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寸进尺是一种赚钱规则

时间:2019-05-12 11:5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得寸进尺是一种赚钱规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得寸进尺是一种赚钱规则》。

第一篇:得寸进尺是一种赚钱规则

多数企业成功扩张到全国市场,其基本步骤不外乎有两个:先进入一个细分市场,然后站稳脚跟后进一步拓展市场范围。

进入细分市场的方法有很多,就中国大部分行业而言,区域细分往往是首选。很多成功的企业,甚至成功的跨国公司,都是从一个区域市场先做起来的。比如,蒙牛牛奶刚上市的时候,先打游击战,偷袭伊利和光明相对弱的市场,然后慢慢渗透到其它城市,开始和他们针锋相对;美赞臣婴儿奶粉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也先做一级城市及南方二级城市,然后慢慢再向北方市场延伸。

这就是一种商业规则,一种稳妥的市场扩张方式,我把它形容为“得寸进尺”。也就是说,一家企业要想成功进入市场,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先“得寸”后“进尺”,而不是全面撒网,遍地开花。

“得寸进尺”是被动选择。

多年的企业经验表明,非理性的遍地开花,往往都会遍体鳞伤。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回避以下三大问题。

企业里普遍存在着一个合情而不合理的现象就是过分溺爱自己的品牌。认为自己所创造的品牌是至高无上的,所向披靡的。他们经常会有离奇的幻想:“顾客像我们一样宠爱我们的品牌”。所以,把业绩做得稍有规模的企业员工,一般都牛气冲天,目中无人,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一切。

然而,现实和幻想往往会是背道而驰的,很多品牌难以逾越顾客认同的屏障,在“异国他乡”屡屡遭遇被人“拒之门外”,最后的结果,不得不隐退这个市场。蒙牛奶粉的半死不活、卡夫牛奶的退出中国,以及中国品牌的海外苦旅,都是鲜活的证明。

所以,企业做市场一定要先“得寸”后“进尺”。如果违背这个规则,轻则带来致命创伤,重则葬送企业命运。

2、资源限制。

如果我们假设“资源无限”,企业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任何规则也就瞬间失效。但可惜的是,这只是假设。在现实运作中,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无限的资源,所以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一步登天。再说,绝大部分企业都处在十分残酷的竞争环境,在一个细分市场上,如果你的力量不如竞争对手大,你就会陷入困境,甚至遭遇失败。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去。

人们常说,太阳光大却不能透过一张白纸;激光虽小却能穿透人的躯体。这就是集中的力量。对于勉强能生存的诸多中国企业而言,集中无疑是一种最有效而稳妥的选择。这十几年生存下来的企业,其实都是集中力量专注于一个行业或一个细分市场的企业,而跨掉的恰恰都是走多元化的企业。这就充分证明,要想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先“得寸”,然后再考虑“进尺”。

3、渠道障碍。

很多厂家对渠道开发有种近乎错误的认识,即:只要有钱就能打开渠道。其实不然。没有在经验上得到充分验证的产品(品牌),扣点再高,经销商和零售商是不会轻易答应的。尤其,退换货政策比较刻薄的产品,自然会遇到渠道的阻拦。

我曾经帮助一家客户(区域强势品牌)做过全国招商会。当时提出一个“零风险”概念,可以说从产品的功能、包装、价格到中间商的扣点、奖励政策以及退换货政策等做足了文章。另外,招商现场的有形展示也可谓国际标准。会后还拉那些经销商游山玩水,歌舞升平。然而,令人心酸的事情却发生了。招商会结束后的一个月,那些会上签订合作意向,甚至签订经销合同的经销商都纷纷表示不合作。问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对品牌的未来发展表示担忧。

因此我深知,中间商永远是终极消费者的代言人,也是厂家潜在实力及信任度的晴雨表,终极消费者不能完全接受你的品牌、你又没有给他们一个确定的未来预期,你的产品再好、政策再优,也不会被接受的。因为,他们也会算代理一个产品失败而导致的潜在损失。

“得寸进尺”亦是主动意识。

不过,虽说“得寸进尺”是被动选择,但“得寸”后的“进尺”却是主动意识。因为不难想像,如果一家企业“得寸”而不“进尺”,要么在战略上有特殊的设计,要么经营者的脑子有问题。

那么,企业为什么一定要扩张?其核心的驱动因素有哪些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

1、规模与风险的关系。

任何企业在一个区域市场站稳脚跟后,都喜欢把这个成功的模式复制到属性相近的周边市场。甚至进而复制到全国市场。这是很正常的经营思路。

因为,对企业而言,规模越大,其实越容易生存。曾经有人把这个比喻为交通工具,说火车比汽车更安全,是因为承载量大。虽然类似比喻缺乏一些内在的逻辑关系,但大体还能说明问题。

从竞争规则看上也能说得通。那些规模大的企业,尤其是行业的老大、老二,抗风险的能力往往大于那些中小企业。遇到价格战这样的恶性竞争,也不会轻易陷入财务困境。因为把规模做大了,可以大幅降低固定成本,从而可以弥补或低档价格战带来的经营损失。

所以,企业要“得寸进尺”是正确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发展趋势。

2、规模与商业生物链的关系。

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似乎所有的商业伙伴都会青睐大企业,都非常愿意和大企业合作。为什么呢?很简单。规模大了,企业的信誉就会高;规模大了,其资金周转率也会快。对供应商也好,经销商也罢,这两点恰恰是求之不得的。信誉高,对他们而言风险更低;资金周转率快,赚钱就赚得快,而且不必投入太多精力。这就是宝洁这样的企业为什么深受广大经销商欢迎的主要原因。

此外,企业把规模做大了,社会的其它优势资源也很容易向你集中。比如:获取政府机构的支持及优惠政策的可能性会提高;获取人才的成本会下降;获取高新技术的途径会变多;甚至融资渠道都会一路绿灯,十分畅通。

在这么多好处面前,哪家企业还能无动于衷呢?所以,只要可行,任何企业都会采取“得寸进尺”的扩张方式。

3、规模与利润的关系。

企业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必须要赚钱,这是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赚钱必须要有足够的规模。

就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区域市场上运作,有时候难以确保合理的利润。原因是,市场占有率做到一定程度时,会遇到瓶颈,也就是说,再做也就那样了,不太可能再提高。

这就说明你的销售额达到了暂时的顶点,不会再增长。但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和运营成本却不会轻易下降,甚至逐步上升。于是你唯一能维持利润的手段是缩减营销费用(管理费用也可以缩减,但其比例不大,故暂且忽略)。但在现实运作中,缩减营销费用会给竞争对手的进攻提供机会,引来更多的市场隐患。所以,事实上缩减营销费用也是不太可能的。假如这三个前提都成立,那利润的减少就是必然趋势了。

所以,“得寸”以后必须要“进尺”,这样才能获得更加有效的经营规模,以避免经营利润的持续下降。当然了,没有好的战略、战术的扩张,也可能使利润更加下降或亏损。

“得寸进尺”不会影响企业发展速度。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被动选择,还是主动出击,“得寸进尺”是必须要遵循的商业规则。“得寸”前“进尺”,不行;“得寸”而不“进尺”,也不行。这就是“稳健”和“发展”辩证统一关系。

对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速度是十分信奉的制胜法宝。于是也不少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提出所谓的“飞船定律”、“兔子理论”等。

在他们的眼里,“得寸进尺”的精神可能倍受欢迎,但“先得寸后进尺”的做法可能遭到质疑。关键是他们怕影响其发展速度。

其实,先“得寸”后“进尺”的做法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因为,先“得寸”对后面的“进尺”不仅会提供方便,更会铺平道路,让你企业的发展速度得到更加可靠的保障。

1、获得足够的经验。

尤其在产品开发方面,在一个区域市场把产品维护工作做到位了,扩张的时候,就减少很多麻烦,会让你更加顺利的进入外地市场。

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先慢后快”的威力,它不仅会带来更大的商机,而且更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获取足够的资讯。

就中国市场而言,我们必须承认区域市场属性的差异性。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习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很多纬度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

所以你在做一个区域市场的同时可以拿出足够的时间来研究你将要进入的市场,牢牢掌握其目标顾客的消费模式及购买行为,清晰了解其渠道特征和媒介环境。这不仅不会影响你的发展速度,还可以对你下一步的扩张铺平道路。

3、样板市场的作用。

先做好一个区域市场,其实还有一个好出,即:树立模范。中国是推崇模范、追捧明星的国家,只要你有成功的经验,他就会相信你,进而追捧你。这也是那些策划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写案例的主要原因。

很多企业召开全国招商会议时,往往把经销商请到自己“家门口”,也就是自己成长最好的区域。主要原因就是容易说服经销商。因为,经销商和你合作的标准往往是看你是不是把家“门口”的市场做得足够好。

所以,你只要成功做好一个区域市场就会拥有给别人展示的东西,就能够说服其它区域的中间商,从而更加顺利而快速的实现你做全国市场的梦想。

第二篇:赚钱是一种美德

谁能进入“上流社会”

如果从财富的占有量来衡量,现在能被称做上流社会的人大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据《今日美国》杂志1998年提供的统计数字,目前这1%的最富有的美国人拥有全美国财富的42%;其中最富有的家庭所拥有的财产的数目最低的也达200万美元以上。然而,家庭经济状况只能说明某些人具备了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而真正的“上流社会”的人除了有钱,还必须具有其他相应的条件。

在19世纪30年代,法国贵族托克威尔在游历美国后写下了他的长篇巨著《论美国的民主》。他在这本著作中将美国上层阶级中的有钱人与欧洲国家的贵族做了一个对比,得出了如下结论:“美国的富人大部分曾经是穷人,他们不是依靠继承遗产而毫不费力地过上富裕生活的。他们饱尝心酸,长期同逆境搏斗,对于贫困深有体会……这些人如今刚刚沉醉于经四十多年来的奋斗得到的财富以及享受这些财富的快乐之中。因此美国的上层阶段一直毫不隐晦地做着发财富富的工商梦。”

而在欧洲实行贵族制度的国家里,“上层阶级也就是贵族,贵族就是社会的统治者。他们专心投入于重大的社会、公共事务而无暇去做工商业。即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想去经商,他们的阶级地位与意志也会马上阻挡他们的道路”。因此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在实行贵族制度的欧洲国家,上流社会的家庭在经几个世纪的演绎后不一定有很多的财富。

能进入美国上流社会圈子里的人必定是有钱人。但有钱人是否真正能够进入美国的“上流社会”则还要看他的钱是“旧钱”(oldmoney,指经几代经营得来的钱)还是“新钱(newmoney,指靠自我奋斗,一下子暴富得来的钱)。如果他手中的钱属于“新钱”,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属于按家庭经济状况划分的“上层阶级”,暂时还算不上是“上流社会”的人。处于经济上层阶级的人是否能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分子,就要看他如何将自己的“新钱”加速折旧变为“旧钱”——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上流社会”的人是否接纳你。

“四百人”的排外倾向

19世纪初,纽约的上流社会是指以艾斯特家族为核心的“四百人”的小圈子。艾斯特家族早年靠其祖宗约翰·雅各布·艾斯特与中国人从事皮货贸易而迅速致富,经几代人的努力,到了19世纪初艾斯特家族已经成为纽约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据说,约翰·雅各布·艾斯特的儿媳妇卡洛琳·艾斯特是那个时期纽约社交界皇后,她手中有一张400人的名单,详细记载着美国社会中名门望家庭的名媛淑女。她每一次举办舞会,都是按这张名单抽取参加者,绝无例外。以后,在美式英语中,“四百人”特指上流社会的小圈子。

要得到卡洛琳·艾斯特的邀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上流社会总是以“高贵者”自居,排斥“暴发户”进入他们的核心圈子。尽管当年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富可敌国,但是范德比尔特夫人一直受到艾斯特夫人的蔑视与排挤。范德比尔特夫人想尽一切办法也没有能打入艾斯特夫人的社交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洲大陆上的有钱人家庭的小姐与欧洲大陆的旧贵族家庭通婚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也是“暴发户”们将“新钱”变成“旧钱”的一种最便捷的方式。当然这种跨洋婚姻毫不在意当事人的意愿,其中发生了多少人间悲剧无人知晓。美国著名的女小说家伊迪斯·华顿创作的小说里,许多情节都是取材于这样一种“跨洋婚姻”,如她创作的《纯真年代》里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位被远嫁欧洲去“联姻”的美国上流社会的妇女,后来终因不满缺乏感情基础的丈夫而离婚。

上流社会对于“新贵”的排斥,甚至连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人都不放过。相传波士顿的一位旧贵族对于肯尼迪家族的发迹史一直耿耿于怀,即使在肯尼迪当上美国总统后,也不忘咒骂肯尼迪家族是“在街上流流的、下贱的爱尔兰人”,并拒绝与肯尼迪家族交往。当然,在美国,最终决定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还是“经济实力”。

新教伦理与贵族传统

通过个人奋斗取得财富早已成为美国式的神话,这种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体现了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新教的道德伦理观。

回顾历史,乘着“五月花”号轮最早来到新英格兰地区的欧洲移民就是那些躲避欧洲宗教迫害的清教徒。清教类似加尔文的新教,把财富的积累看作是上帝的恩宠的表现。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最早发迹的商人和制造业主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清教徒。如美国垄断财阀保罗·梅隆的祖父托马斯·梅隆从小就接受清教徒的伦理观“赚钱乃是上帝的旨意”。他在拜访一位富有实业家后就立志要与这些阔佬“平起平坐”,这成为一生的奋斗目标。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起步时一无所有,去世时总共捐献了35亿美元。美国航运大王范德比尔特也是试图以对于艺术的捐献来摆脱自己出身贫穷的阴影。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夫人一起创建了比尔和梅琳达基金会,该基金会每年的捐款金额超过了10亿美元,用于资且医疗、保健事业。

在欧洲,有贵族封号的人不仅意味着他的血统纯正,还意味着他的举止、教养、风度甚至道德方面都为人楷模(当然历朝历代的贵族阶层都有丑闻缠身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样,在美国一个人有可能在夜之间暴富,但他决不可能一夜之间迈入爱人尊敬者的行列。要赢得世人的尊重、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还需要练“内功”。卡内甚音乐厅、杜克大学、福特甚金会等等名字似乎都在提醒人们注意,现在处在美国上流社会的人士在巧取毫夺的同时还有事业成功后回馈社会的另一面。

教育背景与个人前程

来自美国上流社会的人除在言谈、举止、穿戴、休闲方式、居住地域、个人价值观与普通人不同之外,还应拥有一些被社会公认的共同“背景”。比如,上神圣社会的子弟一般在少年时都进入有名望的私立寄宿学校接受教。这些有名望和私立寄宿学校(又称私校)大多位于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其中多数又属于美国主教派教会(又称基督教圣公会教派)办的教会学校。每天早上,在纽约的上东区街道上,你能见到由家庭教师陪伴的穿着洁净校服的学童去私校上学。当年,小肯尼迪就读的私校就是位于东89街的圣·戴维中学,这是一座建于1919年的乔治亚式古典建筑。上流社会的子弟在经过这些学校的预科学习后,直接进入普林斯顿、耶鲁、哈佛等常春藤名校。

随着“朝阳工业”的兴起、“夕阳工业”的没落,南部阳光地带(石油产业)和中、西部高科技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新钱”不断地向东北部地区的“旧钱”挑战。伴随着金钱产出方向的改变,南部和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学习东部地区,相继建立了一些“私校”。

在美国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早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开始建立起来。在私校中,出自同一家庭背景的学生以及他们共同接受的教育已经让他们结下了“神圣同盟”。美国的“社会精英”有三种: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技术精英。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发挥领导作用。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精英”亦与家庭背景有关系,但更多的还是靠自我奋斗以接受完美的教育而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有人曾经考察美国的《社会名人录》,发现美国大公司的董事多数出自上流社会;而美国的政治家、高级军事将领、宗教领导人则更多地出自中产阶级家庭,这些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接受完美的教育而成为“社会精英”的。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美国政府的决策集团以及中央情报局、司法部门,大多从社会的上层阶级中吸收高级决策人员。许多上流社会的家庭成员还直接参与政治竞选,如肯尼迪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

纽约的“贵族区”

对于一般人而言,10021只是美国某一个地区的邮政编码。然而,对于美国人口学家来说,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个编码代表着美国最富裕的社区:位于纽约市的、介于第五大道和东河之间的、从东61街到东80街的这片区域。这一地段的核心区则是有着“贵族区”之称的社会名流王国。这里盘踞着拥有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的机构团体、最时髦的私人俱乐部、最好的私立学校。

在美国建国初期,像纽约、费城、波士顿那样的港口城市中的上流社会家庭一般都将宅地建在城中最早开发的地区,即所谓的“下城”(Downtown)。在纽约市,上流社会家庭开始在华尔街一带筑屋。到了18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扩展,上流社会将宅地迁至百老汇大街附近。到了镀金时代,纽约市的毫门望纷纷从下城的宅?迁入上东区,他们沿着中央公园以东的第五大道建迷你式法式城堡、维也纳式宫殿,上东区遂成为名流聚集之地。

居住在纽约市第五大道和公园大道附近的一些名门望族至今仍然保留每年举行冬、夏两季社交聚会的传统。现在,这类社交会的性质已经从早年的“社交阶梯”变成一种家族公共关系的联络方式。

结“秦晋之好”即是上流社会成员之间加强彼此社会地位的一种办法,也是在经济危机到来时上流社会家庭之间互相救助的一种同盟。如比在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的女儿嫁给了艾森毫威尔的孙子,两家联姻使各自家族的社会地位都得以巩固。1995年居住在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居民们就目睹了一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的女儿嫁给世界上“血统最纯正”的家庭的婚礼场面。

2岁的亚历山德拉·娜塔莎·米勒嫁给具有最古老德国贵族血统的冯·依贡·富尔斯泰伯格王子。新郎的母新叫戴安·冯·富尔斯泰伯格,是一位设计师;新娘的父亲则是经营全世界机场免税店业务的亿万富翁。在此前不久,亚历山德拉的姐姐茉莉就已经嫁给了被废黜的希腊国王的大儿子。像这样的“财富嫁给衔头”的婚礼在美国社会还要无休止地演绎下去。

第三篇:合规是一种信念

合 规 是 一 种 信 念

长丰农合行营业部 庞 强

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写过很多对话录,里面讲述了许多稀奇古怪、在中国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故事,苏格拉底誓死不入狱就是其中一个。

苏格拉底是个著名的哲学家。此人述而不作,性格倔强,尤其喜好运用“辩证法”将那些自以为学富五车的人驳得哑口无言。这是一种很伤人的辩论技术。具体来说,辩论者首先向对方请教学问,好像自已什么都不懂似的,然后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逐渐使对方出现前后矛盾的回答,以达到“讥讽”的目的。最后提问者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其实你并不懂,还是让我来解释所请教的学问是什么。”正是因为经常运用这种方式向他人“请教”,苏格拉底得罪了一些自以为是的“智者”。于是这些“智者”便利用雅典荒诞不经的法律,控告苏格拉底传授对诸神不敬的学问,腐化及误导青年,并且还真的把他送进了监狱。在狱中,他被判饮毒而死。

临刑前,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力同来看他,告诉他朋友们决定帮助他越狱,而且一切已安排妥当。可是苏格拉底却坦然自若,表示不越狱。克力同提出各种理由来说服他,告诉他雅典的法律不公正,遵守这样的法律简直是迂腐,但仍然无效。苏格拉底还反问:越狱就正当吗?对一个被判有罪的人来说,即使他确信对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逃避法律制裁难道就正当了?最后,苏格拉底还是选择了饮毒。

这个故事在中国人看来,恐怕不难处理。既然法律本身就不公正,为什么还要服从呢?实在应该堂而皇之越狱而去。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遵守法律已成为苏格拉底这位大哲学家心中的一种信念,法律对他来说,不可以随意戏弄,不可以人人都找借口逃避法律的约束。

苏格拉底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对法律的信仰。作为银行的合规文化,也应该成为我们各位员工心中的信仰。金融业是一个十分特殊而且高风险的服务行业,可谓“前有天使引路,后有魔鬼诱惑”,对于深处其间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来说,每时每刻都面临道德、纪律和法规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美丽的陷阱”。近年来银监会通报的几起典型案例,无不充分暴露出我们在合规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重 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和经营目标,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在工作当中,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

追究其原因,并不是制度的不完善,也不是稽核的不及时,而是合规经营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如果从思想上没有接受合规的理念,就很难付诸于行动。如果每位员工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合规经营的重要性,而是为了制度去规避违规,那么违规永远会是野地的杂草,遇风则生。在实践工作中,很多员工总是有这样的逻辑,就是强调合规工作必然带来工作的低效率甚至客户的流失,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争取更多的客户与业务,必然要放弃一些合规操作。这样的逻辑是站不脚的,因为在现实中许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事既能做到合规操作,又不失工作效率。

合规绝不单是职能部门或者监管人员的事情,它贯穿于银行的各个流程、各个工作环节。它其实与每个员工都息息相关,每个员工都有责任去合规。合规文化体现在我们所签的每一个章,操作的每一笔业务,体现在我们发放的每一笔贷款,体现在服务客户的每一个细节。临柜人员在办理日常业务时,需要合规;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需要合规;保卫人员在押送款箱时,需要合规;审计人员在监督工作时,亦需要合规。合规经营无处不在。每年我们都会发放大批的政府补贴,面对潮涌般的客户,我们细致接待、快捷办理,为最朴实的农民朋友开通补贴绿色专柜。这是对合规最灵活的体现。要让生活在乡下的老辈农民自己来填写一份完整的开户申请书或挂失申请单,无疑是件很难的事情,我们要怎么做?结合业务实际,以客户为中心,不以违规为代价,规范授权代理服务,加强岗位间制衡。实践合规,农合行赢得了客户赞誉,拓宽了市场,减少了业务风险。合规就是把利剑。有了这把利剑,就能有效防范各种操作风险,不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我们婉言谢绝,不符合信贷政策的项目我们拒绝投放。阳光信贷,我们敢于承诺、我们应当承诺。我们很欣喜的看到,我行不良贷款比例逐年下降,人情手续正在杜绝。良好的合规文化正在散发着他无限的魅力。

合规文化是一种氛围,需要每个人用心去感受;合规文化是一种立场,需要每个人去坚守;合规文化是一种潮流,需要我们每个人随潮而动。白云从不向天空承诺去留,却朝夕相伴,风景从不向眼睛说出永恒,却始终美丽,星星从不向黑夜许诺光明,却依旧闪烁。正如 于丹《论语》心得中所讲到:“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在这里,合规文化建设正是我们淡定的起点,创造效益,防范风险,成就未来长丰农村商业银行的伟大事业就是心灵快乐的资源。有了这种信念与淡定,合规文化定能像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在每位员工的心中生根发芽。

2011-7-5

第四篇:合规是一种习惯(内控合规演讲稿)

合规是一种习惯

2012年,我刚进X行。因为几笔风险事件,我被光荣地评为了高风险柜员。作为一名新员工,我很快在领导当中出名了。那时候的我初出校园,踏进职场,本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而现实却很残酷,高风险柜员像一顶帽子,扣在了我的头上,彼时还要去参加各种高风险柜员督导会议。我觉得丢脸极了,那种羞耻感不亚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标榜各种称号并当众批斗——虽未经历,也能大概想象这种类似的羞耻感。我清晰地记得那个下着雨回家的路上,坐在公交车的最后一排,最最边上的角落,默默流泪的场景。那个时候,我对X行的制度充满了怨恨,为什么x行的内控制度如此严苛?这有什么呢?不就日期写错,不就没有敲私章,不就冲正了一笔反交易?为何这样的小细节,就要发查询发差错,仿佛一个大大的叉画在你身上,把你否定得一无是处。那时候,我真的不理解,X行的制度为什么如此变态。

后来有一天,我偶然在网讯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位从不相识的X行同事,在自己的柜员岗位上,七年多的时间里办理了三十几万笔业务,做到了零风险,零差错。我顿时对这样未曾谋面的同事肃然起敬。那一刻,我很受震撼,同样的岗位同样的业务,为何他可以做到?为何我却风险事件连连?我真的比他差吗?难道我就不可以吗?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了新的改变,掌握每一笔业务的风险点,每天更细心一点,每天进步一点。一天天,一月月,风险事件在我的身上忽然绝迹了。在2014年和2015年个人业务量几乎排名全支行第一的情况下,我可以连续做到几个月没有一笔授权被拒,而每个月的授权量多的时候有近1千笔。而这两年,也连续被评为“零差错,零风险”双无员工以及优秀达标员工。看着自己的蜕变,我为自己感到开心和感动。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放佛培养了一种合规的习惯,远程授权之前一看再看,签名仔细核对有没有写错别字,金额一遍遍核实,尽我所能,将风险点控制到最低。慢慢地我开始明白,其实严苛的制度,很大程度上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防范未知的风险,而每一项制度的背后,都甚至有着血泪的教训。

2014年,一个轰动银行业的新闻在同事间流传,市民在某四大行的一亿元存款不翼而飞,而这件事情,就发生在苏州这片土地上。我们感到特别的诧异,是怎样松懈的内控制度才使得如此巨大金额的存款被非法转移?是怎样毫无合规意识且没有道德约束的个人才做出如此胆大包天的事情?这家银行的内控制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正是X行如此严格的内控制度才会造就一批有着极强合规意识的员工,才会防范各项风险事件的发生,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严格的内控制度是多么有必要!我明白了制度业务上的严格亦或是检查监督上的苛刻,无不是打造最安全的银行!我们也可以骄傲地说,这样的事情在X行,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

说起X行的内控制度,不得不提一个关键的节点,2007年。这一年,X行启动了监督体系改革,并在全行推广自主研发的业务运营风险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一改之前单一的凭证复审监督方式,随着系统的不断升级,切实提升了X行控制操作风险的能力。到今天,这一套系统还在不断更新升级,适应变化中的业务。它像一把无形的保护伞,将监督作用和内控机制发挥到最大化,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一周之前,我的同事向我抱怨,最近她被下发的质检,签单书上没有个人私章。她说,这有什么呀?不就一个小私章吗!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我一本正经地跟她解释,这哪是一个私章的问题,这问题大着呢?你的私章代表的可是X行,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这是一笔业务中的重要要素,缺一不可,你可是代表X行,使这笔业务完整有效,具有法律效力的经办柜员!要不然,为什么一直强调说私章视同重要物品要自己单独保管的呢!说完这些,她哑口无声。我都惊讶于自己能说出如此有合规意识的话,原来,合规这种优秀的习惯,早已刻画进了我的骨子里。

进行不过短短的四年,我经历了X行操作系统,监督体系,内控制度的一次次变革。时代在不断发展,X行在不断推出新产品新业务,适应时代变革的同时,更需要一个合规的环境,需要有风险合规意识的员工,需要有道德约束能抵制诱惑的个人,需要有严格的监督体系和内控制度,我们才能说,中国X商银行是最安全的银行,是最稳健发展的银行,它才能带领我们走向更远更强。

第五篇:阿里巴巴是怎么赚钱的(推荐)

阿里巴巴是怎么赚钱的? 原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魏一平

电子商务并非马云的发明,但它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上,却算得上是一个伟大而多产的发明家。马云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培养了一代人的消费习惯,现在,到了他收获的季节。

1:信息不对称

2005年,阿里巴巴的销售人员找到陈刚所在工厂时,他很惊讶,因为这间工厂在烟台下面一个偏远的小镇上,生产的防静电地板也是小众产品,除了少数业内人几乎没有人知道。这间从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小工厂,当时只有三四十个工人,每年的销售额只有几百万元,其中80%的份额依靠出口。销售人员建议陈刚的老板使用阿里巴巴英文站,在这之前,公司的出口业务都是外包给一家外贸公司来做的,渠道基本只依靠参加行业展会,不仅花销很大,而且开发新客户越来越难。陈刚是当年工厂招进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老板想看看能不能靠他来打开新市场,阿里巴巴来得正是时候。大学期间就对阿里巴巴有过关注的陈刚很快说服老板,购买了阿里巴巴英文站的“金牌供应商”会员服务,年费是6万元,一个月后,他接到了第一个从网站找上门来的订单,赚回了这笔投资。

在公众印象里,一提到互联网公司,大家不约而同就会想到一尘不染的高档写字楼里一群群程序员埋头写代码的场景,杭州西溪湿地旁边的淘宝城符合这种想象,新奇靓丽的建筑,修剪整齐的绿地……但这只是阿里巴巴光鲜的一面。另一面,阿里巴巴其实是一家销售驱动型公司,在全国30多个城市都有常驻的销售人员,尤其是赖以起家的B2B公司,目前1.1万名员工中,销售团队大约占一半。他们的潜在客户目标大部分都是那些文化水平不高但又极富冒险精神的小老板。“滴滴打车”的创始人程维就曾跟本刊记者感慨,滴滴打车之所以能够从行业竞争中胜出,依靠的就是线下推广的战斗力,而这种面对司机群体的推广能力,正是因为程维有8年的阿里巴巴工作经历。“阿里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如何向那些根本不懂互联网的人推销互联网。”

在阿里巴巴公布的招股说明书中,此次整体上市的业务大概分为三个部分:一是B2B,即针对企业的批发业务,主要有面向国际市场的阿里巴巴英文站和1688国内站两个平台,2013年1~9月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1.4%。二是面向消费者的零售业务,包括淘宝、天猫、聚划算三个国内零售平台及Ali express这个国际零售平台,同期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4.3%,是阿里集团的中流砥柱。第三部分是其他收入,包括阿里云及微金融等等,占总收入的4.3%。虽然B2B部 分现在已经沦为配角,但它是阿里巴巴赖以起家的资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扮演了阿里的“现金奶牛”,为后来的淘宝、支付宝等产品做大提供了坚实基础。

1999年,在北京给外经贸部做官网的马云,意外发现了一个现象,当时他们为客户增值服务开设的BBS论坛却成了最活跃的版块,经常有一些小企业在上面发买卖信息,并留下联系方式。他决定要离开北京的时候,和团队成员一起去长城,在城墙上他发现了很多涂鸦,这让他恍然大悟——原来,中国人喜欢随手写点什么。回到杭州后,他的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就从BBS公告牌开始了。这就是阿里巴巴B2B的雏形。

经历了“中国黄页”与外经贸部网站的创业经历,此时的马云,对适应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电子商务当时在美国是个很火的概念,但他敏锐地发现美国市场与中国市场的结构截然不同——在美国,电子商务网站主要为那些大企业服务,因为经历了上百年的自由市场竞争,美国市场的几乎每个领域里,都会有两三家大公司占据了70%的份额,他们选择电子商务只是为了节省生产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而中国则相反,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蓬勃发展的市场主体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国内消费尚未启动,加之原材料和劳动力廉价,做出口业务便成为第一选择。这时候,问题就产生了,如何让那些偏远小镇上的工厂找到远在欧洲的潜在客户,又如何让一位拉丁美洲的采购商找到他们心仪的廉价商品——信息不对称,马云发现了自己的空间。12年后,他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坦陈,当初坚定做阿里巴巴是因为他发现,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家乡浙江,那些小工厂主们在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这件事儿上根本不需要他的帮助,他们只是苦于不知道去哪里结识客户。

依靠信息差,阿里巴巴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理由,但是它并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赚钱的方式。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说,为了支持全世界的进出口贸易,人们花在谈判上的费用至少有4700亿美元。2000年《福布斯》的记者去杭州采访完阿里巴巴之后感慨:“马云试图在这4700亿美元里发现银矿,但是现在他在这个银矿里什么也没得到,尽管来自广告和其他的收入达到了100万美元,但它的花费可能是这个数字的许多倍。”

为了让文化水平不高的小企业主更好理解,马云告诉自己的销售人员,可以将阿里巴巴理解为一个不需要收摊位费的大集市,任何想来展示商品的人都可以免费进入。加入的人越多,展示的商品越丰富,就会吸引越多的买家,反过来再进一步吸引更多供应商加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其中关键就是要扫平一切能够 成为障碍的门槛,所以,与当时其他B2B网站的收费模式不同,他从一开始就高喊免费的口号,先把人气炒高。

当注册会员超过十几万的时候,阿里巴巴开始尝试创收,比如给企业制作网页、帮助企业改造信息化管理等,但最后都没有发展起来,只有一款名叫“中国供应商”的产品脱颖而出。简单说,“中国供应商”就是向外国买家展示认证过的中国企业以及他们的产品,阿里巴巴员工还会定期收集他们的产品去参加展销会,并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跟外商打交道。“中国供应商”按年收费,1.8万元起,先从早期的注册会员中开始动员。

大家的热情很高,因为付费会员会得到一些展示商品的机会。没过多久,收费调高,初级版的年费调至4万元,高级版年费6万元,最高版本可以高达12万元,但这与企业参加一次广交会比,仍算便宜。阿里巴巴组建了庞大的销售团队,深入到中国东部沿海的每一个角落,推销这款产品。时势造英雄,2001年,随着中国“入世”,国家放开对中小企业的出口限制,不必再经过第三方外贸公司,自己也可以直接出口产品,外贸市场出现井喷。凭借“中国供应商”这一款产品,阿里巴巴成为网络泡沫潮中最早实现盈利的互联网公司。

即便一个免费进驻的集市中,商家也会存在先来后到之别,摊位的位置也有好坏冷热之分,马云从中找到了第二个机会。阿里巴巴成立的第二年,马云就拉来了雅虎搜索引擎的发明人吴炯做首席技术官。吴炯的加入,最大的贡献就是将电子商务与搜索中的竞价排名相结合,帮助马云找到了“信息不对称”变现的最佳商业模式。比如,一个远在中东的采购商想购买一批吹风机,但他并不知道在中国都有哪些品牌,只好直接在阿里巴巴的网页搜索栏里键入“吹风机”三个字。稍后展示的页面中,排名前几位的厂商就是竞价排名的胜出者,网页上用非常隐秘的一条虚线来将这些付费用户与自然排名的用户相区隔,但对于买家来说,他并不关心这个,首先映入眼帘的产品自然会引起更多关注。一位阿里巴巴的资深销售向本刊记者介绍,一直到现在,竞价排名仍是阿里巴巴旗下“最强劲”的创收工具。

2:流量变现 如果仅仅依靠中小企业进出口业务的B2B平台,阿里巴巴不可能做到今天的规模,因为市场容量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一个细分领域在经过前期的井喷式发展后,买卖双方会建立起相对稳固的关系,这时候,阿里巴巴的优势就会越来越被削弱。所以,从B2B模式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意味着它迟早有发展放缓的那一天。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出口企业大面积倒闭,陈刚所在的工厂也受到很大影响,转做国内市场。阿里巴巴及时加大了对1688国内站的营销推广,吸引了很多之前做出口的企业转做内销,但即便如此,阿里巴巴B2B业务在近年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增长乏力。

真正让阿里巴巴成为巨无霸的是无心而得的“淘宝”。淘宝网上线前,马云去了趟日本,与软银集团的孙正义展开第二次融资谈判,顺利获得了8200万美元的投资。双方承诺先向未来的C2C公司(当时还没有取名淘宝)注资3.5亿元人民币,剩余的资金存放在集团账户,随时供“淘宝”调用。经过前面B2B平台的发展,马云已经认清了电子商务的基本规律——只有把流量变大,才有可能在未来变现。他深知这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但并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带来利润。

有了充足的资金储备后,马云开始在市场推广上频繁使出大手笔,铺天盖地的电视、路牌广告,淘宝网用于推广的费用每年达到上亿元,远超过其他网站的推广力度。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马云抓住这次机会在美国的媒体上密集投入广告,全世界都知道了走向世界的阿里巴巴和淘宝。2004年,马云把营销战场转移到了电影上,与冯小刚的《天下无贼》签下了上千万元的合作,一时间,王宝强那句“用支付宝,无贼”的广告语路人皆知。在造势这件事上,马云拥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

一直到2008年,马云还在高调宣布,集团将对淘宝追加投资20亿元,而且必须5年内花光。当时,阿里巴巴先后在淘宝上已经投入了十几亿元,但尚未看到产出,当所有人都在焦急地问马云,“淘宝”靠什么赚钱的时候,他却一遍遍地回应,“对赚钱问题不感兴趣”。

其实,并不是马云对赚钱没有兴趣,而是他比大多数人能够沉得住气。当时淘宝网注册用户6700万,每天有1000万活跃买家访问,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想买而找不到的。但马云对这个体量仍不满意,他还记得两年前那次遭遇滑铁 卢的收费试验。2006年5月10日,淘宝网成立三周年的时候,曾经推出过一款名叫“招财进宝”的产品,卖家可以花钱买一个“推荐位”,让自己的商品出现在淘宝网浏览量最大的位置上。但仅仅持续了一个月,在卖家集体抗议的压力下,淘宝网举行公开投票,最后,反对的一方以12.7872万票对8.1322万票胜出,阿里巴巴忍痛停止了“招财进宝”服务。

2008年开始在淘宝上开网店的任红霞对那段时间很是怀念,她利用业余时间在淘宝上卖皮草大衣,一件商品挂上网,半小时就能卖出去。据她介绍,当时的淘宝网还处于卖方市场,只要有低价的货源,就有人买,并不在乎如何展示。她清楚记得,第一个在“淘宝”上把衣服穿上身展示的店铺是来自上海的一家姐妹店,姐姐负责在搞批发的吉浦路找了一家外贸店拿货,妹妹长得瘦,就把衣服穿上身,不露脸拍张照片,这种现在看来很粗糙的展示在当时已经高人一等,这个店铺很快做成了百万大店。那时候,任红霞还在上班,但老家亲戚都在做皮草加工,她就追着电影明星和网络红人,把她们穿过的皮草打印出来发回老家的工厂,照着原样做出来挂到淘宝网上,每天成交二三十单,到年底一算,竟然有30万元销售额。她决定辞职,全职开淘宝店,但是,这之后,2009年,她就发现生意并不那么好做了。

转折点就出现在2008年。现在担任淘宝万堂书院培训师的老杨对此印象深刻,那时候他还在淘宝上开店卖那种在床上用的电脑小桌,一家淘宝新店,从零做到“两钻”的水平,只需要几天时间,一颗钻石意味着251个好评订单。2008年开始,淘宝网推出了一款名为“直通车”的产品,与之前简单的竞价排名比,此次淘宝网直接在网页的右侧和下方醒目位置辟出了16个广告展位,卖家要把商品放上去,就得出价竞争,按点击次数收费,从5分钱起步,到100元封顶,出价越高排位就越靠前。当然,卖家可以设定一次投放的封顶价,比如100元,按每次点击1块钱计算,只要买家点击100次,就意味着卖家的此次广告投放结束了。老杨记得,2008年“直通车”刚推出的时候,每次点击只有1毛钱,但到了第二年,点击一次的价格就提高到至少1块钱了。

与面向商家收费的“中国供应商”不同,“直通车”的奥妙之处在于大大扩展了收费选择,淘宝网有60多个大门类,每个门类下面又有十几种小类目,一共聚集了几千万商品。老杨说,保守估计,“直通车”每天带给“淘宝”的收益就高达几千万元。淘宝网上聚集的商品越多,卖家就越是要想办法展示自己。经 过前面几年的积累,淘宝上已经诞生了一些年销售过百万的大店,这种竞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迅速脱颖而出。

“直通车”迅速火爆后,淘宝又推出了“钻石展位”,即淘宝首页正中间位置的广告位,一般是依次滚动的5个页面,每个页面每天的投放费用也要几十万。但是,这款产品真正的精妙之处并不在此,如果每天只展示5个广告,收入并不高,但是,淘宝海量的数据库帮了忙,它可以根据买家的历史搜索和交易记录来自动匹配相应产品。比如,我前一天在淘宝上看了几双男鞋,第二天点开淘宝的时候,首页“钻石展位”所展示的商品中,有3个页面就直接是男鞋。这就意味着每个人打开淘宝,所看到的首页都是不尽相同的,大大扩展了钻石展位的容量。

2010年,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商城,开启了淘宝平台的第二波高潮。淘宝商城最早是由淘宝网在2006年孵化出来的B2C平台,主要经营电子电器产品,因为这类产品价格高,属于品牌敏感类商品,“淘宝”就向各厂商开放,吸引他们上来。但是,此后几年,因为淘宝集市上假货常见,给消费者造成了不太可靠的印象,淘宝商城并没有形成气势。2010年,随着京东商城等B2C网站崛起,淘宝开始发力,把大量的广告投放从淘宝网转移到了天猫商城。同时,有淘宝集市数千万的注册用户做基础,很容易就把流量引向了天猫商城,比如,我们在淘宝首页上搜索一件商品,出来的目录中,排在前几名的很可能就是天猫店铺。

与淘宝赚取广告费不同,天猫商城的商业模式更加高效,它直接从交易额中抽取2%~5%的提成。眼看着淘宝店的成交量越来越小,今年任红霞也下了决心,在天猫上开了一家皮草旗舰店,但前期投入早已经不是当年小打小闹的规模。她向本刊记者介绍,要在天猫上开一家品牌店,需要缴纳5万~15万元不等的押金,还要缴纳每年6万元的技术服务费,如果年销售额超过120万元,按照5%提成计算可以提够6万元,就返还先前的6万元技术服务费。这就意味着,年销售120万元成为一家店铺的临界点,绝大多数店铺都会冲击这个销量,即便压低利润率,也要拿到返还的6万元。任红霞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6万元的销售提成,再加上1%~2%的淘金币等优惠返点,因为天猫商城对网店要求严格,还要花七八万元请一个专业的运营人员、租办公室,算下来,一个120万元的店铺,一年的利润只有15万元左右,比之前淘宝集市普遍30%左右的利润率低了一半还多。

因为利润率降低,规模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在天猫商城上,销售额越大的网店就越有实力做广告,就会收获更多回报,以至于现在天猫上的知名商家都是按照大公司模式在运作。比如,女装排名第一的网店“韩都衣舍”已经发展到几千人的规模,2013年的销售额超过了10亿元,他们甚至拿到了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准备在明年去美国上市。任红霞感慨:“现在的淘宝和天猫,早已经不是当年小卖家天下,它跟线下的大商场是一样的,只不过比商场更势利的是,除了进场费,还要抽成,甚至连促销推广费都要商家自己出。”

“聚划算”就是一个单独的促销平台,它早先由淘宝网上的一个促销活动做起来,后来变成了第一团购平台。商家争相拿出打折产品在上面展示,每天的费用也要以万元记,还要从中抽取3%的销售提成作为佣金。随着“直通车”、“钻石展位”、天猫商城和聚划算佣金制等产品的推出,阿里巴巴奠定了中国电商霸主的地位。阿里巴巴的年报显示,淘宝、天猫和聚划算,2013年通过2.31亿个消费者和800万户活跃商户之间的交易共产生了1.542万亿元的总成交额,贡献了集团全部收入的82.7%。马云为他的耐心等来了收获,2010年,他把所有负责流量开发与分配的功能都划归阿里巴巴平台,把流量提升到集团战略地位,因为现实应验了他早年的判断,只要有足够的人气,不愁赚钱。

3:诚信生意

阿里巴巴B2B平台利用早年的信息鸿沟赚取第一桶金,又趁势推出淘宝网等C2C平台成长壮大,最后通过后发制人的B2C平台完成登顶,但是,就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而言,尚不属于颠覆式创新,只不过阿里巴巴比别人更贴近市场一线,比别人的行动力更强一些。要说阿里巴巴对中国电子商务最大的模式贡献,还要数支付宝这个第三方支付平台。马云所处处宣讲的诚信,并不只是口号,还是一片看不见的“蓝海”。

早在当年推出“中国供应商”之后不久,马云和他的团队就针对从事中国国内贸易的卖家和买家推出了一款“诚信通”产品,企业年费2800元,个人年费2300元。简单讲,这是一款基于诚信而设计的产品,卖家和买家的注册时间、资质、交易记录等等,最后进入阿里巴巴设定的一套诚信体系,用以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信誉度。在欧美国家,这一体系一般由金融系统和社会服务系统来共同搭建,每个人和每个企业都拥有完整的诚信记录,当然,调取和使用这份记录需要 向银行付费。马云看到了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对诚信度的重视,在中国金融诚信系统尚未完善的时候,自己搭建了一套评价体系,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加入“诚信通”的会员成交率是非会员的7倍,诚信开始成为阿里巴巴的一块创收来源。

2003年,为了解决淘宝网交易的支付问题,马云又创造性地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与美国成熟的电子支付工具Paypal所不同的是,“支付宝”实际上是让阿里巴巴承担了第三方担保的责任。“支付宝”的流程设计极为精准地契合了中国诚信尚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买家下单后付款,但是钱并没有直接付给卖家,而是先由支付宝来暂为保管;卖家发货后,提交发货单号给支付宝后台,经过3~5天的物流配送时间,买家收到货物后点击确认付款,支付宝才会把货款付给卖家。但是,大多数买家收货后并没有习惯再上网去确认付款,支付宝规定,从发货日算起,若15天(最初是7天)内买家没有确认,支付宝将自动付款给卖家。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交易货款会在支付宝账户上停留7~15天的时间。保守估计,现在这笔日常的沉淀资金高达800亿~1000亿元,就像任红霞所形容的那样,这就像一个永远不会枯竭的蓄水池,前面的货款划走了,后面的新货款又会涌进来,卖家必须准备两三倍的日常资金才能正常运转。

“支付宝”由此成为阿里巴巴最大的现金牛,虽然阿里巴巴一直对外声称没有动用这笔巨额资金,但因为支付宝并不在此次上市部分内,其资金使用情况一直是个谜。但是,面对这么一笔巨款,阿里巴巴也一直在探索如何使用。2008年,马云针对资金周转困难的淘宝小卖家推出了账单抵押贷款业务,任红霞曾经是其用户。她的应收账款大概有40万元押在支付宝里,根据阿里巴巴的政策,支付宝可以贷款30万元给她,每天收取万分之五的利息。但是,这样的贷款风险很小,因为此后每有一笔自动划款,支付宝就可以直接把货款转到自己账户上,形成呆坏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也是任红霞感到有些不公平的地方:“明明是我自己的钱,只是借他的地方放一放,要自己用一下,还要支付利息。”

抵押贷款的业务并没有太大起色。2013年,支付宝联合天弘基金推出了一款名为余额宝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已经突破了4000亿元的规模,注册用户1.24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币基金。支付宝官方工作人员出来多次澄清说,余额宝并不是利用支付宝的沉淀资金,而是由用户的储蓄来购买货币基金投资,但这一模式仍然激起了市场对支付宝启动沉淀资金的想象。马云在很多年前就提出电子商务将分为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个阶段。眼下看,阿里巴巴完成了信息流,正在向着资金流和物流两个方向布局。值得注意的是,眼下,这两块业务并没有装入阿里巴巴上市的盘子里。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再长远一点就会看到,即便将来阿里巴巴解决了资金流和物流的问题,其真正的志向也不局限于此。在阿里巴巴的招股说明书中,阿里云的数据很不起眼,其包括弹性云端运算、数据库服务和大型计算服务等,2013年1~9月,收入达到了5.6亿元人民币,只占总收入的1.4%。但是,要解决未来的资金流和物流瓶颈,阿里巴巴赖以依靠的基础就是其海量数据,这是阿里未来帝国的富矿所在。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搜索男鞋的经历吗?钻石广告位的匹配只是最简单的大数据应用,而诸如此类隐而不彰的大数据营销未来将会深入到电子商务的每个环节。

马云一直宣称自己永远不会做物流,要把物流交给第三方,但是,当淘宝和天猫每年产生50亿个包裹的时候,第三方物流遇到了致命的效率问题,他们很难预测在什么时间段在哪条路线上发生拥堵。2013年5月,阿里巴巴与银泰百货、顺丰、三通一达快递公司等共同出资,成立“菜鸟网络”。按照马云的设想,未来5~8年内,菜鸟网络将投资1000亿元,重点建设覆盖全国的物流骨干仓储网络,依托阿里巴巴交易平台的大数据,实现未来物流智能化改造。是的,未来阿里巴巴很可能仍然没有一个快递员,但是每一个快递员手上使用的终端数据很有可能全部来自阿里巴巴云计算。马云不做物流,他做的是物流的超级供应商和大脑。

下载得寸进尺是一种赚钱规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得寸进尺是一种赚钱规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享是一种快乐

    分享,是一种善举,学会了它,就学会了生活;分享,是一种思想,思考的同时,也就体会到了快乐。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

    分享是一种快乐

    分享是一种快乐 金华市 育才小学金珉瑞 小时候,妈妈总是缠着我,叫我背一些古怪的话:“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来生活”。“分享是快乐的前......

    分享是一种成长

    分享是一种成长 小时候,常听妹妹喊:“姐姐,你有一只青苹果,我有一只红苹果,各人切一半,我们不就可以尝到两种滋味了吗?”那时,我并没有在意妹妹这句漫不经心的话,更不能领会其中内涵......

    分享是一种幸福

    【导读】分享是善良的一种品质,懂得分享,学会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吃亏是福的智慧,也是一种懂得取舍的超然境界,更是一种懂得淡定的情怀。学会且懂得与人分享真的是一种幸福。很......

    我读《父母规》心得:生养孩子是一种责任

    我读《父母规》心得:生养孩子是一种责任 之前,总以为做父母有何难?既然生了孩子,就负责把孩子“养”大了事。现在读了《父母规》我才明白,哪有那么简单„„ 读了《父母规》,使我明......

    学习屈臣氏是怎样赚钱的

    学习屈臣氏是怎样赚钱的屈臣氏化妆品是怎么赚钱的?如何加盟屈臣氏?想要加盟屈臣氏的条件有那些?谁是屈臣氏的董事长?此文主要是日化行业销售经营高手写就,以十分特别大观点揭露了......

    感恩是一种美德

    《感恩是一种美德》 漕河镇第一小学教师:史培 学习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亲情、师情、友情、爱国情,感悟这些纯洁情感的无私和伟大。 2.懂得恩情无时不有,感恩无处不在,生活中要有一......

    选举是一种文化

    选举是一种文化 ------------------------- 编辑整理: http://www.xiexiebang.com 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宜宾都市网新浪 日本又要面临选举,这对日本人来说也许是家常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