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届高考政治二轮考点知识诠释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新人教必修4(xiexiebang推荐)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知识体系
二、高考考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
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高频考点
频考点
2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详见原理28)
例题
29、[2011·天津卷]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幸福感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②说法符合题意。③④说法错误。答案:A。
频考点
2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详见原理29)
例题30、我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内容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到合营、三资、私营企业遍地开花,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这些事实表明()
A.我国的生产关系是由党和国家的政策决定的B.人类社会是按照人的愿望变化发展的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取得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A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否认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C与题意无关,只有D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D。
频考点
2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详见原理30)
例题
31、[2011·山东卷]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解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故C项正确;A项观点混淆了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是错误的;政治制度属于认识的范畴,应该是社会实践决定认识,故B项观点错误;D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答案:C。
频考点
26、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详见原理31)
例题
32、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这是因为()
A.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矛盾
C.通过改革可以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D.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解析】A本身错误。B、D不是强调改革开放的原因。答案:C。
频考点
2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详见原理32)
例题
33、[2011·全国卷]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大纲文综29.P1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知识。解答本题要注意把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区别开来。①③表述错误,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但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实践)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故排除。答案:C。
频考点
28、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详见原理33、34)
例题
34、[2011·四川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对人生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③个人的人生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可自然转化为现实
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人生三境界”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对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条件的认识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要理解题干中三种境界蕴含的道理,第一境界反映了成大业者必须有崇高的人生理想,①符合题意。第二、三境界反映了在追求理想的人生道路上要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不可能自然转化,故③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人的本质属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的条件,故④排除。答案:A。
频考点
29、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详见原理35)
例题
35、[2011·江苏卷] 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从题干的关键句“人心,有各自的法则”可以看出,只有C表述符合题意,A、B表述错误,D表述不符合题意。答案:C。
频考点30、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详见原理36)
例题
36、[2011·重庆卷] 2010中国年度公益人物L说:“公益不应该仅仅是出现灾难时候的援手,更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你会惊喜地发现生活处处皆公益。”这表明()
A.个人素质越高,人生价值越大B.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心态
C.拥有高尚思想才能实现人生价值D.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现实
【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排除无关及错误选项。材料强调公益思维和生活之间的关系,A、B、C不符合材料,说法也不正确,均可排除。人生价值和个人素质有关,但这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A说法不严谨;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客观实践而非心态,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关系,排除C;答案:D。
四、提高练习
1.2010年10月16日,河北保定“官二代”醉驾撞飞两女生,事后一句“我爸是李刚”震惊网络。然而,当舆论强烈关注的时候,目击现场的学生却陷入了“集体沉默”。有人认为这种“沉默”是保护自身安全的必须,有人认为这种“沉默”是公正和良知的“沉没”。这说明()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是因人而异 ②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 ③危急中很难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主观因素影响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下边漫画《今日武松》体现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能指导人们行动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C.自然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3.唐太宗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今天,我们常用“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必竭”来告诫政府官员。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办事情应立足整体,搞好局部
C.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D.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4.我国内地某企业家近日率先承诺“裸捐”,“裸捐”指的是把特定范围的个人资产全部捐出。当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对人生的一种更为深刻的理解。这表明()
①个人选择应该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人生的价值只表现在对社会的贡献 ④人的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统一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练习解答】
1、答案:C。【解析】 ③说法错误,排除B、D,②颠倒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说法错误。选C。
2、答案:D.【解析】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社会历史性。今日武松与当时的武松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体现了D。A与题干不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规律是客观的,所以B、C错误。
3、答案:A。【解析】 题干说明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选A,B、C、D与题意不符。
4、答案:A。【解析】 材料中“裸捐”表现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了两者的关系,①②说法与材料相符,③说法错误,④材料没体现。
第二篇: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
案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第二目分析了两大社会基本矛盾,通过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第三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
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材从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变革的力量角度分析论证了该观点。第二目是在前一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方法论思想,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归根到底就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组成的。明确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前进。
第十二课主要讲了人的价值是什么,价值观具有哪些导向作用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共分三框。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人的价值”,主要讲了三个问题。首先,阐述了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然后,引发出人的价值问题,重点讲了人的价值是什么;最后,概括了如何评价人的价值。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价值观,然后重点讲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的导向作用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的导向作用。
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讲了人们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即“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主要阐述了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利益出发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共设三目:第一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主要论
述了人的价值必须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第二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主要阐述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因此,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价值。第三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要讲述了实现人生价值应具备的主观条件,即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二、知识结构:
三、单元导语:
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什么是假的、丑的、恶的?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远离和抛弃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还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和掌握这些道理,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地对待社会和人生,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人民群众的含义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
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
第一框题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课堂探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提示: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动机出发。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另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客观条件。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了社会历史规律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原因,即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条件,即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以及无产阶级的出现。
◇课堂探究: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于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
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
◇课堂练习:教材中的插图:“‘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了人们的宗教思想和各种观念无论多么主观、神秘,归根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
A.动物也有意识
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产生的根源是客观物质世界这一知识点。A项本身错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没有意识。B项错误,上帝作为:宗教中的事物是人脑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不是主观自生的。c项错误,上帝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对“上帝”反映的“上帝观念”。只有D项与题干相符,上帝观念的存在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教材用“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其动因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不同。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于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等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教材用“专家点评”栏目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意识的不同,从而使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时代性、阶级性等特征。
◇课堂练习: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答案:D
解析:由“争论不休”到“很平常的事”说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是随着人们对“试管婴儿”的产生发展过程的了解、人们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科技的发展等这些社会现实情况的变化而转变的,故选D。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或不是最佳选项。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课堂探究:在社会主义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探究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这些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产生于剥削阶级社会,是剥削阶级特定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尽管我们现在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这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不会立刻消失,它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落后于社会存在,故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也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就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之后,这些思想不仅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和罪恶现象,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设想,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这些社会意识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不满,渴望更好的社会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又高于社会存在,推动了社会存在向前发展。
对这一知识我们应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堂练习: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宪法,以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主要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故选c。注意区分B、c两项。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仍是二者辩证关;系的第一层,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与题干不符,B项不选。
社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冲”决定的。其实质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
※文科班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4.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意识尽管带有主观色彩,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社会存在决定其性质和变化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二者的紧密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文科班补充:历史唯心主义没有正确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把精神看作豢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也陷入唯心主义,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从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界只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永远是处于被动地位。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是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在实践中得以证实。人们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意识、改造社会存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课堂练习: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A.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
c.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的组合 D.实践
答案:D
解析:考查对社会生活本质的认识。A项与B项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但不是本质。c项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表现,仍未点明社会生活的本质。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只有实践才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故选D项。
小结: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意识
◇课堂探究:想一想,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
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寻找。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此知识点分三层认识,首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识;其次,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最后,得出结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课堂探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从社会形态的演变上说明了: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课堂练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发展的观点
答案:c
解析:非公有制经济是生产关系范畴,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故c项正确。A、B、D项不属于唯物史观内容。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课堂探究: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探究提示:因为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此知识点分三层分析,首先,明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的含义;其次,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最后,得出结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 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课堂练习: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XX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社会是物质的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B
解析:我们出台《行政许可法》就是使上层建筑——国家管理制度,适合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故B项是最佳选项。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一知识点是对以上两个知识点的归结,也是本目内容的最终结论,阐明这两个规律普遍存在于任何社会,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论证其基本性,并阐明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这一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介绍了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全部活动的基础,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从而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教材中的“专家点评’’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的活动只能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若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则不能实现其目的。走历史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课堂练习: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n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认识。①③④都正确。②错误,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任何社会之中。故选D。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课堂探究: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
◇探究提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从社会形态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依次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是在不断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表现为: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教材“相关链接”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资产阶级专政必然走向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走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前进过程中的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其发展的直接动力。
教材“专家点评”强调了在分析阶级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时,要用阶级分析法,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课堂练习: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
j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考查对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认识。④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课堂探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探究提示:主要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实现。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内容: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现方式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又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义各方面工作的直接动力。
◇课堂练习: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答案:c
解析:考查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其中c项明显错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内容一致,但实现方式、解决途径不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故决定了其实现方式不是通过阶级斗争,而是通过改革,故选c。
教材插图体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小结: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具体表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图示为:
原始社会一阶级社会一共产主义社会
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课堂练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人类的实践活动
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
答案:c
解析:考查对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理解。A项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项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方式,都与题干不符。只有c项正确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D项是总趋势过程中一个阶段的表现,故不选。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测试题三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复习
一、知识重点巩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P87-882、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88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及具体内容?P90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P91社会发展是如何实现的?P91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P92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和方法论?P92-95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P958、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P959、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P9610、人的价值及其如何评价?P961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P97-981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及关系?P991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P99-P1011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及其意义?P9914、怎样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P102-106
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测试题三
1、(2010扬州模拟)“楼脆脆”、“躲猫猫”、“跨省追捕”、“欺实马”等热点词语在互联网上()频频出现,这些词语与网络揭示的各种现实事件密切相关。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互联网有自己的价值标准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2、(2010长沙模拟)经济条件是影响人们幸福程度的基础因素,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幸福感)并不完全与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成正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诸多其他因素,如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婚姻、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对人的幸福指数影响越来越大。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观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3、(2010金华十校联考)“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最能了解政府的是群众,最有资格评价政府的也是群众。因为()
A.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B.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C.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就一定能作出符合群众意志的价值判断
D.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2010南京模拟)下列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错误的是()
A.属于非对抗性矛盾B.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始终
C.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加以解决D.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方式解决
5、(2010海淀模拟)过去曾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京剧,当代许多人却不喜欢,因为京剧艺术远离了当代人的生活与心理:京剧的慢节奏与当代人的生活快节奏、心理快节奏不协调,京剧的脸谱化、程式化与当代人的个性化、真实化追求不相容。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价值判断应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6、(2010长沙模拟)2009年12月5~7日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阐述了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具体部署了2010年经济工作。要实现2010年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这是因为()
A.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要求
B.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变化
C.社会意识必须与社会存在同步发展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7、(2010长沙模拟)雷锋在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生命?„„这告诉我们要在()
①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②不断索取的过程中实现价值
③实现自我中走向成功④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
8、(2010长沙模拟)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们的社会生活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而科技发展是其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通讯、交通、环境„„人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贴近生活,不仅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提升了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③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9、(2010浙江五校联考)为抢在大雪封路前给已回家的民工发工钱,武汉市黄陂区建筑商孙水林连夜从天津驾车回家,一家五口不幸在车祸中遇难。为替哥哥完成遗愿,弟弟孙东林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33.6万元工钱发到60多名民工手上。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
A.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B.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重信义、讲诚信,应是立商之本
C.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0、(2010长沙模拟)2009年11月10日,湖北省政府追认荆州“10·24”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牺牲的长江大学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为革命烈士。三名烈士的壮举感动了无数国人,他们是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这说明()
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②实现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源泉③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1、(2010广东四校联考)2010年1月11日,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将2009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数学家谷超豪和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两人各获得奖金500万元。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主要反映的哲理是()
A.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促进作用B.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C.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D.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12、(2010锦州模拟)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我+我们=完整的人”。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个人离不开集体B.人的自我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C.集体离不开个人D.自我奋斗也能锻炼人生、升华人生价值
13、(2010临沂模拟)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将特别奖授予勇救落水儿童的长江大学学生集体。他们勇救落水儿童的壮举感动了人们,也激起了一番“值不值”的争论。这表明()
A.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体现在震惊世人的壮举上,是有价值的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符合自己实际的就是正确的C.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D.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4、(2010扬州模拟)人民的好干部王彦生一生恪尽职守,忘我工作。他常说:“幸福=现实/欲望,对一个人来说,欲望高而现实无法满足,就会怨天尤人……我是凭党性凭良心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你知道我最大的愿望、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吗?当个合同工,你要说我不好好干就撤了我。”王彦生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导向作用
④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2010苏北四市联考)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的信仰是:“看准国家需要什么,然后尽力去做。”“上得山丘好,欢乐含苦辛。请勿歌仰止,雄峰正相迎”是其在科学探索道路上永不停歇的真实写照。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
①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②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③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取决于个人素质的高低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6.2010年8月15日,2010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公布了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江苏江阴市稳居第一,蝉联“八连冠”。江阴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全国各地开发区加速建设,江阴却坚持“不开发区”,这不是不开发的“退步”,而是通过建立倒逼机制实现生态开发的“进步”。面对人多地少的矛盾,江阴适时提出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的思路。通过优化社区布局和生态布局,加快了村落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步伐,一幢幢农民安置房拔地而起,一个个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的农村新型社区正在逐渐形成。从2009开始,在“三集中”建设的基础上,江阴又全面推
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安居房、农村居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为主要内容的“三置换”。另外,江阴市委政府还提出“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处处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的“五民五好”模式,有力地促进江阴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1)运用所学哲学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江阴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中坚持“不开发区”、“三集中”、“三置换”体现的哲学道理。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材料说明江阴党委政府提出的“五民五好”发展模式的依据和意义?
《哲学与生活》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测试题三 答案
1、解析A。“热点词语”是社会意识,“现实事件”是社会存在,频频出现热点词语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解析D。本题考查获取关键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幸福感并不完全与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成正比,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影响幸福指数体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观性,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解析D。解答本题注意“因为”关键词,C项错误,AB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4、解析D。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加以解决,D项错误,应选D。
5、解析A。京剧艺术曾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当代许多人却不喜欢是因为当代人的生活快节奏等社会存在的变化,因此选A.6、解析A。解答本题注意“因为”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D正确,但不是原因,C表述错误。
7、解析B。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一滴水滋润了一寸土地等体现了奉献。因此选①④,②③不符合材料。
8、解析A。本题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社会生活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引起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9、解析C。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重信义、讲诚信,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材料体现的是价值观引导行为,AD离题较远,B是经济学道理。
10、解析B。本题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长江大学学生舍己救人,对社会做了贡献,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是社会对他们的尊重,②表述错误,④材料不体现。
11、解析D。材料不仅突出其贡献,也强调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所以D项最符合题干要求。
12、解析A。本题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完整的人需要融入集体,体现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BCD强调的都是个人,不符合题意。
13、解析D。“值不值”的争论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不同,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AB两项叙述错误,C项材料不体现。
14、解析D。“恪尽职守,忘我工作”,体现的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②在材料中不体现。
15、解析C。本题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永不停歇”体现的是个人的境界与素质,不是客观条件,④表述为取决于个人素质的高低是错误的。
16.(1)①江阴市政府面对人多地少的矛盾,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坚持“不开发区”的发展模式,既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又体现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②通过“三集中”的发展模式,改善工业、农业发展的布局、农民居住环境,解决工农业发展和居民分散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这体现了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提高系统功能的道理。③通过“三置换”的措施,加快了江阴城市化发展进程,体现了注重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2)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提出“五民五好”发展模式有利于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五民五好”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
第四篇: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考政治复习分时测试题: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新人教必修4 Word版含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被遣返回国的赖昌星,曾经为了追求金钱而制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性质最为严重的经济犯罪案件,偷逃税款100多亿元,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守墓老兵欧兴田,倾其毕生收入100余万元,建起20余亩墓园,守护2400多位抗战英魂30年,只为60多年前对战友的一句承诺,铸造了一座人性的丰碑。这说明()。①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并无客观标准 ④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会相同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2.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即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门古老的艺术仍富有活力,这说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3.漫画《“植‘数’造‘零’”》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漫画中某官员的言行()
A.表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B.表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而变
C.其实质是没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
值选择
D.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表现
5.一位领导同志提出,领导干部应该有“两情”对人民要有感情,对工作要有热情;要通过“两情”转变“两风”:领导作风、部门作风。这就要求我们()。①自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②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③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想事情、做事情 ④自觉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6.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收集素材。这说明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B.①②③C.②④D.②③④
7.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快速稳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可喜成就。改革的根本目的是()。①调动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②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
8.有一种风范叫关爱,有一种姿态叫坚守。地震时,正在玉树孤儿院做义工的香港货柜车司机黄福荣为营救孤儿和老师不幸遇难。他在义工的路上默默地走了十年,曾徒步走遍中国为“中华骨髓库”募捐,曾在汶川灾区志愿服务了三个月„„“好人阿福”以生命的闪光实现了“终生做义工”的愿望,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他的事迹说明()。A.人生价值是自我满足 B.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C.人生价值是自我牺牲 D.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客观机遇 9.漫画《“奖品”》启示我们()A.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B.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D.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0.“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这句话意在说明()。
A.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B.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C.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D.处理好个人与他人关系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 11.温家宝总理在和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与学生挥毫相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寄托了总理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对这八个字的正确理解是()。A.既要实现社会价值,又要实现自我价值 B.既要树立崇高理想,又要投身社会实践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累直接经验 D.既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 12.燃油税改革方案的实施将引导人们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实现科学发展,这表明()。A.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 B.价值判断决定人们的价值观 C.价值观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D.价值观决定社会存在
13.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学术界担任要职,但对薪金要求却很低,对名利十分淡泊。他曾把一张1500美元的支票当书签用,有人见了大为惊讶,他却平静地说:“重要的不是这个,而是科学。”这表明爱因斯坦追求的是()。①不求享乐的人生观 ②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③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价值观 ④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14.下列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认识正确的有()。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人们的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④必须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5.有一个珠宝商一生致力于珠宝的真伪之辨,技艺炉火纯青,一天,他看到一个孩子将真假珠宝捏在一起当作玩具玩耍而自得其乐。对此,珠宝商感叹不已。这个寓言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①在生活中人们辨别真伪是没有意义的 ②游戏并快乐才是人们生活的真实意义 ③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价值观念 ④不同价值观念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6.“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十公分的距离,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公益广告语悄然给人们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准备,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③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④价值观对人的影响作用是积极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7.国务院要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要以母亲河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高地,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体现了()。
①要认识生态发展规律,创造新的经济规律 ②要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网】③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18.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在线交流中多次谈到重视“道德力量”,重申“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强调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他在谈到青年人和医生群体时也分别发出了重视“道德力量”的号召。这从哲学上看符合()。①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发挥价值观的决定作用 ③改造主观世界能够增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④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③B.①②③C.①④D.①③④
19.以低成本、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山寨文化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分化而出现的一种非主流文化现象。“山寨文化”现象表明()。A.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漫画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A.村干部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B.村干部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以对人民负责为原则 C.村干部只要以人民利益为立足点,定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D.村干部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最近,某市场研究机构对中国32个城市近5 000名已经 购买或有意在未来购买新车的中国消费者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并不太看重汽车的省油性能,简单一个“大”字映照出中国人的购车观,大尺寸、大轴距、大排量正在被许多中国人所追捧。从价值观角度评价材料中的消费现象。(14分)
22.人们把那些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的低收入群体称做“蚁族”。他们和蚂蚁有许多相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即然大城市不好生存,为何不回家乡去?“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也无法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句话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从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角度分析,你认为“蚁族”群体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14分)
23.(2011.安徽)《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描绘了安徽省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立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二五’,心系安徽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目标解读
在讨论《纲要》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同学甲向大家出示了下表:
安徽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部分)
感悟反思
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本次探究活动对我们的启示。(12分)
第五篇:哲学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检测题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检测一 选择题
1.“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的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 ④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中国主流媒体的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
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2008年7月我国曾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行动等文明指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公布后,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城市文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5.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
B.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C.是否承认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7.(12广东3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生可通过高考入学的“农转非”政策取得城镇户口。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城镇户口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有些已办理“农转非”的学生甚至有了“非转农”的念头。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时代精神的精华发生了变化
B.主体的认识能力发生了变化 C.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
D.社会生活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8(12海南30).右边的漫画(选自《人民论坛》总第354期)可以表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③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非选择题
1.实施节能工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牢固树立节能理念。
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意识。
2.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仰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12分)哲学第四单元检测二
选择题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依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3.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
(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据材料回答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
4.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这就要求在该阶段尤其要注重:
A.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
B.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C.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D.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
6.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
《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前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参观,村干部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小岗村改革开放的历程。
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定”,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8.(12海南22).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②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③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④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宝钢遇到了投产30年来最大的困难,宝钢认识到,必须依靠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为此,宝钢组织了全员参与的“最佳实践者”活动。这一活动激发了员工的智慧与活力。他们巍然节能降耗、优化生产工艺和设程等主题,自主确定技术创新课题5576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61656条。其中142380条被采纳,实现经济效益10.588亿元。2009年1至5月,宝钢销售收入715亿元,利润27.3亿元,在国内钢铁业中收入和利润排名第一,实现了逆势而上。
宝钢总结这一活动的经验,认为最有力量的是四个字:“尊重劳动”。
“最佳实践者”活动凸显了“尊重劳动”的理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尊重劳动”。(10分)2.【12浙江40.(2)】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0分)
3.材料 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8分)
4.2009年初,天津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经济发展提出了“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总体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市政府着力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并组织数千名干部下基层,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为改善民生,推出了十八项增加群众收入的政策措施;为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履职能力,举办专门辅导讲座;为审慎行使权力,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建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上述举措收到良好效果,今年一季度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联系材料,说明市政府的上述举措体现的哲学道理。(12分)哲学第四单元检测三
选择题1.斗牛是西班牙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人们就斗牛运动的存废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斗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继1991年西班牙加那利自治区禁止斗牛之后,2010年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禁止斗牛。而支持者认为,斗牛代表西班牙的国家形象,应当发扬光大。人们之所以对斗牛运动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 ②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③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A.①②
B.①⑨
C.②④
D.③④
2.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是: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 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 ④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某村党支部书记坚信“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他利用自行研制的冬暖式大棚技术,带领全村致富后又无偿向全国300多个县市推广,许多农民因此走上致富之路。上述材料中“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的观点,体现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A.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B.自觉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C.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5.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耐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 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6.我国航天工作者在不断推进载人航天工程的过程中,还培养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表明
A.人生的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
B.人生的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精神贡献 C.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 D.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作用的
7.人生需要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顽强精神。下列事例中,凭借坚强意志走向成功的是 A.勾践卧薪尝胆
B.项羽垓下突围 C.韩信胯下之辱
D.刘邦约法三章
8.“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为己谋,即便有豪宅千倾,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这副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价值观指引 C.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9.玉树地震,地动山摇;抗震救灾,感天动地。
有一种风范叫关爱,有一种姿态叫坚守。地震时,正在玉树孤儿院做义工的香港货柜车司机黄福荣为营救孤儿和老师不幸遇难。他在义工的路上默默地走了十年,曾徒步走中国为“中华骨髓库”募捐,曾在汶川灾区志愿服务了三个月„„“好人阿福”以生命的闪光实现了“终生做义工”的愿望,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他的事迹说明 A.人生价值是自我满足
B.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C.人生价值是自我牺牲
D.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客观机遇 10.北京某地铁站旁,有一个由退休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站点”,这些退休老人在为行人提供义务指路服务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获得了快乐。这表明
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②实现人生价值取决于客观条件
③索取和奉献是统一的④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非选择题
1.材料 青年学生素有光荣的爱国传统,历来以爱国报国为己任。而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当代青年具有新的时代热点,他们正用新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爱意。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哲学依据。(7分)
2.【12安徽39(2)】
网友议题
直面道德困惑 引领价值选择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好人”能不能做?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等道德典范给出了回答。
请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网友议题”对你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启示(8分)
3.材料: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10分)哲学第四单元 检测一
答案1----5ADBCA D 7C 8B 非选择题1.答案: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长远利益。节能理念可以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节能意识薄弱、浪费能源的现象,树立节能理念尤为重要。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4分)②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4分)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4分)(11全国课标)
哲学第四单元检测二 答案1----5ABCAD 6---8CCB 非选择题1.答案: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尊重劳动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劳动是是尊重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主体地位的要求;尊重劳动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的必然要求;劳动者的价值通过劳动实现,尊重劳动是尊重实践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必然要求。
2答案:W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在新时期的生活、求学和创业经历是“一碑两譜五星”活动的源泉;他们发展经济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他们通过收集、整理、评荐、比学等方式直接创造了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精神财富。
3.答案.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09广东)
4.答案.①市政府的举措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②着力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道理。③改善民生的举措体现了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④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哲学第四单元检测三 答案1---5 DBAAC 6----10CACBB 非选择题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②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感表达也体现了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答案: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若从“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正确的价值选择”角度回答,可酌情给分
3.答案:小杨在做“村官”的实践中,不仅使该村的社会风气好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自己也得到了好评,表明人只有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小杨的精彩人生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也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表明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做“村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