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专用)(新课标)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训练34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训练三十四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缅怀军需编缉响尾蛇
跟屁虫礼尚往来
B.平添箴默官邸隔离代
根状茎委曲求全
C.急躁赝品脉膊供求率
购置税出类拔萃
D.诬赖效尤晕眩国子监
红眼病老羞成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无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
B.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的治国结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临.渊羡鱼、夸夸其谈的工作作风必须改变。...
C.当乌坎村吸引了大批境外记者关注,山西的干部必然也能感同身受到国际国内问题....
互联的复杂,从而更加谨慎地对待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D.如今人们虽然不再击筑,筑声也在历史的深处缥缈难闻,但其精魂却在大地上沉淀下来,一有合适的机缘,那正义的筑声又如阳春白雪般飘荡开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上海市动物疾控中心对近期打捞上来的黄浦江上游漂浮死猪抽检的34份留存样品进行了禽流感专项检测,未发现禽流感病毒。
B.有些地方的公款吃喝现象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官员们只是变得更加小心,将“阵地”从社会酒店转移到内部食堂、私人会所。
C.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D.的确,我们很难简单地概括出中国文学的传统,但谁又会否认先秦文学中的《诗经》《楚辞》不是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
4.2012年10月11日,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12日《大河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了报道,盛赞莫言的成就。此标题一出,立刻在众报道中脱颖而出。请赏析此标题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校文学社举办课文中“最美女性形象”评选活动,请从下列人选中任选一个向组委会写一段推荐词。(5分)
要求:①用对偶句式;②语言准确,鲜明;③不超过35字。
入选人物:刘兰芝 窦娥 林黛玉
人物: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日前,武汉市某中学进行月考后,各班级陆续召开家长会,反馈学生的月考成绩。会前,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下了“不好好学习的两种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
请你以微博的方式对班主任写的“话”进行评价,不超过5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句名篇默写(6分)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甲: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告子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6)______________,枉用相存。
(曹操《短歌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谈凡·高
吴冠中
①每当我向不知凡·高其人其画的人们介绍凡·高时,往往自己就先激动,却找不到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适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当,以李贺或王勃比其短命才华不一样。我童年看到飞蛾扑火被焚时,留下了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凡·高,他扑向太阳,被太阳熔化了!
②凡·高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而为人们熟知的。但他不同于印象派。印象派捕捉对象外表的美,凡·高爱的是对象的本质,犹如对象的情人,他力图渗入对象的内部而占有其全部。印象派爱光,凡·高爱的不是光,而是发光的太阳。他热爱色彩,分析色彩,他曾跟从一位老乐师学钢琴,想找出属于色彩的音乐,他追求用色彩的独特效果表现狂热的内心感情,用白热化的明亮色彩表现引人堕落的夜咖啡店的黑暗景象。
③我从青少年学画时起,一见凡·高的作品便倾心,此后一直热爱他,到今天这种热爱感情无丝毫衰退。我想这吸引力除了来自其绘画本身的美以外,更多的是由于他火热的心与对象结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作品能打动人的心灵。古今中外有千千万万画家,当他们的心灵已枯竭时,他们的手仍在继续作画。言之无情的乏味的图画汗牛充栋,但凡·高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显露出作者的心脏在跳动。
④凡·高不倦地画向日葵。他说:“黄色何其美!”这不仅仅是画家对感觉的反应,其间还包含着对宗教信仰的感情。对于他,黄色是太阳之光,光和热的象征,他眼里的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当我第一次见到他的向日葵时,我立即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我在瞻仰一群精力充沛、品格高尚、不修边幅、胸中有郁勃之气的劳苦人民肖像!看过凡·高的《向日葵》的人们,他们的深刻感觉永远不会被世间无数的向日葵所混淆、冲淡!凡是体验过、留意过苦难生活、纯朴生活的人们,看到这画当会感到分外亲切。它令人恋念,落泪!
⑤凡·高热爱土地,他的大师风景画不是景致,不是旅行游记,是人们生活在其间的大地,是孕育生命的空间,是母亲!他给弟弟提奥的信写道:“如果要生长,必须埋到土地里去。我告诉你,将你种到德朗特的土地里去,你将于此发芽,别在人行道上枯萎了。你将会对我说,有在城市中生长的草木,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麦田里„„”
⑥他画铺满庄稼的田野、枝叶繁茂的果园、赤日当空下大地的热浪、风中的飞鸟„„他的画面所有的用笔都有运动倾向,表示一切生命都在滚动。从天际的云到田垄的沟,从人家到篱笆,从麦穗到野花,都互相在呼唤,在招手,甚至天在转,地在摇,都因画家的心在燃烧。
⑦凡·高所画人像的背景即使是一片单纯的色调,也凭其带有强烈韵律感的笔触推进极微妙的色彩变化,就像是流水的河面,其间还有暗流和旋涡。人们经常被他的画意带进繁星闪烁的天空、瀑布奔腾的山谷„„他善于在极复杂极丰富的色块、色线和色点的交响乐中托出对象单纯的本质神貌。
⑧无数杰出的画家令我敬佩,如周昉、郭熙、吴镇、仇英、提香、柯罗、马奈、塞尚„„我爱他们的作品,但并无太多要求去调查他们绘画以外的事。可是对另外一批画家,如老莲、石涛、八大山人、波提切利、德拉克罗瓦、凡·高„„我总怀着强烈的欲望想了解他们的血肉生活,钻入他们的内心去,特别是对凡·高,我愿听到他每天的呼吸!
(选自《吴冠中谈凡·高》)
8.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凡·高的绘画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表达技巧和内涵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凡·高作为伟大的画家,他的创作有着超越技巧的内在精神。请结合原文,联系现实,思考其价值。(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三十四
1.D [解析] A.“编缉”应为“编辑”;B.“箴默”应为“缄默”,“隔离代”应为“隔离带”;C.“脉膊”应为“脉搏”。
2.B [解析] A.从善如流: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B.临渊羡鱼: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C.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一般不带宾语。D.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有难度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3.A [解析] B项搭配不当,“停止”和“现象”不搭配,应改为“消失”;C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去掉“与否”;D项多重否定不当,删去“不”。
4.[答案] 此标题采用双关手法,(1分)“莫言”既指作家,又有不要说的意思。(1分)标题既盛赞莫言巨大的文学成就,又表明在他之前中国曾有大批的优秀作家,之后也将涌现更多的优秀作家。(2分)
[解析] 赏析标题可以从标题的修辞运用情况、标题的表达效果等角度思考。
5.[答案] 刘兰芝:秀外慧中纫如蒲苇千秋颂,情真意挚坚若磐石万代传。窦娥:六月飞雪草木含悲只为冤情撼天地,素练染红山河变色全因孝女震古今。林黛玉: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聪慧气质羞须眉,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秀丽风韵冠红颜。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然后规范运用题干中要求的修辞。
6.[答案] 示例一:人生的道路有很多种,对成功的评价也不仅仅是穿高档货,班主任的说法未免目光短浅,有些急功近利。
示例二:教师的用心可以理解;但最好还是选择充满创意和幽默感的话语,放松学生心情。(答案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对班主任写在黑板上的话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既要理解老师的心情,也要看到其偏颇之处,然后自然连贯得体地表达出来即可。
7.甲: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乙:(1)哀民生之多艰(2)赢粮而景从(3)也无风雨也无晴(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6)越陌度阡
8.[答案] 第①段运用类比和比喻的手法,以充满感情的笔触揭示了凡·高狂放的性格、执着的信念和对生命的热情等精神特质,表达了作者对凡·高的热爱与敬仰之情。(3分)揭示主旨,统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深沉而热烈的感情基调。(3分)(只概括不分析酌情减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先从内容方面思考,再从主旨、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思考。
9.[答案] ①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②力图渗入对象的内部,表现对象的本质。③火热的心与对象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能打动人的心灵。④偏爱黄色,不倦地画向日葵,包含着对宗教信仰的感情。⑤多画自然景物,所有的用笔都有运动倾向。⑥善于通过极复杂极丰富的色块、色线和色点托出对象单纯的本质神貌。(6分,每条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要逐段进行仔细筛选、归纳,全文多处对凡·高的绘画特点加以表述。
10.[答案] 运用比喻手法,将画中的向日葵想象成一群劳苦人民。揭示画作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即精力充沛,品格高尚,充满郁勃之气。(2分)运用对比(或反衬)手法,以自己的“渺小”突出了凡·高的伟大,写出作者对凡·高的崇敬之情。(2分)这一句生动恰当地传达出了自己欣赏凡·高名画《向日葵》时的独特感受。(1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散文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具体指出运用了哪些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表达出了什么样的内容。
11.[答案] 从文中可见凡·高热爱生命,信念执着,热爱土地,植根土地;用火热的心观照一切,倾注宗教信仰般的感情;表现内心的热烈,传递生命的力量等精神。(3分)现实中,不乏以“手”作画,为艺术而艺术的现象,这样的作品往往无关痛痒,无病呻吟。我们应以凡·高为师,汲取其精神营养,让艺术成为真正的艺术。(2分)推而广之,“热爱”“扎根”“观照生命”这些内涵,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蓬勃发展的基石。(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能从原文中提炼出凡·高超越技巧的精神内涵,并思考这些内涵对于“艺术”以及对于艺术之外的价值。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篇:(湖北专用)(新课标)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28 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
训练二十八 [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花蕊(ruǐ)庸俗(róng)..
豁出去(huō)追本溯源(sù)..
B.倾轧(y)剽窃(piāo)..
入场券(jun)不偏不倚(yǐ)..
C.毗连(pí)绮丽(qǐ)..
电饭煲(bāo)不屑一顾(xiè)..
D.发酵(jio)隽永(jun)..
软着陆(zhuó)呱呱坠地(gu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熨帖柴炭希冀一泄无余
B.毗邻诀别宣染额手称庆
C.唢呐撮合帐篷风声鹤唳
D.缅怀绥靖箭镞人烟阜胜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电影本是一种世界语言,如今______一种世界产业;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印度的角色、美国的资本,结合台湾的场景,始能成就这一部国际级的佳作,可谓______。反观“立委”要求废金马奖的口水**,套用一句鲁迅的话,这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心态,非但不足成事,反而会使台湾更显______。金马奖没问题,有问题的是______的“立委”!
A.应是水桶当喇叭——大吹
委琐墨守成规
B.还是二更棒子打两下——没错
萎缩故步自封
C.更是厕所里传消息——丑闻
萎谢抱残守缺
D.便是二八娇妻一岁郞——荒唐
萎靡亦步亦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雾霾天气的形成既有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为减少雾霾,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
B.据苏州市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
一、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荣森调研统计,剧装制作总成本的60%来自刺绣。
C.观众看重的是春晚体现的一种仪式感,而导演组过度保密的背后,还是艺术自信心不足的一种表现。
D.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数字化电子出版物具有存储量大、检索便捷、便于保存、成本低廉等优点。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司马迁的《离骚》为代表。
B.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C.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辞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与朱元思书》便是此种文体。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和诗人,被马克思赞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其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二、名篇名句默写(共5分)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
(2)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
(6)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7)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8)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蓝田书院中的一件长衫
禾 源
①拜谒神往已久的蓝田书院,动之情要止于礼,是我心中的谱。心有谱,行中规,我脚轻步稳,随着一渠活水相引走向书院。
②先生说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读蓝田书院堪比一本厚书,我不敢敷衍,进书院之前,要在院前的“洗墨池”洗心照面,让心纯面清。
③“洗墨池”是先生得意于笔墨后的一个封号,月光下池如小点,先生斜影如逗,在书院门前点上这一符号,意味着先生当下要别过笔墨。先生把笔探入池中,又从池中提起笔,捋下一管水,滴水入池,咚咚有声,这也许是先生得意的心曲。墨香弥漫院中,墨韵留在纸上,多少哲思,多少才情都流淌在笔墨间。在月光下,洗墨池旁捋下这一管管的水,是多么轻松得意的一刻。先生听完,或者说是唱完这一曲,如捻须般捏捏笔端的狼毫,背上月光回书院中去。
④我凭池中一鉴之水,想起了先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想着能否借此一鉴之水,邀请来先生共影徘徊,我便临池照影。风吹水漾,水波揉搓着身影,一折一舒的影子是我变形的身子。可我捞起自己的影子,没捋下一滴水,没听到一点声响,怀疑是不是我心顽痴,浸水不沾?不是的,我终于明白,先生是天光,我只是云影,于是我的影子敬拜得伏地而行。看看影子,拍拍胸脯,感觉先生抖了抖长衫,今天给我上的第一课便是:大丈夫即便能立行于天下,务必要以谦逊之影相随。想到兹,念到兹,我仿佛也听到了滴水回音,也有着先生笔墨后的那种快意。
⑤“珠明碧海,玉润蓝田”配着“蓝田书院”的匾额,见联追古,我自然想起了李商隐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可是一首情深深、意切切的情诗。先生是取诗意,还是别有用意,或为暗合,我为之疑惑。我借
来先生一点点勤学善思的品质,把手背起,踱着方步寻找着答案。
⑥眼睛搜寻的都是显眼的一切,这一切彰显的是形象、是尊严、是痕迹、是彰表。我决定不用眼,而用嗅觉,可崭新的书院漆味浓郁,这里嗅不到别的气息,我便轻盈移步到负在吐水研墨鳌鱼石背上的魁星阁,打开阁窗,招来清风,寻味着亘古之气,这一来,感觉迎面袭来的是山风田息,闻到的是禾香野嗅,这些气息是因为书院坐落群山环绕的田畴间吗?是,也不仅是,更多的应该是先生那件能兜风的长衫沾露粘雾带回的。先生月下探泉,取水煮茶,飘飘长衫,拂一路风尘野嗅,能不粘花香禾嗅吗?再说先生有着究天察世的情怀,能拒绝这些吗?题“引月”款出“茶仙”多有自然之趣,这些离不开野嗅的浓熏。
⑦先生还时常游说乡野,穿梭于阡陌里弄,这长衫能不吸这些乡土气息吗?先生还秉承孔夫子“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理念,那些一身土气的学子,牵襟扯袂,先生能不接纳这些山野之气吗?先生的长衫,接纳了这一切,于是他一袖挥出是墨香,一袖挥出是草味,多可爱的先生!
⑧隐隐感觉走在山野的长衫是风水先生,走在阡陌的长衫是乡村郎中,出没在深山的长衫是躲避炎凉世态的隐士。我兴奋地把自己这个并不高耸的鼻子,摸了又摸,让它继续扯着先生的长衫,抖了又抖。长衫呼呼作响,告诉我说,先生的长衫,就是先生的长衫,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先生的长衫腹面常临墨池,面对学子,笔挺挺立起的是圣贤绝学与体面师道;长衫的背面负着时光,渍出汗汁,负的是历史的重担。先生是为教化而来,是奉历史使命而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先生为此让长衫扶风而行,教化于天下。杉洋是先生教化的一站,这一站因有先生而钟灵毓秀,书院中的鳌鱼石终于成就了杉洋学子独占鳌头,得中状元;后山的纱帽岩终于让杉洋人才辈出,显贵的旗杆林立;凤林栖霞、狮岩负雪终于让杉洋的乡民出孝入悌。先生的长衫如长空白云,让人高瞻敬仰,先生的长衫如一片祥气,罩着一方方得以护荫的人。
⑨书院书声又起了吧!我下次来不用眼看,不用鼻嗅,我要用耳听,听听先生长衫福荫的大地,有人在解读“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无以异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在兹乎?”有人在传承“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家训。
⑩先生,让我拽紧您的长衫,扯住几丝墨香草嗅,行走在热闹的大街和巷陌中。不为什么,只为有一缕根丝把自己当风筝放飞。
(2013年5月17日于听雨轩)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行文的顺序,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几个方面来组织材料,抒发了作者造访蓝田书院的感慨。
B.文章第①段概述作者游览蓝田书院时恭敬、敬仰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并且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C.第④段中“可我捞起自己的影子,没捋下一滴水,没听到一点声响”,运用神态描写,反衬“先生”的形象,看似无理,实则生动形象。
D.“一件长衫”运用象征的手法,既指“先生”的先贤大儒的身份,又象征着“先生”的精神品质,含意丰富蕴藉,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E.文章巧妙地将记叙、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语言清新流畅,诙谐幽默,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俊美的审美愉悦。
8.文章的“先生”是指谁?文章提到了“先生”哪些方面的主张?请分条概括。(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本试举两例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人说文章的第⑩段作为结尾似乎画蛇添足,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二十八
1.C [解析] A项,“庸”应读“yōnɡ”;B项“券”应读“quàn”;C项“呱”应读“ɡū”。
2.C [解析] A.一泻无余;B.渲染;D.人烟阜盛。
3.B [解析] 第一空前后句是递进关系,据此可排除 A、D两项。“萎谢”指花草干枯凋谢,显然用在此处不当,所以排除C项。
4.D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加大„„治理和保护”后应加“的力度”;B项表意不明,“第一批„„传承人”有歧义;C项句式杂糅,“而导演组过度保密的背后,还是艺术自信心不足的一种表现”杂糅,可删去“的背后”。
5.A [解析] 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6.(1)士不可以不弘毅(2)三峡星河影动摇
(3)天下云集响应(4)别有幽愁暗恨生
(5)死生亦大矣(6)烟光凝而暮山紫
(7)有暗香盈袖(8)砯崖转石万壑雷
7.CE [解析] C.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E.“诙谐幽默”属于无中生有。
8.朱熹(1分)
(1)读书方法上:主张“心到、眼到、口到”。(1分)
(2)处世做人上:强调谦逊的态度。(1分)
(3)教育理念上:主张“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时要注意抓住文章表现朱熹的几个方面来组织语言。
9.(1)文章第③段实写洗墨池,虚写先生在洗墨池洗墨的情景,丰满了先生的形象。
(2)文章第⑥段实写闻到禾香野嗅,虚写先生穿着长衫的情景。(能从其他地方找到虚实结合的手法,只要说明正确,也可)
[解析] 一要找出虚实结合的例子,指出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二要概括其写作效果。
10.我不同意此观点。(2分)
(1)结构上: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2分)
(2)表达方式上: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先生的崇敬之情。(2分)
(3)主旨上:升华情感,深化文章主旨,点明先生对作者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2分)
[解析] 解答探究类的题目首先要明确观点和态度,其次要说明理由。理由可从结构、写法(包括表达方式在内)、主旨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三篇:(福建专用)(新课标)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33 默写+文学名著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训练三十三 [默写+文学名著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2)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5)把酒临风,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石门村的这个方塘,大概有上百年历史了。青石砌岸,铸铁围栏,古柳环保,古色古香,历经风雨而不摧。微风乍起,______________,也算是村中一景。方塘汇聚了来自大山的涓涓细流,丰丰盈盈地储满了全村人的希望,一年到头,养育着小村子干渴的喉咙。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1分)
答: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A.兴起一阵波澜
B.涟漪泛起
C.一池碧水泛起涟漪
D.吹皱一池碧水
3.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三个关键词。(3分)
专家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大,脸部会出现皱纹,这是脸部骨骼萎缩造成的,而不是皮肤本身的变化。研究人员对60名年龄在25~65岁之间男女的面部骨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每当面部的一部分骨骼溶解,骨量紧缩后,就会在皮肤下面留下空隙,进而出现皱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惠州市救助管理站当地网站发帖——《致市民的一封信》,呼吁市民主动劝导流浪、乞讨者到救助站求助,不要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施舍钱物。
信中介绍,惠州是一座历史名城,然而,在街头随处可见的流浪乞讨现象与城市形象很不相符。只要市民不直接施舍街头流浪、乞讨者,街头的流浪乞讨现象将大大减少,这将净化惠州市的市容市貌,改善市容环境,惠州也将更加美丽。
你如何看待救助站致信市民呼吁不要施舍流浪、乞讨者这一现象的?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名著阅读(10分)
5.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觉慧听说了督军利用职权殴打进步青年的事十分气愤,加入了请愿队伍。一群人来 1
到督军署,士兵们严阵以待。最后,学生们推举的代表顺利见到了督军。(《家》)
B.曹军和西凉军马在潼关交战,曹军抵挡不住,马超率将直入军中捉拿曹操,曹操情急之下割须弃袍而逃,甚为狼狈。(《三国演义》)
C.雷参谋是吴少奶奶以前的恋人。他趁着吴荪甫不在家时来见吴少奶奶,并献给她一本虽然破旧但被其视若珍宝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子夜》)
D.面对法庭的指控,爱斯梅拉达拒不承认,检察官建议用刑。爱斯梅拉达被押送到拷问室,看到各种刑具,还没等到用刑,爱斯梅拉达便全部招认。(《巴黎圣母院》)
E.葛朗台有幸娶了有钱的木材商的女儿,并通过贿赂的手段从政府手中低价买到了县里最好的葡萄园、修道院和几块分种田。(《欧也妮葛朗台》)
6.简答题。(选做一题)(5 分)
(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尤二姐道:“三妹子他从不会朝更暮改的。他已说了改悔,必是改悔的。他已择定了人,你只要依他就是了。”
“三妹子”择定的人是谁?他们的婚事成功了吗?请简述事情始末。
(2)阅读下面的《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因此,为了给这次远行做好准备,他(涅赫留朵夫)现在就得到乡下去一趟,把他在那边的事料理妥当才行。
“远行”的目的地是哪儿?涅赫留朵夫为此去了哪里?决定了什么事?
答第()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高山积雪
王兆胜
与那些直接飘落于田野、河流和村庄的雪花不同,高山积雪似乎是上苍的遗弃物,它远离人间,孤独寂寞地在严寒中度过一个个漫长的日月。这里虽是自己的家乡,虽有母亲温柔的怀抱,虽有弟兄姐妹和朋友为伴,虽有不变的洁净的容颜和纯良的心地,但却没有一展才华为人类谋得福利之机会。所以,高高在上的积雪并不快乐,而是长久地苦恼着。高山似乎看透了积雪的心情,她告诉它说:“除了那些身在高端的积雪要靠不断的修行取得正果,其余的积雪都不会永远待在山上,它们都要到人世间去完成生命的旅程,只要待到春暖花开时节。”
在焦虑万分的等待中春天终于到来了,阳光温暖明媚,地面热气升腾,靠近底部的积雪开始悄然融化,由一堆固体静止物一变而为生动的流水。在不知不觉间,变成流水的积雪已经走上它的旅途,它甚至还没来得及向家乡、向母亲告别。此时的积雪知道,自己已被出行前激动、幸福和惜别的泪水深深浸润和陶醉了。
投身于脱缰野马般的奔跑之中,积雪感到有大山之外紧张残酷的竞争,那是一种万人抢走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在这种拼命地拥挤中,积雪感到了些头晕目眩,仿佛自己已非自己了。更可怕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常有巨石挡住去路,而自己又没有时间思考就会被撞成粉末。在这种如雷爆炸般的轰鸣中,积雪虽然感到一种生命的飞扬,一种凌空高蹈姿势的优美,但内心也被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感所占据和震撼。化为流水的积雪也渐渐明白了,原来生命的旅行是要经过无数痛苦磨砺的。
如风云流散而复聚一样,粉身碎骨的积雪之水又汇集在一起。路途渐渐变得开阔,行进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积雪似乎看到了所谓的人类。在积雪的眼睛里,有的面目慈祥,行为优雅,举止大方,尤其是那些妇女和儿童比较可爱;而另一些人,尤其是一些男人目中透出攫
取的贪婪之光,他们有的肩扛猎枪,两只血红的眼睛像恶狼一样到处搜寻。最令积雪恐惧的是猎手曾毫不犹豫地将一只只洁白的天鹅和其他幼小的动物打死,血竟差点将自己染红!最令积雪感到无奈和不解的是人类对自己肆无忌惮的污染,那些有毒的气体和液体,都让积雪看到了人类的自私、无知与可怕。积雪还经常看到自己身边的流水被人取用,或是浇灌庄稼,或是满足工业制造之需。每当此时,积雪心里就会升起激动与悲伤,在它看来那是同类的夭折与不寿,虽然是死得其所!此时,积雪总是扪心自问:“如果我突然被人取走而不能继续生命之旅,那将怎样?”
有时,积雪也想起自己的家乡,那是怎样冰清玉洁的所在!而今,它却变成一团黑臭、肮脏和黏厚的液体。但积雪是富有牺牲精神的,因为它明白从走出那个神话般的世界开始,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这就好像一个人的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一样。当然,积雪在旅途中也有值得回忆和留恋之处,那是它从高山出发时始料不及的。如它看到山上如羊群一样游动的云霞,那给它带来多少美好的故乡信息与回忆。还有,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河边洗澡与游戏,他们天真无邪的欢笑曾让积雪久久不愿离去。最令它快乐的是,有一个渡口留下过人类智者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由此,积雪感到了在人类中仍不乏知音。
河道变得越来越开阔,污浊而黏稠的积雪之水显得苍老而疲累,它甚至能看到不远处有辽远而苍茫的大海和那呈扇形开放的洁白的海滩。那里有着与自己故乡相似的景象,如梦如幻,神秘莫测;那里也颇似自己母亲的怀抱,向自己激情洋溢地张开。此时,积雪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冰冷就是另一种温暖,死亡就是另一种新生!于是,在对那个冰封世界的想念中,积雪无比快乐而又充满渴望地向大海扑去。
最后,积雪之水被大海吞没,失去了自己的模样,而大海不满不亏,一如既往。
“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海水又被阳光蒸发而为云气,而后又变为白雪,降落于高山之巅,从而孕育一个新的梦想。”气息奄奄、魂魄如游丝般的积雪心中有这样的一个闪念。
(选自《天地人心》,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远离世俗的积雪在高山的开导下摆脱了孤独寂寞、闷闷不乐的情怀,日夜期盼、想方设法地去开启生命的旅程。
B.快速奔跑的积雪被巨石撞得“粉身碎骨”,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和痛感,渐渐明白生命的旅行就是要经历各种人间之苦的磨炼。
C.积雪看到人世间的善与丑,想起自己的故乡。此时它情感复杂,对旅行有向往情怀、无奈之感,对故乡有眷恋之情、归乡之心。
D.积雪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言中,感受到人类的睿智,体会到自己要奋发向前,一如奔流入海的河水,分秒不辍。
E.文章用第三人称写积雪,并用拟人手法将其人格化,既展现了积雪之水的流淌过程,又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谛视与感悟。
8.第四段写道:“每当此时,积雪心里就会升起激动与悲伤。”造成积雪激动与悲伤的原因各是什么?试联系上下文作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末尾写积雪之水汇入了大海,你从中体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请简要阐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三十三
1.(1)夙兴夜寐(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未云何龙(4)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其喜洋洋者矣(6)落红不是无情物(一处1分,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
2.[答案](1)养育 滋润(2)D
[解析] 画横线句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养育”不能搭配“喉咙”,修改的方法除了参考答案外,还可以将“小村子干渴的喉咙”改为“老老少少的石门人”。填入横线处的句子,可以从内容和语法两个角度判断,A项“波澜”不符合“方塘”的特征,也与“微风”的语境不搭配。B、C两项的主语与前一句不一致,不但使语气显得不连贯,也存在着语言生硬,与材料整体语体风格不一致的问题。
3.[答案] 骨骼 萎缩 皱纹
[解析] 提取关键词的一般解题思路是将材料先压缩为一句话,然后从句子中提取最能体现材料信息特征的词语。材料中的第一句是一个明显的中心句,将这一个句子稍加压缩,即可得到一个主谓句“脸部皱纹是脸部骨骼萎缩造成的”,从中即可得出三个关键词。
4.[答案] 示例一:施舍流浪、乞讨者会纵容不劳而获的现象,救助站可有效解决流浪、乞讨者的困境。首先,我国已有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对于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应由政府出面救助,提供合情、合理、合法、安全和及时有效的帮助;其次,能够避免不劳而获者乞讨骗钱,这种利用人的同情心来骗钱的手段,既违背了社会公德,助长了不劳而获的社会风气,又是对人们助人为乐精神的一种亵渎。
示例二:城市救助制度尚不完善,市民仍应对流浪乞讨人员伸出援手。“乐善好施”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和谐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有落魄的时候,相信没有人愿意大白天跪在路边乞讨,乞讨者在用年龄、身体和背景等方面证明他们的确需要帮助。口袋里的硬币容易漏掉,如果把这些零钱施舍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不错的选择。总之,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啊。
[解析] 题目要求对“不要施舍流浪、乞讨者”做出评论,表面看好像只能反对,不宜赞同,但事实上,由于这种呼吁是由救助站发出的,而且材料明确提示“呼吁市民主动劝导流浪、乞讨者到救助站求助”,因此,评论的观点完全可以是赞同的。当然,不管是反对还是赞同,观点的立足点都应当是对“救助的方式”进行评论,而不能对“是否该救助”进行评价。至于理由,既可参考材料中提到的“城市形象”,也可以从救助实效、救助目的等角度进行阐述。
5.[答案] AD(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
[解析] A.应当是“学生们推举六名代表要见督军却被拦住,学生们抗议后才得允许”。
D.应当是已经用刑后。
6.(1)柳湘莲。尤三姐发誓非柳湘莲不嫁。贾琏外出,遇柳湘莲,提起此事。柳湘莲欣然同意,并把鸳鸯剑作为定礼。后柳湘莲与宝玉闲聊,得知尤三姐是贾珍妻妹,欲退亲。尤三姐听说后羞愤难当,抽出剑在柳湘莲面前自刎。柳湘莲追悔莫及,遁入空门。
(2)西伯利亚。涅赫留朵夫回到库兹明斯果耶庄园,决定不再亲自经营土地,而是把它廉价(比周围一带的土地租金低三成)租给农民。后来他又去了从姑姑名下继承的庄园(和玛丝洛娃相识的地方),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送给农民。
7.[答案] AC(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
[解析] A.积雪没有“想方设法”,应改为“不知不觉地开启生命的旅程”;C.积雪无归乡之心,因为“积雪是富有牺牲精神的”,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不归路。
8.[答案] ①积雪看到流水为人类谋得福利,觉得这是一种生命价值意义的实现,所以为此激动着。②身边的流水被人取走,积雪觉得他们无法完成生命的旅程,所以为他们感到悲伤。(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答题时,可根据题干先定位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第四段后半部分。然后从文章中筛选出阐释积雪情感的关键词语,如“夭折与不寿”“死得其所”,从中归纳出“激动与悲伤”的理由。
9.[答案](示例)人生哲理:终点也就是起点。(2分)积雪之水汇入大海后,完成了生命的旅程,生命也结束了;但海水又可以变为云气,化为白雪,孕育新的梦想。人生也是如此,无论生活还是事业,每一个阶段的完成看似终点,其实也是新阶段的起点。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能不断发展,生生不息。(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和评价,题目有一定的开放度,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开放度体现在答案不具有唯一性。限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悟必须由“积雪之水汇入了大海”引发,即在内容上必须与目标(归宿)、新生、容纳、转化等有关;二是对感悟的分析,必须结合文本中的“积雪”形象,即答题时应当出现“像积雪那样”的有关说明。
第四篇:(福建专用)(新课标)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4 默写+语言文字运用
训练四 [默写+语言文字运用]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2)_______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4)____________________?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并序》)(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6)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二、语言文字运用(26分)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消费莫言无非两种方式:一是买莫言的书,二是谈论莫言获奖。但就眼下的氛围看,指望以莫言__①__来改变文学的尴尬存在,只是良好的愿望,癫狂的商业力量会裹__②__(xié)更多人把莫言往魔怔的旋涡里推。还好,莫言是清醒的,他保持了一个“旁观者”的平静,甚至还用戏谑的手法间接地批判着外界对他的消费,比如他辟谣说自己想在北京买房,只不过是个玩笑;③家乡要种万亩高粱的说法,他称不必当真。莫言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莫言热”降温。
(1)在上文①处填入一个词语,最恰当的是(1分)()A.一臂之力
B.赤手空拳 C.孑然一身 D.一己之力
(2)根据拼音在②处写出一个汉字。(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画线句子③有一处语病,请修改。(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封感谢信,按要求答题。(3分)
感谢信
培英中学领导:
①我的女儿在去年的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腿,成为了一位残疾姑娘。②一年多来,老师和同学们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给她补课,替她交作业。③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女儿战胜了伤残,如今已能拄着拐杖走路了;她加倍努力地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④尤其是班主任董老师给她送来的“身残志坚”的条幅,这句话更是成为了激励她奋斗的座右铭。⑤老师和同学们关心残疾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⑥我们全家向董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请学校领导给予他们表扬。
此致 敬礼
学生家长:王嘉彰
(1)信中第______句应调至第______句的前面,这样信的思路才顺畅。(1分)(2)从感谢信的写作格式要求看,这封信存在两个主要问题,请指出来并修改。(2分)答: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1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北京师范大学某教授认为,汉语的危机,并不是普通话的危机,而是另外两个危机。一是方言的流失。上世纪80年代他初到北京时,经常听到“劳驾”“借光”“盖帽儿”之类的词,现在几乎听不到了,很多原先挂在人们口头上的方言都消失了。二是古汉语的流失。他认为,年轻人的古汉语阅读和使用能力在普遍下降。
对于方言流失与古汉语流失的危机,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提醒行人等候红灯时不要挤到斑马线上,交警部门拟在斑马线两端画上停止线,并在上面写一句提示语,下列最得体的一句是(2分)()A.不要急,欲速则不达
B.请在线后等候 C.越线阻道,定罚不饶 D.亲,要谦让哦
6.下面文字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4 分)①在争论各自喜欢的足球队的比赛表现时,②两个公司职员互不相让,③最后大打出手。④资深足球评论员李伟恰好遇上,⑤制止了他们。⑥为了防止这类现象不再发生,⑦李伟提醒广大球迷要摆正心态。
(1)有歧义句子的序号:______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合逻辑的句子的序号:________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简要说明某校高三学生在面临紧急情况时下楼疏散的路径。(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 分)在《光明日报》 “汉字‘宜简不宜繁’,你怎么看?”的调查中,某专家提出了“中小学生应该学点儿繁体字”的建议。
对于“中小学生应该学点儿繁体字”这一建议,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 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训练四
1.(1)士贰其行(2)臣生当陨首(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座中泣下谁最多(5)而吾与子之所共适(6)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处1分,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2.[答案](1)D(2)挟(3)在“家乡要种万亩高粱的说法”前加介词“对”或“对于”。
[解析] 第(1)题中,“一臂之力”与“一己之力”较难区别,前者通常指给予别人帮助的力量,后者则强调一个人的力量,从上下文看,应选D项。第(2)题中“裹挟”意为“形势、潮流等将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第(3)题的语病在于介词残缺,导致句子的主语不明确。
3.[答案](1)④ ③
(2)①“此致”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要顶格写。②落款部分末行要注明写感谢信的时间。
[解析] 第(1)题,第④句属于原因,其中“尤其”呼应了②中的“老师和同学们”,而第③句则表结果,因此第④句应放在第③句前。第(2)题考查了应用文格式,是近年较少涉及的考点,考生可作为常识记下来。
4.[答案] 示例:要重视古汉语的传承和方言的保护。古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汉语阅读能力的欠缺,会对理解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影响;而方言则是地域和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好古汉语,有利于增强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因此,要加强古汉语学习,要为方言的使用留出适度的空间,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尝试开设方言课程。
[解析] 从题干的要求看,评论的对象是“方言流失与古汉语流失的危机”,因此考生表达观点时,最好要把这两个概念都包括进去。至于理由,则可以根据“方言与古汉语”的不同,分别给予阐述。
5.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判断时,要注意“交警部门”“提示语”等要求,不宜选择带有命令、禁止语气的句子,如A、C两项,也不能选择开玩笑的口气,如D项。
6.[答案](1)② “两个公司职员”可改为“公司的两个职员”。(2)⑥ 删去“不”。(或把“防止”改为“使”)
[解析] 第②句歧义的原因在于“两个”这一量词既可修饰“公司”,也可修饰“职员”,因此,如将句子修改为“两个公司的职员”,并没有消除句子的歧义,可改为“公司的两个职员”。第⑥句中“防止”是否定词,与“不再”连用时,句意变成肯定。
7.[答案] 示例:高三1、2、7、8班从西楼梯疏散下楼,高三3、4、5、6班从东楼梯撤离。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对图中的班级根据楼梯出口进行分类,然后再用尽量简明的语言将图中内容转换为文字。其中“高三3、4、5、6班”也可表达为“高三3~6班”。
8.[答案] 示例:我认为“中小学生应该学点儿繁体字”的建议合情合理。首先,学点儿繁体字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在阅读古籍、欣赏书法作品等学习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繁体字,如果不学点儿繁体字,在理解和欣赏方面就会有障碍。其次,港澳台及海外华人进行中文交流时普遍使用繁体字,学点儿繁体字既有助于与其交流与沟通,也有助于提高阅读其中文书刊的效率。(如有其他看法,源于材料,言之成理亦可)[解析] 确立本题的观点时,不宜反对学习繁体字,因为题干中已将“繁体字”学习定性为“学”,即不一定达到“写”的程度,并且在数量上做出限制,即“一点儿”,在这些 3
前提下,如果表示反对,理由很难服人。至于赞同的理由,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考虑生活、交际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如与台湾同胞的交流;二是从对文化传承的好处着眼,特别是与古代文化知识和汉字书法有关的文化活动。
第五篇:(福建专用)(新课标)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6 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
训练六 [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荀子·劝学》)(2)人命危浅,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3)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4)歌台暖响,____________;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5)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6)_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2.根据要求在下面空缺处填上相应的文字。(2分)羊丢了才想起来修理羊圈,虽说“未为迟也”,毕竟不如把功课做在前面,事先把羊圈建得结实,并时时检查,及时补漏。正所谓“亡羊补牢”,不如“__①___”,一定要把不安全因素(è zhǐ)____②___在萌芽状态。
(1)请在①处填入一个恰当的四字成语:______________(2)请在②处根据拼音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文段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一处有语病,请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2分)①“
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②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日前站上母校的讲台,③说完这第一句话就几乎哽咽。④这是他首次应北大“官方”邀请回校,⑤作为一名“另类”的创业成功者与面临就业压力的学生分享心得。⑥大约在10年前左右,⑦他曾因“北大学子卖猪肉”而引发社会争论,甚至遭到批评。
(1)序号________,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序号________,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面的语境,在横线处补写出对话的内容。(2 分)黑人出租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小孩问:“为什么司机伯伯的肤色和我们不同?” 母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了目的地,出租车司机坚持不收车费。他说:“我小时候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母亲说我们是黑人,天生注定比别人低一等。若当时母亲可以像你一样说出爱的话语,我一定会有不同的成就。我不收你的钱,希望你能时时告诉别人,不同,是为了相爱。”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2013年3月8日,某风景区举行“传递正能量,孝心大接力”感恩活动,景区大门口竖起一个醒目的牌子,牌子上写有“你给父母磕头表谢意,我免全家门票作奖励”等字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当日下午6时,共有97家、450多名晚辈给长辈磕头,获得免门票奖励。
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 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12分)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山北写望 林 逋
【注】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注】 翠微:青绿色的山气。
(1)“图画亦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请简要概括。(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妙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
登快阁 [宋]黄庭坚
②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③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④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 ①此诗作于元丰五年作者知吉州太和县时。②痴儿:作者自称。③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④白鸥盟:出自《列子·黄帝篇》,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六
1.(1)锲而不舍(2)朝不虑夕(3)心远地自偏(4)春光融融(5)山河破碎风飘絮(6)伤心秦汉经行处(一处1分,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2.[答案](1)未雨绸缪(2)遏止
[解析] ①处要填写的成语,意义应与“亡羊补牢”相反,“亡羊补牢”意为“事后补救”,因此所填写的成语要能表达“事先防范”的意义。②处“遏止”意为“阻止、制止”,考生答题时要注意声调符号,不可错写为“遏制”。
3.[答案](1)① 句号应放在引号内(2)⑥ “大约”“左右”去掉一个
[解析] 判断引号与句末标点的位置关系,主要看引用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还是一个成分(短语),由于第①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句号应放在引号之内。而第⑥句的语病较容易判断,属于语义重复。
4.[答案] 示例:上帝怕世上只有一种颜色太单调,所以创造了很多颜色,让世界缤纷,让大家能相爱。
[解析] 出租车司机在解释为何不收车费时所说的“不同,是为了相爱”,对于补充对话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考生组织的答案,只要包含这一意思,都应视为正确答案。
5.[答案] 示例一:“给父母磕头免门票”有助于尊老敬老社会风气的形成。首先,现代的不少子女因为忙于工作和小家庭,经常没有时间陪父母,景区这一活动给子女搭建了一个表达敬意的平台。其次,这一活动还提醒子女们,孝敬父母不能只是常回家看看,还要经常带长辈出门转转。最后,这一活动传递的是正能量,即便有商家炒作的成分,仍利大于弊。
示例二:爱心和孝道不能以是否磕头来衡量,更不能拿免门票来做交易。首先,给父母及长辈磕头,只是表达孝心和孝道精神的一种方式,晚辈磕个头并不代表就是孝子,就有孝道精神。其次,孝行是可以被引导的,但绝对不是被要求或被利诱出来的。真正的孝,是关心父母、照顾父母的日常行为,而绝不是为免除门票的偶然为之。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题干的要求较为宽泛,对“上述材料”的看法可以有许多种,为了避免泛泛空谈,考生最好先确定一个较容易入手的评论对象,然后再用一个简明的句子表明态度。在本题材料中,可以作为评论对象的有“风景区”“磕头表谢意”“门票作奖励”等几个方面,从阐述的难度看,后两个比较容易组织答案。
6.[答案](1)观点:山北晚景应是连图画也难以描绘的。情感:对山北晚景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示例:尾联写“一曲横笛”惊飞了“蒹葭”中的“白鸟”,以动衬托出山间的宁静,并与前两联的“飘黄叶”“湿翠微”等照应,共同营造出一幅幽美、闲适的山居图,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解析] 第(1)题要求概括“观点和情感”,其中“观点”指的是对“山北”之景的评价,即如“图画”那么美。而“情感”则应当是由观点而引发的个人心理反应,即喜爱之情。
第(2)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技巧的赏析,艺术手法的名称已在题干给出,考生要回答的,主要是“动”和“静”所对应的具体内容,以及由此达到的效果。本题的难点在于,尾联所描写的“笛”声和“鸟飞”,都属于动景,甚至连“蒹葭”也因“鸟飞”而带上了动态,因此,其所衬托的静景,只能从前几联中寻找,这也就是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的原因所在。
7.[答案](1)①本联写了登高所见的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亮。)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表现了诗人轻松欢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3
(2)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②暗示了诗人希望告别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的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第(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从颔联的写作内容看,这两句都是写景,因此,本题的难点在于准确地解读出景中所寄寓的情是什么。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显然不能仅仅考虑颔联,应当结合全诗,尤其要结合首联对登临原因的说明和尾联对心态的表述。
第(2)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答题时,既要关注“归”字的提示,解读出“归隐”的情怀,也要借助“白鸥”这一意象,结合注解,解读出“追求自由”的隐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