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上期中考试古文复习
《寓言二则》
一、词语
郑人有欲买履者:„„的人
而忘操之:拿,携带
吾忘持度:动词,量长度
自度其足:名词,良好的尺码 已得履:已经 乃曰,吾忘持度:就 及反,市罢:等到 遂不得履:终于 宁信度:宁可 无自信也:不
不亦惑乎:糊涂。
(一)通假字
1、而置之其,座位。
2、及反,市罢(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
1、而: 而置之其坐:连词,表承接,“然后” 而忘操之: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 而剑不行: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
2、之:
至之市:动词,到,到„„去
反归取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是吾剑之所从坠:助词,舒缓语气,无实义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代剑
3、其
先自度其足:他的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遽契其舟:那,那个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的4、度
先自度其足:动词,量长短
吾忘持度:名词,量好的尺码
宁信度:名词,量好的尺码
二、翻译句子
《郑人买履》
1/郑人有欲买履者,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3、至之市,而忘操之。
等他到了前往集市的时侯,却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4、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他)已经拿到了鞋子,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5、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他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结束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6、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7、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1、楚人有涉江者,有个要渡江的楚国人,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3、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他)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入到水里寻找宝剑。
5、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船已经行进了,但是宝剑却没有行进,6、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
三、内容梳理
1、人物形象:固执、迂腐、不知变通的人。(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2、寓意:《郑人买履》人不能墨守成规,而要重视根据实际得出的体会和结论。
《刻舟求剑》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知变通的愚蠢之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也告诉我们不要静止地看问题,要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两则寓言的内容不同,但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幼时记趣》
一、词语
童稚:幼小 明察秋毫:眼力
明察秋毫:看清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素帐:白色的 徐喷以烟:慢慢地
徐喷以烟:用 私拟作群鹤舞空:私下里。
私拟作群鹤舞空:比。(拟作:比作)
以丛草为林:把„„当做„„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凹者为壑:凹下去的地方(者:„„的地方)
凹者为壑:山沟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方出神:正
则或千或百:连词,或者。盖一癞蛤蟆也:连词,“原来是”
(一)、通假字:
1、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2、土砾凸者为邱 :邱,同“丘”,土山。
(二)词类活用:
鞭数十: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介词,相当于“把„„当做„„”)
2、其:
①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②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3、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4、而:
①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
②舌一吐而二尽虫为所吞:连词,表承接,“然后”
5、之: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②心之所向:助词,无实义
③昂首观之:代词,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④项为之强:代词,代指“昂首观之”的动作
⑤观之正浓:代词,代“二虫争斗草间”的景象
⑥驱之别院:代词,代“癞蛤蟆”
6、其:
①必细察其纹理:它的②使其冲烟飞鸣:蚊子
③常蹬其身:自己的二、翻译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2、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蚊群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我)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6、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我(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7、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8、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9、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癞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它吞进肚里了。
11、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内容梳理
1、这篇叙述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围绕的中心是什么?童趣
2、三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3、作者能够从这些事情种体会到“童趣”,原因有哪些?
眼力很好,观察入微(细致);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童心童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4、作者把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童心”?
同情弱小、惩罚强暴
5、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眼力很好,观察入微(细致);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童心童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同情弱小、惩罚强暴。(结合文中句子或文中事例)
6、三个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7、全文结构:总分的结构:第一节总写“物外之趣”,第二节到第四节分别写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第二篇:七上古文《论语》专题复习与训练
七上古文《论语》专题复习与训练
一、基础知识测评
1、孔子名(),字(),()时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 ”。后世将他与()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合称“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体散文,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 》、《
》、《 》;“五经”指《
》、《
》、《 》、《
》、《
》。
2、《论语》是记录()的书,共()篇,是()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内容有(),答()及()间的相互讨论。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论语》()
⑵不亦乐乎()
⑶三省吾身()
⑷罔()
⑸殆()⑹愠()⑺传不习乎()⑻弘毅()⑼默而识之()⑽不舍昼夜()⑾诲人不倦()⑿凋()
⒀恕()⒁逝者如斯夫()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
⑵不亦说乎()⑶人不知而不愠()
⑷学而不思则罔()⑸思而不学则殆()⑹三省吾身()⑺传不习乎()
⑻是知也()⑼其恕乎()
⑽不亦君子乎()⑾是知也()
⑿己所不欲()⒀勿施于人()
⒁其恕乎()
⒂见贤思齐焉()
⒃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⒄士不可以不弘毅()⒅知松柏之后凋也()⒆择其善者而从之()
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
通
义:
②
通
义:
③
通
义:
6、写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温故而知新
古义:。
今义:。
②可以为师矣 古义:。
今义:。③不亦君子乎 古义:。
今义:。④是知也
古义:。
今义:。⑤死而后已
古义:。
今义:。
7、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2)鼓励人们要为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3)论述新旧知识的关系的句子是:(4)论述学习应有的谦虚态度的句子是:
(5)孔子教导弟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6)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的语句:
(7)“科学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论语》中与这句话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1(8)第一则论述学习方法的句子是:(9)论述友情关系的句子是:(10)论述道德修养的句子是:
(11)孔子教导弟子要善于取长补短的句子是:(12)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13)指出学习要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句子是:
(14)只有在严峻的考验下,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才会显露出来,对此孔子在论语中形象地说:
(15)表明巩固知识与创新知识的关系的句子是:
(1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还有与其类似的表达,这两句是:
(17)《论语》十则中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
(18)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的一则内容是:
(19)《论语》十则中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20)毛主席曾经说过:群众是我们的先生,要向群众学习,《在论语》中,与毛主席的话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21)从十则中选一成语或格言填到句中空白处。
①()你自己不愿意给别人当枪使,你怎么能让别人给你当枪使呢?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要向他人学习,向群众学习,()③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这个工作就不能不干,只能是()(22)在《论语》十则中表明一个人能经常检查自己,反省自己的句子是:()(23)当我们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时经常引用《论语》十则中的:()(24)在表示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和看齐时经常引用《论语》十则中的:()四个字)(25)在艰苦的条件下才能真正考验一个人,在《论语》十则中,表示这一意思的话是:
(26)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是误解自己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27)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
”,那么,构件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28)在《论语》十则中,有一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表示一直到死才罢休,这个成语是:(29)在我们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时,若能宽容待之,则会更显其人格之高尚,正如《论语》十则中所说:
8、本文中的语录演化出很多成语,这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至少写出五个。答:
二、选择题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①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当作)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B.①项为之强(通“僵”,僵硬)②盖一癞虾蟆(原来是)C.①如鹤唳云端(眼泪)②徐喷以烟(慢慢地)
D.①凹者为壑(深沟)②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正)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B.①又留蚊于素帐中 ②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C.①徐喷以烟 ②以丛草为林
D.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之冲烟而飞鸣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鞭数十,驱之别院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却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相同,②和③也不同
三、课外积累:写出几条有关孔子的名言并背过。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小不忍则乱大谋。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听其言而观其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四、孔子简介: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3 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五、孔子经典名言解读
(一)立志篇
1、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解读:数百万军队的主师可以被俘获,而一个普通人的坚强意志却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改变的。引申为:大丈夫无论何时何地豪情壮志不可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解读;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高,意志坚,因为责任很重,而奋斗的路很长。
引申为:人生中一个人的目标越远大,前进就会越努力。
(二)修养篇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
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论语·述而》
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是不好的就要对照,反省并改掉它。
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品德篇
1、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解读:人要学会温和、善良、恭谨、简朴、谦让。
引申为:做人一定要有美好的德行,其实这正是自古以来的做人之本。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解读:有道德的人,他的心里只知道事事有个仁义;而没道德的人,他的心里只知道事事有个财利。引申为:做人要学会先义而后利。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解读:品行端正的人,心胸守着正理,坦荡宽舒;品行不端的人,心怀鬼胎,一天到晚感到不安。引申为:做人一定要要真诚相对,光明磊落。
(四)谦虚篇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解读: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解读:几个人在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引申为:要向所有的人学习,因为人都有可取之处。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解读:看到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就要向他们看齐,努力做到和他们一样好,看到品德不好的人,应当检查自己的言行有没有和他相同的地方,警惕自己再不要犯同样的过错。
引申为:为人一定要懂得取长补短。
(五)礼貌篇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解读: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引申为: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
(六)真理篇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解读:一个人早晨明白了真理,即使当晚就死,那也可以说是并没有虚度一生。
引申为:教导人们要勇敢探索真理。
(七)求知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解读:学到的知识能时常加以温习,不断有所收获,不也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吗?
引申为:教人求学的学习和方法。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解读:只学习不会用心思考,就会茫然没有收获;只是苦想,而不用功学习,就会无根据地乱想而使精神不安。引申为:教导人们学习和思考一定要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八)言语篇
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解读: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感到可耻的是自己所说的超过自己实际做到的。
2、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
解读:说话必定要有信用;做事必定要踏实、果断。
引申为:提倡做人一定要说道做到,言行一致。
(九)人际篇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解读:普天下的人都亲如一家兄弟。
引申为:人与人之间要讲究平等,没有贵、富、贫、贱之分。
(十)养生篇
食不言,寝不语。——《论语·乡党》
解读:吃东西和睡眠的时候都不要讲话。
引申为:孔子的养生之道,教导人万事健康为本。
综上所述,可见孔子被尊奉为圣人,实不为过。
《论语》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测评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仁爱”。后世将他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合称“孔孟”。《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⑴《论语》(lún)⑵不亦乐乎(lè)⑶三省吾身(xǐng)
⑷罔(wǎng)⑸殆(dài)⑹愠(yùn)⑺传不习乎(chuán)⑻弘毅(hóng)⑼默而识之(zhì)⑽不舍昼夜(shě)
⑾诲人不倦(hùi)⑿凋(diāo)
⒀恕(shù)⒁逝者如斯夫(shì)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⑵不亦说乎(通“悦”,愉快)⑶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⑷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⑸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⑹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⑺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⑻是知也(此,这)
⑼其恕乎(大概,也许)
⑽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⑾是知也(通“智”,聪明)
⑿己所不欲(要,想做)
⒀勿施于人(给,施加)
⒁其恕乎(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⒂见贤思齐焉(相同)
⒃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⒄士不可以不弘毅(强毅)
⒅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⒆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
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 说 通 悦
义:愉快 ② 女 通 汝
义:你
③ 知 通 智
义:智慧,聪明
6、写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温故而知新 古义:老的,旧的,过去的。今义:缘故,故意,意外的事情。②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③不亦君子乎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④是知也
古义:这,这个,这样。
今义:表示肯定判断。⑤死而后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7、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鼓励人们要为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论述新旧知识的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论述学习应有的谦虚态度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孔子教导弟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6)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的语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科学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论语》中与这句话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8)第一则论述学习方法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9)论述友情关系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0)论述道德修养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孔子教导弟子要善于取长补短的句子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2)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3)指出学习要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4)只有在严峻的考验下,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才会显露出来,对此孔子在论语中形象地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5)表明巩固知识与创新知识的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
(1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还有与其类似的表达,这两句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17)《论语》十则中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8)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的一则内容是: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9)《论语》十则中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毛主席曾经说过:群众是我们的先生,要向群众学习,《在论语》中,与毛主席的话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1)从十则中选一成语或格言填到句中空白处。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给别人当枪使,你怎么能让别人给你当枪使呢?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要向他人学习,向群众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③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这个工作就不能不干,只能是死而后已。
(22)在《论语》十则中表明一个人能经常检查自己,反省自己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23)当我们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时经常引用《论语》十则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4)在表示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和看齐时经常引用《论语》十则中的:见贤思齐。(四个(25)在艰苦的条件下才能真正考验一个人,在《论语》十则中,表示这一意思的话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6)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是误解自己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7)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28)在《论语》十则中,有一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表示一直到死才罢休,这个成语是:死而后已。
(29)在我们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时,若能宽容待之,则会更显其人格之高尚,正如《论语》
十则中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本文中的语录演化出很多成语,这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至少写出五个。答: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岁寒松柏。
第三篇:上海六年级上古文复习
六(上)古文阅读复习资料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
二、注释:
期:约会,约定时间
至:到
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至:到
不:通“否”
委:放弃,抛弃
引:拉
顾:回头看
三、原、译文对照: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在家门外玩耍。)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不在家?”)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好久您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客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自己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而到了正午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下车想拉住他。元方走进家门时头也不回。)
四、阅读理解:
1、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陈元方自尊自强、聪颖机智的形象。
2、文中友人所犯的错误是无信、无礼。
五、本文启示
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第9课《两小儿辩日》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撰。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作品为《论语》。
二、注音:
斗:dòu 盂:yú
沧:cāng 孰:shú 知:zhì
三、注释:
辩斗:争辩
故:原因
以:认为
去:距离
日中:正午
及:到 汤:热水
决:决断,判定
孰:谁
汝:你
知:通“智”,智慧
三、原、译文对照: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孔子到东方去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就去问其中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到正午时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到正午时距离人近。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第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个车篷,到了中午却像个圆盘,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第二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还很清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到热水里,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也无法决断了。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四、本文启示:
①学习两小儿大胆质疑,对自然奥秘的探究精神。
②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③领悟“学无止境”的真谛。
第28课《为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白鹤堂集》,该书作者是清朝文学家彭端淑。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二、注音:
蜀.之鄙.(shǔ)(bǐ)
贫者语.于富者曰(yù)恃(shì)钵(bō)
三、注释:
为学(求学,做学问)
鄙(边远的地方)
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对„说)(对)
吾欲.之.南海,何如..(想要)(往,到)(如何,怎么样)子何.恃.而往?(什么)(凭借,倚仗)吾一瓶一钵足.矣(足够)买舟..而下.(雇船)(顺流而下)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还(回来)以.告富者(把)西蜀之去. 南海(距离)至(到)顾(还,反而)天下事有难易乎.(表示疑问语气)吾一瓶一足矣.(表示肯定语气)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示反问语气)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四、原、译文对照: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那么困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了。
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学,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呢?”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者曰:“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往下游去南海,还是没能去成。你凭借什么去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去南海的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要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五、阅读理解
1、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类比,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2、文中富和尚的两次“子何恃而往”,第一次表露的是怀疑的语气;第二次表露的是嘲讽的语气。
3、出自本文的成语是蜀鄙之僧,现在用来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
4、写出下列问句的句式:
天下事有难易乎?(设问)富者曰:“子何恃而往?”(疑问)吾欲之南海,何如?(疑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问)
29、《孙权劝学》练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书作者是北宋朝史学家司马光。
二、注音: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即更.刮目相待(gēng)肃遂.拜蒙母(suì)
三、词语解释:
权谓.吕蒙曰(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现在)(当权)(掌管政事)
辞(推托)治经(研究经书)但.当涉猎..(只,仅)(泛览)
孰若(哪个像)
益(好处)
蒙乃.始就.学(于是,就)(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等到)论议(谈论,商议)
非复(不再是)
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为什么)遂(于是,就)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时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四、原、译文对照: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能不学习啊!”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加以推辞。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渊博的学者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像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谈论起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另眼相看,长兄为什么认清这件事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告别。
五、阅读理解:
1、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
2、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只要发愤学习,就能学有所成。
3、孙权劝学的理由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书上的语句回答)
4、明确下列语气词的作用: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第四篇:八年级上学期古文复习
八年级上学期古文复习
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6。(共20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2)齐人固善盗乎()
(3)吾欲辱之,何以也?()(4)晏子避席对曰()
(5)酒酣()(6)左右对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4分)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21—22。(共4分)
(四)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6—7(共4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面;食不给,啖③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及至被谗④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啖:吃。④谗:说人坏话。
5、你认为上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高尚的品质?(2分)
6、读了上文后,试写出和“天下为己任”意义相近的一句名言。(2分)
二、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7-11题(共18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6分)
(1)病笃()(2)索舆()()(3)都不哭((4)掷地()(5)人琴俱亡()
(6)文中表示死亡的字词有()8.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已不调。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9.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2分
10.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2 分
11.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2分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文后问题。(18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潭西南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消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
12.用课文原句在横线处填空。(2分)
13.解释文中加点字意思。(2分)(1)许:_________________(2)去: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符号画出限定句子。(2分)
(1)用“~~~”画出第①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2)用“()”标出描写少游鱼动态的句子。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大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并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及被贬后凄苦心情的句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阅读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选段,完成17—18题。(共4分)
得西山后八日,寻(沿着)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高耸仰卧),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qīn 高耸)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17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8.这段文字在描绘景物方面很有特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就这方面作一些点评。(2分)
四、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和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19~23题(16分)(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2分)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五)、阅读《治水必躬亲》和《大禹治水》两篇文章,回答问题。(20分)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8分)
(1)泥于掌故()(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3)未尝横索一钱()(4)事可举也()(5)亲劳胼胝()(6)势有曲直()(7)潴有浅深()(8)不得其情()
2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26、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4分)
阅读《过家门不入》,完成文后问题。(6分)
禹伤先人父鲧(gǔn)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禹因父亲治水不成被杀而悲哀,就尽心尽力去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向鬼神表明自己的诚心);卑宫室(使自己居住的房屋矮小),致费于沟淢(xù沟渠)。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qiāo古时走泥路所用工具),山行乘榉(jǔ)。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开通)九(虚数,言其多)州,通九道,陂(bēi添塞)九泽,度(duó翻越)九山。令益(人的名字)予众庶稻,可种卑湿(潮湿、低洼的地方)。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史记》)
27请你从本文中摘录能够证明观点“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的原句在下面横线上。(2分)
28阅读文章,请你列举出禹值得我们学习的举动(2分)
29.我国历史上治水的名人有许多,你能再列举几个吗?(2分)
八年级上学期古文复习试卷答案 古文试卷答案
一
1、①同“嬉”,可玩笑。②本来 ③用 ④离开座位,表示郑重。(4分。答对1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2①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②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2分,意思对即可。)
4、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意思对即可)(4分)
5范仲淹读书发愤、勤勉;以国家大事为己任,有远大的抱负;生活节俭;忧国忧民。(2分)
6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分)
二9.(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10.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11.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三、(14分)(一)12. 每空1分,共2分。(1)似与游者相乐(2)不可知其源 13.每个1分,共2分。(1)表示对数量的估计。(2)离开
14.每方面1分,共2分,多画、少画不给分。(1)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2)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
15.译出“以”和“清”二个词1分,句子大意大正确1分,共2分。因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过于冷清(凄清)16每句1分,共2分。凄神寒骨 消怆幽邃 写小丘所处位置及小丘的形貌。(2分,意思对即可。)
18文中描绘景物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则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丘的奇特风光,展现了永州一带山水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传神。(2分。)
四,19、(2分)(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段描写的粗略些。(注:这题是我根据以往经验杜撰的,(B)段中我从四望皎然猜测是描写月光的。没有去查资料考证,请谅解。)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总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五25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3分。意思对即可。)26(1)、好逸恶劳、见利忘义(4分。每个2分。)
27(1)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2)至少两点,答对一点得一分。面对困难全力以赴,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某利益,有节俭的精神,做事情讲究方法。
第五篇:七上标点符号复习
标点符号复习(七上)
一、顿号、逗号、分号
1、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但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这个今年的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 □ 工程难 □ 规模大 □
2、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这里的山啊 □ 水啊 □ 树啊 □ 草啊 □ 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3、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 ” 等,就不能再用顿号。
如:我国科学 □ 文化 □ 卫生 □ 教育和 □ 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使用连词而不用顿号)、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不用顿号
如、他已经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注意:要区别于表示两种并列的情况。如:国内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选修一门外语。5、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一定要用就只能用逗号。
如:近期我观看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如《英雄》《无间道》《美丽人生》等。
这是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
如:原子弹 □ 氢弹爆炸 □ 人类卫星的发射 □ 回收 □ 标志着我国科技达到了新的水平。
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 □ 又不能太高 □ 脸要白 □ 又不能太白 □ 要白里透红 □ 又不能太红 □
我国图书馆年经费仅一二万元,除去工资 □ 办公费用 □ 购书费可见还有多少 □、分号一般是用在复句内部的并列分句之间;但如果分句之间没有逗号,不可以直接使用分号。
如:语言 □ 人们用来抒情达意 □ 文字 □ 记语记事 □
天才出于勤分 □ 知识在于积累。
二、问号:、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只充当整个句子的一个部分(通常是主语或宾语),句子不用问号。
如:他什么时候走 □ 坐哪趟车 □ 我都打听清楚了 □
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 2、选择问句中无论有多少个选择项,都只能在句末选择一个问号,其他各句之间均用逗号。
如:你是坐飞机来呢 □ 还是做汽车来呢 □ 还是坐船来呢 □ 请尽快给我一个答复。【注意】要区别于:告诉我你是坐汽车来呢 □ 还是坐飞机来 □、如果连续几个问句不是表示选择关系,而是各自发问,那么有多少问,就要用多少个问号。
如: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呢 □ 该怎么解决呢 □、倒装句中,问号放在句末。
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同志们 □ ”厂长问。
三、引号、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且引号前用冒号。
如: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 处 □、引文不完整,或引文虽然完整,但只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号。
如:写文章要做到 □平字见奇 □ 常字见险 □ 陈字见新 □ 朴字见色 □、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号。
如:她跑过来告述我说 □ 会议改在了下午四点钟召开。
四、冒号、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的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
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 □ 午门 □ 神武门 □ 东华门 □ 西华门。、用在提示的词(如说、想、证明、宣布、指出、决定、透露、发现、反映、例如、如下等)的后面,引出具体内容。
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了。
【注意】这些表提示性的词的后面,也可以直接使用逗号引出下文。
大量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用在总括性的句子前,表示总结上文。(前面常常是几种并列的情况)
如: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是经纪人 □ 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 □ 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不能只管到句中。如果只管其中的一部分,就只用逗号、破折号或不用。
如:本市文坛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说 ” 的形式放在句首,用冒号;放在句中,用逗号;放在句末,用句号。
如: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6、冒号不能和表示提示性的词同时使用。
如:这位老“巴尔干”同意本报记者的看法:即协议虽签,维和部队开始 “ 维和 ”,但科索沃的危机并没用消除。(冒号应改为逗号)参考答案:
顿号、逗号、分号 1。2,,3、、、6、,、。,。、。,。,问号
1。,?。??
4,?
;“。”
“,,”。
3,引号冒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