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中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分析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企业中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分析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摘要:人是每个企业组织中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不确定的因素,企业人际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由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组织制度、领导行为、企业文化和员工特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员工的人际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表征和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讲,员工人际关系的展现频率与企业的绩效有很大的关系。可见, 这一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企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究深层原因,对国企的改革及发展及其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际关系领导层之间关系中层领导与员工之间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关系企业绩效团队精神解决对策
一. 人际关系
正如著名学者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能力,85%取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句话足以给人深刻的启示。世纪20 年代初,人群关系学派的兴起使西方管理者开始注意到组织内人际关系对绩效的影响。20 世纪50年代兴起的社会———技术理论,把组织中人际关系层面与企业的技术因素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人们依赖一定的媒介,通过个性交往而形成的思想、物质与情感交流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具体与现实的反映。简单地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等。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人际关系对个人的生存、发展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人际关系,是体现了“企业”这个“小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现状。企业人际关系是在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中存在不同的分工与协作而产生的,因此可以说,一个和谐、良好的企业人际关系环境,将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为顺畅,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归属性,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使员工创造最大限度的绩效。
一个人在企业中能否取得成功,人际关系是一项重要的决定因素。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可以为你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脉资源。
二. 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成因
大中型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一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它使企业人迹关系复杂化,羁绊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阻碍这企业走向市场,其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一)企业中领导层之间的关系
在企业中,领导因素历来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在管理和决策实践中,领导同样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领导层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人际关系,领导们面对各种体制,面对现任的干部任用、考核的方式和标准,他们必然产生对上级的依附性、服从性和被动性,他们必须在“向上负责”
和“向下负责”、“眼睛朝上”和“眼睛朝下”之间作出选择。选择后者,用自己的才干经营管理好企业,理所当然是自己的责任,但是事实告诉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但照样提拔不了,待遇也无多大的改观。选择前者,虽是绩效平平,甚至搞砸,企业垮了,只要与上面关系搞好了,基础打牢了,照样位子丢不了,行政级别上去了,待遇也就改观了。面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必然有相当的人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经营人际关系上。经营人际关系也就成为企业中无法阻挡和不断出现的普遍行为。
在传统的人际交往中,对上关系的表现是十分复杂的,有遵从、欣赏、模仿、信任、也有冷漠、抵制、对抗,还有趋炎附势、溜须拍马、阳奉阴违等等。造成这种复杂关系的主要原因为在对上关系中中层领导是以部属的身份向对方领取指示或汇报情况,这决定了交往中的被动性、服从性。而对方的指示是否正确,是否愿意听取真实情况以及能否对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看对方是怎样一位上级领导。这些都增加了对上关系的复杂性。
(二)中层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企业是管理者和员工成就希望与梦想的乐园。客观地说,组成企业的群体,无论是领导或职工,其智慧与聪明程度不会相差很大,更重要的,他们都不是机器也不是缺乏个性的齿轮,作为企业管理,应充分发挥每个齿轮的作用,而一般地,往往因为管理的原因只发挥了部分“ 齿轮”的作用,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工作效率低下。无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如何,人总是有情感的,重视人际关系属于情感管理的范畴,它是企业内部的黏合剂。
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中也是很重要的。领导是一个集体现象,没有下属就没有领导者。据调查,95%的中层领导认为他们是了解自己的员工的,但是只有34%的员工认为他们的领导了解他们。如果说企业的老总是领头羊,那么企业的中层干部就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起着承上启下、组织落实各项决策的作用,同时又为企业老总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基层的操作员工是国企肌体的细胞,他们进行着最基础的工作,将领导层的各项计划设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或借助机械的力量转化为现实产品,在自己劳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为社会作出贡献,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然而,在目前的企业中,中层领导者没有按应尽的职责而努力工作。或许从企业中走出来的人不难找出答案?人浮于事,推委扯皮,出工不出力,不思进取等等现象在国企中不难看到。然而,正是由于存在这些消极的现象,致使某些想真正干一翻事业的人缺少了必需的环境,时间一长,有能力的人不安现状,纷纷一走了之,使企业进入了更加难以经营的境况,其结果必将导致经营滑坡,市场占有率节节下降,企业越来越不景气。
企业中的领导方式是集权式的领导方式,即领导单独做决策,然后发布指示和命令,明确规定和要求下属或部门做什么和怎么做,对于决策,下属没有参与权和决策权。导致集权性领导的一个很重要的根源在于企业领导的任务方式,即通过上级机构的任命或形式上的选举,实质上的内定。这样使一些领导人思想上的政治概念比经济感念强的多,由于他们的提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能力强,容易导致一种错误观念,认为“管理工作做的好不如上层人际关系处的好”。为了巴结上级而压制下级的与其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正因为他们有这种思想根源,从而产生上述的对待下级的方式。
(三)员工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要讲绩效,就要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一段时间以来,讲绩效的多了,讲公平的少了,一味的强调效率优先,搞大倾斜。片面拉大的收入差距,挫伤了大多数职工的积极性,人为造成人际关系的隔阂。
就其原因,首先是对绩效理解的偏差。绩效应该以工作实绩为主,兼顾岗位责任和承担的风险。但实际上许多企业都以职位来划分,有了职位就拿高薪,不问其业绩状况,甚至企业亏损了,领导者的收入也照样不减。其次是对倾斜分寸的把握偏差。许多人以为,倾斜似乎越大越好,越显得改革步伐大、步子快,主管随意尤其是权力因素的作用,损害了客观公正性,收入差距呈现加剧拉大的趋势,企业领导最高收入是的数十倍。再次,是倾斜的方向不臻完善。这种倾斜在某些地方已变相的变为对领导者的倾斜,而对一线岗位、苦累脏岗位、技术性强风险性大的关键岗位倾斜不够。同一工作岗位的老前辈薪酬待遇普遍高于年轻人很多,而工作量却明显少于年轻人,工资待遇论资历老前辈多发,工作量按辈分老前辈少干,“公平原理实效”。这种薪酬待遇和工作量分配倒挂,会造成人才心理失衡,同时会使老员工和新员工之间产生隔阂,给企业绩效的提高产生阻力。
(四)亲缘关系。
这种关系贯穿在以上三种关系之中,成为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据对某大型企业调查后的统计表明,在1100多员工中,有各种亲缘关系的人占83%以上,其构成情况是:夫妻关系占46.2%,父母子女关系占24.3%,兄弟姐妹关系占7.6%,姑表、叔侄、舅甥等亲戚关系占4.9%。在不足17% 的单身职工中,大多数未婚青工的择偶目标仍在本企业内。
在许多企业,特别是地处市郊或偏僻地区的企业,由于职工与职工,子女与子女间的通婚关系,一家几口甚至几代人同在一个企业的状况并不少见,亲缘关系早已扩展到企业领导层。在对同一企业的100多名中层领导干部的调研中,相互之间有亲缘关系的占28%以上,有13对夫妻同为中层领导干部。此外,父子、翁婿、兄弟等同为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者还有不少。这样一来,在企业内部就编制成了纵横交错的关系网。
亲缘关系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有其存在的土壤和滋生的养分。除了人为的不正之风外,还有企业的体制、结构、生产方式等多种原因。
封闭性的生产模式为职工亲属在本企业就业创造了条件。陈旧的思想观念,是企业亲缘关系形成的思想基础。在国有企业中,许多老职工不鼓励子女走向社会。于是,出现了“姑娘不外嫁,小伙不外娶”,“一代同事,二代联姻,三代亲上加亲”的现象。
三. 人际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经营人际关系的基本手段是权钱交易,其后果是非常严重可怕的。首先,极大的破坏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上不去,效益滑下去,思想混乱,人心涣散,积极性受挫。第二,浪费流失巨额国有资产,破坏企业的发展。第三,严重的压抑和扼杀了人才的积极性,妨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经营人际关系是一种极为严重又恶劣的腐败行为,这些严重的影响着国有企业的绩效。
2..造成企业人才的流失。融洽的人际关系方面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是企业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员工的尊重需要受到挫折时,就会产生自卑感、软弱感,就会产生改变现状的行为。人际关系在企业组织中是不会消失的,在企业中权力、地位的争斗似乎是永远摆脱不了的麻烦,也是产生冲突的根源。员工的工作和生活都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在这种圈子中的人一定存在一种为“圈内人”所认同的共同的东西,从而形成一个不用明确指明的人际群体――非正式组织,形成“小集团”。因此,如果缺乏融洽的人际关系,或者个人的尊重得不到满足,那么,人才流动就成为必然,也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绩效。
3.压抑员工的积极性。从理论上讲,企业的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但是这种主人翁意识在改革开放后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其中,企业产权制度使职工难以在产权方面形成主人翁意识;其二,改革以来推行的承包制、租赁制乃至股份制使经营者的权力在不断扩大,在一些潜意识中“ 雇工”的观念也在形成;其三,是职工追求个人收入最大化的动机要比过去强烈得多,但是在企业经济利益的博弈中他们处于弱势。他们只能更多地寻求制度外的利益,而导致“ 搭便车”行为,例如,利用公家的工具干私活;在第一职业的时间内从事第二职业;一些职工(如采购员、销售人员等)在为公家经营的同时也干自己的私事等等。员工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绩效的提高。
4.亲缘关系影响企业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由于亲缘关系的存在,是企业的人际关系复杂化,日常工作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能触及到亲缘体系的某根神经,发生不可想象而有无法回避的反作用力。在企业中很难形成选贤任能、择优上岗的公平竞争机制。特别是对领导班子起着腐蚀作用,在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中,由于家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很容易产生派性,导致干部和职工队伍的分裂状态。
四.设想和对策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如此重要,在我们重视以人为本的这个时代,这种影响变得更加不可忽视。一方面,我们要以组织绩效为根本,来协调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要使每一个组织成员不失“英雄本色”,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将是我们今后人才培养、人才选拔和组织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针对以上企业中人际关系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班子的精诚团结是搞好企业的关键要素。在处理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时,要突出“团结”二字,要求大同,存小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作为正职,要发扬民主尊重副职,信任副职。班子成员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分工协作。作为经营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个人凌驾于班子成员之上,遇事要多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尤其是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重大问题要由集体讨论决定,切忌独断专行,搞“一言堂”,凡事个人说了算。成员之间要相互沟通感情,及时化解误会和矛盾,时刻维护班子的团结。作为经营者也要善于发挥班子成员的长处,切忌嫉贤妒能。有的经营者,唯恐其他人超过自己,危及自己的地位,对于能力强的成员百般刁难,不用其长,而用其短,以显其无能。这只能在班子成员之间制造矛盾,危害党的利益和企业发展。一个优秀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总是善于支持副职的工作,对于能力强的副职也勇于推荐其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在班子成员之间,不是相互拆台,而是相互支持,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工作上同干。
(二)对下要“亲”,指企业经营者要关心、体贴职工。事事处处考虑职工的利益,提高职工的收入,搞好职工的福利,关心职工的疾苦,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对有特殊困难的职工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帮助,使职工能体会到集体的关怀和温暖。这样做,既有利于开展工作,也利于密切干群关系。对下要“近”,主要指企业经营者不要高高在上,要经常深入到职工中去,与职工群众打成一片,了解职工的想法,倾听职工的意见,收集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及时解决职工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样做,经营者和职工之间能够沟通感情,融洽关系,职工也会对经营者产生好感,企业的各项工作更便于开展。
(三)必须调动起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一是确保企业职工的民主参与权。企业职工是生产过程中最能动的要素,企业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因此在我国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中,无论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发生何种变化,企业职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民主参与权都是始终不能动摇的。民主参与权讲的是职工有权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
二是确保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在我国没有重视对企业中低层职工的剩余索取权的赋予,这就使激励不完全。为了在激励机制中体现和保障企业职工的经济权益,职工不仅应当有权领取企业的正常工资,而且应当有权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即使职工没有直接的股金投入,也应当让其分享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在企业出资者和职工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利润分享机制,来补充和完善现行的工资分配制度。我国应该建立针对企业员工的奖金、职工持股、退休金计划、医疗住房补助等多种激励机制。
(四)防止和消除亲缘关系的影响。积极的向企业员工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使大家明白:市场经济为广大企业员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择业门路,有志者应该冲破小农经济的思想束缚。应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的规定。企业如扩大再生产需要补充劳动力时,不要单纯为解除本单位职工后顾之忧而实行“内招”,而应面向社会,多渠道招工,并逐步取消企业“家庭”在福利待遇方面的“特权”,构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如此重要,在我们重视以人为本的这个时代,这种影响变得更加不可忽视。一方面,我们要以企业绩效为根本,来协调企业成员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要使每一个企业成员不失“英雄本色”,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将是我们今后人才培养、人才选拔和组织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让领导、每个员工和企业成为一体,人人之间有着强烈的自觉的结合感,最终实现企业、个人盈利,促进社会大发展的目标。无论企业或是员工个人,都强烈希望有一个积极、有效、健康和融洽的企业人际关系环境,在为企业和自身打拼的同时,享受到一种家庭的温暖与企业的和谐,从而产生强烈的企业归属感,由此创造卓越的业绩!
参考文献:
1.博文,《会做事不如会来事——与上司.同事相处的技巧》,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许鹏、陈传久,《无形的链条――论企业中的人际关系》,1990年12月;
3.张玉波,企业管理团队的发展阶段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D].1999;
4.谢晋宇,《雇员流动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5义伍,《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2004年01月。
第二篇:对影响企业绩效管理因素的分析
对影响企业绩效管理因素的分析
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如何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保持稳定是极其重要管理内容,为了实现这一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绩效管理的执行,而且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绩效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
如果非专业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估计对绩效管理的含义还不太清楚,所谓绩效管理就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
绩效管理对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绩效考核作为企业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可以很好的将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与薪酬进行关联,从而很好的凸显出企业薪酬管理的公平性和激励性,这有利于企业在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励员工不断上进。
四个因素影响绩效管理
1.员工技能。员工技能是指员工具备的核心能力,是内在的因素,经过培训和开发是可以提高的。目前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
2.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企业和个人面临的不为企业所左右的因素,是客观因素,是完全不能控制的,比如法律法规的变化、物价水平的变化等
3.内部条件。内部条件是指企业和个人开展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也是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企业能改变内部条件的制约。比如绩效考核的指标设定、考核方式的选择等。
4.激励效应。激励效应是指组织和个人为达成目标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效应是主观因素。企业员工激励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员工满意度,当然也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绩效管理。
作为国内专业从事薪酬调查的机构,中国绩效管理网认为,虽然绩效管理的作用巨大,但是企业真正想要做好却并不容易,因为这其中牵扯到的问题太多,尤其是绩效考核,不仅需要企业保持较大的耐心,而且还要选择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才行。
第三篇:浅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浅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摘要:企业文化通过影响企业氛围提高员工产出,统一的价值观降低企业内耗、共同的行为方式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大力培育员工的使命感、不断改进丰富企业文化、重视员工参与性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 影响方式 企业绩效
企业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效应和辐射作用的管理要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它通过对员工价值观的影响作用于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工作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最终决定企业未来的命运和长远前景,是一种成本低廉、潜力巨大、作用广泛的软性生产力。当前背景下深入探讨企业文化的作用,对于提高企业绩效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它是指某一企业内全体成员共同信奉和遵循的价值观,是促使企业全体员工拥有共同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基本信念、认知和一系列规则,是一个随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来说,企业文化是发生并作用于企业范围内的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某种特定的社会意识,集中反映出某个特定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核心理念。企业绩效包括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两个部分,是企业在特定时期内完成预期目标的程度,包括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效率高低及盈亏情况等,企业文化和企业绩效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通过影响企业氛围提高员工产出
企业文化会对企业氛围产生影响,企业氛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恶性的企业氛围,一种是良性的企业氛围。在恶性的企业氛围里,员工会产生强烈的疲倦、孤独、愤怒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员工的精神、心理以及生理状态,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如果负面情绪过多,员工不但不能发挥个人的潜能,而且还会使得个体的产能水平降低到正常水平之下。而良性的企业氛围有益于在员工中营造出一种舒适、愉悦、积极的轻松氛围,让他们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态来工作。在这种轻松而简单的氛围内,企业内的员工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和解决各种复杂而不良的人际关系,这种舒心的工作环境会使企业成员时时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与鼓励,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没有人际压力,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产生较高的工作绩效。
(2)通过统一的价值观降低企业内耗
从哲学的角度讲,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但这个价值观和每个个体所拥有的千差万别的个体价值观不同,它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统一的价值观对每个员工的个人理念及其对事物的判断、认知,对不同员工看待问题的出发点、理解问题的角度与采用的方法起着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的价值观会对员工的心理、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消极、扭曲、自私的价值观会在员工的内心深处产生阴暗、灰色的心理感受,从而增加员工的无形压力、加深员工之间以及普通员工和上级之间的误解、加剧各种矛盾的冲突,最终会造成员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的消耗。而积极、向上、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将员工的正气、个体潜在的良好人性极大地激发出来,促使员工以客观、积极的心态看待和处理自己身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各种压力,避免耗费更多的时间、经历和感情,以便集中精力投身于企业的生产中,从而对提高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3)通过共同的行为方式产生协同效应
企业文化的出发点是培育企业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落脚点是在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表现出友善、积极、努力、顽强的人际行为和工作方法。现代心理学证明,员工个体行为与企业整体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是员工人际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优秀企业文化造就的是员工良好的行为方式,这种良好的行为互动可以大大减弱或消除员工的人际压力感。相反,不良的企业文化则会使员工具有各种不良的行为方式,使员工之间以及员工和上级之间产生隔阂和冲突,加大员工的人际压力并给彼此造成不应有的伤害。人际压力的广泛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的协同效应带来不利的影响。现代企业理论指出,企业是多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要素整合后产生的“1+1>2”的整合效应,是为了使这种要素“取长补短”耦合共进,如果有人际冲突现象在企业中大量存在,则企业预期的协同效应就会大打折扣,从而降低企业绩效。
三、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1)大力培育员工的使命感
企业文化具有多重属性,而其中企业文化的使命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为突出,因而企业着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对企业文化使命感的塑造。构建使命感的关键是要充分重视对企业文化一致性的培育,因为文化一致性能够把员工紧密地凝聚在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下,提高企业成员对企业这个整体的认同程度。当企业面临重大危机和巨大困难的时候,仅靠几条规章制度是无法使企业摆脱危机的,关键时刻只能依靠员工的自觉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向心力能够紧密将员工凝聚在一起,让员工自觉地为企业付出和奋斗。
(2)不断改进丰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具有巨大的影响,但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发生变化企业文化决不能停滞不前而必须主动应变,否则就会成为阻碍企业绩效提升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企业管理的很多案例证明,一部分原本表现优秀的企业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往往是因为这部分企业的管理文化落后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从绩效管理的发动机变成了刹车器。因此,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对企业文化适用性的建设,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3)重视参与性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行为的结晶,它需要不断的同化、感化和强化,而参与性正是现代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要吸引员工主动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来,使企业员工充分了解和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给予员工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其更深刻地感知自己是企业的一员并得到来自企业充分的重视和尊重。在员工积极参与的同时,管理者也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把握员工的心理状况和感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参考文献:
[1]张仁江,李海月.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4)
[2]刘茂娟.企业文化研究综述[J].科技向导,2014(4)
[3].卢美月,张文贤.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6)
四、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新《公司法》放松资本管制必将激发社会投资热情,释放经济活力,对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此次公司法修改,由于具有仓促性,加上我国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本次公司法的修改,较大的问题就是相关配套制度的缺失或者不完善,而配套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保护问题,此次公司法修改在这一问题上未能有所体现。接下来,笔者就将对新公司法背景下债权人利益保护措施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1)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新《公司法》出台以后,与《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必然会发生一定j中突。只有做到法律法规联动修改,保持法律的统一性,才能够确保法律的顺利实施,才能真正为新公司法背景下保护债权人利益提供法律基础。
(2)完善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
我国目前规定的人格否认制度即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比较原则化,在实践中很难操作,未真正达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目的。新公司法背景下,公司注册资本对债权人的保护作用大大降低,那么,人格否认制度对于保护债权人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完善人格否认制度刻不容缓。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相关标准,适当扩大其适用范围,增强人格否认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诉性,加大相关股东对债权人的责任承担。
(3)加大有关主体的责任追究力度
就公司而言,其应该不断完善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等,按时向有关机关报送公司的报告,及时公布公司的相关信息。如果因为公司在这些方面的过错而造成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损害,那么公司就应当对债权人承担相应责任。
公司董事等高管人员对于公司应当履行忠实勤勉义务,如果其自身滥用职权或者对股东的违法行为疏于监管而造成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损害,其就应当对债权人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公司法虽然在这方面已有规定,但惩罚力度还不够,建议今后修法时能够加大董事等高管人员对于债权人的责任承担。
我国目前对于评估、验资等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损害债权人利益,对债权人承担的责任规定得太轻,不能很好地保护债权人利益,建议今后修法时能够予以考虑。
(4)引进美国的“衡平居次”原则
实践中,公司股东常常通过给予公司借款的形式来赚取、转移公司的财产,损害或者危及债权人的利益。而我国在这方面没有相关规定,今后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引进美国的“衡平居次”制度,即公司破产之际普通债权人对公司之债优先于滥用权力的股东对公司之债的受偿,从而保护公司普通债权人的利益。
(5)建立债权人的集体组织,规定债权人介入权
债权人对公司所持债权可能数量大,时间也比较长,但债权人仍然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及对管理者的决定,面对公司可能侵害自己权益的决定无计可施。我们可以探索建立债权人组织,并赋予其一定的对公司的参与权与知情权,当公司作出的决定可能侵害债权人利益时,由该组织向公司表达债权人的意见,主张权利。此外,笔者认为,面对公司管理者恶意转移公司财产的行为等,可以赋予债权人介入权即撤销权,当然这个权利也可以由债权人组织来行使。
(6)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在新《公司法》取消最低资本限额等后,公司的信用对于保护债权人利益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而我国目前社会信用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亟需我们进行完善。我们应该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以工商部门的经济户籍库为基础的,全天候全方位低成本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在具体制度上,应规定所有公司企业组织都要及时公示公司企业信息并规定惩戒机制;实行“黑名单”和“负面清单”制度,使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加大其失信成本;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引入民间信用评级机构等。最后,我们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督促公司企业履行公示义务,教育债权人提高自己判断公司企业信用的能力。新《公司法》在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如改企业年检制度为公司报告公示制度等。国家工商总局开通的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也已投入使用。相信,在今后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一定能够早日建成完善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
第四篇:浅谈人力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范文
浅谈人力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绩效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占据关键地位,是全员参与的目标管理。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对于防止人才流失发挥着重要作用。众多企业管理层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人力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把握好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管理的指导原则,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指导的最大作用,显得尤为关键。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人文管理
新时期企业的发展,充分认清了人力资源对企业绩效的重大意义,特别是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高速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绩效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公司、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所谓“绩”就是数量,所谓“效”就是贡献或增值程度,绩效就是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是一个经济学、管理学概念,有别于以前对工作成绩的考核单纯认为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当作工作成绩的观念。
一、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正确观念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以绩效考核为主,还包括计划、回顾、评估等几个步骤,通过绩效管理,企业可以引导员工行为,并以监督考核的方式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增长和提高。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系统时需要秉承正确的绩效管理观念。
首先,要认识绩效管理的深刻内涵。绩效管理体系与简单的绩效考核不同,强调的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多种管理手段,综合使用帮助企业或部门、员工的绩效提高。认识到绩效管理体系的内涵,必须树立起正确的绩效管理观念,在许多企业中,绩效考核仅仅是薪酬奖励的一种评估形式,这就是对绩效管理的一大错误观念。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考核完成绩效改革和企业价值评价,所以要突出考核的过程性,并不足单
纯地重视“员工薪酬”这一结果。
其次,在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要重视公平性。由于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企业收益增强,员工效率得到提高,所以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重视公平性,避免因不公正行为影响员工的积极性。这种公平公正的观念,不是体现在薪酬上,而是在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以及职位提升上,这与员工的利益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把握公平的观念,就将激发出员工无穷的激情和潜力。
最后,要建立人性化的绩效管理体系。虽然建立了一套制度,但是工作中的变化是突然性的,绩效管理的具体办法不能完全估计到这些可变因素,因此许多苛刻的条文制度将引起员工的不满,造成负面影响。只有在人性化的观念下,将“以人为本”贯彻到具体工作当中,使员工意识到其作为人力资源的优越性,有利于员工个人才能最大程度的得到发挥。
二、人才流失与绩效管理
一些路桥企业虽然每年也招收了很多新员工,但是同时每年也流失大量的老员工,这些人大多流往民营企业,具体分析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员工未能产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企业归属感。每个企业必然存在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论其外显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如何,它最终都是由内在的、特定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当一个新员工进入企业的时候,他首先面临的就是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和融入问题。其核心,就是他能否建立对企业文化所蕴含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感,从而才能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也就是“家”的感觉。员工之所以选择“离家出走”,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能够建立对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感,从而也谈不上归属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认同感与归属感是基于双方利益背景的共识而建立的。企业存在的首要理由是“盈利”,企业因盈利所以得到生存并发展,企业和企业雇员之间是一种利益共存体的关系,正如企业招聘一个员工的原因是因为期待员工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一样,员工之所以选择应聘这家企业,首先不是由于企业需要他,而是因为他期望企业能够满足他个人的需求。企业希望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前提。就是要能够让员工意识到:
“只要我努力奉献于这家企业,企业便能够为我创造个人期待的价值”。促成这种归属感与认同感建立的责任主体首先是企业,而不是员工。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不能“守株待免”的期待员工主动适应企业,而是企业必须主动的帮助员工融入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价值观念。这便需要企业必须了解员工的需求,并且把员工需求整合到企业目标愿景中。
“全员参与”的绩效管理体系可以实现员工需求与企业目标的整合,从而为建立员工对企业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供制度保障。譬如,在绩效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管理层能够征求员工的意见,员工参与目标制定,从而使员工认同企业绩效的目标;在绩效过程控制阶段,通过持续双向沟通,实现员工自我控制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使员工融入企业价值观念的过程;绩效考核等反馈控制阶段,就是员工通过绩效反馈体系,实现自我调整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当完成一个绩效管理的闭环运作后,员工全面参与企业目标的实现,也就逐步建立了对企业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指导的最大作用
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指导的最大,当前要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坚持优胜劣汰,对选拔聘用和收入分配进行动态管理。将优胜劣汰的人力资源管理竞争法则引入企业绩效管理工作领域,就是要让客观标准在选人用人过程起基础性作用,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变“人选人”为“标准选人”。按照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拓宽“上”的渠道,逐步扩大竞争上岗的范围,公布任职条件和任期目标,通过公开报名、考试答辩、群众评议、组织考察、党委审定产生人选。然后按规定程序予以委(聘)任;在实行任期制、试用制的基础上,建立末位淘汰制,疏通“下”的渠道。对综合考核处于末位的,实行警告整改或严重者辞退,以竞争的方式建立退出机制:紧紧围绕扩大民主这个重点,坚持民主化的基本取向,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一系列制度,体现选任的动态原则;建立动态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收人与业绩挂钩,让竞争来优化人员配置,调整人才资源的存量结构。
二是坚持发展的观点,完善动态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考核体系。第一,科学设计注重实绩的考核标准。不仅要看其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新时期企业发展方针的态度如何更要看实际贯彻执行的成果如何,即将实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设置各类各岗人员履行职责的实绩标准。由于不同类别、岗位、层次人员的职责性质和工作难易程度不同,在实绩标准设置过程中要做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对每个岗位上的人员从专业素质、组织领导、完成任务、群众威信等方面,制定不同的标准。第二,协调运用定性和定量的考核方法。必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如在考核的基本要素上,可设置基本学历、任职经历、专业培训经历、专项考核成绩等具体指标;在工作实绩上,可把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和急难险重任务等情况列为量化指标;在群众的公认度上,可把民主评议的得票率作为量化指标,等等,达到项目标准的定性和定量互补,避免“数字出成绩”的现象。第三,全方位运用考核结果。考核的目的和积极作用在于对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的运用摆到重要位置。一方面是要将考核结果与广大员工职务和薪酬的升降、调整结合起来,以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另一方面是将考核结果与奖惩结合起来,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三是坚持“两个转变”,加强员工工作的动态监督。要坚持“两个转变”,“两个转变”,就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强化事前、事中监督;变被动监督为主动防范,把监督寓于员工教育、选拔任用、管理的全过程。做到“两个转变”就要以多元化、合理化、可行性化为着力点,建立全方位的员工监督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巡视制度和检查通报等制度,强化上级组织监督;实行员工识别评价、决定、监督三权分离,形成用人上相互制衡关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领导班子在用人上的决策程序、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强化班子内部监督。健全选任员工通报制度、听证制度、群众质询制度、举报制度,强化群众监督:要不断完善全程化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领导干部选任工作责任制,领导干部选任工作全程监督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估制度;要不断完善刚性化的监督制约机制,把各项
监督制度逐步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以罚则明确界定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促进管理工作不断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法治化。
四是主动适应动态管理要求,建立员工动态管理信息库。现有的员工管理数据库,大多是静态反映企业员工的基本情况,主要实现统计汇总和查询功能,难以适应员工动态管理的要求。动态管理信息库除了应包括广大员工的姓名、年龄、性别、学历、职务、工资等基本情况外,还应该包括员工的兴趣、爱好、奖惩、培训、业绩、考察材料、接受监督等多种情况,并在管理工作、中不断进行补充。其目的是通过建立动态库,全息展现企业员工素质、能力、业绩等方面的变化,全面反映员工的成长轨迹。
第五篇:影响企业员工绩效的激励因素分析
影响企业员工绩效的激励因素分析
摘要:企业的绩效考核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各个企业需要不断地认识和了解自身的特点和经营方式,从中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绩效考核方法,建立起良好、有序的绩效管理系统。本文就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激励措施
引言
绩效考核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在我国的企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我国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开展却不尽如人意。这也使得如何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有效的进行绩效考核工作成为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绩效考核的含义
绩效考核,即通过运用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方法,对职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定期的考评,从而全面了解职工工作完成情况,发现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据此实施奖惩。
二、激励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激励的内容和特点
员工的激励包括实物奖励和无形激励,实物奖励包括奖金、奖品、奖状等,无形奖励如晋升职务,岗位标兵称号、改变工作环境等,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激励的结果不能事先预知。
1.2激励的行为可以是动态变化的。
1.3激励手段是因人而弄的。
1.4激励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2、激励措施的必要性
2.1行业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励,在二十一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就是第一生产力,谁留住优秀的人才,谁就能够长久立足于不败之地,拥有先进技术的人才团队,就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对于人才的激励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2.2国内现状
国内多数企业一线员工,往往学历比较低,较少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通过必要的激励措施,更容易留住掌握技术的优秀人才。
3、激励措施的重要性
三、对于员工的激励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其潜能
管理学家研究表明,重复开发员工潜能可以促进员工充分发挥其特长,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在相应的绩效措施上应体现出对工作效率和潜能的开发状况,并给予相应的激励。如果能把激励制度涉及到员工的创造性提高、革新精神和自身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话,其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变得更大了。
2、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完善的激励机制应包括科学的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从而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在竞争的环境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并采取激励手段对表现优秀效率较高的员工进行奖励,这样一来,员工无形中就会将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从而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四、如何有效实施企业员工绩效考核
1、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水平
根据近年来绩效考核效果的调查可以看出,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绩效考核理论的深入分析与掌握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水平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现代企业为了更好的开展绩效考核首先要从自身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综合素质入手,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绩效考核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绩效考核人员才能够在实际的应用中以专业知识服务与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也只有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的绩效考核人员才能够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与特点进行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此使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更加实用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促进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对企业各岗位工作的了解、工作内容的认识以及对工作职能、具体工艺流程等工作的了解也是科学开展绩效考核的基础。以生产工序中的某一岗位为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没有经过对企业设备情况的了解及按照国外或其他企业的标准制定绩效考核标准。由于设备生产能力的差异使得员工不可能完成这一标准,造成了一线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抵触。这一情况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中时常出现,究其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人员对企业设备、工艺等不了解,造成了绩效考核标准以及方式的不适用性。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开展应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相关人才的引进、培训以及综合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绩效考核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促进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
2、让绩效考核思想深入员工心中,消除和澄清对绩效考核的模糊认识
绩效考核要以尊重员工的价值创造为主旨,它虽是按行政职能结构形成的一种纵向延伸的考核体系,但它也应是一种双向的交互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工作沟通。通过沟通,考核者把工作要项、目标以及工作价值观传递给被考核者,双方达成共识与承诺。而且借助纵向延伸的考评体系,在企业中要形成价值创造的传导和放大机制。绩效考核不能为考核而考核,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考核不能激发员工发展并整合为企业成长,那我们考核的结果可想而知。企业主管若只想运用绩效考核来控制员工,往往会令员工惊讶、反感和对抗。因此,尤其要提升担当考核者的主管们的现代经理人意识和素质能力,真正使他们在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发挥牵引力。强化企业经理人的管理能力开发,是企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主题。
3、进行工作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
为了保证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进行有效的工作分析、确认每个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就成为确立员工考核标准的必要环节。因此,应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加强各主管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企业中为每位员工作出工作岗位说明书,让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流程与职责有十分明确的认识,也使员工从心理意识上进入状态,接受考核。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责要求,不同的工作职位说明书,考核指标也理所当然有所不同。
4、对考核过程要加强监督指导
前面曾提到,绩效考核有时会变成一部分管理者“人情”的工具,正所谓“任何事情失去监督就会产生腐败!”尤其在考核实行初期,人力资源部门要对职能部门的考核起到指导、支持、监督的作用,在绩效考核的各关键环节中,人力资源部门要对考核方法和指标的设定起指导作用,对考核的信息进行审核,对考核的结果要监督。这样才能使考核形成正面的循环,帮助员工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最终提升工作业绩。
5、绩效结果的公布与员工奖励办法
5.1在绩效结果公布于众的同时,不仅仅是对于员工当前工作状态的一个评价和考核,而且要与员工进行很好的沟通,之所以当前员工评定等级如此,要说明原因并指出以后发展的方向,找出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表彰优秀员工使其再接再厉。
5.2一般反馈考核结果的流程为:首先,将其考核结果告知员工本人;其次,将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员工本人进行沟通和了解,指出未来整改方向,了解产生当前结果的原因。最后就整体员工团队进行绩效评估进而给出战略性岗位调整和人员变动。
5.3评估结果应用于员工激励:第一,奖励措施可用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奖金的形式,也可以以荣誉表彰的形式来奖励高绩效员工。第二,也可以采用无形的奖励措施对员工进行奖励,如员工晋升、岗位调整等。第三,也可以采用调整薪酬的方式为绩效较高的员工进行加薪进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
结束语
现代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环节。绩效考核工作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是现代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工作、促进员工综合素质技能提高、促进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开展的关键。如何将绩效考核工作贯穿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章宏.浅谈绩效管理体系[J].当代经济,2010.(10)
[2]黄丽.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0.(04)