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人大制度不应过于强调代表结构
完善人大制度不应过于强调代表结构
《学习时报》6月1日刊登钟丽娟的文章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已出现急剧分化,社会成员的角色、身份、地位出现不断调整和重组,在这种新形势下,再继续强调人大代表的结构已渐显局限性。
首先,如何确定代表身份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新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不仅工人、农民出现分化,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知识分子也已基本覆盖各行各业,难以再将其作为一个阶导。加之要考虑党派、民族、性别等诸多要素,导致代表身份的确定常常以分配代表名额时的需要为依据,这就使得代表名额的分配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其次,以代表结构来组建人大,其背后的理念是社会不同的群体要有各自的代表,出身哪个成分就代表哪个成分。工人的利益由工人的代表去表达,农民的利益由农民的代表去表达,这在逻辑上成立与否是存有疑问的。一个群体的话语权,是否非要这个群体的代表才能表达?其实二者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一位知识分子,却有可能是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实际上,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仅仅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象征着代表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却并不意味着代表能够真正地代表民意。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它所要求的代表需要具备足够的参政议政能力。
文章认为,淡化身份因素,强化责任义务,让优秀人物的智慧和才能在人大这个制度平台上得以充分的集中和利用,才应该是完善人大制度的重点之所在。
第二篇:如何完善人大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当前,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突出经济立法的重点,抓紧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法律。
在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执行难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贪赃枉法、执法犯法,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制度,增强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工作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支持和督促它们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做到:
①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
②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
③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使人大代表更好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④必须反对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制。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一系列制度构成,如人大代表的选举,代表制度,组成人员制度和委员会制度等,要真正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功能,就必须要在制度上健全人大。目前存在的诸多弊端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大代表的选举和代表的素质问题。
(1)人大代表的选举。我国的选举法规定,实行差额选举的比例是25%——50%;推荐代表候选人的单位有政党、团体和10人以上的代表联名。在实践中,选举法的这一规定在很多地方得不到落实,事实上只有政党提名,而没有团体和代表提名,提名的代表候选人比例远远不到25%,甚至不足10%的差额。
(2)代表的素质问题,即人大代表的专职化问题。目前我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人员较为复杂,有各级党政机关的要员,有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有为祖国添得荣誉的科学家、知识分子、体育健将,甚至还有“掏粪工人”——当然,这里没有看不起下层百姓的意思,只是人大代表如果不识字,不懂政治或对政治没有兴趣的话,就不是合格的代表。代表民意和表达利益要求是最为重要的政治范畴。因此,人大代表应该实行专职化,即人民代表至少应该是懂政治并对政治有兴趣的政治活动家。代表身份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荣誉,更重要的是一种政治责任。
(3)党与人大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好党与人大的关系,这是我国党政分开的关键所在。从政治原则和程序上说,党委的决定必须经过人大的法定程序,获得人大同意,变成国家意志,制定为法律,才能成为国家权力,才能对政府和全社会有约束力,同时,必须加强人大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使人大能够真正反映民意,代表民意,而不是标榜民主、为某些既定政策寻求合法性依据的橡皮图章。因此,必须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理顺党与人大的关系。篇二: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针对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下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立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职能。目前,我国生效的法律共231部,其中223部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的。这说明,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立法任务,立法速度之快为世界所罕见,堪称世界立法史上的奇迹。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成熟的标志。200多部法律的颁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人大作为立法机构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这项重大成果的来之不易,不仅在于立法的数量,更在于这些法律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是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大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在内容和作用上都不同于西方,我们不能用西方的法律体系来套中国的法律。外国法律体系中没有的法律,只要我们需要就及时制定;反之,外国法律体系中有的法律,如果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需要,我们就不搞。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由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组成的。有些事项,用法律来规范尚不具备条件,可先依法制定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法律,这是中国特色。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在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过程中,我们还充分运用伦理道德、习惯规则、行业自律、市场机制来调整社会关系,以便集中立法资源,更好地发挥法律的作用,这也是中国特色。
提高立法质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自觉追求,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内在要求,必须贯穿于立法工作的全过程。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要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对法律草案中专业性强、各方面意见分歧比较大的问题,要通过立法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深入研究论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使制定的法律更加切实可行,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适应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加以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建设日益重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的精神,全国人大在继续完善经济立法的同时,更加突出了立法为民的理念,着力加强社会领域、民生领域的立法,这意味着中国立法正以关注民生的视角,开始了由经济立法向社会立法、民生立法的重要转型。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抓紧制定在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及时修改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规定,督促有关方面尽快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法规,确保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加强权力的有效监督
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
监督权是我国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最高层次、最具权威、最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人民行使国家管理的权力、实现国家机构之间相互制约、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作的重要方面。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人大监督的实质,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从制度上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和司法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人大监督包括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等方面,内容非常丰富,任务相当繁重,是大有可为的。人大对“一 府两院”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既有监督,又有支持;既要依法监督,又不代行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人大依法搞好监督,有利于推动“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一府两院”依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有利于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人大监督与“一府两院”的工作,不是相互掣肘,不是唱“对台戏”,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的集中体现。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人大监督工作不断成熟,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监督渠道不断扩展,监督效果不断增强,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监督法将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监督法实施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部从我国国情出发、符合人大工作实际的好法律,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法,不断提高人大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尤其要把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经济工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监督,全面贯彻实施监督法,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按照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做好各项工作,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顺利完成。
权力必须在民主的监督下运行。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职权,确保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保障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才能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另外,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正确处理党和人大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党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要明确区分党的职能和人大职能的界限,党必须尊重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决议,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监督;
②加强组织建设。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所组成的,因此,选举制度的民主化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人民普选出的代表应当是选民值得信赖的人,应当是能充分代表人民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人。从机构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机构,增设沟通群众、行使职权的部门,以加强立法、法律监督和对行政部门的监督。在人员组成上,要逐步实现人民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轻化、职业化,以利于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人民代表大会应当逐步增加专职委员的比例,全面考察人大代表的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不能仅从一方面考虑,使人大代表成为一种荣誉,克服片面性;
③加强制度的建设。人大行使职权进行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举行会议。因此,建立和加强会议制度、代表巡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要在时间上予以充分的保障。同时,健全和完善各级人大的议事程序,使各级人大的工作有法可依。对于宪法规定的权利未具体化的,必须尽快立法予以具体化、程序化。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能,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制度,使之独立行使职权。行政机关在执行人大决议时情况发生变化需要变更的,要及时请示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对于人事安排应经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同意,才能到职工作,也就是说应按人大的工作程序处理事务;
④加强思想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经常组织代表学习法律、政治和科学知识,明确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使代表能更好地参政、议政。同时应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领导同志的民主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必将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篇三: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七、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1.正确处理党和人大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党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要明确区分党的职能和人大职能的界限,党必须尊重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决议,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监督。
2.加强组织建设。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所组成的,因此,选举制度的民主化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人民普选出的代表应当是选民值得信赖的人,应当是能充分代表人民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人。
从机构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机构,增设沟通群众、行使职权的部门,以加强立法、法律监督和对行政部门的监督。
在人员组成上,要逐步实现人民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轻化、职业化,以利于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人民代表大会应当逐步增加专职委员的比例,全面考察人大代表的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不能仅从某一方面考虑,使人大代表成为一种荣誉,以克服片面性。
3.加强制度的建设。人大行使职权进行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举行会议。因此,建立和加强会议制度、代表巡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要在时间上予以充分的保障。同时,健全和完善各级人大的议事程序,使各级人大的工作有法可依。对于宪法规定的权利未具体化的,必须尽快立法予以具体化、程序化。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能,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制度,使之独立行使职权。行政机关在执行人大决议时情况发生变化需要变更的,要及时请示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对于人事安排应经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同意,才能到职工作,也就是说应按人大的工作程序处理事务。
4.加强思想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经常组织代表学习法律、政治和科学知识,明确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使代表能更好地参政、议政。同时应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领导同志的民主意识。
第三篇:完善地方人大制度
推动地方政权改革 完善地方人大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赖以建立的基础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和渠道。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新在全国已经有很多的尝试,健全与完善己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这个制度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和广泛的民主权利。因此,思考健全和完善人大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如何更好地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从微观上讲是如何保证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地方人大制度: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三十年来,全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依法履行职责,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认真审议和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加强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十分重视人大代表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与代表联系、发挥代表作用方面,逐步形成了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与视察和执法检查重要活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和工作制度。各级人大代表应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责任感,依法行使代表职权,履行代表义务,积极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工作和闭会期间的活动,在各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做好人大工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整个过程,落实到人大工作各个方面。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政治观念和大局观念,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做好人大工作,自觉地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努力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实施。人大工作,无论是监督工作、人事任免工作,还是决定重大事项,都要有利于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制度,核心就是发挥人大的作用, 保证人民通过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真正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三是建立健全人民监督体系。发扬人民民主,人民当
家作主,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全体人民负起主人翁的责任来,监督政府的工作,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我们的国家政权能够跳出从兴盛到衰败的周期率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各种监督形式汇集起来,充分运用起来,建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成人民监督法,规范监督的程序、方法以及惩罚条款、法律保障措施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监督政府工作的积极性、增强监督的有效性,用法律手段把人民的监督体系建立健全起来;使政府的工作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并得到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在我们国家生活的各种监督中,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 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
当前,我们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国民经济正在加速发展、跨新的台阶,经济基础的巨大变革,对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权建设和完善少、大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使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政权建设和人大制度的理论研究,在这个领域中,确有许多理论和实际间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解决。不断坚持和完善地方人大制度都需要我们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去进行研究并创造出理论成果,用以指导政权建设和完善人大制度。实践呼唤理论,理论需
要实践,两个共同的需要一定会产生丰硕的理论成果,进而推动我国政权建设和人大制度日益发展、完善,使之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需要。
第四篇:习近平完善人大制度路线
昨日,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出“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三提“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
这并不是习近平第一次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也就是习近平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时,他在讲话中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4个月后,在2013年3月17日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再度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
此外,履新20天、2012年12月出席纪念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时,习近平也强调了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性,“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焦洪昌和武汉大学宪法学教授秦前红等受访专家表示,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因此,习近平屡次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而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新时期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所以,习近平要求不仅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监督机制是人大制度提升关键
新时期,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在昨日的讲话中,习近平阐释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路线图”,指出要着重抓好五个重要环节。“第一,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习近平表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要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
谈到监督机制时,习近平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要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此前,习近平调研考察、发表重要讲话时,已多次强调上述5个环节。例如立法的问题,他数次强调“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法律实施的问题,“法无授权不可为,决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监督机制的问题,“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受访专家们表示,习近平指出的五个重要环节,特别是监督机制和人大代表和群众的沟通机制,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升的关键所在。秦前红说,“以地方人大为例,之前在制定地方法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重大事项监督、人事监督等方面,相对较弱。全国各级人大代表有260多万人,如果能充分调动这些代表的力量,有利于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政府和群众的联系。” 新京报首席记者 王姝
■ 相关新闻
《人民日报》今日刊发评论员文章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旗帜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称,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时刻。60年前,1200多位各地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齐聚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此建立,翻开了我国政治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一页。
文章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文章称,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很重要的方面,就要看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60年来,从宪法的修改完善,到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再到实现城乡“同票同权”,党坚定不移推进人民民主,不断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的就是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让人民实现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为的就是建设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
文章指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检验标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有效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下,中国经济实现了起飞,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文章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才能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让民主更有质量;倾听人民呼声,顺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积极性,让民主更有活力。
文章称,60年前,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说:“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历史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就能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创幸福未来。据新华社
第五篇:建立产权代表制度 深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产权代表制度 深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淄矿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 张寿利
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是企业管理的“游戏”规则,它不仅通过形成激励约束和相互制衡的机制,确保所有者的最终控制权和收益权,而且要以科学的组织结构、管理系统及其制度体系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营。也就是说,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分权制衡。在实践中,实现分权制衡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职权配臵形成公司内部各治理机构间的功能互补和权力制约,重点是解决公司层面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能问题;二是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多层治理结构,实现对权属企业的制衡与约束。这两种权力制衡机制,犹如车之两轮,任何一轮断裂都很难运行。因此,从理论上讲,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应该仅限于公司层面的治理,也应包括建立以母子公司体制在内的多层治理结构。国有企业改革以来,在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中,可以说,更多关注的是通过组织设计实现公司层面的制衡,重视了公司管理层的责权利制衡,忽略了公司内部多层组织结构、管理和控制系统及其制度体系,淡化了多层组织结构的治理,即便是建立起了较为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体系,从而
影响了治理和运行效率。
淄矿集团作为省管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试点单位,在公司层面建立起完善的治理机制后,围绕建立健全完善的母子公司体制,在权属及出资子公司全面推行了产权代表制度,为完善多层次治理结构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建立产权代表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产权代表是指母公司作为出资者通过一定的程序,派驻到其出资公司的代表,是母公司权益的代表人,母公司通过产权代表对子公司进行资产经营管理和监督。产权代表在子公司中代表母公司行使有关权力,维护出资者的权益。母公司派出的产权代表,按照法定程序进入子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通过子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执行母公司的决策意见。产权代表是母子公司体制管理的纽带,直接关系到母公司重大决策的贯彻实施和子公司的发展,起着管理和监控的重要作用。
实施产权代表制度,一是有利于完善母子公司的管控方式。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是以资产为纽带的产权管理模式,但目前许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行政权力为主的。子公司虽然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母公司在派出董事、监事时,往往同时直接进行了经理层的任命,甚至更加注重对经理层的选拔。这种方式实际上使董事会、监事会无法真正行使权利,造成了出资人或出资人代表不到位。母公司要培养提升
子公司的战略思维和独立的市场竞争能力,就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产权代表管理制度促进权力下放和管控方式的转变。二是有利于强化监控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近年来,国有企业呈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趋势,通过资本运作等形式组建的多元产权子公司数量逐渐不断增加,且一般都涉及多个行业。由于这些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母公司在这些企业的管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出现产权关系弱化以及内部人控制等现象。母公司作为投资人,要想有效行使出资人权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就必须利用好股东会、董事会等决策机构和监事会等监督机构,保证母公司的意志在子公司得以充分体现。这就需要加强对产权代表的管理,确保派出的产权代表能够代表母公司的意志行使表决权和监督权。产权代表如何行使权力,应该建立一种制度加以规范和解决。三是有利于加强对派出产权代表的激励与约束。从淄矿及相关企业的情况看,目前派驻子公司的产权代表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母公司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二是子公司内部的经理层成员。由于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业绩考核以所分管业务和所在职能部门为准而不是所任产权代表的公司,或者说其经济利益并不与子公司的效益挂钩,因此他们与子公司实质上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联系;而经理层成员与子公司联系又过于紧密。在没有相关制度约束的情
况下,要么子公司经营的好坏与他们无关,要么过于重视子公司的利益。这两种行为,其结果都会导致产权代表不能够从维护母公司的权益出发来思考问题。建立完善产权代表制度,通过产权代表进行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他们的薪酬与子公司的经营业绩相联系,促使他们真正站在维护母公司权益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淄矿集团产权代表制度的探索实践
淄矿集团产权代表制度是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深化而建立起来的,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试点中得到了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
(一)准确界定产权代表的范围和职责
根据淄矿集团的实际,将派驻的企业界定为集团公司出资的全资、控股及参股企业,将产权代表定位于集团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向所出资的全资、控股及参股企业委派或推荐的股东代表、董事、监事。同时规定,同一企业有两名以上产权代表的,确定其中一人为首席产权代表。首席产权代表一般为在企业任实职且担任主要负责人的股东代表、董事。
产权代表要依法维护国有产权和集团公司的合法权益,对集团公司负责。履行以下职责:1.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切实维护国有股东权益,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2.向集团公司报告任职企业经营情况和重大事项。3.在召开股东会时,股东代表依据集团公司的决定、指
示和建议发表意见和主张,正确行使表决权。4.董事、监事依据集团公司的决定、指示和建议在任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会议上发表意见和主张,正确行使表决权和监督权。5.产权代表中的董事、监事要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审议、决策和监督,了解和掌握任职公司经营管理状况和相关事项。6.要负责集团公司与任职企业其他股东方派出产权代表之间的工作协调、沟通和交流,以及向集团公司定期或不定期报告工作。
(二)建立产权代表报告工作制度
工作报告,是解决母子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渠道,也是产权代表的职责所在。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规范的制度,外派产权代表的工作情况基本上处于一种“依靠自觉”的状态。淄矿集团在完善产权代表制度时,将规范工作报告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内容。
淄矿集团产权代表报告工作制度规定,产权代表报告工作原则上采用书面形式,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口头或电话等形式报告,分为定期报告和不定期报告两种形式。定期报告主要是报告,产权代表在每年1月底之前将任职企业上有关经营发展情况、本工作计划及每位产权代表履行职责情况向集团公司书面报告。报告一般由首席产权代表向集团公司呈报,其它产权代表在报告上署名,对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产权代表署名确认,解决的是长期存在的“所
有者缺位”问题,体现了国有资产的人格化管理,也有利于产权代表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
不定期报告分为事前报告和事后备案两种情况。事前报告事项主要是指在召开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之前,产权代表应当将拟决议事项报告集团公司,以便按照集团公司的指示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的事项。事后备案事项是指在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之后或重大事件发生之后,产权代表将决议事项或重大事件的结果报集团公司备案的事项。在实践中,事前报告事项主要是涉及人事、财务、资产变动、投资项目、资本收益及其他重大决策的事项。事后备案事项主要是属于公司日常生产经营、重要人事变动以及诉讼事项、安全生产事故等可能对公司经营产生影响的事项。
为了确保报告制度的准确性、时效性,淄矿还在报告时限、内容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和明确。如,产权代表对事前报告事项,应在决议事项前3日内报集团公司,会后2日内将会议结果报告集团公司;事后备案事项应在重大事项发生之日起3日内报集团公司;紧急事项应立即报告。在报告内容上,规定报告应包括:通知及有关决议,上报事项有关情况说明,有关重大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尽职调查报告或咨询报告,产权代表明确的处理意见及依据等。在报告权限上,6
除首席代表外,还授予其他代表或担任监事的代表就其职权范围内的重大事项直接向集团公司报告。
(三)规范产权代表的委派和管理
由于产权代表与派出企业之间是一种委托与受托的关系,产权代表的委派,直接影响到集团公司的利益,因此,对委派产权代表必须慎重严谨。淄矿规定,产权代表的委派和更换,由集团公司董事会会议决定。在加强管理方面,明确产权代表如不按规定报告工作、对应报事项未按规定报告、在报告中谎报或故意隐瞒重要情况,未经批准不出席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会议或未按集团公司意见行使表决权,有损害出资人权益的行为的,集团公司将按照有关程序取消其资格。同时,规定产权代表可以提出辞职,但辞职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前报集团公司批准。批准前,产权代表应尽诚信义务并待批准后方可离职。对无故辞职、离职给集团公司造成损失的,要负经济和法律责任。
(四)加强对产权代表的监督考核
由于产权代表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建立产权代表的考核监督机制非常必要。淄矿在实践中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经营业绩评价和考核体系。主要是针对在控股子公司任主要负责人的产权代表,也就是首席产权代表。对他们考核参照集团公司的考核体系,充分考虑任职公司产权多元化的实
际,重点考核其任职企业的绩效情况和履行职责情况,如,经济规模增长和效益增长情况、总资产增长率、国有资产增值率等。二是履行职责情况,主要考核产权代表是否切实维护国有资产权益,是否按集团公司的意见行使权利,请示报告的内容和程序是否按制度规定执行等。三是加强审计监督。包括监事会制度、内部与外部审计制度以及职工民主监督、产权代表相互监督、党风廉政建设等。
三、当前完善产权代表制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产权代表制度是母子公司体制的重要内容,是多层次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当前,淄矿尽管做了一些探索,但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今后需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产权代表的任职资格问题。产权代表直接关系着国有资产能否有效地实现保值增值,国有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国有产权代表的素质和能力非常关键。应从产权代表的政治素质、知识结构、管理经验、工作阅历、独立判断、决策能力等方面制定标准和条件,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建立产权代表人才资源库。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产权代表实行任期制,定期轮换交流。同时,应适当控制一人兼任多家公司产权代表的数量,保证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派驻企业经营状况,以充分行使职权、正确决策。
(二)关于产权代表的激励问题。从目前的实践看,现
对产权代表约束要强于激励,这种偏重负激励的做法,是重“守”轻“拓”。对于国有参控股企业的产权代表而言,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激励手段。因此,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制定相应的薪酬管理制度,那么,根据派驻企业性质和规模的不同、在派驻企业担任职务的不同,应该执行相应的薪酬制度,实施分类管理,形成一套包括派驻企业担任不同职务的产权代表薪酬管理办法。
(三)关于产权代表的能力建设问题。产权代表的履职能力,决定着国有资产的效果和效率。只有产权代表履职能力不断增值,国有资产才能保值增值。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产权代表的履职能力建设,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提高产权代表的战略决策能力、市场判断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战略决策能力强、忠实代表和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产权代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