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理论小测验
小论文:综合下面提供的两则材料,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1.“时常制造一些无风三尺浪的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因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的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美国中央情报局“行事手册”中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第4条)
2.有香港媒体爆料说,美国情报机构每年都要花上数千万美元,资助一批所谓的“网络特务”对中国网民进行思想渗透、策反,这些“网络特务”多是国内失意者,以及无固定工作人士,他们定期领取美国政府支付的薪金,出没于各大中文论坛、门户网站,散布一些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的消息和言论。
作业:(两题)
1.当前,西方由来已久的文化霸权和生活方式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如好莱坞文化、可口可乐、麦当劳、日本漫画、哈日哈韩等,这些外来的西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普遍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请就如何发展和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谈谈自己的观点。
2.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请回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篇:民族理论
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一颗新星。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沙多草木稀,地多产量低,人穷文化低”,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今天的鄂尔多斯,已是沙漠深处营造的一块绿洲,循环经济中净化的一片塞北蓝天,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列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期探索中,鄂尔多斯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之路。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全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1.4万。改革开放之初,鄂尔多斯处于自治区落后水平,全市8个旗区中5个“国贫旗”、3个“区贫旗”,被称为内蒙古的“西部”。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鄂尔多斯的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自治区前列,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地级城市前列,成功实现由贫困落后向富裕文明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跨越式、高起点、节约型、友好型、创新型、和谐共享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坚持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速度”。鄂尔多斯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
要务,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地方财政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二)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发展,经济整体素质和协调性显著提高。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在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有后劲、可持续的发展。
(三)坚持节约型发展,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明显提升。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节
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的。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形成了一大批耗能高的“五小”企业。进入新世纪以后,鄂尔多斯市委和市政府对落后产能进行了大力度的淘汰。
(四)坚持友好型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保护和优化生态环
境的基础上实现的。2007年,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森林覆盖率由12.6%提高到18.07%,入黄泥沙量减少了12.5%,沙尘暴由过去每年20—30次下降到8次以下。占全市总面积48%的沙漠、48%的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全部披上了绿装,局部地区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胜景。区域环境质量大为改善,个别地区“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昔日的“黑三角”变成“金三角”.(五)坚持和谐共享发展,人民生活实现小康。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建立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是惠及全体鄂尔多斯人民的发展。近6年来,累计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达45亿元。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位居全区领先水平,市旗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第三篇:民族理论复习资料小六
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主义民族理论的奠基人,他们的许多著作都论述了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其中《卡尔.马克思的民族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专著。
2、恩格斯继承了马克思的遗志,于1884年写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的第一部专著。
3.斯大林于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第一次给民族概念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定义。4.单一民族国家甚少而且单一“民族国家”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一般指主体民族在全国人口比重的95%以上。
5.国家的四个要素:人口、领土、主权、政府。6.中国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很不平衡,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有壮族。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珞巴族。7.维吾尔族,是新疆的自治民族。分布于全疆各地825万多人,其中80%聚居在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和库尔勒 地区,维吾尔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和巴里坤两个哈萨克自治县及北疆沿天山一带,回族主要聚居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暨自治县,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16万余人,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四、有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
(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3)团结和教育宗教人士(4)充分发挥爱国宗教组织的作用,(5)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6)我国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在互相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同外国宗教组织或宗教人士进行交往,但我们国家的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坚决反对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7.新疆宗教的基本特点?
1.新疆宗教“五性”(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国际性,复杂性);2.新疆宗教历史久远,是构成新疆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3.新疆宗教传统色彩较浓;4.新疆宗教演变受周边地区,尤其是中亚、西亚等地区影响较深;5.新疆宗教问题历史上看与政治关系较密切,从现实看与社会稳定关系密切;6.新疆宗教各种宗教共存条件下形成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对新疆许多民族信仰的同一性产生深刻影响;7新疆宗教上层人士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他们的历史作用应作具体分析。
8.民族分裂主义的定义:是指破坏中华民族大团结,分裂祖国,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尔蒙古自治县,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地塔什库尔干自治县,锡伯族主要聚居在伊犁河南岸的擦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口3万余人。
8.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汉政府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并于光绪十年1884年建立新疆省。
9.如对新疆维吾尔族大型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对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白族的,“三月节”;哈萨克族的“赛马”;锡伯族的“锡迁节”。10.1983年起,坚持每年5月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1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平等、团结、互助。这是1982年宪法里得到明确表述 14.到1945,新疆先后建立了27个不同的级别自治地方,包括专署地方、县级自治地方,以及县级以下区乡级自治地方,后经中央批准调整成立了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16个民族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
15.在我国56个民族,目前汉、回、满、畲族共用汉语,按谱系分类法分属5个语系9个语族,是14个语支。其中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民族最多,共有32个人口达10亿多。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沙欧语系。裕固族语言东部属于蒙古语族,西部属于突厥语族。
16.1947年又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
17.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盟),自治县(旗)的代表会和人民政府。18.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2010年统计全疆有2181.3334万人。
20.对新疆影响最大的是:20世纪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选择题)2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其条件主要有以: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二近代积累的民族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知识基础,三、民族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立的实践基础。(选择、填空)
二、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2.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3.民族关系:一般指民族交往中具有民族性、社会性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它本质上反映的是民族的地位、利益、意思和感情等方面的社会关系,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
4.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它表现于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错的全过程。
5.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在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三、简答:
1.宗教的本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2.中华民族分布的及特点?(1)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局互相交错居住。(2)各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大多位于边疆和国防要冲地带吧。(3)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主要有,(1)主张以前民族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3)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4)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使他们充分享受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
4.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单位的发展;(2)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社会稳定;(3)有利于巩固边防
5.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1)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2)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保证导的反动思潮和反动势力及其现实行为。9.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
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是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是政治问题,而绝不是民族宗教问题,其政治目的就是妄图建立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主义政权,作为一种反动思潮,它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极端化发展的表现。
四、论述题:
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宗教的特性科学的进行概括?
1、群众性,我国是多种宗教并存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各宗教都有相当多的信教徒,总数将近一亿.宗教的在我国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能否调动广大信教的积极性,就要认识到宗教的群众性;
2、民族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主要宗教有明显的民族性,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交织在一起,尊重宗教信仰就是尊重他们的民族传统;
3、长期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事业不发达,人们认识有局限,宗教在人民群众中有较深的的影响,极少数敌对分子利用宗教诱骗群众,进行破坏活动,在我国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将长期存在,对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影响;
4、国际性,宗教是世界个民族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上信各种宗教的总人口4/5左右,我国主要宗教除道教外,都是由国外传入,我国宗教与国外宗教有着历史联系.5、复杂性,宗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往往与社会发生着复杂的关系,涉及群众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二、新时期民族问题的表现?
1、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问题。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差距更为突出;
2、在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但在贯彻落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体系,要加强自治地方体制改革,要大量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3、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提高中的问题。各民族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下,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文化之间矛盾和问题越来越明显正确处理好文化发展和提高,确保社会稳定;
4、民族意识普遍增强中的问题。民族意识的正常发展有利于民族的发展繁荣,但是,旧的民族意识不能马上消除,又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影响,对民族意识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5、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任务繁重,国际敌对势力、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和渗透,往往影响到民族关系。民族分裂主义制造“西藏独立”,建立“东突厥斯坦”,台独势力搞分裂的问题,国际上,敌对势力加强渗透,勾结分裂分子搞破坏活动,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必须把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篇:民族理论
填空题: 1、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9%,汉族占总人口的91.51%
2、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超过1000万的民族:壮族和满族。3、55个少数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中,大体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4、邓小平否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
5、民族识别第一阶段(1950-1954)共识别38个;第二阶段(1954-1965)共识别16个;第三阶段(1978-1986),识别1个(基诺族)。
6、从自然属性,民族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社会属性民族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7、三个过渡:物质劳动和诚实劳动的最大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
8、民族发展的总趋势:不断的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
9、两个历史趋势理论: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切经济活动、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形成。
10、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11、民族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
12、民族关系表现形式: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关系;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交往中表现的关系,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关系。
13、民族问题的特性;(5性)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14、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4交织):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16、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7、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19、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善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0、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1、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部落发展为民族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22、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的途径
23、次生形态民族:通过民族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同源异流(分化),异源同流(同化、组合)。
24、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5、民族发展模式:常态发展、异态发展和跳跃式发展。异态发展包括、极度缓慢发展、停滞发展、暂时倒退发展。
名词解释:
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3、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4、强迫同化,就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同类化的社会现象;
5、自然同化,是指不同的民族在社会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6、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7、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8、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将往联系状态。
9、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资源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
10、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11、民族和谐:是指在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各民族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各民族现出和睦关系融洽。
12、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3、民族自治地方:是少数聚居的地区建立起来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14、自治机关的自治区: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15、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它通过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节庆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等内容表现出来。
16、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基本问题,是指民族正当的、合法的、应该得到的利益。
17、民族权利: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民主权利。
18、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的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有着很强的稳定性,是维护该民族的重要因素。
19、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 ①张一切民族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②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③张通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
④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⑤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2、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家能提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国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 ③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机制。
总之国家为民族发展所提供的的各种条件、政策、措施等,对民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3、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在实践中,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在一起。
4、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
5、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①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民族冲突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 ②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
③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无民族压迫、剥削的社会制度。
总之,国家政治权利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6、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产生民族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种;自然原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社会原因: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当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也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表明它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中具有基础性、十分重要的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着制度规范和法律规范。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名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力;有利于建立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
论述题:
1、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①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②各民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③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④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⑤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2、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原因
①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强的政治因素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核动力。
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3、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①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规律,民族的发展也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的规律,民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民族的发展是受发展规律制约的,社会的发展决定和制约民族发展。
②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自身规律。民族只有充分发展繁荣后才会走向消亡。社会主义初期,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小时,各民族人民住在自己的命运,主导自身的发展。
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真正实现了平等,奠定了各民族繁荣共发展的基础。
5、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意义: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米之怒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途径 ⑤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包含“民族”和“区域”两个基本因素,既不是单纯地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地方自治,而是二者的统一体。把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正确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保证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又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②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经济因素,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自然资源状况等;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平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呢过保障撒后蜀民族的平等权利,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发展团结合作的民族关系,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的发展进步。
③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发展,既考虑民族自治与地方的历史状况,有考虑其现实的状况及其发展的需要。对历史和现实充分的把握之中,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规划民族之子地方的未来,从而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呢过团结和发展繁荣
以上三个“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国庆的创造性结合,构成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
7、民族区域自治内容和实质: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孩子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于同一区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条件。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少数民族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本事务的权利。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8、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人物而奋斗的骨干力量。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3)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干部的任用状况,是少数民族人民享受平等权利和形式自治权力的标志。(4)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总之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件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9、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中的作用
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人物而奋斗的骨干力量。
民族干部长期生活在在本民族人民群众之中,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状况,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懂得本民族地区的自然优势和经济特点,喜爱本民族的文化,熟知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了解本民族人民的疾苦和要求,通本民族人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感情。
各少数民族群众不仅愿意向少数民族干部倾诉心声、梵音有意见,而且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领导、建议和劝告。有利于通过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跟好的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少数民族干部还是各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对本民族的加快发展、素质提高有冲高的追求,并且了解党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优势与不足,使得他们更好地工作。
10、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①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②物质资料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因素
④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定
第五篇:民族理论实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群众特困、特需问题现状和问
题
——长阳县落后经济发展困境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专业 任 课 教 师
电信学院 电气信息类
完成日期2010年 8月25日
长阳县落后经济发展困境
摘要:长阳县落后经济发展困境主要有:恶劣的农业环境和低下的农民经济,低下的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交通不便,科教文卫事业建设水平落后,低下的政治组织化程度和人员素质。振兴长阳经济,必须针对制约因素,预测发展趋势,抓住机遇,立足开发,开拓前进。关键词:长阳,经济发展,落后,困境,前景
一、长阳土家族自治区基本概况
1.行政区划与基本县情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中国湖北省宜昌市所辖的一个自治县。长阳地处武陵山脉的东延尾部,位于清江中下游与长江的汇合处,跨中亚热带北缘,是江汉平原向鄂西南山区过渡阶地。全县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总人口42.77万人。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县份。1984年7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总面积为3386.4平方公里,2007年户籍人口为417,681人。境内有土家族、汉族、苗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壮族等23个民族,其中土家族约占51%。长阳先后荣获“全国推进就业创业劳务输出大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高山蔬菜第一县”、“全国发展民族教育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荣誉称号。
2.自然资源
长阳资源丰富,潜力无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达到400万千瓦,隔河岩、高坝洲两大水库有近40亿立方米的库容。随着清江梯级开发,长阳将成为湖北最大的能源基地;矿产有铁、锰、汞等三十多种,其中汞是湖北唯一矿藏,锰是全国九大锰田之一,煤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铁矿贮量达9亿多吨;长阳物种繁多,县域内各类动物种类1000多种、植物种类3000多种长阳生态优良,植被保护完好,拥有一处国家森林公园和两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73.6%;火烧坪所产高山蔬菜远销韩日2009年,长阳县被纳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成为全国“菜篮子”之一其种植规模和产量已占到全国10%、全省30%的份额。
3.民族文化
长阳文化灿烂,素有“歌舞之乡”之称,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奇石、盆景、根艺被誉为“长阳文化产业三件宝”。长阳巴山舞曾获全国广场舞比赛“群星奖”金奖,大型土家婚俗歌舞剧《土里巴人》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土家族“撒叶儿嗬”入选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2007年十四届全国广场舞蹈比赛中荣膺群星奖。长阳山歌、南曲、长阳薅草锣鼓和都镇湾故事入选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长阳县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2009总体经济情况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4.75亿元,比2006年增长1.9倍。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14亿元,增长1.8倍;县属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2.94倍;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增长1.9倍;全县实现财政收入3.93亿元,增长82.8%,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位居湖北省同类山区县、贫困县前列。
2.2009经济发展态势
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市场购销保持活跃,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外贸出口大幅增加,但实际利用外资及部分乡镇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和部分县直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完成情况并不理想,与进度目标仍存在着较大的差
距。
三、长阳县落后经济发展困境因素
1.恶劣的农业环境和低下的农民经济
长阳位于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地带,耕地少,土质差,山体陡峭,开发难度大。在人均1.28亩耕地的条件下隔河岩库区的建成使耕地更少,土质变差,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进一步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山体陡峭,溪河交错,田高水低,灌溉困难,山体破碎,岩多土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这些因素使农业尤其是山区本可以大力发展的种植业无法伸展,农业经济十分落后,遇上天气异常,收成不好的年份,生产的粮食连长阳自身的基本需要都满足不了。农民收入低,特色产业的产业化大规模经营无法有效实现。2009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2元,城乡收入差距大。
2.低下的工业化水平
长阳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长阳工业正式起步于1980年,由于自身发展能力有限,期初工业基础主要由贷款垒起,在支付巨额利息的同时,企业规模小、设备差、工艺落后,并没有给长阳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工业积累。矿产资源丰富但实施开发难度大,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造成资源丰富与经济落后并存的困境。
3.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到2009年为止,长阳引进建设了北纬30°岛、清江画廊度假村、清江古城等一批投资过亿的重点旅游项目,打造了“三峡大坝—清江画廊”世界级品牌旅游目的地,构建清江百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生态旅游开发已经基本没有多大空间。近年来,长阳先后有“撒叶儿嗬”、“长阳南曲”、“长阳山歌”、“都镇湾故事”被列为全国、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节庆活动,培育了“中国高山蔬菜节”、“ 清江椪柑文化节”、“奇石文化节”等一批品牌文化节庆活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却没有给长阳经济带来巨大拉动,土家风情、民族风范没有在清江旅游开发的契机下得到弘扬和建设。文化事业与经济增长分离,是一大资源的流失。
4.财政资金与资本短缺
在资金投入体系方面,长阳招商引资项目有长阳大堰亿吨优质金属镁矿藏资源开采、长阳人遗址旅游景区开发、3600高档牛皮箱纸板工程项目、年产1000吨色母料生产线建设项目、榔坪白酒加工项目、宜昌清江酒精厂3000吨高纯度酒精项目等等亟需几经资金投入开发的项目。县政府与此同时建立建设优良发展环境五项制度、长阳建设优良发展环境纪实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园区的优惠政策、提供全程协理制服务、建设优良的发展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长期以来,受长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自身特点的制约,在资金投入体系方面,长阳主要依靠国家和上级各部门制定优惠政策,从各渠道下拨扶持款和通过自身发展生产,培植财源。优惠政策和扶持款数量有限,依靠纵向经济投入过于被动和被限制,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长阳积累水平低,自身扩大再生产能力弱,而资源开发必须有可靠的资金投入作保证,资金短缺、投融资约束成为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5.交通不便
交通是民生之要。长阳地处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入远远大于平原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财政紧张、建设难度大使村级公路硬化建设举步维艰,2006年以来长阳全县集全县之力筹资3亿兴修村级公路1800公里,却仍远远低于群众需要,很多处于山间的村子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行路难问题十分突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山区交通不便不仅对工农产品的流通交换带来障碍而且也造成了信息枯竭。在长阳农村地区,有条件上网的人很少,就这很少的一部分人中大多数还是青少年,缺乏为经济发展开辟信息渠道的意识。外面的市场信息村子里的人不了解,村子里的特色农产品外面不知道,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6.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人才缺乏
长阳人口总体素质偏低,文化水平不高,有的村一个村子只有一两个大学生,有的村甚至一个也没有。而爱心人士资助兴建的七十六所希望小学中,如今仅有十八所还在运转,其余或被闲置,或成为农民的庄稼地甚至养猪养鸡场所,政府及人民在思想上没有重视教育,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农民从事生产的能力差、经营管理水平低,技术落后,商品意识缺乏。孩子因贫困失学致使农村贫困人口增加;科技专业人才少,发展力落后。
7..医疗条件差
虽然长阳县每年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总额有3000万元,合作医疗参合人数有32万人,但由于医疗设备不够完善、医疗条件不好,以及农民经济收入低、小病无视大病不治的思想,很多农民耽搁多年的老病依然影响着他们的生产与生活。就医难仍是不容小觑的问题。
8.低下的政治组织化程度和人员素质
政府及其机构组成制度和组织落后,改变贫困面貌的意识和责任感不是很强,政绩工程中“面子工程”不占少数。在召开的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谈到森林防火问题,某自治县县长慷慨激昂的说:“长阳的山这么大,烧个一座两座不算什么,但不能上报,瞒下来就行了。”;长阳接受爱心人士捐款建立希望小学76所,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校在正常使用,县一级政府作为学校的受益人,对于这个学校的建设管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县政府和开发商与弄明关于点滴征收协议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强行叫来推土机对村民田地肆意动工,造成田地土壤及田地青苗的严重损坏;长阳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领导班子收入问题值得查究。
四、长阳经济发展转变之路
1.三大产业发展
进一步开发特色农业和优势资源加快农工业发展,走产业化和规模
化道路,加大对旅游业的开发力度,建立清江旅游示范区和火烧坪高山蔬菜示范区,以先富带动后富。
2.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劳动力转移工程”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相结合,改善交通和医疗环境,缓解增收难、就业难、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等突出问题。
3.投资体系的完善
拓宽长阳县投融资渠道及创新投融资方式的对策包括: 搭建投融资平台;创新政策性金融体系;完善商业性金融服务体系;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等。
4.领导和组织
加强制度和组织的创新,提高政治组织化程度。
5.发展方针
振兴长阳经济,必须针对制约因素,预测发展趋势,抓住机遇,立足开发,开拓前进。
五、参考文献
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探源--长阳县落后乡镇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调查肖文韬, 李俊杰2006(2)
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刘永佶2006年1月
3..基于后发优势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证分析欧阳胜2010年6月
4.对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重要性的认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09 “"(9)
5.关于建设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通经济带的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李俊杰2006(6)
6.湖北长阳矿业发展战略 化工矿产地质 龚银杰, 吴义松2009 31(2)
7.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对策--长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查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张先勇,聂春张永红方光斌2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