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价格监督检查实行“三权分离”的探索
鼓楼区物价局局长XXX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价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市场经济越发达,价格行为就越复杂,价格监督检查就越需要加强。强化价格监督检查工作,需要从健全价格行政法规体系、加大价格行政执法力度、规范价格违法案件审理、加强价格行政执法监督、完善价格行政体制、提高价格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和改善价格行政执法环境等多方面入手,予以加强和改进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新的发展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价格执法新机制。
一、原有执法机制存在的弊端长期以来,物价系统在查处价格违法案件中一直实行“谁检查,谁处罚,谁收缴”的“三权一体”的制度,在实际运用中容易出现一些弊端。一是行政执法随意性大。将案件办理的全过程交由一个检查组负责,检查的深度、执法的力度、处罚的标准等均由检查组掌握,受检查人员业务水平及办案能力的限制,案件办理难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二是执法行为缺乏必要的管理监督。由于检查人员权力过分集中,缺乏监督与制约,一方面容易造成说情风盛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这类现象的发生,削弱了价格监督管理力度,助长了价格违法案件的再生,损害了物价部门的形象。三是办案程序不够规范。在案件检查中不按规定履行办案程序,突出表现在“重实体、轻程序”,该告知的不告知,该听证的不听证,在办案中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现象时有发生。四是行政效能低下。将执法队伍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个体,难以相互协作,发挥队伍的整体合力。五是检查领域难以开拓。权力的集中也意味着责任的集中,错案追究制度的普遍施行,使得执法人员怕办大案、难案,不愿意开拓价格监督检查新领域。
二、改革执法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针对原有“三权一体”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对价格监督检查工作进行了大胆改革,探索了检查、审理、执行“三权分离”的执法新模式。第一,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以法治作为其活动的基本准则,而依法约束权力是法治的核心。第二,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依法治价的需要。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中最为活跃的权力,社会的复杂性为行政权力创造了自由裁量的广阔空间。价格执法权是物价部门最为活跃的权力,它最需要自由又最容易自由无度,最需要控制又最难以控制,运用不当或不慎,就会产生各种不良后果。因此在强调具有较大自由裁量权的同时,要把权力分割开来,缩小权力幅度,增加相互制衡的环节。第三,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打破以政府为中心、以计划命令为手段的经济模式。政府对价格的管理,已经由直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确定市场规则、维护价格秩序的间接宏观管理,即“定规则,当裁判”。物价部门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执法,建立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另一方面又必须规范自身的执法行为,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裁判法则,树立起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第四,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实践“三个代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价格工作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教育、医疗、房地产等,归根到底都与价格息息相关。目前,除了13项商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外,市场上98%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都由经营者自主制定。价格监督检查机构必须建立“监督有力、权力制衡、程序合法、务实高效”的价格执法机制,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第五,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转变行风,加强队伍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通过“三讲”、“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物价检查系统广大干部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得到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个别同志在执法中行为不规范,存在违反办案程序、办人情案、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对价格执法机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三、改革原有模式,探索新的执法机制所谓“三权分离”就是按照“合理分权,权责相应,三位一体,互相制衡”的原则,将价格执法过程中的检查、审理和执行三个核心
第二篇:对价格监督检查实行“三权分离”的探索
鼓楼区物价局局长XXX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价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市场经济越发达,价格行为就越复杂,价格监督检查就越需要加强。强化价格监督检查工作,需要从健全价格行政法规体系、加大价格行政执法力度、规范价格违法案件审理、加强价格行政执法监督、完善价格行政体制、提
高价格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和改善价格行政执法环境等多方面入手,予以加强和改进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新的发展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价格执法新机制。
一、原有执法机制存在的弊端长期以来,物价系统在查处价格违法案件中一直实行“谁检查,谁处罚,谁收缴”的“三权一体”的制度,在实际运用中容易出现一些弊端。一是行政执法随意性大。将案件办理的全过程交由一个检查组负责,检查的深度、执法的力度、处罚的标准等均由检查组掌握,受检查人员业务水平及办案能力的限制,案件办理难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二是执法行为缺乏必要的管理监督。由于检查人员权力过分集中,缺乏监督与制约,一方面容易造成说情风盛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这类现象的发生,削弱了价格监督管理力度,助长了价格违法案件的再生,损害了物价部门的形象。三是办案程序不够规范。在案件检查中不按规定履行办案程序,突出表现在“重实体、轻程序”,该告知的不告知,该听证的不听证,在办案中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现象时有发生。四是行政效能低下。将执法队伍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个体,难以相互协作,发挥队伍的整体合力。五是检查领域难以开拓。权力的集中也意味着责任的集中,错案追究制度的普遍施行,使得执法人员怕办大案、难案,不愿意开拓价格监督检查新领域。
二、改革执法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针对原有“三权一体”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对价格监督检查工作进行了大胆改革,探索了检查、审理、执行“三权分离”的执法新模式。第一,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以法治作为其活动的基本准则,而依法约束权力是法治的核心。第二,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依法治价的需要。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中最为活跃的权力,社会的复杂性为行政权力创造了自由裁量的广阔空间。价格执法权是物价部门最为活跃的权力,它最需要自由又最容易自由无度,最需要控制又最难以控制,运用不当或不慎,就会产生各种不良后果。因此在强调具有较大自由裁量权的同时,要把权力分割开来,缩小权力幅度,增加相互制衡的环节。第三,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打破以政府为中心、以计划命令为手段的经济模式。政府对价格的管理,已经由直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确定市场规则、维护价格秩序的间接宏观管理,即“定规则,当裁判”。物价部门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执法,建立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另一方面又必须规范自身的执法行为,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裁判法则,树立起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第四,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实践“三个代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价格工作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教育、医疗、房地产等,归根到底都与价格息息相关。目前,除了13项商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外,市场上98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都由经营者自主制定。价格监督检查机构必须建立“监督有力、权力制衡、程序合法、务实高效”的价格执法机制,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第五,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转变行风,加强队伍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通过“三讲”、“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物价检查系统广大干部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得到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个别同志在执法中行为不规范,存在违反办案程序、办人情案、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对价格执法机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三、改革原有模式,探索新的执法机制所谓“三权分离”就是按照“合理分权,权责相应,三位一体,互相制衡”的原则,将价格执法过程中的检查、审理和执行三个核心环节进行分离,明确各自职责,分别由不同的主体组织实施。“三权分离”的实施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计划管理。计划管理是价格执法的起点,由检查机构负责人根据专项检查、市场巡查、群众举报等获得的线索,选定当期被查对象,按月制定检查计划,并将检查计划分解下达给各检查室。第二步检查实施。检查实施是价格执法的基础,由检查人员对被查对象依法进行调查取证,查清事实,取得相关的证明材料,同时就整个案件情况出具《调查终结报告》。第三步案件审理。案件审
第三篇:对价格监督检查实行“三权分离”的探索
···鼓楼区物价局局长XXX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对价格监督检查实行“三权分离”的探索。价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市场经济越发达,价格行为就越复杂,价格监督检查就越需要加强。强化价格监督检查工作,需要从健全价格行政法规体系、加大价格行政执法力度、规范价格违法案件审理、加强价格行政执法监督、完善价格行政体制、提高价格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和改善价格行政执法环境等多方面入手,予以加强和改进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新的发展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价格执法新机制。
一、原有执法机制存在的弊端长期以来,物价系统在查处价格违法案件中一直实行“谁检查,谁处罚,谁收缴”的“三权一体”的制度,在实际运用中容易出现一些弊端。一是行政执法随意性大。将案件办理的全过程交由一个检查组负责,检查的深度、执法的力度、处罚的标准等均由检查组掌握,受检查人员业务水平及办案能力的限制,案件办理难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二是执法行为缺乏必要的管理监督。由于检查人员权力过分集中,缺乏监督与制约,一方面容易造成说情风盛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这类现象的发生,削弱了价格监督管理力度,助长了价格违法案件的再生,损害了物价部门的形象。三是办案程序不够规范。在案件检查中不按规定履行办案程序,突出表现在“重实体、轻程序”,该告知的不告知,该听证的不听证,在办案中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现象时有发生。四是行政效能低下。将执法队伍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个体,难以相互协作,发挥队伍的整体合力。五是检查领域难以开拓。权力的集中也意味着责任的集中,错案追究制度的普遍施行,使得执法人员怕办大案、难案,不愿意开拓价格监督检查新领域。
二、改革执法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针对原有“三权一体”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对价格监督检查工作进行了大胆改革,探索了检查、审理、执行“三权分离”的执法新模式。第一,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以法治作为其活动的基本准则,而依法约束权力是法治的核心。第二,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依法治价的需要。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中最为活跃的权力,社会的复杂性为行政权力创造了自由裁量的广阔空间。价格执法权是物价部门最为活跃的权力,它最需要自由又最容易自由无度,最需要控制又最难以控制,运用不当或不慎,就会产生各种不良后果。因此在强调具有较大自由裁量权的同时,要把权力分割开来,缩小权力幅度,增加相互制衡的环节。第三,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打破以政府为中心、以计划命令为手段的经济模式。政府对价格的管理,已经由直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确定市场规则、维护价格秩序的间接宏观管理,即“定规则,当裁判”。物价部门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执法,建立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另一方面又必须规范自身的执法行为,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裁判法则,树立起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第四,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实践“三个代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价格工作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教育、医疗、房地产等,归根到底都与价格息息相关。目前,除了13项商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外,市场上98%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都由经营者自主制定。价格监督检查机构必须建立“监督有力、权力制衡、程序合法、务实高效”的价格执法机制,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第五,改革执法机制,实行“三权分离”,是转变行风,加强队伍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通过“三讲”、“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物价检查系统广大干部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得到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个别同志在执法中行为不规范,存在违反办案程序、办人情案、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对价格执法机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三、改革原有模式,探索新的执法机制所谓“三权分离”就是按照“合理分权,权责相应,三位一体,互相制衡”的原则,将价格执法过程中的检查、审理和执行三个核心环节进行分离,明确各自职责,分别由不同的主体组织实施,调查报告《对价格监督检查实行“三权分离”的探索》。“三权分离”的实施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计划管理。计划管理是价格执法的起点,由检查机构负责人根据专项检查、市场巡查、群众举报等获得的线索,选定当期被查对象,按月制定检查计划,并将检查计划分解下达给各检查室。第二步检查实施。检查实施是价格执法的基础,由检查人员对被查对象依法进行调查取证,查清事实,取得相关的证明材料,同时就整个案件情况出具《调查终结报告》。第三步案件审理。案件审理是价格执法的核心,由案件审理小组或案件审理委员会按分工权限对案件进行集体审议,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第四步处罚执行。处罚执行是价格执法的关键,由执行人员送达法律文书,执行处罚决定,直至处罚决定全部落实。第五步结案归档。结案归档是价格执法的终结,对符合结案条件的案件,予以结案,整理案卷文书,完成案卷制作,按规定编目归档。
四、新的价格执法机制产生的效果“三权分离”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对价格检查执法工作进行改革的内在需要,与原有的执法机制相比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1、明确了执法人员的职责分工。配合“三权分离”程序规定,我们制定了《三权分离相关人员职责》,细化了执法人员的职能,明确了责任。实际操作中,任务分工更加明确,执法程序更加科学,文书格式更加规范。
2、维护了价格行政执法的严肃性。“三权分离”一改以往办案由一个检查室一包到底,容易造成取证不够细致,定性不够准确,程序不易规范等不足。突出了局所领导通过审理工作对办案的组织领导,严格把住检查、审理、执行三道关,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由于业务政策水平限制而造成的偏差和失误,增强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3、提高了检查办案工作的效率。“三权分离”对办案工作三个阶段的时间要求上做了明确规定。如:规定《立案呈批表》的审批在一天内完成,调查取证工作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终结报告》必须在调查终结后两个工作日内提交,案件审理会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等。对确有客观原因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工作的,设计了《调查取证延期申请表》等配套的工作文书。这些措施改变了以往工作拖沓、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工作作风,使办案效率明显提高,也为岗位目标考核提供了量化指标。
4、增强了案件办理的透明度。“三权分离”把检查人员和执行人员相分离,案件的定性、定量,由案件审理机构在充分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使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实现了公开、公正地行使价格检查监督权力,提高了办案工作的透明度。防止了办案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谋私,以法谋私的发生。同时,对加强党风廉政和行业作风建设,树立物价部门的良好形象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增强了检查队伍的整体合力。“三权分离” 必须是分工不分家,环环紧扣,因而对检查、审理、执行三个阶段的工作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检查工作要作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要经得起案件审理委员会的检验;审理工作要定性准确,处理适当,要对整个案件办理负总责;执行工作要确保案件按时结案。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严格依法行政,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调查、取证、判案、执法、文书制作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这种形式,能使检查队伍在办案过程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克服了过去一些同志不敢办大案、办难案的畏难情绪,激发了全体干部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掌握政策法规、开拓价格检查新领域、争抓典型案例、争做优质案卷的争先创优工作热情。新的执法机制实行以来,我局所查办案件的检查执行力度明显加大,每个案件都做到严格按照程序按期结案,至今无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发生。我们接到消费者对某餐饮有限公司不明码标价违法行为的举报,检查人员指出他们的违法行为后,该店既不配合检查,事后又久拖不改。检查人员按照检查程序对该店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取证。经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审议后,向该店发出处罚4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由执行人员送达执行。该店刚开始态度强硬,拒不缴纳罚款,由于我们在处理该案件的过程中,对违法事实认定清楚、证据确凿、手续完备、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和法规依据准确,加上检查、审理、执行的人员各负其责、密切协作,使案件办理工作无懈可击,该店最终接受了处罚。该案的成功处理,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执行难问题,大大增强了我们对新的执法机制运行的决心和信心。搞“三权分离”制度不是“新瓶装陈酒”,而是在新形势下不断探索价格执法新机制的需要。我们在省、市物价部门的直接关心指导下,通过实际运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进一步推动价格执法工作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评选“优秀案例”,在全体干部思想上树立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通过计算机对“三权分离”的实施进行全程监控,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持,将价格执法纳入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四篇:价格实行“量价分离”探讨
价格实行“量价分离”探讨
摘要
作为国家标准推行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后,实行的是有效低价中标原则。建筑施工企业如何把握合理低价,击败竞争对手,作好培养人才,进而编好企业定额,加强合同、成本管理,建立信息网络,培育企业的竞争能力。随着有效低价中标原则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发生了传统的 “量价合一”计划模式向 “量价分离” 的市场模式的重大转变。同时也表明,我国招标投标制度真正开始踅入国际惯例的轨道。那么,建设工程领域的这一新的计价规范的实施究竟会给市场带来什么呢?据有关方面的专家介绍,具体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淡化了标底的作用。定额作为指导性依据不再是指令性标准,标底则起参考性作用。而且由于实现了量价分离,标底审查这一环节可以被取消,有人甚至认为可以不设标底,避免了泄露和探听标底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从程序上规范了招标运作和建筑市场秩序。二是对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市场风险做了明确的分担。招标方确定量,承担工程量误差的风险,投标方确定价,承担价的风险。三是统一了计算口径,有利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工程
价格
分离
第一章 “量价分离”概述
1.1 “量价分离”的含义及目标形式 1.1.1 “量价分离”的含义
量价分离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措施,这项措施提出多年,已经为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所熟知和接受。
量价分离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传统的概预算制度实行的量价合一的预算定额。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预算定额是量价合一的,预算定额中既规定了定额工料机实 物消耗量标准,又规定了定额直接费单价。一本预算定额在手,既可以查找实物消耗量标准做工料分析,又可以套用直接费单价计算直接费用。这是量价合一的方便之处。但是,由于直接费单价受市场行情的影响而经常变动,即使实物消耗量标准不变,预算定额也需要经常修订,而每次修订都需要重新印刷,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购买新定额成为有关单位和个人的一项负担。这是量价合一存在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实行严格的计划价格,直接费单价相对也比较稳定,预算定额的修订周期可以比较长。这个矛盾还不是很突出。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价格的逐步放开,直接费单价变动频繁,预算定额的修订周期也相应缩短,量价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基于实物消耗量标准的相对稳定性和直接费单价的经常变动性,实际工作中提出了量价分离的改革方案。
1.1.2“量价分离”形式
量价分离中的量是指预算定额中的实物消耗量标准,这个标准是相对稳定的。量价分离中的价是指人工、材料和机械的预算价格,以及根据预算价格和实物消耗量标准计算得出的定额直接费单价,预算价格是随市场行情而经常变动的,直接费单价也随之而变动。为了解决量价之间的矛盾,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将相对稳定的预算定额实物消耗量标准以书面形式编辑出版,保持相对稳定,供长期使用;另一方面将经常变动的直接费单价另行发布,或者以书面形式单独编辑出版,或者以电子形式在网上公布。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形式上的量价分离。1.1.3 “量价分离”的目标
如上所述,从形式上的量价分离,我们可以得知量价分离的表层的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物消耗量标准的相对稳定性和直接费单价的经常变动性之间
的矛盾。由于实行了形式上的量价分离,我们可以对量和价分别进行管理,可以在不变动量的条件下单独变动价。但是,这样一来,也就有了新的问题。当着单位估价表单独用书面形式出版并采用手工编制预算时,需要同时使用实物量定额和单位估价表两个本才行,使用不方便;当着单位估价表在网上发布时则只能采用计算机编制预算,否则就无法套取单价、换算单价。改革中出现的这一新问题,也只有在进一步改革中得到解决。
量价分离的表层的直接的目的,是与形式上的量价分离相联系的。仅仅这样来认识量价分离的目的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应该从实质上的量价分离出发,来认识量价分离的深层的间接的目的。
我们将量价分离放到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来考察,实行实质上的量价分离,是进行计价基础资料改革的需要,是进行计价模式改革的需要,也是进行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量价分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为了实现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一项措施。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定额加取费的计价模式,与此相适应,我国采用的主要计价基础资料是量价合一的预算定额。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建筑产品价格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与国际惯例相接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抛弃定额加取费的计价模式,必须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计价模式。与此相适应,量价合一的预算定额已经不再适用,形式上的量价分离也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们必须实行实质上的量价分离。只有实行了实质上的量价分离,尤其是实行了彻底意义上的量价分离,才能实现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总之,实行量价分离的目的,就是实现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实施许多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必须与量价分离相配合才能真正实施。1.2 “量价分离”改革中的实施过程 1.2.1 “量价分离”的实施过程
(一)分步实施
为了真正做到量价分离,我们可以采用分步走的办法。
1.第一步,实行形式上的量价分离。实物消耗量标准和直接费单价分别出版发行,但两者的管理权限和确定方式暂时不变。这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步骤。在此期间,应该加紧进行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其他改革措施。
2.第二步,实行实质上的量价分离。这一步也应随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实施。
开始时,可以实施实物消耗量标准由国家统一管理,单位估价表由地方管理的办法,这就涉及到计价基础资料的管理权限,涉及到量和价在管理权限上的统一与分散的分离。
其后,可以放开单位估价表,将统一编制的带法令性的单位估价表改为指导性的价格信息,供业主和承包商参考,允许承包商在统一的实物消耗量定额的控制下,自主地报价;这就涉及到计价基础资料的确定方式,涉及到量和价在确定方式上的统一与自主的分离。
再次,可以取消统一定额的法令性(注意:不是取消定额,而是取消定额的法令性),将统一的带法令性的预算定额改为指导性的实物量消耗标准,供业主和承包商参考,允许承包商在三统一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确定实物量消耗标准,自主确定各项基础价格,自主确定各分项工程的单价。至此,就实行了彻底的量价分离,逐步地过渡到按市场经济的需求来计算和确定工程造价。
(二)配套实施
要分步实行量价分离,必须与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其他改革措施相配合,实行三统一,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行承包商自主报价。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是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只有在实施这些改革措施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实行实质上的量价分离。而如果不实行实质上的量价分离,也就不可能实行三统一,不可能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不可能有真正的承包商自主报价。因此,各项改革措施必须配套实施。
例如,我们要实现三统一,如果预算定额仍然由各地区负责编制的话,项目划分、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规则就可能有不一致之处,三统一是无法实现的。
例如,我们要实现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原则,必须对量和价实行不同的管理要求。如果不实现量价分离,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例如,我们要实现工程量清单计价,这项措施的核心不在于工程量清单本身,而在于实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计价模式。这项措施要求允许承包商独立自主地
报价。如果预算定额和单位估价表仍然由工程造价主管部门统一编制并且带有法令性质的话,承包商就无法真正独立自主地报价。
例如,我们要采用实物量法来编制工程预算。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就是取消量价合一的预算定额,因为量价合一的预算定额本身就是与单价法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破除统一的带法令性的预算定额和单位估价表,如果不允许承包商根据市场行情来确定各自的报价,实物量法这样一种预算编制方法也无法采用。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实行工程量计算规则与实物消耗量定额相分离。多年来,我国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一直是作为预算定额的组成部分。实行两者的分离,使工程量计算规则具有独立性,不再依附于预算定额,这就为淡化预算定额的法令性和统一性奠定了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行实质上的量价分离。
(三)法规保障
任何一项改革,包括量价分离,都会与旧有的法规制度相矛盾。为了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强调行政推动的同时,必须做到法规保障。应该抓紧法规制度建设,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旧有的法规制度进行清理,同时将各项改革措施加以总结整理,形成新的法规制度,在全国强制推行。没有法规保障,就无法实施各项改革措施。
1.2.2 “量价分离”改革深度
现在讲到量价分离,一般是指这种形式上的量价分离。但是笔者认为,仅仅实行这种形式上的量价分离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实行实质上的量价分离。笔者所谓的实质上的量价分离,是指实行量和价在管理权限和确定方式上的分离,是一种深层次的量价分离。
这种实质上的量价分离,依其改革的深度不同,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实物消耗量标准由国家统一管理,通过编制全国统一的实物消耗量定额来控制实物消耗量标准进而控制工程造价,直接费单价则由各地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来确定,这就是量和价在管理权限上的集中与分散的分离。其二,实物消耗量标准由国家统一确定,直接费单价则由业主和承包商自主确定,这就是量和价在确定方式上的统一与自主的分离。其三,实物消耗量标准和直接费单价均由使用者自主确定。允许企业编制本企业专用的实物消耗量定额,编制预算确定工程造
价时随行就市地自主确定直接费单价(或综合单价),这就是彻底意义上的量价分离。
实际工作中,还有一种关于量价分离的提法,即“控制量,放开价”。这个提法中的“控制量”是指控制工程量,与 本文讨论的实物消耗量标准不是一回事。但是只有实行了实质上的量价分离,才能真正做到“控制量,放开价”。这就是以上所说的实质上的量价分离。
第二章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施行“量价分离” 的市场模式
彻底改变了我国实行多年的建设工程在招投标过程中的计价模式。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我们过去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管理方法、施工管理理念、工作方法,都要彻底更新 ;与之并行的有效低价中标原则,对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都是一道道深深沟坎,企业如何跨过、如何才能在竞争中立足、取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
2.1 企业确保中标——把握好合理低价以取得中标几率
确保中标:把握合理低价,击败竞争对手一举中标要把握好合理低价。首先要了解“企业个别成本价” 与 “社会平均成本价” 的差距。“企业的个别成本价” 是根据企业管理水平、技术专长、施工设备、采购优势、降低成本等具体措施计算出来的。“社会平均成本价” 是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社会平均水平制定出的成本价格。企业投标时的自主报价,可以低于社会平均成本价,也可以高于社会成本价。对于有优势、管理又好的施工企业来说,其消耗的成本费用就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投标时,报价就低,中标的机会就大;相反,企业管理较差、又没有任何优势,发生的成本费用就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投标时,报价就高,中标的机会就小。作为施工企业,只有充分利用高效的管理办法及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机械设备,以及自身的优势,并针对具体的评标、定标的有关量化指标,如:报价、质量、工期、信誉、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采取灵活的投标策略,制定合理的价格,才能一举中标。
“合理的低价”并不是盲目的压价,而是在企业能够接受的利润、有理有据的低价,是投标人对市场的评价、选择、激励的导向等价机制理性的判断,这种“低价”所反映出的是企业之间个别成本之间的差异性,是投标单位中标与否的关键。正是这种差异才使企业在市场行为中牢固树立起了竞争优势,击败竞争对手。2.2 人才培养——不仅注重技术,还要注重实际成本
过去施工技术人员只管技术,不管成本,施工完毕后还不知道实际成本。而工程造价人员只懂按现行地区定额套用计算造价,不知道自己的企业到底是怎样把工程做出来的,实际使用哪些材料、有何工种的人工都不知道。在清单报价合理低价的情况下,无量无价可套 ;此时预算投标人员只能乱估,按地区现行定额下浮一定数额后作为报价,结果都是一塌糊涂,要么就是不中标,要么就是低于成本中标,而在施工过程中无法进行,只好亏本施工,或者就在施工中偷工减料,7
甚至为此出现质量、安全事故。这就要求施工企业把本单位施工管理的人才与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组织起来,认真培训,学习新管理方法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出一批既懂施工技术又懂工程造价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另外,复合型高级人才应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预测和分析市场风险和建筑产品价格运行机制,不仅要有竞争意识而且要有风险意识。有了这批人才后,企业才能够找出本企业经济实力的优势与差距,才能找出真正有效生存策略与对策。例如编制本企业定额等重大事项。
2.3 编好企业定额——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在清单计价规范中的应用
每个清单项目都没有规定的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量,这样,一方面给企业自主报价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报价的难度。因而,作为施工企业,确定人、材、机的消耗量,尽早建立符合自己企业内部机制的定额,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3.1 企业定额是企业投标报价的依据
企业定额的作用企业内部定额是企业投标报价的依据,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是现代化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项目经济指标、工程项目分包、限额领料、项目考核的依据,也是工程量清单投标落实“合理低价且不低于成本价” 的关键。2.3.2 编制企业定额,应遵循的原则
(1)根据现行的建筑工程施工验收规范、标准、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采用平均先进水平。所谓“平均先进水平”是指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大多数施工队组和大多数生产者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和超过的水平。这种水平使处于中间水平的工人感到定额可望可及,对于落后工人使他们认识到必须花大力气去改善自身条件,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珍惜劳动时间,节约材料消耗,尽快达到定额水平,是一种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定额水平。
(2)由于企业定额的编制工作量大,周期长,在编制时,要考虑那些已经成熟且得到推广或已成熟尚未推广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据具有实践性和可靠性。要选择正常的施工条件、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和劳动组织、合理的操作方法,作为确定定额水平的依据。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影响定额水平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使定额水平不致于脱离现实。而且要注意定额项目之间的平衡,避免有 “肥” 有“瘦” 现象,造成定额执行困难。
(3)量价分离、动态管理。对形成工程实体项目,与工程量清单规范一致,8
采用 “四个统一” 即统一的项目划分,统一的计量单位,统一的计量规则,统一的编码的价格形式,并实行限定量、浮动价和规定费的动态管理计价方式。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措施性费用项目(例如:脚手架、模板工程、临时设施、垂直运输等)实行限定量、采用不完全价格表现形式。根据不同工程的特点、具体的施工组织措施,采用一次投入量和使用期计价,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4)编制企业内部定额,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思想作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项目编入定额中,以满足实际施工需要。企业消耗定额需要经过考察多项工程、长期积累大量数据测定而成。这些数据的搜集整理都来自于现场管理,材料管理等多个部门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企业的生产技术在不断发展,管理水平和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企业内部定额还要反映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使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互动的自我完善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项目划分细,功能针对性强,并与施工方案双向反馈,充分体现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个性化。
2.4 加强对工程成本全面、深入、细致的有效管理
加强对工程成本全面、深入、细致的有效管理控制清单计价规范实施以后,建筑施工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和严格成本控制,利用科学技术等有效降低成本方式,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经济成本必须做到先算、先分析,才施工、控制;再核算、对比总结。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成本控制能力及管理能力。2.4.1 在人工费方面工程施工前,要进行用工分析预测
在施工过程中依据工程分部分项,对每天用工数量连续记录,每完成一个分项,就与投标报价中的用工数量对比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以便对控制指标加以修正。通过对用工数量分阶段控制,可以降低人工费支出,增加效益,杜绝没有收入的人工支出。例如:在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术交流中心1#楼中标人工费仅占总造价11.5%,远比常规的15%低,我们与工人签订劳务合同时、设立文明施工奖, 把文明施工内容纳入工作范围内,工人做好了得到奖金很高兴。我们也把人工费控制在12%,完成人工费控制任务,同时对材料费也节约了不少。2.4.2 材料费用的控制(材料费约占总造价的60%~75%)是成本控制的重点
在材料费方面材料费用的控制,材料费约占总造价的60%~75%是成本控制的 9
重点,对不同的材料供应方式的控制也有所不同。对业主限价的材料,可从施工企业采购过程降低材料单价。对自己采购的材料,必须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物美价廉。采购过程以投标时工程量清单报价中材料价格为控制指标,确保采购过程产生收益。对业主供应的材料,做到保证质量,严把验收入库环节。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方面的程序文件,做到材料堆放合理布局,工完场清、减少二次搬运。并实行限额领料,完成一个分项,考核一个分项,控制一个分项。尽可能地避免返工,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否则,不但增加材料成本费用,而且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对后续的工程带来负面的影响。作为施工企业的材料管理人员,还应随时掌握市场价格变化、市场供需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及时储备质优价廉的材料。减少材料运输过程的损耗。延长自有周转材料使用寿命,对租赁的周转材料根据施工周期,尽量减少租用时间。对于地方材料尽量使用当地的地方材料,可以节省大量材料运费,对于外地工程更应想办法使用当地的地方材料、机械设备、周转材料。例如******工程,全部使用当地材料、机具、周转材料 仅运费一项就节约开支16万多元。2.4.3 机械费方面避免机械设备的闲置
机械费方面充分考虑现场情况制定合理的机械使用计划,避免机械设备的闲置情况。做到设备的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每天要做详细台班记录,将实际使用台班与控制台班进行对比,分析量差,及时发现问题,并注意机械台班价格的变化。机械司机要按规定经常维护机械,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利用率,保证每天满负荷运转,少作无用功。
2.4.4 对施工中遇到的索赔及工程签证需及时办理
加强索赔管理,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可遇见的实际情况或设计变更、材料代用、合同以外的工作内容以及停水、停电或因业主材料供应不及时等原因造成停工、窝工的需要及时办理工程签证。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向业主提出索赔或提出变更合同价款,防止应得费用损失。通过对成本控制,使企业从过程控制的管理入手,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点。在后续的投标中,使报价不再盲目,避免一味过低或过高报价所形成的亏损、废标,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的需要。
2.4.5 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确保工程价格随着市场行情定价
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确保工程价格的有效控制实行工程量清单后,大部分的 10
人工、材料、机械设备价格将随着市场行情定价。在清单工程量确定后,关键是确定人、材、机的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的来源有多种渠道,有代表政府职能的各省市造价管理部门随时发布的造价信息刊物,有协会性质的有偿服务,还有网站软件公司的材料价格网站。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各方面的信息流铺天盖地,纷至沓来。面对如此宏大的信息流,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显然已无能为力了,我们必须寻找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为企业服务,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另外,企业还应该建立自己的材料价格库和材料进货渠道,使造价人员随时与材料管理部门沟通,掌握最新材料价格信息。特别要掌握钢材、水泥和水泥制品、木材、门窗、混凝土构件、防水材料、砖及砂石料等常用的建筑材料价格信息。需要时可随时提取。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快速地完成工程量清单的报价和购买材料时的定价。作为施工企业的造价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学,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实自己,才有出路。因而,必须加强造价人员及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实行继续教育制度,定期培训学习,开展业务交流、经验介绍等活动,以推动专业人员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从原来造价人员被动反映造价结果转向主动影响项目决策和施工管理人员不懂造价管理转向主动想方设法降低工程造价。2.4.6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C •K普拉海拉德和G•海默最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能力,是技能和竞争的集合。这种“学习的杂乱堆积” 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最关键的是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竞争优势。
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执行,作为建筑市场的主体一施工企业,要尽快建立起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的管理体制,培育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按国家的既定原则,尽快落实企业改制,减轻企业负担,建立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管理机制。(2)加强投入、注重创新。不但要技术创新,而且要观念创新,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有效的科研转换体系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3)塑造精品工程,创立具有内涵的企业品牌。构建企业文化体系,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思想渗透其中,企业才能获得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企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大幅度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培养出一批高级
复合型人才,带动企业全员素质普遍提高,获得在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
第三章“量价分离”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必然趋势
3.1 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作为国家标准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已在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业内普遍评价认为,这一工程计价方式的改革,标志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发生了由传统“量价合一”的计划模式向“量价分离”的市场模式的重大转变。同时也表明,我国招标投标制度真正开始踅入国际惯例的轨道。那么,建设工程领域的这一新的计价规范的实施究竟会给市场带来什么呢?
中国加入WTO后就必须接受WTO的规则,并按照我国政府的承诺,利用国民待遇原则解决各国市场准人制度,促使各国尽快纳人全球一体化。几十年来,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多数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的计价模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先进的计价模式。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计价仍采用统一定额计价法。即:先计算工程量,套定额估价算出直接费,然后以费率的形式计算间接费,最后再浮动确定最终报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已明确规定“投标报价不得低于成本”。这个成本是指企业的个别成本,而我国目前执行的国家或地区统一定额是按社会平均成本的原则编制的,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内消耗的单位工程上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水平。国际惯例采用的清单报价法,体现的是企业个别成本,两种方法有质的区别。同时,我国施工企业在间接费、计划利润及人工工资等费用计算上也与国际惯例存在差异。因此,尽快改革现行计划方式,全面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工程量清单计划是我国人世的必然需要,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工程造价改革迎接挑战的根本点和切人点。3.2 开放经济市场,制定企业定额的需要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在建设工程招投标时,招标人依据施工图纸、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统一的施工项目划分规定,为投标人提供工程数量清单;投标人根据本企业消耗标准、利润目标、结合工程情况,市场竞争环境的企业实力,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后自主填报清单中由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利润和税金组成的承诺的单价和总价。是编制招标工程标底和投标报价的依据,也是支付工程进度款和办理工程结算,调整工程量以及工程索赔的依据。
工程量清单计划是开放式的计价方法,即遵循“控制量,放开价”的原则去确定价格,是把建筑产品的定价权交给了建筑施工企业,给优秀的施工企业以展现其技术经济实力的机会,但也让管理水平落后的施工企业自然淘汰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施工企业若不拥有自己的施工定额,仍然应用传统的预算定额计价办法,便会导致不顾千变
万化的市场现实因素,脱离量价分离的原则。把握不准实际工程造价,满足不了市场价格需要,最终逐步失掉市场份额。所以任何一个施工企业,都要按照市场规律,建立符合企业自身要求的成本核算体系,编制和拥有自己的企业定额,做为参于市场竞争的计价依据。
3.3 改革计价制度,规范建筑市场的需要
市场竞争,价格是关键,公平竞争导致优胜劣汰。我国现行的建筑产品价格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中形成的,与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形成价格的体制有根本矛盾。因此,改革计划制度,规范建筑市场,就成为当前建筑市场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亟待解决和规范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当前亟需的是淡化定价依据的法规性和强制性属性,各类基础性定额、材料价格、费用标准等计价依据不应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发布,应改为由协会、中价机构收集发布。转变造价管理机构的职能和工作重点,凡是市场能干的事情让位给市场,凡是自己能干的事情把它干好。
2、公平竞争要求共同的竞争基础,制定统一的计价标准和规则,对建立全国统一的建筑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过渡期里,推行全国统一的基础性消耗定额,地区造价站不再编制地区综合定额,消除地区性定额的割据状况。另一方面,制定统一标准计量规则和统一的工程,在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下的今天,工程发承包计价应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由市场竞争形成。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施工承包企业理所应当地成为市场真正的定价者,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提出的综合评价最优和合理低价两种中标模式,逻辑地成为建立以工程量清单为平台的新的工程计价模式的法律基础。有了这个法律基础,再加上以上的几点需要,可以肯定地说,实施工程量清单,实行量价分离必定是今后建筑业的发展方向。3.4工程造价计算核心软件需要
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工程量的自动(辅助)计算,CAD 技术的工程量自动计算;工程造价的自动计算。包括定额套用,工、料、机分析,价差调整。费率计算等;系统数据库管理,要求软件通用性和开放性好。除数据库有差异外,适应于各省、市的各类工程使用,便于用户对各种数据库进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充。如:工程造价管理软件系统:工程中造价软件的开发是赋予工程造价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同时也是“量价分离”的具体表现。因此,各类工程造价管理软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必然
成为发展的趋势。谁有这个管理和控制能力,谁就能在各自的领域里体现竞争优势,这也正是未来的造价管理软件系统应该为造价行业改革发展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是造价行业应用软件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方向。
目前建设工程造价软件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主要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用于编制投资估算;工程设计阶段,用于编制工程概算及限额设计;工程招投标阶段,用于编制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及投标报价;工程施工阶段,用于编制工程进度资金申请表及工程产值表;工程结算阶段,用于编制工程结算书;工程审核阶段,用于编制工程审价书等。可见,建设工程造价软件已经渗透到建设工程各个阶段中,其重要性也可见一斑。具体应该怎么理解“量价分离”中的实际问题?软件的作用就是“量”与“价”的鲜明区别。“量”就用量的计算软件;“价”就用价的计价软件;现实中业主承担量的风险,施工方承担价的风险,大家有目共睹,具体应该怎么理解?业主承担量的风险就是清单工程量由业主提供,业主计算的工程量尽可能要准确,否则施工方报价时可能采取不平衡报价,工程量计算少的,施工方会将此项综合单价提高,结算就会增加;施工方承担价的风险就是报价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报价后,综合单价是不调整的,工程总价也有按中标价包死的,需要考虑材料、人工涨价等的因素,只要我们在工程造价软件中修改、导入即可。一系列的操作过程与我们现实工程中的“量价分离”脱不了干系;与施工单位核对中,先量后价,就是工程造价的自然规律。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实现工程造价管理市场化,与国际接轨,形成社会化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业管理。3.5 扩展领域,量体裁衣
我们可以根据软件适用范围,按照工程发展阶段,寻找不同的目标顾客逐步推广。如:设计单位的限额设计主要利用工程造价计算核心软件系统和工程造价信息咨询系统,这样能比较快速、准确的得出结论,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中;咨询公司需要对建设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提供专业咨询服务,这就需要用到工程造价计算量的核心软件系统、定额编制软件系统、工程施工造价管理系统和工程造价信息咨询系统。笔者认为这样对软件的开发成本和用户的购置成本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平衡,能够减少用户时间及减少不必要的主管冲突,需求不断增长,“图形算量和钢筋抽样软件”是算量,计价软件专属算价,不但避免了现实中“量价分离”的尴尬局面,同时也减轻及缓解了时间及供求需要,为造价行业中“量价分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发展及推动作用。
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GB50500-2003,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S] 【2】 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宣贯辅导教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3】 严勇,国外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与启示[J].经济学动态,1999 【4】 胡明德,建筑工程定额原理与概预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徐大图,工程造价管理,北京,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 【6】 谢洪学,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7】 任泉,WTO知识全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8】 王在生 王传勤 《建筑及装饰工程算量计价综合案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 张炜 王亚平,林杰;工程合理成本的模糊估测模型及应用研究[J],铁道学报,1998年03期
【10】王立文,项目费用控制的一个有效手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年 03期
【11】 孙曰瑶 《品牌建设案例分析》 [DB/OL] 【12】《造价改革对造价软件发展的影响》[DB/OL] 【13】 赵静涛《工程造价软件行业品牌建设亟须加强》[J]《市场研究》2008年 第 期
第五篇:价格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二四年,我所在县物价局的正确领导和市物价检查所的具体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人民群众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大力整顿和规范价格收费秩序,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就一年来的价格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整顿价格收费秩序,应对价格波动,价格监督检查水平不断提高
二四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体物价检查干部克服困难、排除干扰,以极大的热情开展工作。一年来,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件;查处价格违法所得万元实现经济制裁万元,其中上缴财政万元,退回用户万元。
位的收费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件,没收违法所得万元。
、节假日市场价格检查。在元旦、春节、“五一”和“十一”等节假日期间,我所以春运票价、旅游门票价格、明码标价和不正当价格行为为重点,开展了节假日市场价格检查,查处了汽车站春运期间擅自提高客运代理费的价格违法行为,规范了市场明码标价,整顿了市场价格秩序。、开展化肥、液化气价格检查,平抑价格波动。去年月份以来,化肥价格大幅攀升,我所快速反应,对全县各化肥经营点的化肥价格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检查,确保了上级对化肥价格的干预措施的有效贯彻,并为政府价格决策提供了依据。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液化气价格问题,我所适时开展了检查,查处了两起液化气公司擅自提价的价格违法行为,为控制液化气价格过快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积极支持配合市所开展的各项联合检查工作。
二、注重价格社会监督,维护群众利益,价格投诉举报网络日益健全、健全网络,服务农民。自去年月设立了农村价格监督网络以来,我所积极帮助和引导其充分发挥作用、开展工作,与之建立了经常性工作联系,经常组织乡镇价格监督员学习物价政策法规等业务知识,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之成为价格部门在农村的又一敏锐触角和得力帮手,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稳定,推进农业发展。、依法行政,取信于民。价格举报是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格工作的重要窗口。一年来,我们本着“群众的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对群众举报属实的案件坚决依法查处,决不姑息。如今年月有群众投诉某医疗单位多收药价,我所立即组织检查,起初,该单位对提高药品及医疗价格的行为矢口否认,并为检查设置障碍。经过连续数天的艰苦调查,检查人员将有关的价格违法情况全部摸清后,依法对其做出了责令退款元,没收违法所得元,罚款元的行政处罚决定。据统计,一年来我县共按到群众投诉举报件,根据举报立案查处价格违法案件件,实施经济制裁万元,其中上缴财政万元,退回用户万元。
三、加强检查综合工作,狠抓办案质量,价格检查基础建设更趋完善、积极宣传、扩大影响、树立物价部门新形象。为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社会各界对物价工作的了解,同时结合“全国价格举报宣传日”开展三周年以及物价检查所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我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价格法宣传,通过有力的宣传,提高了群众的物价观念,树立了物价部门新形象。、夯实基础、健全制度、继续抓好案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