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以工代赈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0:4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范仲淹以工代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范仲淹以工代赈》。

第一篇:范仲淹以工代赈

范仲淹以工代赈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

【译文】

宋朝仁宗在政期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正在浙西当职,他下令散发米粮以赈济灾民。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吴州的百姓喜欢赛舟,并且信仰佛教。于是范促淹鼓励这儿的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季至夏季,当地的百姓几乎每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舟。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方丈住持,对他们说:”闹饥荒的年份也是工钱最是低的时候,正是寺院大兴土木建院修造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开始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了朝廷的谷仓及官府衙役的宿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此举是不体恤荒年朝廷的财政困难,竟然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和寺院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所以上奏朝廷,奏请治范仲淹的罪。范仲淹上奏说:”我之所以要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和官府大兴土木,用意是借有钱的百姓,来救济贫苦无依的穷民,使他们靠出卖劳力来过生活,能够依赖官府和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于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第二篇:范仲淹以工代赈译文翻译原文

范仲淹以工代赈译文翻译原文

【原文】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

【译文】宋朝仁宗在政期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正在浙西当职,他下令散发米粮以赈济灾民。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吴州的百姓喜欢赛舟,并且信仰佛教。于是范促淹鼓励这儿的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季至夏季,当地的百姓几乎每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舟。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方丈住持,对他们说:“闹饥荒的年份也是工钱最是低的时候,正是寺院大兴土木建院修造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开始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翻新了朝廷的谷仓及官府衙役的宿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此举是不体恤荒年朝廷的财政困难,竟然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和寺院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所以上奏朝廷,奏请治范仲淹的罪。范仲淹上奏说:“我之所以要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和官府大兴土木,用意是借有钱的百姓,来救济贫苦无依的穷民,使他们靠出卖劳力来过生活,能够依赖官府和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于背井离乡,饿死荒野。”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读书忌“二物”

[原文] 子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①。暗疏②之,亦不甚失③。然负④自放⑤,喜从饮酒滑稽⑥者游。旬朔⑦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⑧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⑨数年来,颇发愤惩艾10,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11不如曩时12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13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14吾业15者,常此二物也。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 ①诵:记诵。②暗疏:默写。③失:差错。④负:依仗。⑤放:放任自流。⑥滑稽:巧言善辩。⑦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⑧强记:记忆力很强。⑨比:近。⑩惩艾:惩戒。11殆:大概,几平。12曩时:以往,从前。13寻绎:反复推求。14败:损害。12业:学业。

譯文:少年的时候读书,看一遍便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出现差错,于是便依仗着自己有这种本事就放纵自己,愿意和喝酒闹玩的人在一起游乐。一个月之中,看书的日子没有几天,这样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经常不去学习也就荒废了。

近几年来,用发愤地态度来告诫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不如十一二岁以前,每看见一件事,一定反复推求才得到最终结果,合上书之后便迷茫混乱,经常是不再记住书中的内容,所以虽然很勤劳地读书,也在经常忘记中把学问荒废了。

哎呀!使我的学业败废的,就是这两样东西啊!

《爱莲说》比较阅读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练习(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余以为妙绝()2.《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2分)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3.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5.读文赏荷:(5分)(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1.(2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①亲近而不庄重②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2.D(2分)3.B(2分)4.(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①句: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②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5.读文赏荷:(5分)(1)(2分)要点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每处1分。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2)(3分)要点与评分:观点明确,联系文段内容,有理有据,2分;表达1分。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翻译: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神品啊。李太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

丈夫之冠也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翻译: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三、点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7.(4分)①交错相通 ② 通“邀”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分)18.(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 咬死了.(2分)19.(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对比)(各1分)20.(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 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对即可)。

作品注释 ⑪本节选自《檀弓》下。

⑫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的确,确实。

(5)舅:丈夫的父亲。

(6)苛:苛刻,暴虐。

(7)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i):同“志”,记住。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编辑本段作品读解 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 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好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1] 文学常识 题画,即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活抒发作者的感情,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这种在画上的诗就叫作题画诗。

郑板桥《题画》原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原文《晚游六桥待月记》翻译/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释 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由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②夕春(chōng):夕阳

翻译

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时的几个月。白天最美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盛,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尤其是难得一见的奇观。吾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东西,应该要赶紧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草如烟、红花似雾,弥漫有二十多里呢!歌吹的声音恍若微风阵阵吹来,仕女的粉汗有似纷纷的细雨飘落,穿罗衫、著纨裤,游客之多,还多过堤畔的小

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著湖光的美,岚色添加山岭的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

有月的夜景,其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够和凡夫俗子

去说呢!

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西湖杂记 ——袁宏道

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右溪记》

【原文】 道州城西百余步〔1〕,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水抵(3)两岸,悉皆(4)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5〕。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6〕;在人间〔7 〕,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来〔9〕,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10)!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11〕,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12)。刻铭石上,彰示来者(13)。

【注释】 [1]右溪:唐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右”,古以东为左,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为之取名“右溪”。[2]营溪:谓营水,源出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 [3]抵:击拍,形容溪流满涌,作者《游右溪劝学者》:“尤宜春水满,水石更殊怪。” [4]悉皆:谓两岸都是。[5]欹嵌(qī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欹”,通“攲”。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屈折的样子。[6]名状:说出它们的状态。[7]洄(huí):漩涡。悬:形容触石溅起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8]垂阴:投下阴影。相荫:彼此遮蔽荫护。[9]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10]人间: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嵇康《答山巨源绝交书》:“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其义同此。[11]都邑:都会城镇。胜境:风景优美的环境。一本“可为”上有“则”字。

[12]静者:谓仁人;《论语·雍也》载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13]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称道州。已来:同“以来”。

[14]之:指“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15]疏凿芜秽:谓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16]俾(bì):以便,准备。为:修筑。亭宇:亭子房屋。

[17]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18]裨:补益,增添好处。形胜:优美的风景。

[19]为:因为。[20]命:命名。[21]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据作者《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

[22]彰示:宣扬,告示。来者:后来的游者。

【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1〕,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2)。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3)。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4),垂下荫影相互遮蔽(5)。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6);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7),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8)。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9),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10)!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保护坡岸的香茅(11),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为 “ 右溪 ”(12)。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让后来的人知道(13)。

《右溪记》理解本文的主题

问:右溪“无人赏爱”,作者为什么要“怅然”?

(参考答案:作者对右溪景物无人赏爱“为之怅然”,一是因为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而无人赏爱;二是因为由此引起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比较阅读:《右溪记》和《小石潭记》

(一)景物对比: 水:清 水:清澈

《右溪记》 石:怪 《小石潭记》 石:参差

境:幽 境:过清

(二)心情对比: 无人赏爱 寂寥无人

《右溪记》 徘徊溪上 《小石潭记》 凄神寒骨

为之怅然 悄怆幽邃

结论:景相同,情相似。景美、景奇、情深。

(三)作者对比: 元结:怅然→修葺(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柳宗元:观鱼乐、赏美景→忧伤(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表现了改革的艰难)

十、反复朗读课文,达到背诵。

十一、拓展练习:观察自己的学校,写一篇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补充资料:

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文言词语

抵、不可名状、怅然、芜秽、俾、裨、彰、铭、悉、荫、则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南流数十步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2)合营溪: 合:汇合。

(3)置州已来: “已”同“以”,通假字。

三、省略句:

(1)合营溪:省略了“于”字,即“合(于)营溪”。翻译:在营溪汇合。

(2)徘徊溪上:省略了“于”字,即“徘徊(于)溪上”。翻译:在溪上徘徊。

《李生论善学者》阅读训练

------------------作者:-

【原文】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①改之乎?不然,迨②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③,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④。”

【注释】

①盍:hé,何不。

②迨:dài,等到。

③敏:聪明。

④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请让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 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 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

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

③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音: 义:

音: 义:

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

⑤学而不思则罔 音: 义:

2.请补出孔子关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的下句:

学而不思则罔。

3.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并翻译。

李 生 说 之 曰 孔 子 云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盖 学 贵 善 思 君 但 志 之 而 不 思 之 终 必 无所 成 何 谓 之 善 学 也?

4.王生认为“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便是善学,而李生则有不同的见解。那么李生认为怎样才算是“善学者”?(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参考答案】1.①zhì,同“识”记 ②shuì,劝说 ③yùn,恼怒;xuán,同“旋”,转身 ④cuō tuó,光阴流逝⑤wǎng,迷惑而无所得2.思而不学则殆。3.标点: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翻译: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4.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5.略。

《明史-宋濂传》)原文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yi]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a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召问郡臣臧[zang]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注释 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zhèn):皇帝自称。③ 尝:曾经 ④密:秘密,这里作动词

⑤具:全,都 ⑥惟:只

⑦方:正 8既:不久

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这文段写宋濂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指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第三篇:范仲淹材料

范仲淹材料

一、秉公直言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

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

;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

;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53-54] 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

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 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二、景祐党争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69] 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70]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73-74] 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列写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

;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

;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78],蔡襄亦作《四贤一不肖》诗,攻击高若讷,皆牵连遭贬。朝臣畏惧宰相势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诏宰相张士逊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81-82]

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三、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110],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范仲淹虽感谢皇恩,却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仁宗遂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

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

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遂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冬十一月,范仲淹因病上表请求解除四路帅任、出任邓州,以避边塞严寒,仁宗升为给事中、知邓州。[122] 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

三、高风亮节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达任所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时尹洙被贬筠州,疾病缠身,范仲淹便把尹洙接到邓州养病。[ 庆历八年(1048年),有诏调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朝廷,得以留任。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邓州。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任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127-128] 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皇祐三年(1051年),升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因冬寒病重,求为颍州。[131] 皇祐四年(1052年),调任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

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四、文学成就 散文

宋自建国至仁宗七十多年来,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浮华奢靡的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155]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天下传诵”[156] ;《灵乌赋》一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157-159] 灵乌赋(梅尧臣)

乌之谓灵者何?噫,岂独是乌也。夫人之灵,大者贤,小者智。兽之灵,大者麟,小者驹。虫之灵,大者龙,小者龟。鸟之灵,大者凤,小者乌。贤不时而用智给给兮,为世所趍;麟不时而出驹流汗兮,扰扰于修途。龙不时而 见龟七十二鑚兮,宁自保其坚躯。凤不时而鸣乌鵶鵶兮,招唾骂於邑闾。乌兮,事将兆而献忠,人反谓尔多凶。凶不本于尔,尔又安能凶。凶人自凶,尔告之凶,是以为凶。尔之不告兮,凶岂能吉?告而先知兮,谓凶从尔出。胡不若凤之时鸣,人不怪兮不惊。龟自神而刳壳,驹负骏而死行,智骛能而日役,体劬劬 兮丧精。乌兮尔灵,吾今语汝,庶或汝听:结尔舌兮钤尔喙,尔饮喙兮尔自遂。同翱翔兮八九子,勿噪啼兮勿睥睨,往来城头无尔累。灵乌赋(范仲淹)梅君圣俞作是赋,曾不我鄙,而寄以为好。因勉而和之,庶几感物之意同归而殊涂矣。“灵乌灵乌,尔之为禽兮,何不高翔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 彼哑哑兮如诉,请臆对而心谕:“我有生兮,累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处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斤不我伐,弹不我仆。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眷庭柯兮,欲去君而盘桓。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者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听甚逊,人言曷病。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城苟圮兮,吾将畴依?宁骥子之困于驰骛兮,驽骀泰于刍养。宁鹓鹐之饥于云霄兮,鸱鸢饫乎草莽。君不见仲尼之云兮,予欲无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焉。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此小者优优,而大者乾乾。我乌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五、评价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六、故事 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龙图老子

1038-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 ;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宽厚仁爱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

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庆历年间,张海(一说王伦[208])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盗寇”很高兴,没有施暴就离开了高邮。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只弹履霜

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213],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214]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教子扶危

范仲淹熟治家甚严,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举贤任能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

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218]

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王佐之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富弼。宋仁宗恢复制科后,范仲淹告诉富弼说:“你应该由制科步入仕途”,并推举他为茂材异等,富弼从此进入官场,成为一代名相。

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未得提拔。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

性情中人

历史上,人们给以范仲淹特别高的评价,“才其量其忠,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其实,范仲淹并没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欢袒露自己的真实性情。他也发过牢骚:“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宋人吴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官妓

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颇为看中。后来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因小鬟年纪太小,不便携行,就给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诗(《怀庆朔堂》),在诗中说道:“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长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魏介心领神会,就把小鬟买来转送范仲淹。[224] 南宋姚宽还记载范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并题诗“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225] 明人朱有炖据此改编为杂剧《甄月娥春风庆朔堂》,剧前引言亦详述此事。[226]

三光风范 范仲淹

范仲淹忧国忧民,不图个人荣华富贵,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关心政治,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由于他直言敢为,曾在八九年间里三次被贬:1029年,范仲淹因谏言太后还政,被贬;接着又在废郭皇后上二次被贬;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图》第三次被贬。

在这几次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动者,尤其后两次,成为影响庆历士风构建的两个重要事件,获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认同。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第四篇:以工代赈自查

关于XX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报

根据发改委投资计划,该项目是201X年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总投资X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X万元;省级投资X万元;市级投资X万元;县级投资X万元;其他投资X万元。开工和建成年份201X-201X年。如是续建项目,写明分下达投资计划情况。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前期情况

(一)审批情况

该项目于201X年X月X日,由X发改委批复可研报告(文号),规模……;建设内容……;总投资X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各类投资组成);批准工期……。与投资计划相比,不同的地方是……。

该项目于201X年X月X日,由X部门批复实施方案(文号),与可研批复比,不同的地方是……。

第五篇: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使用效益,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当地贫困农民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第三条 以工代赈投入分为实物投入和资金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预算内扶贫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各级以工代赈投入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以工代赈投入重点投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兼顾连片特困地区之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明确的其他贫困地区,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其他有关地区的以工代赈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安排。

第五条 以工代赈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包括基本农田、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含独立桥涵)、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片区综合开发,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

第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以工代赈办公室,下同)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2] 第二章 规划计划管理

第七条 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应与国家及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同步编制实施,是编制以工代赈计划的基本依据。规划内容包括发展背景、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区域、建设任务、资金筹措、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本级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按规定程序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地可适时进行中期调整。

第九条 编制以工代赈计划,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扶贫方针政策为指导,以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为依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十条 以工代赈计划分为中央财政预算内计划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可分专项或分安排。基本内容包括政策要求、建设规模、建设时限、投资规模及构成、建设内容和劳务报酬等。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主要安排连片特困地区跨行政区、示范带动作用强、具备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扶贫项目。

第十一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对下级发展改革部门编报的以工代赈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后,负责汇总编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兵团,下同)以工代赈建议计划草案,并于规定时间内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议计划草案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类别、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规模、建设时限、投资规模及构成、建设内容和劳务报酬等。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根据各省贫困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等因素及受灾、地方投资安排、计划执行等情况,结合建议计划草案,编制下达国家以工代赈计划。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自收到国家以工代赈计划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本省以工代赈计划按照项目分解下达,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专项以工代赈规划和计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另行安排。

第十三条 以工代赈计划下达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应当根据审批权限按程序履行报批手续,并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2]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十四条 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依据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建立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列入以工代赈建议计划的项目,原则上在以工代赈项目库中选择,并优先安排深度贫困乡村的项目和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减贫效果好的项目。

第十五条 以工代赈建设项目应当与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特别是扶贫专项规划相衔接。项目应当完成前期工作,审批手续齐全,地方资金落实,具备开工条件。

第十六条 以工代赈工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管理。国家有特殊要求的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其他项目由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依据审批权限履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审批手续。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对项目的审批管理和合规性负责,并根据建设规模或投资规模大小确定审批权限。原则上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审批权限可以下放到县。

第十七条 以工代赈项目主要依靠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建设,并支付劳务报酬。在项目前期工作和计划安排中,应结合当地农民务工收入水平确定劳务报酬。各地区、分行业劳务报酬标准由各省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第十八条 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责成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单位组织项目所在地农民积极参加工程建设,并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农民参加。尽量提高劳务报酬占总投资比重,做好劳务报酬发放工作。劳务报酬发放应当公开、足额、及时,严禁克扣、拖欠。

第十九条 以工代赈项目应当按照相关工程标准设计,并组织施工。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要求,确定每项工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工程质量。除技术复杂等适宜进行招标的项目外,可以不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组织验收,落实后期管护责任,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招标、施工、监理、财务、验收等档案的管理,长期保存劳务报酬发放档案。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2]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一条 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和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分别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412号)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13第3号)有关规定管理。以工代赈项目的具体补助标准可在国家控制范围内由各省根据不同类型项目自行确定。

第二十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协调和配合资金管理部门及时按照以工代赈计划拨付资金。

第二十三条 除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中安排项目管理费外,地方发展改革部门也可以在地方投资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管理费。项目管理费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 各省应当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减免贫困地区地方投资的政策规定,按照“省负总责”的要求安排以工代赈省级投资。地方投资与中央投资统筹管理和使用。可以整合其它渠道资金或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用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2] 第五章 组织管理

第二十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健全以工代赈管理机构,充实干部队伍,有计划地组织以工代赈工作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干部队伍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二十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约束机制。以工代赈工作人员应当心系贫困群众,按章办事,廉洁自律。

第二十七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采取适当形式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八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加强以工代赈工作总结和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以工代赈政策、成效和经验。[2] 第六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并探索建立监管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监督检查和稽察,并接受单位、个人对以工代赈项目审批、建设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监测机制,实行动态监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跟踪掌握本省以工代赈计划执行情况,按季度、形成报告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三十条 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检查制度,对项目选择、计划执行、项目建设、竣工验收等环节主动开展检查和稽察,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以工代赈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第三十一条 以工代赈项目应当实行公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把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公告、公示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和期限、资金规模和来源、工程标准和效益、劳务报酬发放、实施单位及责任人、举报电话等。

第三十二条 对由于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在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申请审核不严而造成损失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视情节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不再受理其报送的投资计划草案。对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的,以及在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实施中出现重大问题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酌情减少其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安排。

第三十三条 在编报下达以工代赈投资计划工作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以及违反规定原则、程序下达投资计划或安排项目等行为的,责令限期改正,并视具体情况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在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或达不到预期效益的,应当对相关责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酌情调减当地下一以工代赈投入规模。凡拖欠、截留、挪用、挤占、骗取、贪污以工代赈投入的,责令限期归还,如数追缴,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本省以工代赈管理细则,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国家发展改革委2005年12月27日发布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范仲淹以工代赈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范仲淹以工代赈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工代赈会议纪要

    左右 加强以工代赈项目前期管理工作会议纪要 时间:二Ο一四年一月九日 地点:省发改委第二会议室 主持:李祥 参会人员:省以工代赈办(服务中心)全体人员,各市以工代赈办主任,部分县发......

    以工代赈工作总结

    奈曼旗2005年到201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总结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之一。总土地面积8120km2,辖12个苏木镇、9个国营林场圃......

    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故事 范公: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范仲淹,范公祠即范仲淹纪念祠。 范仲淹 (989 ~ 1052 )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

    范仲淹读后感

    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今天,我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 范仲淹,自幼胸怀大志,刻苦攻读,为了......

    以工代赈项目自查报告

    大营盘乡关于2011年至2013年中央投资 以工代赈项目的自查报告 根据尚义县《关于对2011年至2013年中央投资以工代赈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有关要求的通知》精神,我乡对201......

    四川省以工代赈实施细则[模版]

    四川省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和《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1号依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和《国......

    湖北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大全)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4-04-15 【生效日期】2004-04-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湖北省以工代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