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考试大纲最新公布
201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大纲最新公布
成人高考2014年统一考试专升本政治试题
导读:成人高考2014年专升本政治邓小平理论复习资料
成人高考2014年专升本政治邓小平理论复习资料
(六)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同意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它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三)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三、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政策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二)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论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论述)
总书记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第五,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于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第六,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的现象。
第二篇:2018专升本政治考试大纲
2018政治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大纲
1.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论证、阐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3.对于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错误观点、错误思想能够识别,并给予适当的分析批判。
复习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求】
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主要派别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二、物质和意识
【要求】
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3.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要求】
了解联系、发展、矛盾、质变、量变、否定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能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世界的普遍联系 2.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现象与本质
2.形式与内容
3.原因与结果
4.必然性与偶然性
5.可能性与现实性
四、实践和认识
【要求】 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基本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一)认识的本质
1.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三)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要求】
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等基本概念。理解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学会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3.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二)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1.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社会政治结构——国家
3.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
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要求】
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人民群众、历史人物等基本概念。理解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五)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及其演化
2.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重要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要求】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准确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
线和基本纲领,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殊 性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3.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准确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特别是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指导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内涵和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及特点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四、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要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依据、历程和成就,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中国改革的历程和成就
3.改革是中国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1.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
2.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刻理解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2.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建设创新型国家
2.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统筹区域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要求】
深刻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准确掌握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运作模式及其优势,深刻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求】
准确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深
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求】 了解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准确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九、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要求】
了解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特点,准确掌握我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以及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和目标,深刻理解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3.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
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要求】
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结合香港、澳门 的回归,深刻理解以“一国两制”构想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
(一)“一国两制”构想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二)“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1.“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2.以“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要求】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准确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深刻理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
1.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2.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要求
2.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三部分时事
了解上一年7月1日至考试当年6月30日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例如,2011年考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第三篇:2011年各类成人高考《政治》考试大纲
2011年各类成人高考《政治》考试大纲(2011-04-15 12:28:06)转载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考试大纲政治教育 分类: 成人高考
总要求:
1、能比较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论证、阐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3、对于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错误观点、错误思想能够识别,并给予适当的分析批判。
复习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求]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这些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主要派别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二、物质和意识
[要求]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主观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意识的本质
3、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物质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要求]了解联系、发展、矛盾、质变、量变、否定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能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一)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
1、世界的普遍联系
2、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
3、否定之法定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现象与本质
2、形式与内容
3、原因与结果
4、必然性与偶然性
5、可能性与现实性
四、实践和认识
[要求]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基本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一)认识的本质
1、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三)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要求]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等基本概念。理解唯心史观 的根本缺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学会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3、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二)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1、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社会政治的结构——国家
3、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
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要求]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人民群众、历史人物等基本概念。理解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五)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及其演变
2、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重要
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要求]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正确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殊性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3、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要求]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正确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特别是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指导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内涵和特征
【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刻理解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和特点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四、社会主义改革好对外开放
【要求】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依据、历程好成就,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必须坚定不移第推进全面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中国改革的历程好成就
3、改革是中国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二)毫不动摇地坚决对外开放
1、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好成就
2、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2、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建设创新型国家
2、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统筹区域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要求】深刻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准确把握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运作模式及其优势,深刻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好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求]准确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求]了解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准确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九、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要求]了解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特点,准确掌握我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以及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和目标,深刻理解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3、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
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要求]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结合香港、澳门的回归,深刻理解以“一国两制”构想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
(一)“一国两制”构想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1、“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2、以“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准确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深刻理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
1、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2、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要求
2、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三部分:时事
了解上一年7月1日至考试当年6月30日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例如,2011年考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约2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65%
时
事 约7%
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
约53%
辨析题
约13%
简答题
约20%
论述题
约14%
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
约30%
中等难度题
约50%
较难题
约20%
第四篇:2012年成人高考政治最新考试大纲
成考大纲规定了考试的内容和范围,是命题依据,更是考生复习、考试的重要参考。成人高考没有指定教材,大纲是考生复习备考的必备用书。总 要 求
1.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3.对于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观点、错误思想能够识别,并给予适当的分析批判。
复习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求: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 根本区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本特征,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主要派别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二、物质和意识
要求:了解物质、意识、运动、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 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3.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意识与人工智能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要求:了解联系、发展、矛盾、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基 本规律的主要内容以及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和 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1.世界的普遍联系
2.世界的永恒发展(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规律及其特点
2.对立统一规律
3.质量互变规律
4.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现象与本质
2.形式与内容
3.原因与结果
4.必然性与偶然性
5.可能性与现实性
四、实践和认识
要求: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基本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掌握 马克思主义的实论的根本特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践观 和真理观,批判错误的真理观。
(一)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二)认识及其辩证发展过程
1.认识及其本质
2.认识的辩证运动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三)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真理发展的规律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要求: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经济、政治、文化、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基本概念。理解唯心 史观的根本缺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 性力量,学会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
3.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二)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
1.社会是个有机体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1.经济、政治、文化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
要求: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历史人物等基 本概念。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社会发展规律性与人的活 动的能动性的关系,掌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原理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1.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能动性是统一的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个人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要求:了解社会形态、人的本质、社会进步等基本概念。理解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 展等内容。掌握人类社会进步基本趋势及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及其演化
2.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3.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性与人的本质
2.人的价值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
1.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
2.人的全面发展
3.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实践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要求: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准确掌握毛泽东思想的 科学含义和科学体系;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正确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 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
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3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要求: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人手,了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 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必然性,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重 点掌握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领导权、动力、特性、前途等一系列理论观点;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一)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
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性和前途
(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要求:充分认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特点、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了解国民革命 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实践;着重掌握关于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若干基本观点;深刻理解革命新道路理论的重大意义。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要点
1.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要点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三)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1.人民军队的建设
2.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四、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思想
要求: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个主要法宝”之一。充分认识建立广 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了解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不同历史时期的 任务、内容和特点;理解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历史经验。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2.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3.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4.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
(二)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
1.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4 2.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3.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五、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
要求: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认识中国共产党自身 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密切关系,及党的建设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掌握毛 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过程中和执政后,加强自身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点 理解从思想上建党,以及注重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观点和历史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
1.党的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
2.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
(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基本内容
1.党的思想建设
2.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三)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
1.执政党建设问题的提出
2.对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探索
六、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要求: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要性和条件;掌握党在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理解这条总路线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掌握 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要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要求: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及其若干重大理 论的探索成果;掌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取得的 理论成果;正确评价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局限。
(一)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1.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3.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化发展战略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1.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
3.关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的指导方针
(三)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局限
1.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
2.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局限
第三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分主义理论的科学体 系。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邓小平理沦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要求: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 史地位和意义,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3.国情与党情的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核心和本质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要求: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理解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掌握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一)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4.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发展是硬道理
3.“三个有利于”标准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形成,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长期性、基本 特征、主要矛盾和党的基本路线。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特别强调经济建 没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中心。(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2.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3.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基本纲领的内容
2.基本纲领的意义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五、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要求: 了解选择正确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掌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2.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二)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邓小平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3.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4.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背景和实践依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框架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方式 7 3.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瘦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见视频辅导课件第26、27讲)
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 证。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了解加强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见课程28讲,特别说明,本部分需要认真看书,辅导课件仅做参考)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 本方针、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九、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见视频辅导课件第25讲)
要求: 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及其格局,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对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和我国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和目标。
(一)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3.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4.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的宗旨和基本目标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三)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3.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4.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8
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见视频辅导课件第29讲)
要求: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理解“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掌握“一国两 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一)“一国两制”构想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1.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胜利
2.以“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见视频辅导课件第30讲)
要求:了解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理解并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 导核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
1.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2.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1.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要求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第四部分 时事
了解上一年7月1日至当年6月30日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例如,2007年考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比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约28% 毛泽东思想概论 约28%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约37% 时事 约7%
试卷题型比例:
选择题 约53% 辨析题 约13% 简答题 约20% 论述题 约14% 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 约30%
中等难度题 约50% 较难题 约20%
第五篇:2011政治大纲
2011年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揭示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3.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和静止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的。运动之中包含了静
止的因素,静止之中也包含了运动的因素。掌握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当前改革开放中保持安定团结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4.5.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主观唯心主义: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人的精神的产物,如感觉、意志、观念等;客观唯心主义: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先于
或外在于客观世界的某种精神,如理、理念、道、绝对观念、上帝等。
6.实践的基本特点: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斗争、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7.8.9.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利用
客观规律。
10.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特征。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掌握事实普遍联系的原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用联系的、全面的和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实践中尽可能全面分析和把握复杂多样的联系。
11.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的特点。
1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2)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之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也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向前发展。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从对立中把握同
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不断地去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任何分裂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都会导致“左”的或右的错误。
13.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中实现的。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内因是根据,它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外因是条件,它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割裂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都会导致形而上学片面性的错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哲学基础。
14.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1)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2)量变
是质变的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4)质变体现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15.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2)事物总的发展趋势是
前进的、上升的。3)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6.把握事物的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一切工作中要做到“胸中有数”,要有一个基本的数量分析。要注意适度的原则。努
力找出“最佳度”,防止“过”与“不及”,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17.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它是发展的环节。3)它是联系的环节。4)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我们在实践工作中要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肯定一切会导致复古主义,否定一切会导致虚无主义)对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8.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
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又是相互渗透的。
20.真理的属性——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1)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
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具体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上述两种情况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认识是一个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割裂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各走一个极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21.真理的具体性:1)真理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2)真理是历史的。3)真理是全面的。
2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3)
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2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同步性。2)社会意识发展的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性。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4)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生产方
式的矛盾运动。
25.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科学技术;人民群众;社会交往;社会改革;社会革命。
2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
革的决定力量。
27.劳动生产率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的熟练程度、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生
产管理的效能,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度。
28.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个别价值
与社会价值的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9.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0.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
则进行交换。
31.价值规律主要作用:1)价值规律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2)价值规律促进企业和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3)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者具有优胜劣汰的鞭策作用。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按照各处的私人利益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市场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每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经济利益的多少,这就调节着商品生产者将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从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利润少的部门转移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利润大的部门,从而按照社会需要的比例将社会资源分配到社会各个部门。
32.劳动力的价值包括:1)劳动者本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4)劳动力的价值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
33.工人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式。
34.影响利润变动的因素主要有:1)剩余价值率。2)资本的有机构成。3)资本周转速度。4)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35.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1)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要素是指资本、劳动力、技术、企业家的才能、土地、信息等。它按照
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起作用大小参与分配,并得到报酬。它的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生产要素本身不创造价值,但价值创造离不开生产要素。2)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剩余价值在产业、商业资本家和地主之间进行分配,这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3)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工资是工人劳动的收入,利润和利息是资本产生的,地租是土地生产要素创造的。4)我国收入分配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有利有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
36.平均利润率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是按相反方向变动,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不同,因而利润率就有差别。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将资本由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量增多;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利润下降。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竞争,必须使同等资本得到同等利润,这种竞争才会暂时停止。
37.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避免和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
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流动资本。3)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是资本家一年当中所剥削到的剩余价值总量。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的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38.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1)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正确的,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2)近代
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自己特殊国情。3)20世纪30年代,党内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4)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39.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1)农民阶级长期受到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鸦片战争后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的和主要力量。无产阶级必须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2)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既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又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注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积极的态度。3)中国军阀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以利用敌人的矛盾,对敌人进行瓦解、分化,争取那些哪怕是
暂时的、动摇的同盟者,以打击主要敌人。4)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从一个侧面决定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40.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41.新民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所说的“人民大众”。
4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由于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民主革命,即使在“五四”运动后开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44.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4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1949-1952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2)1953-1956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46.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2)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3)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47.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48.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内在联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49.因为毛泽东晚年犯有错误,所以对毛泽东思想要一分为二,正确的要坚持,错误的要纠正。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50.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反革命的一面这样的两面性。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5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仅仅是指整个社会公有制经济形式的数量要多。
观点错误。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万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5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
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54.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1)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只有以最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尽可
能多的产品,才能不断丰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2)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只有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才能逐步缓解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等矛盾;才能加速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这是对我国经济建设重要经验的总结。经济活动的效益较差是我国经济活动中诸多困难的症结所在,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经济活动真正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55.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是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长期共同发展的需要;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
活企业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节经济利益关系的需要;是减轻国家负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需要。
56.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发展是目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离开发展、改革和稳定就要失去了目的和意义。改革是动力,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时,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57.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58.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
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具体能力,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抓好以下工作:1)加速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2)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59.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否定计划调节
观点错误。
60.现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和时代挑战的要求。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
6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自主的基础。
1)农业为整个社会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农业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材料。3)农业、农村是工业品销售的重要市场。4)农业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5)农业为国家提供税收。6)有些农产品还可以出口创汇。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必须要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要注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的能力,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要不断开拓农村市场,农产品流通。
62.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和非国家主体――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家集团等。
63.综合国力包括物质力、精神力及对国际的影响力。物质力有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资源力等;精神力有政治力、文教
力、外交力、凝聚力等。
64.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金融国际化、跨国公司。
65.雅尔塔体制是指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重要国际性会议上就结束战争、处
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等问题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其中以雅尔塔会议最为重要。故称为雅尔塔体制。
66.全球性经济问题是指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
67.国际旧秩序的实质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68.二战后,美国为西方国家提供两个“安全网”:“经济安全网”和“军事安全网”。
69.联合国的原则。1)各国主权平等。2)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3)各成员国不得使用武力或使用武力侵犯他国领土
完整或政治独立。4)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部管辖的事项等等。
70.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主要有:1)对德原则;2)波兰问题;3)远东问题;4)决定组建联合国
71.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特点:1)多极化是趋势不是定势。有可能成极的:美、欧、日、中、俄。2)多极化正朝牵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3)多极化趋势不会一帆风顺。4)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
72.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进而影响全球经济发展。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需
要发展,但阻碍发展的危机十分突出。3)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向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问题的核心是第三世界的发展。
73.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74.万隆会议发起国是: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缅甸,斯里兰卡。
7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普遍原则: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主权在民原则、普选原则、代议制原则(人民通过经选举
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最高权力)、分权制衡原则(实行三权分立)、法制原则。
76.解决南北问题的途径。1)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这是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2)南北对话是
解决南北矛盾的重要环节。3)加强南南合作也是解决南北矛盾的有效途径。4)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战略、政策,在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下争取外援,是谋求发展的根本保证。
77.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