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发展工业园区的思考
对发展工业园区的思考
周国清
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是经济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如何加快园区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产业、机制、招商、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紧密的产业群
1、搞好产业定位。产业定位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园区发展的方向、前景,一个好的产业定位能吸引各相关的企业入园,达到发展一批产业、兴一方经济的目的。在确定产业定位前,一定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搞好与现有经济的配套,而不能脱离现有经济现状另搞一套,形成游离于“本土经济”的“飞地经济”。园区的产业定位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要长期坚持下去。对于我区的工业园的产业定位,从目前来看,辖区有相当多的机械工业类企业如三钢、三重机、三明机床公司、三明齿轮箱公司等,因而产业定位在发展机械工业是切合实际的,当前的关键是进入“一园四区”的项目都要围绕这一产业定位来做,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促进园区的快速发展。
2、搞好产业配套。一是要注意引进相关联的企业,不能单纯引进同类企业集聚到园区,产生内部互相竞争、互相压价、自相残杀的情况,破坏园区有序竞争,导致资源的浪费。二是要发挥已有优势,比如,省里已经作出建设东南沿海重要汽车制造基地的部署,我们就是要根据省里提供的配套产品目录,研究培育汽车零部件产业,因为我区有相当多的机械加工企业,我们有这一方面的优势,所以要抓住机遇,认真研究、鼓励企业发展配套产品,在全省新一轮产业调整中找准我们的位置。三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如我区可出台有关与机械工业类相配套的项目激励政策,引导上下游企业、协作及分工完善的企业入园投资,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四是要促进入园企业的合作,通过网络结构、区域集聚等方式,建设工业园区各企业信息共享、技术互学、创新互动的机制,搞好工业园区内各企业的分工协作,拉长产业链,降低入园企业的配套成本,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3、搞好技术协作。一是搞好现有企业的技术协作。企业间的技术协作可以是信息共享,也可由一企业研发出新技术后交由与其相配套的企业生产,配套企业获得技术使用权,并向研发企业免费供应与技术价值相同等价额的配套产品,这样做不仅可节省技术研发成本、减少现金支付,也可增强企业间的协作程度。二是在现有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搞好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协作、合作,企业为科研院校提供研究条件,支付一定的报酬,科研院校为企业培训技术人才,研发出来的技术归双方共有或依据其协议确定权利归属,从而实现产、学、研“三赢”。三是鼓励科研院校在工业园内设立技术研发基地、教学基地、培训基地,给予用地、收费、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这种方式既可以为入园企业培训员工提供便利,也可以使研发出来的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二、灵活的机制
1、市场化的土地开发机制。一是“易地开发”,向客商提供生地,由他们自行开发建设,自行交付各种国家规定的有关费用、补偿费用,政府不出资,开发出来的土地无偿归企业使用,政府则从企业上缴的税收中形成区级实得财力部分按一定年限给予返还,作为支付开发费的补偿。二是委托开发。将一片生地委托给具有较强实力的投资商进行开发,开发费用包括上缴的税费等由投资商支付,开发完成后,政府无偿向投资商交付与其投资额相同价额的熟地,其余土地以挂牌或竞拍方式转让。三是“土地作价投资”。允许土地权属人将土地作价作为股份投入到园区建设中,不收取补偿费用,由政府支付上缴有关税费、投资开发费用,土地权属人按股份参与入驻这一片土地企业所产生的地方实得财力分成。四是“土地租赁”。允许客商向具备成片开发条件的各个分散的土地权属人租赁土地或由政府租赁土地,客商或政府向土地权属人支付租赁费用,从而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发权,这种方式可减少征用土地的压力,便于办理用地手续,也可使土地权属人获得稳定的收益。五是返回用地。由政府向土地权属人征用土地进行开发,在完成好基础设施建设后,返回给权属人相当于生地价值的熟地,由土地权属人自行投资办企业或引入客商投资兴业,所产生收益包括地方实得财力一并归土地权属人,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征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纠纷,有利于办理用地手续,同时也可为失去土地的权属人提供稳定的保障。
2、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一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是我区的民间资本非常丰富,居民储蓄存款达100多亿元,激活民间资本大有文章可做;第二是辖区大中型企业的资本力量较强,发挥他们的的资本优势,可以筹集到相当多的资金;第三是吸引台、港、澳、侨、外资本到园区投资建设;第四是使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解决好投资硬环境“不硬”的问题。二是投资领域的多元化。在园区建设中,只要有利于提高园区整体素质的项目、事情,都可放手让投资者来做,全方位开放投资领域,包括水、电、路、环保设施、信息设施等。三是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允许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可采取BOT形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将瑞云新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投资对象,鼓励投资者对公司进行增资、入股,参与公司的主营业务。
3、适度的项目准入机制。有没有好的项目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园区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园区引进项目时,要坚持合理适当的门槛,使有能力的企业、项目能正常跨过这个门槛,而不符合入园条件的被排除在外,从而形成优胜劣汰、你追我赶的局面,使园区呈现欣欣向荣的良好氛围。坚持适度的项目准入机制,要把握好项目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把园区建设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引进的项目必须是投资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资源消耗较低、环境污染较少的新型工业项目,坚决禁止对环境产生重大污染、产品工艺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的项目入园;要顾及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考虑今后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不能遍地开花、一哄而起、大中小齐上阵,要确保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供入园企业做大规模之需。
三、多样的招商引资
1、打工招商。就是政府与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联系,派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干部到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边打工、边学习、边招商,在跟班学习期间,保留干部的工资、身份等不变,允许干部享受发达工业园提供的待遇,同时要求干部在跟班学习过程中多宣传我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我区投资兴业。这样做,一方面宣传了我区的良好形象,扩大了我区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锻炼了干部,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本领,同时也可引来项目,加速园区发展。
2、对外招商。采取“走出去”方式,积极参与各类招商活动,如福州国际招商月、厦门“9.8”贸洽会以及各地举办的专题招商会等。派出专业小分队常驻发达地区、客商密集区招商,并给予一定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依托驻外地办事处招商,加强与驻地政府、企业的联系、沟通,搞好项目推介,吸引驻地的客商到我区投资。
3、对内招商。为已经在我区入园投资的客商搞好服务,帮助其获得生意上的成功,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来吸引外地投资者,带动其上游产品的供应商及其下游产品的承接商来投资,他们的成功,比我们自己的宣传更有效。挖掘现有企业的潜力,研究比较优势,搞好与现有企业上下游产品相衔接的项目开发,实现新的投资。鼓励现有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进行技改、增资,做大做强现有企业。
4、商会招商。我市已经成立了涉及餐饮、工业、商业等各个方面的行业协会、同业公会,成立了温州、长乐、福清、南安等商会,这些行业组织具有联络面广、信息灵敏的优势。我们要依托这些行业组织,发挥他们的优势,搞好与他们的合作,通过他们动员会员扩大投资;通过他们加强与外地商会的联系,获得信息,引进项目。
四、优质的服务
1、宽松,这是对服务体制提出的要求。营造宽松的服务环境,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亲商、扶商、富商、安商”的思想,对符合入园条件的企业、项目,要尊重企业家的创造精神,不允许随意说“不”,并贯彻到园区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让客商放手发展。要实行“封闭式管理”,从严约束和规范部门行为,发挥人大、政协、效能、监察的作用,坚决遏止“吃、拿、卡、要”等行为;对企业的检查、收费,实行联合检查、联合收费,一年一次,除经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外,严禁部门以任何理由对企业任何形式的检查、收费,减少外来干扰,为业主腾出更多的时间、集中更多的精力发展生产。
2、方便,这是对服务理念提出的要求。既然是服务,就要方便,不要让业主感受到政府的管理、服务
是在找麻烦。基本的就是由园区提供从项目立项、审批、登记、发证、增资等全托式、“保姆式”服务,代办项目建设所需全部手续,避免企业最“犯怵”的事情:花太多的时间在多个部门间来回“打交道”。同时,要确定相对固定的联络员与企业保持联系,定期征询企业的意见,及时帮助企业提供服务、搞好协调、解决困难,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
3、高效,这是对服务质量提出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树立“便捷高效、文明周到、透明公开、廉洁勤政”的服务宗旨,打破业务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界限,推行并联审批制度,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审批程序,加快项目审批速度,推进项目实施建设步伐,尽快使入园项目落地生根,早投产、早收益。
4、负担轻,这是对服务成本提出的要求。它要求我们要认真执行上级以及我们自己出台的加快园区发展、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落实,兑现政策,严格管理。实行轻税、轻费政策,对于必须上缴国家、省规定的收费项目取其下限收取,对于收费项目能不出台的则不出台、能取消的则坚决取消、必须收的尽量少收;对于不违反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的,能优惠的优惠,能返还的给予一定年限的返还,不能返还的给予技改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提供优惠的地价、畅通的信息、便捷的运输,降低要素成本。通过以上方法,降低投资者的经营成本,增强效益的预期。
作者单位:中共梅列区委办公室
第二篇:对发展乡镇工业园区的几点思考
对发展乡镇工业园区的几点思考
摘 要:发展乡镇工业园区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影响,目前我国发展乡镇工业园区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
关键词:乡镇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一、发展乡镇工业园区的作用
乡镇工业园区是乡镇级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集聚各种生产要素,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新形势,举办的、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功效齐全、配套服务体系的工业制造生产区域。
普及与推广乡镇工业园区是现阶段乡镇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人类社会经济建设的历史表明,在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工业经济发展大多属于粗放无序状态,企业规模小、布局散、技术含量低的现象尤为突出。附着工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产业分工逐渐细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成为工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受客观经济规律驱动,以园区为布局特征的集约化发展模式,逐步开始取代“散兵游勇”式的传统发展模式。这是因为生产要素向工业园区聚集后,提高了工业园区的集中度,可以有效克服过去那种发展乡镇企业“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可以促进集约经营,实现道路、供水、供电和环保等基础设施以及质量检验方面的资源共享,也可以实现营销网络、物质配送、教育培训、投资咨询、技术开发等中介服务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还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营造企业文化,使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近年来,广东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证明,乡镇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符合企业群簇的优势,而且是大有可为的。乡镇工业园区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载体,具有良好的辐射、示范和带动功能是促进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器。
1、发展乡镇工业园区是乡镇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选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乡镇企业大部分的产品尚处于中低档次。随着国际竞争的的加剧,乡镇企业所从事的传统产业将面临着多重挤压。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资本、技术等优势在中高档次产品领域将对其企业和产品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以加快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品规模为基础,加快发展有一定产业特色和竞争力的乡镇企业工业园区,通过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的“小企业、大集群”方式参与国际竞争,是乡镇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最现实选择。
2、发展乡镇工业因区是乡镇提升工业生产水平的重要举措。乡镇政府通过对入园企业在土地价格、融资、费税减免、基础设施、生产服务等方面制定一系列较优惠的政策措施,将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为乡镇企业产品、技术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乡镇工业园区可以在专业分工与协作方面创造更为有利的硬性条件,为乡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另外,有些工业园区基本上是在原有乡镇企业基础上,围绕乡镇本身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空间上一般实行就近布局,从而促进了特色产业的集中,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产业化程度。随着乡镇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乡镇工业经济总量会得到迅速扩张,工业化程度也会显著提高。
3、发展乡镇工业园区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偏远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是将分散农民集中到小城镇的过程,也是重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乡镇经济竞争力的过程,因此。建设乡镇工业园区无疑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途径。这突出表现在:发展乡镇工业园区把星星点点布局的乡镇工业企业集中起来,相应地吸纳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有利于改变过去乡镇工业离土
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落后状况;通过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推动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得乡镇的金融、信息、人才、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市场得到进一步培育,从而大大增强小城镇吸纳分散农村人口的能力;把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有利于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小城市化的双重目标。
4、发展乡镇工业因区有利于降低乡镇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产品成本中用于直接加工产品方面的成本也会相对进步减少,而用于与公共设施等资源的消费和环保治污费用会快速增加。通过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把分散在农村和混杂在居住、商业区的工业企业迁出并集中在园区,既有利于节约土地使用费,也为乡镇的工农业生产、商品、居住等重新进行合理布局创造了条件。其次,在园区内通过对污染进行集中监管和治理,也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分散在各地、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所带来的污染难治理问题;再次,发展乡镇工业园区还有利于降低水、电运送费,降低消防、道路等投入的费用。
二、发展乡镇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影响,我国发展乡镇工业园区在实践上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分析。
1、认识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安于现状。除了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和省以及内地省会城市对工业园区有所了解和已付诸实践外,绝大多数农村,特别是偏远乡村对工业园区一无所知,更不了解发展乡镇工业园区有现实的、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发展乡镇工业园区对环保和节约社会成本、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认识不清。其次是认为不可能推广乡镇工业园区。在已有的工业园区建设中,往往是国家和省级、市、县级政府投资和牵头,并常常同科技含量、专业化、产业化和集聚性、增长性等联系在一起,而乡镇工业园区不可能具备或达到那些标准:再次是把工业园区与开发区混为一谈,从而增加了建设乡镇工业园区的畏难情绪。开发区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索,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划出一定土地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工业园区是指国家或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自身经济发展要求,通过行政、市场等手段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使之成为功能布局优化、服务体系完善的工业企业集聚区。开发区的关键是实施特殊政策而达到特殊目的,而工业园区的关键是形成工业企业集聚,节约由公共服务形成的社会成本和绿色生产成本。四是只重眼前利益。发展乡镇工业园区除需要大量的投资外,还要对原有乡镇企业进行搬迁,从而意味着在相同收入的条件下企业利润会暂时降低,因此,许多乡镇不愿建,现有企业也不愿搬。
2、规划问题。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建设乡镇工业园区方面是一片空白,而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在建设乡镇工业园区方面率先作了大量的尝试和实践。2004年8月,广东省政府颁布了“发展乡镇工业园区,促进经济发展”的文件。从近几年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状况来看,存在主要问题有:①规划紊乱、论证不足。广东有些管理区、村同时建设几个工业园区,不少半途而废;有些乡镇工业园区入园企业不足半,供大于求,形成资源浪费。②布局分散。由于行政区域上的分割,工业园区布局一般以镇为单位单独规划,自行开发,结果导致资金有限下的投资分散,使园区普遍缺乏建设资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服务体系不得完善,企业无法入驻,造成土地资源闲置浪费。③产业分工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在广东中小城市和上海郊区大多数乡镇工业园区,特色产业不明显,没有明确的产业导向,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在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上分工不明显,出现了部分园区产业趋同化的局面。④规划变化频繁。部分乡镇工业园区规划变动多,往往换一届政府就调整一次规划。既盲目调整。也不停地延长建设周期。⑤刮风式的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一拥而上,一拥而下,同时,与大型开发区和省、市、县开发区争地盘、争市场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3、立法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工业园区的法规设立是欠到位的,而建设乡镇工业园区方面的立法更是一片空白。由于缺少乡镇工业园区设立的审批、规划、用地、乡镇工业园区吸收外资实施的优惠、规划变更审批制度、企业的入园制度以及入园各项收费标准及其使用制度,导致一系列问题,如乡镇建立工业园区杂乱无章、随意性强;规划欠保证,且朝令夕改;引进外资方面互相攀低、形成恶性竞争;土地乱圈乱占,导致闲置浪费;资金缺乏导致设施不全,形成无法使用的残缺园区;由于收费不合理有企无园驻,有园无企来等等。
4、资金和人才问题。就乡镇一级地方政府的现状而言,财政不景气的乡镇不在少数,乡镇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面临着严重资金缺口。在现有的工业园区中由于资金困难已经使很多乡镇工业园区名存实亡,至少是衰败,这样的工业园区对乡镇经济的积极作用已微乎其微。另外,人是社会生产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乡镇工业园区在不断地建设中虽然周围环境与过去相比有较大的改善,但乡镇毕竟是乡镇,其基础设施、人文氛围、生活质量等状况无法与城市相抗衡,乡镇与城市的差别无法在短期内消失,一般而言,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更偏好城市,即使在强大的就业压力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迫使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无奈之下选择了在乡镇工业因区就业,但乡镇工业园区只是他们的跳板,一旦有更好的目标,跳槽的概率很大。吸引不到人才和留不住人才是乡镇工业园区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
三、发展乡镇工业园区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使发展乡镇工业园区走出困境,真正发挥应有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首先,制造“企业须入园”的舆论导向。发展乡镇工业园区对降低产品生产的公共成本、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也是节约稀缺的土地资源、治理工业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对此,在全社会要进行广泛、持久地宣传教育;其次,加强理论性指导,对乡镇工业园区的概念、涵义要进行研究、讨论。做出科学的界定。对其园区规划、功能等要进行严谨的理论探索,要分不同的经济发展状态、层次和区域对推广乡镇工业园区进行调研,从而向决策机关提供政策、法规和工业园区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累经验以指导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工作。再次,制定政策:①制定鼓励乡镇工业企业入园的政策。对零散分布的老企业要征收房产税、土地占用税、耕地使用税,细化污染衡量标准和坚持其治污要求,对入园的老企业则可以免征或少征有关税费。②对新办的企业坚决要求入团经营,禁止星星点点地划给土地。③把建设乡镇工业园区纳入乡镇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考核。要设计一系列指标,如工业企业入园的入驻率,企业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率,园区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税率,园区服务体系完备程度等等。
2、解决资金困难问题。按市场经济规律形成多渠道的筹资格局。①出台相应的政策,允许使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筹资建设乡镇工业园区;②要深入研究工业园区建设融资的有关问题。人行及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工业园区金融信贷服务体系的新思路以适时出台扶持园区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园区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满足工业园区发展的资金需要。③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工业园区和园内企业的沟通,进一步推动银企合作,并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允许入园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担保和联合担保;④政府可以采取财政贴息方式,补贴那些投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的企业,也可以对投资环保和高薪技术、高科技产业的企业实行贴息。
3、乡镇工业园区建设要立足规划先行。乡镇工业园区是乡镇工业围绕可持续发展布局调整和聚集的载体,其总体规划要在上级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与土地利用、交通环保、消防治安、自然资源开发使用等规划配套起来,立足于规划先行,注重与长期、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有机结合,做到长规划、短安排。①明确具体园区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和方向、可接纳的工业门类,规定各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指标、绿化指标和
污染控制要求,完善与配套基础设施和环保措施,尽量形成“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圆圈形”产业链,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资源,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效益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构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人居环境;②要立足于建设资金的动态平衡、整体平衡和长期平衡,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切合实际地搞好园区的配套建设;③对入园企业的单位土地投资密度、投入产出率和上交税收等,都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凡是工业园区的设立,乡镇都要会同当地规划部门,委托专业机构,认真做好规划,并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专家论证,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各乡镇对已征用而尚未开发的土地,要督促有关单位抓紧开发建设;对没有能力开发或不准备开发的土地要将其收回,以便盘活土地资源;对征用后不开发、用作抵押的,要妥善处理,防止土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征作他用”等问题的出现。
4、加强组织领导。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要依法加强对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指导;要明确发展乡镇工业园区并不等于是每个乡镇都要建立一个工业园区。对于现有乡镇企业工业基础好的乡镇或中心镇以及资力雄厚的乡镇可考虑设立乡镇工业园区。申报申批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和权限的规定依法办理。要进一步改进引资方法,注意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招商,避免在优惠政策上过度竞争,应当降低招商引资的成本,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益。帮助和支持产品优势明显的工业园区建设和完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推动工业因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应树立经营与服务相结合的理念,采取政府扶持、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起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强行推动相结合的工业园区发展机制。
5、以立足本地、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为方针。积极提升核心竞争力。引导入团企业要结合工业园区特色,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先进适用的设备和技术,强化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来改造、提高现有产品、产品结构和产业;积极与同类行业、国内外先进企业、著名品牌企业等以中外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合作。园区主管部门要鼓励引导入园企业立足当地、瞄准国内、国际市场,进行更高层次的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中外合资、合作以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行业、地区或工业园区应建立工业技术开发服务中心,重点加强对已成为特色行业、园区发展“瓶颈”的关键技术和关系到最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提升能力的重要技术的开发应用,并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提供服务和指导。各级政府企业应加强对技术开发应用的投入比重,并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力开发企业特有的先进技术和新产品,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6、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政府要利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良机,结合各种特色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两者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特别是要建立一批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设置与方向重点上要为特色工业发展考虑,使其成为培养特色工业中高级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职业高中或中专等应用性教育仍应加快发展,为乡镇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技术创新创造人才条件;加大、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还可以设立技术管理培训中心,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在职职工特别是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的定期培训工作,以增强乡镇工业园区的后劲,使乡镇工业园区立得住、站得稳、做得大。总之,乡镇工业园区是农村经济提升的抓手和希望,应予以精心打造。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乡每镇都要有自己的工业园区。要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按需发展的要求,既追求数量,又要制作精品,要集中力量解决好在发展推广乡镇工业园区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乡镇工业园区朝着更高的目标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考
XX市经济委员会课题组
工业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经济合作区等)是实现产业集聚、培育产业特色、强化要素集约利用的重要平台。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有利于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和政府服务成本,有利于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因此,我们应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并将其作为“十一五”期间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一、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对发展工业园区的认识逐步深化,市县两级都采取积极措施,园区建设投入逐步加大,招商力度逐步加强,投资环境逐步优化,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工业园区13个,其中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各县(市、区)工业集中发展区11个。规划面积109.17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2.28平方公里。截至2005年底,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13.09亿元,招商引资17.5亿元,工业园区内共有工业企业649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2户,实现工业增加值46.52亿元,占全市工业的28.34%;实现销售收入153.7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31.72%;实现利税总额23.55亿元、利润总额12.19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28.69%、25.54%;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6880万美元,占全市工业的30.03%。
目前,工业园区已成为了市县两级新的经济增长点。XX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诚信招商、服务留商、工业立区”,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全省工业强省会议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工业园区”称号。旌阳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坚持“盘活存量,增加新量,壮大总量”的思路,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没有高能耗项目,没有三类污染企业,2005年,园区内24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5.72亿元、销售收入21.72亿元、利润1.34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的56.29%、49.36%、65.06%。中江县将凯江河以西确定为工业集中发展区,按一、二、三类工业区布局,纳入中江县城市总体规划,截止2006年6月底,入驻企业30户,已投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今年1—6月,完成工业增加值1.66亿元、销售收入5亿元、利润总额1665万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39%、39.2%、40.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罗江台资工业集中区截止2005年底累计引进企业86户,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广汉、什邡、绵竹加强工业园区的组织领导,工业园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我市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差距和问题
尽管我市工业园区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成都等先进地区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发展不快。我市工业园区总体规模不大,发展较为缓慢。目前,我市仅有一个工业增加值上10亿元的园区,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建成面积以及园区实现增加值等指标远远低于成都市。成都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面积24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88.88平方公里。2005年,园区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4.37亿元,增长36.6%,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12.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6.2%;全市有6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增长速度超过50%,工业增加值上10亿元的园区4个,上20亿元的园区4个,上30亿元、40亿元、50亿元的园区各1个。
——招商不多。我市2005年工业园区招商引资17.5亿元,占全市的35%。而成都工业园区去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84亿元,占全市的74.49%。今年1—5月,成都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又新签约企业310户,实际到位资金61.4亿元。
——投资不大。我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仅有13.09亿元,基建速度慢,不配套,影响了企业入驻。而成都工业集中发展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8.8亿元,仅2005年就投入了39.64亿元,是2004年的1.6倍,今年计划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6.5亿元,比上年增长40%。
——特色不明显。总体来看,我市工业园区普遍没有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产业集中度不高,每个园区进驻的企业涉及较多的行业。而成都通过统一规划,各园区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通过学习成都市发展工业园区的做法和经验,我们认为,我市在发展工业园区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县两级没有建立统一的机构,有的工业集中发展区由政府派出机构管理,有的由招商局代管,有的由建设局管理,有的由经济局协助管理,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而成都市成立了由市级13个部门组成的“成都市工业布局和开发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并在市经委设立工业园区处,各区(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作为上下沟通联系的平台,形成统一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是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我市还没有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对各县(市、区)园区的产业重点、发展目标和规划建设进行定位和规范,导致布局上存在“散、小、乱”的现象。而成都市政府统一规划了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把全市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实现集中发展,明确了各园区的主要发展方向,对分阶段的目标及确保目标实现的政策措施均作了明确规定;同时成都市经委介入县区政府同各入驻企业的谈判,签署三方协议,平衡各区谈判条件,防止恶性竞争。
三是缺乏激励政策。我市没有制定统一的鼓励和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工业园区发展的放权让利政策不够,对工业园区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成都市出台了15个配套文件,有土地保障政策、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工业集中发展区内企业技术进步政策、鼓励中心城区与其他区(市)县联办集中发展区的政策等;各区(市)县也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2005年成都市级将2.5亿元工业资金打捆拨付给各区(市、县),缓解了区(市、县)的资金压力。
四是缺乏工作的协调力度。我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普遍存在征地难、拆迁难、用地难等问题;许多园区供电、供水、供气、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部分工业集中发展区污染比较严重;有的企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因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未到位而影响工期和项目投产时间。成都由市政府出面,市经委牵头,采取多种方式协调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土地质押等方式,争取到开行49亿元的“软贷款”,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缺乏灵活的运作机制。我市的园区建设完全依靠政府为主体的运作模式,缺乏市场运作和建设模式的多样化,导致投资力度不大,园区建设发展缓慢。成都的园区建设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蛟龙模式”的工业港,是由企业办园区建厂房,入驻企业采取租赁厂房形式入驻园区,减轻了入驻企业厂房、土地、固定资产投资的负担和风险,目前,成都市已在1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推广了“蛟龙模式”;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化,由政府控股的企业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不与入驻企业发生经济往来;郫县借鉴经营城市的思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资源换取资金的做法,筹集民间资金3.6亿元,用于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用地地价补贴,创造了郫县成都现代工业港发展速度。
三、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市工业发展与成都等先进地区的最大差距在工业园区发展上。全省工业强省会议召开后,省内各市州都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主要抓手。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成都21个园区中将建设12个百亿园区,乐山将建设4个百亿园区,绵阳将建设3个百亿园区,而我市目前仅规划了2个百亿园区和2个上50亿园区。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我市工业园区的整体水平,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强市战略的重中之重来抓。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实行工业园区发展专项目标管理考核。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发展工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落实1名党政领导专门负责该项工作,加强组织协调,不断探索工业园区建设和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的新途径,解决新问题。二是落实责任。把发展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土地、环保等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人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抓好工业园区发展工作。三是把工业园区发展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研究制定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考核及管理办法,纳入市委、市政府的专项目标管理。
2、科学规划,落实纲要,促进工业园区合理布局。一是搞好规划。尽快制定《XX市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做到工业园区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一致”。建立工业用地滚动储备制度,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确保不低于30%建设用地用于工业集中区,切实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用地;全市供地计划要提高工业用地的比例,保证工业项目及时用地。依据我市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适度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要求,把工业园区的发展与XX“一中心三片区”的区域发展战略相统一,大力整合全市工业园区,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二是落实好《纲要》。各县(市、区)要根据《纲要》总体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区域规划和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每个县(市、区)都要打造出至少1个有较高水平和产出能力的工业集中区,每个园区着力抓好2—3个主导产业。相关部门要将道路、电力、天然气、物流等各项发展规划纳入一并编制。三是集约使用土地,实施分期滚动开发计划。提高工业用地比重,将指标集中用于工业园区。根据《纲要》,制定《XX市工业园区项目用地投资定额标准》,对各工业园区每年下达用地指标,达不到投资强度的,应压缩用地规模,或禁止用地。
3、加快建设,落实政策,大幅度提高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据总体规划,加快实施以基础设施、配套功能、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园区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性投入,用于工业园区发展的财政资金要集中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资园区建设和园区项目。二是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和工业用地调节资金。提高园区内企业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县(市、区)留成比例,并将工业园区上缴的土地出让金,全部用于工业园区土地储备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重点项目建设。三是运用市场化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如利用投融资平台、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吸引社会资金和专业公司参与建设等方式,广泛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包片开发、自我招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标准厂房出租方式供应土地(厂房),降低工业项目进入成本。
4、加强服务,落实措施,加快工业企业和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一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办事环节。对进入工业园区的所有企业,园区管委会提供审批“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实施服务时限承诺制,并免收相关费用。二是今后各项工业发展优惠政策要优先支持园区内企业,项目用地、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贷款贴息和资金补贴、融资担保、能源供应等各方面政策,要全方位对园区内企业优先予以支持。三是各地工业发展新上工业项目和企业搬迁改造原则上全部向园区集中。各县(市、区)所属小集镇建设用地,按原集镇建设规划属工业用地的,在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经所在县(市、区)政府批准,可以进行等面积同用途置换,以促进工业的集中发展。各县(市、区)引进、搬迁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项目,在考核指标上按比例计入相关县(市、区)。各县(市、区)也要采取经济指标按比分成的方式,积极探索“飞地工业”、“飞地园区”等多种途径,调动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对于该进而不进工业集中发展区的项目,采取“七不”措施进行调控,做到“规划不审批、立项不审批、报建不审批、环评不通过、土地不提供、电力不保证、资金不支持”;对过去布局尚存续的零星工业点,按照“承认现状、控制规模、限制发展、逐步调整”的原则,加以引导调整。
第四篇:关于加快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全市县域工业 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做好“园区、城区、景区”三篇文章思路指引下,各县工业园区如沐春风,竞相发展。2012年底,全市以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区为主体的13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1237.75亿元,工业产值在全市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70%以上,已经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我市工业园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不科学、定位不准确、功能不完善、管理体制不能充分调动生产要素,招商模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等。笔者长期就职于工业园区管理部门,根据自身工作体会,结合实际并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现就我市工业园区的发展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把握园区发展规划。成熟工业园区发展最主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制定高标准的园区规划,并严格组织实施,绝不可因领导人事变更而随意更改规划。规划尚未经过专业评审的园区,要尽快实施规划评审工作;规划不完善的园区,应聘请专家进行论证,修改并提升规划水平。工业园区要以高水平的规划引领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中,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突显主导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招商引资中,坚决摒弃因“找米下锅”而饥不择食,随意招引与主导产业
县中小局审核,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同时,各县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国税、地税、环保、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园区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在管委会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办理园区企业的有关手续,逐步实现园区管理“一厅式”办公。
(三)、完善园区内部管理机构。在园区管委会下设“一室三部”,即:综合办公室、招商引资部、规划建设部、企业服务部(均为副科级建制),各设主任(部长)1名。采取“内调、外聘、交叉、挂职”等办法从全县干部中抽调工作人员,充实园区工作力量。
(四)、建立园区工作人员奖惩机制。对按时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和新增企业任务的园区工作人员发放双倍的津补贴;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园区,工作人员津补贴减半发放。对在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干部,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优先提拔使用,激励园区工作人员的干事创业激情。
三、完善园区基础设施。
(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各县财政每年安排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完善工业园区道路、电力、燃气、通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园区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集中供热项目。
(二)、完善园区生活服务设施。加强园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园区内职工公交、幼教、食宿、购物、娱乐
方便的服务,努力在园区营造“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园区信息化建设。积极建设园区网络服务平台,以建设园区网站为基础,加强园区信息化建设,为园区招商引资、提高园区企业知名度、宣传园区企业产品、强化园区企业品牌等发挥重要作用。
(四)、重视园区企业人才培养。逐步完善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多渠道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政府埋单、企业用人”的“蓝领工程”,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选、表彰给予支持和补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互学”等方式加强企业人才培养。
(五)、充分兑现园区优惠政策。对入驻园区的企业除了享受县域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之外,同时享受“三免一议”的优惠政策,即免收费:新建各类企业三年内免收一切县属行政事业性收费;免等待:新建各类企业可先建设后补办手续,需办理的一切行政审批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协助办理,并限期办结;免检查:未经园区管委会审批,任何部门不得到园区内企业进行检查;一议:对园区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按“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办理,由投资者同政府协商单独签订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六)、提高园区企业法人的待遇。凡是在工业园区进行投资的企业法人经管委会审核后,对投资者及其聘用的县域
第五篇:关于加快腾格里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考
工业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培育产业特色、强化生产要素集约利用的重要平台。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一个地区要实现大发展必须狠抓工业,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而大力发展工业,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又必须强化工业园区的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集约使用土地,集中治理污染,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和政府服务成本,达到集聚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的目的。加快腾格里工业园区建设,既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我旗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助推器。为此,我们必须把加快腾格里工业园区发展,作为“十二五”期间实施工业强旗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突破口,给予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
一、腾格里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腾格里工业园区位于腾格里镇所在地——碱滩门,距宁夏中卫市20公里,距“中-宝”铁路迎水货运编组站10公里,距中卫市旅游支线机场15公里,交通优势比较明显。1999年,旗委、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碱滩门所具备的自然、区位、资源等优势,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规划建设了腾格里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园区。2009年2月,经盟委、行署批准,正式成立盟级重点工业园区——腾格里工业园区。目前已完成了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产业发展规划
1的审核论证和地价评估、区域环评审批等工作,为园区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腾格里工业园区主要以化工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规划区控
制面积83平方公里,近期规划建设面积12平方公里。目前,共入驻企业30户,其中化工企业21户,金属采选企业5户,旅游企业2户,其它企业2户。化工产业产值、增加值均占第二产业的95%以上,初步形成了以硫化碱、苯甲醚、硫代硫酸钠、硫化染料等产品为主的硝系,以二萘酚、吐氏酸、芥酸、6-硝基等产品为主的萘系,以二硝基苯、二黄酸、吗啉基二硫代等产品为主的苯系三大染料中间体化工产业链,还生产以邻苯二胺、氨基钠、硫代卡巴肼、三秦酮等为主的医药、农药中间体产品。
近年来,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2009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8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56亿元,完成销售产值5.7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652万元。2010年园区预计工业总产值达到11亿元,工业增加值将达到4.4亿元,销售产值达到9.35亿元。截止上半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4.7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18亿元,销售产值完成4.14亿元,实现利润980万元,上缴税收1938万元。总体看,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集聚产业生产要素的能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全旗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园区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入驻企业规模小,园区发展水平低
受地域位置、交通条件和建设资金等因素的限制,腾格里工
业园区发展的总体水平仍处于低层次的状态,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入驻企业规模不大,利税效益低,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经营范围以原料采选加工和生产工业中间体为主,科技含量高、能耗少、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数量少,资源型、高耗能产业仍占较大比重,虽然有些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但行业自身能耗基数较高,对周围生态环境仍存在较大影响。
(二)园区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健全
腾格里工业园区发展的早期,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园区的开发建设缺乏长远的总体规划,存在着“规划跟着建设走、建设跟着企业跑”的情况,开发建设档次比较低。特别是建园之初,由于偏重于造人气和政府投入启动资金规模较小等原因,致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配套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于企业发展要求,在环保治理设施、污水处理、道路的亮化、绿化等方面,欠账较多,电力供应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发展。
(三)服务功能不完善,园区“软环境”建设需加强
园区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不完善,项目协调难度
较大,部分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造成企业办事难,加大了项目建设运作成本,影响了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办事效益的提高。此外,随着入驻企业的逐步投产,园区综合配套服务滞后的现象逐步显现,住宿、休闲、娱乐、医疗、交通等服务功能不健全,产业工人不能安心就业,造成企业用工难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快园区发展的思路
(一)科学规划,增强园区产业聚集、孵化能力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先进规划理念,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金集聚、用地集约、环境友好”的要求,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资源和能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特色,以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功能区块、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科学编制和修订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二)发挥区位优势,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园区
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的生命线,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积极推进园区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重,由引进单个企业向引进整体产业转变,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引进上下游企业,促进相互配套,延伸产业链,聚集产业群。突出项目建设带动园区发展,以引进龙头企业、“旗舰”项目为重点,加大已签约项目的落实,近期重点推进庆华集团年产200吨碳化纤维创新型煤化工高新技术循环经济园和盾安集团20万吨高品质镁合金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形成特色产业园区。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向上争跑项目资金的力度,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改善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园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问题,规划实施“引气入园”、“引黄入园”和“引铁入园”工程,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厂,超前实施供暖、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线工程,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加快园区路网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的思维和办法,创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运作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支持业主单位以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实现多元化投入,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经营园区生产和后勤配套设施,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
(四)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园区“软环境”建设
完善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和腾格里镇党委、政府党政领导交叉任职体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财政、发改、国土、经济、税务、工商、质检等部门要选派业务能手入驻园区,简政放权,实行“一站式”办公,为企业提供从申请到建设、投产,高效优质的“一条龙”服务,做到行政审批进入中心无条件、审批无阻力、程序无障碍,努力营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投资发展软环境,全力打造效率园区。
(五)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园区配套功能
围绕园区发展,建设物流基地,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企业物流方案设计等综合物流服务,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加强金融服务,积极引进各类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典当行等金融机构。完善园区社会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医疗卫生、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社会服务事业,提高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满足企业工人生活、娱乐需求,为企业留住人才创造条件,使园区成为宜工、宜商、宜居、宜乐的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