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暂行规定
《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和任期管理工作,保持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稳定,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正职领导成员;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
第三条 党政领导职务每个任期为5年。
第四条 党政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应当保持稳定。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任满一个任期:
(一)达到退休年龄的;
(二)由于健康原因不能或者不宜继续担任现职务的;
(三)不称职需要调整职务的;
(四)自愿辞职或者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
(五)因受处分或处罚需要变动职务或者被罢免职务的;
(六)因工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的。
党政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因工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一般不得超过一次。
第五条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和任期届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第六条 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达到两个任期,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同一职务。
第七条 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第二条所列范围内的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根据干部个人情况和工作需要对其工作予以适当安排。
第八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执行本规定第六条和第七条,经批准可以适当放宽。
第九条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调整职务,任职3年以上的,计算为一个任期;任职不足3年的,只计算任职年限,不计算任期届数。
第十条 选任制党政领导干部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选举产生时,原任领导职务自然解除。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正职领导成员任期届满不再连任的,按有关规定由任免机关下达免职通知,免去其担任的领导职务。
第十一条 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对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第十二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正职领导成员实行任期制度,按照有关章程并参照本规定执行。
市(地、州、盟)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正职领导成员实行任期制度,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规定精神,结合各地实际,对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制度作出规定,并报中共中央组织部备案。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完)
第二篇: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
内部文稿 请勿外传
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等
法规文件若干问题的答复意见
(讨论稿 2007年4月25日)
一、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
1、问:由地方党政领导兼任正职的工作部门主持工作的副职领导成员,如政法委员会主持工作的副书记等,是否适用《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
答:《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的适用范围不包括党政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副职领导成员,由地方党政领导兼任正职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主持工作的副职领导成员可以不适用该规定。但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党政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副职领导成员实行职务任期进行探索。
【说明】《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的适用范围包括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正职领导成员;市(地、州、盟)级以上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确定这样的适用范围,主要考虑有两点,一是任期制主要解决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任期内不稳定问题,目前此问题集中反映在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及工作部门正职领导 成员的管理上;二是先在这部分干部中实施任期制,符合先易后难的原则,有利于干部任期届满后的安排。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些重要部门的副职领导成员,特别是由地方党政领导兼任正职的工作部门主持工作的副职领导成员,如政法委员会主持工作的副书记、党校主持工作的副校长等,实施任期制有必要。考虑到任期制尚处于“暂行”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可以倡导一些地方对工作部门副职领导成员实行任期制度进行探索,因此,对此问题答复为,由地方党政领导兼任正职的工作部门主持工作的副职领导成员可以不适用《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但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党政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副职领导成员实行职务任期进行探索。
2、问:地方党委、政府的秘书长和享受正职待遇的副秘书长,是否适用《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
答:地方党委、政府的秘书长适用,享受正职待遇的副秘书长不适用。
【说明】地方党委的秘书长一般是由同级党委常委兼任的。同级党委常委兼任秘书长的,应当按党委常委职务适用《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不是由同级党委常委兼任的,应当作为同级党委工作部门的正职领导成员适用《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地方政府的秘书长是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属于本级政府的领导成 员,应当适用《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享受正职待遇的副秘书长,因不属于正职领导成员,可不适用《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
3、问:《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因工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一般不得超过一次。这里的“一般不得超过一次”是否可以理解为党政领导干部在5年内最多只能调整一次?
答:这里的“一般不得超过一次”,是指党政领导职务在一个任期内因领导班子建设等工作特殊需要,调整担任该职务的领导干部不能超过一次,不能理解为适用《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的党政领导干部在5年内最多只能调整一次。
【说明】《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主要为了强调不能以“工作特殊需要”为由,频繁调整干部,以确保党政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相对稳定。这款规定,主要是从量的方面对一个职务在一个任期内的人员变动情况作了限制。这个限制是针对一个具体职务,而不是针对党政领导干部个人而言的,在一个职务任期内,因为领导班子建设等工作特殊需要调整干部,该职务的人员变动情况一般不得超过一次,因此,不能理解为适用《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的党政领导干部在5年内最多只能调整一次。
4、问:如果干部担任的职务属同一层次,但有一段时 间不在《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二条所列范围之内,最高任职年限是否累计计算?如某干部任市民政局副局长(副处级)八年,又任某县副县长(副处级)七年,是否算累计达到十五年?
答:累计计算。党政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职位任职,只要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就不能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二条所列范围内的同一层次领导职务。如某干部任市民政局副局长八年,又任某县副县长七年,其担任副处级领导职务的时间累计达到十五年,不能再继续担任《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二条所列范围内的副处级层次的领导职务。
【说明】《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第二条所列范围内的同一层次领导职务。作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打破领导职务“终任制”,避免干部在同一层次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无限任职,从而进一步推动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推进干部的新老交替,增强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活力。根据这一规定,无论在什么职位任职,只要是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就不能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第二条所列范围内的同一层次领导职务。
5、问:《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根据干部个人情况和工作需要,对其工作予以适当安排。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把握?
答: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除提拔、退休外,可以根据干部个人情况和工作需要,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二条所列范围之外的同一层次领导职务,还可以采取改任同一层次非领导职务或者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职等方式,予以适当安排。
【说明】妥善安排达到最高任职年限的领导干部,是任期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考虑到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干部个人情况各异,《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对如何安排作了原则规定,可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措施,为领导干部从同一层次领导职务上顺利退下来创造有利条件。对此问题,要坚持做到既促进干部能上能下,又关心和爱护干部。至于采取何种方式对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安排,各地可以进行探索。根据以往调研情况和各地的一些做法,答复为“除提拔、退休外,可以根据干部个人情况和工作需要,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二条所列范围之外的同一层次领导职务,还可以采取改任同一层次非领导职务或者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职等方式,予以适当安排。”
6、问: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是按所属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届期计算任期的起止,还是按干部本人实际任职时间计算任期?
答: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按所属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届期计算任期的起止。
【说明】任期制指的是职务的任期,是整个领导成员班子的任期,而不是担任该职务干部个人的任期,不宜以党政领导干部个人的实际任职时间计算任期。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虽不是选任制的党政领导干部,没有严格的“届期”,但就其担任的职务而言,作为所属的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也是随着所属的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换届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有较为明显的届期特征。因此,按所属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届期计算任期的起止,既便于操作,也更有利于体现任期制度的“严肃性”。
7、问:某市政府副市长分工调整后,是否按同一职位计算任期?
答:政府副职领导成员分工调整后,按同一职位计算任期。类似情况,如党委副书记、常委分工调整,均按同一职位计算任期。
【说明】《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所称的任 期是党政领导职务的任期,与担任该职务干部的具体分工没有关联。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市政府只有市长、副市长,而没有按分工不同而设立的工业副市长、农业副市长等。因此,就某市政府副市长而言,职务任期是副市长职务的任期,与担任该副市长职务干部的分工是什么、分工如何调整没有关系。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若干问题的答复意见(一)(组厅字〔2003〕10号)将“某干部在担任副市长期间,先分管工业,后来分工调整改为分管城市建设”解释为“可视为在两个职位工作过”,是就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时,分工调整的干部是否可视为具有两个以上职务任职的经历而言的,与职务任期计算没有关联。
二、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
8、问:《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在同一地区党政领导班子中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满10年的,应当交流”。这里是党委领导班子、政府领导班子分别计算,还是合并计算?
答:合并计算,这款规定的含义是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地区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中任同一层次职务合并计算满10年的,应当交流。
【说明】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是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的重点。《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10年的,必须交流;在同一地区党政领导班子中担任 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满10年的,应当交流。做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交流,增强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活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这条规定,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在党委班子或者政府班子担任同一领导职务满10年的,必须交流;在党委、政府两个班子中任同一层次职务合并计算满10年的,应当交流。如果党委领导班子、政府领导班子分别计算,党政领导干部即可在党委、政府班子之间相互交流,从而出现在同一地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长期任职的情况,违背了《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的立法宗旨,因此,应当合并计算。
三、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
9、问: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干部,任地方党委、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是否应当进行任职回避?
答: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干部,任地方党委、政府所属工作部门领导成员的,其任职回避可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与地方党委、政府正职领导成员有以上亲属关系的干部,任地方党委、政府所属工作部门领导成员的,应当进行回避;
(二)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有以上亲属关系的干部,任地方党委、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正职领导成员的,应当进行回避;
(三)与地方党委、政府副职领 导成员有上述亲属关系的干部,任该副职领导成员所分管工作部门副职领导成员的,应当进行回避;
(四)与地方党委、政府副职领导成员有上述亲属关系的干部,担任不属于该领导成员所分管工作部门副职领导成员的,是否回避,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说明】新形势下,严格任职回避制度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任人唯“亲”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近姻亲关系等人员在下属部门任领导成员的比较多;另一方面,各地对如何准确地把握和适用《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第三条关于亲属关系回避的规定,提出了不少问题。因此,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以及健全完善制度出发,有必要结合实际,区别不同情况予以答复。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第三条规定,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有直接上下级关系的职务。我们认为,地方党委、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与同级党委、政府领导成员有上述亲属关系的,是否回避,可依据这一规定做出判断。我们可以将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与所属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之间存在的上述亲属关系分为四种:
(一)党委、政府正职领导成员与部门正副职领导成员存在亲属关系;
(二)党委、政府副职领导成员与部门正职领导存在亲属关系;
(三)党委、政府副职领导成员与 其所分管工作部门正职领导存在亲属关系;
(四)党委、政府副职领导成员与不属于其所分管工作部门领导成员存在亲属关系。在这四种情形中,根据党委、政府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前三种情形,可认定为在工作中有明确的上下级领导关系,应当进行回避。第四种情形,虽没有明确的上下级领导关系,但就任职回避制度的目的而言,应当尽量回避,但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操作上的方便,是否回避可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10、问:《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独资、合伙或者较大份额参股的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该领导干部不得在上述企业或者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这里的“较大份额”如何界定?
答:这里的“较大份额”如何界定,应当从严掌握。总体上,应当以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所参股份额是否影响该领导干部公正履行行业监管或业务主管职责为标准来界定。具体而言,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通过参股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按“较大份额”来掌握:
(一)在所参股的企业或者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
(二)参股份额对企业或者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经营具有实质性影响的,如享有绝对控股权、相对控股权或持有大额股份等;
(三)股份比例较低但出资数额较大的。出现上述情形 之一的,领导干部就不宜在上述企业或单位的行业监管和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应当进行回避。
【说明】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较大份额参股的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如开办律师事务所、举办民办学校等,若领导干部本人在这些企业或者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容易产生监管不力或主管不严,甚至滋生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不利于党风廉政建设,有必要通过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来加以限制和规范。
为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领导干部公正履行职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在如何界定“较大份额”方面,应当从严掌握。在总体原则的把握上,应当以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所参股份额是否影响该领导干部公正履行行业监管或业务主管职责为基本标准。为便于操作,借鉴《公司法》和《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对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等相关规定,可以把“较大份额”具体化为3个情形:
1、在所参股的企业或者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
2、参股份额对企业或者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经营具有实质性影响的,如享有绝对控股权、相对控股权或持有大额股份等;
3、股份比例较低但出资数额较大的。有上述情形之一的,领导干部就不宜在上述企业或单位的行业监管和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应当进行回避。
11、问:《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实际工作中,对“本人成长地”应当如何理解和把握?
答:《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对上述正职领导成员作出不得在本人成长地任职的规定,其目的是回避干部在本人成长地的血缘关系、亲朋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保证干部正常履行公务。这里的“本人成长地”,是指干部本人在参加工作前生活、学习的县(市)。如果干部在参加工作前生活、学习的地方不止一个,一般以生活、学习时间较长,血缘关系、亲朋关系较多的地方为本人成长地。根据本条规定,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也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所属的市(地、盟)担任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
【说明】血缘关系、亲朋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对干部能否公正履行职责往往会产生重要影响。本人成长地是干部血缘关系、亲朋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相对集中的地方,实行领导干部在本人成长地任职回避制度,对于加强对党政领导干 部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干部公正履行职责,防止、减少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各地对此问题询问较多,特别是实际工作中各地对干部成长地的理解和把握不同,具体认定标准不一。近年来各地对此问题询问的也较多。为确保法规的严肃性,有必要尽快对“本人成长地”这一概念做出明确解释。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本人成长地”:
一是时间上,应当界定为干部参加工作以前。主要考虑参加工作前的学习、生活时期,一般是较长的一段时间,对于干部形成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往往产生重要影响。参加工作以后需要回避的可由干部交流等制度来进行调节。
二是地域上,应当界定为县(市)。从大多数干部的成长经历和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来看,县(市)是干部成长的主要地区,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受教育阶段,一般是在一个县(市)内完成,上大学阶段的经济支持等多数也是在一个县(市)内提供的,县(市)是形成主要社会关系的重要地方。
三是参加工作之前在多个地方生活、学习的,可以按照“生活、学习时间较长,血缘关系、亲朋关系较多”来确定成长地。
此外,在与原籍地、出生地关系的处理上,答复中没有出现原籍地、出生地的表述。主要考虑是原籍地、出生地与 本人成长地不一定是同一个地方。在原籍地、出生地成长的,原籍地、出生地即本人成长地;不在原籍地、出生地成长,或在包括原籍地、出生地在内的几个地方学习、生活的,可按在多个地方生活、学习的情况来处理。
四、关于《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
12、问:《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报名人员,应当具备与所报职位要求相当的资格。工作中对“相当的资格”应当如何把握?
答: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名参加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对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具备相当的资格。其任职资格的认定,一般根据其所在单位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认定其相当的职务层次;根据其在本单位不同级别岗位上的任职经历,认定其相当的任职经历。
区别不同层次干部公开选拔还应当坚持以下几点:
(一)参加县(处)级领导职位选拔的,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五年以上工龄,以及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相当的职务层次之下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
(二)参加地(厅)、司(局)级领导职位选拔的,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十年以上工龄,以及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相当的职务层次之下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
(三)参加党的机关领导职位选拔的,应当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龄要求。
【说明】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目的在于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拓宽识人选人视野,在更大范围内择优选拔领导干部,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构建充分交流的平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的报名资格,总的考虑是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打破行业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同时,要求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党政领导干部规定的资格相对应,根据其所在单位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以及不同级别岗位上的任职经历,具备相当的职务层次和任职经历。
县(处)级领导职位是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重要的领导岗位,需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七条的规定,要求具备五年以上工龄,大专以上学历,具有在相当职务层次之下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
地(厅)、司(局)级领导职位较之县(处)级应有更高要求,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七条,要求具备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同时,参考该条关于任职经历的规定,推算出大致相当,但又是相对放宽的十年的工龄要求,以及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相当的职务层次之下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的要求。此外,对报名参加党的机关领导职位选拔的,按照《党章》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党龄提出了要求。
五、关于《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
13、问: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连任或交流到其他地方继续担任同级党委、政府班子正职,是否要经过上一级党委全委会表决?
答: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继续提名为下一任正职拟任人选、推荐人选,或交流到其他地方作为同级党委、政府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推荐人选,一般应当经过上一级党委全委会表决。全委会闭会期间急需任用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常委会作出决定,决定前应当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
【说明】全委会表决是扩大党内民主,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重要举措,严格执行地方党委全委会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的表决制度,对于维护全委会权威,发扬民主、体现民意,以及保证制度的严肃性,意义重大。地方党政正职在一个任期届满后,无论是继续提名为下一任正职拟任人选、推荐人选,还是交流到其他地方作为同级党委、政府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推荐人选,在就任之前均属于拟任人选、推荐人选,属于《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 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第二条规定的适用范围,一般应当提交全委会进行表决。
六、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
14、问:《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以及自愿辞去领导职务的干部,根据辞职原因、个人条件、工作需要等情况予以适当安排”,具体工作中应当如何把握?
答: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以及自愿辞去领导职务,其辞职原因、个人条件、工作需要等情况各不相同,辞职后的安排应当视具体情况具体处理。总体上,根据辞职形式不同,可按以下原则做出适当安排:
(一)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后一年内,不应安排为同一层次领导职务;
(二)领导干部被责令辞职后一年内,不应安排为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
(三)领导干部自愿辞去领导职务,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改任同级非领导职务等方式进行安排。
【说明】领导干部辞职后的安排,既要坚持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推进能上能下,又要坚持关心、爱护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辞职后的情况很复杂,难以作出统一规定。但我们认为,干部辞职后的安排,主要涉及的是职务层次问题,可以根据辞职形式的不同,作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以便于辞职制度的正确贯彻实施。
(一)引咎辞职主要是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 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等原因而辞职,如果在短期内安排为同一层次领导职务,对干部本人起不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干部群众也会认为是“异地做官”,容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可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第六十二条有关“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作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规定,以一年为期限,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在引咎辞职后一年内,不应安排为同一层次领导职务。
(二)责令辞职是党政领导干部不再适合担任现职,或应当引咎辞职而不提出辞职申请的,由组织上责令其辞职。其性质比引咎辞职严重,因此,在一年期限内,既不应安排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也不宜安排为同一层次 非领导职务。
(三)自愿辞去领导职务的,要把握好领导干部不愿意或者不适宜继续在现任领导职务上工作的原因,如有的是志趣不投,有的是用非所学、用非所长,有的是个人健康原因,有的是能力局限等等。在安排时,可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条件,采取担任同一层次其他领导职务、改任同级非领导职务等形式。
七、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
15、问:某干部在机关任非领导职务,挂职为同级领导职务,挂职结束后在原机关任同级领导职务,是否需试用? 答:应当试用。
【说明】挂职是干部交流的方式之一,主要目的是培养锻炼干部。党政领导干部在挂职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其挂职的领导职务是挂职单位的领导职务,就原机关而言,挂职结束后在原机关任同级领导职务,属于《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的“由非领导职务转任同级领导职务”的情况,应当进行试用。此外,挂职在考察、任免等方面不同于正式任职,也没有任职试用期,挂职职位的要求也不同于原机关同级领导职务的要求,同时,考虑到试用期主要是对干部是否胜任新的领导职务进行综合考察和检验,因此,有必要对挂职结束后在原机关任同级领导职务的干部进行试用。
16、问:试用期满经考核不合格的,能否延长试用期? 答:领导干部试用期满,组织(人事)部门应当进行认真、严格的考核,经考核不合格的,不能延长试用期。
【说明】《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明确规定,试用期为一年,期满要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办理正式任职手续,不合格的免去试用职务。《规定》没有对延长试用期作出规定,实际工作中应当严格执行试用一年的规定。任职试用是干部考察的延伸,旨在通过试用期,进一步考察了解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特别是考核对所任职务的适应能力和履行职责的情况。通过一年的试用,足以充分了解领导干部的任职情况,试用期满经考核不 合格的,不能延长试用期,应当按程序免去试任职务。此外,考虑到一些地方不重视试用期满考核、试用流于形式等问题,在答复中进一步强调了要“进行认真、严格的考核”。
附:所涉及到的法规文件(7个)
1、《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
2、《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
3、《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
4、《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
5、《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
6、《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
7、《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
研 讨 题 目
一、需要进行答复的问题
(一)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
1、由地方党政领导兼任正职的工作部门主持工作的副职领导成员,如政法委员会主持工作的副书记等,是否适用《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
2、地方党委、政府的秘书长和享受正职待遇的副秘书长,是否适用《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
3、《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四条第二款规 定,党政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因工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一般不得超过一次。这里的“一般不得超过一次”是否可以理解为党政领导干部在5年内最多只能调整一次?
4、如果干部担任的职务属同一层次,但有一段时间不在《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二条所列范围之内,最高任职年限是否累计计算?如某干部任市民政局副局长(副处级)八年,又任某县副县长(副处级)七年,是否算累计达到十五年?
5、《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根据干部个人情况和工作需要,对其工作予以适当安排。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把握?
6、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是按所属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届期计算任期的起止,还是按干部本人实际任职时间计算任期?
7、某市政府副市长分工调整后,是否按同一职位计算任期?
(二)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
8、《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在同一地区党政领导班子中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满10年的,应当交流”。这里是党委领导班子、政府领导班子分别计算,还是合并计算?
(三)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
9、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干部,任地方党委、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是否应当进行任职回避?
10、《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独资、合伙或者较大份额参股的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该领导干部不得在上述企业或者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这里的“较大份额”如何界定?
11、《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实际工作中,对“本人成长地”应当如何理解和把握?
(四)关于《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
12、《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报名人员,应当具备与所报职位要求相当的资格。工作中对“相当的资格”应当如何把握?
(五)关于《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
13、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连任或交流到其他地方继续担任同级党委、政府班子正职,是否要经过上一级党委全委会表决?
(六)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
14、《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以及自愿辞去领导职务的干部,根据辞职原因、个人条件、工作需要等情况予以适当安排”,具体工作中应当如何把握?
(七)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
15、某干部在机关任非领导职务,挂职为同级领导职务,挂职结束后在原机关任同级领导职务,是否需试用?
16、试用期满经考核不合格的,能否延长试用期?
二、你认为需要答复的其他问题
第三篇:市直机关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调研报告
干部在同一职位任职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干部队伍建设。过长则容易产生混日子、不求进取等“职务疲劳”现象,影响干部队伍的活力;过短则容易诱发一些干部的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误导干部的价值取向,也容易滋生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为从制度层面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探索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
所谓任期通常指担任某一领
导职务的法定期限。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以下简称任期制)是指对党政领导干部的任职时间加以限定,规定领导干部任职期限的一种制度。自2000年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下发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任期制调研和试点工作。2005年3月,中组部在湖南怀化召开了“全国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座谈会”,进一步交流了经验。目前,重庆、江苏等省市已全面试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广东等省在部分省直机关试行任期制;湖南怀化、江西九江以及我市石景山区、朝阳区的试点工作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贯彻落实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建立健全市直机关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干部任职无期限和调动频繁等问题,“市直机关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课题组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方式进行了调研,了解了中组部、部分省市及本市石景山区和朝阳区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的情况,查阅了有关资料,撰写了调研报告。
一、北京市近年来探索非选举类领导职务任期制的回顾与总结
2000年以来,为贯彻落实《纲要》要求,北京市结合全市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实际,选取了石景山、宣武、朝阳、丰台、顺义、密云等区县,以规定任期为手段,以任期目标为依据,以“任职有期”、“竞争连任”、“连任封顶”为主要内容,以最高任职年限为保证,开展了建立任期制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和做法
根据中央及市委有关精神,各试点区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明确适用范围,规范任职时间,规定任期限制,实现“任职有期”;二是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开展任期考核,推行“竞争连任”;三是规定最高任职年龄和最高任职年限,加大干部“下”的力度。
具体来说,从适用范围看,各区县将区县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机关的选任制和委任制处级领导干部都列入任期制适用范围,事业单位的处级领导干部参照执行,丰台区还在街道系统的处级领导干部中实行了任期制。从任职时间来看,选任制领导干部的任期与有关法律法规或各自章程规定的届期一致;委任制领导干部的任期,各区县结合实际做了具体规定,石景山区规定为4年,朝阳等区县规定为5年。从任期来看,除乡镇届期为3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3届外,其他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任不得超过两个届期。如石景山区规定,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两个任期后连任的,一般应进行轮岗或交流,任职满十年的,必须交流。对干部最高任职年龄,有关区县一般规定为男满58周岁、女满53周岁;对最高任职年限,朝阳区规定一般不超过15年,石景山区规定正处级领导干部在同一职级最高任职年限累计一般不得超过12年,副处级领导干部不得超过16年。据统计,任期制实施以来,因达到最高任职年龄或最高任职时间而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干部朝阳区14人,石景山区30人,有效地改善了干部队伍结构。
从任期内管理来看,一是各区县普遍推行了任期目标责任制。如朝阳区在街道系统开展任期制改革中,通过制定领导班子整体目标、每个班子成员的任期目标,由班子党政一把手代表班子及本人分别与区主管领导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副职分别与本街道党政正职签订责任书,层层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为任期考核提供了依据,也有助于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2002年以来,石景山区根据任期考核情况,调整交流了4名正处级领导干部,免去1名副处级领导干部职务。二是实行竞争连任。石景山区在副处级领导干部中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竞争上岗,即所有副处级领导干部在任职期满后都必须通过竞争上岗才能实现连任。
(二)存在的问题
1.规定不严,缺乏刚性。任期制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现有的任期制文件中,有些规定还不够严,缺乏刚性。
2.任期目标考核难。任期目标责任制是实现任期管理的重要手段。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制定科学规范的任期目标,以及根据任期目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表现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是任期制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影响着基层党委的科学决策。
3.干部调动过于频繁。任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与必要的正常调整是任期制实际执行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一对矛盾。片面强调调整而不考虑正常的任期,虽然可以达到优化班子结构的目的,但由于失去了稳定性,对单位的整体工作会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少数干部的短期行为和唯上心理;
片面强调任期而不考虑必要的正常调整,虽然可以保持稳定,但可能会造成领导班子结构的老化和僵化,也不利于为优秀年轻干部的成长创造条件。因此,在任期制的持续推行中,必须规范制度的具体操作,正确处理好相对稳定与必要调整的关系,既要注意着眼于考虑班子的任期,保持班子的稳定性,又要着眼于优化班子结构,适时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
4.任期意识不强。任期制作为新生事物,在一些干部中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理解不到位,任期意识不强,对任期目标的实现缺乏紧迫感。特别是那些即将达到最高任职年龄或在同一职位达到最高任职年限的干部。
5.影响还不够大。在任期制试行较好的石景山区、朝阳区,一些干部由于任期考核群众评价不高,或因达到最高任职年限、最高任职年龄而退出领导岗位,在全区干部队伍中引起一定震动,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从全市来看,由于仍处于探索和试点中,宣传还不到位,影响还不够大。
6.干部安置的配套措施还不到位。随着任期制的推行,一方面,一批领导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占用了较多非领导职数,可能会造成非领导职务超编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退下来的干部,也往往离岗不离编,仍然占用单位的行政编制,可能会给单位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压力。同时,由于干部年轻化的不断推进,按照任期制的要求,有些干部可能在年富力强时就面临封顶而下的问题,如何采取配套措施,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作用,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1.法律依据不够充分。一是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党章、宪法、选举法、组织法和大部分群众团体的章程,对党政和群众团体领导班子成员等选任制干部连任的届数没有明确限制;现有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对委任制领导干部也没有规定明确的任职时间限制,因此,执行起来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
2.对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传统观念还有一定的市场,一些领导干部沿袭既有习惯,没有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高度来认识任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行动上持观望态度。
3.配套制度不健全。实行任期制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干部交流、辞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等制度的推行,为实行任期制提供了一定的配套制度体系,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要使任期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同干部管理中的其他制度和措施相配套、相衔接,与其他改革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整体运筹,同步推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任期制在党政干部管理中应有的作用。目前,在解决“下”的干部的安置等问题上,亟需完善配套措施。
4.任期制本身的功能性缺陷。一是任职有期限,容易导致一些干部出于功利目的搞短期行为,片面追求表面政绩;二是任期制对即将到达最高任职年龄,在同一职位或职级达到最高任职年限而又晋升无望的干部缺少激励和约束作用。
二、对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的再认识
通过对近五、六年我市领导职务任期制实践的回顾与反思,我们感觉到,过去我们对任期制在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任期制功效的正常发挥,也是造成任期制的探索在众多干部制度的改革措施中,社会反响较小、效果相对不明显的原因所在。因此,在积累了对任期制工作的经验教训以后,我们有必要在理论层次上对任期制加以进一步认识,以准确、科学地把握任期制的实质和内涵。
(一)任期制的特性及其在干部制度体系中的位置
1.综合性和基础性是任期制的基本特性。任期制应该是一项综合性的干部管理的基础制度,它涉及的并不仅仅是对干部任期的时间限制,还涉及到任免、考核、交流、任职年龄规定等诸方面的内容,因此,综合性和基础性是任期制与其它干部管理制度的区别所在,特点所在,也是其重点所在。它为干部的任职设定了一个任期,即提供了一个管理的框架,但在这一时间框架中,如果不与管理内容结合,则它仅仅是一个“虚拟空间”,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将多种干部管理的内容,如考核、交流等等,纳入其中,任期制才会真正起作用。
2.任期制作为综合性制度在整个干部制度体系中的位置。如果将干部制度划分为根本性制度、综合性制度、程序性制度、规定性制度四大类,那么,任期制应该属于综合性制度这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根本性干部制度如《干部任用条例》、《公务员法》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整个干部工作。第二个层次的综合性制度,如任期制、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是带有综合性的干部管理制度,它涉及干部工作的多个方面。程序性制度带有操作方法的性质,如四种任用制度、一些干部监督制度,如质询、弹劾、离职审计、诫勉等制度。规定性制度只对一些内容进行准与不准的规定,没有或不必制定具体的程序,如回避制度。以上四种制度的关系从上到下有如下的涵盖关系(如下图所示)。正因此任期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干部制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建立任期制是非常必要的。
(二)任期制的功能和作用
任期制的最初的目的在于打通领导干部“出口”的瓶颈,解决由于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而产生的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随着实践的发展,它对近年来出现的干部频繁调动、届内不稳定等问题也起到了约束作用。其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有利于畅通干部退出的渠道,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的完善。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引发干部队伍急剧膨胀,财政不堪重负,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畅,缺乏生机与活力等一系列问题。实施任期制,将干部能上能下从法规上体现出来,使干部的“下”建立在了公开、公正的机制基础上,成为一种正常现象,便于操作,也有利于干部的正常流动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任期制与公开选拔制度、竞争上岗制度、轮岗交流制度等相配套,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上、管、下”相结合的制度体系框架,为初步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打了一个好基础。
2.有利于解决干部调动频繁、届内不稳定问题,进一步促进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领导干部在同一领导岗位上任职时间过短,调动频繁,容易误导干部的价值取向,诱发投机心理,使得少数干部心浮气躁,热衷于搞短、平、快的政绩工程,违背科学的发展观,影响工作的连续性,丧失发展机遇,同时也会滋生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干部制度改革的深入全面推进。任期制规范了干部的任期任届,有利于保持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
3.有利于领导职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领导岗位这一重要社会资源的作用。领导岗位是一种稀缺社会资源,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不断追求领导岗位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实际存在的任职无期限而导致一些干部不到退休年龄、不犯大的错误很难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影响了优秀年轻干部的提拔使用。人岗不相适、甚至相悖的问题影响了领导岗位资源效益的充分发挥。任期制从领导班子的结构和党的事业对干部素质的要求出发,把干部与领导职务区别开来,把领导职务作为一种社会稀缺资源,从而能够按照资源使用、运行的效益最大化原则,不断实现干部最佳年龄、最佳成熟期与所任职务的动态优化配置,达到领导岗位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4.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危机感,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任期制明确了领导干部的任期时间和任期目标,强化了任期管理与考核,既可使领导干部克服久居一职的消极影响,又有利于充分挖掘领导干部的潜能,增强任期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领导干部勤奋学习、开拓进取、转变作风、扎实工作。
5.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干部队伍结构。任期制实现了在干部横向、纵向的比较中择优汰劣,使干部队伍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保持最优化状态,以适应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如何确定任期制的重点对象
作为任期制的适用范围,应包括选举类和非选举类干部。对于选举类干部目前的任务是将一些分散于各个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规定系统化,同时按任期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而推行任期制的重点对象应是非选举类干部,主要是党政机关的正副职领导干部。如果在委任类干部中实行任期制得到成功,将从根本上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到时,选举类干部中实际上存在的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也就迎刃而解了。至于机关部门的副职,虽在职务上类似于西方公务员系统中的事务官,但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有本质的区别。西方文官的“职务常任”是建立在多党政治制度基础上的,多党轮流执政的情况下,要保持政府机构的稳定,文官“职务常任”是其唯一的选择。而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国家的大政方针本身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无需以政府部门副职领导职务的常任来换取稳定国家机构的运行。即使在西方国家,也不都是对所有文官实行“职务常任”。由于实行“职务常任”的文官系统存在着自成一体、固步自封、独立王国的弊病,故一些西方国家在文官制度的改进完善中,加强了对文官职务的流动和行为的监控,以弥补职务常任带来的不足。如瑞士《联邦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行政任期一般为4年。日本规定对担任政府课长以上职务的官员到了一定时候,若不能提升,人事课长或官房课长就会找其谈话,劝其离职或到其他部门工作。这已形成一种不成文的惯例或传统,这种名义上的劝退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准任期制。另外文官职务公开、择优的正常晋升机制,使得文官的常任实际上仅仅变成一种“身份”的常任。再说,我国选举类干部和非选举类干部在性质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因为所任职务和所在机构性质不同,而对他们的任用方式有所不同。选举类干部的产生偏重于体现民主,而委任类干部的任命偏重于体现行政效率。从委任方式任命干部所产生的效果来说,虽然有提高行政效率、操作简便等优点,但也容易形成上下级依附关系,人治色彩比较严重。十多年来干部人事制度多项改革主要是对针对委任制的各种弊病而设计开展的。
(四)任期制的实用价值
在调研中,一些同志认为,按照《干部任用条例》以及干部交流的有关规定,目前区县局级领导干部一般在同一职级任职超过10年的必须交流。因此,即使没有任期规定,按照现有的干部交流规定,也同样能起到任期制规定任职时间要求的目的。
我们认为,实行任期制,是基于对领导干部任期及任期内科学管理的规范化要求,是干部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要求,现有领导干部大多数不超过10年任职时间的客观现象,并不能作为不需要作出最长任期规定的理由。更何况在实践中,正是由于没有明确规定最长任期时间的限制,使少数相形见绌、不很称职的干部长期占据领导岗位。另外,任期制的适用对象中,机关部门副职领导占有比较大的比例,正是这一干部群体容易造成能上不能下,长期占据一个岗位任职的现象。因此,当前实行任期制不但具有制度建设的长效价值,还具有规范干部任职时限的实用价值。
实行任期制与现行干部交流的规定不矛盾,而且能更好地促进规范干部交流。任期制的规定与干部交流规定有共同点,更有不同点。共同点在于都规定了同一任职10年或两届必须离职(交流)。不同点是,任期制更注重在一个任期中的相对稳定和任期满后应离岗或交流,两任后必须离职或交流。干部交流则更注重一段时间内的干部流动。建立任期制,一方面可以克服一部分干部交流过于频繁的现象,促使干部交流真正纳入到一个有序化的轨道。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岗位或部门难以交流的干部,通过任职10年必须交流等规定,从制度的层面有效解决了交流难问题。当然,实行任期,并不等于在任期内干部一律不作调整。任期中如遇班子建设的特殊需要、因各种原因干部不宜再任职的情况,应及时对干部作必要的调整。
三、实行任期制的理论、法规及政策依据
作为一项涉及面比较大、操作比较复杂的改革措施,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法规和政策上加以充分准备,认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使试行任期制的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到更高一个层次。
(一)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
邓小平同志关于干部制度改革的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实行干部能上能下,逐步建立领导干部任期制是其中一个重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领导干部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针对原有干部制度缺乏竞争力和活力,干部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能进不能出的弊端,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庙只有那么大,菩萨只能要那么多,老的不退出来,新的进不去,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因此,邓小平同志在干部制度改革特别是干部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方面,既强调干部队伍的“出”和“下”:“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有几百人要出,应该注意解决好”;又强调干部队伍的“进”和“上”;“进和出,进是第一位的”,“随着事业的发展,还要制定各个行业提升干部和使用人才的新要求,新方法”。
2.要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新老干部的正常交替。针对我国原有干部制度实际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同我们党一直没有妥善的退休解职办法也有关系”。他认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解决干部新老交替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他提出在中央和省一级设立顾问委员会,这“是我们干部领导职务从终身制走向退休制的过渡”,“这个过渡是必要的,我们选择了史无前例的这种形式,切合我们党的实际”,并且认为:“要真正解决问题不能只靠顾问委员会,重要的是建立退休制度”,真正解决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同时,邓小平同志又反复强调要“选好接班人,带好接班人”,在实践中搞好新老干部的合作交替。
3.所有的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的和聘任的领导干部)都要有职务任期。邓小平同志在提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退休制度后,又强调指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的和聘任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的情况,做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以任职有限的形式来克服领导干部在一个岗位任职时间过长带来的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和家长制等问题。
4.要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管理监督制度。进行干部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干部队伍的工作效率,邓小平同志对此作了许多论述。一是建立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制,“集体领导解决重大问题;某一件事、某一方面的事归谁负责,必须由他承担责任,责任要专;”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要通过加强责任制,通过赏罚分明,在各条战线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三是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对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四是要建立干部易地交流,这是党中央早就强调的制度,邓小平同志发展了这一思想,使之更趋于完善。
从以上邓小平同志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建立领导干部任期制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平同志对这一问题的思想发展脉络是:首先针对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提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离退休制度,跨出干部能上能下、实现新老干部正常交替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建立正常的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规定任期,加强管理监督,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工作效率。
(二)按照政治学的观点,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本质上是一种职位权力角色的制约、更替机制
社会权力的制约及角色的更替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学认为,社会权力一经产生,就带有独立性和强制性的特点。独立性是指当某一权力角色占据一定的领导岗位时,社会对其制约力度会相对减弱,这种独立性就会延伸演变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脱节、脱离,滋生出当权者的特殊利益来。强制性则表现为权力可以凭借国家、组织的力量,对人们的行为作出种种强制性的规定,让人们服从。独立性和权力强制性的畸型结合,极易使权力失去制约,从而导致权力角色的腐败。孟德斯鸠曾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停止。”针对社会权力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和强制性特征,社会就必须建立对社会权力的有力的制约机制。从权力运行机制来看,对权力的制约主要包括对权力角色、角色运行过程和权力运行后果的制约。而任期制主要是对权力角色任职时间上的制约,它同选举制的受选举人意志的制约和考试制受社会选拔标准的制约一样构成对权力获得的制约,以此抑制权力的消极作用。
一般而言,任期制与其它任用方式的联系,以选举制为最紧密,聘任制次之,委任制和考任制再次之。选举制之所以与任期制联系最为紧密,主要在于每个公民不可能都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和国家机构的管理,需要由全民选举产生民意代表,再由民意代表组织选举产生其执行机构——各级政府(政党的选举其原理也基本相同)。为了保证机构权力角色的更新和防止专权、腐败,民意代表组织及其执行机构就必须有一定的届期限制,其权力角色同样必须规定相应的任期限制。因此,选举制作为权力交替的一种民主形式,具有公开性、民主性、法制性和法定任期制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社会权力特别是政府权力角色一般采取选举制的形式,而选举制又必定与任期制紧密相联。
聘任制方式产生的权力角色,由于聘用与被聘用双方是以合同契约形式为纽带产生的任用关系,故一般来说,合同期就是任用期限的规定。而对委任制方式产生的权力角色,相对与任期限制没有内在的必然性。但从权力的独立性和强制性特征容易产生专权和腐败的现象,以及保持权力角色的活力而需要不断更新的要求出发,委任制与任期制的结合也有其必要性(选举制与任期制的结合则体现在必然性)。中国古代由皇帝直接委任产生的地方官一般都实行定期轮换,如宋代实行三年一换,明代实行九年一换,主要是防止地方官长期为官一地,形成私人势力的膨胀,危害中央集权。就西方国家来说,其多党执政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文官的“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的要求,任职不随政党更迭而进退,这是出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矛盾,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也出于政府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和熟练性考虑而设计的。但这并不说明委任制方式产生的权力角色就没有与任期制结合的必要,恰恰相反,西方文官制度中的不少弊端正是“职务常任”所造成的。这在前文已有所述。
对于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公务员队伍来说,基于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民意代表机构必然要规定一定的届期,故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都有一定的任期限制,而对于绝大多数委任类领导干部没有必要象西方文官一样去实行所谓的“职务常任”,完全可以参照选举类干部那样的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以达到统一管理,克服目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能上不能下、缺少激励监督机制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我国的党政机构中的选举类干部和非选举类干部是没有区别的。
(三)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目前已经有了初步的法律、政策依据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也为我们建立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提供了一些依据。在选举(包括选任)类领导职务的任职时间方面,《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作了明确的任期限制,规定其每届任期与各级人大任期相同,同时对全国和地方人大、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任期任届作了具体规定,即每届任期五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中国共产党党章》对党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委员会和基层组织每届任期也作出了具体规定。在任职年限方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上任期满10年的必须交流;现任各级纪检监察、审判、检察机关和组织、人事、公安、财政、审计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同一领导班子任职满10年的,应有计划地进行交流。因此,对选举(选任类)领导职务实行任期制,现行法律、法规也有相对明确的规定,只是这些规定没有系统化,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之中。
对非选举产生的领导职务实行任期制,在中央及中央组织部的有关文件已有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对近年来一些地方在一定范围试行委任类干部任期制“要认真研究和总结,使其不断完善。”中央组织部《1998-200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度,对各类领导干部的任期作出明确规定。”胡锦涛同志也在有关讲话中明确指出:经过选举产生的党政领导干部要实行任期制,非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也要逐步实行任期制。因此,从现行法律、法规和实际操作情况看,选举类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制已有相对明确规定,但这种规定和严格意义上的任期制相比,尚缺少一定的内涵要求,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而非选举类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制,尽管中央已有明确要求,但目前尚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规定,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因此,在建立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过程中应作为重点加以研究和完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在开展领导职务任期制的研究时,应把握以下几点基本思想:
第一,要围绕“能上能下”这一难点问题开展对任期制的研究。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要改变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因此任期制的设计就必须体现“能上能下”这一思想,为达到这一目标服务。
第二,要研究各类领导干部的任期问题,特别是要对委任类干部的任期问题进行研究。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是以委任的形式产生的,而这部分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制又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具体操作中问题也比较多,因此在开展任期制研究时,必须将委任类干部作为重点内容加以研究。
第三,要花精力研究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管理监督制度。实施领导干部任期制,如果没有配套建立严格的干部管理监督制度,就难以真正达到促进干部“能上能下”,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从实践看,规定领导职务的期限比较容易,但建立健全有效的配套管理措施难度较大。因此,在研究任期制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花精力研究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管理监督。
四、领导职务任期制的基本要素
明确了实行任期制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政策法规基础后,还需要对任期制的基本要素作出界定。我们认为,领导干部任期制作为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的干部任用管理制度,它由两部分要素构成:即任用要素与管理要素。
第一部分是任用要素,主要包括:
1.适用范围。我国选举(选任)类领导干部主要包括“一府两院”领导班子成员,人大、政协、人民团体领导班子成员,这些干部与整个班子一起均有明确的任期,无疑应纳入任期制的范围;同时,党政职能部门副职也应该实施任期制。这样,领导职务任期制的实行范围主要是:(1)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2)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包括正、副职领导干部);(3)人大、政协工作部门正副职;(4)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领导。
2.任期时限。包括领导干部的任期、届数和连任时间。规定任期时限的目的,是为了既能保证领导干部任期的相对稳定,又能激发领导干部的工作热情,保证行政目标的有效实现,避免工作的随意性。选举(选任)类领导干部的任期,根据《宪法》、《党章》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县以上党委、政府的领导班子成员及组成人员的任期为五年一届,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委任类领导干部,包括县以上党政工作部门及派出机构、人大常委会和政协的工作机构正、副职的任期一般与同级地方党委、政府届期相应,五年一任,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任,即不超过10年。根据现行法规和乡镇实际情况,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任期应为三年一届,其连续任职以不得超过三届共9年为宜。
3.任职年龄。目前,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实际上都是以退休年龄作为最高任职年龄,这种情况妨碍了干部队伍正常的新老交替。因此,有必要规定领导干部的任职年龄,包括各级领导干部的提任或留任的最高年龄界限。参照有关规定和我市干部年龄结构的实际情况,除人大、政协等特殊需要外,厅级领导职务的提任年龄上限为男57周岁,女52周岁为宜,留任年龄上限以58岁为宜;县处级领导职务的提任领导上限以50周岁为宜,留任年龄上限以55周岁(女50周岁)为宜;乡科级领导职务的提任年龄上限以45周岁为宜,留任年龄上限以50周岁为宜。
4.任命办法。干部任期满后,经组织全面考核,对其职务作出重新安排,并按规定程序办理任命手续。凡未获任命,原领导职务自然解除,由组织上重新安排工作或退休。
第二部分是管理要素,主要包括:
1.任期目标及任期目标考核制度。任期目标是任期制的关键要素,这是任期目标考核的基础。而目标考核制度就是对领导干部实现预先制定的任期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任期目标考核主要侧重于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以定量为主,要把握考核的民主性、公开性、规范性,务求准确,并可以考核的形式,对领导干部的目标实施过程进行及时的监控。
2.届中、届末考核制度。届中、届末考核是通过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实行全方位的考核来全面评价干部在任期中的表现和政绩,为干部的升降去留提供依据。这种考核以定性为主。
3.干部监督制度。通过一定的配套制度,及时掌握领导干部在任期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制度主要包括:谈心谈话制度、回复制度、诚勉制度和责任审计制度等。
领导干部任期制的这两部分要素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任期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仅仅规范任期,而不配套建立任期内的一系列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监督制度,任期制就只剩下空架子,很难真正发挥什么作用。
五、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的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
(一)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市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工作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作指导,按照中央和中组部关于干部制度改革的要求,重点抓好任期制与任期目标责任制以及严格科学考核的结合,充分发挥任期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干部任用管理机制,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奋发向上,勤政廉政,开拓进取。总体考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规范内涵。要从法规制度上对领导干部任期制的有关内容作出规范。一是明确领导干部的任期、届次及年龄限制。要从实际出发,参照上级有关要求,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任期时限、任职届数和年龄上限作出统一规定,便于操作。二是明确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责任及岗位职责。要结合党政机关的机构改革,搞好干部职位分类,合理设置领导职数,明确领导分工,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三是明确领导干部任期的相对稳定。要认真贯彻任期内领导干部必须相对稳定的精神,除了特殊原因需要撤职、免职、辞职或工作需要提拔任用外,尽可能做到干部在任期内职务的相对稳定。(2)加强管理。对领导干部任期期间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积极推行任期目标管理,充分发挥其竞争激励和监督约束作用。建立健全必要的与任期制配套的制度法规,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完善干部奖惩机制,坚持优胜劣汰,促进能上能下,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工作重点
我们认为,领导干部任期制的改进和完善,对于任用要素的构建,相对比较容易,关键是任期满以后是否能按规定做好重新任命工作。而对于管理要素的构建,难度较大,故应将完善任期制的重点放在如何加强任期内对干部管理上。当前,最关键、最紧迫的是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管理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任期制的功能。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体系。目标管理是一项以目标为先导的干部综合管理体系,目标的制定对整个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制定目标体系要注意四个问题:
(1)目标涉及的基本内容。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是整个领导班子任期目标的分解和细化,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涉及的内容按其性质和职能不同有所区别。一般地方党委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包括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党的建设等方面,党政机关职能部门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则由共性目标(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和职能目标构成。领导干部任期目标主要按照工作性质、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等确定,一般由素质类目标和职责类目标构成。
(2)制定目标的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原则。目标体系既要涵盖领导干部任期内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其工作实绩和综合表现,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抓住其中最核心、最有代表性的工作,突出领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终成效的原则。确定目标,既要坚持先进性,强调目标必须是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又要注意可行性,充分考虑客观因素,坚持办得到,行得通。三是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原则。制定的目标不仅要有总的要求,定性的规定,还要有定量的指标,统一的标准,便于在操作中把握,特别是目标值的确定要体现数量、质量与时限的统一。四是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目标体系确定既要有连续性,基本目标框架不能年年翻新,当客观环境使目标所反映的内容和标准发生重大改变时,又要及时按照规定程序对目标内容和标准进行调整与变更,以确保目标的有效性。
(3)制定目标的主要依据。一是上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指标与任务。二是本级党委、人大、政府制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硬性要求。三是本地区、本单位的历史情况、现实条件和科学预测结果。四是本岗位的主要职责、客观条件和主观潜能。五是相关地区或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工作情况。
(4)制定目标的基本程序。要按照“上下结合、充分论证、严格审核”的要求制定任期目标,主要有三个程序:一是目标的提出,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根据班子总体目标和职位要求提出。二是目标的论证,对提出的目标草案,在本单位一定范围内组织干部群众进行酝酿讨论,并经党委(党组)集体研究后,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管理机构审核把关。三是目标的审定,报送的预定目标由领导干部目标管理机构和报送单位修改、完善后,分别由上级党委、政府主管或分管领导与目标责任者签署责任状。
第二,切实可行的目标实施体系。任期目标确定之后,关键是认真组织实施。要把握两个环节:一是目标的分解,就是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的过程。一种是按时序分解,即将任期目标分解为目标,便于考核管理。另一种是按职责分解,即将领导干部承担的目标任务按工作职能分解给下属单位和干部,做到层层有任务、人人有压力。二是目标的实施,就是目标运行的实质性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任期目标实施方案,搞好宣传发动工作,并主动地向任期目标管理结构和分管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作为管理机构和分管领导要经常进行指导、检查、监督,掌握目标实施情况。要建立工作记实制度,定期记载目标实施情况,并交上级分管领导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管理机构审核,加强对目标运行全过程的监控。
第三,周密简便的目标考核体系是检验目标运行效果的重要手段。要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领导干部的实际,分别制定具体的目标考核标准和办法,形成一套周严而又简便的目标考核体系。任期目标考核以考核为基础,坚持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配套考核,群众侧重于目标结果评定,个体还要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目标考核一般设置量化的标准体系,包括项目、指标和分值,按综合得分高低评定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运行结果,决定对其实行相应的奖惩。考核的基本程序是:自我总结、述职报告、民主测评、调查核实、综合评价以及结果反馈等,各个环节都要把握好,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防伪纠偏机制,确保目标考核工作的准确性,对那些准备予以奖惩的重点对象,更应进行反复调查核实,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
第四,赏罚严明的考核结果运用体系。建立和完善一些配套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升降任免的重要依据,提高干部任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
一是建立不胜任领导干部调整制度,疏通领导干部“能下”的渠道。对思想政治素质较差,缺乏事业心和进取心,作风不正、为政不廉的,应予免职。对领导水平和能力不胜任现职岗位的,一般安排担任低一层次领导职务。对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适应的,一般改任同级非领导职务;对有专业技术特长,但不适宜担任党政领导干部职务的,改专业技术部门领导职务,或实行待岗培训。调整下来的干部,在新的岗位上表现好、工作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重新提拔任用。
二是试行领导干部待岗制度。对没有突出问题和明显错误,经考核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近期又没有合适岗位安排的领导干部,可以免去职务,保留原职级待遇,由组织部门或原单位安排适当工作或培训。待岗半年或一年后,由组织部门对其待岗期间的情况进行考察,根据本人的表现,提出重新安排工作的建议。
三是建立任期内预警制度。针对任期内干部考核情况,定期分析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状况,及时反馈考核情况。对领导干部在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及时实施诫勉和谈话谈心,对其指出问题,限期改正,使干部在任期内处于全程监控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是建立领导干部个人申请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制度。领导干部由于个人或其他原因,主动申请辞去领导职务的,由个人写出书面申请,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领导干部因工作或生活中有严重过错,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应引咎辞职,拒不辞职的,应免去现职。领导干部定期考核中被认定不称职,或在平时经一定程序被认定为不适宜继续担任现职的,可责令辞职。
第五,权威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一要建立权威性的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由有关领导及部分专家组成,下设办公室,归口组织部,配备精干人员,负责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的审核、督查、考核、评价等具体日常性工作。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考核管理队伍。考核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了解干部工作业务,并懂得考核对象工作的主要内容及一般规律。要实行考核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切实重视他们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保持专职管理人员的稳定性,确保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三要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实行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工作责任制,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同时,注意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职能部门监督的功能。
第四篇: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
(中办发〔2004〕13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不含正职)和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的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第四条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本规定中的有关职责,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 因公辞职
第五条 领导干部担任由人大、政协选举产生的领导职务,任期未满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规定应当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协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六条 领导干部因公辞职,应当在接到党委(党组)通知后7日内,向任免机关提出辞去现任职务的书面申请。
第七条 因公辞职的领导干部另有任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拟任职务与现任职务不能同时担任的,应当在任免机关批准其辞职后,再对外公布其新任职务。
第三章 自愿辞职
第八条 党政领导干部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可以自愿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或者公职。
第九条 党政领导干部自愿辞职应当经过下列程序:(一)干部本人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以书面形式向党委(党组)提出辞职申请。辞职申请应当说明辞职原因等情况,同时辞去公职的还应说明辞职后去向等。
(二)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辞职原因、辞职条件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解审核,并提出初步意见。审核中应当听取干部所在单位的意见及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的意见,并与干部本人谈话。
(三)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党委(党组)集体研究,作出同意辞职、不同意辞职或者暂缓辞职的决定。对申请辞去领导职务同时辞去公职的,党委(党组)除对是否同意其辞去领导职务作出决定外,还应对是否同意其辞去公职作出决定。(四)党委(党组)作出同意辞职决定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辞职手续。由人大、政协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党委(党组)应当自接到干部辞职申请之日起三个月内予以答复。答复意见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辞职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超过三个月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辞职。
第十一条 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去领导职务:
(一)有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而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二)由人大、政协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任职不满一年的;
(三)正在接受纪检机关(监察部门)、司法机关调查或者审计机关审计的;
(四)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第十二条 党政领导干部具有本规定第十一条所列情形之一的或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去公职:
(一)在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职位上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解密期限的;
(二)未满最低服务年限的;(三)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第十三条 党政领导干部辞去公职后三年内,不得到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企业、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任职;不得从事或者代理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经商办企业活动。
第四章 引咎辞职
第十四条 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等,不宜再担任现职,本人应当引咎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十五条 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引咎辞职:
(一)因工作失职,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或者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
(二)决策严重失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者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
(三)在抗灾救灾、防治疫情等方面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
(四)在安全工作方面严重失职,连续或者多次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者发生特大责任事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连续或者多次发生特大责任事故,或者发生特别重大责任事故,负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的;
(五)在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方面管理、监督严重失职,连续或者多次发生重大事故、重大案件,造成巨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
(六)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力,造成用人严重失察、失误,影响恶劣,负主要领导责任的;(七)疏于管理监督,致使班子成员或者下属连续或多次出现严重违纪违法行为,造成恶劣影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八)对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严重违纪违法知情不管,造成恶劣影响的;
(九)有其他应当引咎辞职情形的。
第十六条 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应当经过下列程序:(一)干部本人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以书面形式向党委(党组)提出辞职申请。辞职申请应当说明辞职原因和思想认识等。
(二)组织(人事)部门对辞职原因等情况进行了解审核,并提出初步意见。审核中应当听取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的意见,并与干部本人谈话。
(三)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党委(党组)集体研究,作出同意辞职、不同意辞职或者暂缓辞职的决定。党委(党组)的决定应当及时通知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
(四)党委(党组)作出同意辞职决定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辞职手续。由人大、政协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党委(党组)应当自接到干部引咎辞职申请三个月内予以答复。
第十八条 任免机关在同意干部引咎辞职后,一般应当将干部引咎辞职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第五章 责令辞职
第十九条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可以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党政领导干部有本规定第十五条所列情形之一,应当引咎辞职而不提出辞职申请的,党委(党组)应当责令其辞职。
第二十条 责令辞职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党委(党组)作出责令干部辞职的决定,并指派专人与干部本人谈话。责令干部辞职的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干部本人。
(二)被责令辞职的干部应当在接到责令辞职通知后15日内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辞职申请。
(三)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辞职手续。由人大、政协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有关
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被责令辞职的干部若对组织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责令辞职通知后15日内,向作出决定的党委(党组)提出书面申诉。
第二十二条 党委(党组)接到申诉后,应当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核查,并在一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复议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干部本人。
复议决定仍维持原决定的,干部本人应当在接到复议决定后3日内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辞职申请。对复议决定仍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上级党委(党组)反映,但应当执行复议决定。
第二十三条 被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不服从组织决定、拒不辞职的,予以免职或者提请任免机关予以罢免。
第六章 相关事宜
第二十四条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按照有关规定需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委托审计机关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第二十五条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应当自任免机关批准之日起15日内,办理公务交接等相关手续。
对拒不办理公务交接手续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第二十六条 党政领导干部在辞职审批期间或者组织决定其暂缓辞职期间不得擅自离职。对擅自离职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第二十七条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干部同时提出辞去公职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第十二条所列的条件。其中,责令辞职的干部同时提出辞去公职的,须按自愿辞去公职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八条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干部构成违纪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以及自愿辞去领导
职务的干部,根据辞职原因、个人条件、工作需要等情况予以适当安排。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所称主要领导责任,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负责、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负直接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应管的工作或者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负次要领导责任。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对工作部门的规定,同时适用于办事机构、派出机构以及其他直属机构。
乡(镇、街道)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可以适用本规定。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成员辞职,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第三条、第三十一条所列范围内,担任同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辞职,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辞职,由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定的精神,制定具体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党政领导干部破格提拔暂行规定
党政领导干部破格提拔暂行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为规范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破格提拔工作,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破格提拔是指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时,对特别优秀的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干部,可以适当放宽《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资格要求的限制。
破格提拔的重点是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
第三条破格提拔党政领导干部必须遵循《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坚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
第四条破格提拔的干部必须符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五条特别优秀的干部是指:
(一)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群众公认度高的优秀干部。
(二)在基层和生产一线或者环境复杂、条件艰苦地区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
(三)在关键时刻和处理重大危机、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经得住考验,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
第六条工作特殊需要的干部是指:
(一)领导班子结构配备特别需要的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
(二)任职年龄有特殊要求或者专业性较强部门特别紧缺的领导人才。
(三)其他工作特殊需要的优秀干部。
第七条破格提拔特别优秀的干部,可以由组织推荐提名,也可以由他人推荐提名或者个人自荐,但必须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民主推荐,推荐得票数较高的,方可确定为考察对象。
(二)考察对象必须经过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人数应当多于拟任职务人数。如进行等额考察,需报经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同意。
(三)考察对象必须在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内进行公示。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适当扩大公示范围。必要时可以在有关媒体上公示。
(四)在考察阶段,应当对考察对象的工作实绩、述职述廉报告或者有关表现材料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并开展评议,将评议结果作为实绩和表现是否突出的重要依据。
(五)在考察前,讨论决定或者决定呈报前,应当充分酝酿。
(六)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或者决定提出推荐、提名意见时,应当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差额表决。
(七)必须报请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按程序办理任职手续。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及时研究批复。
(八)必须按照规定进行任职前公示,公示时应当注明是破格提拔。
第八条因工作特殊需要破格提拔担任厅局级以下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方式进行。不具备采取竞争性选拔方式条件的,破格提拔程序依照第七条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破格提拔担任非选举产生的领导职务实行任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满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考核。经考核胜任现职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任前职级安排适当工作。
第十条破格提拔党政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各项纪律,严格执行本规定要求的条件,认真履行相关程序,从严把握。同一名干部不准连续破格提拔,越级提拔一般只可以越一级。
第十一条破格提拔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加强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规定提拔任用的,一经查实,必须坚决纠正,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主要责任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破格提拔担任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不含正职)和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地(市)级以上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的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破格提拔担任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成员,参照本规定执行。
提拔担任非领导职务不适用于本规定。
第十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组织(人事)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十四条本规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