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内容摘要:跨入新世纪,企业究竟会面对一个怎样的竞争环境呢?对此,企业管理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都有一个共识:不确定性是企业所面临的新竞争环境的主要特征,而造成这种不确定性...关键词: 人力 资源 企业 竞争 绩效 大写 不确定性 特等
跨入新世纪,企业究竟会面对一个怎样的竞争环境呢?对此,企业管理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都有一个共识:不确定性是企业所面临的新竞争环境的主要特征,而造成这种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就是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消费者地位的提升。
首先,经济全球化彻底地改变了企业活动的范围。现在,不管愿意不愿意,也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即使是一个只在某国内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也必须开始对远在大洋彼岸的竞争对手进行关注与研究了。因此,经济全球化不仅增加了企业竞争环境构成要素的数量,而且增加了企业竞争环境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这就意味着增加了企业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
其次,科学技术不仅以一种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而且人们也越来越难以预见这种进步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如电子通讯、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和其他互动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空间概念,创造出了一个没有地理边界限制的地球村。科幻作品中的事物或现象在我们来不及做出准备时就转眼变成了现实,这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企业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
最后,消费者的地位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不断的提升,福特只提供黑色汽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企业必须追随消费者,因为消费者不仅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而且不断地进行新的需求选择。企业必须让消费者满意和高兴,因为这已成为企业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关键。消费者地位的提高意味着企业对消费需求变化性和多样性的限制能力越来越弱,这也必然导致企业竞争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
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竞争环境向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企业管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人力资源。例如,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永远是一个能力体系,能力是能够为人们共同感受到的社会智力资本,它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组织变革理论认为,有效的沟通是一种重要的组织资源,组织内群体之间、个体之间以及群体与个体之间能否有效地整合和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是衡量组织有效性的标准,从而将研究的焦点指向了组织内的人;而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
1则认为,传统的竞争优势来源(如技术、财务资源的获得)已不再能以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方式为企业创造价值。因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过程具有路径依赖和因果关系模糊的特征,其细微之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将是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将是企业绩效的最终决定因素等等。
尽管不同的理论对“为什么是人力资源?” 有着不同的解释,其殊途同归的根本原因却在于“人是企业能对自身进行变革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惟一动力”。众所周知,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与自给自足相比为其他人生产是有效率的,不管这种效率是由于规模经济、专业化,还是由于交易费用的节约,它都是组织化的结果。因此,企业是由特定的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相对效率优势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具有其他要素所没有的特性——自我变革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即也只有人,才能够对企业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可见,当企业与环境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必须借助于人的力量,才能重新达成企业与环境间的适配。因此,面对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企业管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只能从人——这个企业自身变革的惟一动力源上,来试图找出有效的对策。从这一认识出发,可以毫无疑问地断言,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和核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在本质上是人力资源能够被开发的工具。企业管理者们可以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人力资源规划、挑选、培训、评估、薪酬系统,来吸引、确认和保留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其次,在企业获得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之后,人力资源管理的下一个目标是鼓励人们表现出支持企业利益的行为。因为人力资源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说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一个充分条件。人力资源潜力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通过表现出特定的行为而允许企业从中获益。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和企业绩效关系的中间变量。人力资源仅仅在与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诱发员工行为产生优势的实践——相结合时,才是有效的。即拥有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效率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这种中间变量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企业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而只有极少的企业能够开发出作为竞争优势之源的人力资源。
企业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人力资源管理抱有如此巨大的期望,那么其怎样才能帮助企业去迎接这世纪挑战呢?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改变其思想观念,从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做什么”转变为关心 “人力资源管理的产出是什么”,从解决“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的人的问题”转变为解决“与人有关的企业经营运作问题”。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扮演起新的角色:战略伙伴、职能专家、员工支持者和变革倡导者。其中,战略伙伴角色主要集中于把人力资源的战略和行为与经营战略结合起来。在这一角色中,人力资源管理以战略伙伴的面目出现,通过提高组织实施战略的能力来帮助保证经营战略的成功。职能专家角色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设计和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流程来管理人事、培训、奖励、晋升以及其他涉及组织内部人员流动的事项。员工的支持者角色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帮助维持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把精力投入到员工日常关心的问题和需求上,积极地倾听、积极地反应,并向员工提供为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要求所需的资源,创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让企业员工置身于其中,激发出一种自然的学习动力和工作成就感。变革的倡导者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着尊重和欣赏企业的传统和历史的同时,具备为未来竞争的观念和行动。
最后,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掌握新的技能:掌握业务、掌握人力资源、个人信誉和掌握变革。掌握业务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核心经营、管理层的一部分,了解并参与基本的业务活动,具备强烈的战略业务导向。掌握人力资源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要确保基本的管理和实践相互协调,并担当起行政职能。个人信誉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人际影响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变革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懂得如何领导企业变革与重组。很显然这四种新技能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角色一一对应的。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思考
实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评价、激励、调整等一系列工作,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截止2013年三季度末,全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总量超过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同时,中小企业也贡献了58.5%的GDP,68.3%的外贸出口额,52.2%的税收和80%的就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此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贡献背后,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管理健康状况堪忧。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发展战略规划,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激励措施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等,造成中小企业人才的流失,特别是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流失,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更加突出,也使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发展战略规划
由于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用人上存在着随意性。在缺少合格人员时,才考虑招聘,在人员素质不符和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为招聘公司急缺人才时,以高薪招聘,并采取薪酬保密制度,往往出现了新聘人才与原有人才之间重大的待遇差距,在高薪引进人才同时,又打击了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当存在闲置人才时又找借口,任意降低薪酬,从而又造成现有人才的流失。如此恶性循环,不仅加大了公司人力资源成本,也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二)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人力资源的招聘缺乏科学性
由于企业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出现问题不能明确该谁负责,责任该谁来承担。人力资源招聘往往不是常设机构,而是临时组成的,缺少人力资源招聘的科学考核程序,造成招聘人才与使用部门的需要相脱节。人力资源的聘用依赖个人好恶与私人关系,使得优秀人才无法久留。
(三)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犹如企业的灵魂,是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和动力源。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缺乏共同的价值观,从而无法运用团队力量实现组织目标的最大化。
(四)缺乏对员工的培训,影响员工素质的提高
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发展上缺乏长期的规划,往往只从当前的人力成本上考虑,造成企业每个员工的事务性工作量较大,自身没有参加再培训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有培训也是随意性大,影响了企业员工各项素质的提高,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员工的培训投入上看,目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严重不足,对人才只重视使用,不重视培养。有关调查显示,1仅仅5%以下的企业加大了人力资源的投资,50%以上中小企业的年人均培训费用小于30元/人,大多数亏损企业甚至停止了人力资源投资。
(五)没有明确的责、权、利,人员考核无制度或不规范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员工没有明确的责、权、利,人员考核无制度或者没有规范的考核制度,使得企业缺乏衡量员工工作业绩的标准,造成员工业绩考核难以执行和落实,造成考核成为形式。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员工工作业绩,往往是以主管领导说得算,存在着主观性,无法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六)激励措施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中小企业的激励措施,往往是根据老板的心情或感觉,而不是一项规范的制度,员工对收入缺乏良好的预期,不仅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员工的稳定性。造成激励措施反而使员工感觉不公平,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七)企业缺乏用“制度”管人
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习惯于在企业的关键岗位上,用“亲人”、“熟人”;认为只有“亲人”和“熟人”,才是“靠得住的人”,不管他们是否做得最好。常用“人”管“人”,而不是依靠“制度”管人。对于非“亲人”和“熟人”,“老板”始终保持一种观望和怀疑的态度。结果使外来“人才”感到其个人尊严不能得到充分尊重,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价值不能得到真正认可和实现,而“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忍痛割爱离开企业。
二、改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人与人之间力量和智慧的抗衡。美国微软、日本松下、韩国三星等国际知名公司的成功都证明了,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改善员工行为、激发潜力、提高工作绩效,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益。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能够合理配置员工、为员工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通过培训提高各部门的效能等,并通过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来降低企业人员的流动。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岗位责任制,责、权、利相结合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根据管理幅度划分不同的管理层次,配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充分注意部门之间职能的科学划分,做到简单、高效、协调。在此基础上,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以岗定人,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
(二)在外聘外部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人才的培养
中小企业的“老板”总认为“外国的月亮特别圆”,岗位的人才缺乏时,想到的是外聘。事实上岗位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靠自身的培养。自身的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最熟悉,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着手培养自己的人才,逐步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员工培训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本企业各类人才的快速成长,让自己的员工有发展的前景,更忠实于企业。如果都是外聘,必然影响企业自身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且由于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外聘人才也
不一定都能胜任。对于确实需要外聘的人才,要善于挑选能力突出、经验丰富、具有职业精神的高端人才为己所用,充分发挥其才智。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就是要认识到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尊重员工、相信员工、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此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人性化管理以促进企业发展。
(四)建立有效的薪资福利制度
薪资福利是体现人才价值的最直接的指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积极进行必要的薪资调查,掌握当前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再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建立有效的、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制度,参考每个员工的工作经验、能力、教育背景、要求、价值观等员工的自身条件,确定一个合理的薪资福利待遇。这样不仅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引进,也有利于留住人才,同时又可避免盲目竞争引起薪酬“哄抬”,使公司利益受损。
(五)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包括设计良好的员工发展规划
每位员工进入企业,第一步就是要发放员工手册,将企业的背景、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主要产品、内部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内容,让他们对自己的公司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有一个明确定位。设计良好的员工发展规划就是给每位员工提供一个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通过规划明确每位员工升迁及内部调整的路径,有关提升的条件和标准,使员工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激励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
(六)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就是要使绩效考评切实发挥应有作用,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实施绩效考核。要在考核组织、考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大量化指标,减少人为因素,增强绩效考评的信度和效度,使工作绩效的“考和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双刃剑”作用,打破“平均主义”思想,通过考核,更加清楚地了解员工的优势与不足,奖优罚劣,体现出不同绩效的价值,并与员工培训、晋升、调动等相结合,力求在定岗、定员、定薪等方面严格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切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七)加强员工培训
留住员工,除了一套健全薪资福利制度外,更重要的是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员工的发展,也有利企业的发展,是一件“一举二得”的好事。因此,企业应将每位员工都纳入企业培训及发展体系。针对企业发展规划,根据员工发展的状况和企业需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并将培训与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对员工培训的投入。为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培训制度包括:培训计划制度、培训上岗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时间保证制度、培训经费单列制度、培训考评制度、培训质量跟踪制度等等。
2、明确培训内容。只有针对真实的需求进行培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规划与设计每次培训活动之前,培训部门主管和工作人员要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企业及其员工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什么内容。
3、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要做到尽量细致、全面、具体、明确,让培训计划成为培训工作的行动指南。培训计划包含培训应达到的目标和培训课程设计。培训目标要尽量具体、可度量,但要符合客观实际。课程时间安排上也应考虑到受训者的精力,让他们能够消化吸收而不是疲惫应付。
(八)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的发展除了战略计划、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之外,还应重视员工的价值观、作风等的建设,即企业文化建设。美国管理学家彼德斯和托马斯在《成功之路》一书中写道:“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并且贯穿始终,这一点已被证明是出色公司的根本性特征,无一例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气氛,能够在员工心中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能够充分发挥凝聚、协调和控制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留住员工的主要手段。正是由于“精神价值观”的作用,使松下这样机构繁杂、权力分散的公司在工作上有了一定的向心力和连续性,公司业务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因此,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有效是中小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发展的关键,当代竞争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要留住企业的人才,就是要建立一整套的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建立员工成长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避免或减少员工的流失,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四、中小企业标准为:
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建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第三篇:新世纪民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新世纪民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1世纪民航企业的竞争已转向知识和科技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知识与科学技术的“承载者”——人才的竞争。民航企业面对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激烈竞争,全球化的趋势、加入WTO 后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民航规模经营的兼并重组浪潮等,民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因此需要对其职责、作用和技能进行动态的思考,以实现民航企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并建立民航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民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目前,民航主要分机场、航空公司、航管、油料四大块,其中机场、航空公司部门已作为独立的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而航管、油料部门则仍以政府统管、统配的形式垄断经营,难以形成独立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两种并行的体制在各自的组织管理活动中,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都不尽相同;各个部门根据自身性质和经营特点,其人力资源管理也有所差异。机场、航空公司较航管、油料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选拔、晋升、考核、培训、激励和薪酬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开发和管理能力。而航管和油料的人力资源管理,现在仍然从事如工资表制订及发放之类的传统的事务性工作,还根本谈不上人力资源管理,无法真正形成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最佳匹配。人才浪费、人力资本“残缺”、效益不佳、效率低下这些现象依然存在。当然,产生这些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的政企不分体制,即所谓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混淆不清理念依然存在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中。
虽然,机场、航空公司作为企业的独立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的竞争,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为了各自企业的效益和生存发展,管理者被强迫性的选择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一系列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在企业内部初步已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平庸者让”的人才使用的动态机制,但离真正的符合现代企业所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还相差甚远。当然,这里面存在诸多方面的因素,如有些高层次领导素质不高、从事专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人才奇缺、传统的平衡管理观念残余等。目前,民航这四大部门管理的共同特点仍然是进行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阻碍民航企业的发展。
转变民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随着民航企业的激烈竞争和加入WTO的挑战,“非连贯性”竞争环境,使得很多民航企业逐渐认识到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关键是如何去建立并运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为迎接挑战和冲击,民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从过去那种行政、总务、福利委员会角色逐渐转变成为学习型组织、教育的推动者、高层主管的咨询顾问、战略业务伙伴、管理职能专家和变革的倡导者等。为此,民航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应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战略、组织业务活动;领导企业变革,建立竞争力优势;传播职能技术并担当起员工宣传者和倡议者的角色,并对员工绩效和生产率负责等(请参见附表)。
在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应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民航企业在面对新世纪激烈、反常的竞争环境下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来支撑和保证企业经营战略计划。这代表民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从传统人事管理态度,即只注重个别员工工作绩效和满意程度等微观问题,向帮助企业管理层为获取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而实现员工贡献最大化,这样一种全新的角色转变。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不应再被看作与民航企业的战略计划没有任何联系的、而仅有一些狭窄目标的领域,而是应被看作能够创造价值与维持民航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性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应日益突显其在民航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就在于能为“顾客”,既包括民航企业外部航空顾客,又包括民航企业内各个部门提供附加价值(added value)。因此民航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积极加强与民航企业各业务部门的密切联系,支持、配合业务部门的长期发展战略,这种内部提供不仅可以实现为业务部门的定制服务,而且可以突显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巩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但是这要求民航企业必须具备一套全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服务,以及怎样提供这些服务。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从“权力中心(Power Center)”的地位走向“服务中心(Service Center)”,并籍此创造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在民航企业中的权威。这不仅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具备相应的全球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能了解并掌握相当的业务知识,更要求能与业务部门说一样的“语言(same language)”。
在知识经济时代,民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边界实践也呈现日益模糊的状态。传统民航企业强调组织要明确,每个职位要有明确定位,要求撰写工作说明书、职务说明书。但是面临社会变革的诸多环境变迁,未来组织形态将会变成一种专业管理取向的组织,即没有什么固定的组织形式,组织界限越来越不明确,管理制度越来越有弹性,传统的上下级关系日趋模糊。此时,民航企业应日趋重视智力资本、知识积累、人力资源投资与管理等,而这一切也不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它需要整个民航企业,包括高层管理者到一线员工的全方位关心;人力资源管理将包括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关系的所有管理决策和行为的总和;总经理每天都在做出影响到人力资源关系的重要决策,并且这些决策本身及它们被具体执行的过程及方式,也会对企业员工产生相当影响。因此总经理必然要对包括企业竞争战略、人事政策和其他会影响到对“人”的经营政策在内的众多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活动负责。
转变民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
在民航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应积极地参与民航企业战略的制定。民航企业高层管理者也不应再满足人力资源部门提供传统的,被动的项目。而应该要求他们能主动提供并解决与人有关的业务问题,为公司业务增加价值。具体包括对员工绩效和生产率负责,开发员工潜能,服务于顾客需要,培养、建立高质量的员工队伍,以及开发企业的智力资本等。我们可以引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或者聘请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做顾问,在民航企业创立人力资源管理的伙伴关系,使之能配合民航企业的业务发展,以企业战略业务为重点,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共同塑造企业未来。基于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的紧密伙伴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在企业内部,催化出一种接受变革、积极行动的风气。使民航企业再造、结构重组、规模精简的变革大潮都要求人力资源成为总裁(或总经理)的战略伙伴,帮助制订计划、实施组织变革。因此,作为民航企业获取竞争力的帮手、人力资源管理应更注重工作的产出,而不仅仅是把工作做好。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决策、行政效率、员工的贡献和变化能力这四种产出,可以归纳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基本角色。它们分别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机制结构、管理员工的贡献程度、管理转型和变化。
战略伙伴角色主要集中于把人力资源的战略和行为与经营战略结合起来。在这一角色中,人力资源人士以战略伙伴的面目出现,通过提高组织实施战略的能力来帮助保证经营战略的成功;职能专家角色要求人力资源人士设计和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流程来管理人事、培训、奖励、晋升以及其他涉及组织内部人员流动的事项;员工的支持者角色意味着人力资源人士需要帮助维持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把精力投入到员工日常关心的问题和需求上,积极地倾听、积极地反应,并向员工提供为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要求所需的资源,创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让企业员工置身于其中,激发出一种自然的学习动力和工作成就感;变革的倡导者要求民航企业人力资源人士本着尊重和欣赏民航企业的传统和历史的同时,具备为民航未来竞争的观念和行动。
民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掌握的四大类技能:
①掌握业务(Business Mastery)。要求人力资源从业人士成为企业核心经营、管理层的一部分,了解并参与基本的业务活动,具备强烈的战略业务导向。②掌握人力资源(HR Mastery)。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要确保基本的管理和实践相互协调,并担当起行政职能。③个人信誉(Personal Credibility)。是指人力资源从业人士应具备良好的人际影响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④掌握变革(Change Mastery)。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懂得如何领导民航企业变革与重组。
原先民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行政附属部门,其权利来源是由组织赋予、是外生的,经常随着民航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如果人力资源部门能担负起企业发展的战略伙伴、职能专家、变革推动者和员工的支持者四个角色后,其权利将是内生的,即来自于它的专业知识和战略服务功能。也就是说,头衔在今天的组织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别人不理会因为你是资深的人力资源经理,或是人事部经理(人事处处长)而尊敬你,只有你与业务部门合作,用一种“语言”交流,最重要的是能为他们创造价值,提供某种建设性的服务,才会使民航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具有真正的权利。
新世纪民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的主管能积极适应变化的民航内外竞争环境,并引导人力资源部门朝上述这些方向努力发展,做好民航企业的战略伙伴,业务诊断者,并成为企业老总或主管的心灵解读人(Mind Reader)。积极整合人力资源管理中零散而孤立的功能、职责和活动,通过对人的运作,面对新世纪民航业的挑战,努力创造民航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四篇: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长沙(中国水务)有限公司
试行集团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长沙(中国水务)旗下已经开发出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自来水业务、市政施工业务、房地产开发业务、物业管理业务和建材业务等等。已经具有集团公司的雏形,试行集团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各个业务发展得更快更好。
集团人事和业务人事管理的工作对接可以浓缩在下列七个范畴:
一、招聘和迎新
各业务有用人需求时,应首先由集团人力资源考虑集团内部提拔调动,然后统一对内、对外公开招聘,结合被推举的人选,进行初选核实和首轮面试。在最终人选决定后,集团人力资源在签约前统一安排入职前体检、审查等工作,并在入职后进行迎新的培训。
二、集团人力资源统一牵头组织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就职工的劳动、社保、保险等工作统一对外统筹。
三、就工会、党组织等职工法律权利由集团人力资源支持、统筹并对外联系。
四、各业务定岗、定员、定岗位责任等工作由集团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监督、备案,并牵头组织年终和非定期的考核和与当事人沟通。
五、支持各业务的业务竞赛,技术比拼等活动。
六、集团人力资源组织大型业余活动,如运动会、文康、才艺表演等。
七、集团人力资源协助企业出版刊物编辑部约稿,调查员工反映,综合读者意见反馈刊物编辑。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思考
人力资源(资本)管理审计,是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最前沿问题。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工业社会时代,土地和资本先后都是最稀缺的资源,因而成为社会经济配置的主导性资源,劳动力只是一般的生产要素之一。知识经济的后工业社会时代,人力资本已成为各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或者说是形成竞争力的最基本要素。因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为管理乐章的重音符,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悉尼声明就特别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审计问题,这也确实是当前中国审计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和首要选择。
人力资源(资本)管理审计的目标内容如何确定?现在的论文有的太简单有的太繁杂,我以为主要应从人力资源(资本)在其企业或其他组织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的内部逻辑关系来确定其目标内容。
第一、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的内部控制审计
人力资源(资本)内部控制,是保证人力资源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贯彻的基本保证。审计主要是通过对人力资源(资本)的招收、管理、培训、使用、激励一整套规章制度进行审查与评价。审查其有与无,完善与否,执行严格程度。评价其内控制度的适当性。适当性的评价是对审计的很高要求。审查评价其是否与时俱进,即在相对稳定的原则下,能否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调整本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控制政策。
第二、人力资源(资本)的开发利用程度审计
人力资源(资本)的开发利用,是人力资本运作的基本内容和方式。物质资本、货币资本运作不好,即出现亏损、破产,但一般不主动消耗其他资本。而人力资源(资本)运作不好,自己不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即除具有一般资本的共同特性——自我贬值,还要消耗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特别还是要抵消人力资源的其他个体价值和总体协作价值。所以,人力资源(资本)的开发利用不但要使其个体不断保值增值,并要使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由个体人力资源(资本)协调聚合的群体价值。群体价值并不是个体价值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协调要聚合。不是加法,而是1+1>2的聚合或乘法效应。人力资源(资本)的管理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对人力资本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因而对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的审计就是最有价值的审计。
通过对招聘、培训、使用、增值、文化、协调聚合等的审计监督,使人力资源(资本)的开发既能适用于当前的现实需要,又能考虑超前的,顾及到未来的发展后劲。促使其能建立起一个制度化、科学化的动态运行机制。特别是对人力资本的增值培训的投资问题,要有妥当的计划安排。即人力资本培训的投资要有强制的措施,还应按销售收入或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培训,或按其岗位定期或不定期培训,使人力资本的增值有制度安排。
第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审计
人力作为资本就必然有产权的存在,这里涉及到劳动法规契约中人力资本载体的劳动者权益约定、人力资本的参与收益分配、激励等诸多问题。当然,审计不能大包大揽。主要是劳动者权益在企业契约的规定是否受到尊重;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分配关系的落实程度;人力资本定价与激励方式的适当性,及其效果。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审计监督,使企业在不与法规相冲突的前提下,建立起不侵犯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能够充分有效地调动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本载体者的积极创造性,既能使个体人力资本价值增值,又能有效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恰当机制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