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工代赈工作考核办法
汉发改代赈[2010]108号
关于印发修订后《汉中市以工代赈管理工作
绩效考评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发展计划局(代赈办):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调动县区项
目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扎实搞好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工作在扶贫、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全市以工代赈常规项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管理水平。按照以工代赈常规项目、易地扶贫搬迁管理办法和有关要求,在《汉中市以工代赈管理工作绩效考评暂行办法》试行一年后,结合县区反馈意见和工作实际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现印发你们,望遵照执行。
附:汉中市以工代赈管理工作绩效考评暂行办法
二〇一〇年三月日
主题词:以工代赈绩效考评办法
抄送:省发改委,市财政局、审计局。
汉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年3月日印
共印50份
汉中市以工代赈管理工作
绩效考评暂行办法
为调动县区抓项目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全市以工代赈工作管理水平,扎实搞好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常规项目和易地扶贫搬迁在扶贫、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按照以工代赈常规项目、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管理规定和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考评依据中、省、市以工代赈常规项目、易地扶贫搬迁、扶贫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和市发改委下达的以工代赈常规项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资计划。
第二条考评对象各相关县区发展改革部门(代赈办)。
第三条考评内容以工代赈常规项目和易地扶贫搬迁管理工作。分计划管理、建设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日常检查、综合考评6项(考评表附后)。
第四条考评范围年度项目管理工作。
第五条考评办法市发改委负责,商请市财政局参与,以平时工作情况为主,在县区自查的基础上,适时抽查,依据设定指标,均采用100分制评定常规项目、易地扶贫搬迁管理工作考评成绩。以工代赈常规项目管理总分前3名、易地扶贫搬迁管理总分前2名为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第六条表彰奖励
1、对年度以工代赈常规项目、易地扶贫搬迁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进行通报表彰。
2、对通报表彰的县区在项目计划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
3、对通报表彰的县区从市配资金中列支一定经费进行奖励。
第七条本办法由汉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
1、汉中市以工代赈常规项目管理工作绩效考评表
2、汉中市易地扶贫搬迁管理工作绩效考评表
第二篇:新时期、新形势以工代赈工作
新时期、新形势以工代赈工作
“三农”问题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以工代赈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马边经济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马边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过去的以工代赈工作
在“十一五”期间,我县以工代赈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省、市以工代赈办高度重视对XX的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加大对项目实施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积极为马边协调落实扶贫资金和项目,竭心尽力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干实事。经过努力我县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群众出入于宽敞的公路,而非以前泥泞的小道;群众饮用接到家中的清澈的自来水,而非步行几公里去肩挑背背;群众居住在宽敞明亮的易地扶贫新居,而非地处险区黑暗狭小的房屋。当然在工作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项目的申报存在盲目性,有些乡镇在申报项目的时候存在盲目性,没有做到真正的因地制宜,没有深入到项目区域做调研,导致所申报的项目不适合于当地农村实际情况,使项目区农民参与热情不高,甚至不愿实施该项目。
2、自然环境制约项目实施,增加实施难度,工程成本高,资金需求大,加之我县地处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复杂,运输距离远,建设成本高,部分地区还需要
采用人背马驼的运输方式,与国家以工代赈的补助标准有较大差距。县级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困难,项目资金的投入主要依靠国家、省、市的投入,县级财政无力拿出相应的建设资金,部分项目资金缺口大,给县级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3、项目竣工后使用中的维护与管理。调研中我们发现,堤坝渠系、乡村道路、机电泵站、人畜饮水等设施的使用年限大多未达到设计要求,部分设施损毁严重。其原因就是项目竣工之后无人维护、管理。
二、未来的以工代赈工作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就我县以工代赈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特点,应该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做好以工代赈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促进马边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发展。结合XX开展以工代赈以来的实际情况,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以规划为龙头,用规划引导以工代赈项目和资金计划的安排,促进以工代赈工作有序开展和规范进行,实现以工代赈“有序、清正、民心”等三大目标。有序就是不能太随意,要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清正就是体现清廉、公正的理念表达,以工代赈既是基建项目又是扶贫项目,基建项目有基本建设的要求,扶贫项目有扶贫的基本要求;以工代赈效果反映民心,以工代赈项目决策是否正确,标准是项目区域群众满不满意,允不允许,赞不赞成。规划要做深、做透、做实,要有刚性、含金量。在空间上,规划要做到村,做到项目,项目区位在哪里,空间分布有多大,要做到一清二楚。再就是要信息化,建设信息体系和整个以工代赈工作,要减少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效益和准确性。
2、以解决能力贫困为重点,通过基础实施建设和扶贫搬迁等方式,提高贫困群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贫困分为三方面:一是收入贫困(年均收入低于637元为绝对贫困人口,年均收入低于882元为低收入贫困人口)。二是权利贫困(包括受教育权、参与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是能力贫困。以工代赈是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围绕这三个方面去选择、建设、决策项目,这是今后以工代赈的基本工作思路。
3、以重点贫困村为主战场,整村推进连片连线开发项目。突出以工代赈资金针对性,缺什么就补什么,切实解决马边生产生活发展的制约瓶颈。要缩小到村,缩小扶贫单元,加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
4、以产业扶贫为重点,通过产业扶贫促增收,保发展,利群众。以工代赈如何支持产业发展,支持产业化。根据马边的实际情况,以工代赈工作必须抓住“以工代赈,利国利民”思路,抢抓难的西部大开发、大小凉山综合扶贫的战略机遇,加快调整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把特色产业和马边的开发工程结合起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群众按照企业的要求来生产原料,既促进了农民增收,也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激发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激情。我县深山土鸡蛋XXX就是典型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5、加大环保意识,巩固现有的以工代赈工程成果。以工代赈工程
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我县许多地区的环保意识薄弱。虽然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使许多地方的生态得到了加强,但少数人为了贪图小利对植被进行破坏,久而久之在成水土流失,一旦遇到连续的恶劣天气,山体滑坡很可能对已有的以工代赈工程,如公路、水源等造成破坏,这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还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以工代赈工作要加大项目的督查力度,确保以工代赈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6、注重实效,保证以工代赈项目的质量。以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为主要工作思路,切实加强项目监管,保障资金使用安全和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以工代赈工作就两件事:计划安排及计划执行、资金监管及项目建设。要实行计划编制、抓计划贯彻落实“两手抓”,而且要突出后一手。加强资金及项目落实情况的监督,确保项目建设收到实效。
以工代赈政策受到了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是党和政府造福于民的一大德政工程。进入新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纲要提出,在今后十年中,将进一步加大以工代赈的规模。因此,我们要抢抓机遇,切实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以工代赈工作,努力加快后发赶超、富民强县的步伐。我们要坚持全省“十二五”以工代赈规划的总体思路:以永久性脱贫和可持续致富为根本工作目标;以差异化、有限性、有效性、区域性和低碳乡村为基本工作理念;以引导性投入、竞争性投入、整合性投入、奖励性投入为基本投入方式;以培养发展能力、构建发展平台、引领发展方向、谋划发展路径为基本工作方法;以空间上集中、时间上连续的连片开发为重点;以贫困地区特定区域空间为具体投向范围;以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示范体系和实施特殊发展类型能力建设为实现方式;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手段,通过建立和完善包括贫困瞄准机制、竞争立项机制、规划引领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压力推进机制、项目储备机制、项目退出机制、项目回访机制、农村动员机制、社区参与机制、效果评价机制等为重点的机制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扶贫工作和扶贫项目的竞争性、群众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特征;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升项目区群众对扶贫项目的认同度、支持度、参与度、满意度,将XX以工代赈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新台阶。
第三篇:县以工代赈工作主要经验和做法
县以工代赈工作主要经验和做法
县以工代赈工作主要经验和做法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建设一流以工代赈项目工程
xx县地处太行山东南端,长治市东南部,全县版图面积101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50米,辖5镇7乡1个经济开发区,391个行政村,总人口28.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总耕地面积27.2万亩。境内山
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贫脊,山区面积占到版图面积的74.5,人均耕地只有1.1亩,是典型的山区县,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近年来,在省市发改委以工代赈办的大力扶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抓住我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契机,围绕建设一流以工代赈工程这个目标,狠抓项目前期工作,规范项目中后期管理,争取项目和资金数一年一个新台阶,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也一个比一个好,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项目区群众的认可。2003争取国家和省以工代赈资金747万元,2004年历史性达到907万元,2005年在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大量减少的情况下,也达了786万元。几年间使用以工代赈资金累计修建乡村公路13条150.94公里,且大部分与县乡骨干公路相连接,解决了9个乡镇117个村近10万余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和山区丰富的土特产品外运问题,使我县乡村骨干公路建设滞后状况明显改善,乡村骨干公路网初具雏形,为项目区群众今后脱贫致富打下了较好的交通基础;实施饮水解困工程68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7处,解决了13个乡镇(区)105个村32033人1974头大畜的饮水困难,极大地缓解了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状况,保障了农民饮水安全可靠;实施了5个小流域治理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6.99万亩,其中新增基地农田面积达3000余亩,这些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提高了林草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而且新增的基本农田和种植的经济林对今后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实施农田水利项目3个,新增高效灌溉农田1700亩,为今后我县发展农田水利起到了示范作用;草场建设项目4个,建设规模1.9万亩。在这些项目中有龙头企业原料基地项目3个和小额信用贷款项目1个,实施后对紫团饮业、郭氏羊汤、牵牛养殖公司3个龙头企业的做强做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保证了这些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并极大地刺激了我县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总之,通过近几年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为改善我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现状和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起到了典型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对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是做好以工代赈工作的重要保证。我县是国定贫困县,虽然近年来,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落后,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如雪中送炭,为了把有限的以工代赈资金用在刀刃上,放到关键处,尽早提高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把以工代赈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全力支持。县政府成立了强有力的以工代赈工作组织机构,组成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发改局局长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以工代赈项目领导组,对项目建设实行全过程参与,全方位服务。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具体负责以工代赈工程项目的规划编制、计划上报、资金审核、项目实施的协调及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科学规划,选好项目,是做好以工代赈工作的重要基础。几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以工代赈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单位技术人员对全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进行了科学的总体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了《壶关县以工代赈十年规划》、《壶关县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为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具体项目选择中我们更是坚持实地勘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好中选优的原则。我们将要参观的郊沟河小流域治理树掌项目区工程,就是我局多次实地勘测、反复比较选择的项目。首先这个项目劳动密集型程度高,群众可从中挣到较多的劳务报酬,其次,通过栽植水保林和堤防建设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再次,通过工程建设新增了很多耕地和经济林,这将使项目区群众长久受益,对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很大的奠基作用。可以这样讲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对扶贫投入的诱导作用和规模扶贫效应是其它扶贫方式难以比拟的。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是做好以工代赈工作的关键环节。
(1)、出台实施细则,理顺管理程序。2003年底,根据《山西省以工代赈暂行管理办法》,结合《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我县实际,我局制定了《xx县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经县长办公会议通过并以县政府文件发布执行,成为我县以工代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这一
实施细则的出台有效解决了我县以工代赈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不到位,程序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使我县的以工代赈项目管理从此走上正规。此外,局里还专门为以工代赈办配备了微机、文件柜、打印机等办公用品,从硬件上保证了以工代赈项目的规范、科学管理。
(2)、完善报帐制度,规范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经过我局与县
财政部门的多次沟通、协商从03年项目实施开始,在资金管理方面我局采取了提前介入、强化报帐、严格审查等措施对项目资金加以管理。所有以工代赈项目均实行报帐制管理。第一笔启动资金下达后,项目即进入报帐制管理,严格有关手续的审核,所有手续必须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并由县以工代赈办、县财政局审核后方可报帐。
(3)、筹措配套资金,创新工程模式。针对县财政困难,无法配套落实以工代赈资金的实际情况,我局在以工代赈配套资金筹措中创新思维模式,千方百计落实资金,并对部分工程特别是乡村公路建设提出了比可研和实施方案更高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近几年的乡村公路项目,原设计均为沙砾路面,后根据群众意见,负责承建乡村公路的乡镇人民政府经过实地调研,决定提高标准,一步到位将三条公路建成高标准的水泥路。但因工程形式的改变,投资也就增加了,要求配套和自筹的资金就更多了,县政府、我局和项目单位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解决了项目资金配套难问题。使04年、05年的8条乡村公路均建成了高标准的水泥路,成为全县乡村公路建设的样板路。
四、坚持公开、严格监督,是做好以工代赈工作的有效途径。
(1)、严格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我局对所有在建以工代赈项目实行了局领导包项目责任制,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了以工代赈项目的顺利建设。在项目管理中严格执行了项目法人制、项目合同制、项目公示制、项目验收制等管理规定,个别项目还实行了招投标制和专业部门监理制。并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定期公布各工程的进度、资金使用、劳务报酬发放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截止目前我县2005年项目实施进展顺利,除个别工程外均已完工待验收。
(2)、加强跟踪检查,落实劳务报酬。实行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制,是以工代赈的特定形式,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针对以前部分以工代赈项目不按规定支付农民报酬,少发、迟发等问题。在近二年的项目管理中,我局将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发放制度化、规范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专项检查落实。要求项目单位在以工代赈资金中优先足额发放参加项目建设农民的劳务报酬,并登记造册,健全发放制度。为了保证劳务报酬制度的顺利实行,去年后半年,我局组织了劳务报酬发放专题调研,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于去年9月份出台了《xx县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发放暂行管理办法》,并于10月19日在树掌镇郊沟河小流域治理工程现场举行了首次集中发放,仅当日发放金额就达25万元,深受群众欢迎。这必将进一步规范我县以工代赈劳务报酬的发放管理,切实维护参加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农民利益。
(3)、坚持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近来年,为把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建设成为阳光工程,我局对以工代赈项目从申报到实施、验收,全过程均坚持做到公开、透明。局里先后统一制定了项目公示格式标准和宣传标语发放到各项目单位遵照执行。并组织了二次较大规模的以工代赈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在2000份左右。截止目前,全县所有完工项目均在项目实施地设置了永久性以工代赈公示牌。我们还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使以工代赈项目在我县真正深入了人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以上是我县以工代赈工作中积累的一些主要经验和做法。虽然近几年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存在的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因以工代赈资金到位太迟,使工程不能尽早启动,造成部分项目成了跨项目问题及以工代赈项目配套资金未能按省市要求落实,措施困难等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想办法,多沟通,加大力度解决。我们坚信有省市发改委的大力支持,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相关部门和项目单位的大力配合,我县以工代赈工作将在“十一五”期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全县农民将彻底告别贫困走向富裕。
第四篇:以工代赈自查
关于XX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报
根据发改委投资计划,该项目是201X年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总投资X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X万元;省级投资X万元;市级投资X万元;县级投资X万元;其他投资X万元。开工和建成年份201X-201X年。如是续建项目,写明分下达投资计划情况。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前期情况
(一)审批情况
该项目于201X年X月X日,由X发改委批复可研报告(文号),规模……;建设内容……;总投资X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各类投资组成);批准工期……。与投资计划相比,不同的地方是……。
该项目于201X年X月X日,由X部门批复实施方案(文号),与可研批复比,不同的地方是……。
第五篇: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使用效益,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当地贫困农民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第三条 以工代赈投入分为实物投入和资金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预算内扶贫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各级以工代赈投入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以工代赈投入重点投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兼顾连片特困地区之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明确的其他贫困地区,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其他有关地区的以工代赈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安排。
第五条 以工代赈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包括基本农田、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含独立桥涵)、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片区综合开发,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
第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以工代赈办公室,下同)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2] 第二章 规划计划管理
第七条 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应与国家及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同步编制实施,是编制以工代赈计划的基本依据。规划内容包括发展背景、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区域、建设任务、资金筹措、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本级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按规定程序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地可适时进行中期调整。
第九条 编制以工代赈计划,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扶贫方针政策为指导,以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为依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十条 以工代赈计划分为中央财政预算内计划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可分专项或分安排。基本内容包括政策要求、建设规模、建设时限、投资规模及构成、建设内容和劳务报酬等。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主要安排连片特困地区跨行政区、示范带动作用强、具备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扶贫项目。
第十一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对下级发展改革部门编报的以工代赈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后,负责汇总编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兵团,下同)以工代赈建议计划草案,并于规定时间内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议计划草案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类别、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规模、建设时限、投资规模及构成、建设内容和劳务报酬等。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根据各省贫困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等因素及受灾、地方投资安排、计划执行等情况,结合建议计划草案,编制下达国家以工代赈计划。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自收到国家以工代赈计划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本省以工代赈计划按照项目分解下达,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专项以工代赈规划和计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另行安排。
第十三条 以工代赈计划下达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应当根据审批权限按程序履行报批手续,并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2]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十四条 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依据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建立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列入以工代赈建议计划的项目,原则上在以工代赈项目库中选择,并优先安排深度贫困乡村的项目和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减贫效果好的项目。
第十五条 以工代赈建设项目应当与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特别是扶贫专项规划相衔接。项目应当完成前期工作,审批手续齐全,地方资金落实,具备开工条件。
第十六条 以工代赈工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管理。国家有特殊要求的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其他项目由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依据审批权限履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审批手续。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对项目的审批管理和合规性负责,并根据建设规模或投资规模大小确定审批权限。原则上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审批权限可以下放到县。
第十七条 以工代赈项目主要依靠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建设,并支付劳务报酬。在项目前期工作和计划安排中,应结合当地农民务工收入水平确定劳务报酬。各地区、分行业劳务报酬标准由各省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第十八条 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责成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单位组织项目所在地农民积极参加工程建设,并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农民参加。尽量提高劳务报酬占总投资比重,做好劳务报酬发放工作。劳务报酬发放应当公开、足额、及时,严禁克扣、拖欠。
第十九条 以工代赈项目应当按照相关工程标准设计,并组织施工。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要求,确定每项工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工程质量。除技术复杂等适宜进行招标的项目外,可以不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组织验收,落实后期管护责任,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招标、施工、监理、财务、验收等档案的管理,长期保存劳务报酬发放档案。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2]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一条 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和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分别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412号)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13第3号)有关规定管理。以工代赈项目的具体补助标准可在国家控制范围内由各省根据不同类型项目自行确定。
第二十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协调和配合资金管理部门及时按照以工代赈计划拨付资金。
第二十三条 除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中安排项目管理费外,地方发展改革部门也可以在地方投资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管理费。项目管理费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 各省应当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减免贫困地区地方投资的政策规定,按照“省负总责”的要求安排以工代赈省级投资。地方投资与中央投资统筹管理和使用。可以整合其它渠道资金或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用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2] 第五章 组织管理
第二十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健全以工代赈管理机构,充实干部队伍,有计划地组织以工代赈工作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干部队伍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二十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约束机制。以工代赈工作人员应当心系贫困群众,按章办事,廉洁自律。
第二十七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采取适当形式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八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加强以工代赈工作总结和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以工代赈政策、成效和经验。[2] 第六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并探索建立监管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监督检查和稽察,并接受单位、个人对以工代赈项目审批、建设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监测机制,实行动态监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跟踪掌握本省以工代赈计划执行情况,按季度、形成报告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三十条 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检查制度,对项目选择、计划执行、项目建设、竣工验收等环节主动开展检查和稽察,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以工代赈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第三十一条 以工代赈项目应当实行公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把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公告、公示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和期限、资金规模和来源、工程标准和效益、劳务报酬发放、实施单位及责任人、举报电话等。
第三十二条 对由于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在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申请审核不严而造成损失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视情节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不再受理其报送的投资计划草案。对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的,以及在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实施中出现重大问题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酌情减少其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安排。
第三十三条 在编报下达以工代赈投资计划工作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以及违反规定原则、程序下达投资计划或安排项目等行为的,责令限期改正,并视具体情况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在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或达不到预期效益的,应当对相关责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酌情调减当地下一以工代赈投入规模。凡拖欠、截留、挪用、挤占、骗取、贪污以工代赈投入的,责令限期归还,如数追缴,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本省以工代赈管理细则,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国家发展改革委2005年12月27日发布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