人的意思。事实上,苏共中央政治局明确否定了维辛斯基关于朝战停火的提议,而莫斯科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说:“目前的所谓停战提议,多半只是美国为了改变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局面而采取的缓兵之计。”这时由于对美军作战取得的胜利,毛泽东歼敌的胃口越来越大,斯大林的电报指示完全符合毛泽东的想法,也更加坚定了毛泽东继续作战的考虑。而另一方面美国也未败退得无还击之力,不会就此轻易承认败局。所以这时进行停战谈判是不太可能的。在第二次战役后,中国继续取胜,并向南推进靠近三八线。但经过这次战役中国军队元气损伤不小,彭德怀主张暂时休整,但受到苏联驻朝大使的强烈反对,朝鲜方面也要求继续南进,由此发生了一次小冲突。此时美国又欲以干涉朝鲜之名指责中国,这无疑也刺激了毛泽东。出于维护与苏朝的盟友关系、实现将美国驱逐出朝鲜的目标以及夺取战略有利地位,毛泽东拒绝停战提议,决定越过三八线再次战斗。而这正合斯大林之意,因此他努力做好人,顺便鼓励毛泽东继续作战的想法。斯大林一边批评苏联大使支持彭德怀的军事部署,另一边肯定毛泽东的看法同意越过三八线,而且还主动提出为志愿军再提供2000辆汽车,当然这些都不是白送的,苏联给中国提供的战争物资都是需要中国高价购买的,为此中国消耗不少人力财力。总而言之发动第三次战役势在必行了,这对苏联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中国战事越顺利意味着美国受创越大,苏联便可坐享渔翁之利在与美争霸中争取有利局面,况且还不费一兵一卒,连军事物资和装备的提供都是有偿出售的。在第三次战役后,志愿军取得参战以来最大胜利,迫使美国主动停战并同意签订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五步方案,但中国方面对于停战谈判显出犹豫,一方面朝鲜方面强烈拒绝停战以至与彭德怀争执不休,另一方面毛泽东乐观地以为只要再次发动攻势并快速结束战事便可在志愿军承受能力范围内彻底击败美军。这时斯大林只需与毛泽东保持意见一致便可,因为中美对抗的升级和关系恶化已成事实。因此中国再次拒绝停战提议。总的看来,斯大林面对两次停战提议都是倾向于不赞成的,虽然其态度较委婉,但在第五次战役后毛泽东决定停战谈判时斯大林的态度却突然一改委婉,他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以提高中国军队实战能力和打击美国政府及军队为由劝毛泽东继续进行持久战,还指出作战问题在于中国军队士气受挫。可以看出,整个战争前后斯大林都希望借中国抗衡美国,因此中国两次拒绝停战提议都与斯大林的影响脱不了关系。
其二,毛泽东战略预期目标尚未实现。毛泽东出兵抗美援朝指定的战略目标是“消灭敌军,把美国人赶出朝鲜半岛”,在经过三大战役之后中国志愿军虽然节节取胜,但美军并未撤出朝鲜半岛。不过经过三次战役,美国深知自己已经深陷朝鲜战争的泥潭,他们为此付出了超过预期的代价,因此不愿作过多纠缠,于是暂时让步同意签署停战协议。而毛泽东对美军实力缺乏正确判断,对朝战局势估计过于乐观,因而决心趁此一举实现战略目标,把美军赶出朝鲜。虽然停战提议中关于台湾问题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的解决,对中国来说是难得的机会,但毛泽东考虑的是希望以打败美军的胜利者身份来进行谈判,那样不仅这两 个问题能顺利得以解决,更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所以,两次停战提议的拒绝与毛泽东彻底驱逐美军的战略预期目标不无关系。
其三,美国的停战阴谋。美国虽然不愿纠缠朝鲜战事,但也做好了战争继续的打算,因为当时情况下中国不会同意停战。美国虽然赞成朝鲜停火三人委员会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五步方案,但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后来在回忆这段情况时说:“我们热切地希望并且相信,中国人会拒绝这个决议,从而我们的盟国会回到比较清醒的立场,并追随我们把中国人作为侵略者进行谴责。”所以美国同意停战提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妥协,而是借此渲染中国是战争狂热分子,并把延长战争的责任推给中国。事实上,美国从来都没有想过有所妥协,因为从中国参战美国便确立了对华遏制政策。在朝鲜战争前美国对华政策较低调,朝鲜战争爆发后向全面敌视转轨,中国参战后确立全面对华遏制且态度坚决。美国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五步方案投赞成票是在1951年1月13日,但是就在此前一天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一份有关惩罚新中国16点行动建议的政策报告,其中包括“解除对蒋军的限制,向其提供后勤支援;增加对台军援”,在13日当天杜鲁门在给麦克阿瑟的信中阐述的美国政策十大主要目标提到“军事上要在朝鲜与中共军队长期周旋”。可见美国对停战协议并没有诚意,台湾问题不是一个停战协议就可以妥善解决的,朝鲜战争也并未结束。所以,美国的停战阴谋是中国选择两次拒绝停战提议在当时的客观背景。
综上所述,朝鲜战争中中国两次拒绝停战提议,是中苏美三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两次拒绝停战提议,并不代表台湾问题解决良机的错失,但确实使中国在外交和战场上都陷于被动,此外还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损耗和国力负担。
参考文献:
1青石.朝鲜停战内幕——来自俄国档案的秘密.百年潮,1997年03期 2颜声毅.朝鲜战争:俄罗斯公布秘密档案.国际展望,2000年19期 3叶成坝.亲历联合国高层.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2月
4林利民.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确立.史学集刊,2000年02期
第四篇:再认识素质教育
再认识素质教育
在新世纪2013年9月9日,总书记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际访问发表的“给教师最亲切的慰问”让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感慨万分,在感动之余,我再次感受到一名人民教师的无上光荣与自豪,也再次感受到了肩上担当的使命与责任,同时更加坚定了在平凡岗位上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执着信念。习主席的一番话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好似响雷,震撼了中华大地,从国运兴衰和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向我们提出了教育的各项要求。我结合实际,认真地学习和深刻地领会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谈话精神,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再认识。
本人正在认真地贯彻和落实谈话精神,通过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思想教育,来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主要工作和措施如下:
一、减少作业量
素质教育与搞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相比,作业要明显减少。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喜欢的事,培养特长,发展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如何让学生“松绑”呢?那我们老师就要“加负”了。“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我做到:每天课前深入钻研、精心设计,力求课堂上高密度教学,力争使学生当堂吸收、消化,当堂完成课堂作业,中午学生就没有书面作业了,晚上也只有精选的少量作业。这样,学生就轻松多了。
二、学生是主人
“应试教育”历来把学生看作是填装知识的“布袋”,“素质教育”则主张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区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人,师生是平等的。我做到:
1、提倡学生质疑。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设疑,学生当然也可以提问质疑,而且更理想。
2、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核心是能力的培养,掌握一定的知识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培养能力必须落到实处,渗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成为教学过程的支柱。
3、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管理。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实践证明,“班干部”的“学期制”不符合“自主型”管理原则,得到锻炼的人只是少数,不能很好地培养多数学生的责任感。因此,今年我有计划的推行班级干部“轮换制”,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学生成为主人。
三、培养兴趣特长
通过肩负,把支持课余时间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但小学生年纪小,还不会合理地安排、充分地利用时间。这又需要我们老师积极地引导和指导,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兴趣,发展其特长。我鼓励学生每天多看课外书、新闻联播、有意义的儿童电视节目,来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周末举办数学小报语文小报及各类专刊,来培养对学科的兴趣。
四、加强思想教育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过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要加强思想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主题班队活动是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每节班队课,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主题班队教育,若发现不良行为,就及时加以纠正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来实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学校已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如艺术节、读书节、劳动节、体育节等。我们只要认真工作、耐心教育,一个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大好局面就一定会展现在我们眼前。
第五篇:分数再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过程。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会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分数知识充满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由分饼的过程引出假分数和带分数。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吧,今天他遇到了一些与分数有关系的难题。
猪八戒去化缘,第一天化到了1张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该怎样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
师:猪八戒贪吃,把4份全吃了,他吃了几分之几张饼呢?
第二天化了3张饼,师徒4人平均分,每人应分多少张饼?
(板书)师:第三天,化得了5张饼,要平均分4份,每人应分得多少张饼?
(二)动手操作,创设新知
1、活动平均分5张饼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在确定自己分的策略可行的同时,寻找其他方法,使学生掌握多种分的策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分的策略不是主要的,而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每种策略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让生小组4人扮演唐僧师徒四人,然后用5张圆片代替3张饼,动手剪一剪,分一分(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经历“假分数”、“带分数”的产生过程,并让学生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介绍分饼的方法。
第一种情况:小组演示每人先分一张,剩下的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再分,每人分到1张饼和 张饼,把它们合在一起。板书:
读作一又四分之一。
第二种情况:把1个圆片分成4份,5个圆片分成20份,每个人分5个 张饼。写成,然后把5个 张饼拼在一起就是1张和 张饼。
有的同学说还可以把5个圆片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每个都分成4份,每人拿5个 其实就是第二种情况.这两种分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帮助了猪八戒解决了难题。现在老师再填上几个分数如,我们四人分为一组观察讨论它们的特点,并对这几个分数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观察让学生总结特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分子比分母小的有(1)(板书)
分子比分母大的有(2)
(板书)分子与分母相等的有(3)
(板书)
第(1)组是真分数,第(2)、(3)组是假分数。下面我们再分组讨论一下这几组分数与1的关系。
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设计意图:通过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使生通过自主尝试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亲身体验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重点,又使学生在学习中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举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例子。
黑板上还有一种分数 我们观察这个分数由几部分组成?生:两部分 由哪两部分组成?生:整数和分数组成。分数部分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生:真分数。(教师讲写法,学生练习。)那么 是不是带分数?
带分数的整数部分能不能为0呢? 不能如果为0就是真分数了。
回答问题并说举3个带分数。小结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特点。
现在我们认识了这些分数做一个猜谜游戏:考试作弊;考试不作弊 {各打一数学名词} 假分数、真分数
我们对待学习应一丝不苟,不能弄虚作假。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些分数,看看掌握的怎样?我们做几道练习题。
(三)(出示幻灯片)巩固练习:
1.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个,最大是()
分母是6的假分数有()个,最小是()(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2.读出下面的分数,再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圈里。真分数
假分数
带分数
3.涂一涂,画一画。有重点进行指导。(设计意图,练习结合情境展开,生动有趣,有挑战性。第1、3题都进一步让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这样的练习,既注重了基础,又促进了发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重点的把握。还有力于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分子比分母小
真分数:小于1
分子等于分母
等于1 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
大于1
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 带分数
本节课设计的意图
体现在三点: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刚开始利用学生喜欢的猪八戒解决难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帮猪八戒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探究新知的愿望,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新知中。
第二,在操作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智慧往往从他们的手指间流露出来。对于较抽象的知识,安排形象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新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能使学生对新知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意识: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动手操作。例如,让学生动手来剪一剪,分一分,并产生了“真分数、假分数”概念,而且找出了“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这样教学,由于整个知识是学生自己借助于形象操作活动探究出来的所以大家易记易理解。
第三,注重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数学。教学时,在活动前我安排了小组讨论交流: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在这一环节上,我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到了多种分的策略。另外我在两个活动中我都安排小组合作动手剪、分、拼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