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思考
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思考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现代企业竞争的理论证明:谁具有了人才优势,谁就具有了开展的主动权。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越来越显得突出,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和开展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煤炭形势看好,煤炭行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是现代煤炭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经验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缺乏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差甚远,极不适应现代煤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使煤炭企业在竞争中寻求发展,就必须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是:职工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生产一线的工人,大多数是农民工或临时工,其素质较低;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乏,甚至个别企业出现断层;传统的人事管理机制和体制,致使人力资源配置较为呆板,缺乏弹性,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滞后。
1.1煤炭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人力资源开发成当务之急
据了解,国有煤炭企业职工中,受过高中以上文化教育的人数只占职工总数的18.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职工总数的3.4%,大大低于全国职工文化素质的平均水平。正是因为“人”的问题,使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经营效果普遍难称人意,而且这也是直接造成煤炭企业,无法真正应对市场竞争的原因所在。
1.2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随着煤炭企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减人提效的进程不断推进,人员流动的频率和数量显著增加。
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专业技术人员后继乏人。许多企业在使用人才上缺乏规划性,有空缺就急补,没有长远性,缺乏后备人才。前几年,煤炭行业的不景气和高风险性,导致人才流失较多;高校人才招生规模的大幅降低,致使大部分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员数量不足实际需求的一半,甚至面临工程技术人才断档的危险。
1.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井下生产一线与地面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平衡。特别是井下人力资源大多数属于年龄偏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群体,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另外,由于煤炭企业的工作特性,不可能以苛刻的条件招录员工,因此在近年招收的一些员工中,大多数是一些在外打工多年、且因年龄偏大又无特殊专长的返乡者,其素质高低是可想而知的。
而地面辅助单位也因多年来几乎没进行过成规模的招录新员工,年龄老化问题已经显得十分突出。致使人力资源接续的断层逐步拉大,有的工作不得不以外聘或临时聘用民工的方式替代。
1.4人力资源潜能开发受到挑战
在煤炭企业员工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工资收入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人力资源潜能开发印员工队伍稳定均受到无形的挑战。员工在工资、奖金、福利、居住环境都不如其他近邻行业的情况下,不免对企业的依存度产生怀疑,难以长期安心煤矿,难以调动其潜在的工作积极性,难以树立忠诚企业、扎根煤矿的思想。一些年轻员工往往在煤矿干几年就走人。有的煤矿甚至出现了年年招工人不够,今夭招来明夭走的“招工容易,留人困难”的局面。技术人寸的“断层”更是越来越大。凡此种种,给煤炭企业实现远期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印威胁是不可低估的。
2.加强管理与开发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对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日常的、表层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针对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综合性措施以加强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力度。
2.1确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的轴心地位
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重要性印紧迫性的认识,并充分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决策性、全局性印长期性。在组织机构上大胆改革,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缺乏独立性的附庸地位,成立人力资源部,使之成为与其他业务部门并列的、具有相等地位的部门,甚或与其他部门相比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灵魂地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与作用。配备一些具有高素质、懂业务、精专业的复合型人寸承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职能,并由企业行政领导兼任部长,以便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的作用。同时,明确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使人力资源工作成为其他每个部门工作的一部分,“一把手”亲自参与,形成全方位、群体开发人力资源的优势。
2.2建立完善的薪酬机制
完善的薪酬体系是一个企业有没有吸引力的主要依据。每一位职工都希望自己获得同事、企业、社会的认可,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其薪酬。设计与管理薪酬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艰巨任务。如果建立了有效的薪酬制度,企业就会进入期望创新的循环,而如果这些制度失灵,那么接踵而至的便是职工的心灰意冷。企业优秀人寸流出较多,就是印我们的薪酬制度不够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完善的薪酬制度应该包括直接报酬、间接报酬印非金钱性报酬三个方面。
2.3探索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企业收入、生活福利状况,直接影响职工的积极性印思想稳定性。故此,企业的吸引力印凝聚力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印发展。企业制定顺应时代的工资方案印奖励机制,建立切实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将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企业绩效结合。坚持工资分配向苦脏累险岗位倾斜,向技术岗位倾斜,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为此,建议根据不同的对象,加强绩效考核,实施不同类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考核评价内容分为量化指标、评议指标、综合指标,考核方式可分为操作岗位考核印管技岗位考核。把管理印工程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其报酬兑现的依据,与其应付薪酬直接挂钩。对一般员工则与个人工作量大小,操作失误率等指标挂钩,从而突破原有煤炭企业重定性、轻定量,指标、权重体系设计等不科学的界限,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将会极大地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把员工的行为引向企业目标。
第二篇: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探究
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探究
摘要: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到现代各个企业当中,而未来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科技与知识的竞争,它将是企业人才的竞争。随着社会信息网络化、资源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时代的到来,作为人力资源部的管理者,应该有责任感,有紧迫感,因为未来的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将是所有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对于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讲,他们肩上的担子将会更重。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让私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遍地开花,相对来说国有企业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绝对优势,现代人看重的是发展而不再是铁饭碗,国有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从国情出发,结合实际,用创新的眼光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国有企业煤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措施
一、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陈旧
就目前国内的一些国有煤炭企业的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在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部仍旧分成人事、行政等几大机构,各个机构之间各自为阵,互不沟通,使一些工作繁琐重复。比如说招聘样新员工的工作,人事处只负责招聘、调配事宜,然后把培训的工作顺手转交给教育培训中心。作为人事处完全可以把招聘――调配――培训等工作,一并接下来,这样不仅节约人力,避免重复交叉,减少机构的臃肿,而且给新员工的感觉也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当然也有一部分的煤炭企业跟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部,但没有给人力资源部赋予新的内涵,造成形式化,徒有虚名,在管理上所履行的还是老套的、被动的模式,缺乏有效的人员规划和激励机制,没有统一性。
2.国有煤炭企业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的煤炭生产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井下工作人员、井上辅助工作者以及后勤职能人员。这三个部分中,井下工作人员是最累最辛苦的,他们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煤炭行业是重体力活,而且带有危险性,一般稍微有点“水平”的人都不愿意进去。由于国有煤炭企业的员工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这种员工思想文化素质低的现象也是造成生产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是井下的那些基层员工因为文化素质低而酿成的安全生产事故,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从改善员工基本素质上下功夫。
3.员工离职率高,人才流失严重
大中专毕业生一般对煤炭行业的抵触心理较强,人力资源部招工困难,但比招工更困难更令人头痛的问题却是人才流失率逐年上升的现象。因为一部分煤炭企业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在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着传统的观念,论资排辈,使一些优秀的员工因为资历低而看不到发展的前途,所以企业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技术骨干人才,因为觉得岗位枯燥、没有前景等而干不了几年就有跳槽的心理。这也是目前国有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所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度
当前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跟不上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所以作为管理者,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变,摒弃旧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要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企业发展的新途径,要尊重人才、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
所有的员工都希望自己工作中的成绩能得到承认和赞同,而这种认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合理的、完善的薪酬机制。绩效考核一定要公平、合理,要能充分体现员工的工作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员工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兴趣。而且除了金钱物质上的奖励外,精神上的鼓励也同样能抓住员工的心,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系统化
国有煤炭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确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可以与其他部门一样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把企业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和策略联系起来,做到和谐统一,让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同步,为企业储备大量人才,带动企业更快发展。与此同时,煤炭企业还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也等同于企业的战略,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前景发展,可以这样说,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速度。所以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制定时一定要结合当下市场、企业的环境以及员工的素质等具体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煤炭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达到和谐统一。
4.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煤炭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对员工的培训,而培训的力度大小也决定了员工素质的高低,所以人力资源部的工作重心要放在对员工能力的培训上。而培训的方式及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专业的操作规程的培训来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通过安全教育的培训来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员工加强安全防范,规范操作手法,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通过企业规章制度的培训,可以让员工遵纪守法,增强企业归属感和凝聚力。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些培训,可以使企业建立一个学习型的队伍,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员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从而让员工在培训中得到激励,得到提高,企业在培训中获得利益,获得成长。
当然,不论哪种机制,哪种方式的培训与学习,都需要有一种激励的方式,有激励才有竞争,有竞争才能成功,所以企业一定要给人力资源管理以合理的定位,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进行公平、合理的考核,以此激起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更具有向心力,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5.树立煤炭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也就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自己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企业价值观的体现。这种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尤为重要,对人力资源管理所起的作用也是独一无二,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财产,它能够把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凝聚起来,使员工工作起来不仅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有热情,有归属感,有向心力,能够为企业创造一种和谐的企业氛围。这样的氛围能更促进人力资源部的管理,更利于煤炭企业的快速壮大。
总而言之,国有煤炭企业要想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强劲的战斗力,就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因为人才的发展才是企业的发展,唯有留住人才,才能让企业留下光辉。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断的完善管理体系,建立激励机制,树立人文观念,加强人员管控,才能不断地发现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才能为国有煤炭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献计献策,才能真正的让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使国有煤炭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光荣.国有煤炭企业全面风险演化机理及管控体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
[2]熊爱民.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23):69
[3]牛宪民.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1
[4]徐鹏.国有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改进措施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61
[5]史钟.试析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1):174-175
[6]李宏杰.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完善措施[J].煤炭企业管理,2006(8):41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思考
实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评价、激励、调整等一系列工作,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截止2013年三季度末,全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总量超过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同时,中小企业也贡献了58.5%的GDP,68.3%的外贸出口额,52.2%的税收和80%的就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此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贡献背后,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管理健康状况堪忧。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发展战略规划,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激励措施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等,造成中小企业人才的流失,特别是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流失,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更加突出,也使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发展战略规划
由于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用人上存在着随意性。在缺少合格人员时,才考虑招聘,在人员素质不符和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为招聘公司急缺人才时,以高薪招聘,并采取薪酬保密制度,往往出现了新聘人才与原有人才之间重大的待遇差距,在高薪引进人才同时,又打击了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当存在闲置人才时又找借口,任意降低薪酬,从而又造成现有人才的流失。如此恶性循环,不仅加大了公司人力资源成本,也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二)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人力资源的招聘缺乏科学性
由于企业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出现问题不能明确该谁负责,责任该谁来承担。人力资源招聘往往不是常设机构,而是临时组成的,缺少人力资源招聘的科学考核程序,造成招聘人才与使用部门的需要相脱节。人力资源的聘用依赖个人好恶与私人关系,使得优秀人才无法久留。
(三)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犹如企业的灵魂,是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和动力源。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缺乏共同的价值观,从而无法运用团队力量实现组织目标的最大化。
(四)缺乏对员工的培训,影响员工素质的提高
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发展上缺乏长期的规划,往往只从当前的人力成本上考虑,造成企业每个员工的事务性工作量较大,自身没有参加再培训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有培训也是随意性大,影响了企业员工各项素质的提高,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员工的培训投入上看,目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严重不足,对人才只重视使用,不重视培养。有关调查显示,1仅仅5%以下的企业加大了人力资源的投资,50%以上中小企业的年人均培训费用小于30元/人,大多数亏损企业甚至停止了人力资源投资。
(五)没有明确的责、权、利,人员考核无制度或不规范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员工没有明确的责、权、利,人员考核无制度或者没有规范的考核制度,使得企业缺乏衡量员工工作业绩的标准,造成员工业绩考核难以执行和落实,造成考核成为形式。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员工工作业绩,往往是以主管领导说得算,存在着主观性,无法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六)激励措施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中小企业的激励措施,往往是根据老板的心情或感觉,而不是一项规范的制度,员工对收入缺乏良好的预期,不仅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员工的稳定性。造成激励措施反而使员工感觉不公平,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七)企业缺乏用“制度”管人
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习惯于在企业的关键岗位上,用“亲人”、“熟人”;认为只有“亲人”和“熟人”,才是“靠得住的人”,不管他们是否做得最好。常用“人”管“人”,而不是依靠“制度”管人。对于非“亲人”和“熟人”,“老板”始终保持一种观望和怀疑的态度。结果使外来“人才”感到其个人尊严不能得到充分尊重,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价值不能得到真正认可和实现,而“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忍痛割爱离开企业。
二、改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人与人之间力量和智慧的抗衡。美国微软、日本松下、韩国三星等国际知名公司的成功都证明了,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改善员工行为、激发潜力、提高工作绩效,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益。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能够合理配置员工、为员工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通过培训提高各部门的效能等,并通过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来降低企业人员的流动。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岗位责任制,责、权、利相结合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根据管理幅度划分不同的管理层次,配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充分注意部门之间职能的科学划分,做到简单、高效、协调。在此基础上,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以岗定人,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
(二)在外聘外部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人才的培养
中小企业的“老板”总认为“外国的月亮特别圆”,岗位的人才缺乏时,想到的是外聘。事实上岗位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靠自身的培养。自身的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最熟悉,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着手培养自己的人才,逐步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员工培训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本企业各类人才的快速成长,让自己的员工有发展的前景,更忠实于企业。如果都是外聘,必然影响企业自身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且由于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外聘人才也
不一定都能胜任。对于确实需要外聘的人才,要善于挑选能力突出、经验丰富、具有职业精神的高端人才为己所用,充分发挥其才智。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就是要认识到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尊重员工、相信员工、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此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人性化管理以促进企业发展。
(四)建立有效的薪资福利制度
薪资福利是体现人才价值的最直接的指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积极进行必要的薪资调查,掌握当前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再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建立有效的、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制度,参考每个员工的工作经验、能力、教育背景、要求、价值观等员工的自身条件,确定一个合理的薪资福利待遇。这样不仅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引进,也有利于留住人才,同时又可避免盲目竞争引起薪酬“哄抬”,使公司利益受损。
(五)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包括设计良好的员工发展规划
每位员工进入企业,第一步就是要发放员工手册,将企业的背景、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主要产品、内部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内容,让他们对自己的公司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有一个明确定位。设计良好的员工发展规划就是给每位员工提供一个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通过规划明确每位员工升迁及内部调整的路径,有关提升的条件和标准,使员工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激励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
(六)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就是要使绩效考评切实发挥应有作用,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实施绩效考核。要在考核组织、考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大量化指标,减少人为因素,增强绩效考评的信度和效度,使工作绩效的“考和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双刃剑”作用,打破“平均主义”思想,通过考核,更加清楚地了解员工的优势与不足,奖优罚劣,体现出不同绩效的价值,并与员工培训、晋升、调动等相结合,力求在定岗、定员、定薪等方面严格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切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七)加强员工培训
留住员工,除了一套健全薪资福利制度外,更重要的是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员工的发展,也有利企业的发展,是一件“一举二得”的好事。因此,企业应将每位员工都纳入企业培训及发展体系。针对企业发展规划,根据员工发展的状况和企业需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并将培训与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对员工培训的投入。为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培训制度包括:培训计划制度、培训上岗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时间保证制度、培训经费单列制度、培训考评制度、培训质量跟踪制度等等。
2、明确培训内容。只有针对真实的需求进行培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规划与设计每次培训活动之前,培训部门主管和工作人员要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企业及其员工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什么内容。
3、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要做到尽量细致、全面、具体、明确,让培训计划成为培训工作的行动指南。培训计划包含培训应达到的目标和培训课程设计。培训目标要尽量具体、可度量,但要符合客观实际。课程时间安排上也应考虑到受训者的精力,让他们能够消化吸收而不是疲惫应付。
(八)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的发展除了战略计划、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之外,还应重视员工的价值观、作风等的建设,即企业文化建设。美国管理学家彼德斯和托马斯在《成功之路》一书中写道:“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并且贯穿始终,这一点已被证明是出色公司的根本性特征,无一例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气氛,能够在员工心中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能够充分发挥凝聚、协调和控制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留住员工的主要手段。正是由于“精神价值观”的作用,使松下这样机构繁杂、权力分散的公司在工作上有了一定的向心力和连续性,公司业务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因此,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有效是中小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发展的关键,当代竞争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要留住企业的人才,就是要建立一整套的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建立员工成长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避免或减少员工的流失,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四、中小企业标准为:
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建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第四篇:商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商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商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2010-06-29 18:58:2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商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商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2)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已完全步入市场经济国际化时代。面对外资银行以其高薪、出国培训机会、良好的职业发展等竞争优势来与国有银行进行人才争夺,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建立一套比外资银行更先进、更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合理配置资源,开发员工的潜力,采用全球经营的思维和理念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才能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商业银行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复合型人才不足较为突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总量过大,但人才结构却不合理。一是管理人员比重过大,业务人员却日益紧缺;缺乏骨干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二是银行的高素质人才大都集中在一级分行以上层次,基层机构的员工素质则普遍不高,这种不合理的员工结构降低了银行内部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率,加大了新业务、新产品开发和推广的难度。三是大部分员工的知识陈旧,业务能力不强,仅熟悉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等业务。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营销业务,还懂证券业务、信托业务、保险业务等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
2、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是缺乏激励机制,突出表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一是物质激励力度
较小内容单一,且忽视员工的精神需求。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工资、奖金的物质激励方法,手段单一,缺乏其他激励手段的综合配套使用,缺乏优秀企业文化、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激励。二是工资薪酬体系不能正确反映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对内缺乏公平性与激励性,对外缺乏竞争性。三是考核晋升机制方面流于形式。员工考核评价不能为人才的合理晋升、正确提拔提供必要的依据。
3、员工的教育培训机制尚待健全
员工教育培训的计划缺乏步骤性、层次性和预见性,且投入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年人均培训费在 500 元~ 600 元左右,而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员工年人均培训费用都超过万元。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给员工提供的培训内容大多较注重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员工素质和潜能的开发培训,特别是中高层次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跟不上发展的要求。每年投入与产出比不高,低层次重复培训仍然挤占了本
来就十分微薄的培训经费;培训评估反馈系统不完善,考核标准弱化,缺乏培训激励机制等;培训与使用也有脱节现象,员工受训后无用武之地。
4、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一是绩效考评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各商业银行普遍尚未建立健全工作分析制度,对不同类别、不同职级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要求等工作描述与工作规范未作明确的界定,使绩效考评缺乏科学的依据。同时,绩效考核部门往往与绩效实施部门相互脱节,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这样便使绩效考核的准确性打了折扣,也使绩效考核失去了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考核角度单一。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对员工的考评标准使用统一的 “德、能、勤、绩” 这一类抽象、模糊的指标,难以量化和具体评价,使绩效考评缺乏可衡量性与可操作性。三是绩效考评多流于形式。各级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既缺乏公开的
交流与反馈,又未将考评结果与职务晋升、工资分配、培训与开发、岗位轮换等结合起来,考核难以起到 “奖优罚劣” 的激励作用。
二、金融全球化下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引入市场机制并加强员工的选拔和配置
一是改革银行经营管理者的选拔机制,引进市场配置机制,把组织选拔和市场配置两种方法相结合运用;取消银行经营者行政级别,实现银行家职业的市场化。
二是通过科学的职位分析和评估,优化职位设置,对职位进行分析,明确各职位的内部等级结构,形成新的职位体系,彻底改变因人设岗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在内部调整职位时,按照职位等级选拔人员,凡等级晋升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测评,择优录用,大力推行领导岗位竞聘制和重点岗位竞争上岗制,改论资排辈为以能力及业绩论高低,在用
人上形成公平竞争基础。
三是商业银行应结合银行再造,突出主导业务、盈利业务的战略配置员工,形成 “客户中心型” 的人力资源配置新格局。大力提高资产类员工在业务人员中的比例,精简效益低下的营业网点,压缩现有庞大的柜员队伍,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度,不断充实扩大银行外勤队伍。调整人力资源结构,积极稳妥而又有效地实施裁减和分流富余人员。
四是有组织、有计划地从海外引进熟悉国际惯例、国际金融与法律的高层次金融专才,尤其是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办跨国经营业务所需求的优秀人才。
2、健全激励机制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收入分
第五篇: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才建设。本文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阐述了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一直以来,我国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给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无形压力,人力资本在这一经济浪潮中起着巨大作用,成为竞争的主体。人力资源作为掌握和创造企业核心技术的主体,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没有人力资源有效发挥作用,再多的物质资源也无法更好地实现其本身价值。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很难保证施工质量,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立足之地。建筑行业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进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探究与开发,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素质,以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一、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简要分析
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施工企业都拥有数量充足的技术人员,并且每年都会接收不少大学毕业生,源头似乎是“水源充足”,表面上看人力资源供给很充足,人员足够使用,但是由于施工企业本身工作环境的恶劣,再加上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员流失率不断增加,不可避免的使得一些掌握高技术、拥有丰富经验、在本企业不能展现自身才能,希望有进一步发展的高素质人员流失,这些人员一旦遇到其他企业提供高薪、更好的发展空间、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就会跳槽走人,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此外,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素质普遍低下;员工考核和激励制度不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落后,缺少人文关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收集相对困难。因此,如何留住既有知识又有素质的人才、使其更好的发挥价值、更好的为企业做贡献,是当今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文化程度低,素质普遍低下
在建筑行业中,人员需求量大,人员结构构成复杂,文化程度较低,素质普遍低下。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施工建设,除了部分管理人员外,大部分人员专业技能较少,部分负责施工的班组人员学历较低,有的甚至没有受过教育,是由早期包工头发展而来的,因此在级别之间传递任务与要求时会产生信息偏差,从而导致工作失误,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企业成本。建筑行业人员素质较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人员流动性很大,给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些困难。
(二)员工的考核和激励制度不完善
企业的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工作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考核和激励制度不完善,绩效考核方式落后,在考核中缺乏实际意义,流于形式主义,建筑行业人员考核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没有将考核结果应用于工资与奖励发放,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企业职工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建筑业员工大多松散,工作消极,缺乏主动性,团队协作精神相对缺乏,合作能力较差,时间观念不强,纪律相对涣散,员工工作责任心不强,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落后,缺乏人文关怀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工作环境较其他行业来说,处于劣势地位。大部分管理者与一线工人一样同处于工地,他们办公地点位于施工现场,有的技术岗位人员要时时位于施工现场指导工程进展,办公室是钢板房,虽然配有空调和一些常用设施,但工作环境与其他行业没法做比较,管理人员宿舍与办公室一体,一般楼下是办公室,楼上是宿舍,工作环境单调枯燥乏味、待遇差,缺乏人文关怀。由于建筑行业主要业绩是确保工程施工进展,因此按时完成工期是他们的主要任务,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使得该行业工作人员无法享受到写字楼上班人员舒适的工作环境,比如:舒适的茶水间、下午茶、咖啡、员工活动等一系列人文关怀待遇。除此之外,该行业由于环境特点,女性人员比例较低。
(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收集相对困难
随着建筑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由于施工行业自身的特点,很多建筑企业项目分布于国内各个地区,有的工程项目甚至延伸到国际市场。虽然目前的信息传输十分便捷,但是由于许多工程项目所在地比较偏僻,并且施工企业信息建设比较落后,因此对分散的人力资源信息难以及时收集和传递,信息获取往往具有滞后性,这使得建筑行业人力资源实时管理产生巨大困难。
三、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法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完善人才招聘机制,提高准入门槛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建筑行业人员素质低下问题,必须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观念,努力吸收现代社会的新思想、新动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人才招聘计划,该计划的建立必须立足于企业中长远发展目标,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制定良好的人力资源计划,加大招聘力度,提高招聘人员质量,多招聘一些有技能、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人员就业。其次,企业还应该摒弃传统的招聘观念,招聘更多优秀高质量人才,提高招聘人员专业技能,完善用人制度。招聘人员作为企业的代表,言行举止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代表着企业的整体形象,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能否吸引到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实时掌握员工动态,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将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综合起来考核,从而确保人力资源部招聘到的人才符合各部门的实际需要。
2、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
做好培训工作,促进员工发展,使员工掌握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使员工更好的发挥潜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企业。而且培训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更好的服务企业,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一般来讲,培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目标的确定,企业组织培训,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培训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要想做好培训工作必须确定好培训目标,培训目标的确定是培训工作开展的基础性工作,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培训目标确定后,还需要确定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经费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培训过程实施,培训进行过程中,要根据人员的类型确定培训方法,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率,另一方面是确保培训结果的有效性,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学员的方法来确保培训内容的有效性。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体系
绩效考核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员工有激励作用。建筑业需对员工进行激励机制的约束,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级标准,按照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来决定员工的薪酬分配,并将考核结果用于薪资和奖金发放,这样就形成一个链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更加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薪资,无论哪个行业要想留住高素质人才,必须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当前建筑企业实行管理人员与劳务人员分离的管理模式,因此薪酬制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薪酬制度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各方面因素,设计具有层次性、弹性、针对性的薪酬制度。由于建筑行业项目制管理特点,薪酬的确定应该将个人岗位绩效与项目总体效益结合起来,同时要发挥市场决定工资的机制,参与市场劳动力定价,岗位工资的制定,要参考同行业中其他企业同岗位薪资水平,确保薪资制度在企业内外都具有竞争力。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1、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注重管理的变革
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随着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人力资源管理要建立在企业宏观管理基础之上,因此只有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才能从整体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脱离之前存在的弊端,制定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制定必须要以企业战略为主导,以企业远景所确定的目标为方向,并随着市场整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积极进取,从而实现行业、企业、职工目标的统一。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关注员工需求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人性化制度建设,建筑行业建设企业文化必须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从员工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员工情况,使员工有一种“家”的感觉。企业领导要重视情感关怀,经常与员工谈心,企业不定时组织员工带家属参加的活动,增强员工归属感,改进工作环境,定期发放基础生活用品作为慰问。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增强员工归属感,提高员工工作精神状态。建筑企业要想保持和维护好自身竞争力,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讲究企业信誉,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如今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水平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关键点,作为现代施工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时代所带来的便利性,建设计算机管理系统,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分布进行系统全面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对企业的人员进行分类整理,确定出待开发、培养以及需要及时引进的急需人才,并根据不同人员类别制定出不同的人员评价体制,注意及时收集分散于各项目部人员的评价信息,做到及时改进,使得人力资源制度为企业选人、育人、留人和用人提供依据。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高度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整合。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是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建筑业的管理和经营有着重要作用,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能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建筑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大管理力度,并认真研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积极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避免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影响。只有建筑企业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才能有效的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对于存在的部分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改进和完善,实现企业和员工利益的最大化。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期,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都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加入WTO以后,国外建筑行业进入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也给建筑行业带来了生存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建筑行业,将是一个活力四射的行业。(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左亚静.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8).[2] 曹圆圆.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2015(11).[3] 孙孔鹤.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1(8).[4] 张鑫.浅析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