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贯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2 11:5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贯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贯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上海贯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贯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

“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条件的商业(服务业)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和鼓励外资、民资进入文化、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领域。

(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依法快速办结股权质押登记、动产抵押登记,积极开展商标权质权登记,参与推进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工作,引导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进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托管。推动长三角地区市场准入一体化,促进资本要素流动,支持区域内企业进行横向联合、纵向延伸。积极有效利用国家工商总局共享数据信息,全面了解掌握上海投资全国以及各地来沪投资的情况,加强对各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投资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研究,为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八)推进企业注册登记服务改革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新设企业并联审批工作,扩大纳入并联审批的事项范围,推动并联审批由“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加快工商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完善网上注册登记功能。建立专门窗口、专人负责的工作机制,做好设立开办在上海、依法应当由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的内资企业注册登记工作。

二、推动本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九)实施差别化服务管理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方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采取鼓励、限制、规范、淘汰等不同措施,促进本市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研究支持利用股权、债权、商标权、专利权、域名权等出资方式进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按照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和产业布局的要求,支持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十)抓住机遇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抓住本市率先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重要机遇,研究企业经营范围与应税服务范围对接的操作办法。支持闸北等区县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与服务、电子商务与信息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专业维修服务等重点行业发展。鼓励外商投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十一)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进一步梳理研究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国民经济行业类别,规范新兴行业企业的名称和经营范围,允许其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使用符合国际惯例、行业标准的用语来体现其行业和服务特点,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十二)完善和优化中介服务业发展环境。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中介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中介服务行业和领域,在企业名称、经营范围、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设立集团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支持中介服务业企业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

(十三)支持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支持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改制、重组和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并努力解决企业变更登记和注销中的疑难问题。简化企业兼并重组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允许以股权投资方式直接申请设立集团母公司。因合并分立导致分支机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可办理分支机构隶属关系变更登记,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十四)积极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关注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需求,尽力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大力推动中小微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

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积极研究个体工商户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的操作办法,支持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小微企业。

(十五)进一步发挥企业年检制度调结构、促转变的功能。完善年检申报备案办法,全面推行企业网上年检,扩大无纸化年检试点范围,实施差别化年检服务措施,更加注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支持和鼓励先进企业、限制和淘汰落后企业。

三、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十六)继续发挥浦东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在浦东新区深化企业市场准入改革,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统一商事登记制度。进一步做好外商投资企业工商直接受理登记试点工作。研究企业类型互变注册登记、不涉及前置审批的企业住所与经营场所各自独立注册登记的方式。研究在国外居住的中国公民持护照申请办理内资企业的政策措施,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在浦东新区开展设立外资独资人才中介机构试点工作。

(十七)支持国家重点功能区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加快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和杨浦、紫竹等9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大力推动“三区三港”联动发展,支持各类企业在上海综合保税区设立项目子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对企业有迫切需要、法律法规无禁止性规定也未明确相应程序解决的实际问题,加强研究、探索创新、率先突破、积累经验。(十八)吸引和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放宽总部型企业的设立条件,鼓励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及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品牌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促进在沪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提升能级,吸引和支持跨国公司来沪设立亚洲区、亚太区或更大范围的总部和业务部门全球总部。

(十九)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支持外国投资者以境外人民币出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在总结浦东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境内自然人出资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模式扩大到全市范围。进一步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支持两岸扩大经贸往来,支持台商投资企业来沪发展。

(二十)大力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研究解决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中的注册登记难题。允许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保留现有名称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组织形式。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二十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服务业发展。文化创意类企业可以申请利用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的集中办公地作为住所。扩大文化创意园区管理企业名称使用外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等政策的受惠面,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驰名(著名)商标,并大力加强对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二十二)促进广告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实施国家广告战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广告业融合和创新。重点指导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基地开展广告产业园区建设试点,积极做好建设国家级广告产业示范园区的服务配套工作。加快推动广告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二十三)实施商标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贯彻实施《上海市实施商标战略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定期编

制《上海市著名商标保护名录》。充分利用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商标数据资源,建设商标公共服务平台。

四、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二十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建立健全商标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和新媒体、新领域广告的监测监管。依法查处商业欺诈、商业贿赂、限制竞争等违法行为,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善制度,认真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

(二十五)营造安全和谐的市场环境。积极参与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完善食品抽检和快速检测体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推动各区县、街镇将无证无照经营监管纳入城市综合治理工作,整治无证无照违法经营,探索集中登记制、经营备案制等疏导制度。继续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园”等活动,在打击传销工作中探索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强化电子数据取证。建立直销行业社会责任体系,规范直销经营行为。

(二十六)打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联络点进商场和超市、进各类市场、进企业、进旅游景区、进学校工作的覆盖面,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示范联络点建设。探索建立消费纠纷联合调解中心,推动诉讼调解对接和调解结果的司法确认,建立和完善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立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信息数据库。继续研究并加快推广一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合同示范文本。(二十七)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办法,稳妥推进网格化监管模式。探索信用分类监管和行业分类监管相结合的新模式。推动上海市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建设。参与上海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广告市场主体信用数据库。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完善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系统,积极探索将信用分类监管由市场主办者向市场内经营者延伸。探索制定“诚信市场”创建标准。

(二十八)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股权化运作,允许以量化的村级集体资产出资设立开展自有资产管理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对具备条件的,允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家乐、农村经纪人、渔业养殖等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推广“公司-农户-商标”的发展运作模式,培育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

全市各级工商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深入开展“走千家企业”活动,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效能建设,认真抓好以上政策措施的实施。要突出重点、破解难题,深化细化相关政策措施的操作细则;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加强检查评估,确保有关政策措施的推进落实;要积极争取国家工商总局有关司局的指导,研究解决政策措施实施中的问题,为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第二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

关于贯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2012-04-06

各分局,市局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工商办字〔2012〕17号),全面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更好地发挥本市各级工商部门在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职能作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支持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

(一)积极服务大型金融机构和功能性金融机构在上海集聚发展。采取事前介入、上门服务、全程跟踪等方式,加强对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性金融机构、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及其营运中心等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在沪注册登记的咨询服务和业务指导,为大型金融机构设立上海总部和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提供便捷高效的注册登记服务。

(二)创新注册登记办法支持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积极支持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支持金融数据处理、金融软件开发、客户服务等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积极研究支持保理、融资租赁等行业市场准入和规范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

(三)促进航运相关新兴行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梳理并规范航运相关新兴行业的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用语,推动邮轮供应服务、邮轮港口配套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港口散货交易服务、供应链管理、海事法律咨询、航运信息咨询等与航运密切相关的新兴行业加快发展。支持境外国际邮轮公司在上海设立经营性机构。

(四)完善航运经纪准入制度。推进航运经纪准入制度常态化,大力培育发展航运经纪业务,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航运经纪企业和航运经纪人。为国际知名航运经纪企业落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提供便捷高效的注册登记服务。

(五)优化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和支撑环境。认真贯彻落实《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实行积极、规范的市场准入政策,制定综合配套措施,建设上海工商网络商品交易监管服务网。以市局网络经营主体及行为监管数据电子档案为基础,加快建设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系统,促进电子商务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六)改进注册登记服务流程支持新兴贸易主体发展。支持新型商业(服务业)业态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为新兴贸易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注册登记服务。对分支机构超过50家的,允许向母体企业登记机关申请统一办理注册登记。支持有条件的商业(服务业)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和鼓励外资、民资进入文化、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领域。

(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依法快速办结股权质押登记、动产抵押登记,积极开展商标权质权登记,参与推进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工作,引导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进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托管。推动长三角地区市场

准入一体化,促进资本要素流动,支持区域内企业进行横向联合、纵向延伸。积极有效利用国家工商总局共享数据信息,全面了解掌握上海投资全国以及各地来沪投资的情况,加强对各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投资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研究,为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八)推进企业注册登记服务改革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新设企业并联审批工作,扩大纳入并联审批的事项范围,推动并联审批由“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加快工商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完善网上注册登记功能。建立专门窗口、专人负责的工作机制,做好设立开办在上海、依法应当由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的内资企业注册登记工作。

二、推动本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九)实施差别化服务管理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方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采取鼓励、限制、规范、淘汰等不同措施,促进本市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研究支持利用股权、债权、商标权、专利权、域名权等出资方式进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按照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和产业布局的要求,支持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十)抓住机遇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抓住本市率先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重要机遇,研究企业经营范围与应税服务范围对接的操作办法。支持闸北等区县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与服务、电子商务与信息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专业维修服务等重点行业发展。鼓励外商投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十一)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进一步梳理研究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国民经济行业类别,规范新兴行业企业的名称和经营范围,允许其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使用符合国际惯例、行业标准的用语来体现其行业和服务特点,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十二)完善和优化中介服务业发展环境。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中介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中介服务行业和领域,在企业名称、经营范围、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设立集团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支持中介服务业企业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

(十三)支持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支持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改制、重组和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并努力解决企业变更登记和注销中的疑难问题。简化企业兼并重组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允许以股权投资方式直接申请设立集团母公司。因合并分立导致分支机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可办理分支机构隶属关系变更登记,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十四)积极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关注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需求,尽力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大力推动中小微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

改制上市。积极研究个体工商户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的操作办法,支持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小微企业。

(十五)进一步发挥企业年检制度调结构、促转变的功能。完善年检申报备案办法,全面推行企业网上年检,扩大无纸化年检试点范围,实施差别化年检服务措施,更加注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支持和鼓励先进企业、限制和淘汰落后企业。

三、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

(十六)继续发挥浦东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在浦东新区深化企业市场准入改革,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统一商事登记制度。进一步做好外商投资企业工商直接受理登记试点工作。研究企业类型互变注册登记、不涉及前置审批的企业住所与经营场所各自独立注册登记的方式。研究在国外居住的中国公民持护照申请办理内资企业的政策措施,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在浦东新区开展设立外资独资人才中介机构试点工作。

(十七)支持国家重点功能区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加快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和杨浦、紫竹等9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大力推动“三区三港”联动发展,支持各类企业在上海综合保税区设立项目子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对企业有迫切需要、法律法规无禁止性规定也未明确相应程序解决的实际问题,加强研究、探索创新、率先突破、积累经验。

(十八)吸引和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放宽总部型企业的设立条件,鼓励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及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品牌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促进在沪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提升能级,吸引和支持跨国公司来沪设立亚洲区、亚太区或更大范围的总部和业务部门全球总部。

(十九)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支持外国投资者以境外人民币出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在总结浦东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境内自然人出资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模式扩大到全市范围。进一步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支持两岸扩大经贸往来,支持台商投资企业来沪发展。

(二十)大力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研究解决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中的注册登记难题。允许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保留现有名称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组织形式。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

(二十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服务业发展。文化创意类企业可以申请利用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的集中办公地作为住所。扩大文化创意园区管理企业名称使用外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等政策的受惠面,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驰名(著名)商标,并大力加强对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二十二)促进广告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实施国家广告战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广告业融合和创新。重点指导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

业基地开展广告产业园区建设试点,积极做好建设国家级广告产业示范园区的服务配套工作。加快推动广告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二十三)实施商标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贯彻实施《上海市实施商标战略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定期编制《上海市著名商标保护名录》。充分利用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商标数据资源,建设商标公共服务平台。

四、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二十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建立健全商标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和新媒体、新领域广告的监测监管。依法查处商业欺诈、商业贿赂、限制竞争等违法行为,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善制度,认真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

(二十五)营造安全和谐的市场环境。积极参与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完善食品抽检和快速检测体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推动各区县、街镇将无证无照经营监管纳入城市综合治理工作,整治无证无照违法经营,探索集中登记制、经营备案制等疏导制度。继续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园”等活动,在打击传销工作中探索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强化电子数据取证。建立直销行业社会责任体系,规范直销经营行为。

(二十六)打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联络点进商场和超市、进各类市场、进企业、进旅游景区、进学校工作的覆盖面,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示范联络点建设。探索建立消费纠纷联合调解中心,推动诉讼调解对接和调解结果的司法确认,建立和完善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立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信息数据库。继续研究并加快推广一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合同示范文本。

(二十七)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办法,稳妥推进网格化监管模式。探索信用分类监管和行业分类监管相结合的新模式。推动上海市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建设。参与上海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广告市场主体信用数据库。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完善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系统,积极探索将信用分类监管由市场主办者向市场内经营者延伸。探索制定“诚信市场”创建标准。

(二十八)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股权化运作,允许以量化的村级集体资产出资设立开展自有资产管理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对具备条件的,允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家乐、农村经纪人、渔业养殖等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推广“公司-农户-商标”的发展运作模式,培育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

全市各级工商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深入开展“走千家企业”活动,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效能建设,认真抓好以上政策措施的实施。要突出重点、破解难题,深化细化相关政策措施的操作细则;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加强检查评估,确保有关政策措施的推进落实;要积极争取国家工商总局有关司局的指导,研究解决政策措施实施中的问题,为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关于印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

【发布单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发布文号】工商外企字[2013]147号 【发布日期】2013-09-26 【生效日期】2013-09-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关于印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2013年9月1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局,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2013年9月26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试验区”)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试验区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更加深入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对推动试验区建设,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精神和试验区的实际需要,本着改革创新、先试先行的原则,提出如下意见。

一、试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优化试验区营商环境

(一)试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除法律、行政法规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另有规定的外,其他公司试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

试行认缴登记制后,工商部门登记公司全体股东、发起人认缴的注册资本或认购的股本总额(即公司注册资本),不登记公司实收资本。公司股东(发起人)应当对其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自主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应当将股东认缴出资额或者发起人认购股份、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缴纳情况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公司股东(发起人)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规定;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及比例;不再限制公司全体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再规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期限。

(二)试行“先照后证”登记制。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的企业登记前置许可事项外,在试验区内试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试验区内企业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经营项目涉及企业登记前置许可事项的,在取得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后,向工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申请从事其他许可经营项目的,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及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三)试行报告公示制。试验区内试行将企业检验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应当按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部门报送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企业对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制度,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记载未按规定期限公示报告的企业。

(四)试行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备案制。在试验区内申请设立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的,在试验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增加广告经营业务的,以及在试验区内的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申请设立分支机构的,不再受现行《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管理规定》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限制,同时取消对试验区内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的项目审批和设立分支机构的审批,改为备案制;试验区内外商投资广告企业设立后需要更换合营方或转让股权、变更广告经营范围和变更注册资本的,无需另行报批,改为备案制,可直接办理企业变更登记。

二、优化企业设立流程,提升试验区登记效能

(五)授予试验区工商部门外资登记管理权。试验区工商部门负责辖区内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及其授权部门批准设立及备案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

(六)试验区内实行企业设立“一口受理”。支持试验区工商部门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要求,企业设立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或者现场办理的方式申报材料,由工商部门统一接收申请人向各职能部门提交的申请材料,统一送达许可决定、备案文书和相关证照。

(七)试行新的营业执照样式。除《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以外,将其他各类企业营业执照统一成一种样式。

三、转变市场主体监管方式,维护试验区市场秩序

(八)强化信用信息公示,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建立以工商部门经济户籍库为基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工商部门通过系统公示市场主体登记、备案、监管信息。企业按照规定通过系统公示报告、获得资质资格的许可信息,工商部门可以对报告公示内容进行抽查。对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有违法记录的市场主体及其相关责任人,工商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信用监管措施。

(九)创新市场主体监管方式,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强化工商部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作用,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市场主体监管方式。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监管部门分工明确、沟通顺畅、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增强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共同营造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由总局职能司局会同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具体落实。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要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加强改革创新,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为推动试验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实施意见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

定》的实施意见

(工商办字[2007]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切实维护食品等产品市场秩序,保障市场消费安全,现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以下简称《特别规定》)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学习宣传《特别规定》,进一步增强工商执法人员和食品等产品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认真组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特别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经营者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强调和重申了监督管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是一部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行政法规,对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产品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特别规定》作为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认真组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人员和广大食品等产品经营者深入学习《特别规定》,进一步提高对贯彻《特别规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相统一。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面领会精神实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加大对落实《特别规定》的教育培训力度,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方法,集中时间对工商执法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省和市、县工商机关既要抓好本级工商干部的培训,又要抓好本地区基层工商所全员培训和一线执法骨干的专题培训。总局将举办专题培训班,对省级工商局主管领导和处长进行培训。教育培训要突出重点,不仅要全面学习掌握《特别规定》的每一项具体条文,而且要深刻领会《特别规定》的精神实质,准确理解《特别规定》的特点和主要内容,紧紧把握《特别规定》的适用范围,抓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再学习,尤其要弄清《特别规定》与《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的关系,切实做到全面掌握、综合运用、依法行政。

(三)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社会环境。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特别规定》,把社会宣传与监管工作进社区、进乡镇、进市场、进商场、进超市、进企业结合起来,采取发放宣传材料、开展现场咨询、在媒体或居民区开辟宣传专栏、以案说法、举办培训班等方式,积极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食品等产品经营者宣传《特别规定》。还可以与“五五”普法相结合,扩大社会宣传。通过广泛宣传,努力使食品等产品经营者熟悉应该依法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广大食品等产品经营者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二、加大对食品等产品市场的监管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市场消费安全

(一)严格市场主体准入,确保生产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按照《特别规定》关于食品、药品及其他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条件的规定,进一步严格和规范登记注册程序。对按照规定应当取得前置审批的,要坚持先证后照,未依法取得前置审批手续的,不得办理登记注册;对前置审批的项目以及根据其他有关部门通报掌握的后置审批项目,要在经济户口管理软件中予以特别标注;对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照而未取得许可证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涉及工商部门职责的,应依据《特别规定》进行处理;涉及前置或者后置审批的,会同或配合相关审批部门依法处理;对被吊销许可证或许可证到期的,要根据有关部门的通报和市场检查情况,及时责令其限期办理变更登记或依法办理注销登记,逾期不办的,依照《特别规定》吊销营业执照;对被吊销营业执照的生产经营者,应在工商行政管理网站或者当地主要媒体及时予以公布。

(二)强化对食品等产品质量监测,大力推进商品质量分类监管。按照《特别规定》关于对生产经营者遵守强制性标准、法定要求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总局制定下发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质量监测工作的意见》,突出对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集中、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等重点商品和问题多、危害大、影响面广的重点项目,以及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专业门店等重点场所,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监测,并作为监管执法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健全“经营者自检、工商抽检、消费者送检”相结合的质量监测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和商品,采取定向监测、跟踪监测和快速监测等多种方式,善于运用质量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进行消费提示、警示和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不仅要依法处理,而且对涉及生产、消费环节的要及时书面向相关职能部门通报情况。要加大配备快速检测设备、设施的工作力度,原则上每个工商所至少配备一个快速检测箱,有条件的县(区)工商局要配备一台快速检测车或功能比较齐全的快速检测设备。要根据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散装食品和现场加工制作食品、包装食品、进口食品等不同商品的特性,结合食品风险度,积极开展商品质量分类监管,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对农产品,重点加强农药兽药残留、甲醛含量、水分含量等的监督检查;对散装食品以及现场加工制作食品,重点加强配料成份、微生物含量以及禁用工业化学品等的监督检查;对包装食品,重点加强对合格证、保质期、添加剂、理化指标的监督检查,对进口食品,重点加强对合格证、保质期、进口相关手续和有效成分含量的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商品,要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查处。

(三)加大日常监管和案件查办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产品违法行为。要切实把食品等产品日常监管的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基层工商所,实现监管重心下移,任务到岗、责任到人。严格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在继续强化“六查六看”基础上,重点检查经营者、市场开办企业、柜台出租企业、展销会举办企业履行食品等产品安全管理责任和义务的情况,加大市场巡查的力度。要充分运用《特别规定》赋予的执法手段,切实履行流通领域食品等产品监管职责。要严厉查处食品等产品违法案件,加强案件排查和大要案件的查处工作,对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大要案件,要挂牌督办。典型案件要通过网站、媒体等方式适时向社会公布,有效震慑违法分子;涉嫌犯罪的案件,要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及时移交公安机关,严禁以罚代刑。对办理

大要案件有功人员要予以表彰。

(四)建立监督检查和经营者违法行为记录制度,积极推进食品等产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要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对经营者执行产品强制标准和按法定要求生产经营的监督检查情况以及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记录和汇总分析制度,并与食品等产品经营者经济户口管理、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相结合,注重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不断完善和规范。要及时将日常检查、市场巡查、查办案件、消费者举报、年检验照等涉及经营者守法、违法事实情况录入到信用记录中,并将相关检查记录存档,供公众查阅。努力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部门收集的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记录实现互联互通。要依据生产经营者守法诚信情况,重点加强对辖区失信、严重失信食品等产品经营者的监管。对有多次违法行为记录的经营者,造成后果的,依法从重处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三、严格监督食品等产品经营者切实履行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积极推进经营者自律制度建设

(一)严格监督经营者依法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等自律制度。要认真监督落实食品等产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等制度,具体内容和登记格式等由各省级工商局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进行规范,由基层工商所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逐户落实。对经营者不履行法定义务和建立并执行自律制度的,要依照《特别规定》依法处理。

(二)严格监督市场开办企业、柜台出租企业、展销会举办企业建立健全企业产品安全管理制度。要依法监督市场开办企业、柜台出租企业、展销会举办企业按照《特别规定》要求建立并落实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要监督其对入场销售者的经营资格、入场销售者的经营环境、条件、销售者是否遵守内部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经营产品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对市场开办企业、柜台出租企业、展销会举办企业没有及时审核、检查或者伪造检查记录、发现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以及其他违法行为不报告,或者为违法销售者提供庇护的,应根据违法情节依法处罚;展销会举办企业不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的,取消其举办展销会的资格;因市场开办企业、柜台出租企业、展销会举办企业不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三)严格监督销售者实施产品召回和退市制度。要监督销售者建立健全产品召回和退市制度。对生产者通知、自查发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报的存在安全隐患或不合格产品,应立即采取措施停止销售、退回供货方、追回已售出的产品,或作其他退市处理,并将退市情况以及存在安全隐患产品涉及范围向辖区县级工商局和工商所报告。要把产品退市作为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行政监管强制退市和经营者主动退市、协议退市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对退市的产品,经营者要建立追踪登记制度,工商机关会同相关部门跟踪监管,严防退市产品改头换面重新上市销售。对不主动退市和责令退市后仍不退市,或表面上退市实际改头换面继续销售的,依法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营业执照。对退市的同种类、批次、型号的产品要重新入市的,必须经依法检验合格并报辖区县级工商局和工商所备案。

四、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一)准确把握《特别规定》适用的监管范围,切实履行法定职责。按照国务院确定的食品等产品监管职能分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流通领域的监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

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不仅要对流通领域食品、食用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管,还要依据《特别规定》的要求,加大对建材、农资、家用电器、低压电器、儿童玩具、劳动防护用品、汽车配件、电线电缆、燃气器具、危险化学品等与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产品的监管力度,将食品安全监管中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逐步扩大到相关产品监管工作中,认真履行《特别规定》明确的监管职责,确保执法到位,切实保障市场消费安全。

(二)正确处理《特别规定》与其它法律法规的关系,坚持依法行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既要全面执行《特别规定》,又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中,法律有规定的,适用法律规定;法律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适用《特别规定》。要坚持事实和行为认定、适用法律法规、采取的强制措施和处罚条款等相统一,切实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

(三)严格规范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执法行为,自觉接受司法和社会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监管职责,既要用足用好《特别规定》赋予的四项强制措施,又要防止滥用强制手段;对发现的违法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有效防止或者减少危害发生,坚决杜绝“只罚不纠”、“以罚代处”、“以罚代刑”的行为。在对违法行为查处中,要严格执行《特别规定》和行政处罚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经营者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2次及其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要细化行政处罚标准,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和执法程序,自觉接受行政诉讼的司法监督,及时受理和处理执法人员违法行为的举报。

五、全面推进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制度建设,积极构建长效监管体系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等产品安全执法监管制度体系。要围绕严格食品等产品市场主体准入、监管产品质量、规范产品经营行为和取缔无照经营等方面,进一步制订、修订和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特别是对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制度、市场巡查制度、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食品分类管理制度、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产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等要尽快建立健全。对已建立的制度中不符合《特别规定》要求的,要尽快修订完善,做到监管制度与《特别规定》相衔接,努力提高市场监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二)进一步监督经营者建立健全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自律体系。要监督产品经营者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质量承诺、不合格产品退市等制度,突出抓好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批发企业、个体工商户,确保入市产品质量合格;积极引导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与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养殖、种植基地及加工包装食品的重点企业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协议准入制度;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商场、超市、大中型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设立检测室或检测工作台,开展质量自检,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指导经营者在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展销会等经营场所和服务场所广泛建立消费者投诉站(点),支持有条件的经营者设立消费者服务专用电话并安排专人值班。大力推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放心示范店”、“放心示范超市”、“放心示范市场”和“放心消费城市”等创建活动;要积极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和“三绿工程”等,积极推进经营者自律体系建设。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 社会监督体系。要通过与各级消费者协会、食品 协会等行业组织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消 协组织的社会监督和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宣传引导作用;要按照《特别规定》受理和处理举报工作的要求,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投诉箱,也可以公布本单位的电话、电子邮件地址或者受理申诉举报工作的网址;要充分发挥12315网络体系的作用,大力推进12315网络进社区、进村镇、进商家、进市场的工作进度,方便广大群众就近投诉举报,努力扩大社会监督覆盖面。对举报有功人员应予以奖励。

(四)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化网络体系。要按照总局“金信”工程总体部署和《12315信息化网络技术方案》的要求,加快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化网络建设。要以全国12315信息化网络系统为基础,加大投入,加快工作进度,通过建立相对独立的食品经营主体数据库、食品等重要商品数据库,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数据库、商品质量监管技术支撑数据库等措施,对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市场准入、仓储、销售、退市逐步实现全程信息化监管,并逐步与商场、超市、批发市场、批发企业内部商品质量信息化管理网络相连接,努力实现网上监管,切实提高食品等产品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现代化水平。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要按照《特别规定》关于发生产品安全事故要及时反应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务院制定的《国家重大食品事故应急预案》、总局下发的《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市场监管应急预案》和《工商行政管理系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层层完善和落实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及时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发布信息,妥善处置流通环节商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同时,加快食品等产品电子监管网络建设,运用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形成全系统上下贯通的产品质量安全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提高处置食品等产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畅通信息,严禁迟报、漏报和瞒报。

六、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制度,强化部门协调,狠抓检查落实

(一)加强流通环节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的组织领导。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对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的组织领导,成立流通环节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领导机构。总局决定成立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总局周伯华局长任组长,王东峰副局长任副组长,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为成员,在总局党组的领导下,负责对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具体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及市、县工商局都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指导和检查落实辖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合理调配执法力量,充实一线执法队伍,改善食品等产品监管执法条件,确保组织领导、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责任、人员力量和经费保障落到实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工商局要于2007年9月1日前将本级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组织领导机构情况上报总局。

(二)严格流通环节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及责任追究制。要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基层工商所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强化各级工商行

政管理机关领导责任制,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力抓;要强化职能部门监督检查指导责任制,各级工商机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管理、公平交易、企业注册、外资注册、个体私营监管、商标监管、广告监管、直销监管、法制等机构,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要强化基层工商所属地监管责任制,工商所要按照《特别规定》和《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切实对辖区食品等产品安全的监督管理负责。要强化责任追究,对在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执法中不履行或者不及时履行职责、互相推诿、滥用职权以及有其他渎职行为造成后果的,坚决依照《特别规定》予以处理,造成严重后果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要充分发挥全系统各级监察机构的职能作用,对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执法是否到位和是否依法行政进行监察,对工作不力、玩忽职守和造成后果的,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与配合。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既要切实履行职责,又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协作。对监督检查中发现违法行为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及时书面移交相关部门;对申诉举报处理工作中发现应由其他部门处理的,要及时转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告知举报人,相关移交、转交材料要存档备核;对其他部门移交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要按照职责及时予以查处,并建立健全登记反馈制度;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职责,就共同负责的领域适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四)强化督促检查,狠抓检查落实。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和实施。要采取专项督查、日常检查等多种方式,强化对《特别规定》贯彻实施工作的督促检查。要把履行监管职责到位、依法行政和保障食品等产品市场消费安全作为检查落实的重点,并作为对单位或个人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地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特别规定》的执行情况,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要将贯彻实施《特别规定》的情况及时上报总局。

二00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发布部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发布日期:2007年08月23日 实施日期:2007年08月23日(中央法规)

第五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力实现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 期号:2012/10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近几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外部环境和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紧密结合上海实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世博会”成功举办和党的建设等工作,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推进观念创新,在新的思想高度上统一认识,确立发展新理念

在深化对上海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的认识上,形成“五个不”的共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上海经济社会、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变化,但长期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在率先发展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现的情况下,加快实现上海科学发展和推进“四个率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做到“五个不”:不背过去成绩的包袱,不受习惯做法束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受现有知识局限,不被地域思维所惑。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实践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在深化对上海发展目的的认识上,形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过程,我们所推进的一切发展都要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解决好“发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创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利益、价值取向、文化权益、法治环境等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在深化对上海发展路径的认识上,形成坚决走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的共识。上海是一个特大型开放城市,近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拉动弱化,部分传统优势减弱,工业发展遇到资源、环境约束,现代服务业发展遇到制度性障碍。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认识到上海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减少对重化工业的依赖、对投资拉动的依赖、对房地产发展的依赖、对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必须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发展、“四个率先”要求,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扎扎实实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在深化对上海发展动力的认识上,形成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创新的共识。改革开放创新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必须要有新的突破,特别是通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政府运行机制和市场环境,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有新突破;通过明确上海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的重大攻关项目,创新机制,在推进科技创新上有新突破;通过居住证、住房和激励等政策的突破,推动人才配置市场机制的创新和完善,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在集聚人才的政策和环境上有新突破。

上述共识的形成,对于制定和贯彻体现中央精神、符合上海实际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坚持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以创新推动科学发展。浦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旗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是中央的战略要求。市委把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作为关系全市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将浦东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先行先试地区,明确提出,浦东要在破除制约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上,在发现和培育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环境上,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上,在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在有效防范风险上和在党的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我们把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贯穿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上实现突破,通过创新破解难题,推动科学发展。

二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从解决对上海经济发展全局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坚持集约利用土地、控制污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安全第一的原则,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上海经济发展质量和长远发展后劲。按照国家要求,率先在交通运输部门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工作,支持现代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和新业态;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深化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机制,在大飞机研制等一批重点项目上取得重要进展。

三是坚持国家对上海的战略定位,深入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是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也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我们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四个中心”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努力推进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实现重大突破,着力在人才聚集、交易服务、创新创意、高端制造等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增强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影响力、带动力。

四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力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以廉租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动迁安置房等四位一体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继续重点提高最低工资和各类保障指标,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政府保障能力,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是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战略地位,着力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紧紧围绕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通过大力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上海世博会精神,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价值取向,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等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国际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六是坚持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执政方式的现代化。我们进一步改进地方立法和有关制度的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和依法办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严格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政府信息公开,着力提高执法公信力,更好地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来。

三、坚持优良学风,努力在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上取得新成效

市委十分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认为把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是学习自身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是实现学习价值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求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努力在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上取得新的成效。

在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加快经济转型上取得新成效。2011年全市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领先传统工业,制造业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增幅快于投资增幅,依赖投资拉动增长的格局进一步转变;进口贸易增速快于出口贸易,一般贸易增速快于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也快于货物贸易,外贸结构更趋优化;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在大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新成效。2011年,全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8%,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成果显著,全面完成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升社会管理服务能力,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取得了新成效。我们着力于提高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能力,着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序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在探索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上取得新的进展,在探索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上取得新进展,在推进依法治市和基层民主自治上取得新进展。

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上取得新成效。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95万平方米,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在举办世博会过程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形成了上海世博会精神;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丰富和发展了城市精神;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上了新台阶。

在推进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在全市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重点在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内纪律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深化了认识,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扩大党内民主上,探索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并接受监督的有效途径;在加强党内监督上,探索党委主要领导和党委常委接受同级党委委员和党代会代表监督的有效途径;在严肃党的纪律上,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问题,出台规范意见严明纪律,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上,制定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实施意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组织开展专项调研,完善学习制度,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加强学习的制度建设和学风建设,不断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求真务实,奋勇率先,凝心聚力,服务人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下载上海贯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贯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