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现象的对策研究(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2 11:5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现象的对策研究(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现象的对策研究(范文模版)》。

第一篇: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现象的对策研究(范文模版)

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现象的对策研究

摘要:企业只有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顺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自身特点,发掘自身优势,建立有效的人才招聘、管理、激励体制,构建良好地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和对企业的认同感,责任感,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力资源潜质,实现人才的价值,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95文献识别码:B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全球化竞争也日益加剧,而优秀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智力资本。这要求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现代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取得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1.1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发展为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培训开发与实施、绩效考核与实施、薪酬福利、人事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八大大模块。

1.2 我国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1.人才招聘过程不规范。

做好招聘工作,为企业发展选好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而我国企业的人员招聘工作却普遍缺乏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招聘的标准不合理,招聘的手段不科学,招聘的原则死板,实施程序不规范。面试考官缺乏素养,面试提问

随意等问题比较突出。

2.缺乏科学的职位分析。

职位分析是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企业在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对工作人员所从事的职位本身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以及任职资格的详细而系统的分析普遍缺乏。权力过分集中于领导主观意识,还受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传统观念影响。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职择人,而是因人设职。

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很多企业的奖罚政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明显,缺乏科学系统的晋升机制和淘汰机制。“大锅饭”问题的表现突出。工资分配仍然采用高度统一模式,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使事业单位自身的工资水平、工资总量与社会服务质量、社会信誉、经济效益、个人贡献脱节,缺乏激励机制.没有利益动力.难以调动单位和职工两方面的积极性。

4.没有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

许多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员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有的企业根本就不搞培训。有的即使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对培训的效益和价值又不作评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者只培训高级人员。忽略基层人员等。

5.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因素。谁掌握了先进的企业文化,谁就能掌握企业建设的主动权。而我国很多企业在成立初期过分注重企业业务发展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随着业务提升,员工凝聚力不强,缺乏责任心等问题逐渐产生,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3 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1.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

要破除论资排辈、唯资力看能力等观念,引入公开、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通过公布职位编制、岗位申报、民主推荐、民主选举、民主测评、公开选拔等方式竞争上岗。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岗相宜的优化配置。从实际出发,本着因事

设岗、按岗选人、人岗相适的思路,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科学配置。既盘活资源,又突出特色,使人尽其才、岗适其人。要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大胆选拔和启用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企业内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各级组织要真正看到人才的作用、成绩.并给予充分肯定、表扬和奖励,使人才感到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受到尊重,从而使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2.尊重员工发展需求,进行良好职业规划

越是高科技人才,越具有自己的发展导向,对未来的目标性很强。所以企业应充分了解研发人员的不同职业倾向,熟悉和掌握员工职业开发和管理的科学理论,借助一些现代职评价的工具和方法,认识和评价研发人员的职业倾向及其动态过程,充分发掘员工潜力,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

3.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应该制定客观的考核标准。把员工工作能力和与劳动成果结合起来,建立客观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依据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的不同而分别设立如,岗位工资等。把员工的素质和业绩这两个概念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分配。绩效考核的信息要及时的反馈给被考核者,是其早工作中能更好的去认识其自身的不足,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方面是有点可以继续的发扬等。绩效考核和员工的薪资待遇挂钩,才能更好的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的积极性。

4.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

人力资源只管理不开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只取不施,就会枯竭。对人力资源进行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培训,建立职称、职务、技术等级晋升前的必训制度,才能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要切实转变观念。不应将其简单视为人工成本的支出,而应看作获取单位竞争优势的一项人力资本战略投资,应积极创造条件为职工提供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包括在职或短期脱产免费培训、公共进修等。与此同时,必须给予职工可靠的经费保障。

5.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员工凝聚力

人才不仅是高工资就能留住的,良好地企业文化氛围,能够让员工对一个企业内产生良好地感情,甚至是精神寄托,良好地企业文化同时也会增强员工凝聚力,激励员工不断进取,追求创新,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此外,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无论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微软”、“福特”、“通用电气”、“可口可乐”,还是国内知名的企业集团,如“海尔”、“联想”等,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其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品牌价值是时间的积累,也是企业文化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吴坚.浅谈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7期。

[3] 曹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 刘崇林.人力资源管理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第二篇:论社会团体、公司、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现象的对策研究

论社会团体、公司、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现象的对策研究

——中国当前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江苏,张家港 215600)

摘要:企业应在更高的程度上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充分建立人本管理的体制。市场竞争的加剧推动企业建立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应跟上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灵活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为企业的员工建立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创新发展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在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下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人本管理;人力资源;绩效评价;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95文献识别码:B

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包括政府、社会团体等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源于国企企业单位管理模式等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受到挑战。尤其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社会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企事业的管理也进一步向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学习。虽然多年来我国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得不继续改进和学习。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1.1 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1.1.1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对人和事的管理是伴随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伴随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并且从美国的人事管理演变而来。70年代后,人力资源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适用,它从管理的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全方位向人力资源转变。从80年代开始,西方人本主义管理的理念与模式逐步凸现起来。人本主义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本主义管理被作为组织的第一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便应运而生。它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差别,已经不仅是名词的转变,两者在性质上已经有了较本质的转变。

1.1.2传统人事管理

(1)、传统人事管理活动。早期的人事管理工作只限于人员招聘、选拔、分派、工资发放、档案管理之类琐碎的工作。后来逐渐涉及职务分析、绩效评估、奖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人事制度的制定、员工培训活动的规划与组织等。

(2)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的性质。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性的工作,活动范围有限,以短期导向为主,主要由人事部门职员执行,很少涉及组织高层战略决策。

(3)传统人事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由于人事活动被认为低档的、技术含量低的、无需特殊专长的工作,因而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不被人们所重视,人事管理只属于执行层次的工作,无决策权力可言。

1.1.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

(1)区别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以提高扩大、从行政的事务性的员工控制工作转变为: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建立一个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系统,以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因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它被看作为 一种单纯的业务管理,从技术性管理活动的架构中分离出来。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相应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成为组织战略与策略管理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

(2)区别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看作组织的第一资源,更注重对其开发,因而更具有主动性。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早期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只强调人力资源的管理,而忽略人力作为一种资源具有可开发的特征,忽略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的特征,忽略能动性的开发。现在,组织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与继续教育越来越重视。其投资在不断增大,从一般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到人力资源规划。组织中参加培训与教育的人员越来越多,从高层到基层员工从新员工到即将退休的员工,每一个层次与年龄段的员工均参加培训与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也有较大的改变,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岗位轮换、更多机会的提供,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均成为新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法,传统的院校培训、企业使用、或者企业自己培养、自己使用的方式,也转变更注重对员工的有效使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组织的生产效益。人力资源的功能的根本任务就是用最少投入来实现组织上的目标,既通过职务分析和人力资源规划,确定组织所需要最少的人力数量和最低的人员标准,通过招聘与录用规划,控制招聘成本,为组织创造效益。

人力资源开发功能则更加能够为组织创造经济效益。一方面,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结果就是能够为组织带来远大于投入的产出。另一方面,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可在成本上为组织节约更多的投入。人力资源的整合与调控的目的在于员工的满足感,提高其劳动积极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整体优势,为组织创造效益。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是一个与社会环境互相作用与影响的投入——产出系统,因此我们既要注重人力资源的自然性,注重员工能力的识别、发掘、提高与发挥,更要注重人力资源的社会属性,注重员工的社会心理。注重组织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员工与组织的协调发展。既要着眼于生产力与效益的提高,又着眼于员工满意度与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组织是一个“整体增长”的系统。组织中,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员工个体的作用,更要注重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强调团队的整体优势与组织的整体优势,既要注重员工在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注重员工在组织中最适合其潜能发挥的岗位上为组织效力。人力资源的补偿功能同样也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目的在于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合理的奖酬与福利作为激励最直接的手段,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作用,为组织效力。合理的奖酬与福利也可以为组织节约成本,因为合理的奖酬与福利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一是报酬与福利。二是应该能够反映出本地区同行业相应的报酬与福利水平。

(3)区别三: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实行人本化的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证实员工为“社会人”,它不同于人事管理视员工为“经济人”,它认为,组织的首要目标是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人本化的管理模式下,人力资源部门在对员工管理时,更多地实行“人格化”管理,注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尽可能减少对员工的控制和约束。更多地为员工提供帮助与咨询,帮助个人在组织中成长与发展。业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人事管理模式,但是这一传统的、被动的、事务化的、缺乏前沿性的劳动力管理。随着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界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推动下,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逐渐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转变。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这已成为中外企业管理者共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深层次的原因应该归结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企业亟待变革人力资源模式,实现由传统、落后的人力资源模式向现代人力资源模式的转变。

1.1.4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人力资源”一词是当代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提出的。在这部学术著作里,德鲁克提出了管理的三大广泛的职能:管理企业、管理经理人员和管理员工及他们的工作。在讨论管理员工及其工作时,德鲁克引人“人力资源”这个概念。他指出:和其他资源相比,惟一的区别它就是人。并且是经理们必须考虑的具有“特殊资产”的资源。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的能力、判断能力”。经理可以利用其他资源,但是人力资源只能自我利用。“人对自己是否工作绝对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科技的发展运用于管理,人的作用曾经被忽略,但是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中,企业必须依赖其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创造性与主动性来赢得竞争优势,这样就不可能低估人的作用,于是人本主义管理上升为管理的主流管理价值观,即把人当作企业的主体,确立人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把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主要围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进行和展开。现代企业的终极目标,传统企业的经济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现代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再生性和社会性。

1.2、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1.2.1.确立“人本管理”的价值取向。

企业应在更高的程度上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充分建立人本管理的体制。市场竞争的加剧推动企业建立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应跟上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灵活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为企业的员工建立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创新发展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在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下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企业领导必须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效能优先”的管理观念,把人用好、用活、用到最适宜发挥作用的地方。制定与之适应的制度。尤其是公平、公正的员工评价、激励和约束制度,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创造潜能。

把人力资源当作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当作最重要的资源配置,盘活人力资源,优化结构,合理配置,发挥团队、群体、组织的效能。

1.2.2 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重要的资源。

人力资源的内涵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培养职工知识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人力资源开发也是劳动者的内在需求。因此作为企业最能动、最活跃的资源——人力资源,其管理和开发必须的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体系。

第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至少包括以下体系:组织分工体系、员工评价激励约束体系、员工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组织分工体系是最重要的体系,必须实行动态管理:

(1)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和劳动分工,力争人力资源的最有效组合。

(2)根据每年员工的业绩考评,给予晋升,力争达到“能级对应”。

(3)加强中层管理人员交流,使他们更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特色、业务流程等。第二:开发人力资源潜能。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普遍存在三大缺陷:数量多,质量差,结构不合理。当然,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如果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挖掘员工的潜能。还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许多国际大公司把企业称为“学习型组织”,据统计: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只占他一生拥有的知识和机能40%。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培训改变数量多,质量差,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1.2.3 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

人力资源部门应该通过职位分析形成规范的岗位说明书,明确员工的责任。确定员工的工作目标或者任务。通过岗位评估判断职位的相对价值。建立公司的薪酬政策,使员工产生清晰的期望。

现代企业的绩效考评一般建立在2个假设基础上:一是大多数员工为报酬而努力工作。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他们才关心绩效评价。二是绩效考评过程是对管理者和下属同时评估过程。因为双方对下属发展均有责任。绩效评价有2部分内容:结果和成绩(目标、权利、责任、结果),绩效要素(态度表现、能力)。目标结果一般以量化指标进行衡量,应负责任的成绩一般以责任标准来考核。绩效要素包括:主动性、解决问题、客户导向、团队合作和沟通,对管理者而言,包括领导、授权、和其他要素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是两部分内容加强的总和,两者分别60%和40%。

1.2.4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平等的竞争机制

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逐步实习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使员工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为此,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择优的员工竞争上岗制度。其次要建立反映竞争结果的晋升、培训、薪酬奖励制度,以发挥竞争机制对员工的导向作用

1.2.5 改良企业文化,营造人力资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是将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牢固结合起来的潜在力量。企业文化要在适应新的工作和报酬方式中不断做出调整和改变。最后,企业还应在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独特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二.未来人力资源发展趋势

2.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2.1.1.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逐渐成为能够创造价值并且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性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必须与企业的其它领域互相匹配,才能保证企业在新的经营环境下保持并且维持竞争优势。

2.1.2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发生重大的变化,知识工作者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知识工作者管理必须有别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知识工作者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合理、有吸引力的薪资与福利、充分公开和高效的信息沟通、公正平等的招聘政策、跨文化培训与管理、开放的知识分享和民主决策、持续有效的系统激励模式。

2.1.3.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到位。

事业单位没有真正地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尤其是培训成了走走过场的摆设,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单

一、教条化、针对性差,理论型培训,以思想品德教育和政策理论学习为主体,忽视职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潜能的全面开发,也导致事业单位员工的反感负面情绪的产生。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事业单位人才培养的随意性强,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意识薄弱。

2.1.4.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组织学习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一种必然结果。组织学习是不断提高并且持续保持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学习型组织则是通过持续有效的组织学习获得生存和发展机会的组织形态。也是21世纪最具有竞争优势和最具有适应能力的组织形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有效的组织系统学习,建立和完善学习型组织作为其重要领域。

2.2、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1.文化培训和跨文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管理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今和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的职责就是克服组织内有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其有效的途径是实行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培训。在跨文化管理中,全球观念、系统概念、多元主义是培训文化开放与宽容的思想基础,而有效的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特别是深度对话是实现文化整合和文化共享的重要途径。跨文化培训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

所在,是实现文化整合的有力工具。

2.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

事业单位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需求的情况下,设置相应的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人力资源管理专员以负责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促使其利用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3.完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

加大对于单位内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与开发力度,促使其理念的更新与转变。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可通过讲座或座谈会的形式,邀请行业内的知名学者、专家等,用最先进的思想与理念武装职员的头脑,激发其自我学习、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相关技能的提高,也要包括职业道德的强化、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等,更进一步凸显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特点。

4、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外包已经逐渐发展起来,即将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委托组织外部的告诉承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工作包括:工资、福利、招聘和培训等方面。

总之,未来人力资源管理总体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1)人力资源管理将更加具有弹性和适应性。2)组织的限制将变得越来越少,招聘方式成为组织竞争优势的来源。3)在经济全球化,组织具有竞争优势就是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人。

参考文献:

[1] 林海涛 闯少铭 基于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对策分析 [J]经济研究 2005.3.

[2]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3] 侯汶佳.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06.

[4] 曹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 关善文.浅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09.

第三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走过了漫长坎坷的发展道路,相应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与企业战略脱节,并未作为一种稀缺的、难以模仿的独特资源而形成一种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其中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不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益显现。相应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其实践活动广泛盛行开来。然而,在我国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至今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人力资源很少被认为是企业经营战略所依据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仅仅被当作确定或选择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人力资源管理与经营战略只是单向的关系,而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都将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甚至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1.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要从事经济活动以实现其既定目标,就必须使用各种资源作为投入。这些资源基本上可以分为五类,即人、财、物、信息与时间。这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或缺的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其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财、物、信息与时间的利用必须通过与人力资源结合才能实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其他资源的组合运用都是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的,效能的发挥也都是以人力配置的优化和人才效益的发挥为前提的。失去人的能动作用,企业的其他资源都无法发挥作用;失去人的本源作用,企业生存和发展都无从谈起。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手段,不断整合各种资源,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使企业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恰恰是其中的关键。

2.人力资源管理可使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依据美国田纳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劳伦斯·S·克雷曼的观点“:为了成功,企业必须获取并维持其对竞争对手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达到:一是成本优势,二是产品差异化。而这两条途径的实现均得益于人力资源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研究企业管理发生演变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只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以及组织人、协调人等使企业形成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良性结构和良好氛围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才能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具有资金经营灵活、市场反应灵敏、适应多样化需求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规模效益差、管理滞后等劣势,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缺失。企业在面对日益复杂、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时,往往更看重短期内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设计,这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的缺失。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

(1)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缺乏全面的认识。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是有关计划期内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总目标、总政策、总体实施步骤及总预算的安排。企业的管理者常常忽视人力资源规划的这一重要层次,而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一些具体的业务计划上。这样一来,人力资源规划的先导性与全局性便无从体现。

(2)缺少科学系统的技术手段和优秀的管理人才,致使中小企业不具备进行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的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只能被动地去满足企业提出的人力资源需求,而不能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实际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适当的预测,提前做好准备,难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或发展较为平稳的阶段,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缺失的危害尚处于潜在状态,一旦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或是遇到一些突发状况的时候,这种危害便会显现。企业往往会由于人力资源的发展和整体的发展不协调而出现种种问题,在面对各种人力资源问题时,也只能作出带有补救性质的简单化处理。

2.培训和开发存在误区。人力资源整体质量不高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以学历为例,全国大型企业每百名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10.46人,中小企业为2.96人,仅为前者的28%。虽然不能完全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但起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中小企业要想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提高人力资源整体质量势在必行。可是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大规模引进高素质人才并不现实,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就是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和开发,提高人员素质,在内部发掘人才。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其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

(1)在观念上,企业的管理者尚未真正认识到培训开发对于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确保企业稳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总是怀疑员工培训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2)在投资上,由于培训和开发无法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不愿投资。在国外,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支出一般占企业总利润的7%左右,在我国该项支出还不到1%。

(3)在沟通上,没有做好培训前的动员工作,员工还意识不到培训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参与培训的热情。

(4)在实施上,忽视培训需求的分析和培训计划的制定。企业在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培训课程时,只能进行盲目选择,使员工的培训和开发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给企业和员

工带来真正的帮助,常常事倍功半。

(5)在管理上,培训机制不完善,在员工培训开发的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的监督、考核等管理措施,培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人员的流动过于频繁。时至今日,人员的流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除了人的价值观的转变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目前人才短缺同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的矛盾,人才结构不合理与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合理配置的矛盾日渐突出。毋庸置疑,这种人员流动的大趋势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但频繁的人员流动对于特定的组织而言,带来更多的却是负面影响:

(1)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是否具有稳定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能够长期驻留于企业、始终保持竞争能力的核心人力资源。而频繁的人员流动无法确保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和质的提高,显然不利于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培养,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隐患。

(2)“人才逆差”现象。在企业,主动离开的通常是一些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至少也是完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熟练型员工。这些人员的流失让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付之东流,核心人才的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而刚刚进入企业的员工通常缺少经验,对企业情况并不了解,需要一段时间去熟悉、融合,企业在招聘、培训的过程中还要投入资金,造成企业成本的不断损耗。

(3)对企业团队精神的破坏。成功的组织离不开成功的团队建设和团队精神,但团队精神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逐渐形成。员工之间长时间的协同合作而形成的默契和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合力都会被频繁的人员流动所打破,频繁的人员更换使团队及团队精神的建设失去了可能。

4.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企业是否能够有效的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在于是否提供足够的激励以及激励方式的选择。我国企业激励员工的手段主要包括:第一,物质激励形式,干得好就加薪,做不好则扣钱,发年终奖金等;其次,提升职务、表扬以及主要针对销售人员的销售提成,偶尔采取组织旅游的形式。激励手段都比较单一,很少采取股权激励方式,不重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然而从货币的边际效用理论角度分析,当员工的货币收入达到一定数额后,货币的边际效用将递减,金钱的激励功能弱化,激励强度下降,物质刺激并不总能起到预期的作用。从行为科学理论角度分析,企业员工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他们是错综复杂社会成员中的一员,不仅追求物质利益,更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应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三、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对策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走出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困境。针对上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制订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1.制定前瞻式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

(1)在观念上要给予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以足够的重视,管理者应充分地认识到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要根据公司整体战略发展规划和中长期经营计划,分析企业外部的社会和法律环境对人力资源的影响,研究市场变化趋势,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确定各种程度的人力需求,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人员补充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接替和提升计划等具体业务规划。

(3)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将长期、中期、短期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常规性和应急性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使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始终保持一定的弹性,能够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而作出相应的变化,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时出现人力资源僵化、失调而妨碍企业的发展。

(4)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功能。管理者在编制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以企业未来的事业发展预测以及以这种发展需求为前提的人才需求预测为基础,灵活地选用各种预测技术。

(5)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对管理者的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要对管理者进行良好系统的职业培训,加强专业知识的储备,丰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整体素质。

2.建立培训系统,完善培训体制。培训和开发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并且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我们企业管理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培训和开发的投入不仅仅是一项成本,而且是一项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回报的投资,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层面上建立培训系统,完善培训机制。有效的培训系统,应包括培训需求的确认、培训计划的制定、做好员工的培训动员工作、培训的实施、培训效果评估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培训需求的确认,应以既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又能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为标准;培训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不同工作部门、不同工作层次、不同工作职位,甚至每一个员工之间都存在的差异性,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工作而异,因能力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在培训实施之前,做好动员工作,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热情,让员工真正了解到培训能给自身的发展带来的益处;培训实施的过程中,应加强管理,根据员工的表现,采取奖惩措施,并辅以相应的激励制度,确保培训效果;培训结束之后,要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考核,明确培训效果是否达到了培训目标,并且能够让培训的成果真正体现在个人绩效与企业绩效的提高上。企业在建设有效的培训系统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制定适宜的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实现程序化和规范化。另外,还应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员工培训网络,最终使公司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实现由单一性、阶段性向组织性、系统性的全面转变。

3.对人员流动进行正确的管理。

(1)企业要正视人员流动的客观现实,保持对人员流动调控的主动地位。通过对人员

流动进行正确的管理,使人员的流动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并且能对企业产生有利的影响。对人员流动进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尽可能留住核心人才,保持核心人力资源群体的稳定,以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2)企业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消除“人才逆差”现象。首先,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为员工提供一份有竞争力的薪酬,尤其要重视内在报酬,如对工作的成就感、责任感、个人成长等,企业不仅仅靠金钱的鼓励,而是要让员工从工作本身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人力资源培养规划,帮助员工设计良好的个人发展计划和职业发展阶梯,并且使个人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降低员工的流动率和流动倾向。此外,企业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识才、重才、用才环境,给员工较大的工作自主权,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潜力得以发挥。

(3)尊重员工需求,加强沟通,主动了解、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保障员工的权利和利益,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4)在不断强化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流于符号化、表象化,应集中精力着重加强企业文化的本质内涵的建设,打造企业特色文化,让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前已述及,员工激励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其中,不能仅仅局限在物质激励层面,还应当根据员工所在的不同层次,给以精神激励层面的激励措施。即使在物质激励方面,激励手段也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即不仅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红利等传统物质激励措施,还可采用利润分享、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增加员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在精神激励方面,则应当把企业目标与员工利益结合起来,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其工作本身变得更富有挑战性和开拓性,使员工尽可能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创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注重感情投入与人文关怀,在提高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中从整体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日益明显,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企业需要提升其自身竞争力来适应这个经济大环境。而竞争优势的获得需要具有价值及稀有性,并且是高度组织起来的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资源就是人力资源。甚至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力的外部表现形式是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其根本的来源却是内部员工,企业的人力资本作为稀缺的、难以模仿的独特资源最可能成为形成竞争优势的来源。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及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尽快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加以解决,为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凯 《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商场现代化》 2007年第12期

(2)项光勤 《日本、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启示》《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3)孟华《转轨时期中国公务员制度开发机制的完善》《理论学刊》2000年第2期

(4)李红艳《国家公务员考评问题及对策》《理论学刊》2000年第2期

(5)田广清,王智瞳《关键在于造就一个新的用人机制》《理论探讨》2000年第2期

(6)龚兵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金融经济》2009年第4期

(7)马玉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经济师》2010年第8期

第四篇:金融危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研究

本文作者(王 维),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网上来源: 金融危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研究

[摘要]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发展遭受市场开拓乏力、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等突出问题,东莞企业面临着核心员工流失、劳资关系紧张、劳资纠纷增加等人力资源管理难题。我们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就金融危机对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员工参与政策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参与政策 和谐劳资关系

一、调查总体情况介绍

在东莞理工学院刘永安教授的指导下,我们于09年10月份开始对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具体内容和条目,对搜集到的项目进行整理、归并,并进行访谈和随机调查,前后历时4个月,旨在深入研究金融危机对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程度,以提出积极、有效的管理策略。本次调查的样本取自东莞市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发出问卷180份,收回120份,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53.9%。

1.企业基本情况描述

调查企业多半是民营企业55%,外资企业占21%,涉及到电子(16.7%)、服装

(13.3%)、食品饮料(7.8%)、纺织(6.7%)、机械(5.6%)等等行业,基本上反映了东莞市的行业分布,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人员。

2.经营状况调查

经济危机对东莞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只有2.2%的参查企业认为金融危机对公司的影响程度小或者没有影响,有74%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刚刚开始,更大的影响还未出现,其中近半企业认为危机的影响还会持续2—3年时间,稍显悲观。26%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已经过去。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以及危害的进一步升级,企业原有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必将被打破,不足20%的企业提高了2010年企业目标,而大部分企业面对不确定的复杂环境采取了观望的态度,期望经济形势明朗点再采取措施。所以,有近半的企业正在考虑修订未来2—3年的经营目标。

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开支攀升,成本成为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但在所有“节流”措施中,加强营销管理、巩固已有市场地位却成为诸多参查企业的首选(图1)。金融危机之下,东莞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受到出口锐减、内需缺乏的市场萎缩的冲击,眼下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订单量的大幅下滑,所以营销问题跃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之首。

就缩减运营成本而言,成本控制有利于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的推行,避免资源浪费,成为经济危机时期企业求生存的救命稻草。将近一半的企业在日常运营开支、优化业务流程、采购成本控制以及减少销售费用四项措施上大下工夫以渡难关(图2)。

图2 减少成本的措施

由于核心技术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企业维持研发投入,有的企业一方面裁减后勤、办公等支撑部门人员,另一方面却逆势增加研发投入。但是仍然有21.64%的企业推迟或者减少研发投入,这归因于研发人员的工资起薪明显比职能、管理、生产岗位的要高,最重要的研发是一个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项目,如果降低研发费用则在压缩成本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

二、金融危机对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

金融危机下,企业不得不根据变化中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对2010年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做出调整,但是目前很难估算这场危机的持续力度以及对企业未来造成的影响大小,所以对未来发展态势的判断很难确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执行层面的关键职能部门,为企业战略的调整提供支撑,这就需要制定的计划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规避风险,这也给人力资源部门增加了新的功课。

人力成本一直占据着成本支出的“大头”, 30.92%的参查企业直接削减了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投入,近半企业对各个层级的员工都进行了调整和削减,企业的薪酬、培训、福利等项目都受此影响而发生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1.局部招聘规模减少,招聘手段发生改变

目前来看,削减或冻结招聘计划的企业比比皆是。39%的参查企业减少了招聘人数,其中近半企业只对稀缺或者核心人才进行招聘。7%的企业完全取消招聘,只有31%的企业招聘计划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26%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过去了,他们已走出寒冬迎来春天,所以出现人才需求逆势增长现象,这与增加招聘人数的企业比例23%基本吻合,证明了调查数据的有效性。70%的企业认为人员招聘越来越难,但仍有58%的企业提高了招聘人员的素质要求,主要是因为新劳动合同法的倾斜性使得劳动者离职更加容易,企业解雇成本却增大了。企业招聘时只好设障层层把关,但学历、技术、经验、职业素质等方面都适合的人才毕竟难觅,企业只好在提高门槛的同时感慨人才稀缺。

招聘方法出现巨大的调整,多半企业会优先使用员工推荐和公司内部培养的方法来填补人员缺口,社会公开招聘由于其成本高、可靠性低的特点而成为众多企业考虑停止或者暂缓的首选。

2.薪酬增长普遍放缓,变动薪酬成为调整的重点

访谈发现一些企业在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遇到阻力,使薪酬调整计划搁浅,也有一些企业认为薪酬调整后带来的弊端会大于成本节省的收益,故没有全面实行。虽然按计划加薪和维持不变的比例共占75.8%,参查企业没有出现大范围降薪的刚性政策,但调研显示薪酬的增长普遍放缓。调薪政策中有55.7%的企业只针对核心员工加薪,与相当部分的企业仅对核心员工招聘——说明了企业对核心员工、关键资源的重视。

变动薪酬成为薪酬结构调整的重点,这成为金融危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之一。有77.3%的企业修改了薪酬计划,增大了“弹性收入”所占比例,22.22%的企业增加了高级专业层管理人员的变动薪酬总额,说明了优秀的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大趋势下,还是愿意花重本保留这些远高于一般员工创造价值的核心员工。

过半的企业倾向于通过减少奖金总额的办法应对劳动力成本造成的企业运营“负担”(51.5%),但是仍有25.2%的企业选择调整基本薪金,这种起薪点“缩水”的趋势很可能还将继续。

3.团建活动和住房政策遭遇修改,公费旅游有暂停、暂缓趋势

既然刚性裁员降薪受到一定阻力,企业只好通过减少弹性支出来压缩投入。据统计,09年福利方面有46.25%的企业维持不变,30%按计划增加。诸多福利项目中,只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两项没有改变的比例大(70.2%、67%),团建活动和住房政策遭遇修改的比例最大(42.9%、38.9%),暂停或暂缓政策抛到了公费旅游项目上(13.8%)。这说明了企业在节约人力成本时,往往会削减跟企业绩效结果相挂钩的福利,因为这部分福利项目是企业补充或者自身特有的,削减的话容易被员工理解和接受,但是以保障劳动者生存需要而设立的国家法定的福利项目,削减的空间就有限了。

4.绩效考核周期和范围有很大调整

不可否认,有些企业是想通过这些苛刻的考核标准借机隐性裁员,但更多的还是希望以此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81.4%的参查企业不能顺利实现业绩指标的情况下,有75%的企业调整绩效考核的周期和范围以加强考核,主要用在奖金分配上,然后是岗位调动、职位晋升和薪酬调整上,有18.6%的企业用于裁员和辞退上。大部分企业在绩效考核的周期和范围上都有大的调整,只有25%的企业非常乐观地没有调整绩效考核周期和范围,这与信心十足地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过去的企业(26%)比较吻合。

5.晋升缩减

数据显示,51.9%的企业对晋升规模进行了刚性缩减,其中对高层晋升的缩减就占了37.1%。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高层的影响远比中层和专业层大很多。

晋升一般伴随着薪资增长,晋升涨薪水平是普通薪酬调整的2倍左右。因此金融危机下,缩减晋升是企业“惯用招数”,以有效避免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

6.培训凸显三大特点

有的企业在金融危机的重击下断然取消培训,而有的企业却认为经济衰退期间进行培训是自我储备的最佳时期,有助于提升员工士气,物超所值。与08年相比,没有改变原有培训投入的居多61.1%,其次是减少培训预算23.3%。当然也有6.7%的企业增加了培训预算,他们希望利用危机时期企业相对“宽裕”的内部管理时间,加强员工能力培养,为即将到来的经济复苏做好人才能力储备。

调查结果凸显了严格筛选受训人员、有意识地削减培训时间和更多地组织内部培训的三大特点,充分利用公司内部资源,加强团队建设,开展内部的培训和交流,减少培训成本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由于测试样本中外资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小(21%),且东莞企业多是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所以控制海外培训计划方面并不显著。

7.员工离职率飙升,劳资关系紧张

行业的不景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员工的流动性,但是在有效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方面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据统计,决策层员工调整幅度最小43.1%,而人员调整幅度最大的非销售人员莫属(62.5%),主要是由于销售工作转换成本低,且金融危机下各个中小企业都把加强营销作为首要任务,所以市场上对销售人员,尤其是优秀的销售人员的需求旺盛,造就了更多的跳槽机会。

高级管理层员工没有被削减的比例最大(78.8%),说明了高级管理层的特殊职能:他们的工作具有特殊的不可转换、不可替代性,削减的话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企业不会轻易“请出”这部分人员。

劳资纠纷方面,09年与08年相比持平的企业占50.7%,而增加的竟占33%,说明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带给企业劳资关系紧张的局面。但也企业一个严重的警告:危机面前,企业理应更自觉地坚守社会责任,不是投机取巧大肆裁员、强迫休假、拒绝支付加班费、拖欠工资等手段侵害劳动者权益,而是“倒逼”自己提升竞争力,此外,一旦发生纠纷,企业应及时化解劳资矛盾,做到把事件的影响力和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调查结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金融危机对东莞企业人力资源影响研究的调查结果,对其他区域的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我们提出以下启示:

1.完善沟通机制,实施员工参与决策。

金融危机下,全方位地减少人力资本的投入,裁员降薪、取消旅游团队活动、取消培训和晋升、延长工作时间这些短视行为所带来的潜在后果是“员工关系紧张、积极性不高、离职率增加”,企业凝聚力正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深圳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折射出了内部沟通机制不完善、员工关系紧张和工作压力大的事实。当工作机械乏味、工作环境恶劣以及加班加点成为亘古不变的信条时,员工无疑被视为会说话的机器。员工产生不满意所拥有的唯一选择权就是辞职换其他工作(Kaufman,2001),或不堪重负选择自杀来逃避。而企业的明智之举是实行厂务公开,员工参与决策。企业把目前出现困难讲清楚,使员工对企业裁员减薪、加班加点等应“机”措施正确、理性的对待。同时,员工把薪酬、培训、晋升等问题反馈给组织,组织给予关注和支持。这不仅是个沟通的过程,也是心理契约重新解释和修正的过程,员工积极性得到发挥,并得到组织认可,企业则更易群策群力渡过难关。

2.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劳资关系是企业和员工的纽带,和谐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长足发展的法宝。由于劳资双方客观利益差异的存在,以及雇佣关系的性质、劳动合同的违背、心理契约的不履行、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实,使得劳资冲突具有普遍性。一项调查表明,赢利性组织中,冲突对组织决策不利,而且高冲突的决策往往导致低的质量(Rahim,1992)。该调查暗示,营利性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可能会否认冲突的存在,并采取回避、抑制或妥协的方法来解决。

在“付出与报酬之间的动态博弈”中,广东佛山本田汽车的工人们从5月17日起开始自发进行罢工要求加薪,经过数轮谈判工人们拒绝复工。由于工会的缺位,使劳资博弈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政府、地方总工会介入劳资纠纷进行调解,目前佛山本田公司部分工序已恢复生产,本田承诺为中国工人加薪24%。此罢工事件中反映了工会缺位、政府不中立态度以及法律的不完善,但是中国产业工人在劳资博弈中显现了巨大的力量,成为我国产业行动的新起点。本田罢工为全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不得不正视产业行动的影响力,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势在必行。

四、小结

有远见的企业会在危机的浪潮中,苦练内功,优化流程、精简繁杂机构,提高客户满意度,走创新之路,储备能量,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减少各项成本、压榨工人。伴随降薪、停止晋升等相关人力资源政策的出台,员工抱怨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做好政策出台之后的员工沟通工作,做到信息沟通的及时性、透明性,实施员工参与决策。当引发劳资争议、劳资纠纷事件时,企业应积极协商控制事态的恶化,而不是一味地解雇“带头人”打压劳动者权利,毕竟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才是重中之重,因为“愉快的雇员带来对企业忠诚的态度”,雇员的满意度与工作质量密切相关(Mardeen,1996)。

参考文献:

[1]Bruce E.Kaufma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trategic HRM and participative management Antecedents in early industrial

relation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1(11):505–533

[2]M.Afzalur Rahim, Managing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M].Praeger publisher, 1992(2nd ed):11

[3]Atkins P.Mardeen.Marshall Brenda Stevenson, Happy employees lead to loyal patients[J].Journal of Health Care Marketing, 1996(16): 14-23

[4]杜丽敏:后危机时代HR管理现状[J].人力资源管理, 2009.9

[5]郭晋荣:金融危机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现代商业, 2009年第5期

[6]杨树臣:金融危机后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探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9年第11期

[7]程延园:《劳动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五篇:新劳动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劳动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盛启伟,罗翠莲,王金顺

摘要: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对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以《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订立的新规则为出发点,从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上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影响,并提出了企业的应对策略,以期利于企业积极、冷静地应对《劳动合同法》。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人力资源管理; 影响; 对策

2007年6月29日,《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新法”)获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1 ].新法实施以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此,本文首先以新法中关于劳动合同订立的新规则为出发点,然后从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上分析新法对企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企业应对策略,以期利于企业积极、冷静地应对新法。

一、新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相对以前的劳动法而言,新法突出体现了对劳动者利益保护的立法宗旨。正因如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当熟悉并研究新法的具体规定和相关制度,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在劳动用工领域的风险。新法对现行劳动法律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对人员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企业规章制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人员招聘方面的影响

在招聘和甄选环节,企业会更加审慎,这种审慎无疑会增加人力资源的吸纳成本。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员工雇用合同的延长和严格,企业内部的“人口红利”优势将大大减弱,劳动力价格将会不断提升。另外,按照新法规定,派遣制用工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岗位上使用[ 2 ].目前,许多企业使用了大量派遣制用工作为企业员工,直接从事企业常规性业务。尽管法律对“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具体含义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但在立法态度上无疑是对目前各行在常规业务岗位上大量、长期使用派遣工的现实提出了挑战[ 3 ].(二)员工培训方面的影响

新法规定了单位只有在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情形下,才存在与员工约定违约金的问题,且违约金的数额不能超过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2 ].新法的规定无疑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以前可以通过与员工签订培训违约金的方式来降低风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失效了。更深远的影响则是在员工的持续培养开发方面,员工持续培养开发一直是企业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在目前新法制度安排下,员工辞退的成本明显升高了,人员流失的可能性加大,不利于企业员工的持续培养与开发。

(三)绩效管理方面的影响

新法扩大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鼓励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以往,由于用人单位可以多次运用一到两年的短期劳动合同,灵活行使到期但不续签的权利,因此即便没有特别的绩效管理和考核要求,员工也会因为续签的压力而努力完成工作。而在员工普遍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长期劳动合同的情形下,除非员工严重违规违纪等特殊情形,单位必须要证明员工不胜任工作,才能单方调整员工岗位及对应的薪酬或进而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实现员工辞退。这无疑对企业的绩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在企业内部对绩效考核制度的改进上,过去中国许多企业在绩效考核上相对比较粗放,现在新法的出台也要求企业对绩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特别是在企业与员工的合同管理和考核制度上需要重新进行梳理。

(四)薪酬管理方面的影响

新法中规定在劳动合同中必须写明员工的薪酬水平,违约时必须赔偿的损失,但是这条规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为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薪酬水平是变化的,特别是对于签约时间很长的员工来说,要想在签约时的劳动合同中就写明员工薪酬水平是很困难的,所以企业在签约前必须做好预测与规划,这就增加了企业管理费用。此外,新法在薪酬管理方面的重要影响还在于关于派遣用工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实行同工同酬的规定以及新法还具体要求用人单位为派遣工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这两条规定增加了有派遣工的企业的人力成本。

(五)企业规章制度方面的影响

新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2 ].与以前相比,这明显扩大了工会、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的权利,严格了用人单位制定和修改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限制了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自由度。

二、新法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新法的实施给企业经营的法律环境带来一定的变化,企业有必要根据新法的规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积极应对这一新的环境。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企业在招聘录用员工方面的应对策略

员工招聘录用阶段,是企业把好用人关最关键的一步,企业应该对招聘录用程序,录用条件,面试人员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和周密的安排。另外,还需注意以下关键点:(1)防范虚假资料。通过《员工登记表》、《服务自愿书》设计,写明员工虚假资料后果,之前单位的证明人及其联系方式,对重点岗位人员的录用进行背景调查。(2)要注意区别与使用实习协议、就业协议、劳务协议、聘用退休人员协议、岗位聘用协议、商业秘密保密协议、培训协议,掌握国家对于特殊人员的录用规定,从源头上降低法律风险,减轻法律责任。(3)采用人员派遣和人才租赁等新兴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可以采用这种新兴方式进行聘用和管理,通过第三方的合作公司提供的服务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同时保持公司用人机制的灵活性。

(二)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应对策略

首先,对于试用期必须超过新法规定的新招员工,企业可以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代为培训,其培训费用可有企业与员工协商而定。其次,对于企业正式员工的培训,新法明确规定用人公司能收取违约金的范围和对负有保密责任的人员,约定竞业限制和服务期。用人公司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公司可以在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件,并约定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规定的应按规定向用人公司支付违约金。

(三)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方面,企业必须重视绩效考核这一人力资源基础管理工作,使其制度化,做到绩效考核公平合理,并做好考核结果的记录与存档[ 5 ].企业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如果认为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经过转岗或者培训以后仍然不能胜任工作的,企业可以在支付经济补偿金后解除劳动合同,但是需要证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需要有《岗位说明书》与绩效考核确定的考核结果来支持,否则就没有证据解除劳动合同,从而要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责任。另外,员工严重失职,造成企业损失,企业也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时企业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这里需要证明员工严重失职,同样需要《岗位说明书》与绩效考核确定的考核结果来支持。另一方面,考勤记录是实行计时工资的员工计算薪资的重要依据,考勤

记录需要由员工签字,企业需要将考勤资料保存两年,如果发生劳动争议时企业对此负有举证义务。企业可以将考勤记录与员工薪资表设计在一起,在员工签收工资条的同时也对考勤进行了确认。

(四)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的应对策略

劳动合同法颁布后,许多条款涉及到工资的问题。所以企业的工资需要规范,一是不要将节日补贴、高温补贴等费用造到工资项目上,二是强化绩效工资。若有违法情况,公司可以按基本工资进行赔偿,否则要按工资条内年十二月平均工资计算。对于大部分员工,企业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基本工资为国家规定最低薪资,随政策调整而调整。并且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加班费按照基本工资为基数进行计算。这将会大大降低企业在发生群体性劳动争议时,被追偿加班费而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对于派遣用工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实行同工同酬的规定以及要为派遣工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的规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强调实际用工方与劳务人员之间没有劳动关系,劳务报酬由双方公司直接结算,再由劳务派遣公司支付劳动者。(2)实际用工方可以对劳务人员实施管理和处罚,但辞退应由劳务派遣公司出面处理。(3)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均约定应由劳务公司办理并承担责任,费用可由使用方直接结算给劳务 公司。

三、企业在规章制度方面的应对策略

规章制度是单位的内部“法律”,贯穿于单位的整个人事管理过程,是单位行使管理权、合同解除权的重要依据。在新法实施之后,劳动争议案的审理更多的是对企业行政管理职权程序性的审查,所以企业必须重视对规章制度和行政管理程序性规范,做到通过民主程序制定修改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向劳动者公示,这样企业的劳动制度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6 ].并且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条款时要注意:制定的处罚条款要明确、清晰、具体。这些都需要提前制定出来,不能发生了之后再酌情定。比如“员工有违反规章制度‘情节严重’的,解除劳动合同”,这里的“情节严重”就很难判断,所以必须在制定时就言明“情节严重”的标准。

四、结束语

新法下,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将大幅度的增加,可能对于高科技的企业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新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影响,并结合企业实际,做出应对之策,以维持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总之,新法是一把双刃剑,对企业和劳动者都既有保护也有制约,双方都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 1 ] 刘俐1新劳动合同法的新规定与企业应对策略[ J ].法制与经济,2008(1):74621

[ 4 ] 欣闻1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十大影响[N ].中国人事报,2007201

[ 5 ] 陈维政,余凯成,程文文1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级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 6 ] 陶玉霞1劳动法律手册[M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51

(转引自《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2期)

下载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现象的对策研究(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现象的对策研究(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当今中国,很多企业的管理方式仍处于经验管理模式下,对人的管理仍然还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如何把人作为一种活的资源加以利用与开发,如何能真正调......

    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初探(模版)

    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初探论文提纲:一、我国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现状1、物流企业人力资源量上不足2、物流企业人力资源质上不高3、物流企业的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员工的后期教......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文献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而建立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巨大作用的运作机制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入世的首要选择......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的研究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的研究 摘 要:民营企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开发与建设,取决于是否能够充分挖掘员工的智力资源,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是把经......

    新形势下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新经济形势下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以A公司为例摘要:文章以颇具代表性的国内中型物流企业A公司为例,阐述在后金融危机下,调整产业结构,企业转变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摘要: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它成为现代企业乃至社会的战略资源。因此,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非常艰巨和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